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505700000012

第12章 李白参军之谜(3)

这个事件在当时震动很大。为什么呢?当时唐玄宗跑去了以后,在半路上,我们都知道发生了很著名的马嵬事变。马嵬坡的事件。大家军队不愿意走了。军队发生哗变。然后把杨国忠先砍了,杨国忠砍了以后,皇上没有说什么,唐玄宗也没有说什么。但是军士要求,由贵妃侍其侧,他们觉得很不放心。杨国忠这个奸臣已经杀了,但是贵妃在皇上身边。这个也不行。唐玄宗觉得不能理解。他说贵妃并没有参与朝政。但是这在当时形势很危急,所以没有办法。那么在将士的监督之下,最后他赐死杨玉环,就把杨玉环勒死了。在这种情况下,才继续护送着他去成都,但是中间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故事是什么呢?就是当时的太子李亨,没有跟他一块去。太子李亨就留了下来。他任命太子李亨为什么呢?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那么他在去四川的路上,听从了当时他一个很著名的大臣叫房?。这房?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出什么主意呢?你让太子做天下兵马大元帅,然后让那些王子,有永王李?,有盛王李琦,有丰王李珙。你让他们都各自在各个战区担任总司令。然后再派一些得力的将军,做他们的副手。这叫什么呢?这叫分制置诏。就是说,各自为战,各自统领一个战区。这个东西,当时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唐玄宗经过慎重地考虑,就听从了。其实,让很多的这些王子,担任各战区的司令,其实最关键的是两个地区,一个是什么呢?一个是太子李亨,太子李亨当时主要负责黄河流域。还有一个是谁呢?就是永王李?。负责整个长江流域。可是我们知道,当时打仗主要是在哪儿打?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安史之乱的爆发,主要是黄河流域。所以李亨,当时的责任非常重大。打得好了,就统一了整个北方。打得不好了,就很麻烦。当时永王李?,主要负责什么?是南方的长江流域地区的战备。对于他来讲,相对来说,这个工作比较有弹性,便于操控。所以应该说李?当时,他主要的负责的什么?承担的是总战略预备队的角色。因为直接的战争,并没有发生在长江流域。总战略预备队同时也是一个后勤保障的总部。而且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如果的战事摆不平,将来要考虑以南方为中心,建立南唐或者东唐的问题。就好像南北分治一样,就像南北朝一样。这个当时从房?来讲,从唐玄宗来讲是一个战略举措。

画外音:

分制置诏,实际上是当时唐玄宗所采取的一个权宜之计。一方面是确保自身安全的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又是重新部署力量,进行反击的战略部署。它主要是让李亨等皇子们,在将军们的辅佐之下,统帅诸多道、镇的节度使军队,与安禄山的叛军作战。分制置诏下发之后,永王李?开始执行唐玄宗的命令,在长江流域地区招兵买马,这为李白参军提供了一个契机。

康震:

那么永王李?,就在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省江陵县。还在江夏,就现在的武昌地区,集结兵力、招募勇士,而且筹集了大量的上以巨万的军费和粮草,沿江东下,直取广陵。途中路过江西省的九江市。李白在哪儿呢?李白在庐山上呢。李白参军的契机在这个地方。他既不像杜甫,在战乱当中,跟贫民一起颠沛流离。也不像王维,安禄山军队一到,来不及逃跑就给抓起来了。陷贼为官。也不像颜真卿兄弟,我拿起武器直接跟安禄山的叛军打起来。他是什么呢?他躲到了庐山上,静观待变。所以每个作家你注意,很多文人在大的战乱,战争到来的时候,每个人的表现都不一样。当然我们不能说李白躲起来了。我们说他是在等待时机,现在好了,永王李?的军队,应该说在当时官方的正规军里边,他是最强大的两支军队之一。他代表着南方战区的军队,他路过江西九江的时候,永王李?就派他的一个心腹,叫韦子春,这是他永王幕府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人物。派他上了庐山,说服谁呢?说服李白,来参加他的军队。那么李白曾经写了一首诗,叫《赠韦秘书子春》。详细地记叙了这进事情,它里边有几个很关键的句子。有一个是什么呢?说“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说什么意思?说我在庐山上待着,本来是挺好的,独善其身嘛。可是想想天下苍生需要我啊。大家不要觉得可笑,这种话从李白嘴里说出来很自然。李白非常自信。从来就没觉得自己在说大话。他一直都把自己当做是东晋的谢安。那样的一个大人物。而且把自己有时候还当做姜太公,所以说出来这种话,当时的人也都不以为怪。“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徒为风尘苦,一官已白须。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起码觉得很有面子。不是他跑去死气白赖地要参加军队,是人家永王李?,那当时也是一方诸侯专门上山来,而且连续请了他三次。他在有一篇文章里边说“大总元戎,辟书三至。”就是聘请他的书,接连来了三封。来了三回,他才答应。走的时候给家里人也写了一封信。写了三首诗。

