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16200000004

第4章 无穷风采(2)

现在广州城大凡一些既脏又累的工作,大都让外来人包了,如搬运,泥水,扫街、保姆,尤其工厂里,工人都些年轻的外来打工仔。要在“上山下乡”年代,对广州的后生仔来说,已经是求之不得的美差了。但现在他们宁可下岗,在家里呆着,陪着阿公阿婆打打麻将也不愿干这些“下栏”的活。而当这些外来的打工仔们凭血汗钱购置了楼房,他们会急得瞪大眼睛,大骂出口“又是捞仔,累得我地(我们)都无啖好食。”好象买楼的应该是他,而不应该是“捞仔”。近来,广州城外不断卖彩票,城北卖了城南卖,城东城西凑热闹,后生买、阿婆买,倾城皆去买彩票。有钱的开着小车去,穷的自己搭车买,富的有人替他买。穷的买一张两张碰运气,富的买几万就不信不中。偏偏外来打工仔一刮就中了头奖,欣喜欲狂,披红挂彩,光着脚来,开着小车回去。广州人心理又不平衡了,说道:“这奖是给穷人中的。”以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的“大度”,悻悻而归。为不吃亏,他们会便宜地买下打工仔中奖车开回去,好像是他中了头奖。这是自我安慰奖,总比铩羽而归体面得多。

近二十年,广州人荣甚,幸甚。二千多年前,广东瘴蛮之地,水泽山林,土著刀耕火种。秦朝统一六国,发兵岭南,南尽北户,中原文明渐人。在历史长河航行,广东一条“花尾渡”而已。这条靠拖动的驳船,一夜之间装上了引擎,忽然跑到前头,世人瞩目。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广东人有了钱,自谓“招啧”,咄咄迫人,自以为亚香港了,以香港人的文化心态应付这突如其来的时代潮流。由基围虾始,龙虾当早餐,鱼翅捞饭……吃的新名堂满城七彩。随之香港歌星火爆,粤语歌曲流行,北京也好,上海也好,谁也唱不像。广州人似乎傲视同侪。广州兴起香港热,穿固然,吃亦然,连说话、走路也学香港时髦派头,乐此不疲。以为自己也刚搭直通车回来,粤语英化,“见了唐人说鬼话,见了番鬼口哑哑”。早在先秦时代的百越民族,各处方言各处音仍然一直沿袭至今。有趣的是,中原的“纯正”汉人逃到南方,也仍骄傲地固守谁也听不懂的祖宗腔——客家话。

在外人听来,广东话与越南语很接近。“粤”以前就写作“越”,后为了与越南的“越”区分才改过来。其实粤语和越语并不通。广东话有九声,其中保留平上去人四声,比现代北方方言多了一倍,北方方言与其他六大方言的最大差异,是缺少人声。其次是卷舌音、儿化音。故用粤语朗读起唐诗来,颇有“平平仄仄”的抑扬顿挫。朗读“古文观止”亦尽琅琅上口,颇具古风。而用北京话、上海话,俱达不到此效果。大概广州话是最多保留了古音的方言,如古语中多用“渠”作第三人称,而广州话亦称他为“渠”。《全唐诗》就有“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处。”可是“阿拉”却无古籍可据,倒是“依”或“伊”多作古民歌之用。可能字困古音而僻,现代汉语字典查无可查,故在香港因广州话方言而自创不规范的汉字如“嘢”(东西)“啱”(没错)“有”(没有)“咐”(这样)“面”(盖)……大量出现,在香港报刊上招摇过市,令人看了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

从唐诗宋词中也可以看到,人声韵的大量使用,很多字词如果以粤语去读便十分合辙,而要是用现代汉语的北方方言念就别扭得令人难受。唐以前的文献中,也基本不见卷舌的儿化音。“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张籍《忆远》)黄莺儿的“儿”是一个单独的字而非儿化音,也不是轻声,才合乎五言的格律。即使填词也须用的粤语才有平上去人,抑扬顿挫的韵味,宋以后的词家多为南人,北人要附庸这个风雅,一定要首先突破四声的限制。过不了这一关,那就只好去凑《竹枝词》,骚骚都是羊肉,好歹也是“词”,通俗易懂,不须平仄,也不须人声。宋词元曲,看似一脉相承,实则大相径庭。一雅一俗,貌合神离。北人逊于填词,那广州人就“小曲好唱口难开”了。这“曲”是马致远《天净沙》之类的曲。南方的戏曲曲艺,极受方言区域限制。

