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57100000011

第11章 时令节庆风俗(1)

1.正月里来是新春

春节是中国人最富传统性和民族性的节日,每当佳节来临,海内外华人无不喜气洋洋,用各种喜庆的方式来庆贺这除旧布新的日子。

春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我们现在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古时候这一天却叫元旦、元日。元为第一和开始的意思,旦即是早晨,合称元旦即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早晨。汉武帝时,司马迁总结前人“观象授时”的经验,创造了“太初历”,确定夏历正月为岁首,从此正式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开始,年俗庆典形式也渐渐定型,并成为历代宫廷的重要庆典。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到辛亥革命前都相沿未改。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废除旧历采用阳历,把公元1912年1月1日立为民国元年元旦,而原来的元旦更名为春节。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公历1949年1月1日改为“元旦”,而阴历正月初一正式定为春节。

迎春接福

春节,在南北朝时就意味着整个春季。《后汉书·杨震传》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在我国24个节气中,立春是第一个,南京人称立春为新春,俗话说:“新春大似年”。由于农历的节气不固定,有时本年的立春,早在上年的腊月底就已出现,形成“一年两头春”;有时要推迟到春节后,所以习惯上把立春看成是一年真正的开始。“立”开始之意,从此揭开了春天的序幕,万物复苏的春季开始了,假如元日立春,最为难得,谚云:“百年难遇岁朝春”。《通考》:“凡元日立春,主民大安”,如果元日干支是甲子,再逢子时立春,那更是千载难逢的“祥瑞”了。立春这一天,旧时的庆祝仪节特别隆重。除了点燃香烛,鸣放爆竹,祭拜天地神佛以外,还燃起元宝火(即在火盆里堆上塔形)炭墼(或木炭)燃烧,行跪拜礼,一面盛置酒肴,合家庆祝。这种盛况,只有年初一(元旦)、年初五(财神日)、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三天,可与之相比。古代南京在立春之日有太守“鞭打春牛”的活动。官府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包括拜春、咬春、唱春、打春、觇春等,太守率府县官员、显贵士绅聚集在东郊,举行祭祀大典,谓“接春”;太守用五花棒(芦梗裹上彩色纸)鞭打春牛,称“打春”;最后命人将牛抬往城内闹市,供人观赏,叫“送春”。除庆典活动外,南京人家家要拜谒长辈,表示敬意,称“拜春”;全家一起吃春饼,并祈家庭和睦,叫“咬春”。唐时的春饼叫春盘,朝廷将做工精致者赐予大臣。到了清代,改称春饼,谓之“一盘春饼价千金”,诗人袁枚赞其“薄如蝉翼,大若茶盘,柔润绝伦”,金陵士大夫家饼可映字,用其卷上韭黄、肉丝、荠菜、冬笋、鸡蛋丝,则是现今流行的春卷了。用油炸之,既脆又香,特受食客欢迎。那时把松枝插在门上或神位,谓之“插春”。将松柏枝编成环,戴在儿童头上称“戴春”。还有“剪春幡”、写“春帖子”等风俗,用红笺纸写“迎春接福”四字贴在客厅里,表示春色已降临人间了。

恭贺新年

喜庆祥和,是老南京春节的主题;平安团圆,是老南京千古不变的生活理想。

待第一声鸡鸣响起,街头巷尾,争相点燃开门炮仗,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六枚叫“六六大顺”,放一串叫“百子爆”,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又作“满地金钱”。正如南朝梁人宗懔所说,“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魈恶鬼”,也预兆新的一年吉祥平安。乃至后来许多喜庆活动,都少不了燃放爆竹这一民俗物象。

南京人正月初一多吃元宵和年糕。如区境内流行的民谣所述:“江南好,最好是新年,福寿酥饼鸡骨断,欢喜团泡马蹄糕,油炸大元宵。”元宵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制作,取生产和生活“年年(粘粘)高(糕)”之意。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着新年发财。年糕切成片,或蒸或油炸,皆是美味食品。更多的人家有过年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又名扁食,饺馅荤素皆可,有鲜猪肉、三鲜、牛肉、羊肉、荠菜、韭菜、虾仁蛋皮、萝卜、白菜、辣椒鲜肉、蘑菇肉馅等,因饺子形同元宝,皮薄馅足,有饭有菜,故广受人们青睐,食之预示大吉大利。喜欢吃甜食的人,还在春节时吃糖年糕、糖莲子羹、糖元宵,寓意一年甜到头。也有不少人家早上照例各吃一杯欢喜团茶(用爆米花搓成的圆球泡糖开水),吃一点称心糖(即寸金糖),讨个吉兆。做媳妇的要向公婆献莲子茶,行叩见礼,恭贺新年。早餐一般是下汤面,取其“长长旺旺”之意。“大年初一”有三忌:一忌泼水在地(用大桶将污水都积贮起来,留到第二天才倒去)。二忌扫地、抹桌,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财气,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向里边。三忌动用针、剪、刀、尺,说是妇女们第一天用了它,就表示她一年都要辛劳,不得清闲。

