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74700000024

第24章 温柔让岁月沉淀(2)

鼓足勇气、永不放弃,是对生命的最高礼遇。

无惧无畏是平凡人也可以拥有的英雄气概。

时光追溯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林徽因一家为躲避战火,在长沙、昆明、重庆间辗转。

战争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最受苦的还是百姓。物资匮乏,物价昂贵,已经超出了普通百姓能够承受的范围,林徽因一家也不例外,靠着朋友们的接济才能勉强维持日常的生活开支。

车站挤满了四处逃难的人们,日本兵在天桥架起了机关枪,严格盘查每一个过往的旅客。

临街的墙上刷满了"中日亲善""东亚共荣""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之类的黑字标语,街道上行人少得可怜,巡逻的日本兵列队来来回回地走着。昔日热闹的小城,如今凄凉得宛如一座死城。

林徽因的母亲在慌乱的逃难中,心力交瘁,这严重影响了她的健康。烧饭、洗衣服等家务活便全部转移到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肩上。

所幸的是,长沙暂且没有受到硝烟的侵扰,林徽因一家稍稍可以安下心来。不久,北平文化界、教育界的许多朋友也陆续抵达了长沙。林徽因刚刚安置下来的家,又成了聚会的好去处。

大家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战局和国内外的局势,兴之所至,就一起唱起高昂的救亡歌曲,中文也唱,英文也唱。

即使敌人已经占据了一部分国土,祖国河山处在极其危难的时刻,他们也坚信着胜利,生活会恢复如初,生命也将得到保障。

11月下旬的一个下午,大批的飞机出现在上空。梁思成急忙跑到阳台上,本以为是中国的飞机,谁成想黑压压的炸弹投了下来,砖头瓦砾瞬间炸开了花。

毫无准备的林徽因奋不顾身地抱起孩子,扶着母亲往外面跑。震垮的门窗,四溅的玻璃碎片,滚滚的浓烟,让人感觉到死亡是如此之近。

不小心被气浪冲倒的林徽因,顺着楼梯滚到了院里,看着坍塌的楼房,弥漫的硝烟,四散逃命的人们,她实在不愿相信眼前的一切是活生生的现实。

就在他们向临时防空壕跑去的时候,飞机再次俯冲,随之而来的炸弹,有一颗就落在他们身边。林徽因和梁思成第一反应便是将两个孩子紧紧地护在怀里。

有一瞬间,她绝望了,幸而这颗炸弹没有爆炸,她与死神擦肩而过。许久之后,飞机才集结离开。惊魂未定的他们,从瓦砾碎石中翻出几件像样的衣物,费尽心思安置的家,转眼又成了一堆废墟。

与死亡仅有一步之遥时,你才会清醒地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与无助。战争,是对生灵的涂炭;生命,在炮火和硝烟中开始支离破碎。

残酷的现实,血淋淋地摆在眼前,容不得半点退让。可生命的强悍,就在于它的不屈不挠,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要继续抗争下去,这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生来就具备的品格。

还有一次,逃难的途中,车子开到一个地势险峻的大山顶上,不知什么原因,竟突然停住不动了。已经被黑夜笼罩的大地,除了微弱的月光,再也找不到其他光亮。大病初愈的林徽因,就这样在凛冽的寒风里苦等,硬撑着渐渐冻僵了的身体。

懂得机械原理的梁思成,主动与司机师傅一起修车,原来是汽油烧光了。在这荒无人烟的地界,哪能找到加油的地方。只能招呼旅客一起推着车,慢慢往山下走。幸运的是,终于瞧见一个村子。

路过贵阳、安顺和镇宁,距离举世闻名的黄果树大瀑布越来越近。那雷鸣般的水声,在远处欢迎着落难的人们。

下了车,林徽因站在瀑布的石崖下面,望着从天飞降的瀑布,思绪飞出了很远很远。

她对梁思成说:"我感觉到世界上最强悍的是水,而不是石头,它们在没有路的绝壁上,也会直挺挺地站立起来,从这崖顶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去,让石破天惊的瞬间成为永恒,让人能领悟到一种精神的落差。"

梁思成回应道:"你记得父亲生前向我们说过的话吗?失望和沮丧,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怖之敌,我们终身不许它侵入,人也需要水的这种勇敢和无畏。"

我们应该庆幸,远离兵荒马乱的年代,不必过提心吊胆的日子,衣食无忧,和平昌盛。

多少人因为一点小是小非,就开始怀疑人生,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仿佛活不下去了似的。这样的人,怎么去应对大风大浪,又如何去守护站在身后的亲人和朋友。我们每退后一步,我们所爱着的人就多一分危险。只有当我们真的无所畏惧时,才能迸发出无限的力量。

林徽因"在菜籽油灯的微光下,缝着孩子的布鞋,买便宜的粗食回家煮,过着我们父辈少年时期的粗简生活"。难能可贵的是,在朝不保夕的战乱时期,她依旧持有一种"倔强的幽默感",在颠沛流离中依旧努力过活,努力将战争带来的创伤降到最小。

人类的身体终归是血肉一堆,长期的流亡将她的健康消耗殆尽,她只得躺在床上,成了一个"苍老憔悴、不停咳喘的重病人"。

她曾给费慰梅写信讲述在昆明逃难的经过,信中写道:"我们在令人绝望的情况下又重新上路。每天凌晨一点,摸黑抢着把我们少得可怜的行李和我们自己塞进长途车,这是没有窗子、没有点火器、样样都没有的玩意儿,喘着粗气、摇摇晃晃、连一段平路都爬不动,更不用说又陡又险的山路了……一路上又发冷又发热,车子还在山顶上突然抛锚,全家只好几乎冻僵的摸黑走山路。"

