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127200000017

第17章 北京的钱(2)

清重“家法”,制度建设上过于理想化,与现实脱节,表面上看很严谨,但实际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根本贯彻不下去。据统计,清代官员的总贪污额,约等于薪金收入的14至22倍,皇帝不发钱,官员们只能自己找补,不仅败坏了风气,办事效率也大大下降。清末曾国藩剿灭捻军,军费报销居然成了难事,因为户部没见贿赂,不肯通融,要求交纳8万两白银的“部费”。曾国藩一气之下奏请皇上特批军费免审核,直接报销。但人在官场,不能不遵守潜规则,曾国藩特别声明,审核虽免,8万两贿赂照交不误,对此,连皇帝都只能假装看不见。

老北京的银子去哪儿了

白银,是古代的货币,直到民国才退出流通领域。据古籍记载,老北京地处天子脚下,民间所藏白银极多,可今天马蹄银已成罕物,令人好奇:老北京的银子到底去哪儿了?

以白银为货币,自汉代即已开始,但真正流行始于明。因中国贵金属产地很少,经常出现“钱贵物轻”的局面,汉武帝时,因财政支绌,一度以鹿皮为货币。

用贵金属为货币,很容易流出,比如贞观时铸造的铜钱,在中亚各国都有出土,因其分量重,铸造精,被商人带回储值。货币离开市场,自然引发货币稀缺,唐代外贸发达,这个问题尤其严重,一度用帛充当货币,规定交易中必须60%使用它,但帛一旦裁剪,即成废物,这迫使政府考虑用纸币来替代金属货币。

发行纸币,对信用要求较高,唐中后期长期用兵,不得不增发纸币,以变相掠夺人民,结果信用一落千丈。宋代一度建立了类似现代央行的制度,并有充足的准备金,但不久亦因政府财力负担太大,步了唐代纸币的后尘,明代朱元璋发行“宝钞”,也很快衰落。

古代中国皇权独大,无人能约束,一旦拥有造币权,可通过信用换取民间财富,他们很难战胜自己的贪婪,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币的国家,但经过近千年努力,却一直没成功。

货币不够,大大制约了商品经济发展,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征税成本增高,只能收实物。到明代时,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为明清经济高速发展带来机遇,统治者干脆因势利导,不加干预。故直到清晚期,市场上白银的标准都异常混乱,北方盛行马蹄锭,南方通行方槽、砝码、圆碗、牌坊锭等。

光绪三十二年,北京26家有户部执照的炉房(私人造银处)共同上书,要求统一民间用银制式,遂定珠宝市等26家店为官炉房,只出十两锭,上加“十足色”戳,因制式统一,遂在全国流行。

需要说明的是,这10两不足今天的一市斤,清代一两相当于37.5克,当时一斤16两,相当于今天1.2市斤。

1913年,因大量低劣银锭冲击市面,珠宝市公议局遂在银上改戳“公议十足”或“公十足”,第二年即废两改元,故这种白银今天尤为罕见。

老北京民间藏银颇多,清代明码标价,捐一个道台需13120两白银,可见当时白银流通量之大,今天这些白银哪去了呢?

首先,白银在古代也是贵金属,普通老百姓手中并无多少;其次,清中后期白银大量外流,民间所剩无几;第三,上世纪30年代时,美国放弃银本位,转行金本位制,市场风传是白银紧张导致,故引发国际市场银价剧涨,国内持有者大多顺势抛出套利。当然,近代中国社会的贫困化,也是白银渐少的重要原因。

北京为何这么多“窑”

翻开北京地图,会发现很多老地名中都带个“窑”字,北京需要这么多“窑”吗?难道老北京城是个大工厂?其实很简单,就像新北京地名中许多带“桥”一样,“窑”在过去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不亚于今天的“桥”。

明成祖为“震动北方”,迁都北京,因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山陕工匠涌入,北京的“窑”渐渐多起来,多集中在南城,当时这里砖瓦匠较多,形成了“大北窑”、“刘家窑”等。

“窑”主要生产砖瓦,是旧式建筑的必需品,砖瓦容易损毁,窑厂需不断生产,以满足维修的需要,因此窑厂生存相对容易。比如清末民初,潘家园(原名潘家窑)一带砖窑鳞次栉比,达到了近百家之多。

然而,烧窑需使用粘土,窑厂开设后,往往就地取土,作为原材料,一旦周边的黏土被挖光了,窑厂就会被废弃,窑主只能另寻更好的地方开窑。随开随弃,所以北京的窑特别多,而叫“窑”的地方也特别多。

北京比较著名的“窑”有:

大北窑:尽管名气较大,但历史并不太长。1939年侵华日军在此挖坑取土、建窑烧砖,称大北窑。日本投降后,一些窑厂仍保留了下来。

黑窑厂街:明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在北京建造宫殿,修筑城墙时,工部设了5个窑厂,黑窑厂就是其中之一,专门烧制城砖,因烧出的城砖为青灰色,俗称黑砖,故称为黑窑厂。

刘家窑:自明始,这里开了许多砖窑瓦厂,当时这里是城外郊区,取土、用工相对便宜,周边又有水源,所以是窑主们首选之地,据传一家窑主姓刘,世代烧窑,他家烧出的砖瓦成色好,不易碎,人们慕名而来,以后附近渐形成村落,称为刘家窑村。当年烧窑取土,留下了许多大水坑和洼地,上个世纪60年代后才逐渐填平。

大瓦窑和小瓦窑:明修北京城时,在此烧瓦。大瓦窑在小瓦窑西南,规模较大,明代成为“瓦窑”,而小瓦窑原称“瓦窑头”,也烧瓦,但规模小得多。

北京以“窑”为地名的,还有崔家窑、鲍家窑、邓家窑、严窑、魏窑等,都是因窑主姓名而取名。

延庆县称“窑”的地名最多,目前保留下来的地名有20多个,因为明朝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在八达岭以北修了许多城堡,城砖就地烧制,推动了窑业的繁荣。

老北京还有专门烧盆的窑场,俗称“盆窑”,最知名的是延庆的盆窑和丰台的白盆窑。

颐和园南有“后窑”,修颐和园时,在此烧砖瓦,窑工多来自山东。颐和园竣工后,一部分窑工在此定居,颐和园的正门是北宫门,按“北”前“南”后的顺序,这个窑场得名“后窑”。

清代北京人怎么拿工资

“躺在天子脚下吃皇粮”,这话不好听,却是清代许多老北京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当时他们中拿死工资的占了绝大多数。

清顺治四年(1647年)时,北京城共65.9万人,其中八旗近40万,加上奴仆共48万,到光绪年间,满汉内外城分治界限已模糊,但内城人口67万人中,汉人只有3.5万。

从理论上说,只要在旗,清政府都会负担其生计,所谓“生则入档,壮则当兵”,旗人不能从事农工商等职业,只能当官、当差或当兵,靠死工资过活,此外,每丁(成年男子)给50亩地,算是上了份保险。

那么,这份死工资究竟有多少呢?

据记载,清代一品大员年薪是1.8万两,从九品小官是32两,比御用铜匠收入还低。

官小俸薄,不足自养,所以政府每月还要发粮食,两者合称“钱粮”,当时粮食多从南方漕运而来,路途遥远,加上库房周转等弊端重重,下层官兵很难领到新粮,故有“旗人吃老米”的说法。考虑到收入微薄,无以维持体面,清中期后,除钱粮之外,略大点的官还会发“养廉银”,一般是每年40两,近于今天的“绩效”、“岗位津贴”之类。

清代奉行的是标准的“小政府”政策,收入有限,却要养活这么多人,并非易事。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收入要求水涨船高,到光绪时,普通步兵的工资已涨到每年17两,外加20斗米。吃工资队伍日益庞大,成了沉重的负担。此外,漕运自咸丰时便已不畅,粮很难按时发放,只能折钱,进一步加大了财政压力。

为应付财务危机,清末政府只好乱发货币,引发了一轮又一轮通胀,此外,拖欠工资的情况经常发生。咸丰时期,普通军人只能拿到六七成工资,其中一部分还是严重贬值的铜钱,甚至还有难以流通的铁钱,这给军队的战斗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军一触即溃,毫无战斗力,固然有指挥无方、武器落后、体制腐败等原因,但与士兵工资低,饱受克扣,也有一定关系。

“大锅饭”毁掉了曾经战斗力极强的八旗军队,据清末驻华的俄罗斯武官记载,当时,这些终身制的军人没有统一的军装,缺乏必要的训练,射击时不会瞄准,缺乏纪律性,站岗时甚至将步枪交给看热闹的老百姓玩,自己则躲到一边去晒太阳……其实,他们也是受害者,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再次诏裁旗饷,最普通的旗兵每季发俸米一袋约155斤,月饷银一两,已不足糊口,到清亡前夕,已有数十万旗民沦为饥民。

看来,靠拿死工资,终究不是办法。

铁路成就了老北京

北京城已迈入“高铁时代”,在历史上,老北京与铁路曾结下不解之缘,正是借助铁路的力量,老北京才最终从传统城市转型为现代城市。

城市与交通息息相关,即使是封建统治者,也很早就意识到交通的重要性,故大力发展漕运,明清两代,漕运为国家根本,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正是因英法联军接近大运河,清政府不得不妥协。此后海运替代漕运,大运河逐渐荒废,天津得以崛起。