大年初一不开大门,也不访亲会友。风俗迷信怕妖魔邪气趁机闯入。出行的,新婚女婿,年初一上午,必须先到丈人家行礼、请安。晚辈拜见长辈,也多在年初一,平辈是不兴串门的。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禧、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吉语。

旧时南京民间还有以进入新年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的习俗。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正月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如果当日天晴,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天阴,所主之物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晴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如正月一日定为鸡日,即吉日。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以后逐步改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成为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拜年贺年札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漂亮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古时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一是走亲戚。二是礼节性的拜访。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四是串门式的拜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俚语。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新年第一次出门要按照历书的记载迎着“喜神”方位走,谓之“兜喜神”,也称“迎喜”。同时还应准备四样年礼,叫做“事事如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礼也由桂圆、红枣、糖(寸金糖、交切片等)、糕(玉带糕、云片糕)等发展到高级烟酒、西洋参、脑白金、蜂胶、黄金搭档等营养保健品。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帖相互投贺,东汉时称为“刺”,后来发展成“帖”。宋代之后,流行“送门状”、“送飞帖”,许多大户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专收名帖,叫“门簿”,以图吉利讨口彩。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清代甘熙的《白下琐言》载:“金陵俗,新岁以红柬书名互相投递,多从门罅入者,谓之飞帖。”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名帖的遗风。有的商家拜年,直接在帖子上标明凭帖子折合礼金伊伊元,凭此帖购取等价商品,可谓直接惠及“上帝”。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鲜花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上邮件拜年等。

如有客人来家拜年,区境内的居民约定俗成要奉三道茶,第一道冰糖莲子汤,莲子要剔除味苦的莲心;第二道茶松子核桃仁羹;第三道茶是红枣茶,外加山楂糕等小点心。

亦庄亦谐看年戏

正月正是新春,热热闹闹过大年,娱乐活动是少不了的。明代初,南京地区在立春之时流行一种“村田乐”的娱乐活动,又称“唱春”。即2·4人不等,身背腰鼓,打小铜锣,走村串户,见什么唱什么,无固定演唱脚本,临场发挥,兴致所至,唱几段祝福语,说几句吉利话。后发展为“长调”、“短调”等10余种曲调。长调委婉优雅,短调明快利落,长短结合,依主人家的身份地位和喜好而定。相传经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很快在城内流行起来,绵延数百年之久。解放后,这种唱春娱乐活动,只在郊县农村流行,年味离城市越来越淡。

城里人过年大都看年戏,一是戏院茶园,二是街头广场。明清以来,区境内居民喜欢到戏院看新春开锣戏,诸如《跳加官》、《跳八仙》、《跳魁星》、《跳钟馗》,一个戴着白色面具的文官,穿蟒袍、着官靴,手持笏板,在舞台上踩着“台台乙台乙台台”的“小锣抽头”点子,欢快地跳来跳去,一会儿抖出“天官赐福”的条幅,一会儿拉开“国泰民安”的条幅,给观众们送去吉祥祝福,逗大家一乐,然后就上演《龙凤呈祥》、《红鬃烈马》这些大戏,有时还演出五路财神、福禄寿三星、八仙等天上众神仙同往人间,降福献瑞送宝的压轴戏,观众情绪高涨,掌声如雷。

更多的市民却是走上街头、广场,观看民间文艺演出。旧时一般是观看江湖卖艺、拉洋片、提线木偶、荡湖船、蛘精舞、打莲湘、舞狮子、舞龙灯、踩高跷等。一出“河蛘舞”,虽是由男女两个演出,情节单纯,亦庄亦谐的演出,至今还让人难以忘怀。仙女打扮的河蛘精,藏身于可张可合的用竹篾绸布做成的大蛘壳内,面对打鱼老翁的撒网围捕,她动作机敏,左躲右闪,成功地避开了渔翁的追捕,许多滑稽的动作,逗乐观众,最后河蛘精张开蛘壳,里面嵌着的电珠如珍珠一闪一闪,诱惑渔翁,竟将渔翁的双手夹住,让人哈哈大笑。

