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10700000011

第11章 自我:理性辉煌的建构(3)

客观的人,也就是说现实的人的产生,是因为自我意识的产生而产生。人有了自我意识,才从自在的人生(神秘的人生)走向客观的人生,现实的人生。因此现实人生也就是意味着自我意识的产生。有了自我意识,才有此世界的差别,才有此世界的秩序的建立,人依赖自我建立起来的客观秩序而生存,然而,如前面所说,这个客观秩序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虚构,人生活在自我的虚构中,人自己欺骗自己。人自己所制造的客观世界本质上是不存在,是虚妄不实的。然而,人们执着于自我制造的虚妄世界,这就叫做“无明”。这种无明与本来圆明朗明、湛然常住的本性和合起来,相续相牵,便成了阿赖耶识。自我因妄想和执着而产生的一种虚幻的对象化的境界,在阿赖耶识也打上了烙印,从而使我们本来灵明洞彻的本性,因无明而产生变化。如此平静而澄澈的水因微风而生波。水波并非是水的本体,而是水的幻相。此幻想与阿赖耶识中对象化(佛教中称为见分)的潜意识烙印联合起来,便产生了一种错觉——“末那识”,即第七意识。末那识不知道潜意识中的对象化(见分)与现实中的对象化(相分)同是本体的幻影,因而执着于对象化于是产生了我。执着于潜意识的对象化(见分)产生的我,是能见的我;执着于现实中的对象化(相分)产生的我,是所见的我。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起源。有了自我的萌生,于是执着不已,攀缘不息,不断分别和取舍我所有的一切事物—我们爱,我们憎,我们好,我们恶。并于此中产生了一种虚妄的精神产物—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产生以后,便抛弃了本来的自在的我,以及神秘的世界,而走向客观的世界,走向生死的轮回。

“轮回”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是不是如同世俗所理解的是诞生与死亡的流转呢?当然,人的现实的诞生与死亡是一种流转,死亡是生的终结,也是生的开始。但是佛陀所讲的生死轮回都不是局限在这种狭隘的直观的意义上。如同“生”不仅是肉体的分娩一样。死也不仅是指肉体的灭亡。佛陀的教义中隐含着一个更真切的旨意然而几乎为后世绝大多数信徒所忽视。佛陀所讲的生死更主要的是讲自我意识的萌生与消亡。如果不能明白这一点,就不能明白佛陀的真谛。事实上绝大多数信徒没有真正了悟佛陀的旨意。以致于谬论流传。佛陀论生死时,它的参照系不是自我肉体的存亡,而是色相的起灭。人根据色相(客观现象)的起灭而有生死的意识。人执着于色相之时,就是自我意识的萌生之时,人超脱色相之日,也就是自我意识的消亡之日。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彻底地明白佛陀所讲的生死,不是指生死的事实,而是指生死的问题生死的事实乃是指肉体的存亡,生死的问题才是指自我意识的起灭!只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领悟佛陀关于生死的最高真理、佛教的根本问题就是超脱生死问题。倘若连生死的基本旨意都不知道,又怎么可以去超脱生死呢?正因为人们很少有明白这个道理的,真正的佛陀精神才显得弥足珍贵。自佛陀之后,几乎没有一本书透彻地说清这个问题,总是含糊其词使人不能明白真正的奥妙。所以绝大多数信徒以为佛教的超脱生死就是追求长生不老。这是因为他们把超脱生死当成一个超脱生死的事实,而不明白超脱生死只是超脱生死问题超脱生死问题的根本就是超越人的自我意识。生死轮回不仅是狭隘意义上的肉体存亡的转换,更是广义的自我意识起灭的流转。有一个极大的谬论目前仍被尊为普遍的真理,那就是阿赖耶识就是人的灵魂,就是生死流转的载体。这种谬论是这样起源的:它的前提是把超脱生死当成一个事实,一个客观的事实,而不是一个超客观的问题。既然人是有生有死的,死了便会投胎再生,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流转不息。既然有这种生死的更换,那么生死更换的中介是什么,是什么联系了生与死?于是人们自然想到阿赖耶识,并把阿赖耶识当成生死流转的载体。当这种思想与中土的“灵魂不死”说结合在一起时,阿赖耶识便自然而然地理解为灵魂。于是这个被当成普遍真理的绝对谬论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流传开了。如果我们将思维转换一样,把超脱生死当成问题而不是当成事实,人的生死问题不过参照客观现象(色相)起灭的一个自我意识。生死的轮回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变幻,因为客观现象的起灭是变化无常的,以此为参照,人的自我意识的生灭也是变化无常的,此生彼灭,此灭彼生,轮回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获得的。所谓“化化轮回还化化,生生转变还生生。”轮回,是自我意识的生死流转,而决不是目前普遍认为的那样,是生死事实的转换。在这种意义上,就不可能存在生死事实中的联系问题,就不可能牵强附会地出现作为生死轮回载体的灵魂问题。由此我们可以澄清一系列佛学上的谬误及世俗的错误理解。

