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01100000013

第13章 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4)

影响所及,降至清末民初,“山林寺院”上焉者成为观光景点,游人如织;下焉者三宝不全,破旧残败;“都市寺院”虽处于人文荟萃之地,但因与社会严重脱节,无法因应时代的需求,自然得不到大众的认可。再加上野心分子对庙产的觊觎,便有人假兴学之名,以行其并吞寺产之实,先是袁世凯颁布“管理寺院条例”,企图将全国佛寺纳入社会公益事业,幸赖天童山寄禅发起设立“中华佛教总会”,共拟保护教产对策。不意一九三○年,南京中央大学邰爽秋教授再度提出庙产兴学案,这时,伟大的“人间比丘”——太虚力挽狂澜于惊涛骇浪之中,除大声疾呼佛教应“走出山门”之外,并提倡“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提出以“教理革命、教产革命、教制革命”来改善当时的佛教,许多青年僧均齐来响应,惜因教界积弊太深而功败垂成。但这股力量并没有消失,搬迁来台之“人间比丘”们奋力继起,五十年来,将原本是法水枯竭的佛法沙漠建设为“人间佛教”的复兴基地。

可见事在人为,“人间比丘”的贡献就在于他们不畏艰险,前仆后继,视人间为内修外弘的道场,在人间发挥一己之力量,随顺因缘,因应时代,不断为人间的众生谋取福利。

而历史上许多有修有证的“兰若比丘”,则如同挺立在霜雪中的松柏,耿介孤傲,看来好像不与世容,其实他们是以另一种胸怀融入法界,他们的高洁事迹为佛教历史平添佳话,不但在这个尔虞我诈、邪思充斥的世间,别有一番教化作用;在教界僧团,也为一些藉闭关行逃避之实、藉住山而四处逍遥的懒惰比丘带来些许警示。

此外,就寺院的形态与社会的变迁关系而言,“都市寺院”人文荟萃,无论在佛世也好,在中土也好,都是弘法的主要据点;“山林寺院”虽僻居一隅,但在佛教史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都市益加繁兴,不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加紧密,国与国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交流也益形频繁,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已是时势所趋,因此所有的寺院,不仅“都市寺院”须随时调整脚步以符时需,“山林寺院”也应积极筹划未来的方向,重新评估弘法的方式、经济的来源、人员的配置、道场的规划等等问题。

总之,弘法利生不分彼此,不管是“都市寺院”或“山林寺院”,不管是“人间比丘”或“山林比丘”,都肩负着续佛慧命的使命,可谓任重而道远也。

三、循序学习,长养圣胎

佛陀是一个面面俱到的大教育家,除了身教、言教之外,也重视“境教”的效果,“阿兰若处”正是新学比丘最佳的参学场所。在《别译杂阿含经》卷二里,有一则事例颇能发人深省:

年少的新学比丘因经常“不以时节入于聚落”,而被长老比丘责问,不料新学比丘不但不知惭愧,还顶嘴反驳:

大德诸长老等,皆往诸家,云何遮我不至诸家?(《大正藏》第二册,第三八○页下)

长老比丘前往请示佛陀如何对治,佛陀即以“象食藕”的譬喻告诉大家:“这好比大象进入池中拔取藕根,知道将污泥抖净,用水冲洗之后再食用,所以吃了之后身强力壮;小象也学着入池取藕根,因为不知洗净污泥,所以吃了之后,身体反而羸弱无力,乃至病亡。”

接着,佛陀又举一偈:

大象入池时,以鼻拔藕根,

抖擞洗去泥,然后方食之;

若有诸比丘,具修净白法,

若受于利养,无过能染着,

是名修行者,犹如彼大象;

不善解方便,后受于过患,

后受其苦恼,如彼小象等。(《大正藏》第二册,第三八一页上)

此即告诫新学比丘,在道业未成,德行未具之前,不能贸然游走俗世,否则很容易惑于利养,而忘失初心,乃至折损慧命。

在《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中记载,有一回,舍利弗和目犍连在外参方一年后,与五百比丘一齐到舍夷阿摩勒药树园去觐见佛陀,想要报告他们的游历的心得,请佛陀给予指正,但一些比丘到了寺院之后,便“众多各共语言,各各着衣持钵,其声高大,音响畅逸”(《大正藏》第二册,八六○页上)。佛陀听到喧哗声,认为他们心性浮动,颇为不悦,故未予接见,舍利弗和目犍连只好领着一千比丘到附近的药树下盘坐忏悔,被一些在家信众看到,问明原委后,代他们向佛陀求情,说:

……信比丘众,所以者何?于彼比丘诸漏尽者,已得罗汉,所作已办,吾不怀疑,此等比丘亦不犹豫。其有比丘幼少新学初出家者,入是法律未久,其心移易或能交易,譬如世间暴水卒来无所遮隔……,不觐大圣,恐改志行。(《大正藏》第二册,八六○页中——下)

在信众的恳请下,佛陀终于应允接见,一番教诲后,说道:

谁能堪任去诸重担?唯如来耳,及舍利弗、大目犍连。(《大正藏》第二册,八六○页下——八六一页上)

新学比丘心志不坚,贸然接触世间,好比面临洪水汹涌而来,不知所措,上焉者随波逐流,下焉者丧志灭顶,所以亟须在僻静的“阿兰若处”学习,接受师长们的调教。在经典中我们常看到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难等罗汉尊者受佛嘱咐,周游于兰若之间,教导新学比丘的事例,甚至颇富“人间比丘”风范的舍利弗、目犍连困刚柔并济、善于诲人而经常赢得佛陀的嘉许。佛陀曾对弟子们说:

当亲近舍利弗、目犍连比丘,承事供养。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众生之父母;以生已,长养令大者,目犍连比丘。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与人说法要,成四谛;目犍连比丘与人说法要,成第一义,成无漏行。汝等当亲近舍利弗、目犍连比丘。(《佛光藏阿含藏 增壹阿含经二》第六七六页)

初学比丘在学习期间虽然是在“阿兰若处”静修,但佛陀心目中的好老师仍是学养兼具的“人间比丘”。随着信众献地舍宅,阿兰若处演进为寺院道场,根据考查,佛世时的道场设施完善,有经行处、温室、食堂、厨房、浴舍、病室、莲池、房舍等,一应俱全,而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及通风设备,在当时可说是十分现代化。尤其,佛陀十分注重教学设施,每寺必有讲堂,根据《分别功德经》卷二记载,占地八十亩的祇洹精舍里,讲堂就有七十二间之多,可以想见其规模。

佛教最初传入中土时,完整的戒本尚未传来,自从道安制定僧尼轨范之后,寺院的教育制度乃趋于健全。东晋名士习凿齿在给宰相谢安的信中曾说:

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高僧传》卷五,《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三五二页下)

在战火弥漫的当时,还可以做到“师徒数百,斋讲不倦”;“师徒肃肃,自相尊敬”,可以想见道安的识略不凡。在他的领导下,门下弟子均追随乃师之风,个个都是优秀的“人间比丘”,对于当时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法遇是道安的高徒之一,他在住持长沙寺的时候,收到道安捎来一只竹筒,打开来一看,里面竟是一根荆杖,恍然有悟:莫非日前一位沙弥偷偷喝酒而被轻饶,遂赶紧鸣椎集众,以筒置前,烧香致敬后,命维那行杖三下,并垂泪自责:“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高僧传》卷五,《大正藏》第五十册,三五六页上)弟子即使离开在外,仍能敬谨守道,可见道安教导有方,而新学比丘在“阿兰若处”的教育往往影响他们一生的道念,其重要性更是可见一斑了!

在“阿兰若处”的僧团教育,其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而必须与时俱进。是以,到了唐代,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将搬柴运水、吃饭穿衣等生活事务也纳入正式课程中,丛林教育由是更加完备。因学风如此,培养出来的“人间比丘”也多有服务大众的理念。宋儒程明道在经过定林寺,偶见斋堂仪式时,不禁赞叹:“三代礼乐,尽在是矣!”(《敕修百丈清规叙》,《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一一五九页上)于此可以想见禅林比丘威仪之端严。

虽然僧团的生活教育是属于“兰若比丘”的方式,但在思想教育方面却是属于“人间比丘”的方式,且看禅门僧徒间互相棒喝的公案,在机锋妙用中富含了多少的人生哲理。难怪历代以来许多祖师大德们在这种学习的环境中开悟见性,而宋儒的书院也要仿效丛林制度,元、明、清三朝更以书院为乡学,充作养士之所了。

