登陆注册
27098900000008

第8章 皈依佛门(2)

童年生活使得杨坚多次宣扬“我兴由佛法”,这是一种敬奉,也是一种政治需要,是古代皇帝“君权神授论”的一个变种。古代皇帝不管自己信不信神,都要给自己找一个神仙靠山,比如李渊找太上老君,杨坚找佛。杨坚一上位之后,就广兴佛法,大兴佛事。普诏天下,任听出家。只要是与佛事相关,不论公私,一律奖励。所以这个时候出家是很容易的。当时的情况是僧侣“上不朝天子,下不让诸侯,寸绢不输官府,斗米不进公仓”,一切都成了纯收入。这样优厚的待遇就使得很多人出家为僧。这样一来就有两点影响:第一,组织不纯,目的不良,动机有问题。巨大的诱惑使得很多人出家的目的不是为了弘扬佛法,而是求得生存,过上好日子。这就使得佛教徒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第二,国家不强,兵力减弱,劳动力减少。因为僧人不上班,不交税,不当兵,所以出家人的增多就和国家劳动力、兵力之间形成冲突,实际上就是僧侣集团和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人力资源争夺大战。国家的建设是需要劳动力的,国家保卫需要兵力,没有劳动力就没有了财政收入,没有了兵力就不够强盛。

到了隋炀帝时期,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隋炀帝是个什么人呢?史书上记载的有名的坏皇帝,是个暴君,以荒淫骄奢著称。

即位前是个好孩子,表现好,修养高。父母喜欢什么他就做什么,怎么能让隋文帝和独孤皇后高兴他就怎么来。隋文帝不好色,独孤也讨厌男人讨小老婆,所以杨广就只有一个女人,仆人们又老又丑。隋文帝勤俭,独孤不喜欢男人花天酒地,杨广就不参加娱乐活动。屋子里放了一把琴,琴上没有琴弦,而且沾满尘土,什么意思呢?从来不摸这东西。到处表现出来的都是一副千载难逢的标准领袖的形象,一个接班人的形象。但是这都是伪装的,都是精心设计的,是做给别人看的。

他即位后长期压抑的恶劣行径就一下子都爆发出来,什么事都和杨坚反着来,杨坚节俭他铺张,杨坚不好色他妻妾成群,生活腐化。讲排场,摆阔气,出险招,不按套路出牌,下扬州的时候,船不用桨划,用人拉,以为这样才显得够排场。每次出行都有宫女上千陪伴,兵士上万护驾,整天花天酒地,简直就是个纨绔子弟。

他花天酒地的结果是百姓倾家荡产,他荒淫奢侈的结果是百姓叫苦连天。所以这个时候百姓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家。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出家的人多了,劳动力就减少,劳动力一减少,纳税人就变少,纳税人一减少,税收就要加重,税收一加重,更多的人又去出家。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杨广的利益,没人缴税财政收入就要减少,财政一减少流到杨广自己口袋里的钱就要减少。杨广说这不行啊,你们都去念经了,我喝西北风啊,没有钱我还怎么挥霍,怎么享乐,怎么去治理国家?必须控制僧人的数量。所以杨广马上做出指示:以后出家的,要考试;以前出家的,要检视。其一,建立僧籍制度,持证上岗,计划出家。以后朝廷每过一段时间给出一定的剃度名额,各地按照这个名额“招僧”。具体时间大概是每三年一次,而且名额不多。其二,原来出家的,要重新检视。考试不合格要还俗。怎么考呢?背经,什么标准呢?三百页。六十岁以下的僧人如果能背诵三百页佛经,那你继续当和尚。背不下来你就还俗。所以隋炀帝把“度僧”制度化了之后,俗人进入佛教的门槛就马上提高,出家首先要由朝廷审核资格,只有审核通过才能剃度出家。出家之后要颁发学僧证,也就是度牒。私度不行,私度是重罪,要受刑罚。

这就是出家不容易的第一点原因:国家要许可,出家要办证。

第二,要考试。僧籍制度建立以后,出家就变成了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机会难得,名额有限,为了公平起见那就要考试。考试就有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参加考试,二是考什么,三是什么时候考。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参加考试,这就需要推选。一般是各个寺院推举自家寺院中符合年龄条件和考试条件的人选。比如年龄要满十三岁,学业要达到几年等等。只有被推举,你才有资格参加考试,否则连考场都进不了。

