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9800000021

第21章 写不尽的母亲

马烽先生写过一段关于母亲的回忆文字,可以看做是写给母亲的专章,因为他虽然还曾多次写到母亲,但加起来也没有它的篇幅长,而且事迹零碎,涉笔不深。纵观马烽先生的全部作品,写自己的家人,写自己的家庭生活,或者以家人和家庭生活为写作原型及写作依据的篇章比重极小,惜墨如金。这似乎是他们这一代“党员作家”的共生现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有趣的文学命题。不妨留在后面加以探讨。

马烽先生家里,保存着一幅老照片,上面印着这样一行字:“民国十二年八月十二日马老太太八秩寿辰摄影纪念”。或坐或站或被人抱着,总共有家人和亲朋老老少少55个人,是一张扩大了的“全家福”。这是公元1923年,马烽先生才刚一岁多点,他被人抱着坐在前排,头上留着“鸡屎片”,憨态可掬。抱他的不是自己的母亲王贞如。此时的王贞如不到30岁,在所有的妇道人家中不但个头最高,而且面相姣好,气质高贵,一种大家闺秀风范。或许这跟汾阳王家多少代的文化遗传不无关系。

王姓不但是汾阳第一大姓,而且早在明朝初年就成为十分显赫的望族。据说先祖来自安徽省定远县,那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发祥地之一。想必王家先祖跟着朱和尚打仗立了点功劳,最后被任命为太原府护卫左所的一名百户,手下管着120多个兵,相当于如今的一个连长。官儿不大,却是世袭军职。到弘治年间,有人做了卫右所令,这就是高级军官了,此人名叫王宣。他的孙子王玮和王缉这一辈,由武改文,中举人中进士,一下红火起来。其中王缉官至户部右侍郎,有职有权的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呀。从此,王家风脉大兴,子孙繁盛,分布于全县各处。王贞如出生地大王村所在的演武镇,就是王姓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

马烽先生在前面写了,王家是大王村的大族,住在一条“王家街”上。笔者亲自去寻访,确实如此。从王家街的一头望过去,两边全是一色色巨宅大院,虽然大都露出一脸沧桑,但总体气势不减当年。

王贞如出生的地方,也就是马烽先生的舅舅家,宅院已经相当破旧了。但据马烽先生说“房子倒也不少”,可见一早的光景定然不错。既然“外祖父是纯粹农民”,可见那么多的房子不会是他置办的,定然是祖上的遗产。祖上为什么会盖起那么多房子?经商致富还是为官发家,这就完全不可考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王贞如出嫁到居义村马家时,自己的家道虽则有点败落,但家底和名望总不会很差,否则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正在兴旺时期的马家不会看上王家。

马烽先生还写了,说母亲经常“哭诉她命不好”。王贞如的命运也确实够惨的了,中年丧夫,人生最大不幸之一啊!接着分家分到80元重债,接着被逼改嫁,接着卖地还债,挥泪离乡,接着变卖私房首饰衣物典地谋生……由一位衣食无忧的承审员夫人,一步步沦为靠种地和针黹抚孤度日的农家妇女,其中多少苦楚谁知!最后苦尽甜来该享福时,却又不幸过早地患病谢世。伟人毛泽东在《祭母文》中说:“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构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也可比作是王贞如的生动写照。

可以说,马烽先生的九婶和生母是两个出身不同、经历各异,但却同样命苦的中国妇女。从某种意义上讲,王贞如比九婶的命运还要惨些,因为九婶原本出身贫苦人家,可以说从小到大苦惯了。而王贞如则不然,中年以前没受过多大的苦,丧夫之后天塌地陷,不但生活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心理和精神上更要经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折磨。这一种人生境况才是最苦最苦的!

当然,如果换一种角度讲,她们又都是幸运的和幸福的中国妇女,因为她们为之吃苦遭罪蒙受屈辱丧失种种人生享受的儿子马树铭,终于长大成人,出人头地,变成了着名作家马烽,按老百姓的通常说法就是“成了气候”,“是个人物”了!在中国,子贵母荣也是一件相当体面的事。“孟母择邻”、“陶母剪发”、“徐母骂曹”、“岳母刺字”等着名历史故事中的母亲们之所以能够为人敬颂流传至今,还不是因为她们的儿子们都是成了气候的大人物吗?

