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42700000030

第30章 王朝覆灭(2)

甲午战争前,英俄两国是争夺亚洲和世界霸权的主要敌手。沙俄早就对朝鲜半岛怀有野心,曾多次诱惑朝鲜签订密约,妄图控制朝鲜。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在甲午战前曾经说过,如果朝鲜发生冲突,“我们当然不能置身局外”。五月十七日,李鸿章向喀西尼要求俄国出面调停中日争端时,喀西尼表示:俄韩两国是近邻,俄国决不会容许日本侵略朝鲜。二十二日,沙俄政府通过驻华参赞转告李鸿章:“俄皇已电谕驻俄使转致倭廷,勒令与中国共同商议撤兵事宜,俟撤后再议善后办法。

如倭不遵办,电告俄廷,恐须用压服之法。”同一天,沙俄政府训令驻日公使希特罗渥,“劝告”日本与中国共同把军队从朝鲜撤出。五月二十七日,沙俄政府再次向日本政府发出照会,要求其与中国同时撤兵,并警告日本政府如果拒绝劝告,应当承担一切后果。五月二十九日,日本政府照复俄国,声称:日本出兵朝鲜,绝无侵略疆土之意,实属对于现在形势不得已之举,若至该国“内乱”完全消灭,回复平稳状态,将来无何等危惧时,自然撤退其军队。这一外交照复,正如陆奥宗光自己所说的那样,不过是“以外交的笔法,婉言拒绝了俄国政府之劝告”。

这时,李鸿章为了促使俄国出面干涉,竟向喀西尼提出,由中、日、俄三国共同对朝鲜内政进行改革,三国在朝鲜分享同等权利。六月初一,喀西尼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沙俄外交大臣吉尔斯。喀西尼在报告中认为,“这一建议对于我国很有利,它将保证今后得以维持朝鲜秩序,将摒除中国在朝鲜的优越势力”,并要求俄国政府接受这一建议。但沙俄政府经过审慎考虑后,认为事态错综复杂。接受李鸿章建议,强迫日本撤兵,虽可获得重大利益,却会得罪日本。特别是当时英国也在等待时机,一旦俄国以任何方式援助中国,英国很可能支持日本。这就不仅促使日英靠拢,使自己受到孤立,甚至要冒战争的风险。俄国当时虽力图扩张在远东地区的势力,但由于尚未完成西伯利亚铁路工程,要在远东发动一场战争,还存在一定困难。因而,它希望暂时维持远东地区的现状。日本政府既然已经保证“绝无侵略疆土之意”,也就顺水推舟,以免促成日本和英国的联合,从而加强俄国在远东的对手英国的势力。因此,六月初五吉尔斯向喀西尼发出训令说:“李鸿章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完全珍视,然而我们认为不便直接干涉朝鲜的改革,因为在这建议的背后,显然隐藏着一个愿望,即把我们卷入朝鲜纠纷,从而取得我们的帮助。”这样,俄国政府为了自身利益,不愿接受李鸿章的建议。六月初七,沙俄政府向李鸿章明确表示:“倭韩事,明系倭无理,俄只能以友谊力劝倭撤兵,再与华共商善后事宜,但未便用兵力强勒倭人。至于朝鲜内政应革与否,俄亦不愿干涉。”至此,清政府乞求俄干涉的希望破灭了。

清政府在乞求沙俄出面干涉的同时,也请求英国进行调停。五月二十八日,李鸿章请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转电外部,速令水师提督带十余艘铁快舰径直赶赴横滨,与驻使同赴倭外署,责问其以重兵压韩之无理,扰乱东方商务,与英关系重大,勒令撤兵,再商善后,谅倭必遵,而英与中倭交情尤显。此好机会,勿让俄着先鞭”。

英国对日本在远东扩张侵略势力的做法,态度很矛盾。沙俄是英国在远东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英国把扼制沙俄势力作为其远东政策的出发点。后起的日本,暂时还对英国在远东的利益构不成重大威胁。考虑到利用日本可以抑制沙俄势力的南下,英国愿意支持日本在朝鲜进行扩张。但同时,又担心中日之间的战争冲突,会改变远东现状,从而影响英国在远东的既得利益和给俄国带来扩张势力的机会,因此,又想出面调停。当李鸿章与喀西尼在天津频繁接触,乞求沙俄出面干涉的时候,英国政府焦虑难安。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急忙出面怂恿总理衙门,以“同保该国土地勿令他人占据”和接受“改革朝鲜内政”为基础,撇开俄国直接同日本谈判。