正月初五祭财神

从古到今,很多人对赵公元帅礼拜甚勤,这位赵公元帅赵公明,又名玄坛,黑面浓须,手执铁鞭,骑黑虎,威风凛凛,是姜子牙封的财神菩萨、财神爷。

相传正月初五是财神诞辰。财神的来历民间有各种说法。在民间赵公明被称为“正财神”,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神;财神还分文、武财神:“文财神”一般被认作是殷商大臣比干,但更多人奉越国大臣范蠡为财神,他弃官从商,经营农、商,发了大财,且能仗义疏财,有庇护商贾的法力;“武财神”关圣帝君,他是中国妇孺皆知的三国人物,忠勇双全,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他义贯千古,是传统道德规范的楷模。

南京人年初五有“抢路头”的习俗,又称“接财神”。正月初五子时,备好羊头、鲤鱼、香烛等物,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因为“鱼”与“余”谐音,图个吉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敬财神。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财神酒,往往吃到天亮。最后还要吃面条为财神贺寿,据说财神会误将面条当钱串子,给贺寿人很多铜钱用。有的店老板还要把算盘摇得哗哗响,表示兴隆兴旺。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祈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在新的一年里大富大贵。

初五接财神,商家最为重视,有的老板在自家屋顶的第二路桁条上,贴上“福禄寿喜财”五路财神。区境内的风俗,大商号里都有玻璃镜框,供奉赵公明金身塑像,说这位赵公元帅,执掌财帛,是天上的财神。老板们把一年的盈利发财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所以大香大烛,祭祀特别虔诚。头一日晚上还要大摆筵席,宴请店里同仁,名为“请吃财神酒”。吃酒的作用有三:一是鼓舞士气,交代要求;二是正式宣布四天休假期满,商店明天照常开门营业(如果不“请财神酒”,便表示商店倒闭);三是安排职工的升调解雇。因此,这一晚的酒宴,劳资双方各有打算。吃“财神酒”时,请店员坐上首席,老板向他敬一杯酒,就算辞退解雇。店员也就只好吃下这杯苦酒,另谋生路。

农历正月初五民间还有跳财神的民俗活动,有的穷人到戏院内租来纱帽和红袍,套上假面具,手捧金箔贴成的木制金元宝,打扮成一个活财神,一班人敲锣打鼓,去“跳财神”。每到一家门前,走几个方步,把金元宝向门内空扔三次,可以多讨一些“财神钱”和“财神糕”。跳财神从初一跳至初五,接财神人则要主动给点钱或干粮。区境内居民特别是商人,在正月初五财神老爷生日这天,尤喜讨吉利。跳财神的穷人,掌握商人想发财的心理,年初五每到商店门前便多走几次方步,多扔几次金元宝,甚至在锣鼓声中,大摇大摆走进堂屋正厅坐一会,高唱:“财神请到这家来,招财利市送福来,福禄寿喜财,全到你家来。”说明财神真的到家中坐下了,就更吉利,店家要多给钱。

旧时正月初五,开门的第一笔交易叫“发利帀”,但常常第一个进门的不是顾客,而是乞丐。专门从事敲诈勒索的地痞,都有帮口,他们熟悉情况,通晓陋规,事先就已组织好一批“喽罗”,没等商店开门就分别守在大商号门口。一见店门大开,立即手打竹板,高唱“莲花落”,进入店堂乞讨。做生意的人,第一天开门,总要图个顺遂,见了他们既不敢得罪,就只好厚礼馈赠。其实如果事先不找人打招呼(谈好条件,预付一定数目的开销费),初五这一天的乞丐,会“这方唱罢那方又登场”,这个商店就别想再做其他生意了。而乞丐们得到的钱,却要如数交给“花子头”,由他再分派。所以这一天实际上是有势力的“丐头”进财,商店的老板们破财,而没有后台的店员就只能是面对失业,望“财”兴叹。财神爷办事明显不能“一视同仁”。

饶有讽剌意味的是,民国时期还有人把“四大家族”中的宋子文、孔祥熙称为“财神爷”,因为他俩当过多年财政部长,财权在握,有钱有势,但是民间又有几个人对其顶礼膜拜。这样的财神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财气和财富。对任何泥塑瓷雕财神的跪拜都不会带来财运,只不过是表达人们对富裕生活的一种期盼而已。

2.狮子桥,欢乐过大年

——湖南路民俗文化艺术节漫记

同类推荐
  • 寻淮洲故里

    寻淮洲故里

    本书是作者编著的一部有关社港地区方面的书,据科学考察,11亿年以前,这里和长沙同时是一片海洋,沧海桑田,如今野生桂花成林、风景如画;有许多没听说过的稀奇故事;有你很难听懂的社港方言;……还有你没看到过的物件!
  • 民间演艺