粤语中虽保留了不少古汉语,却也糁杂港式英语。此可与上海人相媲,英式上海话因有英租界,直接音译于洋人口中。而广州人则拾港人牙慧了。至于“买单”、“搞掂”之类的新粤语却能风行全国,连大腕明星也张嘴就来。大概是港人无孔不入到处做生意带去的。

广东人常在“海边”行,岂有不湿脚的。这种洋化了的中华传统文化,显得热闹,新鲜,特别受现代人的垂青。而久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就不认同了。此所以是香港电影在内地热闹一阵,只留下一声嗤之以鼻“胡闹”的评语。香港歌星可以倾倒内地无数年轻歌迷,但有识之士无不一笑置之。这些歌词狗屁不通,星既无音乐知识,也无文化修养,“人靓歌甜”而已。尽管如此,内地仍以看广州话的香港片和唱广州话的时代曲为时髦,就连一向不正眼看广州的上海,学粤语也吃香了。

作为国粹的国粹——京剧,广州人听不懂,代之以粤剧。不过,粤剧中有所谓官话叫板,用粤腔京话,调遗京韵。血许京剧到广州,“宫商角羽”成了“工尺士上”也不奇怪。既然“老兄”能读成“挠凶”,就难保不把“呀呀呸”唱成“哎吔吔”了。不管怎么说,倒是“工尺士上”谱成的“广东音乐”如《惊涛》、《步步高》、《彩云追月》、《饿马摇铃》、《雨打芭蕉》响彻大江南北。当然,再好也好不过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粤剧和广东音乐,洋为中用也大行其道。演奏乐器就不只限于民族乐器,“昔士风”、大提琴、小提琴、洋琴、小号……纷纷登场。即使是“粤粹”的粤剧唱曲谱貌似十分严格,音律竟有九声,比诗词要求的“平上去人”四声还严格。但一松也很松,现代的、西洋的流行歌曲也能填上些“艳词丽语”琅琅上“古人”之口唱满江湖。而在京剧,并无先例。此为珠江文化的特色,可见其包容性、灵活性。

还有国粹的国画和武术,到了广东却有另一番风格。说到国画,广东关山月和江南傅抱石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巨制《江山如此多娇》,岭南画派与金陵画派合璧联珠。岭南画派与海派、京派为鼎立中国画坛的三雄。然而,广东的书法和绘画在全国地位来说,与其经济地位不大相符。似乎广东人只有钱,没有文化。文学上,粤军总成不了气候,比不上湘军、陕军、鄂军……全国来说,只认一个孔捷生,可他又跑了。

在武术界,广东人争足面子。这首先得益于香港电影,出了个李小龙,打遍天下无敌手。香港的功夫片,使中国功夫风靡全球。但少林寺在河南嵩山,即使南少林也不是在广东,而在福建。能把这些故事风头十足地演绎出来,拍成电影,却是讲广州话的香港片。南拳北腿,广东的南派功夫地位由此确立。南拳系列包括刀、剑、枪、棍长短器械是武术竞赛一大项目,与北派平起平坐。《南拳王》是广州人邱建国演的,可惜英年早逝。反映正宗武当派的《武当》,女主角也是广东姑娘林泉演的。功夫片的兴起,人人错觉少林、武当、崆峒、昆仑、峨嵋各派,武林高手皆讲广东话。令广东人表现得当仁不让,这表现在民间传说,如洪熙官、方世玉,尤其方世玉更是打败北方武士的英雄。“拳打湖广两省,脚踢苏杭二州”情绪明显。解放初,在广州家喻户晓,津津乐道。看广东人演武,确有一种猛虎下山的气势,声色俱厉,讲究下三路的功夫。马步稳健,下盘坚固,防守严密。而北方人则矫若游龙,闪电霹雳一般,上盘连招带打进攻凌厉,上三路的功夫相当厉害。就连舞狮也可看出,舞南狮擂鼓助威,有采青,梅花桩等,显得沉雄威武;北狮有滚球,戏珠等,虎虎生气,敏捷灵活。这方面反映了南派武术侧重于以守为攻的技击性,讲求实用。李小龙的贡献在于革新了中国武术,在南派的“咏春拳”基础上,融人日本空手道、泰拳、西洋拳的长处,独创“截拳道”,把中国武术提到世界级层次。

