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16200000014

第14章 无穷风采(12)

待讲定了价,师傅也就开工了,先是因好尺寸,拉起锯,把板料一件件开好,刨正,然后在每件板两侧以木钻打了小孔,再钉了竹钉,一块一块地搿起来,刚好搿成圆。于是又配好竹篾,在盆底打人,紧紧把板料箍牢,一点一点地往下槌,直至把木盆紧紧地箍实。

完成了一件,赤着膊的师傅会从腰间烟包里,捻出一撮生切烟丝来,用京文纸卷了,以舌尖打两个滚,沾了口水粘住,卷成“棺材钉”。掏出火柴,“哧”点了,深深地吸上一口,喷出浓烟,极是满足。得意地又高声吆喝:“箍盆!”这叫声,是告诉客人盆箍好了,可以来取了。

“不求人”

走街穿巷除了木匠,还有竹器匠。比如织箩、织畚箕、竹扒、竹席……其中较为小巧的,有破竹削“不求人”的。这在北方也有,老人背上痒痒,手臂弯不过,便错以加长了爪,以挠痒痒。以前广州不像现在有“止痒止痛的无比膏”。卫生条件也不如现在,广东天气较湿,难免湿毒侵人,再加上蚊叮虫咬,比起北方更常令人痕痒难忍,用手挠,只是背脊上手也挠不到,人不能像猪像往墙角上挣。于是有竹匠将竹片削成小手状,弯作爪形,也有五指,以加长人手,以挠不可挠到之处。那可解决了止痒的大问题。

买此器的小贩,胸前挂了一筐,里面置了不少货,除了“不求人”还有如木梳。你可以神秘地上前和他对暗号“有桃木的吗?”筐中多是女人用的如竹织针、画眉毛的眉笔;还有刷锅子的竹帚、插筷子的竹筒……

做“不求人”是看着师傅用整段的竹筒破开,用竹刀削成,刮得光滑,雕成小手,再用火水灯弯作爪状,并定形。再刻上花纹,然后师傅自我欣赏一番,在自己背脊挠挠,演示一番,令人看了也觉真是那么舒服,眉毛,嘴角、眼角,全都活了也似,戚眉眨眼,一副很受用的样子,便是活广告了,如此解痒,谁看了都想买一把。

铲刀磨铰剪

老师傅带着小学徒,走街串巷地吆喝:“铲刀磨铰剪——铲柴刀,菜刀——有柴刀菜刀拎出来磨呀!”

烈日当空,翻风落雨,老师傅总是带着小徒弟这么的走街串巷,艰难地搵食。师傅肩上扛着一张条凳,也就是他们的工作台了。徒弟挽着一个小木盆,一块磨刀石,小小年纪负几十斤重。师傅已老,骨虽嶙峋,但结实。黝黑的皮肤饱经风霜,苍老的吆喝声浑浊而带沧桑感,可知生活的艰难。小徒弟紧随着师傅,用目光初涉深浅奠测的世面。他只能打下手,为师傅的磨刀石上添些水,无论铲刀也好,磨刀也好,他都未及体能。现在的孩子正是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他却要跟着师傅,冒着烈日,顶着风雨走街串巷,为求两餐。

有人拿出了用钝了的菜刀或柴刀,师傅接过来,打量一番,便撂下条凳上了楔木,把刀楔紧了。然后跨上条凳,如同骑马,两手紧握铲子,来回地拉动,真是削铁如泥,把钝厚的刀刃刨薄了。其实这铲子不过是一片断了的锉刀,在砂轮上打磨成刃具。再装上长长的把手柄,再配上两个木做的把手。两手绷紧了肌肉,硬把刃具把刀口削薄。下一道工序就是磨了。徒弟用小盆往人家处讨了一点水,倒了点在砺石,于是师傅便“沙沙沙”磨将起来。

磨铰剪大概也是如此,只是多了两个刃,难以楔得紧些。磨也费些工夫。铲刀也好,磨铰剪也好,最后检验,还是看看利不利,刀则斩木,铰剪则剪布,嗖一下,干脆利落,应声断,主人家满意,老师傅松了一口气,两师徒这才挣得微薄的一点钱,只是今晚那顿饭有着落,明天呢?