其中有一句叫什么呢?说“王命三征去未还。”王命来了三次我都没去。“明朝离别出吴关,白玉高楼看不见,相似须上望夫山。”他给他夫人说啊,以后你要见我,只能上望夫山看我了。整个的情绪,还是比较得意的。因为什么呢?可给他逮着一个机会,因为李白一直漫游,他在漫游什么呢?他就一直在逮机会。他漫游你注意他的路线,他没有说漫游到新疆去。他也没有说回到老家成都,没回到四川。他一直在哪儿?你注意。他就在洛阳,就在河北。就在山东,就在金陵,就在扬州,来回那儿转。你注意李白到了44岁以后,他的行踪全部集中这个地区,为什么?这个地区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你说李白飘逸、狂放,好像不谋算,他心里比谁清楚。因为什么呢?因为他要寻找机会,只能在这条线路上。

他第二首诗还写到“出门妻子强牵衣。”家里的孩子、老婆都不愿意让他走。“问我西行几日归。”她问我你去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回来?他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他说什么意思?我回来如果配的黄金印,其实就是相印,你可别学苏秦他们家人。为什么呢?苏秦,饱读诗书,出去求功名。求得一塌糊涂,回来了以后什么都没带回来,回到家里以后,他老婆织布不下织机。理不理他。他嫂子不给他做饭,他父母不跟他说话,苏秦觉得世态炎凉以至于此。他这意思说什么?我回来的时候,不是像苏秦那样什么都没带回来。我带回来的是一颗黄金印。可我带黄金印回来,你可不要觉得我很俗气,我很庸俗。不理我。所以就说他用这个典故是翻过来讲的。从这儿我们也能看出来,可能他的夫人,对李白去参加永王李?的军队,这个行为,并不是很赞同。

那就是说他指定他觉得自己肯定这回是成了。肯定就成功了。因为这是一次什么呢?这是安史之乱爆发了以后,一支平叛的军队,要求他参加。这确实对一个文人来讲,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机会。更何况这次机会跟他上次离开长安的时候,相差也不过十二年的时间。他等待的时间还不算长。他的年龄还不算大。他还能拿动刀枪。所以对李白来讲,我们应该理解,这确实是很重要的机会。

画外音:

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李白在他56岁那年,终于等来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他到了当时朝廷一支重要的军队里边,这样他的政治理想,就找到了施展的平台。而参军后的李白,在军队里都做了些什么?他的远大志向是否能够实现呢?

康震:

问题就是说,他在军队里干什么了?这是最关键的。就跟上次我问的,他到长安之后他干什么了?我们不能说他到了长安,就一切都妥了。他到了永王的军队里边,一切也就妥了。他到了永王军队里边,就写了十首诗。叫《永王队巡歌》。永王一直朝广陵在走。写了十首。这十首诗被认为是了解李白在永王军队里边,就是他参军以后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证据。这个我没办法一首一首给他们念下来。我只能大概地说一下。就是说,第一首诗它主要讲什么呢?永王一出师,整个长江流域就被摆平了。一切的形势就会发生根本的转变。这是第一首诗的中心思想。第二首诗说,说他自己,关键军队里有我。他说“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这个说得话是很直露的。现在局面很乱,乱得像什么呢?像东晋南渡以后,南北朝的时候那么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可能是你找我来了,我就是现在的谢安。我谈笑之间,节把一切都搞定了。

这样的估价,很明显是一个诗人做出来的。换句话说,李白是个诗人,他对形势的估价,过于乐观,而且他完全不了解当时政治形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下一讲的时候会讲到这个问题。第三首诗,从诗里边看,(军队)已经过了浔阳,到了现在的江苏省境内。这首诗是称赞永王的军队纪律严明,第四首诗说军队已经过了南京,过了金陵。到第五首诗的时候,他说李?的军队,一直要到达扬州,从水陆来攻取安禄山的老巢,就是幽州。他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战略的举动。这是第五首诗,第六首诗的时候说,永王的军队现在已经到达了镇江。镇江是当时粮草的一个集散地。那么也许是永王要利用运河,因为镇江是在运河上的一个枢纽。要利用运河来输送粮草。到了第七首诗,他的诗里边写到,当时的军队可能要跨海而北征。要走海路。换句话说,他要直接从海路,水陆上去攻打幽州。到了第八首诗的时候,他就把永王比做当年讨伐东吴的西晋的将军王?。到了第九首诗的时候,有人就认为这诗显然是伪作,伪造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这首诗里边,把永王就比作了秦始皇。还比作了汉武帝,还比作了唐太宗。这是很危险的。

画外音:“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康震:

就是说他这个《永王东巡歌》这十首,可以说记录了永王的军队,行进的基本路线。李白也在这军队里,最后一首诗,一共是十一首,中间有人认为是伪作。最后一首诗说“试借”,尝试的试。“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我最终的目的是要收复长安。

