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57100000030

第30章 民间工艺游娱风俗(2)

鼓楼区创业明星剪纸艺人陈耀,6岁时便开始动剪刀,与剪纸结下不解之缘。上小学时,他“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幅充满稚气的剪纸作品被送到县里展览还获了奖,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更加痴迷剪纸艺术,他刻苦钻研剪纸技艺,每天剪纸到深夜,手上老茧磨破流血,还照样运剪。有一年,他为了剪出大型《百蝶图》,经常钻进树林草丛,观察蝴蝶翩翩起舞的美姿,腿上手上尽是被树枝划出的伤痕,他不畏艰辛,终于完成这一大作,百只蝴蝶美轮美奂,无一雷同,在香港展出被誉为“天下一绝”。还有一次,陈耀为了剪出风景剪纸《水绘秀色》,他用绣花针磨出“刃”来,精雕细刻粼粼碧波,片片倒影,一丝不苟,纤毫毕现。作品完工后,陈耀的双眼因极度疲劳,险些失明。由于陈耀的勤奋,30年来他创作剪纸达4000余幅,荣获过江苏省工艺美术最高奖“大阿福金奖”,被授予“中国乡土艺术手工艺术杰出贡献奖”,央视和省市电视台为其拍摄了50余部专题片,经过近两年的打拼,陈耀靠剪纸挣的钱还购置了一套商品房。

江山代有才人出,更有长江后浪推前浪。尽管剪纸艺术处境尴尬,显得有点后继乏人,但是一些剪纸艺术后起之秀的崛起,却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南京市盲人学校一批孩子,在双目近乎失明的状况下,几乎是用剪刀和纸贴近脸剪出了一批好作品,最近学生薛梅、韩晓萍、沈饮、沈立等分获第五届国际青少年儿童书画大赛少年和少儿组国际金奖。

令人高兴的是南京工业大学的几名大学生还免费为南京民间传统艺人当经纪人,热情推介南京民间绝活,寻找商机,组织剪纸等民间艺人承接巡回展演、开辟公共窗口的销售专柜和网上销售,为宣传保护非遗项目和民间传统技艺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南京一些少年宫和少儿文苑,还多次聘请民间剪纸艺人向学生传授技艺,剪纸进社区、进校园,瞩目未来,让剪纸这一传统美术工艺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3.永不凋谢的南京绒花

随着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金箔锻制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2007年,鼓楼区文化局和市民俗博物馆联合申报,南京绒花制作技艺又成功入选省非遗,绒花也被列入鼓楼区第一批“非遗”名录,进一步唤醒人们去关注那些民间传统技艺,其中以“荣华”谐音的南京绒花又是怎样的现状呢?

绒花的记忆

据南京著名的六代绒花世家传人吴长泉《绒花史料》抄本记载,造型生动、精巧的南京绒花制作始于唐代。诗人元稹的名句“宫花寂寞红”,即指绒花、绢花。武则天时,南京绒花便作为扬州绒花列为皇室贡品,到了明代已有相当规模,这兴许与云锦丝织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关联,制作“寸锦寸金”云锦的过程中缫丝厂会剩下大量蚕丝的下脚料,弃之可惜,于是便催生了绒花生产这一行业。民间艺人利用蚕丝的下脚料,进行分类,捻丝、脱脂、染色、勾条、传粘,铺于细细铜丝之间,搓成粗细不等的绒条,然后对各色绒条进行连接、造型、围卷、装配、修剪等一系列繁杂的加工,遂用镊子进行造型组合,制成五彩缤纷的绒花,小至姑娘鬓发上的簪花、头饰,大至皇宫娘娘头上凤冠的主饰件,一时间应市场需要,涌现出鬓头花、胸花、帽花、罩花、戏剧花等诸多品种,色彩以大红、粉红为主,中绿为辅,以黄点缀,明快而富丽。艺术特点为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塑造简练生动的形象。由于绒花质地柔软,色彩鲜艳不褪色,小巧玲珑,物美价廉,故受到妇女们的青睐,成为一个时代美的象征,此花虽无香味,却是一年四季永远鲜艳,永不凋谢。后来随着制作绒花题材的拓展,涵盖了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绒球彩络、摆件、挂件等。