岭南画派同样讲求实效,吸收日本画的色彩之长。日本画是在中国画基础上吸收西洋画长处,改革而成。岭南画派对中国画之贡献盖为对旧传统的革命。在三十年代却饱受排斥和批判,高剑父更受尽攻击。到了日寇侵占广州,投靠日寇的却并非岭南画派。

若说西化,中国城市之大哥大——上海,早在世纪初就首当其冲。西方列强在上海都有租界。英租界有头裹红布的印度“红头阿三”,在上海滩欺负中国人。广州的沙面比起这些租界来,小巫见大巫。香港整个是洋人作威作福的天下,“红头阿三”让广州话叫成“摩罗叉”。尽管语气中带有点蔑视,但也奈何不得。人家狐假虎威,一挥警棒,也只好俯首贴耳。这点品性与上海人不相伯仲。语言英化,广州比上海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本体语言的体与用,广州话的距离大些,也显混乱。这要怪香港人把“番话”当粤语。挪“贴士”,做“波士”,揸“的士”,够“菲士”,摆“甫士”……这话是找窍门,当老板,开小车,够风光,摆架子。满嘴漏气似的“咝咝”声,中国人听了,不知所云。

西方强势语言都有卷舌音,是中国人学习西浯遇到的一个难题,北京话说得好的人,学习说西语就容易过关。我们常戏称中国人说带口音的英语:上海英语、宁波英语、广东英语、湖南英语,……独没听说过“北京英语”,盖北京人能够发好卷舌音,并准确区分私师、自治、此齿、燕样和了鸟,带母语口音自然会比其他地区的中国人要少得多。然而,广州人能说好粤语的“九声”却说不好“汉语”(普通活)的“四声半”。那年我在北京学习,建国饭店只对外宾开放。广州学员一讲“九声”的粤语,保安以为是香港人,于是指指鼻子大模大样进去。而讲“四声半”极佳的北方学员却被拒之门外。

五六十年代,在广东人人都说“食在广州、住在杭州、着在上海、死在柳州、娶老婆娶在苏州。”然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不过如此。唯“食在广州”名符其实。文革后,传统之食、名厨名师扫荡殆尽。广州几家老字号的酒楼,如泮溪、陶陶居……多不景气,只有广州酒家以“食在广州”开宗明义,仍然盛况空前。就连北京、上海也大打粤菜的牌。似乎酒家无粤菜不成家。于是生猛海鲜之招徕,如火如荼。而“生猛”两字即粤语也。

广州的儿歌唱道:“老兄老兄,唔噄芫茜葱……”芫茜相当于广东人的葱蒜,那老兄当然不吃了。广州人不吃葱蒜,是因为嫌其吃了口臭。至于如何食之不在北方,广州人揶揄北方人爱吃葱蒜,乃至味觉迟钝,舌头味觉无葱蒜则不快。

粤菜的精髓在于“生猛”,亦即鲜活。广州人的舌头刁,味觉灵敏,吃起来自然“另些不同”,“味道好极了”!从饮食方面亦可见一斑。广州人善吃是出了名的,“什么都敢吃”,似乎可以推断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国人肯定就是广州人。广州人只除了四只脚的凳子不吃,什么都敢吃。蛇鼠虫类,令人作呕,广州人虽谓“够晒惑凸”不堪人目;却以为盘中之餐、裹腹之物。若稍有畏缩,也难享此口福。而广州人胆生毛,其勇可嘉,外省人不可当也。

可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的放牧文明因为食物较有保证,南方的渔猎文明,说不准渔获、猎物者何,抓到什么就吃什么。他们第一个吃螃蟹之勇,盖出于此。生吞活剥这些张牙舞爪的家伙,总比肚子挨饿好。或许时令不好,天寒地冻,所获空空。也许在吃老鼠或蛇之前,还吃过其它,只是实在难以下咽,或者捕捉实在太费工夫,这才打消念头。冬眠的蛇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抓到,于是就吃蛇。不须外出,就在自家屋角,即可抓到老鼠,于是就吃老鼠。

