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1800000020

第20章 体验沧桑:尘世不能承受之重(1)

人间地狱

一九六六年五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而来,无情地在神州大地上蔓延开来。

这一年,钟书五十六岁,杨绛五十五岁。虽然他们早就搁下了笔,缄默不谈政治,虽然钱钟书还告诫朋友"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但他们这批"老先生",无一例外地卷入了灾难的旋涡之中。

这一次,明哲不能保身,这一次,他们在劫难逃。

这时,钱钟书的一条腿突然走不得路了,杨绛赶紧替他请了假,扶他去医院就医。一位好心的车夫老王见了,主动把他们送到医院,还不肯收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在杨绛的一再坚持下,老王才勉强收了钱。那时他们还不知道,自己会在"文革"中受创,也不知道这个好心的车夫,会在他们最困难时,背着造反派的监管,给他们送来鸡蛋、香油。

一九六六年八月九日,刚刚下班回家的杨绛对钱钟书说:"我今天"揪出来了",你呢?"钟书回答说:"还没有,快了吧?"是的,快了。他们是夫妻,又同属学部,命运的车轮自然一起碾过。三天后,他便也被"揪"出来了。

杨绛又问:"你是怎么"揪出来"的?"

"大概是人家贴了我几张大字报。"

他不知道是怎么揪出来的,这也并不那么重要,在这样的时候,揪出来是必然,原因与过程就不是那么吸引人了。

但杨绛这个心思细腻的女子,却记得很是清楚。那时控诉她的大字报虽然还没有贴出,但开会时传看一份文件,到她的近旁就跳过了,好像没有她这么个人。下一次开会时,有人忽然提出:"杨季康,她是什么人?"

没有人定义,也没有人答话,但以后的会议,她不用参加了。这时她已经隐隐知道事情不妙了。果然,不几日,控诉她的大字报便贴了出来。

他们就这样,被揪了出来,虽然揪出来的算什么身份,还未分明。那时,革命群众大会天天开着,号召口号时时喊着,而他们这群判了罪的"老先生",就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等待刑罚。她坐在冷板凳上,只觉得那红红绿绿的条幅触目惊心:

"拿枪的敌人消灭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

原来他们成了敌人,不拿枪的敌人,手无缚鸡之力的敌人。

"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在报上发表了。他们在冷冷清清的办公室传看着,细细研究,窃窃私议,都以为按照通知的指示精神,他们没有什么问题,应该可以重新加入革命队伍。

谁知在大会上,那些群众一副十恶不赦的模样,狠狠控诉着他们的种种罪行。这一刻,他们终于愿意相信,这场灾难是躲不过去了,他们成了"牛鬼蛇神"。

最后,大会公布了他们以后的待遇:一、不发工资,每月发生活费若干元;二、每天上班后,身上挂牌,牌上写明身份和自己招认并经群众审定的罪状;三、组成劳动队,行动听指挥,并由"监管小组"监管。

开完会,他们回了家,草草吃过晚饭后,便开始如小学生那般做起手工牌子。杨绛给钱钟书寻来长方形小木板,自己则在硬纸上剪了个圆圈,两个人各按规定,精工细作地制好了牌子,然后用工工整整的楷体写下自己的款款罪名。

他们童趣依旧,罪名写好后,他们各自穿了绳子挂在胸前,还相互品评鉴赏着,宛如爱丽丝梦游仙境那般,一时兴起,他们还引用起了爱丽斯的名言:Curiouserandcuriouser!

第二日,他去扫院子,而她去扫女厕所。年过半百的两个人,一直潜心学术研究,何时干过此类活计!只是在那革命人群的唾弃之下,他们不得不去做。

一切只是个开始,还有更多没有尊严的招数,在等着他们。一天,大雨骤冷,他们学部闯进来一批造反的红卫兵,把他们这些被揪出来的人召进大席棚,给他们戴上用报纸做的尖顶高帽,然后在一片谩骂声中,将他们押上台示众。

站在队伍里的杨绛,偷偷瞥着同伴们帽子上的"头衔",什么"黑帮"、"国民党特务"、"反动学术权威",等等。她看到钟书头上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不禁猜想自己的名目。散会时,她在推推揉揉间,摘了高帽,原来她的是"资产阶级学者",只是不几日,她的也成了"资产阶级学术权威"。

呵骂推揉间,他们成了人人都可欺侮的牛鬼蛇神。杨绛如是说:"我和同伙冒雨出席棚,只愁淋成落汤鸡,不料从此成了"落水狗",人人都可以欺凌戏侮,称为"揪牛"。"

