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1700000037

第37章 我指导比较文艺学博士生的体会(6)

其次是课务问题。它维系到研究生专业素质教育的优劣。就授课形式来说,我们一般分讲授与讨论。就专业课程设置来讲,通常分为三大主打板块,即比较文学专题、欧美文学专题以及东方文学专题。但是,它们与硬性规定的公共课程设置比起来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比如,英语(口语、精读)150课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40课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课时。此外,还要加上指定的公选课:跨学科知识讲座32课时、计算机应用32课时。在现行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下,这些课程不太容易有伸缩的空间。但问题是我们招进来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并不使人感到称心如意,有的学生(如外语、新闻等专业毕业)还必须补修(或自修)中文系本科的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等课程。这样一来,他们必须有过人的学习精力。一方面他们必须下大气力来攻读英语,参加英语过级测试,要不然,届时会影响到他们的毕业;一方面,他们还得投入相当的精力来“对付”指定的公共课和公选课的学习,否则,过不了现行的研究生培养体制的关卡;一方面他们还得把有限的时间花在专业学习上,因为专业学习终究是他们学业的主项,容不得他们敷衍了事。如此的局面往往造成学生难以有充沛的学习时间和钻研精力,直接影响到他们所必读的专业书籍的阅读量以及对专业课程学习内容的消化,甚至还波及到专业讨论课的效果。

再次是就业问题。它通常作为官方评估研究生教育成功与否的具体指标之一。从我们业已毕业的研究生的工作去向看,99%均已在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找到了比较稳定的工作。尽管有些职业与他们的所学专业不怎么对口,但他们毕竟有了自食其力的饭碗。但是,从他们的专业思想看,绝大多数人没有继续深造的欲望,倒是抱着读研可以利用更充裕的时间来择取比较理想职业的想法。其实,这种务实的认识也没有什么过错。民以食为天嘛,谁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过得有质量一些呢?不过,问题在于,不少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将相当的精力用来穷于对付各级部门的招聘考试,或者花在找比较心仪的职业上,大都无暇顾及专业学习的提高。比如,三年学习成效的检验最终要落实到学位论文的撰写上。从选题的拟定到文献资料的收集再到具体的撰写和修改,应当说他们有一年时间进行精心“打造”。可是,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回事。他们通常今天赶赴这家单位面试,明天又去参加那家单位应聘,左右开弓,跑东走西,为之忙忙碌碌。他们真正静下心来的时段也就是临近毕业的最后一个月左右,开始用点心思收集资料撰写、修改学位论文。时间如此之短,用劲如斯之少,他们的论文质量究竟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就业压力对他们的学业冲击不可谓不大矣。

面对这些问题,很难说我们对研究生的学业始终怀着令人欣慰的期待。这种观点让人听起来似乎有些“悲观”,其实,这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尊重。实际上,国内地方性一般院校或多或少也同样存在着我们所陈述的那些问题,诸如学校的地位难以做到生源的优化;就业形势的严峻波及到学生的学业进取精神等,不可能与走在研究生培养前列的名校相提并论。因此,有谁敢信誓旦旦地担保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绝对地令人放心?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而聊以自慰。在一些问题(如生源、就业等)上,我们的确没有掌控的能耐,但是以力所能及的姿态出场,毕竟是应对问题的最佳选择。其中之一便是完善研究生教育的“游戏规则”。

说到研究生教育的“游戏规则”,凡是有研究生招收任务的院校,均有一套操作规程和培养管理文件。只是不同的院校由于招生起点、师资力量和学术资源不尽相同,因而各自的“游戏规则”亦就不尽一致罢了。不过,我们在这儿关注的则是业界中较为先进的“游戏规则”。因为它的创定游离不出实践者的不断总结和提升,往往引领着业内的进步与发展。比如,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创办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学术论坛(2002~2005年)。它虽然大都谈及的是博士生培养的“游戏规则”,但是对硕士生的培养同样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从招录到培养,从论文选题到论文答辩,从学术规范到学术创新,两所学校的教师纷纷发表各自的高见。

在招生问题上,他们强调要选择有学术思想和规范意识的研究生;增加招生考试试卷的专业化水准和考试环节(笔试50%,面试20%,作文20%,面谈10%);具备处理研究对象的语言能力等。在课务问题上,他们指出,授课教师应身体力行地演示创造性研究的生动过程;比较文学教学属于研究生层次的教学,至于研究生的中外文学史训练、文学文本的掌握,以及外语能力等,应该在本科生阶段完成(至少在理论上)。在就业问题上,他们认为,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不强求学生都去做学问;在美国,博士论文选题与就业存在着举足轻重的关系等。这里所罗列的看法还只是“学术论坛”的一小部分,但是仅此就足以表明,他们不甘于业界的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锐意进取,争创一流。