经过英使欧格讷的斡旋,六月初七,总理衙门王大臣与日本驻华临时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举行谈判。虽然英国提出的谈判条件有利于日本,但因此时日本发动战争的决心已定,对英国的调停根本不感兴趣,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拒绝,便在外交上敷衍应付,毫无和谈诚意。在谈判桌上,小村以清政府要求日本撤兵朝鲜为借口,极力破坏和谈的进行。谈判破裂后,陆奥宗光于六月十二日又发电指示小村寿太郎,令其向清政府声明:“近日驻贵国之英国公使注重中日两国之友谊,以好意居中周旋,努力调停,然中国政府除依然主张我国从朝鲜撤兵外,不为何等商议;此非中国政府徒好生事而何?事局已至此,将来如果发生不测之变,日本政府不承担责任。”这个声明被陆奥称为“日本政府对于中国政府之第二次绝交书”。这一颠倒是非、蛮横无理的外交声明,彻底暴露了日本政府的狡诈面目:既要破坏谈判,又想嫁祸于人;既要发动战争,又想推卸罪责。

接到声明后,清政府虽颇感激愤,但仍委曲求全。为谋求中日争端的和平解决,再次通过英国政府向日本表示了谈判的愿望。但此时,日本已经完成了在朝鲜的军事部署,陆奥宗光认为:已“没有与中国优游于樽俎之间再行会商之暇;若断然拒绝英国之调停,恐外交上有失礼仪,故以为不如提出中国政府无法接受之条件,使之自然中止为得计”。于是,日本政府向清政府提出无法容忍的苛刻条件:

第一,即使中国政府同意对朝鲜内政进行改革,但对于此前“日本政府以独立着手之事项,中国应不容喙”;第二,中国政府必须在五日内答复日本此次提议,否则“日本政府不能与之应酬”;第三,中国不得增派军队赴朝。中国政府只有同意上述先决条件,日本才同意举行谈判。日本政府这种出尔反尔、蛮横无理的态度及所提的苛刻条件,连英国政府都认为:与日本政府曾言明之谈判基础相矛盾,且超出其范围之外,日本政府已单独着手之事项使中国政府毫不容喙协议云者,实际是违背《天津条约》之精神。但清政府仍抱着求和之心,再次退让,对日本的条件完全同意。只是提出在改革朝鲜内政时,只能劝告朝鲜政府,不能强迫。同时,还格外作出让步,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的通商权利与中国同等。希望通过这些让步换取日本承认“遇朝鲜有大典,日本不能与中国并行”,以维持清政府对朝鲜的形式上的宗主国的地位和脸面。日本政府却百般刁难,坚持中日两国必须强迫朝鲜国王遵行改革朝鲜内政:遇朝鲜大典,两国必须平行,以此逼迫清政府放弃对朝鲜形式上的宗主国地位,并承认日本在朝鲜一切方面享有独断独行的权利。日本政府的目的,就是要用这些清政府无法接受的条件使谈判决裂,逼迫清政府作战。

英国政府目睹了这一切,深知日本已经决心发动战争,和谈不可能再进行下去,遂于六月二十一日向日本政府发出照会:“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欲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其附近进行战争的运动”。这实际上是暗示日本:只要日本不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发动战争,不影响英国在这些地区的利益,英国就不会出面干涉。与此同时,英国与日本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十四日正式签订了英日新约,规定:英国取消在日本的租界和租界行政权;取消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提高关税税率等。这个新约的缔结,实质上是使日本战时外交政策获得了英国的重大支持。英国外交大臣金伯雷在签约时也说:“对于日本来说,这样的条约效果确实不小。说其效力比在朝鲜击败中国的大军更为远大也不为过。”

英日新约签订后,英国要求日本在发动战争时,把上海划为中立区,得到了日本的同意。此后,英国关注的焦点便发生了转移,转而更加重视日本打败中国后,可能带来的更多渔利的机会。由于英日间的相互勾结,清政府谋求英国调停的幻想也告落空。

光绪对日宣战

当日本步步进逼,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清政府内部在和战问题上也存在着分歧。这时,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和训政达20余年之久,她虽已宣布“撤帘归政”,由光绪皇帝亲政,但内外大事的最后决定权仍掌握在太后手中。此时在清廷内部逐渐形成了两个政治集团。一些顽固守旧的贵族、大官僚,依附于太后,实际上操纵和控制了清政府的军政外交大权,从而形成了“后党”集团。光绪帝自登基以来,一直受慈禧太后控制,亲政以后依然没有太大的权力。为了改变受制于人的处境,光绪皇帝依靠他的师傅翁同龢,把一部分官僚集结在一起,形成了“帝党”集团。“帝党”成员大多数是通过科举擢升的一些文职官员,没有掌握实权,力量薄弱。