一次钟书外出被人剃掉纵横两道头发,成了所谓的"怪头",幸亏杨绛一直是他的理发师,赶紧帮他剃成了"和尚头",抹了"十"字。那时候,他们的一个同伙也被人剃了"怪头",去理发店理发,非但不给理,还让他戴上写着字的纸篓子回家了。

那真是一段狼狈不堪的岁月。一晚,他们被集中在大院批斗,有人拿着束腰皮带往他们身上猛抽,还有人往钟书背上抹唾沫、鼻涕和糨糊,杨绛的头发也不知被谁剪去了一截……

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他们被批斗完后,又被勒令脱掉鞋袜,伛着腰,排着队,环绕院中圆形花栏跑圈儿,谁直起身子或停步不前就会挨鞭子。一圈圈,他们在笑骂中不住地跑着,等直起身来时,院中的人已散去大半,他们的鞋袜也不知去了哪里。

他们这群半老的"牛鬼蛇神"有很多禁令,虽然不知是谁制定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制定,什么不许穿皮鞋、不许撑阳伞、不许戴草帽,什么不许吃鱼、肉和鸡蛋,不许喝牛奶,只许吃窝窝头、咸菜和土豆云云,真是稀奇古怪、匪夷所思极了。

杨绛讽刺地说:"我们这群"牛鬼蛇神"是最驯良、最和顺的罪犯,不论谁的命令都一一奉行。因为一经"揪出",就不在人民群众之中,而在人民群众之外,如果抗不受命,就是公然与人民为敌,"自绝于人民"。"

后来,他们知道了钱钟书被"揪"出来的原因,原来有几个人联名上书,声讨"钱钟书蔑视领袖著作",还贴出了大字报。杨绛对此勃然大怒,大骂这些红卫兵连风影都看不见就敢捕风捉影。她说:"默存如果说这话,肯定不是这口气,他会说得更俏皮些。"

咽不下这口气的两个人,拟写了一份小字报,贴在了大字报的下面,他们提供了自己知道的一切线索,并请求实地调查,只是不但没有等到清白的时日,反而换来了一场批斗。

他们说,虽然没有证据,但有人告发了钱钟书,料必事出有因,所以钱钟书便是有罪的。这样的莫须有,理由太过牵强,但当时就是有人说得理直气壮。

除了被批斗,他们还要陪斗。一次,红卫兵发现在台下低头陪斗的杨绛打起了瞌睡,便怒气冲冲地将她押上台去,挂上牌子,戴上高帽,进行一顿声讨挨批,厉声喝道:

"杨绛,给钱钟书通风报信的是谁?"

"是我。"

"打着手电贴小字报的又是谁?"

"是我──为了给同志们提供线索,据实调查。"

这么多天,他们体验了世态炎凉,人间沧桑。这里是黑暗的地狱,如果不是彼此扶持,他们根本没有勇气面对这样无奈的尘世。这一次,她真的厌倦了,这样不讲理的日子,他们还要过多久?

她的心寒,红卫兵如何懂得?或许,他们只是不愿意懂得,因为不懂得,便能继续打着正义的旗号嚣张跋扈下去。听她如此不屑的回答,台下看戏的红卫兵奓了毛:"谁是你的同志!"

他们递给她一面锣,命她敲响。怒气冲冲的杨绛,哪还顾得了许多,木槌子一下下死命敲着发泄不满。这一次,红卫兵真的闹翻了天,他们给她挂上又黑又臭的木板,押着她去学部大院游行。

红卫兵们命她每走几步便敲两下锣,再自报罪名。我们温柔聪慧的杨绛,一改往日的忍气吞声,她使劲敲着锣,大叫着:"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她在用自己的倔强抗议,抗议自己的屈辱,抗议钟书莫须有的罪名。

柳暗花明时,当杨绛回忆起这段往事,依旧幽默地说:"那场闹剧实在精彩极了,至今回忆,想象中还能见到那个滑稽的队伍,而我是那个队伍的首领!"

她依旧是那个诙谐乐观的杨绛,只是那乐观背后,分明是缀着血泪的不堪回首。

但"文革"的摧残还不仅仅于此。他们还被抄了家,钟书的皮鞋、领带、打印机,还有那许多宝贵的书籍、书信和作品手稿都被洗劫一空。如果说,身体的摧残还可以用意志忍耐,那么精神的折磨又如何对待呢?