笔者粗略地计算了一下,马烽先生跟母亲王贞如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了一回,母子们真正朝夕相处总共不过16年13天再加两夜。具体情况是:马烽先生从生下到参加革命出走,这是1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头一次回乡探亲,在母亲身边只住了一夜;1950年春天,他接母亲在北京住了9天(笔者按:其实并不是他接母亲来的,而是三姐夫专门派人从老家接来的,原因是他煤气中毒已经昏迷住院。他出院后与母亲合影留念。这张照片成为他们母子们的最后一张合影,保存至今尤觉十分珍贵);1951年春节,他与新婚妻子段杏绵赶回居义村,和母亲相聚一天一夜;同年夏天母亲患病之后,他赶回去问病奉母住了两天。这两天,是他们母子在人世间相处的最后两天,从此竟成永诀,泉下地上,相逢只有在夜夜梦中。笔者之所以要计算这一道简单的加法题,是想再一次昭示那个叫人心碎的生命不等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笔者向来认为,一个人终生向恶向善的品德走向,关键取决于少年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其中自然也包括胎教在内),而母亲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对于马烽先生来说,沐浴“三春晖”虽然只有短短16年的时间,但母亲的道德钢印已经深深打在他的身心,一生从未磨平。上面这篇自传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篇自传写于1982年7月。其时马烽先生已经年过花甲,离开母亲已然30多年了。记忆中的许多事情都变得模糊,都可以忘却,但他却清清楚楚记得母亲发誓要守节抚孤时说:“我就是讨吃要饭,也要把我孩子拉扯大!”清清楚楚记得母亲拒绝向汾阳县长王育昌求助时说:“何必去惹人家讨厌!就算人家发善心,打发讨吃的一样打发你一点,今后该过穷日子还得过穷日子。”“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人没有点志气,活得还有什么意思!”清清楚楚记得母亲总是对打架败北的他说:“一只手拍不响!你不惹人家,人家平白无故就能打你?”“寻他大人能怎?不过是他大人把他打一顿。他结下冤记下仇,迟早还是你的祸害!”“让人一步自己宽”,“有仇要用恩来解”。清清楚楚记得母亲对于周围家庭中的婆媳不和、妯娌争吵等各种人事纠纷,总是主持公道地“加以开导,两面劝解,上下疏通,使之言归于好”。“从不偏三向四,支持这个反对那个”……母亲身上这些持正守节、忠贞不渝;自尊自爱、自强不息;隐忍宽容、与人为善;主持正义、正直公道的种种美好品德,都渗透在马烽先生的血液中,都在马烽先生一生的为人处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母爱是最伟大的人性美!它的真价值在于不求回报也难以回报。唐朝诗人孟郊在50岁时方才体认到这一人生真谛,故而写下千古绝唱《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春天阳光般温暖博大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们又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对此,200多年后的大文豪苏东坡感同身受,读罢《游子吟》后,评论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认为孟郊写尽了天下儿女难报母恩的无穷愧疚和天大遗憾。当代学者门岿先生做了一件功德事,主编出版了一本《母恩难忘》,收录1000多篇敬颂母恩的文章,都出自现当代各类着名人物之手。其中毛泽东的《祭母文》尤为抢眼感人。或为绝唱,兹录于下: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陈言,与日俱长。

尚飨。

(附)泣母联: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般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并非老年后忽发亲情的忆旧之作,恰恰相反,却是他风华正茂、奔走革命、神鬼不信的火红岁月所为。他老人家能写出如此充满人情味和人性美的《祭母文》,只怕今人不敢相信: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真这么亲情绵绵、儿女情长吗?

笔者在此专提伟人毛泽东,是要扯回前文书中留下的一个话题。革命统帅毛泽东敢于并善于公开书写亲情,一生将人性美挥洒得淋漓尽致。但奇怪的是,他麾下无数革命文艺战士,特别是成长于解放区的“党员作家”,在这方面却都惊人的不越雷池,惜墨如金,创作生命力最旺盛的革命年代里,很少有谁以自己的伟大领袖为榜样,给自己的父母家人公开写过什么文章,更别说像《游子吟》、《祭母文》这样的传世名篇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这难道不是一道饶有兴味的思考题吗?