生死轮回不是肉体的存亡及灵魂转世,而是参照客观世界的起灭而不断流转的自我意识状态!

轮回,是世界的不断生灭!

轮回,是自我意识的不断流转!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轮回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现象的生灭,一是自我意识的生灭。客观现象和自我意识是同时存在的。客观现象通过自我意识的分别而有,自我意识通过客观现象的对立而生。生死的间题,不仅是人类的问题,也不是生命界内的问题,而是一切生命与非生命的共同的问题,这是人类存在的宇宙基础。人的彻底的解脱——涅槃也必须在这无限的宇宙基础上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的自我意识彻底消灭了宇宙的一切差别才能实现无限的圆满。

在尼采的哲学中,我们听到“永恒轮回”的悲壮呐喊。尼采从他的酒神精神中推导出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且看尼采关于自然的永恒轮回的诗化表述:

“万物消失,万物复归;存在之轮永远轮环。万物死灭,万物复兴;存在之车永远运行。万物碎裂,万物复合;存在之屋宇永远雷同。万物分离,万物复聚,存在之环永远对自己忠实。存在始于每一瞬间,彼处之球体环绕每一此处旋转,处处是中心,。永恒之路是弯曲的。”

世界是永恒轮回的,人呢?且听魔鬼在他最孤寂的寂寞中向他耳语:

这人生,如你现在经历和曾经经历的,你必将再一次并亦无数次地经历它;其中没有任何新东西,却是每种痛苦和每种快乐,每种思怒和每种叹息,以及你生活中一切不可言说的渺小和伟大,都必对你重现,而且一切皆在这同一的排列和次序中——一如这蜘蛛和林洞月光,一如这顷刻和你自己。生存的永恒沙漏将不断重新流转,而你这微尘中的微尘与之相随。

尼采否定了上帝,揭示了这世界因上帝的目的而生成的虚假世界,在这里,我们看到尼采与佛陀精神的统一,尼采对永恒的宗教般的渴求难道不正是表现了所有人的关于生死轮回的恐惧么?

“必然的标记!存在的最高星辰!……我永远肯定你:因为我爱,你,呵,永恒!”

“一切快乐都要求永恒——要求深邃的、深邃的永恒!”

为了达到永恒,尼采将他的强力意志织进永恒的轮回中。在个体生命的冲动融入宇宙的冲动中获得永恒。在对待永恒的间题上尼采的思想和佛陀的精神走向了相反。尼采强调个体生命的意志,而佛陀强调熄灭个体生命意志的寂灭。尼采走向狂躁的呐喊,而佛陀走向辉煌的静寂!

