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1700000017

第17章 “宏观比较文学”与本科生比较文学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3)

世界文学是各民族文学、各区域文学在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学全球化现象。因此,从全球化的角度研究世界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宏观的比较文学,也是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研究所追求的最高形态。20世纪初,法国著名比较文学家戴克斯特曾说:“19世纪是国别文学史形成和发展时期,而20世纪的任务将无疑是写比较文学史。”美国比较文学学者韦勒克也曾呼吁:“无论全球文学史这个概念会碰到什么困难,重要的是把文学看做一个整体,并且不考虑各民族语言上的差别,去探索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说,世界文学的研究,世界文学史的研究,是20世纪文学史研究中的显著趋向,也将是21世纪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有可为的领域。

世界文学史,作为宏观的、全球视野的文学史研究,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指世界各国文学,这是它的研究范围;一个是能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而加以弘扬的优秀经典作品,这也是世界文学史的选材取舍的原则尺度和评价标准。同时,“世界文学史”又是一种“宏观比较文学史”。所谓“宏观比较”,又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是描述世界各民族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二,是对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民族特色加以比较研究,从而寻找出世界文学发展的某些基本规律,揭示出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总体格局中的特色和地位。除世界文学史研究这一研究模式外,还有世界文学性的专题研究。例如,钱理群先生的著作《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东移》(1993)通过诞生于欧洲的两个世界性的文学形象的东移轨迹的追寻、描述与分析,揭示了东西方文学交流的一个侧面,是专题性宏观比较文学研究的范本。

总之,宏观比较文学与微观比较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两种不同分野、不同层次。微观比较文学需要宏观比较文学的广阔的世界视野,宏观比较文学也需要微观比较文学的具体翔实的实证材料;微观比较文学是宏观比较文学的基础,宏观比较文学是微观比较文学的擢升。在总结国别文学特性、揭示区域文学联系性、把握世界文学总体面貌方面,宏观比较文学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鉴于宏观比较文学在知识整合、理论提升方面的强大功能,在本科生高年级开设宏观比较文学,并用宏观比较文学置换此前的微观比较文学,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较之原来的比较文学“概论”、“原理”类课程,“宏观比较文学”不是比较文学课程的通俗化浅显化,而是比较文学学科内容的拓展化,中外文学、东西方文学的整合化,理论教学与文学史教学的统一化。在“宏观比较文学”课程中少了一些概念,多了一些概括;少了一些主观论断,多了一些客观提炼。“宏观比较文学”较之以往的比较文学概论类课程应该具有更大的知识含量、更密集的信息,应该能够对学生施加强烈的信息冲击,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统合,方能收到预期的良好的讲授效果。

于俊青/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向远教授的“宏观比较文学”课程改革

——以学生评价与反馈为中心

长期以来,中文系课程面临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本科阶段开过的一些课程到了研究生阶段又冠之以“专题研究”等名目重新开过,实则是换汤不换药,内容大同小异。

比较文学课程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但是与某些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还不完全一样,比较文学课程所面临的问题是,目前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更适合研究生教学,而不太适合本科教学。陈惇先生在2007年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武夷山年会上也着重强调了本科教学面临的这一问题。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许多老师对此都有反映。例如蒋芳老师就认为:“我国比较文学教学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其基本走向呈良好发展态势,主要由研究生教学现状所造就。但对全国众多本科生而言,无论是教学重视程度还是教学效果,都未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要求。该现状的出现,与课程自身发展的特征、接受者与施教者个体差异以及本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不当等密切相关。”由此看来,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当然,本科课程改革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问题,它与比较文学专业从本科到研究生课程的总体规划是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要对本科课程进行改革,必然要重新规划从本科到研究生的整体课程设置。