到了清代,南京绒花的制作生产进入了鼎盛时期。清廷特设“江宁织造局”,专办宫廷织物的采买事宜。当时官府设有七作二房,七作:银作、铜作、衣作、染作、花作、绣作、皮作,二房:帽儿房和针线房。所有向朝廷进贡的绒花皆出自花作技术最拔尖的能工巧匠,而江宁织造署便有人专司采购绒花,由“挑行”运送京城。这在《红楼梦》里也有记载,“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给姑娘们送喜花,就是指的南京绒花。

除了绒花作坊和销售店铺外,在南京大街小巷还经常可以看到叫卖绒花的艺人或小商贩,他们身背四五层的圆屉,手执长柄小镗锣,一路叫卖,“丁当丁当”清脆动听。如有姑娘媳妇看他所备的绒花不甚满意,他还可以用随身带来的绒条,按顾客要求现场制作,不一会儿,一只毛茸茸的小鸡雏就做出来了,配上小小的喙和皱纹纸缠成的小鸡腿,栩栩如生,还用两滴松香点缀成一对亮晶晶的小眼睛,真让人爱不释手。

生活中的绒花缘

绒花以铜丝为骨,以蚕的生丝、熟丝为肉,一经巧妙组合便变幻出许多令人喜爱的工艺品来。渐渐地南京人佩戴绒花也衍生出一些不同的习俗。

南京人逢到“一事三节”(婚嫁喜事、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总少不了绒花的点缀:婚嫁喜庆多用“龙凤呈祥”、“麒麟送子”、“榴开百子”、“万年全福”绒花,春节用“连年有余”、“招财进宝”、“金玉满堂”绒花,端午妇女儿童佩“老虎花”、“五毒花”以求避邪;中秋节用“兔子拜月”、“月宫塔”、“犀牛望月”、“四世同堂”以祈福纳祥。

绒花作品:“鲤鱼跳龙门”、“必定万事如意”

一朵小小绒花戴在发间,移步轻摇,花儿微颤,更显娇柔妩媚。故女子们人不分老少皆喜戴绒花。未婚姑娘喜戴“鲤鱼跳龙门”,已婚女子爱戴“万事如意”、“万福双全”,老太太则戴“福寿双全”、“寿星花”,甚至连寡妇也要戴一种淡黄色的绒花。

南京人爱借用谐音文化的一语双关和艺术造型相结合的手法,对生活寄寓美好的期望,故赋予绒花更多新意和祝愿。如用万年青、柿子和如意组合的鬓头花“万事如意”,用元宝和毛笔、如意组合的“必定如意”,用佛手、寿桃加两枚铜钱组合的“福寿双全”等等,这些寓意荣华、富贵、吉祥的小绒花,或是插在帐子内沿,或整齐摆放梳妆盒抽屉里,随着季节变化,佩戴不同造型的绒花,让平淡的日子绚丽多彩。

绒花,应该永不凋谢

尽管现在市场不乏大大小小的花店,但是民间仍然钟情南京地产的绒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的绒花制作大都以同一家族的妇女组成家庭作坊为主,全城有柯恒泰、张义泰、德胜祥、马荣兴等字号40多家绒花作坊,六代从事绒花制作的吴长泉就是张义泰绒花店的学徒,后来他又收了一些做绒花的徒弟。

上世纪五十年代,南京市成立了艺美绒礼花合作社,把从事绒花生产的艺人和个体作坊组织起来,生产有了转机,但随着文革的到来,绒花被斥之为封资修的产物,是专门为富婆、阔太太、资产阶级小姐服务的,绒花厂被迫停产,艺人解散。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南京又成立了工艺制花厂,以小动物造型为主的绒花产品成了远销美国、苏联、日本的主打产品,年出口额近200万元。绒花老艺术家吴永泉的爱徒、12岁就开始学做绒花的周家凤制作的大型绒花产品“龙凤呈祥”、“龙凤喜烛”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我国工艺美术泰斗陈之佛教授评价说,这两件作品具有典型的明代绒花艺术风格,现已被南京民俗博物馆收藏。他的作品还在日本名古屋、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展出,赢得一片赞扬,本人也成为南京市十佳科技工作者、轻工部优秀工艺美术师。