考试考什么呢?诵经和面试。诵经有三方面考察,首先是考察识字能力,看你能念多少卷经,能不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如果“普通话”都说不好,谁知道你念的什么经,佛祖都不知道你念的什么经;其次是考察书写能力,能抄多少经卷;再次是考察记忆能力,能背诵多少卷经。这是僧人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就是所谓的“诵业”。这个考完之后就进入“面”试阶段,所谓“面”试,就是看面相,讲“品评”。这是当时社会的潜规则,魏晋时期留下的遗风。一个人的仕途怎么样,首先看这个人的面相怎么样。长得不好就要靠边站,当和尚也很难。比如东晋高僧道安,道安十岁就熟读“四书五经、诗书礼乐记”,倒背如流,十二岁就以天才儿童的身份被挑选到寺院出家为僧。但是道安实在太丑了,瘦小黝黑,其貌不扬,又不善言语,怎么看都不像神童。《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就说他“形貌甚陋”,丑得不得了。结果一到寺院,住持就说“你也是天才儿童啊?好好好,那边有块地,你去种地吧”,不被重视。但是道安这人确实有才,《道安传》说他“神智聪敏”,梁启超说假使我佛教失道安一人,能否称之为大国,我都不敢说。可见道安有才,可是有才又能怎么样呢,长得不好只能去种地。所以古人对相貌是很重视的。所以首先你要有才,其次你要有貌,这样才有可能出家。

而且即便你有才,也长得好,还要有考试机会,那么什么时候考呢?大概是三年一次,而且,竞争激烈。竞争激烈的原因不光是机会难得,名额有限,政局腐败,社会黑暗,还有一种重要的原因是和尚有“钱”,据说当时“天下之财,佛占七八”。所以做了和尚之后就不用为生计发愁,这简直就是乱世之中的一片世外桃源,不用当兵,不用赋税,可以安安稳稳地活到七八十岁。所以现实与寺院一比,大家都愿意去做和尚,谁都想过简单安逸的生活。这样一种形势下就使得人数多,机会少,诱惑大,竞争激烈,出家难。

对于陈祎来说更难。因为出家首先就和儒家孝道有冲突,比如剃头,就是个“头”等大事。

孔子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而孝里面的第一条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孔子说这是“孝之始也”,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按照孔子的说法,剃头就是不孝!不孝就是没德!脑袋上的事没有小事,“头”等大事,动不得。你还敢剃吗?这是动本。这段话记载在陈祎的启蒙读物《孝经》里,八岁的时候他就读过,而且还仿照曾子避席,可见这个事情他很清楚,那么现在怎么办呢,这就直接和儒家孝道产生了冲突。

而且当时有种罪刑就叫髡刑,什么意思呢?剃光头。这是一种精神侮辱,道德惩罚,身体上不痛不痒,精神上却百般煎熬。为什么呢?因为让一个人最痛的就是他最看重的,所以清人入关就先从扎辫子开始,民国的时候就先从剪辫子开始,刚开始不想扎,后来不想剪,可见古代儒学之士对头发的重视,其实都是对传统的挑战和维护。封建时期儒家对佛教的攻击首先就是从头发开始的,认为佛教徒剃光头,这本来就是不孝,而且不结婚,还断绝社会关系,这是大不孝。所以当时儒家就蔑称僧人是“髡人”。可见脑袋上的事还真不能拍脑袋决定,要深思熟虑。

所以说这可绝不是小事,小看不得。陈祎现在要出家,他首先就必须面对儒家孝道和落发为僧之间的矛盾问题。

儒家孝道和佛教伦理之间的矛盾也不是现在才有,古已有之,任何一个出家人都会遇到,所以陈祎的这个问题对他来说是一个问题,但是对于佛教来说未必是一个什么问题。否则佛教不会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压力下一直发展下来,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而且长捷能出家,他肯定会做陈祎的思想工作。寺院生活也使得陈祎对儒家孝道和佛教伦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佛教也讲孝道,只是形式不同。同时佛教学说和寺院生活对陈祎悲痛的心灵有一定的化解作用。这就使得陈祎相信佛教能够帮助人们减轻痛苦,能够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他的出家没有一丝杂念,是真正对佛理的研究,对佛教的信仰,是他的志向。