天道与地狱:芸芸众生相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惟入地狱,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地狱,而且庄严地狱。”

——释迦牟尼

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

——地藏王菩萨

人性有善恶。《圣经》说人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知善恶果,于是便有了对世界的善恶分别。人生便成了有善恶分别的现实人生。在善恶的基础上,上帝设立了天堂和地狱,作为人的永恒归宿。然而,佛陀并没在现实人生之外,设立让人向往的天堂和让人恐惧的地狱,而是依据人的现实存在状态,总结出“六道众生”,即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天道与地狱是众生的存在状态,是现实人生苦与乐的分别。

既然人性有善恶,那么善恶的载体是什么呢?佛教认为,善恶,也就是现实人生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种子,也称为业力。一切众生,一念动,一言一行,都会因善恶的分别造成一个业种。所有的种子都必然会结果,佛教称之为果报、业报。但这种人生的善恶种子,在尚未得到果报之前,是寄托在哪一片土壤里呢?寄托在阿赖耶识的土壤里!一俟因缘成熟,便会开花结果——善的超升,恶的沉沦;善种结善果,恶种结恶果;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这一切都是人自己造作,而不是圣经所说会受到上帝的惩罚。

业有三业:身业、口业、意业。

小乘佛教认为善业和恶业各有十分:

十善业:

身业:放生、布施、净行

口业: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

意业: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

十恶业:

身业:杀生、偷盗、淫邪

口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意业:贪欲、镇惠、邪见

业力无形无相,无质无量,存在于人的潜意识(阿赖耶识)的深处,遇缘而生,在生命之流中,报应不息。即使人的肉体毁灭了,然而人的业力却不会因此而毁灭。在无限的生命之流中,业力永恒流转。业力不灭的问题,现在一般的解释往往不尽人意,业力不灭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灵魂不灭。我们不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业力不灭的问题。业力——人的善恶种子的载体——阿赖耶识,实质上就是人的潜意识。潜意识分为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两种。集体潜意识也就是集体无意识。任何人都有表现人的个体存在性的个体潜意识和表现人的普遍存在性的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中流转。个体生命结束时,个体潜意识也就随之消亡。然而生命的集体无意识却会世世代代地流转下去。个体生命毁灭了,生命中的集体无意识却会遗传下来轮回到新的生命体中。佛教所讲的业力不灭,就是人的善恶种子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流转。只有从这种心理学的角度,才能解释“前世造业,今世受报;今世造业,来世受报”的佛教三世报应的真因。亦没有一个超脱于肉体之外的灵魂。三世报应只不过是人类无意识的无限流转。

同样,人生“三世”也只能从心理学角度来悟解,而不可用世俗的、传统的客观角度来分析。人们习惯地把“三世”理解为出生之前、现实人生和人死之后。所以,把善恶的三世轮回包含了生前、今生和死后的轮回。但是,当我们超越客观的视角,从神秘的心理学角度来体悟,就会悟解“三世轮回”的更深邃、更广阔的意义。首先,我们重温佛陀的一句至理名言:“如来所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就是说,佛陀所说的世界,并不是客观的世界,而是超越客观的世界,所以叫世界。超越客观的世界,就是神秘的世界,主客体交融的世界,心理学的世界。如果说三世是生前、今生和死后三个世界,那么这种理解就是客观的理解。三世在这里完全客观化了,就成了我们现在通常所理解的前世、今世和来世了。其实,佛陀的真正意义却并非在此。佛陀的“三世”的概念,并非是客观意义上的“三世”,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三世。现在我们再重温一下上一章节所论述的“生死”的真正意义。佛陀所讲的生死,并非是指客观意义上的肉体的生死,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的起灭。自我意识触境立意便是“生”。客观世界变化无常,自我意识因此也生生不息。此生彼灭,此灭彼生,轮回不止。现在的自我意识便是正在生的自我意识,便是今生,在现在的自我意识之前产生的自我意识,便是前生,现在的自我意识之后产生厂的新的自我意识,便是来生。譬如说,昨天,天气很沉闷(昨天的客观现象),我感觉到很压抑,就好像囚徒一般(昨日“生”的自我意识);到今天,天气很明朗,我的感觉很好,就像神仙一样快活(今“生”的自我意识)。明天可能会打雷,明天我的感觉可能会很烦躁,像暴徒一样想寻事发泄(来日“生”的自我意识)。这里的昨日、今日和明日是我们生命的不同流程,昨日的我自我意识像个囚徒,这就是自我的前生,昨日如同牢笼一般阴郁的世界,便是自我的前世。今日自我意识是神仙,也就是自我的今生今世像神仙;明日自我意识是暴徒,就是说自我的来生来世是暴徒。三世不是以客观上的肉体的生死为参照,而是以自我意识的起灭为参照。因此,善恶的三世轮回,也就不只是世俗意义上的生前死后的轮回。三世轮回存在于生命过程的绵延之中,存在于自我意识的不同阶段,这才是佛陀关于三世轮回的深刻含义。只有明白了三世轮回的真实含义,才能真正理解佛陀关于“六道众生”的象征。