绒花老艺人周家凤的关门弟子赵树宪、王乐平也已届知天命之年,非常坦诚地说绒花制作是件十分繁杂的手工活,进厂学艺4年后才制成第一件像样的作品,像凤冠这样造型稍大的绒花制品,做下来要花好几天时间。绒花有过辉煌的昨天,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南京绒花的制作生产由于成本高、工艺繁杂、纯手工产值小,式样创新少,年轻人不愿学,后续乏人,懂得绒花制作工艺的人已属“凤毛麟角”,亟需把绒花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莫让绒花这一省级“非遗”项目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凋谢。

如今令人欣慰的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重点在做绒花工艺的抢救和保护,作为省市级非遗南京绒花的保护基地,在馆内为绒花传承人赵树宪专门创立绒花工作室,提供人力、物力支持赵树宪从事南京绒花的创作,恢复传统绒花样式。赵老师已制作出一批传统的妇女佩戴的鬓头花、胸花、戏剧花以及鸟兽虫鱼等绒制工艺品。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制作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绒花工艺品,这些绒花制品受到了市民的欢迎,很多人纷纷购买。未来绒花发展的前景将是一片繁花似锦的明天。在名城会曁八艺节期间,南京民间艺术展演在甘熙宅第拉开帷幕,一件件造型精美的绒花引来了参观者一片赞扬之声……一些婚庆礼仪公司又将绒花用于新娘的发饰、妆饰上,又让人们看到新人头上摇曳着的希望火花。

4.吉祥“宝葫芦”

2008年鼓楼区政府将刻琢葫芦列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游记》、《封神榜》这些神话小说里描写过葫芦的神奇力量,只要将这宝葫芦往天上一扔,对手的各种兵器全被吸进葫芦里。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和老寿星的年画中,亦能看到宝葫芦治病救人、延年益寿的故事,只要从葫芦里倒出一粒仙丹,就能让人起死回生、返老还童。闻一多先生在他的文章里推断,“女娲、伏羲可能就是葫芦的化身”。葫芦多子,古老的民俗对葫芦的崇拜实际上就是对母体的崇拜,在某种意义上讲,葫芦也是人类的母亲。

寿星雕花葫芦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壶芦俗作葫芦。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瓢,瓢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瓢,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飽,夸包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芦”,将葫芦作了大致的分类。而玩葫人李扬,因爱葫成痴,并不满足于市场上或在农村采购现成的葫芦,而是在南京江心洲开辟“葫芦种植基地”,精心培育葫芦,甚至有意在葫芦生长过程中进行“干预”,塑造异形葫芦,让葫芦随心意而长,表层生出立体图案,当把这些葫芦刻琢成工艺葫芦时,就更让观者耳目一新!

鼓楼区的刻琢葫芦,不同于我们往常所见的烙烫葫芦、彩绘葫芦,制作工具不是烙铁、毛笔,而是刀口锋利、薄韧的各种刀具,有平刀、斜刀、半圆刀、V刀以及自制的镂刻刀具。而且在刻琢葫芦的过程中,融合各种手工艺的技法,诸如浅浮雕、点琢、烙烫、镂空,博采诗、书、画、印之所长,形成了鼓楼区独特的刻琢葫芦技艺。

根据金陵制葫领军人李扬先生的总结归纳,刻琢葫芦主要有以下几类:

针刻葫芦刻制葫芦第一道工序,就是要用刀刮去葫芦的表皮,因这层薄薄的软质层密封性能好,可防止葫芦内水分蒸发,如制作工艺雕刻葫芦不去除表皮,葫芦里积存的水分就会使葫芦变质发霉,从里向外渗透出黑斑,影响工艺葫芦的美观。葫芦刮除表皮后,阴干的时间长达数月,故用刀刻制工艺葫芦,宜选择隔年存的干透了的本葫芦,才不易变形开裂。

针刻葫芦就是在不同质地的小葫芦表面因材施针,如同在鸡蛋、鹅蛋壳上针雕,左手托住葫芦,右手用钢针刺划,左右手配合发力,以细线条为主,纤巧精微,毫发毕现,刻好后再用墨染针眼刀痕,使其图文渐显更清晰。此针刻技艺借鉴甘肃兰州“鸡蛋葫芦”的独特工艺,在兰州流传一句“三宝”俗语:“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这吉祥工艺葫芦只有鸡蛋大,针刻技艺却十分精湛。

刀刻葫芦此工艺技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使用各种刀具和顺刻、平刻、斜刻等刀法,手随心运,既可刻字如行云流水,又可治印古朴纯厚,笔上功夫全可在刀尖上得以体现,有了扎实的书法、篆刻功底,就能在刻制葫芦时得心应手,一展才华。

