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900200000004

第4章 印象

一想到大脑,就觉得它不该有虚假的观念,应该赋予人自由,这种自由会让人精神振奋。

几年前,在一本漫画册中看到一个人,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他后面站着两个人,普通人打扮,盯盯地看他。"他为什么那样站着?"一个人问。"因为,"另一个人答道:"这是他的自我判断。"这张漫画隐含的道理不可谓不令人震惊。审视周围,有多少人对自己持有这样自以为是的态度呀!一想到自己是不是也像那些人一样对自己做出非正常的判断,就经常感到一种恐惧。

承认自己的无知,如果能从中获得解脱,就需要有人点拨,不管方式如何。批评的方式虽不让人舒服,但本意是好的,如能看到这一点,就不会在意批评的态度。这会免去多少精神上的苦恼呀!想像一下一个人,在发泄一阵恶言恶语之后,竟然得到你的感谢,谢谢他帮助你认清了错误的态度,他会多么吃惊呀!无论看见的真相是什么,都让我们除去了虚假的观念,获得了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一时兴起,也许会夸大错误,那又怎么样呢?我们所想看见的一切,就是它的质。至于它的度,因为质提高了,度自然就下降了。我们自以为幸运地生活在自身的想法当中,欺骗的是自己,也许会欺骗一些朋友。这些朋友要么非常了解我们,要么过于溺爱我们,以至失去了自己的判断。

有一种印象叫谦卑--是一种固执的想法,自认为一无所知,名不副实。把谦卑按字面意义解释就是,我们自知无所不知,名副其实。还有尊严,不屈尊追逐私利和虚荣。但是,试图把各色各样的个人表现都分文别类地归纳起来,是徒劳的;我们周围到处都充斥着这些东西。

经常听见某人宣称他怎样怎样,但他之后的某次行为,或者几百次的行为中暴露出他的言行矛盾,真让人无比惊讶。尽管对这错误的印象习以为常,却无法减轻对这种古怪的个人自相矛盾的行为的惊奇,让人越发希望寻求真我,看看这些个人的表演自己会做多少,抛弃面具,尽可能地充分了解,于是不得不承认,也许--很可能--这些多半为了除去真我的表演历历在目。生活中宽宏大量的方式有很多,一般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弊,是除掉虚假印象所获得的能力。

自责与自尊同样有害。它们虽各自独立,但经常同流合污。人们经常发现,极度的自尊总是伴随着悲戚的自责,它们互为对手,但仅限于觉醒的过程,因为它们都会令人精神困扰,都会带来同等的悲哀。我甚至不敢确定,作为情感唤醒的过程,它是否有效。摈弃错误的印象,人必须认识自我,这种认识不会不请自来,经常需要帮助,更可能的是自觉的和无意识的帮助。友好与人交往的最大好处在于,坦开心扉,有问必答,但要注意分寸。根据许多人的经验,友好外交至少能让你比没有朋友获益要多,这就是友谊所在。这也是一种尝试,观察朋友如何按他自己想法生存,并心存感激等待朋友发现他自己所起的作用。但是,这种等待对于减少我们装腔作势的态度大有裨益。

总是听到自己或他人一遍遍地抱怨所犯的错误。"我知道这是我的错,多年以来一直是我的错。我希望可以改正。""我知道这是我的错"--一种印象;"多年以来一直是我的错,"--按念头计算得出的十多种印象;对这些印象一遍遍地强调,就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以至克服这些印象的困难与日俱增。

所以,如果有不准时的毛病,总是不断地懊恼,我们就总会走在时间的后面。如果语言尖刻,总是对说过的话后悔不已,那么将来犯同样错的趋势就越明显。

受习惯的左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生理问题,但习惯既可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可发挥消极的作用。一旦它广为人知,就可避免消极的习惯,积极帮助我们不再受错误印象的束缚。

举例来说,不守时是常为人提及的话题。如果真想克服这个毛病,就做一次假设:每次迟到都不再懊悔,而是想像一个生动的画面,纪录自己下次约会按时到达的情景。那么,我们就完全清楚赴约的方式和时间了,就可断然拒绝想像自己没有提前到来。这方法可能与迟到时不停地表达懊悔的感觉一样有效。不管你怎么说的,是大声说出来,还是默默念叨:这两种表达的过程,后者当然更胜一酬,值得一试,直到找出更好的方法。