    民间演艺

    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本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 法国精神

    法国精神

    自中国被西方战舰轰开大门,西方大国就介入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其中法国对于中国的影响不可小觑。如果说在19世纪下半叶,对中国改革运动起着重要影响的还主要是来自当时第一号强国大英帝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比如严复的著名翻译都采自英国思想家),那么在19、20世纪交替期间,由于大部分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都来自于日本、美国和法国,因而这三个国家变成了外国影响中国最主要的国家。
  • 中国人的里子与面子

    中国人的里子与面子

    本书主要围绕中国人的面子和里子问题进行论述,从国人生活的压力、社会的弊端、文化的前身后事、公务员的潜伏、以及国人的自身的劣根性来构架,淋漓剖析了中国人的性情和心理。阅读此书,能够让你全面的了解中国人的根性,洞悉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内心世界。
  • 蓝色的国度

    蓝色的国度

    本书讲述了清末民初作者阿绮波德·立德随经商的丈夫在中国10多个城市的所见所闻,描写了当地大量风土人情和民俗生活。
热门推荐
  • 甜心争夺战:霸道校草的专属丫头

    甜心争夺战:霸道校草的专属丫头

    他为一份机密文件而接近她,却不想掉入了一个充满甜蜜而温馨的爱情陷阱里。“喂,林颜汐。我喜欢你,做我女朋友。”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廖承野,你口口声声说爱我。到最后,我在你心里还比不上几张纸吗?”他闻而不答。终于她一气之下回了英国。三年后,她再次现身中国,却被他抱着不肯松手。“汐儿,这一次,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再让你离开我了”
  • 火影之蛇缘

    火影之蛇缘

    我不多说,火影文。不管你是不是火影爱好者,都欢迎来看。本人新人。加群.欢迎加入火影一家亲,群号码:432967574
  • 匪尊

    匪尊

    他原本是匪,却干上了杀手的行当。她原本是只修为不浅的孔雀,却因为贪恋红尘来到青楼并与他相识相知。他原本是个平凡的武者,却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遭遇恶灵附体变成人魔。阴阳两界,人妖殊途。恐怖玄幻,诡异绝伦。斩魔刀,诛神翎,却最终逃不过烟雨江湖,绵尘沧海。修为有级别,神魔分等级,《匪尊》行天下。一页破纸,一缕红线,一片羽毛皆能成为除魔的利器。苍生、薛梦瑶、慕白、水灵四人最后将走向何方,湘南暮雪为你逐一揭晓。
  • 王俊凯之我家隔壁是老王

    王俊凯之我家隔壁是老王

    我是学生党,更得慢。“洛洛”“螃蟹”甜蜜的称呼,让爱的种子慢慢发芽
  • 尔非天道何以执天道牛耳

    尔非天道何以执天道牛耳

    一位被圣人注入大气运的少年,且看他如何证道。
  • 前世缘!今生续

    前世缘!今生续

    被继承亿万财产的余薇薇遇上前世恋人,但余薇薇一心只喜欢自己的闺蜜,但这个闺蜜从来都没有考虑过余薇薇的感受(此闺蜜已有男友),前世恋人在余薇薇需要帮助时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帮助她,余薇薇最后会和谁在一起?
  • 重生之盛世华章

    重生之盛世华章

    重生寻梦起,挥剑决浮云六岁之龄,名动北大;七岁当年,走出华夏。当他双脚踏足那片经济繁华、科技发达的国度,对着天空大喊:“我将以华夏人的身份,征服这片土地。”七岁的他,在哈佛大学写了一套《哈利波特》小说名传天下。从此,这个世界真的因为他儿风起云动。阿斯顿马丁、布加迪威龙、科尼塞克众多车场都收归他的名下,微软、苹果、IBM等IT航母被他击沉,无数美女明星成为他的私宠。他卷起了数个科技领域的革命。因为他的重生,华夏文明席卷整个世界,是为——盛世华章。
  • 雀繁

    雀繁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天边的火光如同流星般坠落。我的马瘦了,我的刀也丢了,我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我的刀,我的眼前逐渐模糊。也许我回不去了,我的妻。
  • 飘邈尊者之旅

    飘邈尊者之旅

    倚塔天波观飘渺,苍音掀涛洗星辰。万丈名动孤自外,百世经纬一樽中。
  • 还爱

    还爱

    我想把欠你的爱,都还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