王向远教授凭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比较文学本科课程存在的食洋不化、日益玄学化等问题也深有感触,并一直寻求解决办法。他于2002年出版的《比较文学学科新论》一书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比较文学具有传播研究、影响分析、平行贯通和超文学研究四种基本研究方法,包括比较文体学、比较创作学、比较诗学、翻译文学研究、涉外文学研究、比较区域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研究六大研究对象。《比较文学学科新论》一书科学严谨地界定了比较文学的性质,廓清了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界限,提出了“传播研究法”的概念并区分了它与“影响分析法”的本质不同,剔除了跨学科研究和阐发研究,等等。此书在学科理论上极具创新性和开拓性,特别是科学明晰地划定了比较文学的疆界,有效遏止了学科范围的恶性膨胀,从而为学科的独立性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对建构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作出了贡献。《比较文学学科新论》问世之后,王向远教授进一步思考如何将研究生、本科生的比较文学理论教学划分出层次。他认为,可以把比较文学分为“宏观比较文学”与“微观比较文学”。以讲授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比较文学原理类、概论类课程,属于“微观比较文学”,适合于研究生教学。而对本科生则应讲授“宏观比较文学”。

王教授提出,所谓“宏观比较文学”是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的比较研究,它以平行比较的方法总结概括各民族文学的特性,用传播研究和影响分析的方法揭示多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文学区域性,探讨由世界各国的广泛联系而产生的全球化、一体化的文学现象及发展趋势。“宏观比较文学”可看做是由上述《比较文学学科论》中六大研究对象之一的“比较区域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研究”生发和独立出来的,其实质是“世界文学宏观比较论”。王老师就是按照这一构想在2007年春夏学期把《宏观比较文学》搬上了本科生的课堂。笔者自始至终旁听了这门课程。其教学内容的大体结构是:首先简要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宏观比较文学与微观比较文学分野等,然后依次讲述了中国、印度、犹太—希伯来、阿拉伯、波斯、日本等六个东方民族文学和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等五个西方民族文学的特性,接着讲了亚洲文学、欧洲文学、拉美文学、黑非洲文学等四个区域文学的区域性,最后论述了东、西方文学的分野、交流与趋近和“世界文学”来临的趋势。可以说,《宏观比较文学》从民族文学、区域文学和世界文学三个层面上宏观、系统地讲述了全球文学的特征与发展规律,视野宏阔,概括力很高。

这门课上到过半时,王向远教授给学生布置了课程论文,同学们得以在论文中谈谈对这次课程改革的看法、建议和听课的感受。由于为王教授做助教,笔者得以披阅164名学生的论文。下面就主要以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为中心来分析一下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课程论文都写得非常认真。很多同学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从学生评价和反馈情况看,课程改革非常受欢迎,学生普遍反映极好,很多同学用了“比较文学,这样讲,行!”“如沐春风”等字眼来评价这门课。并且,学生在对本门课程的网上评分中,给予了4.72分的高分(5分为满分)。可见此次课程改革获得了圆满成功。

学生在开课前并不知道王老师要进行课程改革。从课程论文来看,很多同学对原来“概论”、“原理”式的传统讲法作了一定了解,或以前旁听过原来的课,或买了“概论”、“原理”式教材预习,或咨询过高年级同学,或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所以,大约有一半同学的论文涉及对传统课程或教材的看法。他们的看法集中到一点就是,传统课程或教材以比较文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实践为主要教学内容,微观研究的性质太强,不符合本科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感到不适应,缺乏学习兴趣。黄鹂同学就说,她在看传统教材时发现,“有太多的理论化术语,过分专业的比较研究,对于处在初步阶段的我们而言,其结果是加倍打击了我们的自信心”。冯卉同学也说,传统教材“学生普遍反映太深奥,看不懂。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严重影响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有位同学说起,他在旁听传统的课时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收获甚微。有位同学专门谈起,她的同桌在翻阅了她买的传统教材后说,“多亏是王老师给我们上课,否则这门课要枯燥死了。”类似的说法在同学们笔下不一而足。可以说,这些看法代表了本科生对传统教材和讲法的普遍感受。可以想见,比较文学本科课程如果以这样的教学效果长此下去,将会造成何等严重的不良后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适合本科生,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在课程论文中,没有学生表示反对这次课程改革。相反,很多同学专门表达了对课程改革的热烈响应。例如,王高敏同学写道:“我们有幸成为这门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批学生。在正式上这门课之前,听本校的师兄师姐和外校的同学说,比较文学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当然这里的‘理论’不单单是指学术上的理论,它还暗含着枯燥和乏味之意,所以在上课之前就对它有些抵触情绪。庆幸的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没有一节课是无聊和枯燥的。”