当然了,李白不光是写了这十首诗,他还写了在军队里边怎么喝酒,怎么看歌舞,娱乐。也有。总的来看,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他自己的理想伴随着军队也要快实现了。永王现在显然对他来讲是一个重要的人物,而永王所担负的使命也是非常重大的。那么在这支担负重大任务的,非常强大的军队里边,做一个幕僚,李白认为自己确实能谈笑静胡沙,确实指日可待,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但是他不知道,这个时候正有一个巨大的灭顶之灾。面临到他的头上,也面临到永王的头上。这个灭顶之灾,最终毁掉了李白这一辈子最后一次,最重要的政治机遇。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李白入狱之谜。今天这一讲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同类推荐
  •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生命的真理是——单纯。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应该是单纯的。作为自然之子,生命的需要原是简单的,无非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安全,以及爱情、亲情等自然情感的满足。复杂,是对生命的真理的背离。人间的各种争斗,人生的诸多烦恼,都因这个背离而起。
  • 血火丹心

    血火丹心

    本书记录了全市4县3区的3000名公安民警、武警、消防官兵在地震中表现的顽强拼搏的精神。
  • 雪野茫茫俄罗斯:勃留索夫抒情诗选

    雪野茫茫俄罗斯:勃留索夫抒情诗选

    本书是俄罗斯象征主义诗歌盟主勃留索夫的诗歌精选,译者按年代从勃留索夫的诗集(含未出版诗集)中选译(共141首),分为十辑。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生活中,勃留索夫是个非同凡响的人物,被誉为“青铜和大理石”铸就的诗人。在诗坛上,勃留索夫还以诗歌理论家著称。
  • 诗海拾贝梦如初

    诗海拾贝梦如初

    作者的诗歌,有三方面明显的特点:一是朝气蓬勃。作品里活跃着年轻人蓬勃向上、纯洁美丽的律动。而这律动,承载着现代青年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的主流,即正能量。我很看重他的第一辑《生活悟道》部分的思考,也很看重他的第二辑《心灵私语》部分的真情表露,而在第三辑《家国情怀》这部分里,更能体现他的心情和理想、愿望和奋斗。“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那块血染的根据地”,描绘的就是建华的家乡——和顺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革命根据地,那里的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与牺牲。就是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建华他们这些后来人,形成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与人格情操,他们仍然像前辈那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家乡脱贫奔小康而努力奋斗,也因此就有了赵建华这样的青年诗人与诗人的作品。
  • 俞平伯散文

    俞平伯散文

    《俞平伯散文》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为“学生阅读经典”丛书之一,收录了俞平伯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
热门推荐
  • 宠妻成瘾:医生老婆有点凶

    宠妻成瘾:医生老婆有点凶

    一觉醒来,温寻菡竟然被扔到了荒岛上?跟她一起来的还有渣男尚烨磊两家长辈:不结婚别回来,最好再抱个娃
  • 洪荒之孔宣证道

    洪荒之孔宣证道

    重生洪荒,拜师女娲;仙道昌盛,我道长生。
  • 愿为书中人

    愿为书中人

    “明明自己很喜欢却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毁掉,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只惜不是书中人,故事剧情难测改。”
  • 白诺千金

    白诺千金

    纵然一开始霉事接连不断,却也是幸福的开始,她终是他的千金。彼此都等待着对方,迈向幸福。
  • 女皇登基直播

    女皇登基直播

    神仙也有失职,明明是自己的错却要我帮你挽回。好吧,看我穿越为你们带来一代女皇登基的直播秀场吧。
  • 灵花界上

    灵花界上

    在他眼中的灵花界,就像一朵不会凋谢的花。他没有抱怨、心酸、畏惧、退缩。他知道这个世界剥夺了他多少,迟早都要连本带利还给他。看,世界碎了,谁能说命里的东西大不出这个世界呢?
  • 盘古飞船降临洪荒

    盘古飞船降临洪荒

    当神族驾驶着名为“盘古”的飞船降临洪荒,飞船大门打开,带来了力量、物质与思想,是为“一气化三清”。在这里,你能看到上古大神们拥有的双重身份,例如身为神族领袖的伏羲,转世为了人族领袖炎帝神农。例如祝融、共工二神,又化身为了炎帝后裔,且成了父子。PS:从书名和简介就能看出来,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洪荒流,希望我写的故事,你们能够喜欢。
  • 一辈下一辈

    一辈下一辈

    当我看到爷爷矫健的步伐如今逐渐不稳,父亲鬓角的白发愈来愈刺眼,我深深地意识到,我们一辈又一辈人,始终未跳出这个黄土高原的包围圈。而我,是时候改变这一切了
  • 风之迷走

    风之迷走

    传说中,存在个具有奇特魔力的石头,有人说它可以呼风唤雨,有人说它会带来强大的力量,也有人说它是恶魔之石,使人一步步迈入深渊。许许多多的说法流传着,而其中又以一个说法最被人们所相信---它能够实现一个愿望,不论是什么样的愿望,只要说出来便会实现。传说之石的争夺,漾起艳红波纹,缓缓加深、加剧,直至最后欲望之风吹遍,沉寂千年的轮回又将展开……
  • 十二灵物

    十二灵物

    30世纪,各类灵异事件层出不穷,十二灵物应运而生,他们分散在世界各地,各有各的特长,摆平一件件普通人无法处理的案件,儿女情长,最美的事情莫过于此,而对于他们来说却是难逃的劫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