当然,我们必须有准时的印象,尽管实际上无依据可查。很可能,一个人经常迟到,令人恼火,可他的表现的态度与少有的准时时表现的一样,毫无内疚可言。

看见一个人给房子刷涂料,涂料的颜色却是自己不喜欢的,这一定让人认为很古怪。他不停地刷,就是为了告诉别自己不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不断地为错误表示歉意,不断地加深头脑中的印象,难道不同样古怪吗?令人深深不快的还有意识到犯了错,内疚足以,却还不停地贬低自己和自己的能力。

一种情况就是,自认为自己未及四分之三平均线的人,其他人就要不断地给他鼓励,直到他达到平均线。平均线,椐我理解,就是自我固有印象的解脱,不管好的印象还是不好的印象。

如果对自己的成见成为路上的绊脚石,那么对其他人的成见也当然好不到那儿去。对他人的成见是巨大的负载,更是让头脑清醒的巨大障碍。假设某人昨天犯了什么错误,这并不意味他今天没有改正它。为什么我们对其错误耿耿于怀,每次见他时都愈发强烈呢?他不是获胜者,而我们肯定是失败者。抱守成见阻碍我们辨别美德,总会把他做的事情往坏处想,而实际上他是很无辜的。另外,成见加剧了他的困度,让他无法尽其所能。在他学会解除他人的成见、理清自己的思路之前,只要性情稍敏感一点,就能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看法的约束。

听到别人翻来覆去地讲述有些事情,如凭空想像受到了伤害,或者遇到了一些鸡毛蒜皮的烦心事,并且一再发誓他急迫地想宽恕和忘掉它们,这样的情景并不少见。急迫想忘却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种对想忘却的事情的成见,如果一直口里念念不忘,那么心里不知道要念叨多少遍呢!于是,成见在加深,完全忘记已不可能,宽恕更无从谈起,除非他能彻底把心中的不快抛到九霄云外,不再提起。

诚然,如果我们能认识成见的害处和影响,事情就简单了。我们只需舒展心胸,对它们听之任之,一心只想愉悦之事,就万事大吉了。享受令人心堵的成见带来的不快,我们决然做不到。

然而,人的本性已乖张变形,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让人不快的故事,它们的开场白通常是:"一想起来,我就受不了!"于是,整个故事全盘托出,琐碎的细节也一一道来,纵然讲这个故事有很好的理由,可结尾时总是千篇一律地把开场白再感叹一回。描绘了多少凄凉的场面,已无从想起,想起的只是令人不快的念头。重复了多少苦难疾病,都徒劳无益,甚至比重复和强调成见更为糟糕。

没完没了地叨念,会使小痛变成大痛,使短痛变成长痛,直至痛到死。同样,回忆也会使旧痛再袭上来。

联想这一规律众所周知。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都是联想规律在发挥作用。对昨天的痛念念不忘,只会刺激它明天再痛。加深今天烦心的记忆,就有可能让将来的烦心事无力表达;烦心琐事,伤痛不快,一旦给了它们在脑海萦绕的任何机会,它们就会以惊人的速度在大脑中找到自己的轨迹。

有不少例子都讲述了一位女子,一直喋喋不休地对别人说,甚至自言自语,她是受惊吓生病的。这位女子曾经被夜盗吓着了,于是就拒绝睡觉,因为害怕再被夜盗吓醒,恐惧在她心中的印象也越来越深。当然,即使她入睡了,也随时有可能惊吓而醒。经历这样持续的、徒劳的反复念叨,把自己折磨成神经衰弱,这一过程并不漫长。

很奇怪,对固有想法的记忆阻碍了真正的自由。旧曲与新调难保和谐,更何况一直还在听那些不谐之音呢。

与一个固守己见之人争论的经历总会是一系列的圆圈,如果不可悲的话,就是可笑了;然而除了可悲之外,经常还有可笑。

假如我们坚持保留不快的记忆,只有且只在它能带来解决办法时,才似乎是必须的。一旦办法找到了,就要立即删除这些不快的记忆。进一步说,假如我们要继续保留不快的记忆,就永远不再说起,不管是说出来,还是在心中。想像一下结果。大自然讨厌真空;必须有东西来填补不快,因此终归会有对自己、对他人都愉快的情感会代替那些不快。