作为试图完善我们研究生教育的“游戏规则”的又一参照,有必要提及美国富有比较文学教学经验的著名学者克莱门茨的《大学比较文学》(纽约,美国现代语言协会版,1978年)。韦勒克认为:“书中有大量的资料以及学术知识,如果我现在仍主管比较文学系,这会对我很有用处的。”克莱门茨这本著作不仅叙述了比较文学的历史、基本原理、实际运用,而且还有专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关于选用教材的建议,以及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计划。作者在书中阐发了不少建设性意见。比如,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是对国际文化关系的深入探究,重点在于研究工作。这种工作对学生来说,可以根据自己论文的题目和范围,以及使用的批评方法确定需要掌握的语言。又比如,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制定课程表,而不是试图使学生适应某一教师的专门兴趣,允许学生跨系自由听课。再比如,比较文学的大学课程和研究生课程都十分需要合宜的文选和选集,它们最好是用两种语言出版并经过注释的著作。这种著作应选一些被最有名的大学编的选集选用过的,并已证明能同时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作品。如研究方法比较陌生,那么至少一部分作品是为人所知的,这样教师就可以得心应手地讲授。

从国内到国外,以抽样的形式,我们浮光掠影似地扫描了业内比较先进的研究生教育“游戏规则”个案,感觉它们能够顺理成章的条件十分优越,一不为生源问题所担忧;二不为课务问题所困扰;三不为就业问题所冲击,这种颇具含金量的研究生教育真是令我们神往不已。对我们来讲,并不奢望达到那样的水准,其实也很难达到。但是,它们至少让我们明白了何谓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时下有不少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议论(如光明日报于2006年11月17日起推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系列报道),甚至还发出了“警惕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呼吁。可是,我们从中发觉,出自名校的议论者们却不以为然。例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学飞教授认为,在北大、清华等名校中,研究生质量并没有想象中的下滑。随着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这些名校研究生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明显的接近。他认为社会上关于研究生质量下滑的看法有失偏颇,可能是少数新增硕士点扩招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我心想,名校终归是名校,他们的判定值得倾听,他们的教育实践值得参照,而倾听与参照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不外乎旨在应对我们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关于研究生教育,我们起步晚,无论是学术力量还是培养套路均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所以向名家名校的研究生教育的“游戏规则”学习(而不是攀比)也就显得尤为必要。可是,这种学习终将不能全然替代我们自身的努力。完善研究生教育的“游戏规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主管部门、教学单位以及指导教师乃至研究生之间的通力合作。不过,就指导教师方面来说,窃以为眼下比较易于操作之一就是指导学生学位论文的撰写。他们的学位论文是他们三年专业学习和学术训练的最终成果,多少可以反映出教育规则实施的成效。我们通过两届毕业生的学位论文指导,感觉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

一,关于选题。学生们的论文选题可以说五花八门,有论作家作品的,有论思潮流派的,有论文学关系的,有搞作家比较的。从程序上说,指导教师要与教研室老师一道对他们的论题进行会诊。一般来说,学生按照格式化填写的开题报告在形式上没有多大的问题,我们至多在他们选题的思维路线、文献资料、理论方法以及价值意义上指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可是,他们一旦进入到撰写环节,问题就繁杂得多。按理说,这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论述提纲只是理想化的东西,要将理想变成现实势必就有一个不断调适和修正的过程。问题是他们对较为宏观性的论题往往掌控不好。比如,有两位学生分别拟定了“西方荒诞派戏剧(或意识)在中国新时期”论题,可是,她们的讨论就显得相当的粗糙和平淡。在指导教师的多次点拨下,她们几易其稿,结果仍不甚理想。还有的学生热衷于这个后现代那个后什么的时髦话题,其实,他们连“后现代”的前世今生都没弄清搞透。所以,我认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适中与否要视学生本人的研究潜力而定。总的来看,他们的选题不宜过大,甚至单部文学文本的深度解读也是可行的。不仅如此,理论上,还应有一定的相关外文文献的引用。