我们已经知道,善恶种子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三世)流转不息,生命的不同阶段因善恶的分别而有不同的自我意识,不同的自我意识反应着不同的生命状态一一“众生”的意义正是从这里获得。传统上一直认为,众生是指不同的生灵。众生不仅包括人,还包括一切有生命的动物。然后这只是狭义上的理解,是客观化的理解。这种狭隘的理解使人们不能领会众生的真正含义。佛教是人的呆教,而决不是动物的宗教。佛学是人的学问,而决不是野兽的学问,人们已经习惯于用客观的目光看待问题,用客观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客观的方法解决问题。人们忽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般若的目光超越客观的目光,般若的思维是超越客观的思维,般若的方法是超越客观的方法。般若是超越客观的智慧,是最高的关于主体与客体一体的智慧,决不可用世俗的客观态度来分析。佛陀讲的“众生”不是客观意义上的“一切生灵”,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生命的一切抚态”。只有从这个意义出发,佛教才成其为人伯勺宗教。同样“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并不是传统意义所理解的那样以为人和动物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恰恰相反,只有人才具成佛的可能只性,只有人在自我的无限开放之时,才能融合天地的一切生命!和非生命,而进入无限涅槃。“一切即众生”的真正意义是说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我意识状态的对象化。因为人是依靠自然对象而获得自我意识的。因此,自然的一切,都是自我生命状态的外化。我们必须彻底打破传统观念、超越客观,才能领悟佛陀的真正含义。

生死不是客观的生死,不是肉体的存亡!

轮回不是客观的轮回,不是灵魂的流转!

三世不是客观的三世,不是生死世界的转换!

众生不是客观的众生,不是所有生灵的集合!

只有打破传统观念,才能彻底打破客观认识的虚构。

生死是自我意识的起灭!

轮回是自我意识的流转二

三世是自我生命状态的转换!

众生是一切自我生命状态的集合。

同类推荐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修心

    修心

    本书讲解了在如今这样一个繁华浮世里静心、清心、养心、修心的重要性。美好和善良的心,是人最强大的后盾,也是智慧的化身,由此,它教会我们懂得自己,善待他人,从而心性清透、人生通达,社会和谐。
  • 禅是最好的生活

    禅是最好的生活

    "禅就是活在当下,幸福就在此时此地;生活处处有禅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含禅机。我们若能以禅的智慧彻悟人生、唤醒潜能,便能寻回真实的自己,在纷繁的生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在喧嚣的尘世里享受内心的宁静,为自己营造出一种清净从容、悠然舒缓的幸福生活。本书是作者多年读禅和悟禅的结晶,全书注重对生活的直观感悟和理性思考,专注于内心力量的激发和人生价值的改变。禅是一种智慧。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而是用来愉快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热门推荐
  • 纵横日记