砑花葫芦又称押花葫芦,刻制工艺葫芦时,使用玛瑙、象牙、牛角等质地坚硬的钝刀,依着葫芦表面画上的底稿,采用挤、砑、押、按等技法,由于葫芦表面纤维有韧性,受挤压的力量不同,便会出现深深浅浅不同的印痕,一些图像便立马凸显出来,立体感特强,用这种技艺刻花,效果尤佳。

浅浮雕葫芦技法如同刀刻葫芦,但在所刻的线条外的白色部分,用錾子一点点琢画,形成一片片不规则的麻面,然后“补白”般进行精琢,使空白部分全部布满密密匝匝的全点、半点、轻点,深深浅浅,既统一又不杂乱,让人看了不但立体感特强,而且古朴、淡雅。

浅浮雕技艺纯属轻琢凿,每平方厘米的葫芦面上,要凿出几百个琢点,难度之大,工艺之精致细腻,确是一项耗时费事的细活,葫芦雕琢完成后,毋须打蜡上油,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美,故有较大的收藏价值。

镂空葫芦这是刻琢葫芦中难度较大的一种技艺,由于葫芦质地又薄又脆,用刀具深刻、镂空易折断原本不粗的线条,且镂空面积积小为大,镂空的葫芦面更为娇柔,稍遇外力撞击,则前功尽弃,故刻琢镂空葫芦时,进刀不宜过急,使用钻头打孔、开洞不宜转速太快,总之要慎之又慎,精心操作。李扬大师在雕琢中创新了“弧刀镂花”的技艺,刻琢的葫芦精致、细腻、耐看,产生了“锦地开花”的艺术效果,成为刻琢葫芦里的精品。

由于“金陵第一玩葫人”李扬对葫芦刻琢的“痴迷”,兼有师从陈大羽、肃娴等老前辈,成为省、市书法协会会员的艺术功底,李扬的刻琢葫芦融南北派众家之长,已总结出“十八般武艺”的雕、刻、琢技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2006年9月,一心一意扑在刻琢葫芦工艺上的李扬、李南父女,出版了《葫天瓢地游记——金陵制作工艺葫芦入门》。在南京第二届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上,市政府让李扬刻制有世界13座名城的吉祥云特大葫芦,作为礼品赠送世界各有关城市,小小一件工艺葫芦,竟为祖国赢来大荣誉。作为鼓楼区的非遗项目——刻琢葫芦技艺,一定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发扬光大!

5.中华餐饮名店马祥兴

位于鼓楼区云南北路的清真马祥兴菜馆是一家创建于清代的百年老字号,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就拿店招来说,民国时期的店名匾牌是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大书法家于右任亲笔所书;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民革中央主席、于右任的女婿屈武先生又亲书“清真马祥兴菜馆”七个行楷大字,翁婿二位名人为一家名店亲书店名,成为书法史一段佳话。2008年12月,鼓楼区政府将马祥兴菜馆清真菜肴烹制技艺列为首批区级非遗名录,2009年6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省级第二批非遗名录,更是让这南京第一家地产品牌餐饮企业锦上添花。

同类推荐
  •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是何小竹以词典的形式写的一本关于西藏文化与自我思考方面的,集藏文化知识简介和个人随笔于一体的休闲读物。作者从A到Z的顺序列出有关西藏文化的一系列关键词,并给予深入延展的诠释。
  •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课堂实录,初版后竟然立即畅销海峡两岸,成为马英九先生巡视台北书市时的首购之书,而参加课程的各位学生,全都成为社会各界竞相招聘的对象——这就是本书创造的奇迹。本书前半部分,是北京大学学生、台湾大学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但一来一往之间,却显得那么干脆、痛快、幽默,充满了阅读愉悦,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
  • 民间演艺

    民间演艺

    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本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 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去传承。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渗进了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根植在自古至今的万物中。它们用其坚韧的存在,证明着文化特有的价值,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追本溯源,知古鉴今,古代文化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可以开拓视野,升华境界,丰富知识结构,启迪多元思维,引发新的思考、探索和行动。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有趣的永远是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有价值的永远是其内在的文化魅力!本书集纳大量的历史文化细节,精选大量图片和文字,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娓娓讲述各类事物精彩的历史文化,真切逼真地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厚重、独特、百态纷呈的生活景观。
  • 千古丹青:墓室壁画(文化之美)