他们怕那些文字资料落在红卫兵手里,不是毁了,便是成了"反动"的罪证,于是硬下心肠偷偷销毁了不少,连包糖纸都不敢保留。而钱钟书这么多年的读书笔记,凝结着太多的智慧与心血,他们舍不得烧毁,杨绛便锁在了原先的家中。

有一次批斗完毕后,有人下命令说:"把你们的黑稿子都交出来!"她怕稿子被红卫兵抄家时毁掉,便将花费数年心血造就的《堂吉诃德》译稿用牛皮纸包好扎紧,忍痛上交了。

她只祈祷红卫兵不要将稿子毁掉,哪怕是遗忘墙角也好。还算幸运,最后她又见到了这凝聚无数感情和心血的手稿,并在西洋文学组秘书的帮助下,喜滋滋地将它抱回了家。

在这人间地狱中,他们忍受着尘世不能承受之重,却只是忍受,他们的人格,依旧高大,他们的感情,依旧胶着亲密。他们是亲密爱人,只要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便能度过一切磨难。常常有人在背后羡慕道:"看人家钱钟书和杨绛一对儿,越老越年轻,越老越风流!"

这就是他们,不声不响,不卑不亢。

不忍生离

是谁,触动了不堪一击的心弦?是谁,让他们看到这世间的黑白颠倒?旅途未知,时光难挨,他们在混乱困顿的日子里踽踽而行。

一九六九年,他们同学部的知识分子一起接受"工人、解放军宣传队"的"再教育"。他们离了家,与其他"受教育者"一起集中住在办公室里,有的六七人一间,有的九人十人一间。

在这"集中营"般的办公室里,他们度过了七个月监禁般的生活,每日除了批斗,还要在清晨集体练操,还要分上午、下午和晚饭后三个单元进行学习。而学习的内容,无外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各种各样的纲领精神。

那时候,除了领袖的著作和各种文件指示,他们不能看别的书籍。于是,钱钟书便翻出一部德文原版《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集》,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马克思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提倡者,他的书便是"合法合理"的,钟书并不会受到批判。而马克思也是十九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有着不容小觑的辩证法思想。于是,钱钟书便堂而皇之地研读起来,不仅复习了久违的德文,也得到了不少受益匪浅的收获。

一段时日后,"军宣队"特准年老体弱者回家居住,于是这对半老夫妻便结束了"集中营"式的生活,每天只在上午、下午两个单元赶来上课。

只是他们的团圆没有长久,一九六九年十一月,钱钟书接到通知,要作为文学所的"先遣队"下放河南罗山县,开始干校生活。他们知道要下放干校,只是不知道来得这样快。

杨绛不无伤感地说:"尽管天天在等待行期,听到这个消息,却好像头顶上着了一个焦雷。再过几天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可是只差几天,等不及这个生日,他就得下干校。"

她不是"先遣队",要在外文所里继续接受"再教育",暂时不能伴他下乡。只是她不忍生离,不忍放老头儿一人前往,因为这次下干校,是所谓的"连锅端",大有奉命一去不复返的意思。

她为他打点着行装,宝贵的图书、笔记,或穿或不穿的衣服,零零碎碎的东西,一样样,一件件,都要随身带走。她看着一个个木箱、铁箱,看着这收拾好的一大堆行李,不免怅然:"这些木箱、铁箱,却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

分离的日子总是来得那样快。十一日,他动身了,杨绛与女儿阿圆、女婿王德一送行。两年前,女儿嫁了他,老两口很是满意地说:"得一(这是钱钟书赠女婿的号,杨绛文章里总用"得一"称呼女婿)和善忠厚,阿圆有他在一起,我们可以放心。"

女婿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挤进拥挤的月台,把钟书送上了车。上车前,钟书对他们三人说,回去吧,别等了。他们遥遥相望,只觉千言万语哽在喉咙,杨绛默默回了家,不是耗不住等待,而是怕钟书看着他们伤感的脸,无法放心释念。

离别泪,别是苦痛滋味。只是在这旗号纷飞的时代,他们的离殇只得埋在心里,她继续配合加紧"再教育",而他也要在穷乡僻壤的罗山东岳开始干校生活。

只是闲暇时,他们依旧不忘鸿雁传书。他告诉她东岳的天寒地冻,告诉她些许生活的琐碎事。那时候,干校需要他们自己建设,脱坯、造砖、盖房,样样都需自己来,而钟书因属于"老弱病残"的行列,只干些打杂的轻活。