补瓷碗

一只花碗可谓是家中所传的宝物,小孩子不小心把它打破了,那免不了大人的一顿“藤条焖猪肉”。无有怕,慈祥的补碗匠出现了。这是个身怀“金刚钻”的师傅,敢揽这瓷活。

他摸摸小弟弟的头:“无有惊,等我同你补番佢啦!”手持鸡毛扫的“妈妈”只得内疚地藏之背后。小弟弟捧起一堆碎碗片,抱着莫大的希望,望着这位从天而降的大救星。

瓷碗是在千把度高温的窑中烧制出来的。其硬度可想而知,且它是宁可破碎,也不可折服的。要在它身上钻孔,没有一把金刚钻,休想揽下这活。补碗师傅的金刚钻,只是嵌镶在钻头上,比芝麻还小的金刚石。那钻是最古老的钻了,钻木取火也不过如此。一把柄,一把弓,靠一根绳子来回带动钻把,金刚石便锲而不舍在瓷碗上打下一孔。搿复碗形的破碗片上,都打了孔,如同缝纫一般,用一把小锤子轻轻地敲进骑缝的小铜钉,小铜钉把两片碎碗,紧紧连住。

小孩子免遭皮肉之苦,望着这位慈祥的补碗伯伯。大人付了工钱,他只有一句“唔该!”可这一声充满童稚的“晤够”,就补碗师傅听来,比拿了工钱更加受用。看来他的补碗手艺,尽管仅可糊口,但也在替人家补了饭碗同时,也为小孩子修补了童年的憧憬。

射弹叉

以前,肩扛一杆鸟铳也可四处搵食,装上火药,铁砂,一扣机,可以打麻雀、蚬鸭、夜游鹤、吱屎喳、雉鸡、麻鹰……那时没有什么保护动物。因为广州人宁食天上二两,唔食地上一斤。天上飞的,只好大倒其霉。

小孩子没有枪高,但也有法子打天上飞的,那就是射弹叉了。做弹叉其实容易到极,只须找着树叉,一般都找番石榴的树叉。因为番石榴枝够坚实,但也容易用刀削入。桠叉上用两条橡皮筋扎了,就是发射器的推动力。两条橡皮筋另一头,则扎以一块小皮革,小皮革大小以能包住小石子为度。那就是发射的弹药仓了。发射时,只须手捏“弹药仓”尽力将橡皮筋拉尽了,以叉中的交角凹处为准星,瞄准了即可发射。石子呈抛物线轨迹射出。当然,神射手也不少,往往能打着不少的麻雀,甚至大至斑鸠、鹧鸪等。

小孩子的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的本事,就连这位以神枪手自称的大人,感到惊讶。张大了口,几乎合不拢了。他忖:“这小家伙用弹叉也能打下,我这支火铳也未必能打下的鹧鸪来。我这岂不是白活了这么大的岁数了吗!”

唱龙舟

早先在广州城,大街小巷时不时可以听到“笃叮笃叮笃笃叮”小锣鼓声。那是唱龙舟艺人在卖艺。头戴一顶小竹帽以遮太阳,身着黑胶绸衫,裤裆甚大,飘然若仙。胸前挂一面圆镜似的小铜锣和小皮鼓,一手执小锤,另一手则是主要的行头,一只小龙舟。小龙舟按节奏由手指控制,龙舟里的小人会划桨作扒龙舟状,小锣鼓敲响以助声势。唱龙舟是将说书以唱形式讲述故事,多是民间流传,脍炙人口的传说或道情。唱的绘影绘声,抑扬跌宕,听的敛气屏息,耳油溢出。

因为近水,便有龙舟民俗,唱来按扒桨的节奏,

“笃锵,笃锵,笃笃锵”,加以小锣鼓,更具拟真,唱的又是一下一下,台同划船般的用力,有节奏,却平和,如同船头划开清波。虽无奇却也引人人胜,因为大都唱些道情之类,也有戏本,有情节,也有悬会,故能吸引人听。在街上走的人,只一件笠衫,便是做工的“咕哩”,难得驻了步,昕听龙舟以消乏。但想到还要搵食,还是苦笑着离开,继续去做工。倒是有些阿婆,老坑公,得闲无事,或抱了孙儿,或抱了竹筒抽水烟,躲在榕树荫下,听龙舟的戏文,咧了缺牙少齿的瘪嘴,乐得呵呵的笑。

推大板车

那时广州交通汽车罕见,一般货运都用大板车或三轮货车,都是人力车。车夫不同于“咕哩佬”用的是脚力,不似“咕哩佬”用的是膊头,一条“竹升”搞掂。一架大板车就是车夫的全部家当,所谓“日求三餐,夜求一宿”。车夫赖以养家糊口,全部的生活了。

日里赖以谋生,“车轮一转,黄金万两”说的是火车。大板车一转,不过斗零升米。他们生计很是艰辛,其辛苦如同牛马,尤其上海珠桥,推的拉的,前弓后箭,背脊直了,胸口也几乎贴了地面。大汗挞细汗,脖子上的毛巾擦汗也擦黑了,可以扭得出水来。口中还得叫着板车号子,“嘿哟嗨,顶硬上呀,鬼叫你穷呀,顶硬上啦!”