面对日本的战争威胁,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大体上是形成了主和、主战的两派势力:“后党”主和,“帝党”主战。

主和派以慈禧太后为首,主要包括庆亲王奕勖,恭亲王奕,李鸿章淮系集团,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等握有实权的贵族大官僚。主战派以光绪皇帝为首,包括被李鸿章排挤的湘系集团,以及翁同龢等没有实权的文职官员。

在甲午战争中,握有清政府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一开始就“一意主和”,他认为敌强我弱,中国不能和日本开战,因而消极备战,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调停上。五月中旬,袁世凯、汪凤藻请“厚集兵力”,均遭他的拒绝。五月二十日,总理衙门电询李鸿章,“倭如不停地添兵,我应否多援以助声威”,李复以“今但备而未发,续看事势再定”。从这可看出,李鸿章存有侥幸观望的态度,不作战守准备。

相反,光绪帝则主张一面议和来商谈,一面作备战准备,即“实力备战以为和地”,不完全把希望寄托在英俄调停上。从五月下旬起,他一周之内连发三道上谕,指示备战。五月二十二日谕令:“口舌争辩已经无济于事。……此时事机吃紧,应如何及时措置,李鸿章身负重任,熟悉倭韩情势,着即妥筹办法,迅速具奏。”五月二十八日又谕:“现在倭焰愈炽,朝鲜受其迫胁,其势岌岌可危,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决裂将不可免”;“我战守之兵及军火粮饷,必须事事筹备确有把握,才不致临时诸形掣肘,贻误事机”。五月二十九日严旨:“倭人胁迫朝鲜,其焰方张,势将决裂,内防外援,自宜事先预筹”,“若待事至决裂而后议守议战,肯定来不及,不可不事先筹备”。他提醒李鸿章,“不宜借助他邦,致异日节外生枝”。对于李鸿章乞求英国派军舰赴日、勒令日本撤兵的做法,光绪帝认为:“如出自彼意,派兵护商,中国亦不过问;若此意由我而发,彼将以自护之举,托言助我,将来竟要求我补偿所耗兵费,中国断不应允。”并警告李鸿章,“嗣后该大臣与洋人谈论,务必格外谨慎;假若轻率发端,以致贻误事机,定惟该大臣是问”。他还对李鸿章专恃俄使调停的做法特别提出告诫:

“俄使喀西尼留津商办,究竟彼国有无助我收场之策,抑或另有觊觎别谋?李鸿章当沉几审察,勿致堕其术中,是为至要。”

六月十二日,日本驻华临时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照会总理衙门,把日本政府的“第二次绝交书”递交给中国,指责中国“徒好生事”,“将来如发生不测之变,日本政府不任其责”,实际上是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面对如此严峻局势,光绪帝感到战争势不可免,便由前一阶段的一面备战,一面和商,转而针锋相对地坚决主战。十四日,令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讨论朝鲜事态。十六日,翁同龢等上奏《复陈会议朝鲜之事折》,主张采取“不战而屈人之术”,一方面迅速准备战事,派军前往朝鲜与日军相持;另一方面“稍留余地”,如日方“情愿就商,但使无碍大局,仍可予以转圜”。这个意见得到光绪帝的同意。在“一意主战”的同时,仍然向日本敞开“和商”的大门。

但是,日本已决心在战争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六月二十一日凌晨,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率领日兵攻入朝鲜王宫,发动政变,劫持了国王,并成立了以大院君李星应为首的傀儡政权。接着,逼迫大院君废除同清政府缔结的一切条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在朝的中国军队;二十三日清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丰岛附近海面,突然袭击中国舰船,悍然挑起侵略战争。同一天,日本入朝的陆军混成旅团,由汉城出发南下,向驻在牙山的清军进攻。至此,和平解决中日争端的大门被日本完全关闭了,清政府被迫应战,以战争反对战争。六月二十九日,总理衙门照会日本驻华临时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指责日本首先挑衅,“致废修好之约,此后与彼无可商之事”。同一天,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向中国驻日公使宣布,两国进入战争状态。七月初一,光绪帝正式下诏宣战。宣战诏书揭露了日本政府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的种种事实,宣布“倭人渝盟肇衅,无理至极,势难再予姑息容忍。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救韩民于涂炭”。同一天,日本天皇睦仁也下诏宣战。中日两国政府的宣战,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正式爆发。

