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73900000011

第11章 神采篇(1)

一、天竺之国

1、牟子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山海经》已有说到天竺之国有慈爱之人名佛屠,也就是说大禹时已知有佛。《周书异记》把佛陀的降生时间上推至周昭王时期。

《后汉书》记载:佛在癸丑七月十五日寄生于净住国摩耶夫人腹中,至周庄王十年甲寅四月八日降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天下之水骤涨,井泉外溢,大地震动,宫殿摇撼。是夜,五色仙气入贯太微,西方充盈紫气。昭王问太师苏由:“上天呈祥兆乎?”苏由答:“有大圣人生于西,乃现瑞相。”因为所以。周昭王再问:“天下将如之何?”苏由预言:“千年后圣音教化遍及东方土矣。”昭王即命勒石,碑记此事,埋于南郊天祠前。是时,佛陀正诞于王宫。

《列子仲尼篇》记述:太宰噽问孔子圣人者谁?孔子答:吾闻西方有圣者,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后人推测春秋末年,孔子已知西方有一大圣者名佛。

多部佛教典籍都有记载东汉明帝感梦求法故事,三国吴时岭南牟融著《理惑论》说:“昔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关于明帝遣使求法之类的事情,在东晋袁宏《后汉书孝明皇帝记》等正史中,也有相似的记载……

说是永平七年(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神人,背负日光,脚踏白云飞来殿上,明帝欣然相迎。次日,明帝告文武百官以梦,博士傅毅解道:“臣闻说西方有得道圣人,高大魁梧,遍体金色,光芒四射,且轻举能飞,称号为佛。陛下所梦,就是佛了!”明帝于是萌发向西方求佛之心,诏令蔡惜、泰景等18人为钦差远涉千里去西域求取佛法。

《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汉光武帝子、明帝异母弟刘英,被封为楚王。二十八年(公元52年)赴楚国就任。永平八年(公元65年),明帝下诏说,天下凡死罪者,缴纳缣(生绢)便能赎罪。楚王英因任内行为不检,便派遣郎中令献黄缣白纨三十匹,向明帝谢罪。明帝为之感动,认为其心信佛,便下诏书,将赎罪的生绢赐给沙门和居士。下诏书告:“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当时,佛还须依附黄老之说,信仰浮图(佛)还不合法,尚未公开,只是上层社会间信奉。楚王英身边已有外国僧侣,及居士,且明帝也听说了,所以将生绢赐给他们。从明帝下达免罪诏书后,佛教就在中国合法化了。

再说18钦差历尽千难万险,在大月氏遇天竺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永平十年(67年),遂迎由白马驮佛像和经卷回洛阳。次年春,明帝在洛阳城东雍门外建寺院,故为白马寺。后迦叶摩腾以天眼观察到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且有阿育王所置舍利塔。两位高僧即拜谒五台山,见五台山形酷似释迦说法的灵鹫山,又奏请汉明帝建伽蓝,寺依山名,叫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洛阳白马寺与五台显通寺成为中国最早的两座寺庙,有“释源宗祖”之誉。

至于牟融其人为汉献帝末,后汉末延熹八年到吴国太元元年之间,天下大乱之时,生于岭南交州广信后人称牟子。《后汉志》记载“先是时,牟子将母避世交趾,年二十六,归苍梧娶妻”。交趾和苍梧是交州七郡之二,同在交州,牟子从苍梧到交趾避难,或是“灵帝崩后”,交趾郡比苍梧郡安泰。据《后汉志》记“百姓怨叛,山贼并出,攻州突郡,符走入海,流离丧亡”。牟子回苍梧后,再为郡太守用,却未成行,想要一展抱负,却也做不到。

史学家罗香林认为印度佛教以及海外各国的文化,在东汉时代,多自安南河内以及广东的徐闻等地港口传入,而扼西江的苍梧遂成为中原学术文化与外来学术文化交流的重心。佛教从印度远涉重洋刚传入时中国,国人并不多愿意接受。佛教与封建礼制的矛盾,与中国社会伦理不兼容为中国传统思想抗拒,引起了朝廷的关注。朝廷要求佛教徒见到帝王和父母都不能例外,一概要跪拜,若只是合掌致敬,尊卑不分,人人将无视国家礼法,国家就会大乱。