若是下桥,惯性使板车很可能如脱韁野马,于是得几个大汉拖着,用着套着脚趾头的胶辘底鞋刹着车轮,不致让板车滚下。不然前头的那位,分分钟会被板车辗得血肉模糊。

为生活计,尽量往车上装货,多拉快跑,若是太重了,重心太后,车夫把握不牢,整架车被压得两条车把如同高射炮一般地竖起来,甚至连车夫也被挑起,两脚离地,此之“打飞机”。运货若是活口,重量虽不大,也有麻烦。鸡会“走鸡”。若是箩中装满蟹,倒泻了,横七竖八满地蟹爬,怎么收拾?

过去的路如同生活,也是坎坷不平。要是让石头楔住了车轮,车夫就叫苦连天,非九牛二虎之力不得将车拉动。夜里就一盏马灯,往上面一躺,呼噜呼噜,大梦睡仙觉。

扎狮子

广州过去有纸扎铺,同福西就有柏记,专扎舞狮用的醒狮。这也是岭南的民间工艺,以竹篾、纱纸为主要材料,扎成各款狮子头。

扎狮子最讲究的是点睛,龙固然须点睛,才能破壁飞去。狮子的眼睛点得好,才显得炯炯有神,舞动起来,才虎虎生威。这位师傅也生得龙精虎猛,他点的狮睛,能像自己的眼睛,也足以让狮子生猛起来。

这种民间工艺近已式微,据说在佛山、肇庆尚存。现似渐有起色,主要是现代人也搞搞新意思,凡有喜庆,也请武馆的师傅敲起锣鼓,舞起几头狮子来助兴。扎狮子分有刘、关、张。刘为黄狮,关为红狮,张则为黑狮了。整套全的就三结义,舞得更热闹,更有彩头。那狮头是极结实的,师傅浑身解数用尽,也不致使狮头散斋了。

那时柏记在骑楼将白纱纸蒙了的狮头毛胚晾了,似乎一跌落地,便会散斋。谁曾想到,几日后,这狮头便大眼碌碌,炯炯有神,能顾能盼,可眨可转,那血盆大口还张翕自如,狮头里有一整套的机械操作配件,全在竹篾扎的狮头里,可见其坚固程度。

舞狮子南方的狮子不同于北方的,北狮或如狻猊,南狮或如麒麟,但南狮雄壮,如猛虎之出。北狮出阵总有点像是宠物狗,须有俊俏后生舞动彩绸裹的珠,琅琅有声,引动狮子。广东的武馆皆以舞狮为其标榜,看舞狮能看出这家武馆的教头功底深浅。那须打醒十二分精神,打真军的真功夫,马步固然要稳,跳扎也要灵活,好几十斤的狮子头在场上耍半天,没有健壮的体魄,肯定“顶唔顺”。这位师傅累了,稍息间便瞌睡了。扮大头罗汉的徒弟便用扇为他送上阵阵清风。

狮子舞得好不好,这可关系到这间武馆的威望。功夫好的师父,狮子一定舞得生鬼威猛。徒弟们自然也十分出色。不过,舞狮的大多是武馆中的师兄辈,功夫得了真传,很是了得,起码马步稳健。因为一整套的套路,如采青,梅花桩,没有相当深厚的基本功,如何做得了。这是两个人的合作,狮头固然生猛,狮尾不能蛇尾,尤其踩梅花桩,全靠狮尾的枕力,舞狮头者几乎是踩在他的膝上,完成向桩下的顾盼测试。若是腾跃,狮尾者更要托起狮头者,使狮子飞腾起来。

无论是洪拳、蔡李佛、白眉、咏春、螳螂等门派的武馆,均有狮子,舞动起来路数大同小异。狮子可是这武馆好坏成败的关键,是一块生招牌。因此师兄们尽都十分卖力,以光大师门,不想执输。只要多人喝彩,多人拍手,利市多寡便也不计较那么多了。

三轮车黄包车

现在广州人出街大可以扬手即停,打一部“的士”。过去,只有三轮车,如果要轻便些就叫黄包车。两种车皆为人力车,只是“三轮”用脚蹬,“黄包”用手拉。要说快,当然是三轮车要快,起码是三只轮子在地上滚。而黄包车则是车夫两只脚板走在地上,拉动两只轮子。马路上,车轮滚滚,应该是车辘胶着地,而黄包车则是车夫的脚板底着地。一有红灯,人脚车辘停在一起,真是险过剃头。解放后,黄包车就没有了,只剩三轮车了。