悲伤的情感让人心紧,愉快的情感让人心宽,放松紧缩的肌体,长长地、自在地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放松的心情会自然而然地涌上来。抛开紧闭的大脑,尽情地呼吸四周愉悦的、情感的清风,心情就会豁然开朗。

思想解放了,不快的印象,先前禁闭的心胸,就会渐渐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开阔的胸怀。过去的不快和狭隘,就会被感知,被抛弃,人就更加舒心。

思想越健康,对错误的印象越敏感,也越容易抹去错误的印象。

再提示一下。仅仅靠说"对那个讨厌的人,我就只想他让人高兴的事"是不可能抹掉那些不快的印象的。此外,人们还常常可能想对自己说"我就只想他让人高兴的事,"而把"那个讨厌的人"这部分隐去了,留在心底。然而,这留在心底的感觉,尽管没有意识到它,却仍是一种印象--也许更强烈,只是我们没有认识而已--"高兴的事"最终不过是对自己的宽宏大量的一种潜在的、却是有害的自我陶醉罢了。因此,凭借对自己的愉快的印象,获得对他人不愉快的印象,两者都是错误的。除非我们保持高度的警惕,否则就会陷入混乱状态,而要摆脱混乱的状态,绝非一朝一日可得。利用愉快、却错误之事对付不愉快之事也是不可行的。不愉快之事就是不愉快之事,既不要把不愉快之事当作当事人的痼疾,也不要把人与不愉快之事混同起来,反之亦然。抹掉它,只要认为与不愉快之事相比值得这么做,就已经彻底地抹掉了。如果坚持认为不快之事仍存好的一面,以此试图改变印象,就是在把不快的印象改造成一个变种,其后果不堪设想。

简单地拒绝所有不愉快的印象,不劳心伤神地改变它们,似乎是唯一自由之路。而且,当彻底地抛却不愉快的印象时,那些隐藏在表面、看来完全不愉快的事情当中的愉快的记忆也许就会重新浮现。在把自由变成现实之前,凭借想像力接近这种由改变获得的自由,可喜可贺。所以,绝不残留现在不愉快的印象,绝不回想过去不愉快的印象,这样我们就有更大的收获,减少前进中的阻碍。

如果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能够表现得比例和谐,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条理清晰,更加快乐幸福。我要说的是,它们表现的越真实,幸福生活就越是咫尺可得。但值得怀疑的是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事情是否已经表现得和谐了呢?有一些是这样的,而且随着我们对事物的和谐程度领悟提越深就越能获得一些生活当中的乐趣,还能使事物的态势在看起来严重超出了它们之间应有的和谐比例关系的情况下得以减轻。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风景画家把牛画得和房子一样大,他所绘的画面上草叶在树顶上摇曳,所有的事物都失去了应有的比例。又或者更糟糕的是视觉的错误引起风景本身的奇怪变化,一座大山变成不起眼儿的小山,小山变成了大山峰。

这真的是很荒谬。然而,是不是在生活环境和各种关系中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比例和谐就是多数人所期望的呢?这只是我们理所当然的想法。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个想法,似乎希望就更加渺茫了。那么现在几乎所有矛盾的焦点就是要找到一个能迅速解决问题的更趋常态的心理分寸感来弥补这一心理需求上的认识不足。但这只能是我们自发的意识到这一点,别人帮不了忙。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的生活看的更重,而不是和我们有关的人如何看待我们的生活对扭转悲观的态度缺乏重视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的生活都应放在首位。然后是直系亲属,之后是我们的知己,总的来说就是所有能在拓宽的广义视野中产生问题占据大比例份额的事物。甚至是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但距离并不很近却又被夸大了的事物更能引起我们的关注。

当一个人的生活、家庭和朋友都占据了应有的比例,他们就都是很重要的。人应能做到将自己的兄弟姐妹看作是他人的兄弟姐妹,同样也能把他人的兄弟姐妹看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同样难以置信的是,人们的自我欣赏和自我认同感会随着关系概念的扩大而得到增强。这感觉不比一个有宽广胸怀,能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是别人的或者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孩子的母亲表现得更清晰的了。但是我们身上被放大了的超出正常比例的琐事仍然不被众人所知。

在我们或者和我们有关联的人的生活中,每一个偶然发生的琐事往往被夸大,因此使得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处于一种慢性收缩的状态。

