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02900000049

第49章 附录一(1)

萧乾年表

鲍霁编 文洁若增订

1910年

1月27日,萧乾出生于北京东北城根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里。其父是个管开关东直门的差役,穷得直到中年才娶上老婆,而在自己的唯一儿子出生前月余就死去了。其母吴氏,汉族,也出身寒微,无力独撑门户,只得带着幼子寄居在叔舅家。

1916年 6岁

进入设在新太仓一座姑子庵里的私塾,取学名曾路。因无钱给垫师送礼常遭笞打,不到半年就呆不下去了。后又进入九道湾一家私立新式学堂,不料需钱更多,挨打也更多……

1921年 11岁

进崇实小学半工半读,改名萧秉乾。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进一家地毯房去干活,下午才得以去上课。就在他从地毯房领到第一次工钱的时候,他苦命的母亲死去了。

萧乾的大堂姐,在其母出去给人佣工乃至死了以后,对他多方照料和保护,并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为他讲述《济公传》、《小五义》或者《东周列国志》的故事和唱儿歌、民间曲调。

1923年 13岁

小学毕业,入崇实中学,继续半工半读。

1925年 15岁

“五卅”惨案发生后,积极投身到北京学生沪案后援会组织的宣传活动。

1926年 16岁

暑假,初中毕业后谋求职业,一度充任北新书局练习生。工作之余,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和《语丝》上的文章,也读了不少其它新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译作。华林的《新英雄主义》曾对他有很大影响。对易卜生的《国民公敌》中一句台词“最孤独的是最坚强的”特别喜爱,曾抄录作为座右铭。

在北新两个来月里,因同两个小学徒一起为改善待遇而“罢工”——“把工作放下,像是玩捉迷藏似地,偷偷跑出去了”,结果丢了工作,“又溜回了崇实”。

回崇实中学后即升入高中一年级,不久秘密加入C.Y.——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校内组织了一个互助团,把一些宣传革命的小册子传给家境贫寒的学生们。冬,被统治北京的张作霖的侦缉队逮捕,受到拷问,没有屈服。后由其四堂嫂的疏通并经校方保释出狱,但仍被学校继续软禁,不许出校门。

1927年 17岁

冬,北伐军到达北京(这时已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国共已分裂),他误以为“这下革命成功了”,就不等软禁取消又活跃起来,不久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兼校刊主编。

1928年 18岁

冬,修完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被崇实校方以“闹学潮”的罪名开除,并得到消息说,他的名字已上了国民党市党部的黑名单。遂应一个潮州籍华侨同学之邀,去汕头。改名萧若萍,在宕光中学谋得一个教国语的职位。

1929年 19岁

春,同一个小学女教师相爱,但为她的学校校董(同时又是国民党要员)所破坏。初恋以悲剧结束。其长篇小说《梦之谷》就是本于这个真实故事而写成的。

暑假,从汕头回到北京,改名萧乾,暂时进入不要文凭的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班。不久,同杨刚相识,得到杨在思想上的帮助。

这期间,还因听杨振声讲现代文学课,而与杨建立师生之谊。

1930年 20岁

暑假,借假文凭考进辅仁大学英文系本科。仍靠“半工”以维持大学的生活,除了曾从事为人推草坪等杂务外,还帮一美国人编过英文的《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负责其中文学部分,以“专号”形式介绍过鲁迅、郁达夫、茅盾及沈从文,并译载了鲁迅的《野草》、闻一多的《洗衣歌》,茅盾的《从牯岭到东京》等作品。

由于为《中国简报》写访问记而结识了沈从文,还根据杨振声的现代文学讲义提供的线索,先后将郭沫若的《王昭君》和田汉的《湖上的悲剧》等译成英文,登载在《辅仁学报》上。

1931年 21岁

继续在辅仁英文系学习并向《晨报》投稿。

“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东三省,给了他很大刺激。

1932年 22岁

因与辅仁大学英文系系主任争吵,也为了挣点学费,自八月起休学一年,到福州英化中学教国语,其短篇小说《蚕》里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就取自这时的生活体验。