这提醒了研究佛教的牟子,要在中国传播佛教,就必须寻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支持,与儒家和道家的学说相调和。在后汉末延熹八年到吴国太元元年251年,牟子在广信(今封开县境)针对国人对初传入佛教的怀疑和非难,以宾主问答的形式撰写的《理惑论》(又称《牟子理惑论》)一书。这是历史上第一篇由中国学者撰写的佛教著作。

牟子早年就博览诸子百家群书,研究儒家经传和道家学说。在岭南广信期间,潜心钻研佛教。他是第一个把佛教梵文Buddha,此前梵僧皆译为“浮屠”翻译成“佛”的人,敲定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核心词。牟子说:佛是一种称号,人们称呼佛,就像称呼三皇五帝一样,这一解释说明了佛的神圣。佛是有名字的,三皇五帝也各有其名。因为他们伟大非凡,所以就有了尊称。牟子认为:佛是道德的创始者,也是众神的祖先。佛的含义就是“知者”。他还用道家的眼光刻画佛:佛可以在转眼之间变化,身体能分散聚合,或存在或消失。佛能大能小,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身能现身。踏火不会被灼烧,在刀刃上行走不会受伤,陷进污秽之中不会被污染,碰到灾祸安然无恙。外出的时候是以飞代步,坐着的时候浑身放光……使人们看到了佛神通广大的道家神仙的影子。

《理惑论》汇通儒道释,在方法论上引儒道以说佛,这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根源的,主要倾向当然还是推崇佛教。牟子并没有把佛教和儒家和道家等量齐观。牟子说:“澹泊无为,莫尚于佛。”又说:“佛神力无方,尧舜周孔焉能舍而不学?”牟子结合了佛陀和老子的教理,牟子将佛比拟为老子,处处表现出结合佛老思想的倾向,牟子以佛教为本,并引用老子、孔子之言为佐证。成为将儒、道、佛三教结合起来,使佛教中国化。可以说牟子是岭南地区最早而又能系统地促使佛教教义中国化,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理惑论》不但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历史的缩影,同时也是一段文化交流史的记录。《理惑论》在佛教理论上,汇通儒、道、佛三家学说,凭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阐述佛教教义,调和儒家、道家成为中国佛教的特点之一。

在《理惑论》中牟子称佛教为佛道,对“道”的理解与《老子》的看法一般无二,又说佛与老子志在无为,这就把佛教和道家融会在一起了。印度原始佛教中也有“道”的概念,但其含义是指方法,不是老子所说的那种道。佛教追求的是“涅槃”,指的是消除烦恼、超脱生死的境界,与老子讲的无为也不一样。《理惑论》中对道也即佛法的解释已经是中国化了的佛教理论。牟子在阐述佛教教义把佛教与儒家融合在一起,宣扬佛教做佛事时与“古之典礼无异”,极力调和儒佛两家在伦理观念上的分歧,强调佛教的善恶标准和儒家的道德规范一致。

牟子不仅用道家学说解释“道”,并指出在人类社会领域里,“道”和儒家人伦五常的道德规范是一致的。在儒家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这种道德观念和政治理想中也就包含着“道”。经过牟子这样的解释,佛教学说不仅与道家相通,而且也与儒家暗合。佛法在理论上是奥妙无穷的,在应用上又是普遍有效的。

儒佛两家对人生和社会有根本不同的看法,人生观的差异,导致了伦理观念的分歧。儒家提倡造就现想化的人格,成为圣人贤者。为此儒家主张珍视人生,希望获得家庭和社会的好评。这就在伦理观念上发展出一套评价的标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标准成为儒家的行为规范。

佛教则不同,它视人生为苦,世间为苦海,认为痛苦的根源来自自身的思想、言语和行为。因此,佛教的人生理想是寻求解脱,要解脱就必须斩断痛苦的根源,于是佛教强调透过清苦的修持、抛弃俗念和欲望,以求超脱尘世,进入湼槃境界。

儒佛两家在伦理观念上的冲突,使得儒林中人包括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各类人士,对沙门不娶妻、断发等行为提出各种非难。《理惑论》对这种情况作出了反映,但是他没有同儒家观点进行争论,而是通过引经据典,论证沙门的行为与儒家的伦理观念并无矛盾,促使人们接受沙门。

例如,儒学思想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沙门倡出家,弃妻不娶,被认为是大不孝。牟子认为:许由在树上筑巢栖身,伯夷和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中,但是孔子称他们是求仁得仁的贤者,并没有讥笑他们没有后代。沙门修行道德,生活回归质朴,不贪恋与妻子生活的欢娱,不追求人间的游乐,值得敬佩!