张弘同学写道:“王老师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体制,给比较文学的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从内容和讲课的方法上进行改革,这体现的是一位学者的超前眼光和见识,也是一种锐意进取尝试创新的品格的体现。王老师曾经在课上和同学们说,他是一位老师,教好课是他的工作。从他的这次教学改革来看,他处处都在考虑学生的实际基础水平、理论修养和阅读经历。在针对学生的实际基础的情况下,王老师设定了他讲课的内容,实践证明,这的确是和我们同学的实际接受水平和基础相吻合的。这就是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治学治教风范的体现。”

张舒慧同学写道:“我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由于自身的理论性、抽象性,对于本科生来讲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这一学科的学习却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一矛盾使‘开设什么’,‘怎么开设’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而现有的‘比较文学概论’课程自身又存在一定问题,这样,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改革已经越来越有必要了。在这样的前提下,我认为王向远老师对本科生比较文学课程的改革适应了上述需求,突破了传统的枯燥乏味的理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我认为王老师大规模的课程内容替换和原有内容的压缩是十分合理的。”

段小川同学则从听课学生的角度比较了“宏观比较文学”与传统课程两种讲法的优缺点,认为:“作为学术研究,微观比较文学与宏观比较文学都有很大难度,并不能要求所有本科生去操作。而作为课程内容,“宏观比较文学”全面吸收和借鉴已有的中外文学研究成果……从而使世界文学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知识系统,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传统课程则要求本科生进行具体研究,而学生在积累不够充分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往往得不出任何有用的结论,甚至会得出有悖于事实的结论,容易误入歧途。”

李苗苗同学说,新课程使学生“从以前那种貌似理论的空谈中解放出来”,锻炼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抽象思维,使课程由不得不的“必修”转化为真正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比较的思维渗入到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去”。

王冠一同学回答了自己提出的“为什么赞同王向远老师的创新的教学方法”的问题:“它符合我们既有的知识结构。与以往我所知道的比较文学不同,我们没有因理论的枯燥而陷入理解的尴尬。相反,这样的创新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没有任何被施加的理念,我们在与老师一同分析各国文学特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发我们的思考。”

罗树秀同学认为,新课程“对于那些在不经意间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学内容混为一体,使施教与受教双方步入两难境地的尴尬局面,是一种机智的打破,使教学达到了一种理论与实践、深度与广度很好的平衡”。

有些同学还提到了以前上理论课的感受,对我们思考比较文学课程改革也很有启发意义。有位同学说起,大一时上的理论课很枯燥,说自己现在几乎不记得“文学概论”和“中国文化概论”课讲了什么。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出了修订二版,在《后记》中就提到修订中减少了一定的概念术语,降低了“难度”,这是合理的。一般说来,《文学概论》作为中文专业本科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文学类专业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性质等,从而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提供一个初步的理论基础,并非要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研究。王老师就曾提到,本科生之所以叫本科生,就在于他需要掌握某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素养,而不是过早地要求他们从事具体的研究。本科生的比较文学课不应该主要传授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而应该以中外文学知识的系统化、贯通化、整合化作为主要宗旨和目的。王老师认为这项任务可以由“宏观比较文学”来完成。以王老师的设想,中文专业本科生文学类课程的学习,最先从文学概论开篇入门,中间以中外文学史夯实基础,最后则要用宏观比较文学整合提升。用王老师的话说,各门文学课程是大厦的主体构造,宏观比较文学则是为大厦封顶。王老师的这一课程设想,从学生的听课感受中可以体会到是极其符合他们的愿望的,这说明了王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状况的熟悉和对教学状况的关注。

同类推荐
  • 唐诗里藏着故事

    唐诗里藏着故事

    本书收录二十四位唐代名家,上百首经典名篇。每一位诗人的背后都有丰富的历史故事;诗篇的产生,诗人生活的情景,唐代的田园山水……诗中有史,史中有诗,轻松阅读,让唐诗铭记于心,受用终生。
  • 寂寞如花落无声

    寂寞如花落无声

    本套书是一套给青少年的散文读物,内容丰富多彩,从文学与思想的尖峰话题到青春时代的镜像风景,从瞬间速朽的绿菌传奇到绚烂舞台后的寂寥烟花渗透着激情与锐思的文字,无不沉淀着青春年华中令人感念的情愫。
  • 凭心而言(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凭心而言(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丝路乡村:甘肃民间风物