奕再次出山

慈禧太后的本意虽不想对日宣战,但在廷臣和全国主战舆论的压力下,她也一度表现出主战的姿态。但战争爆发后,清朝海陆军连遭败绩,使她丧失了抗战的信心。为了对光绪帝的“一力主战”进行牵制和为日后留有和商的余地,慈禧太后决心重新起用在中法战争中被她罢斥的恭亲王奕。九月初一,她和光绪帝召见奕,并颁布懿旨,令其管理总理衙门,添派总理海军,会同办理军务。但没有给他太大权力,只是“会同”办事。当时许多朝臣认为国家面临多事之秋,宫廷内部应当捐弃前嫌,和衷共济,度过这艰难的时刻。奕这样的亲贵,有着多年的政治外交经验,应当让其全权统筹大局,而不应屈居于“会办”地位。有些官员奏请恢复奕10年前的原职;也有人提出让奕总揽军务,均未被获准。

这表明慈禧太后还没有完全捐弃前嫌,对奕还是有所顾虑。奕也完全懂得太后是想利用他的影响,在外交上多作些弥缝工作,为议和留有余地,而不是一力主战。因此,他复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九月初八正式向各国驻华使节呼吁,请求列强出面干涉中日争端。十五日,又同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讨论请求各国出面调停问题。欧格讷提出,可以由英国出面,以“联合仲裁”的方式进行调停,但必须以各国保护朝鲜、中国赔偿日本军费为条件,军机大臣孙毓汶和徐用仪对于欧格讷提出的条件表示同意,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保祖宗龙兴之地;李鸿藻和翁同龢认为这是偏袒日本,反对接受。奕也倾向于孙、徐意见。次日,奕向太后上奏。此时,距十月初十的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已为时不远,为了“万寿盛典”能顺利进行,她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因而急于求和。因此,她责成奕按英国的条件办理。但是,俄、美、法、德等国在接到英国提出的“联合调停”

同类推荐
  • 走出硝烟之血在烧

    走出硝烟之血在烧

    以许青云、许克、许鹏飞三代人为背景展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
  • 墨如笙

    墨如笙

    早在天边,你们或许没听说过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当今分为两大国,燕国,风国,它们永远势不两立!可这燕国的圣女清如笙再一次偶然中救起了一位身份神秘的男子沐墨,在他(她)们相处过程中,清如笙爱上了沐墨,或许是他为她打伞时,或许是他温柔让人着迷的笑容时,可,正当这时,沐墨身份公开,清如笙痛苦嘶喊……这一切的使命呀!笙,对不起,这是我的使命。沐墨,从今以后我跟你势不两立。沐墨,从来觉得自己是对的,可换回来的却是她的鲜血缓缓流淌。沐墨,别回来,我爱你!我爱你。
  • 斧钺

    斧钺

    闻名天下的贵公子柳道玄不但家世显赫,而且少年早慧,是大魏国年轻一代中的第一才俊。可这一切带给他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对于风雨飘摇中的大魏国,他究竟是柱石,还是一闪而过的流星?
  • 新民说·重铸大英帝国:从美国独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新民说·重铸大英帝国:从美国独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本书讲述在北美独立战争失利、第一帝国解体之后,英国如何在1784到1939年间,经过一步步的改革、发展和扩张,从而重新崛起的过程。就国内而言,面对人口增长和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英国并未受到抽象理念的蛊惑,而是以议会为改革机制,本着互相迁就的精神,使得丛生的社会矛盾没有激化成大规模暴力。就海外帝国而言,北美的失败使得英国的帝国主义进入新阶段,不再进行僵化控制,而是强调以自由的价值和王权的象征为纽带,赋予殖民地更多自治,也得到了世界大战的检验。
  • 冰雪战歌

    冰雪战歌

    法罗岛,与波罗的海的最大岛屿哥特兰岛比邻而居,面积仅一百平方公里出头,典型的北欧地貌和气候。一次对古老教堂的凭吊,触发了不可知的力量,主人公来到了中世纪。这是欧洲的黑暗年代,也是文艺复兴的萌芽期。基督的荣光和骑士的荣耀交织出中世纪有序而混乱的巅峰。我们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热门推荐
  • 仙岚之歌

    仙岚之歌

    满眼望去,这里尽是看不到边的荒漠。狂风夹杂着黄沙,有种言语无法表达的沧桑和寂寥。悬崖边的洞穴里,一穿着白衣似天仙的女子正在用纤细的玉指抚摸着棺材中的男子。努力看去竟看不清女子的长相,但是却带给人一种美丽又冰艳的感觉。一滴泪从女子脸上流下滴落在男子脸上,伴随而来的是一阵低吟的歌声······
  • 使魔的命运