想想那些被夸大了的并一直在眼前晃动的琐事吧,它们阻碍了一切可能的视线或是应被欣赏的重要事情。厨师、服务员、其它各种恼人的家务、不合身的大衣、厌烦的旅行,不管我们是对合情合理的事儿说三道四,还是这些事儿喜不喜欢我们,它们的的确确是一大堆琐事儿,并且处理这些事儿的能力在我们当中的一些人身上还是很强大的,是需要真诚鼓励的;即使一切都被这些琐事所占据,我们仍然具备相同把握事物的能力。不幸的是,长时间被这些琐事儿所烦扰最终意味着慢性收缩的状态将达到最凄惨的情形。多么活生生的现实版格利佛啊!-- 一个承受不了琐事,就像被蛛网般缠绕束缚而倒地不起的人。

这种夸张小事儿是神经疾病的一种。用夸大了的不正常表现来研究不同阶段的神经疾病是很有趣儿也是很有帮助的。在很多例子中,它们是可以直接并简单的描述出来。如果一个女人为过多的琐事操心而不高兴的话,太累的时候就会常常烦恼。越疲倦,就越烦恼。还会对疲劳和烦恼形成持久的倾向性,会在很短的时间里使人精疲力竭。除非从心里真正的把琐事儿不当回事儿,不然一个人就永远不能从这样的精神状态中恢复过来,当意识到这一点,身体也就不再那么疲劳了,对正确比例的感知也会增强。

我曾经遇到一个女人花费在强调她给衣服染色的双手已经褪色上的耐心、时间和精力,比一个正常女人认真工作一个小时耗费的还要多。她对这一点认识的越深,牢骚就越少,当然了,当她疲劳时也可能会复发,除非她亲身体验过,知道价值所在,才能丢弃牢骚。当一个人因自己或身边某个人的琐事儿,而忍受不必要的痛苦时,就会想起经历中的一件又一件琐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首先应该坚持那些重点感觉,而不是琐事儿。

当给予琐事正确的态度时,它们才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态度时常由于疏忽而使琐事被扩大化。我们尽其所能消除了烦扰,可直到出现了更大的烦扰我们才懂得去思考,用于再次消除烦扰所耗费的精力是很巨大的。而这些捣蛋的琐事已经成功的在人性里面占据了一席之地,过去的琐事儿也历历在目。

过去本身就是一个琐事,关键在其结果。故以此为鉴,有时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现在,欣赏现在。多少人反复听信那属于过去的恼人传言,直到我们怀疑那始终如一,而亦未经讲述者亲身验证的传言的可信性!多少人心里反复琢磨那过去的大大小小的麻烦,因此当我们听别人一遍遍唠叨过去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不耐烦。这得再次回到说过的话题:精神疾病,人类共同特征表现的极端。由于精神疲劳不断增加,不断重复的趋势也在增长。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在其严重之前丢弃它。

然后是生活中的普通事情,比如:穿衣、脱衣,和那些每日必做的事情。作为理所当然的事,他们是非常琐碎的琐事儿,并不假思索的占据了它们所应在的位置。

当生活似乎走进了我们已经失去了从琐事儿中解脱出来希望的时候,长途旅行和周围的改变环境可以使我们目光变得长远,我们就可以轻易的看出纠缠不再是纠缠。但是我们不能总是用经历来判断,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这正是调整的重点,它可以将我们的感观纳入到真实的比例中。我们的感观形成了真实的比例关系,那么我们就遵从它。使人分散注意力的诱惑有很多,有时还会强烈。分散注意力时,我们最好立即重拾,而不是老是想着我们已经失去它很长时间了,没有必要找回。此后,我们把注意力调整得更好,范围也会不断扩大。通过思考是不能将它范围扩大的。我们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得到的最优化的中心实际上是由比例本身自行分配的。我们不能去分配。更有甚者是在一开始越接近真实,这个比例在现实中就越真实。正如像假想的眼部疾病一样,改变了风景相对比例,那么错是出在眼睛而不是风景上;所以当生活环境在我们的心里一个又一个比例失衡的话,那么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而不是环境。

使自己摆脱琐碎事儿的烦恼有很多方法:安静;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要确保你已经有了清晰透彻的观点并坚持它。如果你要成功的远离这些个琐事儿就要一直保持一定的距离,还有就是永远不要再回到原来的起点。