着长褂的先生也未必舍得三轮车,故以一支烟向三轮车夫嘴里问路。车夫其实并不想告诉他,只是碍于一支烟的情面,只给了三个字“行过D(点)”。如果让他蹬这趟车,当然不是一支烟的价钱了。

小姐或来自西关,打一把汕纸伞,着一身竹纱旗袍,讨了一辆黄包车。车到了,车夫殷勤伺候,搀扶玉手帮她下车。这在现在相当于“打的士”了。这可是人肉的士,尽管不那么快,但到底平稳,无塞车之苦。若是如今还有,肯定比坐车要快,起码黄包车可以兜小巷走,省路兼悭时间,且价钱也不会比的士跳表贵。

大概这种民间传统的劳作不应该再发扬光大了,而是进入博物馆,让世人了解前人搵食如何艰辛。

肥水不流别人田

过去广州的住家并无卫生间,更遑论什么坐厕了。都是“屎塔”,有钱人家则置漆木马桶,一家人出恭方便,全靠它了。那时天还未亮,就有农民撑着屎艇进城“倒塔”了,挑着屎桶挨家挨户去为人家清洗“厕所”。

因为那时并无化肥,耕田用的肥料全靠进城拉人粪便。为了答谢城里人支援农业,每年收成,屎艇总要捎搭上一些蕃薯赠与城里人。于是也有熟稔了的,“肥水不流别人田”,总认得经常上门的农人,连小孩屙尿也屙在那认得的屎桶里。

现代人种地多用化肥农药,菜是靓了,青青绿绿,无虫口,只是多了毒性,什么金属含量超标,影响健康云云。于是人们又重新找有虫咬过的菜吃。只是不会再寻屎尿作肥淋菜了,在人小孩皆“肥水不流别人田”了,因为家家都有卫生间,出恭或揸水大都在家中搞掂。座座大楼均有化粪池,直通某管道去支援农业,不须劳农业科技人员大驾,撑着屎艇进城积肥了。

夥记

在评书说的所谓“茶博士”,在广州叫夥记。揸水煲替客人倒开水的,当然还须兼数碗数碟为客人“埋单”计数,一支铅笔夹在耳朵,一手夹着一小本子。准确地计算出客人该付的钱,每只碗或碟都有记认,所装的是多少钱的菜或点心。其实这才是他正式的职责,倒开水只不过是掩护,只是为他巡过来,察看客人到底吃了多少,找个方便罢了。

夥记,或是伙计,那是标准叫法,书上也这么写,也叫跑堂。过去无电子计算机,只有靠夥记心算,茶楼老板赚钱或蚀本,就全靠他心算了。倒是有捣蛋的顾客,偏将吃罢的碗碟暗中抛了下窗外的水塘里,不露痕迹。夥记再精,也计不出来。老板便照扣他的人工,夥记只好叫苦连天。

除了此夥记,还有一种是卖解的夥记,不是有档主大叫:“夥记慢打锣,打得锣多,锣吵耳,打得更多,夜又长。”于是息了锣鼓。“夸啦啦”的大喝一声,竟将一块石子打断了。档主博着一阵喝彩,便不再表演,看准了时机,取出他的药来,直奔主题,口若悬河地夸耀起来。信誓旦旦的表白自己完全是为了救苦救难,断断不是为了赚钱,鬼信!

老裁缝

过去是量体裁衣,并无成衣卖,不似现在分门别类,多少码多少尺寸,都有个标准,分有大号、中号、加大、加加大等。不久前,姑娘找对象标准要有“三转一响”,其中一转便是缝纫机。巧手的妇女能将裁剪好的衣料,踩着衣车缝纫好。一家人的衣着全凭她哒哒哒踩的衣车。那像现在,女孩子都不会踩衣车了,都热衷于行街买靓衫,时髦夹经济,且悭不少工夫。

为此,裁缝这行当也式微了,街上裁衣店也不见了。到处是挂着五光十色时装的服装店。要买衣服,只须用拉尺量量腰,量量肩,找着合你的码数,试衣室里一着,合心水即可买了着。

不像以前,卷了布料进裁缝店,师傅为你量尺寸,让你转来转去,每一处的尺寸都详细纪录在案。摊开了布料,筹划一番,用画粉划了线,再按线剪开。要你一个礼拜后来取。

同类推荐
  • 汉语汉字东方文学(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汉语汉字东方文学(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本系列图书介绍了医学,建筑,功夫,汉字文化,军事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种中国元素文化。
  • 狼人的月夜迷踪