1825年,世界第一条正式铁路正式运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宣武门外修了一条600米长的铁路,来回行驶,以宣传铁路的作用。

然而,铁路的巨大震动与噪音引来人们不安,加上铁路运输成本较漕运贵,这条铁路修建事先也未经审批,故被拆除。

1876年,英商在上海附近以开路为名,私自修了一条小铁路,即吴淞铁路,当地官员怕承担责任,竟用巨额资金将其赎回、拆毁。这条小铁路只运营一年多,赎款之高,令投资各国发了大财,是比利时当年最大一笔外贸收入。

1888年,李鸿章终于说服慈禧,在中南海、北海内修了一条小铁路,因路过交通要道,故三处设置了活动铁轨,开车前临时铺轨。如此劳民伤财,却未能讨好,慈禧嫌噪音太大,不允许使用蒸汽机,改让太监拉火车。

其实,林则徐等人当年已向国人大力介绍铁路的原理与作用,可惜清政府反应太慢,一误再误。其中原因,一方面是执政者太保守,另一方面是国家管理能力差,修铁路要占地,而当时乡村到处是祖坟,极易引发恶性事件,为稳定局面,只好放弃。

铁路之禁打破后,迸发出巨大能量,特别是关内外铁路,年盈利700万两白银,是整个直隶省赋税的3倍。

从禁铁路到看到其价值,清政府态度180度大转弯,不顾国力地发展铁路,允许民营公司进入,并特批这些公司在当地有征收“捐纳”的权力,遗憾的是,这些“民营”都是官员在操作,一年内同时开工14条,结果路没修成,反而滋生了大量腐败,这成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之一。

老北京在铁路建设上,由于先行一步,故受惠最多,直接带动了前门商圈的崛起,作为南北物流的中转站,北京吸引了大量的人才,遂有“天津货全,北京人全”之论。火车带来外部世界更丰富的信息,故老北京有“小留洋”之称,想留洋开眼界的人们,往往先到北京来获取新知。

老北京砖头后面看穷富

砖,建筑材料的一种,在今天再普通不过,但在老北京,砖可不是便宜东西,从砖上最能看出一家的穷富。

国人周代已开始用砖,而且是空心砖,设计样式颇摩登,与现代空心砖相去无几。但古代的砖多用于陵寝,因为太贵了,非特殊场所用不起。连盛唐时长安城的城墙,也只是夯土而成,只有城门表面才可以用砖。

烧砖,一是要用黏土,良田的黏土层被挖走,则浇水不再存留,无法种植粮食。二是古代燃料有限,尤其是北方,森林少,唐代长安为解决炭荒,不得不鼓励居民路边植树。宋代煤炭广泛应用,才解决了这一瓶颈。但直到元大都,城墙也还是夯土而成,城门用砖包裹,这种砖形制小,被称为小城砖,如今难得一见。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考虑到来自草原的威胁,始在城墙外包砖,这种砖重14公斤,形制大,又叫大城砖。它们产自运河沿岸,以山东临清为多,因临清土质好,黏土比例高达60%,制出砖硬,且不易裂。

为保证城砖质量,明政府规定只能用柴火烧,因温度低,烧出来的砖更均匀、紧密,但成本太高,一窑砖要烧一个月,用柴八九万斤。

公共建筑的砖讲究如此,皇家就更别提了,比如故宫里铺地的金砖,取土自苏州郊区,从土变成砖,需要两年。最后的打磨工艺尤其麻烦,磨后入桐油浸泡,成品光可鉴人。传说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故名之。其实这个说法想当然,清代黄金价格非常高,最便宜时一两也值30两白银,显然非一块砖的价格可比。金砖或为“京砖”的谐音。还有一种说法是它能当磬敲,声音嘹亮,类于金铜,故称“金砖”。

至于老北京富人用砖,则讲究磨砖对缝,就是把砖磨得像镜子那样平,用它来砌墙,要求砖与砖之间,插不进一把刀子。这个工艺很辛苦,磨砖又叫“五扒皮”,对缝的灰浆更讲究,所谓“九浆十八灰”,最高档的要加面粉、江米、桐油、盐卤、血料、棉花等。

磨砖对缝需大量人工,普通人肯定花销不起,中等人家盖房子,多讲究用整砖头,否则就显得不够档次。至于穷人,只能用“擦屁股砖头”,就是拆房子剩下的老砖头、碎砖等,把边缘磨平,勉强拼凑使用,不仅难看,而且不结实,因为原有的浆料不能脱尽,导致表面不平整,影响了新浆料的黏合效果。但比使用土坯墙,还是要舒适一些。