1933年 23岁

夏季,重返北京,随即转学燕京大学新闻系。由于选修斯诺开设的“特写——旅行通讯”等课程,结识了这位“还不到三十岁”的美籍教授。斯诺的启发,促使他选择了新闻记者的事业。与杨刚协助斯诺编译《活的中国》。

冬,在沈从文编的《大公报》“文艺”上,发表了其第一篇短篇小说《蚕》。

年底,结识了正在北京编《文学季刊》的巴金,由此建立了终生不渝的友谊。巴金关于创作思想、创作方法的一些意见,对于正处在创作起步的萧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34年 24岁

暑假(已经是连续第二个暑假),借一个在平绥铁路上当货运员的孟姓朋友所提供的便利,第二次往来于北京与包头之间进行采访。九月,写成其《人生采访》的第一篇特写《平绥琐记》。

开始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书评研究》。

这一年,先后创作了短篇小说《邮票》、《花子与老黄》、《邓山东》、《篱下》等八篇,除了陆续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并开始在《水星》杂志上发表。

1935年 25岁

3月,短篇小说《皈依》在《水星》杂志第一卷第六期上发表。斯诺特别重视其对西方基督教蹂躏中国人民精神的揭露,就指定他译出来,收入《活的中国》。另两篇同类主题的短篇小说《参商》和《昙》,也是这年发表的。

6月,大学毕业。

7月,到《大公报》编副刊“小公园”,不久改编“文艺”。

这年夏季,鲁西、苏北大水灾。与画家赵望云被报馆派赴灾区采访,前后历时半年之久。一写一画,随作随在《大公报》上发表,后来集在一起就成了《流民图》。

“一二·九”运动爆发翌日,由天津赶赴北京,去医院探望受伤的学生们。怀着满腔愤怒创作了短篇小说《栗子》。

1936年 26岁

春天,被报馆调往上海筹备沪版《大公报》。赴沪途中到南京访问冯玉祥,随即写成访问记。稿子寄到天津《大公报》馆后被检查官扣留,待登载出来时,关于抗战的内容被砍得一点痕迹也没有了。这时正在上海担任伦敦一家报纸驻华记者的斯诺听到萧的介绍,表示愿意“弥补一下”,于是带着萧的介绍信去会见冯玉祥,写成访问记在英国报纸刊出;日本外务省因此向南京抗议。

沪版《大公报》自4月发行,萧兼编津沪版《大公报》“文艺”。此后两年,他基本驻上海,曾由巴金介绍,与鲁迅会晤。

9月,首倡“大公报文艺奖金”。

10月,得知鲁迅逝世噩耗,立即跑到大陆新村采访、拍照,并两次守灵,写《朦胧的敬慕》(散文),送葬时也走在前列。《大公报》为保持其“兼容并包”的姿态,出其意料地在要闻版追悼专栏的右下角抛出一篇攻击鲁迅的短评。他得知后怒不可遏,好像“背后被人捅了一刀”,当即提出辞职,巴金立即予以支持。结果,迫使老板同意,在十月二十六日的“文艺”中以大号楷体字再发一篇由萧执笔不署名的——即带有社论性质的——悼念文章,进行弥补。

这一年,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文学研究会丛书,商务印书馆于三月出版);《栗子》(文化生活出版社于十月出版)。沈从文为《篱下集》作题记。

1937年 27岁

1月,与沈从文联合出版了书信体文学创作短论集《废邮存底》(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分两辑。萧的一辑题名《答辞》,都是选自他1935年接编《大公报》“文艺”以来答读者函。