又有人说:黄帝重视服饰,箕子把容貌端庄置于“五事之先”,孔子认为穿衣符合礼仪,是“三德之首”德。可沙门却要落发、着袈裟、袒露右肩,不尚跪起之礼,违背了“五事”和“三德”。牟子说:《老子》认为“不追求形式上的德,才是真正有德;死守着形式上的德,就是没有德。”三皇时代,人们吃兽肉,披兽皮,质朴无华,受到后人的称赞。沙门的行为举止就是与此相同的。尧舜周孔圣人志在整治社会和国家,佛和老子则志在追求无为。不同的学说适用于不同的方面,信奉佛教并不意味着就要抛弃尧舜周孔的圣人之道。

在《理惑论》中,儒道释融汇贯通的思想非常明确并且贯彻始终。既与老子融通,也批评神仙道术,表现了这一时代精神,预示着中国佛教的一个历史转变时期的到来。汉代佛教依附于道术的历史行将结束,魏晋佛教崇尚老庄的玄风渐起,《理惑论》以浓缩的形式反映了这一风气。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成功,正是得益于能够伴随着社会变迁改革自己的理论。尽管牟子在书中用儒家及道家的学说和观点来解释佛教教义,和原印度佛教原教义或有不符之处,但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创立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牟子的《理惑论》对于后汉末年的佛传,说明南海之畔广信(今封开)就是发端之处。后渐移三江总汇的广州,北上南北交通重镇韶关,然后扩散全国。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人物是牟子……

2、渡海移根

精通佛教史的梁启超先生所著《佛教之初输入》中说,“佛教之来并非陆路而由海”。还在另一著作《中国佛教研究史》中道:“渡海移根之佛教,旋即播莳于楚乡。”他的“佛教初传由海路”说,得到很多学者支持,冯承钧的《中国南洋交通史》中写道:佛教传入,“欲在南海一道中求之……南海一道亦为佛教输入之要途”。日本学者镰田茂雄说,“不能忽视南海的路线……佛教也是经过这条线传到东海岸的”。

南开大学的吴廷缪、郑彭年两位学者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可能有三条途径,一是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但当时交通断绝,印度传道僧无法通过;二是滇缅路,但于楚王英信佛前,汉武帝时尚未开通。三即秦汉时,中外使者频繁往来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楚王英所信的那个佛,只能够来自海上,除此别无他途。

《汉书地理志》记述“海上丝绸之路”自广东雷州半岛出发,到印度支那半岛,再到马六甲海峡,再到马来半岛,到达印度南部等。且还记载了印度“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说明自汉武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与印度间已经有外交活动,印度南部的黄支国遣使朝贡。这段资料曾被大学者季羡林在1955年出版的著作《中国蚕丝输入印度的初步研究》中引用。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梁书海南诸国传》中,都有类似的相关记载,这说明汉代时南中国海交通早已通达。

活跃于南中国海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有各国使者,贸易商贾以及僧人。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向他奉献食物的首先是两个商人。佛陀播道之路,基本是商道。佛陀一生最重要的两个讲经说法的精舍,也是商人馈赠的,商人一直支持佛陀传教。只要有佛教的地方,就会有商人。弘法之道,也是商道。据史料记载,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的始发港口和抵达港,早在汉代就开始了海上贸易。故东西海上的交通一开,佛教就即从这南中国海海上丝绸之路到达了中国。据史料统计,自三国至唐500年间,由海道往来中印的僧人,有见诸文字记载的就有强梁娄至(三国)、迦摩罗(晋)、昙摩耶舍(晋)、求那罗跋陀(刘宋)、求那跋摩(刘来)、杯渡(刘宋)、智药(梁)、菩提达摩(梁)、真谛(梁)等33人,无名僧人则不计其数。外国僧人在南海沿海的活动,除了创寺传教之外,以译经为主。这也是这一时期岭南佛教对整个中国佛教的最大贡献。据统计,从公元三世纪初强梁娄至(真喜)来广州译《十二游经》起,讫于真谛,所译经典有数十部。