即使拥有如此严峻的道风,传统佛门仍保持“五夏学律,方可听教参禅”、“十年之内莫游方”的制度,为的无非是如来家业的传承。所谓“一年的树木只能当柴火烧,两年的树木只能当桌椅用,十年的树木才得以充作栋梁”,世间教育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天师范的栽培,更非十年以上不以为功。

披览教史,许多有作为的高僧大德不都是在深山古刹或者兰若静处中参学经年,深得法益,而后方能光大法门吗?著名者如天资颖异的道宣最初在智首座下习律,才听了一遍,就想修禅,皈依师智頵得知,怒斥道:

夫适遐自迩,因微知章,修舍有时,功愿须满,未宜即去律也(《宋高僧传》卷十三,第五十册,第七九○页中)

道宣听命,闻律二十遍后,入终南山修持多年。正因为当年道宣听从师言,佛门多了一位伟大的祖师,他后来成为南山律宗的创始人。“适遐自迩,因微知章,修舍有时,功愿须满。”对一些急于出师的人来说,可谓当头棒喝!对于一些滥言闭关住山者而言,亦应奉为座右铭语;尤其今日教界,急求速成之风气弥漫,这句话更是振聋发聩的铿锵之言了!

另如神会,幼学五经、老庄、诸史,出家后,讽诵群经,易如反掌。初至曹溪,与惠能一番对话后,被训为:“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三五九页中)他亲炙惠能一段时间之后在外参学,见闻广博,又回到惠能身边九年。《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描述他在学习期间,“苦行供养,密添众瓶,斫冰济众,负薪担水,神转巨石……”(《卍续藏》第十四册,第五五三页),种种作务,不辞辛劳。惠能示寂前,知他根器已熟,为他授记。后来神会之所以成为南宗禅发扬光大的关键人物,僧团学习期间出世的“兰若比丘”生活与参学期间入世的“人间比丘”体验,对他终身的影响可说至为深远。因此,佛门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行解并重的龙象大德,而非仅成“知解宗徒”。神会的学习过程,很能给现代的教育者及学习者一些省思。

《中阿含经》卷六记载,有一回,舍利弗看到瞿尼师比丘喧哗笑闹,威仪不具,遂在饭后集众开示道:兰若比丘应行兰若法,学习谦虚慎言、密护根门、食知止足、精进不懈、正念正智、乞食知时、坐取善坐、彼此切磋。最后又说:

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尚学如是法,况复人间比丘耶?(《佛光藏 阿台藏 中阿含经一》第一九三页)

无事,即“阿兰若”的别译。由于“人间比丘”担负起教化的责任,所以必须先在阿兰若处养成,条件具足了,才可以出众弘法。可见“人间比丘”要学习的比“兰若比丘”(无事比丘)还要更多,兰若法只是“人间比丘”的基本训练。

像《华严经》里的善财童子在参学求道之后,还要走入人间,自利利他,可以说,在“阿兰若处”出世的教育是在为人间入世的弘法事业作准备。因此,就学习阶段而言,闲静的阿兰若处,好比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或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又好比世间的佛学院或禅学堂,尽管有修证兼具的长老大德宣说法义,给予指导;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互相提携;有清净优美的环境潜移默化,陶冶心性,但它们都只是暂时的修学场所,一旦学习告一段落,就得返回尘世,一方面弘法利生,一方面藉事练心。因此,为师者应该送子弟到设施完善的丛林道场或佛教学院去参修学习,之后,要让他学以致用,济世度众;有作为的僧人也应时刻以众生为念,不该恋栈山林兰若的清幽而忘失自己出家的使命。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一些寺院没有传承规矩,以致师不师,徒不徒,因此,才一剃头,就急着住山、闭关,自了生死者有之;戒疤未干,即自称活佛、上师,贪受供养者有之。佛门有云:“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又谓:“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没有僧团的约束,生活便很容易懈怠;没有明师的指导,学习也不容易成功。甚至最可怖者,还在于自己没有道行,却好为人师,到头来相牵入火坑,岂不枉哉!