二,关于创新。何谓创新,我的通俗化理解就是与众不同。也就是说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梳理、修正、充实乃至拓展。我们通常要求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或多或少有创新之处,因为研究生就是研究问题的学生。倘若人云亦云,还叫什么研究?所谓研究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敏锐分析问题和合理解决问题。结合指导学生学位论文实际来说,我觉得,不管在文献资料方面,还是在理论方法方面,亦或在思想观点方面,只要他们的论文突出其中之一且它又较少为人所触及,就可视为进入合格档次的学位论文的重要尺度。当然,三者均具备对指导老师来说是万万求之不得的。就我们的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看,一味地要求他们在三方面均有所建树是不切实际的。比如,有一位学生做“美国非虚构小说研究”的课题,口气大得很,声称要用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比较文学理论以及新闻学理论展开讨论,好像惟其如此论文才能冒彩出新。可是,一旦她落实到撰写上,她根本驾驭不了。要求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务必有创新点无可非议,但是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我们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还得按主管部门的要求附上原创声明。意思就是说论文作者要对自己的学术成果高度负责,不得作假,否则,后果自负。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讲,他们的本意是好的。问题在于原创与创新意思不能完全等同,前者强调的是首创。研究生持有这种学术水准吗?恐连业界的有识之士都不敢贸然宣称。我反对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文字摆设。

三,关于版式。表面上看起来,论文的版式是个纯技术的问题,但是,它可以反映出论文作者所接受的基本学术规范训练的程度。从学校管理部门来讲,他们有论文版式的统一要求。不过,仅就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专业来讲,我们就不那么“随波逐流”了。这并不意味着该专业有着怎样的高出一筹,非要另起炉灶不可,而是他们的版本显得有些笼而统之,因而有必要结合专业加以适当调整。比如,有的研究生往往把文中注释权作参考书目放置文末,事情变得如此简单划一。我觉得,注释最好采用当页注的形式,好处在于便于审读,而参考书目则是出自注释中比较重要的书目,将其一一列置于文末。不少研究生受一些学术刊物注释规范(国家有关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的规定)的影响,原封不动地将该规范移植到论文中来,不管是注释还是参考书目,皆为如此。我觉得,最好借鉴国内《外国文学评论》杂志关于注释的要求。它比较详尽且规范,甚至连国外文献的中文译者都要求标识清楚。这点我们的“国标代码”做不到,这为其一。其二,不少学生的论文纲目大都依照教科书章节书写的方式。我认为,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来说,出于分量方面的思虑,按照一般学术论文的层次加以标示(如一、二、三等)就即可。其三,不少学生的学位论文的关键词的标引比较随意。比如,“钱钟书《围城》与卡夫卡《城堡》人类生存困境之探寻”论题的关键词是:钱钟书《围城》;卡夫卡《城堡》;人类生存困境;探寻。在我看来,规范的标引不应背离国家关于《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的文件精神。所谓关键词就是对表达论文主题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词语(单词或术语)。我们的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不高,但是在学术规范上要求他们必须做到位。

吴家荣/安徽大学中文系

同类推荐
  • 风筝是城市的花朵

    风筝是城市的花朵

    本书是散文集。作者生活在南方,无边的蒲竿在风中起伏的画面在作者记忆中像是一幅旧水彩……
  • 盘点四十年:孟大鸣散文随笔选

    盘点四十年:孟大鸣散文随笔选

    作者用自己良好的文字功底形象的描绘出那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历史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值得一读。《大厂》系列叙事体散文——《偷来的生活》发在2009年第二期《散文》杂志,《工作服》发在2009年第五期《文学界》。省内外还有一些刊物,对这个长篇系列叙事体散文也感兴趣,稿件正在终审中。《盘点四十年》这本散文随笔选,没选《大厂》系列散文只言片字,是考虑到《大厂》系列的系列性和连贯性。
  • 四川文艺年鉴

    四川文艺年鉴

    总体来看,文化视界的真诚与扩展,是2011年度四川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四川文学艺术面临的环境日益繁复,文化生产、文学创作的审美与市场都面临许多新课题、新挑战。为此,四川文艺界正积极开拓、创新求变,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丰厚资源和精神内涵,并将之融入现代中国的大叙事。
  • 衣食大义

    衣食大义

    《衣食大义》:食衣住行,各有门道,中国五千年礼仪制度传承下来,攒下不少花活儿。汪朗检索自己的知识库,引经据典,《衣食大义》集成数十篇关于食衣住行的散文随笔,趣谈先人们的文化和智慧,重拾远逝的礼仪风俗,让色彩斑斓的民族传统文化再现灵光。
  • 反直觉思考