传统建筑的墙基本不起支撑作用,所以才能“墙倒屋不塌”,这就给了能工巧匠们更多的施展空间,让简简单单的一堵墙,也能炫出许多的个性来。

不应遗忘的“京帮”

说起传统商业文化,“晋帮”、“徽帮”人们耳熟能详,但在历史上,还有一个“京帮”,它曾扬名北方,在对外贸易中地位举足轻重。

京帮崛起与清代中俄贸易息息相关。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式的农业经济为主体,商业相对简单,多是朝贡贸易和边贸。朝贡贸易是各国以进贡为名义,带“贡品”进京,获取赏赐,但“赏”重于“供”,日久天长,朝廷负担不起,只好允许将多余的“贡品”在京城等地销售,即所谓“贡市”。清例朝鲜年入贡四次,但实际次数远比此频繁。

自唐代起,中国沿海边贸发达,明清至顶峰,贸易顺差达300年,造就了江南繁荣,但清初为海防计,实行了较严格的“海禁”政策,这使各国商人只能依赖“贡市”。

众所周知,清乾隆时英人马噶尔尼希望与中国建立边贸,因礼仪之争,最终未能成功。

之所以拒英邀俄,因英商屡雇用中国商船走私,且清顾忌海患,再加上马噶尔尼使团人数众多,沿途绘制中国地理图形,打探信息,这引起清政府高度警觉。相反,康熙在尼布楚打败了俄军,并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允许互市是一种加恩的方式,所以“贡市”一直保留,按规定,每次俄方不得超过200名,3年1次,但事实上最多曾达800余人,还不算其中雇用的大量中国人,且进贡年限也远比约定的时间密集。

由于中方参加贸易的人员必须得到清政府认证,这使老北京人得以捷足先登,在张家口、恰克图等中俄贸易中心,形成了显赫一时的“京帮”,康熙时有30多家,到道光时已达260多家,年出口茶叶达2293吨。雍正六年(1728年),仅北京周边地区的土布对俄出口额已达44000多两白银,京庄经营的烟叶甚至出口到了东欧各国。

同类推荐
  • 中华传统语典

    中华传统语典

    本书精选了歇后语、俗语、谚语、绕口令、对联、劝世贤言、诗赋、语典故事等内容,并根据实际需要,将每个条目按主题分成简明而系统的体例,实为妙趣横生的语言储备库。
  • 古城失落之谜(求知探索)

    古城失落之谜(求知探索)

    中亚古国巴克特里亚(中国古书上称大夏)都城,位于阿富汗北部的马扎里沙里夫附近,传说中的拜火教创始人查拉图斯特拉诞生于此。历史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征服波斯帝国后曾在此停留两年之久,使此地成为“希腊化文明”的代表之一。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荷兰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荷兰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红色文丛-解读红色精神(下)

    红色文丛-解读红色精神(下)

    本书撷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具时代特征、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红色经典故事,向青少年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克服艰难险阻,奋斗不息,在内忧外患的多重压力下突破险境,绝处逢生,在道道关隘和重重考验面前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
  •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百战奇略)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百战奇略)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不朽帝都之帝逍遥

    不朽帝都之帝逍遥

    一个坟地里爬出来的小男孩幻想着众生平等,教化世人,不坠轮回,生命永恒,为此他开创无尽帝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死亡与轮回

    死亡与轮回

    死亡的空间,轮回的枷锁。逐渐复苏的力量,是毁灭还是重生。(绝世唐门篇-待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能跳过对话

    我能跳过对话

    nuoha.com面不改色安然作弊。nuoha.com堂堂主角闪亮登场。真.第四天灾的故事。又名《从1821开始当球长》。
  • 花开半夏只为等你

    花开半夏只为等你

    仇倩倩,你为什么要拆散我和宸?你……仇倩倩也行我应该谢谢你,是你让我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是你……宸,原谅我已经变了,我不在是那个单纯的夏梦雅……
  • 逃跑王妃太难追

    逃跑王妃太难追

    凤倾歌被迫许给嗜血王爷,而想不开自尽。因此导致21世纪的凤晓晓灵魂穿越而来。不就是一个王爷么,我一个21世纪的现代人还怕他么。“话说王爷你不要在缠着我了,不然休怪我对你不客气”凤晓晓一脸气恼道。某王爷贼兮兮的看着凤晓晓“爱妃,不用客气,真的不用对我客气,只要你跟本王回去,你想怎么样都行”凤晓晓一脸黑线的看着某人......
  • 唯心魔尊

    唯心魔尊

    仙道飘渺,浮主万世忆回千年,主宰天下千秋万世,当回首那人那事那物都沉浮于岁月,仰望星空终不过梦一场,那何必尊天地鬼神,拜日月星空,只需遵心遵意,唯我而已。喜欢本书的可以加交流群:437985475望得到大家支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