你只消往广州的酒楼瞧瞧,那里的菜谱那真是日新月异。过去喧嚣一时的基围虾似乎不兴了,光是虾,按时间顺序排,先后有竹节虾、龙虾(分大青龙、小青龙,还有澳洲深海龙、加州龙……)罗氏虾、濑尿虾。随后鳞介类的就有石头鱼、象拔蚌、皇帝蟹、贵妃螺、海豹蛇、大海龟……四条腿的五爪金龙(巨蜥)、果子狸、黄麂、山猪、芒鼠、山瑞(巨龟),会飞的孔雀、夜游鹤、猫头鹰、飞天禽蟧(巨蝠),以及最近兴起吃驴肉(美其名日“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甚至老鼠与“蠄蟝”(癞蛤蟆)……爬虫类就有蝎子、蚕蛹、龙虱、禾虫、沙虫……

广州人的胆量在于敢把一些鬼毛腥祟的东西也能放进嘴里咀嚼,而且津津有味地吞下肚子,这当然首先是广东的烹饪能化腐朽为神奇的高超技艺。这无论是苏系、鲁系、淮系、川系、湘系,甚至京城的满汉全席都难以想像的。广东的先民什么都敢吃的遗传基因,使得广州有了“食在广州”的美名。

不过,敢吃不等于能吃。广州人吃大米,吃了至少九千年,要他吃麦面,连吃三天就受不了。当时,在北京学习的广州学员不愿意上食堂,因为“顶晤顺”(吃不消)窝窝头之类的粗粮。倒也不一定非下馆子不可,却宁可自己做着吃。总之要吃活的,吃鸡要吃未下过蛋的小母鸡,用现代流行的话说,就是“处女鸡”;粤人谓之“鸡项”。这倒不是粤人的嘴特别刁,其实只要是活的现杀的,比如说不登大雅之堂的狗肉,粤人称之为香肉,为之食指大动。老鼠、长虫之类,众目睽睽下现杀现做,令人毛骨悚然,粤人却大快朵颐。

过去,工资太低,即使是四五十文要养活妻儿,一个大男人还是拿出几毛钱上茶楼“一盅两件”,几分钱开一盅茶,当然是茶叶碎,叶梗、叶屑之类:但也足以使杯中有色有水,摸着杯底,呷一口荼,咬一口干蒸烧卖,其乐无穷。广州人即使穷得叮当响,杯中物总不可少,茶也好,酒也好。没好酒,用蔗渣酿酒凑合着喝。没菜,用石卵在镬里炒烫了淬以酱油,以木薯粉打了芡,筷子夹进嘴里吮得津津有味。把石卯舐干净吐了,呷上一口酒,也其乐无穷。这作风与上海人迥异,上海人宁可黄豆过泡饭,也要穿衬衫结领带,体体面面。

说来说去,广州人重实惠,最实惠莫过牙惠了,吃进肚子里的才是自己的,穿衣服是表面的。当夏威夷衬衫、西装吊带裤,打领呔风行大上海和香港时,广州人长年一条黑胶绸的“三自一包”,裤筒大可两三人穿人。裤头在肚脐间折成三叠,再迭作一个包,“三自一包”盖出于此。解手时,即挽起裤筒可行方便。身上着称之香云纱的黑胶绸做的唐装衫,钉着一排密密的钮。其实钮并不扣,只用绿豆似的揿钮钉在其后,只一拉,整件衫如身生两翼,这比着衬衫走起路来更玉树临风,仙风道骨也似。然装束上远不及上海人时髦;比北京人又不算传统,近乎一个“蛮”字,且老土。而广州人称之为“唐装”,而非“清装”,有正统正宗之思。由于香港风行,毕竟也穿上白衬衫,并随港人叫恤衫。以前他们对衣着并不在意,现在也讲究了。一件上好的衣物,动辄上千元,非名牌不可。只要香港兴的,当天广州服装市场即挂出了。用上海人的话说要多嗲有多嗲,连本以服装时髦驰名的上海也不能望其项背了。广州的高第街一时间成了全国的服装批发中心,轰动全国。本来模样并不出色,阔口大面,矮墩墩的广州姑娘,其衣着也成了出美人的苏州、杭州、上海、哈尔滨等地的姑娘模仿的对象。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化生活百科