笔者偏居山右一隅,仅能以马烽先生这一代老作家的作品为例。翻遍《马烽文集》、《西戎文集》、《孙谦文集》、《胡正文集》、《束为作品选》……的所有目录,看不到一篇以自己父母家人为题的作品,以他们为创作原型和创作依据的作品几乎也没有。这种事涉个人亲情的内容,只有在他们后来的回忆文章中才有所触及。

形成这一“共生现象”的原因也许很简单,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民族恨、阶级仇充满胸间,生死大搏杀惊心动魄,诉诸笔端的只能是为革命战争鼓与呼,岂有他哉?胜利了,解放了,但不甘心失败的国内外反动派人还在心不死,新的革命斗争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党员作家”岂能放下手中革命笔,去写其他的闲情逸致?……总之,革命的客观环境决定了“党员作家”们的创作取向。这样,几十年一贯制的革命文艺理论培育和严格规范的革命写作训练,已然造就了一种创作个性和价值观念,以写作革命领袖、革命事件、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等一切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为荣,除此而外其他任何题材的创作,都担心有可能偏离革命文艺的大方向,有悖于一个“党员作家”的天职。

无疑,这一代毫无私心的革命文艺战士,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创作成果,将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厚重一笔,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但是,他们难道就没有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一点点什么遗憾吗?

在马烽先生的作品目录中,有一个题目是标明写给妈妈的,但这个妈妈不是他的生母王贞如,也不是亲似生母的九婶,而是《悼念蒋妈妈》。蒋妈妈名叫崔银凤,汾阳县唐兴庄一位普通农家妇女。但她是一位革命妈妈、英雄妈妈,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献出了3个儿子的生命,自己也被日本鬼子抓进仁岩据点,打得“血把衣服都沾在肉上了”,虽然没有像九婶那样被最后杀害,却也是九死一生,捡回了一条命。马烽先生和西戎先生正是根据蒋妈妈一家的动人事迹,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扑不灭的火焰》,拍成电影后曾经轰动一时。蒋妈妈一直活到95岁才去世。专门写一篇悼念文章奉献给这样一位革命老妈妈,自然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

但是,笔者假设,仅仅是假设,马烽先生要是也写过《悼念母亲》或《悼念九婶》的文章,那一定也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因为,母亲给共产党献出了一位着名作家,九婶则献出了革命女干部三姐,并且搭上了自己一条宝贵生命。退一万步讲,即使母亲和九婶没有为革命作出过具体贡献,就是那么两位经历曲折命运悲苦的普通妇女,有人为她们写几笔文字也同样是有价值的。母爱是永恒的写作主题。世界上每一位母亲都是一本有写头的大书。

马烽先生是个着名的孝子。他13岁为母分忧独锄7亩高粱地便凸显出一个孝子的天性。受苦受难的母亲中年遽逝,对正欲报恩的青年马烽肯定打击极大。对此,他不会不在当时的日记里挥泪述怀。可惜他一生的全部日记材料都在“文革”中毁于一旦。如果当时他把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宝贵回忆,不仅记在秘而不宣的个人日记里,而是诉诸公开文字,以他那时如旭日初射般的青春才华,也许会是一篇流传性极强的祭母文,至少比30年后这段《重新开始生活》要丰富得多,有价值得多。

这个遗憾,难道与马烽先生他们那一代“党员作家”所信奉并固守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模式没有一点关系吗?

多亏历史上留下了毛泽东先生的《祭母文》。那么,让我们不妨将它视为一代“党员作家”对伟大母亲的共同哀悼,对人间母爱的共同赞美,对母恩难报的共同愧疚吧!

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

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

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

尚飨!