    反直觉思考

    为什么你制定计划的时候信心满满,最后却总是完不成?为什么我们明知概率极低,却依然喜欢买彩票?为什么每一个决定都符合逻辑,最终却没有得到好结果?为什么“天才少年”非常努力,大多数都没有成功?为什么“专家”总被看成“砖家”,却依然是权威?为什么最聪明的人会犯一些最低级的错误?我们的所有思考都基于大脑的“默认设置”,使用的是百万年进化形成的“自带软件”,这种思维模式就是直觉思维,是我们所迷信的因果、逻辑、秩序,但它已经不能适应这个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要想做决定、做选择的时候不犯错误,我们必须掌握反直觉的思考方法。
热门推荐
  • 都市逍行

    都市逍行

    夏峰说:我从来不想做别人的偶像,不想让万人敬仰,我之一生,只为逍遥自在
  • 岸明亦是温

    岸明亦是温

    冯逸温与重岸明的相遇不是偶然,而是在重岸明的种种安排下的必然。何时缘起,何时缘灭,那又何为缘分?若他是她的有缘人,那么让他与她相遇,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亦或是精心安排。
  • 马克·吐温自传

    马克·吐温自传

    马克·吐温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转变,其思想和作品风格也呈现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改变。马克·吐温不受欧洲传统的束缚,以新大陆人的眼光看待事物,提倡并开辟了“运用口语进行创作”的独特文体。
  • 最强机师

    最强机师

    一段自称王牌教官的智能数据,一块找不到目的地的神秘星图,成就王坤最强机师之路。
  • 妃你不可

    妃你不可

    一穿就成了青楼名妓,用计就成了三王妃,谁知,三王爷是没心的男人,没有感情的冷血男人。被人杀死,遭遇盗墓家族,竟被奇迹救活,看我再次重生,如何与这冷血的王爷纠缠?如何玩转古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从赤手空拳到亿万富豪定稿版.A

    从赤手空拳到亿万富豪定稿版.A

    这是一部捧起就让人放不下的长篇小说。人物是虚构的,但故事具有真实性。小说分为五部,共五十四章(包括序幕、尾声),总计一百余万字。时间跨度从1980年起,至2010年止。故事梗概是:1980年,十七岁的毕自强高中毕业,一心一意想考取政法大学,实现当律师的梦想,在应届高考中却出人意料地名落孙山。出于家境贫寒,他只得顶替父亲走进机械厂当了一名学徒工,因打架伤人锒铛入狱。四年后,他告别铁窗生活重返社会,为生存而追随师父胡大海下海经商。1990年,胡大海因非法集资而受到法律的制裁。此后,他与少年习武的两个师弟陈佳林和田志雄一起联手在商海中冒险打拚。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赤手空拳的毕自强在迎面扑来的经济大潮中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脱颖而出,成为大富豪。时代的变迁,让陈佳林从一个街边小偷变成拥有亿万资产的社会民营企业家和慈善家。田志雄则因陷入黑道不能自拔,最终成为一名大毒枭而死于非命。
  • 新课标课外快乐阅读丛书——快乐心灵的寓言故事

    新课标课外快乐阅读丛书——快乐心灵的寓言故事

    快乐阅读,陶冶心灵,这对于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能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的蓝天。
  • 我们这一派

    我们这一派

    这时间,事总比人多,皆因人有不同,得出百般生活,千般滋味,万般说道。酸甜苦辣咸,原只是五种简单味道。人之不同,愣也尝出各种曲折。佛家有云,众生皆苦,满天神佛,却渡不尽人间疾苦。众生只能自渡。在这人世间,无时无刻,人来人往,平常不过。人这一生,短短数年,来时最是简单,去时却复杂得多。倘若心愿未了,心魔难渡,只能徘徊在人世间不得离去。
  • 暮寒缓缓入梦来

    暮寒缓缓入梦来

    斯寒没有想到会有人能够入不了他造的梦,更没有想到自己成为了梦中人!
  • 琥珀冰凋零

    琥珀冰凋零

    冰珀,绑定了一个系统,这是开始还是一次次的算计。三个人格的她在不停转换,他是廖霖,那另外两个人到底是谁。她的记忆又为何混乱,可爱的神兽到底知道多少。爱的是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人。她又能否把混乱的记忆找回。琥珀冰凋零,玄灵冰珀,她是冰的主宰。她是天道都不能随便毁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