    千古丹青:墓室壁画(文化之美)

    它们是被尘封在地下的美术陈列馆,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着神秘高深的艺术,也为我们了解古人打开了一扇窗。
热门推荐
  • 我的校花是神探

    我的校花是神探

    如果有一个人死在你的面前,你要做的不是跑,而是把你的女朋友找来一起看……
  • 最强都市天骄

    最强都市天骄

    我老爹给我取的名字就叫梁总,咋了?你有意见?主角一次意外被雷击中,未死反而因祸得福,得到了藏在闪电中的‘三国闪传系统’,从而人生大红大紫。公司总裁算什么?我也能做个总裁!打打杀杀算什么?我能调动一个军队!宝马、兰博基尼算什么?我开的是私人飞机!日本女优漂亮算什么?我一句话,大家都得跳广场舞!
  • 一季唯你一季唯夏

    一季唯你一季唯夏

    一次擦肩而过,一场比赛,一次手术。她与他相遇,缘分注定?这个世界那么小,哪个城市都能够遇见你。这个世界那么大,哪个城市都不能找到你。夏骏说:“季灏啊!要不我们结婚吧?”季灏:“你喜欢什么季?”“夏季。”“好!我嫁给你!”刚好,我也喜欢夏季;刚好,我也喜欢你;刚好,我们彼此钟情于这个夏季!
  • 混在战国初

    混在战国初

    开局一座岛,生死必须逃!穿越到战国,好坏全靠混!
  • 江苏省13大市中考试题精编·英语

    江苏省13大市中考试题精编·英语

    本书收录了江苏省l3大市2011年的中考试题,可谓一书在手,便可纵览江苏省2011年中考试题全貌。这些试题对考生备考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值得考生精心研究。考虑到中考本身的连续性,上一年的中考试题对新一届考生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故本书依据考生学习特点,精心策划,精选2010年江苏经典中考试题,以便于学生科学把握,获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 开局成了领主

    开局成了领主

    穿越到了一处异界大陆。大陆庞大无比,百族争锋。从另一个世界穿越而来的来客代替了堕落领的领主格林。从今天开始,他要成为堕落领的男爵,格林大人,他要让堕落领成为大陆最繁荣强盛的领地。
  • 地狱鬼判

    地狱鬼判

    S市X中学一直流传着许多诡异的故事,校园建立在乱葬岗上?呵呵,这算什么?来看看X中学这些诡异的事件吧……而这些诡异事件的背后,又是一位地府判官的传说……
  • 野味读书:书人 书事 书论

    野味读书:书人 书事 书论

    《野味读书》分为三辑。第一辑“书里书外”,“书里”收录孙犁自述的读书经过;“书外”则是可能影响孙犁精神成长的文化生活。如果我们把文化生活的内容也算作一种“读书”,则“书外”的部分也算该是孙犁读书生活的一部分。第二辑“书前书后”,部分是孙犁的读书笔记。因为爱书,孙犁常在书上施以封皮,而因书衣多在书前书后,我们就为本辑取了这个名字。“书前书后”里的文章乍看有些杂乱,但除去不多的孙犁对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古代多列入集部——的评论,这部分文字的大宗在古代属于史部。第三辑“书长书短”,是爱书人孙犁在买书、得书、藏书等方面长长短短的叙述,进而延伸至新的契机境界:“读中国历史,有时是令人心情沉重,很不愉快的。倒不如读圣贤的经书,虽然都是一些空洞的话,有时却是开人心胸,引导向上的。古人有此经验,所以劝人读史读经,两相结合。这是很有道理的。”
  • 第七魂塔

    第七魂塔

    我的荣耀,我用生命来守护。——陈霜快穿类型,霜爷在线玩耍.
  • 唯愿与君共白首

    唯愿与君共白首

    “厉家少奶奶因不满婆媳关系驾车撞死婆婆。”车祸之后,安雪从医院醒来,却看到这样的新闻,还有自己手上明晃晃的手铐。“安雪,你被逮捕了。”“不是的。霆深,你听我解释。”安雪哭喊着,但男人却头也不回的离开了。车祸那天,开车的人明明是她的双胞胎妹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