    纵横日记

    恶魔:“小子,我看你天生丽质,骨骼惊奇,不如随我去杀他个血海漂橹,日月无光,岂不快哉!”秦路眨眨眼:“我本善良,这种事我做不来。”天使:“跟着我混,匡扶正义,救济天下,岂不美哉!”秦路撇撇嘴:“拉倒吧,我不习惯做鸟人,这种事我做不来。”美女:“帅哥,约吗?”恶魔:“约!”天使:“约!”秦路大怒:“你们两个禽兽,快放开人家。“然后笑道:“姑娘,这种事让我来!”
  • 爱在娜时

    爱在娜时

    如果跑步不仅能健身还能让你遇到生命中的有缘人,你会不会由此爱上跑步呢。如果一个女孩在青春适当的年龄没有结婚意识,可能是她对旧情难忘,或者志不在此,戴南娜就属于这类女孩。幸运的是爱晨跑的她在茫茫无知中遇到了时沉时乐的梁时骏。在真心敞开的一瞬间才知,一切的等待都值得,一切的过程都是幸福。华服美人,爱恨纠缠,长辈永远不停的关爱,共谱写一曲真情赞歌.爱跑步的女孩运气都不会太差
  • 归医传

    归医传

    神医遇到药仙如何感想?看神医如何治病,又练就了一双怎样的火眼金睛;药仙又如何炼百草仙药,药性随化
  • 柳亚子诗全注全解

    柳亚子诗全注全解

    柳亚子,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人,我国著名诗人,南社创始人。柳亚子一生中写下了大量声情激越、意气风发的诗篇,计有诗7000余首,词200首。柳亚子重视文学的思想性,他反对叹老嗟卑的个人主题的吟咏,也反对批风抹月的流连光景之词,中国近代诗歌发展史上,他的诗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书精选了柳亚子的古体诗百余篇,并对每首诗进行了注释,同时还对诗词的出处及创作背景进行介绍,使读者可以更深刻的理解这些诗词作品,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了解诗词的作者和他所处的时代。
  • 王者荣耀之剑气长

    王者荣耀之剑气长

    当人类文明达到极致,最终毁灭,人类的火种承载方舟在宇宙中漂流无尽岁月,终于发现了王者大陆。在这片与地球相似又不同的大陆上,究竟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英雄与英雄的碰撞,传奇与传奇的交锋,又会铸就怎样的文明和辉煌呢?女娲、后羿、齐天大圣、李白、武则天等等熟悉的名字又会在王者大陆这一片新的土地上演绎怎样的传说?
  • 爱是不离开

    爱是不离开

    陆燃近乎偏执的认定乔稚就是他的”她“,一股脑的闯进她的生活,却因为追求太凶悍惹得学姐倒退......你来了,你说你爱我,恰好我也觉得你不错。那我们就在一起吧,只有你和我。--你的酒窝很下饭--你的味道很好闻。后来我深爱着你,你悄然离去。TA以为等不到了,却迟迟移不开转身的步子,猛然发现你也还在原地。爱是我们兜兜转转,却不曾离开。
  • 此去经年之故梦秋枫

    此去经年之故梦秋枫

    两个满怀梦想的默契少年,青春年少的时光里,在校园里一同为梦想奋斗,在校园里各自为爱执着。遇到彼此只需要一刻,认定彼此只需要一年,相守一生却需要无尽的缘分,离开校园的那一刻,现实携裹着苦痛与无奈袭来,曾经将永恒信以为真的他们,能否抵得过岁月的无情?时间是最毒的药,时过境迁的恋人是将携手一生?还是终将相望?
  • 穿越者的异界

    穿越者的异界

    看小说多了,世界观差不多的都看腻了。就想把我构思中的世界。我认为合理的异界写给大家。还有咱是新人文笔不行
  • 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校园心理诊断

    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校园心理诊断

    《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非常注重实用,包括:教改典型案例、校园暴力防范、校园管理制度、校园心理诊断、学校管理表格大全、学校管理制度大全等图书。
  • 祀山泪

    祀山泪

    很想写点儿什么,于是提起笔来,就它了……想说的很多反而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有些迫不及待,所以这里的内容留到后面吧,总有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