那么陈祎想出家吗?想,也别无选择。第一,年龄尚小;第二,父母双亡;第三,长捷把他带到寺院里的目的就是希望他出家。《慈恩传》的记载是“察法师堪传法教”,所以才将他带到道场教习经业,可见目的是很明确的。

想出家得有机会。终于,机会来了。

公元612年,隋炀帝大业八年,朝廷下诏,在洛阳度僧十四有说二十七人。《慈恩传》的记载是“于洛阳度二七僧”,对此处“二七”的翻译,有人认为是二十七,有人认为是二七一十四。人。

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是跟陈祎没关系。首先他没有被推荐,其次他不符合年龄条件。当时被推荐的人有数百人之多,没有陈祎,原因是年龄太小。你再优秀不给你机会你有什么办法,连考场门都进不了你又能怎么样?

如果等下一次机会那就不知道到什么时候了,而且到时候是什么情况也不知道,政策年年在变,天知道以后是什么情况,所以机会来了就要抓住。怎么办?

《慈恩传》的记载是陈祎“立于公门之侧”,站在考场门口。什么原因呢?不清楚。什么目的呢?《慈恩传》没说。但是《慈恩传》没说,我们可以做分析,两种可能:好奇心和不甘心,凑热闹和找机会。好奇心就不可能了,因为“虽钟鼓嘈于通衢,百戏叫歌于闾巷,士女云萃,其未尝出也”,所以肯定不是凑热闹。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不甘心和找机会,站在考场门口等待机会。

这个时候恰好从考场里面走出来一个人,谁?主考官大理寺卿古代官职,古代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大理寺卿就是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郑善果,隋炀帝派往洛阳度僧的考试委员会主席。

郑善果一出来就马上注意到了陈祎,主动询问。为什么呢?第一,陈祎站的位置很明显,容易被发现,说不定就直接跑到郑善果的面前去了。因为陈祎的目的就是暴露自己,寻求机会,所以肯定要站到一个容易被发现的地方。第二,陈祎年龄小。一个青壮年人站在那里,估计郑善果会叫保安。第三,郑善果这个人有魏晋之风,“知士之鉴”,看一个人的长相就知道这个人将来怎么样。陈祎又长得很漂亮,《慈恩传》的记载是“眉目疏朗,美丽如画”,所以这么漂亮的一个孩子一下子就吸引了郑善果的注意,马上就勾起了郑善果的专业病,进行“面试”。

“你是谁家的孩子呀?”

陈祎怎么回答呢?从祖上三代说起,“答以氏族”。这个回答就非常漂亮。郑善果马上就知道了,名门之后,难怪这么有气质。“求度耶?”你来这里是想出家吗?

“然。”是的,但是我的学习时间比较短,业绩比较浅,所以没有参加考试的机会。直接就把你接下来的问题都回答了,不等你问。因为接下来郑善果的问题肯定是,那你为什么不进去考试呢。有些事情不需要等着别人再来问,直接给出答案。

为什么要出家呢?出家想干什么呢?“意何所为?”

“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个回答就相当的漂亮,震撼,回答得你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第一,逻辑清晰,从远的讲,我要继承释迦牟尼的事业,从近的讲,我要光大佛法;第二,志向宏大,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利益计较,纯粹是个人信仰;第三,这么宏大、这么逻辑清晰的话,竟然是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来的,这就不得了。一个漂亮的人说这么漂亮的话,又碰到一个懂得欣赏漂亮的人,其结果可想而知,也是漂亮的。这种人你不让他当和尚,什么样的人你让他当和尚。其结果破格录取,从一个没有考试资格只能在考场外徘徊的编外分子成了一个保送僧。《慈恩传》的记载是“果深嘉其志,又贤其器貌,故特而取之”。考都不用考,直接晋级。

如果说隋炀帝下诏度僧是等来的机会,那么在考场外徘徊就是寻找机会,与郑善果交流就是创造机会。不要总等着天上掉下个机会砸到你,万一是高空坠物,砸伤了怎么办。机会不只是等出来的,也是找出来的,创造出来的。

郑善果这几个问题从企业招聘角度来看其实很简单,第一个问题介绍一下你自己,第二个问题你来干什么,第三个问题你为什么应聘我们单位。这其实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问题,但是平常之中见功力,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看出人的功力。简单的问题,平常的对话,这本身就是一次面试了。我们一直说机会机会,什么是机会,这就是机会,机会就在我们平常的做事中,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陈祎的这几个回答,相当的出色,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不打一点折扣,第一个回答表明身份;第二个回答表明目的;第三个回答表明志向。我出家不是利益诱惑,是想从根本上去光大佛法,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所以他才被破格录取。

但是毕竟整个洛阳就只有十四个名额,这样的录取合适吗?郑善果的意见是合适,“诵业易成,风骨难得”。如果不剃度他,不是他的损失,是我们的损失,这个孩子将来肯定是佛教的大人物(若度此子,毕为释门伟器),只是我们年纪大了,恐怕看不到那天,但人才不可遗失呀!