如果琐事作为琐事儿来打扰我们的话我们要很感谢它。琐事儿总是伴随着那些有思考琐事习惯的人,他们从没有为回归自由是不可能的事而感到不安。

即使在很小的程度上,一个人认识到琐事儿的琐碎性,都会在一个更好比例认知感作用下完全的忘记它们,从而认为获得自由是值得我们为之而努力的,这也将使我们更加接近正常的精神系统。

同类推荐
  • 生命的重建2

    生命的重建2

    本书是畅销全球的《生命的重建》一书的姊妹篇,进一步教给我们实现最佳自我的方式。露易丝?海以生命演进的时间顺序叙述,从童年的烦恼起笔,到爱情的纠结、工作的迷惘、健康的忧虑、老年的关切,甚至面对死亡的恐惧,娓娓道出了生命的真谛:我们对自己和人生存有怎样的信念,我们的未来就会变成什么模样。露易丝·海还广泛探讨了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植入全新的正面激励,选择更好的人生信念。爱生活,爱自己,我们能创造更佳的未来。
  • 生存

    生存

    本书作者运用充满哲理的小故事,讲述了怎样在“危机”、“竞争”和“生存的压力”环境中,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该如何生存的,又如何生活得更好?
  • 把责任落实到位

    把责任落实到位

    有人说,21世纪是责任落实的世纪。因为谁能够真正地把责任落到实处,谁就是赢家。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落实责任”虽然仅仅只有几个字,但却是字字千钧。所以,不论是企业员工,还是机关干部,都应当认真思考自身的责任,真正。落实责任,说来简单,但是,要真正以实际行动,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谚语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须成于实。”可见,欲成大业者,必须把责任落实放在第一位。
  • 人生可以走直线

    人生可以走直线

    生如浩瀚的大海,常常巨浪滔天、变幻莫测。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的人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有的人在经历多年打拼后,却一事无成。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本书将会告诉你答案:梦想与成功之间,最短距离应该是一条直线……
  • 没有任何借口全集

    没有任何借口全集

    在成功的路途上,一个只找借口和一个从来不找介口的人,一定会半途之中显示出巨大的差别:前者看到的只是渺茫,从而气喘吁吁;后者看到的是希望,从而精神百倍。实际上,任何成功都是击败借口的结果,任何大成功都是击败无数借口的收获。本书以“没有任何借口”为题,全面分析了人生各个环节如何应对借口、战胜借口的要诀。这本书绝非一本关于“借口”的常见之书,而是融铸着许多成功者的切身经验,同时又是合乎每位渴求成功者的努力过程!
热门推荐
  • 体验人生之旅

    体验人生之旅

    这是一本无敌文。 楚默穿越到一个个熟悉的世界。 融合一个个身份 他们普通平淡,性格懦弱。 胆小怕事,畏畏缩缩。 独断专行,横行霸道。 性格偏激,一意孤行。 更有不可名状之物。 ……集万千于一体,楚默才发觉一切都是自己。 ps:本书女主比较多。
  • 武焚

    武焚

    以武立身,破武为道。翻转乾坤,威慑苍穹。煌煌天威,又奈我何?以我之血,焚灭九天。有些事,我并不想去做,可又不得不做,所以我只能让它消失在无尽的血域。---墨凡
  • 无泣录

    无泣录

    武道没落,在仙神的时代中独孤世家被举族毁灭,独孤梦渊在一异界绝世强者的拯救下逃过一劫,为了复仇拜强者为师,学习异界知识。看他如何在一代逗逼强者的培养下,成为一代绝世逗逼……咳咳……绝世强者!
  • 吸血鬼之蓝血贵族

    吸血鬼之蓝血贵族

    传说中,在我们周围生活着这样的一群生物。它们看上去与凡人别无二致,然而不同的是,它们以血为食、可以永生不老,有着凡人不可比拟的速度和自我复原能力。人类叫他们“吸血鬼”,而他们称自己为:“血族”。在血族中又有着最为特别另类的一族,那就是蓝血贵族。蓝血贵族的数量仅占血族的千万分之一。如果说人类的血液是吸血鬼最美味的食物,那么蓝血贵族们心核之中所流淌的蓝色血液就是其他血族们眼中的“唐僧肉”了。在中国南部西江城市中,楼晓恩是一位二十岁刚过的人类女孩,她的生活虽然平淡却不缺少稀奇。比如,她的头发中总有几束蓝色发丝怎么染也变不成别的颜色,她活了二十二年却连小感冒也没有过,偶尔身上有个小伤口还来不及擦药就已经愈合。然而这一次手指上的伤口在愈合之前,蓝色的血液已经滴进了………
  • 罪妃归来:陛下,请自重!