    狼人的月夜迷踪

    古世纪欧洲盛传的传说:“即便一个心地纯洁的人,一个不忘在夜间祈祷的人,也难免在乌头草盛开的月圆之夜变身为狼。”这是一个关于月圆之夜变狼的秘密。本书将带我们一起追寻狼人的传奇和秘密。
  • 中华谚语(第一卷)

    中华谚语(第一卷)

    该书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集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哲理丰富,涉及范围广,从婚姻家庭到社会百态,从军事历史到处世哲学,从天文地理到农、工、商、建,从养生保健到琴棋书画……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均有涉及。本书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掌握,在每句谚语下面标注了简单的释义
  • 字海寻趣

    字海寻趣

    《趣说中华字源、词源、句源:词海拾贝》以故事为载体,把词源融合在民风民俗、社会制度、审美情趣和思维习惯中,展现出词语丰富的内涵和持久的美丽,构建了一个由词语点缀的万花筒,让读者从中了解丰富的词语知识和文化。
  • 千古奇案

    千古奇案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热门推荐
  • 大蛮行

    大蛮行

    你看那星空外,那条血河像不像你当初造成的杀孽,张玄心中不为所动只是淡淡的说到:“那不是杀孽,那是生命的真谛,仙路的真谛。”“找到清仙了吗?”“唉,没有,他如果不想被人找到,恐怕真正的永生仙人来,也找不到。”光头和尚叹息。“既然找不到,就动手吧,等那法器祭炼完成,咱们半点希望都没有。”张玄说着,从他的身上散发出了无上的气息,一条金光大道从他脚下,蔓延向了宇宙星空。整个世界似乎都被金芒笼罩,张玄一步一步顺着金光大道踏向了宇宙星空。
  • 穿越之我替暴君管帐

    穿越之我替暴君管帐

    现代金融才女,偶然穿成了暴君的妃子?还是打入冷宫的!丫的,敢这么对我,我跟你没完!先帮你夺权,再帮你管帐,顺便把你的心也收了,再让你尝尝被冷落的滋味。哈哈,暴君,遇到我,自认倒霉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dnf之王者鬼泣》

    《dnf之王者鬼泣》

    鬼泣大神,他背后的成长路,有多难?成为一个大神,需要什么?他也曾迷茫,也曾落魄。可是他就是一代王者!
  • 快穿之女配不作死了

    快穿之女配不作死了

    她们高贵且端庄。她们富有且漂亮。她们美丽且博学。她们是天之骄女,万众瞩目,追求者从日本富士山排队到法国巴黎圣母院。可是她们偏偏喜欢作死,为了一个男人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让自己变得扭曲恐怖可怕,以至于失去了一切,最后甚至死于非命。直到有天,她们想开了,不再作死了…… *********************** 有的小故事有cp,有的也可能没有,目前每天一到两更。
  • 影帝家的小妖精

    影帝家的小妖精

    白芷寿终正寝后,再次睁眼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自己中考结束后,这次她决定好好学习,不要再像上辈子一样那么辛苦的走那么多弯路了。看到未来的影帝被人孤立时,立刻小迷妹的上前保护他。本来只想抱大腿,却不知不觉的被影帝给套回家了,谁能告诉她这是怎么回事?
  • 临世之时

    临世之时

    当门打开,种子洒向世界,规则交融,新的时代来临了.......
  • 所爱山隔海

    所爱山隔海

    “藤野阔,我喜欢你,很久…很久…很久……是我隔音效果太好,否则你一定能听到我砰砰的心跳声,隔着三千棵树,六百条河…”“也许你再也不要我给你糖了…”“藤野阔,没事了,有我在!”“我不喜欢吃榴莲,但藤野阔喜欢。”“明天是阴天,但藤野阔还是我的小太阳。”“藤野阔是我翘首以盼的惊喜…”“等你睡了我再睡,醒了给我发消息,我醒了给你回,乖”“我会把我所有的温柔都给你。”“藤野阔,我终于娶到你了…我爱你”
  • 湘风鸢以绾

    湘风鸢以绾

    她本是家中无忧无虑的小女儿却无意中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阴谋,本以为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天赐良缘,却不知这一切只是精心的安排。故事的最后,他不知自己究竟是看戏人,还是戏中客………….“原来那一场遇见,不是眼前一亮的开始,而是权衡利弊的结果”。谁也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小秋儿,你说那戏里的公子为什么以纸鸢定情呢?”“大概是希望像纸鸢绾住风一样,挽住心上人吧……”“为什么纸鸢掉下来了……”“或许……是风遇见得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