不仅学习阶段的新学比丘易为外境所动摇,踏入社会的耆年比丘如果心性不定,既不能反观自省,又缺乏善友提携,也很容易在称讥毁誉的尘雾中迷失了自己。像提婆达多刚出家时十分精进,十二年后,因学会神通,贪着利养,而心起歹念,不但蛊惑阿阇世弑父称王,且处处害佛不成,又妄想进一步取而代之,自封“新佛”,遂提出“五法速得涅槃”,怂恿五百徒众离开佛陀的僧团,结果受到生身堕入地狱的恶报。当比丘们谈及提婆达多身亡命终之事时,佛陀曾举一偈:

芭蕉生果死,竹芦实亦然,

駏驴坐妊死,士以贪自丧,

常行非义行,多知不免愚,

善法日损减,茎枯根亦伤。(《佛光藏 阿含藏 杂阿含经三》第一六一九页)

意思是警示大家,名闻利养容易使人迷惑,尤其是小人获得名闻利养,多行不义,便会招致身败名裂的恶果,这就好比竹子实心、骡子怀孕、芭蕉结果,离死期也就不远了。

其实,深究提婆达多所提出来的“五法”,无非是利用当时印度沙门所盛行的苦行风气来加以渲染,进而夸大“兰若比丘”的功德,贬抑“人间比丘”的意义,以遂行分化佛陀僧团之阴谋。例如,他主张尽形寿着衲衣;而佛制在粪扫衣之外,可如法接受其他衣料的供养。他主张尽形寿乞食法;而佛制在乞食之外,可如法应邀到居士家里应供。他主张尽形寿一食法;而佛制在一食之外,日中之前可如法小食。他主张尽形寿露地坐;而佛制在露地坐之外,可如法接受房舍安居。他主张尽形寿断肉法;而佛制可食三净肉(盖当时托钵的环境不允许全素也)。狡猾的提婆以种种言词离间僧团之后,又下结论说:“八圣道趣向泥洹,反更迟难;修行五法以求解脱,其道甚速。”(《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三,《大正藏》第二十三册,第五二四页上)真可谓颠倒已极!

“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佛陀制戒无非是为了让大家“自净其意”,并非以此炫人耳目,哗众取宠。佛陀宣说“四圣谛”的真理,是要我们知苦灭集证道。像“五法”等无意义的苦行徒然让人苦上加苦,既无益于身心,更无助于解脱,反而增长愚痴邪见,故不为佛陀所提倡,更何况是矫情伪诈,博取荣利的手段呢!然而五百名新学比丘无法掌握佛法戒律的精神,以致随声应和而去。幸好在舍利弗与目犍连正义凛然的呼吁下,及时折返正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基本的、出世的“兰若比丘”训练固然十分重要,续后的、入世的“人间比丘”学习也有其必要。

同类推荐
  • 学校不教,父母不讲,但你一定会用到的社会常识

    学校不教,父母不讲,但你一定会用到的社会常识

    在一个讲究拼爹的时代,要拼什么才能拼出未来?最有效的新生代生存指南来了!旨在为20几岁即将踏入社会或者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提供一剂处世良方、一个智慧锦囊,遴选出最为基本、最为必需,同时又最具操作性的社会常识。内容涉及与人相处、识人、社交心理学、人脉、办事、送礼、宴请等方面,针对社会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各种情景、事件、场合,深入解析人的微妙心理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各式潜规则、古往今来的老经验。
  • 你不可不知的人生忠告

    你不可不知的人生忠告

    本书运用大量经典、生动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条条人生忠告,内容涉及命运成败的忠告、品行修养的忠告、交际处世的忠告、家庭生活的忠告、调整心态的忠告等。
  • 让学生开发智慧的66个故事

    让学生开发智慧的66个故事

    励志就是勉励自己勤奋向学,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志,就是心愿所往,心之所向,是未表露出来的长远的打算。汉代班固《白虎通·谏诤》里“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的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应该从小学起,终生不辍。
  • 论辩力:在讲话中提高影响力

    论辩力:在讲话中提高影响力

    本书主要向读者介绍了有关论辩的技巧。书中探讨了辩论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诸如辩论的逻辑与语言技巧,处处占先的进攻战术,后发制人的防守技巧,灵活机智的反诡辩术等。
  • 罅缝中的野草:大专生,照样年薪三十万