从后来的表现来看,郑善果也绝非虚言。陈祎的出家固然是遇见了郑善果这个伯乐,如果遇到了别人,情况是什么样我们无法预测,但是如果陈祎不是千里马,又怎么会被选中呢,如果陈祎不主动出击,又怎么会被发现,如果陈祎躲在墙角里,藏在寺院里,即便郑善果再有知人之鉴,再有伯乐之才,他也发现不了。所以有人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可惜人生不过百八十年,我告诉你,发光要趁早,千万不要把自己当矿石,以为可以保存万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话很失意,很被动,为什么要等待被发现呢,为什么不主动展现,暴露自己呢!

公元612年,陈祎出家,是洛阳地区十四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年仅十三岁,成为国家正式认可的僧人,剃度出家,登记在册,法号玄奘。

同类推荐
  • 永远的小平

    永远的小平

    《永远的小平》是以邓小平夫人、子女以及工作人员的采访记录为素材编纂而成。全书每个篇章分别由邓小平的一位亲人主讲,有夫人卓琳讲述与邓小平心心相印、患难与共、相扶相携走过58个春秋的感人故事,有五位子女讲述与父母的深厚情意和对父亲浓烈的热爱,也有邓小平孙子孙女对爷爷的回忆和怀念。全书以“情”贯穿始终,极富感染力。
  • 在民国遇见鲁迅

    在民国遇见鲁迅

    《在民国遇见鲁迅》的宗旨:回到民国现场找回最真实的鲁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通常以七种姿态出现:迷惘的青年,激愤的斗士,孤傲的文人,冷酷的批评家,幽默的旁观者,改造汉语的翻译匠,自我流放的精神导师。这七个鲁迅要么被涂上了意识形态的涂料,被捧上政治斗争的神坛;要么就被污化为刻薄、不近人情、冷落冰霜的批评家、刀笔吏。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鲁迅,真实的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最终竟成了谜!《在民国遇见鲁迅》把鲁迅放回他生存的年代和“语境”中,去掉意识形态,去掉遮蔽,全面真实地还原了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真性情的鲁迅。
  • 我歌吴斌

    我歌吴斌

    本书在第一时间,联合浙江省内诗人群体,推出赞美最美司机吴斌的诗集,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颂人间大爱真情。
  • 汉魏六朝风云人物大观

    汉魏六朝风云人物大观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本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基本涵盖了从上古至清代的主要人物。这些人物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因为他们根植于中国灿烂的文明史的肥沃土壤之中,并时时给我们精神上以营养。本书既可作为大中学生的课外读物,也可作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请记住,翻开本书,就是翻开了历史。
  • 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

    本书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贝多芬本人正是这样的经历),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将女谋妃

    重生之将女谋妃

    大婚之日,心爱的夫君与闺房好友婚房逼供,只为了那可得天下的啸天令符。父兄战死,长兄被冠以谋逆,姚氏一族血脉尽断,只因母亲是啸天军沉帅之后。姚霜含恨而尽,然而天道循环,命运轮转一品军候府中病女强势睁开了双眼。将女之魂挟怨归来,从此京城风起云涌,发誓一定要为姚氏一族雪冤。(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绿柳殇殇

    绿柳殇殇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样宁静的城市,却总有些风波暗涌。刘小柳在这里出生、长大、沉沦、幻灭。美好的青春、不堪的过往、艰难的重生、最终的惨烈,无论时光怎样流转,世事如何变迁,所幸有一个最暖心的人,救赎了她的灵魂,承载起她的希望。现实残酷,结局唏嘘,唯有一段温情的故事,拨动心弦。臆想虚构之文,姑且看看,切勿联系实际
  • 最相思莫如宋词