岭南最早的佛教寺院,即广州城内的三归、王仁二寺,就是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东来的天竺僧迎摩罗创建的。外国僧人停留和行经的地方,如广州、韶州、罗浮等,均成为佛教弘化之地。六朝时期,岭南地区兴建的佛寺计37所,其中广州19所,始兴郡11所,罗浮山4所,而广州更成为岭南以至整个南朝的佛教重地。

唐代贾耽的《黄华四达记》是我国最早记载海外航运的史料,详尽地记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路线。其中《广州通海夷道》里说:“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劳山”。屯门山为香港之屯门;九州石为海南文昌七州列岛;象石为万宁海面之大洲岛;占不劳山是越南之占婆岛。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由广州始发,出珠江口沿海南岛周边航行,驶往越南东岸。洪亮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四十二记载,海南万宁的大洲岭,又名独舟山,位置重要,“独舟山在万州东南海中,周六十里,又名榜山,海舟多泊于此,南番诸国入贡,视此山为表”。远航来华船只,抵南中国海,望独舟山,视为中国标志。

海南岛北依大陆,南环南海,旁邻南海诸国,居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中的要冲。而三亚(古崖州)的港口,位于海南岛最南端,是南中国海的门户。其一崖州榆林港,为印度洋必由之路。相传曾有番人覆舟与此,故名崖州番人塘,留下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史迹。其二大蛋港,客商泊船于此。其三毕潭港,占城贡船泊此。三港口均宜泊船、休整、避风、取水,是进出印度洋的必由之路。史料记载从江浙沿岸东渡日本的鉴真,因被台风从东海吹到了南海,避于海南岛三亚港口。日本僧人空海从日本西渡中国,也被台风吹到三亚。

从印度洋远道而来的弘法僧人们,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海南岛是此海上航线的必经之路,那就必然经由三亚这个南中国海门户。战国时期即有黎族贡品“黎锦”(吉贝),而“吉贝”是由印度传入海南岛,早期黎族家家“慕佛”,这最能说明问题。直到1992年三亚鸭仔塘,有袁金明、袁金华兄弟在农作时挖出一块藏经石,此足佐证佛教最先传入海南的史实。

3、西来初地

同类推荐
  • 《带着寄奴战天下》

    《带着寄奴战天下》

    一个特种兵宋珺,穿越到东晋,以其出色的才干,创建了一支特战队,吸引了刘裕(刘寄奴)、刘毅等大批优秀人才。在宋珺指挥下,他们南征北战,擒反贼,收琉球,平反叛,诛异邦,定天下,几乎改写东晋历史。在东晋皇室准备禅位之际,宋珺因飓风海啸失踪。刘裕代宋珺受禅。他一反刘邦后裔立国称“汉”的传统,坚持以“宋”为国号,并取“永远如初”之意确定国号“永初”,苦苦等待宋珺。四年后,宋珺归来,物是人非,遂坚决不就帝位,归隐桃花源。
  • 霸唐逍遥录

    霸唐逍遥录

    在不一样的大唐,不一样的历史当中,一个来自现代的灵魂,将如何生存,是在时代的洪流中消亡,还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崛起。他立于边塞,一步步向权利的巅峰攀登。他醉卧美人膝,仗剑走江湖。他只求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 时空裂变诅咒之眼

    时空裂变诅咒之眼

    历史课上的亵渎改变了这个男人的一生,卷入时空裂变的他成了历史潮流的经历着,从侥幸走向巅峰,到一无是处回归低估,拼命寻找回家之路的他究竟会有怎样刺激的经历呢
  • 太子凶猛

    太子凶猛

    唐方的心情状态:小爷我刚出生就上山当和尚,八岁下乡当道士,十五岁参加11,十六岁上阵砍人,十八岁上朝揪宰相胡子。当和尚我放火烧山,做道士我下山劫道,参加11我收拾名门大派,上阵砍人我不忘泡妞,揪宰相胡子不忘拐带其女。不要在我面前装13!递牙者,掰之!
  • 三国寻人启事