    丝路乡村:甘肃民间风物

    这是一本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乡土散文集。作者以独特的笔触和新奇的视角,将对乡村的感怀刻画得淋漓尽致,沉淀和融入着他对丝路乡村独有的生命体验。
  • 中华国学经典(孝经)

    中华国学经典(孝经)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热门推荐
  • 三世爱恋:唯你所有

    三世爱恋:唯你所有

    他,是守护了她三世的骑士;她,是他日日夜夜牵挂的公主。骑士守护着公主的心,却守护不了公主的人。时间匆匆流逝,公主与骑士,还有王子转世投胎。他们到了一个朝代,骑士成为了王爷,王子成为了皇帝,而公主却是皇帝的妃子却又心系王爷,时光再一次流逝。他们到了现代,骑士依旧守护着公主,但不同的是,他不仅守护着公主的心以及公主的人。
  • 共鸣者联盟

    共鸣者联盟

    因为各种际遇而进入共鸣者联盟的主角们发现,这联盟有毒!
  • 我真的能免疫伤害

    我真的能免疫伤害

    火海醒来的王免发现自己获得了免疫伤害的能力。原来,他穿越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大体与前世相同,但却多了武者和灵士。而敌人,是长着三只眼的三眼人,他们来自地星内部,传说中的地心文明!他们,是上一个文明的主导者,他们,要重新占领地星!不过,王免觉醒了救世主系统,每拯救一条生命,获得一点救世值。王免:老板,给我杀了这条鱼!老板挥刀准备杀鱼……别!杀另一条!叮!获得救世值1点!别!再换一条杀!叮!获得救世值1点!……老板:滚!我看你就是在玩我!是觉得老子的刀不够锋利了么?王免:真是野蛮啊,不过,我身为救世主,要拯救一切生命,不会和你计较的!什么?我穿越来的那个房子是独栋别墅?什么?是三眼人烧了我的别墅?麻蛋!我要锤爆三眼人的狗头!
  • 星甲战兵

    星甲战兵

    母星魔兽横行,资源匮乏,星外星盗猖獗,如何在夹缝中生长,成就铁血军魂,问鼎巅峰。
  • 直播之开局就造人工智能

    直播之开局就造人工智能

    因救人而亡的龙昊,钟馗给他投胎两个选择,一个是富贵之家,一个是拥有强大智力……却被马面绊倒阴差阳错的选择了……
  • 都市花徒

    都市花徒

    罗格,原是神界第十八代天帝,于天魔生命的奥义产生了不同的见解。罗格为了证实,将自己的“神元”、“神识”封印转世重生来到人界。
  • 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

    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 EXO之霓血情缘

    EXO之霓血情缘

    这个世界是连接着许多穿梭隧道,它们的位置不变,只是常人肉眼看不见,只有那些拥有特殊能力的异能者才能找到那些隧道并且通过隧道。而这些世界各地都存在的隧道最后通往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齿轮界。在齿轮界里什么都存在,人族法师,血族,兽族,精灵组......这些种族都生活在齿轮的下盘,生活在上盘的是齿轮界的统治者神族。神族便是审判庭,审判庭里除了神族,还有下盘的各种种族的佼佼者。齿轮界的中心,也就是上盘与下盘的交界处,星际学院,齿轮界最完美的学院便坐落于此,上盘与下盘的种族后代都在这里学习.......而这里,神族生命之树的十二个能量之子也在这学院里........
  • 学校德育美育体育的规范化管理(上)

    学校德育美育体育的规范化管理(上)

    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学校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学校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 皇甫芸令

    皇甫芸令

    我:13岁我于你邂逅没想到这居然是我噩梦的开始为了你我去哄伴篱王那个傻子双亲更是以一族之力助你登上皇位!结局却是你登上皇位第一个就扳倒我一族还和我闺蜜早有勾结你!不你们不得好死叶蓝仪:“呵别那么多废话了早点上路吧”...一觉醒来竟回到13岁哈?这个刺客好眼熟.篱王你怎么不傻了?慕容篱:“呵你这女人该死的蠢萌”呀呀呀节奏不对啊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