只是他痴气依旧,哪怕是轻松的活计,他也闹出了笑话。有一次,他与丁声树老先生被分去烧开水,两个人忙前忙后,弄得一身狼狈,却大半天也没有把那一炉水烧开……

因为此事,两位老先生被戏称为"钱半开""丁半开"。而远在北京的杨绛,听到这样的玩笑话,还不忘为老伴儿辩护一下:锅炉设在露天,大风大雪中,烧开一锅炉水不容易。

一九七〇年七月十二日,杨绛他们"连"也动身下放干校。钟书走时,一家三人相送,而她走时,只有女儿阿圆默默送行,女婿德一已于一个月前自杀了。那时的阿圆三十三岁。

杨绛还记得最后一次见他时,德一对她说:"妈妈,我不能对群众态度不好,也不能顶撞宣传队;可是我决不能捏造个名单害人,我也不会撒谎。"他是老实忠厚之人,只是在这如火如荼的阶级斗争之时,一切都是枉然。

他自杀了,以死捍卫尊严,以死求得解脱,却奈何逝者去,生者痛,杨绛放心不下刚刚失去爱人的女儿,虽然她知道女儿从来不是脆弱的女孩子。只是,坐在火车车厢,看着女儿在月台茕茕孑立的模样,她便心生凄楚。

她忙闭上眼睛,让盈满眼眶的泪水流下来。火车开了,月台慢慢退去,车窗外再看不见阿圆的背影……她就这样离了北京的家,奔赴下一场旅途,她知道她的钟书正在干校翘首以盼。

上次一别,已是八月之久。经过千山万水的跋涉,她终于到了干校,见到了心心念念的丈夫,只是看着又黑又瘦,脸上挂着脓包的他,她自是心疼不已。她说:"干校的默存又黑又瘦,简直换了个样儿,奇怪的是我还一见就认识。"

人海苍茫间,无论他变成怎般模样,他们依旧能够一眼认出彼此。这不奇怪,因为他们有一世夫妻恩情。只是虽然她一见便认得,别人却不一定认得!

有一次,钱钟书去杨绛干校黄大夫那里看病,这个心直口快的大夫,看到他在签名簿上写的名字,不禁怒道:"胡说!你什么钱钟书!钱钟书我认识!"事后,当杨绛提起时,黄大夫掩嘴笑言:"怎么的,全不像了。"

两人虽然不在同一干校,但只间隔不到一小时的路程,他们总能在十天一次的休息日见面相聚。杨绛说,比起独在北京的女儿,他们也算同在一处了。

因为身体弱,杨绛被分到了菜园班,每日只是干些轻松的活儿,学习种菜,后来,全连都搬到了学部集中的中心点,而她依旧留守菜园。这时,钟书被派作专职通讯员,每日收取报纸信件时,总能路过杨绛的那片菜地。

同类推荐
  • 今生为你,花开荼蘼:陆小曼传

    今生为你,花开荼蘼:陆小曼传

    《今生为你花开荼蘼(陆小曼传)》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民国最有故事的女子,才高八斗,颠倒众生,却我行我素,一生为人诋毁。她兼具丰采与文采、柔情与豪情,让徐志摩宠爱了一辈子,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子怀想了一辈子。她曾在这世间飞扬与落寞,人们说她一生半累,但她有她的超脱,她不屑辩白。她的对手,只有岁月。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赵登禹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赵登禹

    1898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山东曹州府(今山东荷泽县)赵楼村一户寻常农民家,伴随着一阵清亮的啼哭声,一个新生命诞生了,他就是赵登禹。赵登禹,字舜诚(又作舜臣),因排行老三,有小名“小三儿”。祖上世代务农,父母均为勤勉诚实的农民,靠耕种几亩薄地为生。
  • 科学与科技名家大智慧

    科学与科技名家大智慧

    本书从科技这一独特视角,勾勒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科技历史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本书文理兼备,是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优秀读物,也是增长知识、陶冶情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书。
  • 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降清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李自成第六卷:燕辽纪事