    罅缝中的野草:大专生,照样年薪三十万

    本书以李英杰为主人公,讲述了一个大专毕业生从月薪560元到年薪30万的职场拼搏历程。李英杰学历不高,专业知识不过硬,因而在求职路上四处碰壁,被大小企业拒之门外,历经千辛万苦,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李英杰并没有灰心丧气,几度磨难后回到学校重新学习,确定求职目标,最终如愿实现了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梦想。职场如战场,处处暗藏险滩暗礁。李英杰以独特的方式处处化险为夷,步步高升,最终走向管理层行列。
热门推荐
  • 随身空间:傲娇嫡女俏逆天

    随身空间:傲娇嫡女俏逆天

    前生被渣男所害,今生看清每个人的面目,都给我脱下衣服,哦不,都给我卸下伪装,让老娘看看你们,哼?打不过你们?姐有催眠术,没你们有钱?姐有空间在手,金银珠宝统统进我兜!可素,面对某个腹黑王爷的轮番轰炸,姐就弱爆了,“苏沫!你以后再进青楼,我就把你娶了”憬王爷愤怒的说到,苏沫抓毛“你是我谁啊?唔……”憬王爷直接霸道的亲了上去,舌头如小蛇般进入了苏沫的口中,苏沫一咬牙,一股浓郁的血腥味弥漫在空气中,“哼!憬王爷你要是在敢亲我我就把你舌头咬掉,刚才什么也没发生,我只是被狗咬了一口,记住了么?”腹黑王爷嘴角一抽“本王也是被狗咬了一口,而且是母狗”……★希望亲们能够喜欢【随身空间:傲娇嫡女俏逆天】
  • 这不是我知道的明朝

    这不是我知道的明朝

    张风穿越成了明朝崇祯皇帝,原以为自己要力挽狂澜,拯救原本要倒塌的大明王朝。结果现在大明现在还是鼎盛时期,而且诸葛亮、刘伯温......都是我的臣子张风:这不对啊,这个明朝怎么不一样。
  • 重生之爱娶不娶

    重生之爱娶不娶

    本是乖乖女,为了保全小命,不得不装疯卖傻。那个,我真不是故意的,她如是说道。
  • 木匠

    木匠

    他十三岁拜师学艺,十六岁出徒,从此开始了他几十年的木匠生涯,他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了闪光点。他能坚持为乡亲免费送春联几十年;他救活濒临饿死的玉儿,并为她安了家;他承诺并兑现为师父师母养老送终;他曾被鬼子抓去当过劳工;他成功的把两个朝鲜劳工送到东北;他组织村里的青年干掉了闯入村里的两个鬼子;他在村里办了义务扫盲班;晚年的时候,他把几十年的手艺传给了年轻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那些能干惊天动地的大事的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平凡人的功绩,因为他们同样是不可磨灭的。
  • 我们的娱乐人生

    我们的娱乐人生

    能不能请你收下,写着“易碎品,小心轻放”的,我的心。【简介已逝】:这是一本简单又可爱的娱乐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满满青春都是你

    满满青春都是你

    一月是雪的月份,是腊梅的月份,是焉然出生的月份,是他们相遇的月份。如果可以,焉然很想把时光永远定格在这一刻。那个男孩儿正捧着诗集,靠在图书馆尽头的书架旁,静静地看书。阳光洒在渐渐泛黄的书页上,那个青春里的男孩,那个为了爱而逆袭的女孩儿,装满了我全部的青春记忆相册。
  • 奈何春风起

    奈何春风起

    呆萌可爱的小学妹,对校草一见钟情。后来发现校草竟是哥哥篮球队的队员,经过哥哥一次次不自知的助攻,校草慢慢地被小学妹吸引,女追男,甜甜蜜蜜的轻松校园小甜文。
  • 守护她的黎明

    守护她的黎明

    我本不想陷入混乱,奈何生来就在混乱最中央。它们皆道我是人间杀神,可谁知,我只是想守护住你的黎明。它们不懂我,没事,你懂就行了。
  • 心如流水

    心如流水

    贫困地区更期待着由它自孕言和培荞的优秀人才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故里,用他们的才智,让这一方负重的贫瘠之地尽曱地摆脱“贫困循环”的窘境。在贫困地区自身利用政策吸引和激励机制之外,这一份期待的实现,来自干贫闲地区真正高素质人才队伍群体的培芥和形成。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