4、5月间,在《大公报》陆续发表了一组游记散文《雁荡行》。

5月,主持“大公报文艺奖金”的评选活动。

6月,先后出版散文集《小树叶》(商务印书馆出版)和《落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8月13日,日寇飞机轰炸上海闸北。《大公报》缩减版面,遣散大量工作人员,萧也失业,离沪赴汉。适值杨振声、沈从文由北京南来,于是一道经湘黔到昆明。不久,复得《大公报》招聘,在昆明继续编“文艺”。

1938年 28岁

夏,自昆明赴香港,进行恢复港版《大公报》事宜,仍编“文艺”,先后发表了来自延安的散文通讯,如严文井的《春天》、何其芳的《新的山西》、吴伯箫的《潞安风物》等,“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内容”。

结识到港募款以为冀中游击区购置急需医药器材的黄浩,根据黄等的讲述,写成特写《爆破大队长的独白》;然后又随黄到岭东几县募款并采访,写成《林炎发入狱》等多篇特写。

这一年11月,中篇小说《梦之谷》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39年 29岁

春,从香港经河内赶到滇缅公路采访。一路上,他看到许多筑路民工壮烈献身和华侨支援抗战的动人事迹,速写成特写《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初夏,由滇缅路返回香港后,收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来信,邀请他赴任讲师。遂于9月1日离港赴欧,开始了七年的海外生涯。最初五年,一面在东方学院中文系任教,一面兼任《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

这一年,国内出版其散文集《见闻》(桂林烽火社出版)和《灰烬》(上海“孤岛”文化生活出版社于五月出版)。

1940年 30岁

4月,在国际笔会上发表“战时中国文艺”的演讲,后扩充为《苦难时代的蚀画》(Etching of a Tormented Age),介绍1919—1940年间现代中国概况,由Allen and Unwin出版社出版,后有瑞士、德国译本。

5月,在剑桥亲睹关键性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年,还写成《矛盾交响集》、《银风笔下的伦敦》等特写。

1941年 31岁

应援华会的邀请,针对丘吉尔悍然封锁滇缅路的作法,到英国几个城市作关于滇缅路的演讲。希特勒侵犯苏联后,他又参加了一次英国进步人士组织的、要求立即开辟第二战场的人民大会,因此受到伦敦警察局的盘问。

其英文著作《中国而非华夏》(China But Not Cathay)由伦敦Pilot Press出版。

1942年 32岁

辞去东方学院教职,到剑桥大学王家学院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继续为《大公报》撰写通讯及特写。

1943年 33岁

正当他准备写硕士论文时,接受《大公报》社长胡霖建议,放弃学位,专门从事新闻工作,并准备在第二战场开辟后奔赴欧洲大陆。

这一年,将自己的短篇小说《雨夕》、《篱下》、《矮檐》、《栗子》等十二篇,译成英文由A11en and Unwin出版社出版,取书名《蚕》(The Spinners of Silk),后有瑞士、德文译本。

1944年 34岁

6月,在希特勒的“导弹四落”的情况下,雇了五名助手,就在伦敦舰队街挂出《大公报》办事处的招牌。这时期,除了往重庆《大公报》发电讯,也写了不少特写。

秋天,领到随军记者证,成为这时中国“在西欧战场上唯一的记者”。不久,随美军第七军挺进莱茵河。联军攻入柏林后,他是第一批进入柏林采访的记者之一。

这一年,英文著作《龙须与蓝图》(Dragon beards VS the Blue Print)由伦敦Pilot Press出版。

1945年 35岁

3月底,由莱茵前线匆匆赶回伦敦,旋即至加拿大东岸,转美国旧金山,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六月六日离美赶回英国。

7月,采访波茨坦会议。

10月,赴纽伦堡采访对纳粹审判,并花了十八天踏访了巴伐利亚省美、法占领区。其长篇特写《南德的暮秋》就是根据这次采访的见闻和感受写成。

1946年 36岁

3月,自伦敦乘货轮“格林诺高”号经苏伊士运河返沪。途中写成《南德的暮秋》。曾在马来亚半岛勾留一个月,遍访新加坡、怡保、吉隆坡、桥城等地,写成《劫后的马来亚》一文。经香港时,应萨空了邀请,同当地进步知识界座谈。