    使魔的命运

    一个人类女孩穿越时代,她寄宿天使城圣女的体态,拥有魔神两血脉,不知为何她为他而牺牲一切……
  • 凤痕诛妖录

    凤痕诛妖录

    “戟挑众神慑三界,脚踏众生慑轮回。”“非灵非魄亦非魂,非人非妖亦非神。”
  • 悠然记

    悠然记

    林住联合同事耍了老板一顿,终于成功辞职回老家。本来想着过农妇山泉有点田的日子,却意外得到了镇国至宝九鼎,其内自成空间。从此生活过的水深火热,想吃饭可以啃百年人参,想洗澡就用灵泉。只不过林住说:“其实我就想过农妇山泉有点田的生活。“
  • 逍遥土地爷

    逍遥土地爷

    一个无知少年机缘巧合得到土地神位,却才发现自己是个废材土地爷,连修炼都因为地球灵气不足,很难有出路。为了修炼只能踏上一条前所未有的地修之路,别拿土地不当神仙,看我土地爷逆天。。。。
  • 婚途末路:男人的反击

    婚途末路:男人的反击

    手提包里的秘密,让他怀疑自己的妻子与人有染。可是温柔贤惠的妻子让他怎么都难以相信自己会面临妻子的背叛。其中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他该如何面对之后发生的一切?
  • 血族:神器与王座

    血族:神器与王座

    苗疆蛊术,传内不传外,传女不传男。黑苗女为脱离家族掌控,使用换皮之术将自己改变成西方人的样貌来到英国。吸血鬼家族主人罗伯特·托马斯收留了她,为她改名安丽斯·乔·托马斯。在接受亲王认证之前的一次晚宴上,安丽斯接受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寻找二十七件血族圣器。若能完成任务,便能被宽恕她窥视血族世界的罪。从此,她告别古老民族的土地,成为神秘血族世界的新成员,带着亲王授予的使命,踏上了无法回头的旅程。
  • 穿越万界当哥哥

    穿越万界当哥哥

    主角南宫问鳯带着元素之神的传承穿越万界!ps.可能和某些剧情有些差异,不看标题,要看内容,作者喜欢多个世界同时写
  • 离若参商

    离若参商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沈墨染与陈启的爱情,就是如此。无论是初见时他的淡漠,相处时他的温存,他的一切,都让他着迷。她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气魄,为身为梁王的他安定后宫,出谋划策,却唯独愿意将身心交付他一人,依偎在他怀中。他看得懂她在政治上的过人之处,却也忌惮她的智慧,唯恐她有一丝一毫的异心。一场误会,让他们的感情走到了尽头。一杯毒酒,一句“我没爱过”,是他留给她永生都抹不掉的伤害。她一饮而尽,讽刺地笑:“那也真是为难殿下了,连做戏都做得那么全套。”再相见,他愤怒地握着她的双肩,看着眉眼淡然的她喊道:“沈墨染,我情愿你恨我,也不愿意看到你这一副早已忘了我的模样!”很多很多年以后,他回忆当初:“她不是最温柔的,也不是最听话的,但她却是那个最让我揪心的女人。与她在一起,即使我们已经过了最初的日子,但是,我的眼神还会不由自主地追随着她,依然会在乎,会吃醋。她是唯一一个能让我乱了方寸,知道何为心痛的女人,对她,我恨过,却也是真正爱着。”她无法自拔地爱着他的时候,他算计着她;当他回过头来寻找她的身影,她却早已无法再爱。爱过,也恨过,纵使命运纠缠不休,终究也只落得个参商永离的结局。就像那夜空中的参商星宿,永远只能遥遥相望,即使再努力靠近,也终究彼此错过。
  • 重生:蝴蝶的罗曼史之恋

    重生:蝴蝶的罗曼史之恋

    她是一个美丽的蝴蝶仙子,由于外界因素她能够像人类一样生活,却是唯独不能碰到水,甚至会感到生命的脆弱气息,小蝴蝶在一天同时失去了自己的亲爹娘,有种无数的伤感夹杂在其中,有一个小男孩用他那温暖的话激鼓了她让她有了继续下去的信念,小女孩却是以身相许为自己定下了婚约,并以水晶之链作为定情信物送给了小男孩;并约定了10年后再相见。可却事实并非如此,10年后他是那高高在上的公子,可她孤独流浪在外的小蝴蝶,当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后,顿时觉的诧异,高兴,却被自己的娘亲重重阻扰,艰难重重!殊不知,在生死大爱中该如何抉择!当女孩面临死亡的时候,却是毫无畏惧,心中仍然充满着活下去的信念令她支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