    三国寻人启事

    司徒允杰本是一个方才高中毕业之人,却在阴差阳错之下,通过一面古镜,出现在了千年前的东汉末年。一切未知之旅开启,迎接着他的又会是些什么……?
热门推荐
  • 半桥烟

    半桥烟

    这是安野费了很多心血的作品,真的。,初看可能会有些繁琐,因为设定很庞大,但也是安野最喜欢的作品,他根本不适合网络小说,但是我那么固执的发了出来,希望你们能看见。第一章可能有点看不懂,先解释一下这是前世,如果觉得繁琐可以直接跳着看,我们用尽一生的温柔换来你的真诚,南安野是个很复杂的人物。后续会慢慢的提到前面的章节的,会是以一个少女的视觉看待十年后的安野,十年后的爱情。总之,我们都有信仰和无奈。这个世界初步估计会有五个职业会穿插不同的小故事。准确地形容,一个少女用一生的力量去挑战这个神权,神权亦或者是作者,这个后面的存稿会越来越明显,主人公颠覆了世界扣问着作者公平的含义。希望喜欢
  • 天下帝圣

    天下帝圣

    冷无痕已死,从今以后我就是宁小凡莫欺少年穷
  • 混在妖界当大王

    混在妖界当大王

    神仙为什么消失了?妖怪都到哪里去了?建国后动物为什么不能成精?一个人类成为妖王的逗逼经历和爆笑奋斗史!欲知详情,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 弦尽

    弦尽

    晓筱与魏梦辰从小在一起,没了,自己看下去。
  • 梦联网之父

    梦联网之父

    这个世界是造梦者的后花园,造梦者拥有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这是一个想象力丰富者的乐园。易世骄穿越到这个世界,他获得了能媲美整个世界人类精神总和的强大精神力,他想象力丰富,可是失去了获得梦境之力的方式。“既然梦境有容纳性,那我为什么不能做出一个异界的互联网”易世骄暗想。于是异界的网游,O2O,P2P,互联网+在他手中诞生。
  • 黑式网游:与大神赛跑

    黑式网游:与大神赛跑

    其实这些禾小九都可以忍,真的,这些她都可以忍。某人风骚了点,卑鄙了点,难缠了点,阴冷了点,这些她都可以忍,但是……大神:……夫人:=_=大神:……夫人:>_<#大神:……第一次遇到这样坚持不懈地逗点男,禾小九泪奔,尼玛你是猴子派来的逗比吗!邪灵退散!赶紧的!赶!紧!的!结局一对二。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潇湘书院首发)
  • 小鲜肉变Man指南

    小鲜肉变Man指南

    经历四年大学生涯,胡思思终于点亮了绘画技能。谁知第一个顾客就是篮球队小鲜肉——霍惑。看着他的美背,胡思思心猿意马,一不小心就把刺青纹丑了。正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呵呵~滚犊子...(??ˇ?ˇ??)...刺青“女流氓”vs篮球队小鲜肉
  • 这勇者多少有点不靠谱

    这勇者多少有点不靠谱

    于群星之中现身的神明们在最黑暗的年代帮助我们赶走强敌,给予我们知识与力量。而当他们重新回归群星,那些如同噩梦般的生物卷土重来,它们妄图摧毁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明,和我们的未来……而我们亦将与它们战斗直至最后一刻的到来,我们将会不惜一切代价来保卫我们的家园与文明,重现往日的辉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穿之虚空大佬成炮灰

    快穿之虚空大佬成炮灰

    柠铃怎么也想不到,她就那么容易死了,死了就死了吧,请让她回归虚空的怀抱吧。可是偏偏她活了下来,还欠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债务。成为一个苦逼劳碌命的人,去帮助那些纠缠因果的人了得到自己原有的结局。天道算计她,系统没有用,剧情的崩坏,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算计不到的,看她单枪匹马在一个又一个世界闯荡。堂堂虚空生灵,我怎么可能被这些人类看扁呢。不同的世界,一个又一个的阴谋下,要放下她的矜持与骄傲,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