    李自成第六卷:燕辽纪事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热门推荐
  • 长夜将至

    长夜将至

    一名陪酒女离奇吊死家中,一条内裤成为唯一线索,抓获的罪犯不过是个傀儡。不久后,又有年轻女性在家中以同样的方式被杀害,舆论哗然,整个千山陷入恐慌。上级命令30天内必须破获此案,夏默和凶手展开一场致命追逐。随着案件的深入,夏默发现自己完全被凶手控制,所有的线索,所有的证据,以及指向的嫌疑人,都像是提前设定好的游戏环节,而真正的凶手如同幽灵,无处不在,却又难觅踪迹。夏默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渐渐发现端倪,一宗二十多年前的无头迷案不断清晰。一切都是轮回,一切都是宿命。
  • 穿越之最强女仙

    穿越之最强女仙

    云倾落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穿越了,可为何别人穿越的那么好,可她却穿越到一个双腿有残疾的人身上。
  • 挂名皇后要革命

    挂名皇后要革命

    一缕魂穿成堂堂将军曼罗家二小姐,被迫替姐出嫁却独守空房。洞房花烛夜形单影只,夫君却留恋妾室闺房。她,淡雅随意闲散人间。她,无情无爱明哲保身。王妃至皇后的上升之路,本以为只是保全家族,最后丢失的却是一颗心。他,南昭国最受宠的三王爷。穷尽一身也只爱过两个女人。一个陪了他整整十年的女孩。直至那个女孩香消玉殒。但是她的陪伴,她的付出,她的真心只换回一句“帝王无情”,她是选择守候还是放手,原本错开的命运是否还有机会?是期盼一生一世一双人,还是错过、错过、再错过的纠葛之路。
  • 南瓜车之散文集

    南瓜车之散文集

    喜欢怪味豆吗?这里就是这种味道,每篇小文都是一种很怪的味道,它有别于平常的视角去看待爱情、生活,是凝练的精华二次元三次元的表达。它有奇幻、魔幻、散文、童话、小说等各种文体风格,相信总有一篇合你心境。
  • 无尽杀气

    无尽杀气

    什么是黑暗,什么是光明,光明的尽头就是黑暗,黑暗的尽头也是光明,它们各自独立,也相互依存。
  • 我的老师是瑞兹

    我的老师是瑞兹

    耀阳辐射在骄阳市上面,陈希北劫掠到另一个世界,符文之地!没有金手指,陈希唯一在乎的妹妹远隔另一个世界,因为事故失去双亲与双腿的妹妹再次失去唯一的亲人,谁也不知道她会不会崩溃。陈希竭尽所能的寻找回家的方向,从南到北,由西向东,踏遍整个符文之地,从科技到魔法,由帝国到神殿,遗迹,修道院,强者,所有一切,他都在寻找,尝试!但是接触的越多,知道的越多,经历的越多,更多的责任,更多的羁绊慢慢将陈希束缚,最后的最后,当一切尘埃落定,陈希又会否实现自己一开始的愿望?
  • 都市九霄惊龙

    都市九霄惊龙

    如果你脑子不管想什么东西,ta就会出现在你手里。你会怎么使用这份力量呢。意外重生的世界十大武道宗师“龙”,就拥有了这份神奇的力量。不过……“就这?就这?老天爷,你玩我呢!”
  • 发芽种子

    发芽种子

    我觉得每个事情的发生有偶然性,也会有必然性,在感情中或者从感情通透到生活中,我认为每个相遇或许相识都是一个偶然,但是最后的合适或不合适都会有必然因素,很多人说,人这一生是天注定,也有的人说人的一生在于个人的对生活所做出的抉择,这个世界谁也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下一秒我们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生活巧合,我们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这本书是围绕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汇集了很多年少有为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对年轻阶段发展探索心得,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受益,懂得年轻该如何精进,
  • 菩提岛之恋

    菩提岛之恋

    林鹤鸣教授是一位药物专家,一直致力于克服白血癌症的研究工作。他发明了能够治疗白血癌病的《人体骨髓再生素》,也是目前国际上绝无仅有的重大发明。由于缺乏资金一直不能实施。因此,林教授受侯子之约,前来洽谈合作事宜。侯子以此作掩护,实际上干起了绑架、凶杀、贩毒、倒卖军火等罪恶勾当。
  • 打破第四面墙

    打破第四面墙

    第四面墙指的是虚幻与现实的界限,小说、漫画、电影中的人物不会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就是因为第四面墙的存在。但这一切,在某天被一个颓废少年打破了,因为他发现了“作者”的存在。而作者本人,此时正目瞪口呆的看着电脑屏幕上不断出现的文字。虚幻化为真实的血腥盛宴才刚刚拉开帷幕...——————————————————ps:前两个世界只是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