    最相思莫如宋词

    《最相思莫如宋词》出自继安意如、白落梅、江湖夜雨之后,新晋国学才子随园散人之手,精选的四十八阕代表宋代词作顶级水准。白衣卿相独步天涯,衣袖生风;才子佳人执手相看,泪下潇湘;悲凉将军纵马疆场,壮志未酬;忧伤词客醉饮清凉,花前月下。而随园散人更是以他那淡如水墨画卷的笔触,将那些本来就鲜活无比的词作描摹得更加灵动,将那个本来就风月无边的朝代,更细微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 琉璃少爷重拾爱

    琉璃少爷重拾爱

    八岁,上帝将你带给了我,从此,我无法停止对你的感情。一见钟情,如此简单。十岁,面对我的质问你冷声回复我,你不会让我与母亲好过。十二岁,你知道了我对你的心意,却只是冷嘲热讽。你说,风骚的女人她的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你不可能会喜欢我。十四岁,我中考前夕,你给我来了一个致命炸弹。我的妹妹居然成为你的女朋友,而你没有认出来。十五岁,我选择休学去国外疗伤,你给了我一句慢走不送。十六岁,我带着治愈好的心回归,你却在这时候要我和你在一起。从八岁到十六岁,整整八年,我没有一刻停止喜欢你。所以对不起,我无法和你在一起。你的告白,是对你自己的最大讽刺。
  • 许君玲珑心

    许君玲珑心

    穷女生宁清如为了谋得生计,取得画稿稿费,不惜编造谎言骗了公子哥孟嘉和。孟嘉和发现自己被骗,却被她的小聪明所吸引。兜兜转转,宁清如和孟嘉和发现,原来命运捉弄,他们其实是自己最痛恨的那类人。当隐秘身世被揭发,国恨与命运相碰撞的时候,在浊世为人清如冰,已经成为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梦想。
  • 泣血倾城

    泣血倾城

    当杀手穿越成为武林世家女,神秘的身份,美丽的容貌,不冷不热的性格态度。当他遇上她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我们的女主角不相信爱情,但是我们的男主角却偏偏爱上了她。这是一场死缠烂打的追爱戏码吗,我不知道,易或者是两情相悦?请敬请期待......
  • 梵涟

    梵涟

    “红光中,一切消失。”“哼,好一个一切消失。”他的双眼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恐怖紫火,似是要将眼前的所有尽数吞噬……这是一个没有规则的宇宙,千万方世界,亿万万生命,筑成残酷这个标签。这里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是与非,只有分不清差距的弱者和站在顶端的强者。稚气未脱的他还是陷入进里面。实力之争、身世之谜、复仇之剑、归来之战、梵涟之心。在他快要被蒙蔽双眼时,某某敲醒了他。“梵涟,梵涟……”净化自身,铸造一颗清净的梵心,一个明净的梵志,荡起一波平凡而又强大的涟漪...只是令所有人都想不到,这波涟漪其是滔天巨浪……
  •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作为开创大唐盛世的开元之君,其本身的素养直接决定了唐朝初年的命运。首先,他是一个有抱负、敢作敢为的英雄少年,他敢于与父亲一起晋祠许愿、毁隋立唐。其次,他是一个懂得隐忍之道的政治家,在唐初那种血雨腥风的储君斗争中,他安全脱身,最终凭借“玄武门之变”除掉对手,夺取帝位。再次,他是一个勇于自我检讨的清明之君,在他的统治时代诞生了诸如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等清廉干臣。最后,他还是一个深受百姓拥戴、为历史所公正评价的有为之君,如此世间才有津津乐道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以及青史留书的“贞观之治”。
  • 大尸哥

    大尸哥

    有一天末日真的来了,你需要面对的处境真的那么简单么?跟随大尸哥张小强,一起从弱变强,不停进化。走向人类巅峰吧!
  •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第3版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是国内出版较早且影响力较大的网络传播方面的教材之一,推动了国内新闻院系的网络传播教学。本教材集新闻传播学、计算机技术、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理论与知识于一体,并力图使它们有机结合,较好地实现了多学科的融合。彭兰的《网络传播概论(第3版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全书贯穿了理论与实务既相区分又相联系的思路,汇集了网络传播技术、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网络经营等相关领域知识,分析了网络传播的内在规律,研究了网络传播的各种潜在影响。第三版引入“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视角,对网络传播的最新发展做了系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