此后,他在《大公报》名义上兼管“文艺”,实际上主要从事国际问题研究,撰写国际社评。与此同时,兼任复旦大学英文系和新闻系教授。

这一年,《南德的暮秋》单行本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于3月出版,英文文选《千弦琴》(A Harp with a Thousand Strings)由伦敦Pilot Press出版(所选辑的,皆英国古今诗文中有关中国部分)。

1947年 37岁

2月,根据一九四五年访美见闻和感受,补写成特写《美国散记》。

5月,为《大公报》撰写社论《五四文艺节》,对当时上海进步文艺界进行的祝寿活动进行了指摘。

秋,家庭遭歹人破坏,精神深受打击。

这一年,特写集《人生采访》,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于四月出版;所编选的《英国版画选》,由晨光出版社出版。

1948年 38岁

1月底,赴北京参加社会经济学会。会上决定筹办《新路》杂志,由吴景超主编,萧乾负责国际政治及文艺二栏。

萧返沪后,香港进步文化界发动对《新路》的批判。

3月,萧接受复旦地下党学生劝告,坚决辞去《新路》工作。

同类推荐
  • 朱可夫传

    朱可夫传

    朱可夫出生于沙皇统治末期的一个没有任何显赫背景的普普通通的农家。如果没有战争的发生,朱可夫可能会成为一名毛皮匠,平凡地度过一生,除了家人外,不会被其他人记得。然而,由于沙皇扩军参战,朱可夫不可避免地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朱可夫是军事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仅用了25年的时间就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成长为名垂军史的伟大元帅,走过了光辉的战斗历程,在世界战争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由于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立下显赫战功,朱可夫曾经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两次获得胜利勋章,此外,还获得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以及多枚外国勋章。
  • 亡友鲁迅印象记

    亡友鲁迅印象记

    本书收入许寿裳先生回忆鲁迅的两本重要集子:《亡友鲁迅印象记》和《鲁迅的思想与生活》。许寿裳与鲁迅有长达三十五年的交谊,自留学日本起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异骨肉。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曾陆续撰写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资料翔实,理解深切,文笔生动,是研究鲁迅和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珍贵材料。
  •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记述了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复杂多变的一生。1859年,袁世凯出生在河南项城一个官僚大地主家庭。袁家上辈人官运亨通,袁的野心亦不小。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郁郁不得志的他即便结了婚,做了父亲,也还像个胡天胡地的恶少。1881年,一事无成的袁决定出走家乡,前往登州投军……1912年,临时参议院以全场一致的17票选举袁继任临时总统,所得票数比之孙中山当选时竟还多了一票。1915年,袁宣布“接受”帝位,准备成立中华帝国,可惜直至83天后帝制取消,他仍未正式行登基之礼。1916年,袁靠着一剂强心针由昏迷状态苏醒过来,留下人生中最后四个字:“他害了我!”
  • 名人传记丛书——安德鲁·卡内基

    名人传记丛书——安德鲁·卡内基

    安德鲁·卡内基是与“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亨”摩根共同鼎立美国经济界的三巨头之一。他建立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王国,曾是世界首富。一直以来他都是美国人心目中的偶像和奋斗的楷模。
  • 名人传

    名人传

    《名人传》,又称《巨人传》《巨人三传》,是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艺术家所作的传记。他们都是各自时代乃至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巨匠,他们的作品无不洋溢着过人的天才与深刻的思想;他们或被身体的病痛所折磨,或因对艺术的孜孜追求而痛苦,或为内心的矛盾和怀疑而苦恼不堪,但他们都顽强地向命运抗争,追求着爱、欢乐和高尚的信仰。这是一曲献给受难者的挽歌,也是一阕振聋发聩的英雄主义交响乐章……
热门推荐
  • 反派之祖宗来袭