    罪妃归来:陛下,请自重!

    五年前,她被他灌下打胎药,打入冷宫。五年后,他再见到她,第一件事就是撕毁了她的衣衫,确认她身上的胎记,第二件事就是想造一座金屋困住她,宠她一辈子。他是冷漠异常的帝国天子慕言瀮,做事狠绝。但是只有他的暗卫才知道他用五年的时间去找一个他曾经亲手打入冷宫的女人。她是被打入冷宫的弃妃殷楚怡,被人灌下剧毒丢下悬崖,失去了所有的记忆。为了解去体内的剧毒,恢复过往的记忆,她忍辱负重,却发现一切居然都跟她最爱的那个男人有关……他历尽千辛,九死一生,才见到梦寐以求的人儿。而她早已绝情绝爱,全无旧时记忆。当他筋疲力尽的站在她面前,她却挥刀相向,整整一十二刀,刀刀剜心。他却眉眼温柔,轻声问道:“怡儿,你可记起我?”
  • 剑胆琴心

    剑胆琴心

    作为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的《剑胆琴心》再现了侠义英雄的传奇故事,复活了《史记》里记载的“游侠列传”。这些“世外群龙”,诸如朱怀亮、张道人、于婆婆,在太平天国革命之后,隐身江湖,游走于草莽之间,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剑胆琴心》没有怪力乱神,没有奇幻仙侠,有的只是技艺。正是这种朴实自然的写法,达到了“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与金庸博大精深的武侠叙事交相辉映。
  •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3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3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老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详尽描述了苏东坡的生平。在文学上,苏东坡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写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诗词,其中许多成为千古绝唱,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在政治上,苏东坡虽然多次被贬,但始终体恤百姓,刚直不阿。在情感上,苏东坡的两位妻子均早早离开人世。在本卷中主要讲他的第三位知己王朝云,王朝云在苏东坡最困难的时候对他不离不弃。但是在苏东坡被贬“天涯”之际,也不幸染病早逝。
  • 草莓味爱恋

    草莓味爱恋

    你要等的那个男孩他应该是个阳光向上喜欢运动善良且温柔不会有大大的啤酒肚可以包容你偶尔的小脾气天冷了会把外套给你穿是个会逗你笑会在你难过的时候一把抱住你会经常在你面前幼稚的像小孩
  • 人间不许成精

    人间不许成精

    在漫长的历史中,流传着许多灵异故事,故事中有三界六道,有神仙妖魔,他们呼风唤雨、翻江倒海,引发人间无数灾难。今天,再也无人见过灵异,更无人因他们遭遇灾难,这是岁月静好,还是有人在默默的,为我们负重前行?云逍遥,一位喝米汤长大的孤儿,因为一个令他成为孤儿的天赋,莫名肩负起一件从远古传承至今的重担——御灵天下!大隋已倒,大唐未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两界六道无数势力对人间蠢蠢欲动,传说中的灵异祸乱天下。云逍遥为了妻妾如云的富家翁理想,不得不扶持李世民稳固人间,大战反王,同时深入两界六道搅动风云,一路见证英雄热血,体会苦乐人生,收获如花美眷,最终挑起重担,默默为人间负重前行。
  • 快穿之女配有锦鲤气运

    快穿之女配有锦鲤气运

    本是深海的一条小锦鲤,却意外绑定快穿界的一个风骚性系统,开始任劳任怨的做任务!而系统小鬼整日卖弄着自己的穿着,猫可忍,鼠不可忍。小锦鲤就一改以前那副呆萌的人设,开始挑逗起统宝宝!某统:嘤嘤嘤~还我以前那个可爱的宿主啊~某锦鲤挑了挑眉:呦!我现在不可爱吗?某统感到了一股冷气:嘿嘿!锦姐姐最可耐了![呜呜呜~统生不兴啊~~]…………………一起来看看锦鲤走的幸福大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