(2004年)

同类推荐
  • 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

    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经史子集的文本层面,更浸润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伦理准则当中,其中家族文化和家训传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曾氏家族堪称代表,曾氏家族百年来人才辈出,优秀的家族文化、家风家训也袍泽乡里,起到文化表率的作用。《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以曾国藩家风家训传承为脉络,从立志、做人、修身、择业、处世、齐家等几个层面系统总结了曾国藩家训的基本内容,并进行了生动的解读;概括了曾国藩家书与曾氏家训始终如一的精神内涵:注重教育、以读书为本,不以官位财富定贤愚,表现为“家业绵长八纲”“治家十要”和“为人处事四察”等具体内容。
  • 灯谜百花大观园

    灯谜百花大观园

    本书积作者数十年学习、研究灯谜之心得,精心编撰而成。全书涵盖灯谜猜制要领、猜谜诀窍、制谜技巧、谜话拾缀、谜事随笔、竞猜谜选、灯谜集锦7大类,内容丰富多彩,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
  • 古代天文历法

    古代天文历法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这里,坐拥七千年的历史文化;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灿烂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也彰显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
  • 今日美国

    今日美国

    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国的随笔集。内容包括近年来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诸多变迁以及华裔移民生活的变迁,对奥巴马就职将要给美国带来的变革也做了描述。
热门推荐
  • 宋朝往事

    宋朝往事

    本书以北宋末年一段人所共知的改革风波为背景,激情讲述王安石变法时代宋朝的权力格局与自救路径,特别是对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政品、人品、学品做了颇见新意的阐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玄暝记

    玄暝记

    方今之世,天地间分为人,神,妖,魔四界,各界之间均有屏障相隔,但亦有特定通道相通。各界为争夺通道的主权而纷争不断,值此动荡不安之际,人界出现一神秘少年,术法,兵书一学便通,一上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更有各路MM青睐钟情。但就在他蒸蒸日上的时候,他的离奇身世突然曝光,悠悠天地,究竟何处才是归宿?茫茫世界,究竟何为正义大道?人,神,妖,魔的各自命运如何?一切尽在玄暝记。
  • 以其人之道

    以其人之道

    药界才子滕家麟与妻子柳颖共创制药公司,事业成功后感情渐渐淡漠,滕家麟要和妻子离婚与情人结婚,身为总经理的妻子用经济手段发起反击。滕家麟因情人另寻他人用自己研制的药品“血通”杀了情人,夫妻僵持的关系又引起公司业务的波动,最终夫妻都痛下杀手。
  • 我真不想成为主角

    我真不想成为主角

    当游戏设计师穿越到自己设计的游戏中,这是一个主角没有主角光环的故事
  • 闯神录

    闯神录

    善非正,恶不邪,正邪两道,善恶难分,黑与白之间的交界,早已模糊。如斯世界,应随波逐流,还是坚我本心。从男孩成为男人,需要经历多少、牺牲多少;从一无所有到万众瞩目,需要多少勾心斗角、腥风血雨。天上下着鲜红的血雨,脚踏人骨组成的大地。穿戴着以人头骨组成脚链的神祗,正被捧着圣经的撒旦,无情审判。
  • 凌云之争

    凌云之争

    2019年夏季,地外文明入侵蓝星,而伴随着这一切到来的还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 冰火战纪

    冰火战纪

    上古之神,火神与水神原本是知己好友,却相互厮杀,双双陨落,两大古神的遗体创造了冰雪大陆,从此水火不相容……杀尽冰雪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众生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 绿色尸体

    绿色尸体

    一九六五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里,号称我国“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三镇,仍余热未消。站在雄伟壮观的武汉长江大桥上,扑面而来的江风清爽凉快,十分惬意。将近子夜,喧闹了一天的城市渐渐进入梦乡,天上的点点繁星与江上的点点灯火也慢慢被雾气笼罩。可有谁能想到,在这安详的夜晚,暗流正在涌动,危险正在逼近!本部文革手抄本小说原汁原味复原了当年文革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人物的思维方式也深深打上了当年的烙印,其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透着朴实和简单,然而其情节却像无数民间文学一样,本能地抓住了人性中美好和邪恶的一面。
  • 都市小废材

    都市小废材

    王小宇是个怕麻烦的人,所以他的立志要做个废材。。。。。。不想做天才,做个废材还那么不容易吗?可是世界上的事是没那有简单的,墨菲定律说的,再说废到没朋友也不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