    反派之祖宗来袭

    天纵奇才的女术士姜玖姒,华年早逝。未曾想,当她再度睁开眼睛时,已经是三百年后。原本这一次,她打算继续曾经毕生的崇高理想,成为一代女宗师,除魔卫道。偏偏,她体内自动绑定了个不知什么鬼的东西,天天教唆着她奋斗娱乐圈。系统:宿主你的目标,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超级巨星!超级巨星?微微扬起潋滟长眸,姜玖姒红唇勾笑,抱歉,我只对捉鬼感兴趣。再罗嗦,信不信我把你当鬼异类给灭了!系统(泪流满面):咳咳,宿主,要不咱们再商量商量,讨论讨论该如何演戏和捉鬼二手抓?!
  • 我可能错过了我的初恋

    我可能错过了我的初恋

    微小说,这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只有三千多字,大概一年前就写的了,献给所有依然固我的坚信爱情,守护纯情,相信自己的人们。以半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那些正在追爱或被爱追的宠儿们:我们不知道………………
  • 海盗为王

    海盗为王

    一个王牌间谍回到了清朝康熙初年。作为今世一个海盗的儿子,面对着满族皇帝中最为强大的康熙,是远遁海外?还是揭竿而起?凭借西沙群岛中一个小小的海盗基地,能够抗衡即将剿灭三藩、统一大明的康熙吗?他拥有超越这个时代400年的知识,面对后世那些所谓“砖家教兽”口中的千年一帝康熙皇帝,能够绝地重生吗?一切精彩尽在本书《海盗为王》中。新人新书请求支持,多多点击,多多投票,多多收藏,谢谢!
  • 风尘里

    风尘里

    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古代谍战世界。明万历二十八年,锦衣卫、日本丰臣秀吉残余势力、邪教黑帮组织、军队派系等各方权势之间的斗争盘根错节。打更人小铜锣看似不起眼,却有着多重身份,他是鬼脚遁师田小七,又是“锦衣卫北斗小组”秘密成员,他劫狱考察,迎回被困日本议和使团,侦破一系列诡秘案件,挫败阅兵阴谋大逃生……他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情感,遭遇了生死一线的危机,也见证了中、日、朝三国秘密战线上的惊天暗战。
  • 陌路十安

    陌路十安

    沐宛白初步入社会正轨,足渐看破人心可怕,每个人的面具即深即浅……路十安这辈子最爱的人亦是你沐宛白,因自己太懦弱护不住你,待我成长一定重新出现你面前……
  • 暮雨辰月薇

    暮雨辰月薇

    斗转星移,刹那芬华,红颜尘雨,梅花烙,千颂音,没了凡世前缘,谁能晓梦蝴蝶,神灵佛像,倾诉衷肠;谁能羽翼成仙,仙霞彩绢,吟曲祈祷;谁能折断情根,冷魅淡漠,指点江山;珍贵的一拥,逝去繁华,恐惧般闪躲,换来终生黯然回首,默默守候??????缘起陈灭,失去了心,落得遍身情殇,莫言难忘,“爱”一字此生难忘,吾生未悔。
  • 暗夜白荷

    暗夜白荷

    暗夜里盛开的白荷,是什么让她沉沦?是年少时苦痛的经历?是中年后被权力和欲望蒙蔽的双眼?还是对“高贵”二字终其一生的畸形追求?
  • 因明义断

    因明义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彩虹岛之三打刘多小儿

    彩虹岛之三打刘多小儿

    超星神,多啦A梦,彩虹岛,以及真实的名字
  • 我的梦境不可能这么真实

    我的梦境不可能这么真实

    吐槽,无节操,脑洞大开,本书是全世界人都在梦境之中的故事。当然,身为主角的我肯定是知道的……梦境之中,我放出神奇宝贝球里东方神话中的狐妖,戴着数码宝贝的徽章进行合体进化,手拿圣剑斩妖除魔.....然而梦中的与我羁绊的她,又身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