    世界文化生活百科

    智慧创造着文明,知识丰富着社会,好像太阳和月亮,照亮我们绿色的地球。
  • 木兰溪木兰江木兰河

    木兰溪木兰江木兰河

    本书内容包括:入海口、镇海堤、三江口、宁海桥、涵坝闸、熙宁桥、木兰陂、南北洋、石马街、坝下城、虎啸潭、东西乡等。
  • 风俗民情

    风俗民情

    风俗民情,也就是一些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采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 手相与面相

    手相与面相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手相与面相》对人的手相与面相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各种新的内容对人的手相和面相进行详尽细致的归类,并加以逐条分析归纳,书中还特别提到国外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而得出的关于人的手相和面相的一般规律,总结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可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与参考,不再是以往的那些把人的手相和面相与人的命运定数、凶吉绝对联系起来的迷信说法。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围炉夜话)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围炉夜话)

    此书不以逻辑严密的专论见长,而以短小精辟、富于哲理的格言取胜。其以处事做人为中心,分别从“修身、处世、谋略”三个方面,阐释“立德、立功、立言、立业”的要义,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书中隽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使先哲智慧带上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情味,让您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其蕴含的深刻道理。
热门推荐
  • 你一如既往我在不断成长

    你一如既往我在不断成长

    来自苏小暖美好而又单纯的日子,以及长大成人的体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青春不会难

    青春不会难

    “星儿,一起吃糖。”“好!”相隔5岁的他和她,谁知变化极大,一位威风凛凛的女[汉]子和一位霸[软]道[弱]的男子重新开始恋爱之旅……
  • 修真界的商业帝国

    修真界的商业帝国

    被流星砸中的苏铭,意外魂穿到了一个未知的世界。跟他一样倒霉的,则是一个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第三生命形态——能量体生命。这场意外的穿越,对于苏铭来说到底意味着幸运还是不幸?他也一度感到很迷茫啊!
  • 重生异界之世外桃源

    重生异界之世外桃源

    苏眠大概是史上死得最凄惨的了——呛死呛死之后还眼睁睁看着医生宣判死亡。苏眠以为自己死了来到了鬼的世界,但是这里却和活着的世界没有分别!就在她疑惑的时候,一个会飞的浑身通红的小精灵告诉了她真相——苏眠是公主,这个世界就是人们所说的世外桃源!什么?世外桃源!原来真的有世外桃源!
  • 真实离家出走日记

    真实离家出走日记

    真实故事,于2020年7月24日起,被赶出家门,想看看自己能撑几天。目前所有物品,一身衣服,三块钱,手机充电器,一副口罩,手机。
  • 极灵完算

    极灵完算

    银河纪二百年,渊景大陆一如以往的核平。天渊星宫、言亭圣教、皇族、上三家、中十家、下三十七家、风月联盟、三千院、凤凰院等等势力保持着互相核平已经近百年了,相互之间绝对不会产生任何倾巢出动的行动的。就在这个核平的时候,萝莉星银踏上了寻找自己的萤姐姐的道路上,她将擦出怎样的火花,将渊景大陆这一大盘浆糊全部引燃呢?(噫?他们打架怪我咯?)PS:这并不是一本装逼番,而是对方不想看你装逼并且扔过来一个辣鸡游戏一样的番。
  • 古墓鬼泣

    古墓鬼泣

    在偏远的山村,女人的哭声夜夜不止。是人为的搞怪作弄,还是古墓另有玄机。历经千年,重见天日的究竟是什么?巨大的陪葬坑,掩盖的是怎样的真相。相同的面貌,那女人到底是人是鬼。千年的桃花源里,隐藏的是怎样的光怪陆离。真相就在你的眼前,你看到了吗?
  • 万事屋的御灵人

    万事屋的御灵人

    医院,白染墨被诊断出绝症,这本应是人生最沉重的打击,然而在收到“万事屋”的一纸传单后,一切都彻底的改变,他的命运偏离了轨道,踏上了前往无尽次元的旅途,直到很久以后星空中,留下了御灵人的传说……
  • 大龙进化

    大龙进化

    方元穿越科维星球,偶得龙血基因,成为半人半龙之体,为了进化成超级巨龙,开始在诸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