身心俱疲的岁月里,她却坚强地抛开了不能遏制的混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我认定了生活本身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体验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近于神话理想的快活。"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动荡不安的日子里,守护着家庭和爱人。那是手挽手、肩并肩走下去的无畏和担当。

在一封1940年11月写给费正清夫妇的信中,她谈到了哲学教授金岳霖的战时生活,令人在叹息中忍不住莞尔一笑:"可怜的老金每天早晨在城里有课,常常要在早上五点半从这个村子出发,而没来得及上课空袭又开始了,然后就得跟着一群人奔向另一个方向的另一座城门、另一座小山,直到下午五点半,再绕许多路走回这个村子,一整天没吃、没喝、没工作、没休息,什么都没有!这就是生活。"

林徽因致胡适的信中说道:"就是在横溢奔放的情感中时,我便觉到抓住一种生活的意义,即使这横溢奔放的情感所发生的行为上纠纷是快乐与苦辣对渗的性质,我也不难过不在乎。"

面对死亡时刻的威胁,他们尚且能够直面困境。当我们面对沟沟坎坎,挫折失意,失魂落魄则是十分懦弱的表现,着实愧对生命。

我们时常感叹生命中的不可抗拒,那么多起起伏伏、跌跌撞撞,如果全部是顺心如意,那该多好。微小的烦恼,就能令我们烦闷一天,恨不得找个角落躲起来;而稍微大点的磨难,就能让我们痛哭流涕,似乎再难找到重生的希望。

平坦与坎坷,是生命的常态。我们难以凭着自己的心愿,去走我们想走的路,过我们想过的生活,这些都是我们难以抉择的事情。

然而有一点,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那便是无畏、无惧,直面生命的全部。无法将我们打倒在地的苦难,必定成为我们磨砺性情之石,只会让我们走得更远,站得更高,领略更广阔的风景。

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女人生来就有一副柔软的心肠,男人爱说女人矫情,其实是他们不懂,女人对自己所热爱的一切,投入了太多感情。

与他人相处时,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一下,照顾一下别人的情况和心情。这样细致入微的照顾,于他人而言堪比雪中送炭;于自己而言,未尝不是好心情的源头。

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是女人修饰心灵的上乘佳品。不论她有着靓丽或是丑陋的外表,心灵的澄净善良会由内而外地散发出轻柔的光彩。

沈从文与林徽因是私交甚好的朋友。1934年,沈从文就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主编,恰巧这时林徽因的大部分作品都在那里发表。

不相上下的年纪,聊起天来就格外自在。林徽因很是喜欢沈从文的作品,每一篇必然会细细品读。正如林徽因的挚友费慰梅在她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中所说,"他们之间发展出一种熟稔的友谊,林徽因对沈从文有一种母亲般的关怀;而沈从文,就和亲儿子一样,一有问题就去找她商量,找她想办法"。

甚至连私密的感情问题,沈从文都会向林徽因倾诉。

她给他回复的信中所提到的"横溢的情感",指的正是沈从文和文艺少女高韵秀的一段婚外恋。当时高韵秀是熊希龄的家庭教师,正巧沈从文有事去熊希龄在香山的别墅,主人不在,迎客的便是高韵秀。几句闲谈过后,彼此都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于是以此为开端,才有了沈从文后来的纠结。

这段往事并不为人所熟知,一直以来都很隐秘。这个故事的线索还是通过林徽因和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之间的英文书信中发掘出来的,沈从文只对林徽因一个人倾诉。

沈从文将纠缠在心里的矛盾毫无保留、毫无隐瞒地向林徽因倾诉,可见他与她的感情至深、至真,也可见他对林徽因的信任。这份信任,来自于林徽因不动声色的善良和体贴。

沈从文曾一度经济拮据,甚至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众多好友都有意慷慨解囊,却都被他婉拒了。林徽因自是了解他的为人,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更多的是愿意自己承担生活。

想要接济他,又担心伤了他的面子,林徽因只好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她让她的堂弟林宣时不时地向沈从文借书来看,趁着还书的时候,悄悄地在书里夹一些钱,数量不多,却足够解决燃眉之急。

这样一来,沈从文自然心领神会,断然没有再去拒绝的道理,便欣然接受,等经济条件稍好,立即归还。

有时候好心好意未必能获得对应的感谢和感动,也许并不是受恩之人没心没肺,也不是他不知好歹,没准是帮助别人的方式不对,在不知不觉间,触碰到了他人的软肋和自尊,原本是善事,却叫别人觉得尴尬。

女人在这一点上,可以做得更好。她们与生俱来的细腻与柔情,她们精锐的观察力,加上一副好心肠,一定能够在最适合的时机,用最恰当的方式,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

林洙在成为程应铨的第一任妻子、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之前,是一个初来北京求学的女学生。当时,林洙想进清华的先修班,时逢解放前夕,当年的先修班并没有照常举办。她带着父亲的介绍信去找福州同乡林徽因,希望得到林徽因的帮助。

她的英文较差,林徽因决定每周二、五下午辅导她的功课。当时林徽因的肺结核已经到了晚期,体力难支,却依旧时断时续地为她补习。

解放后不久,林洙收到父亲的来信,催促着她准备与程应铨完婚,并得到林徽因个人的资助。这一次,林徽因说了善意的谎言,她假借营造学社的名义,让林洙可以安心地将钱收下。

对别人的善意,并不一定就局限于直截了当地给予。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可能大不相同。

林徽因的善良,在于她懂得用心去体谅别人,将一番好意完美地交到他人手中,如春雨润物无声。这与她平日里的伶牙俐齿不同,却一样体现着她的魅力。

其实林徽因并不是她本来的名字,她的本名原为林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中"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她将名字改为"林徽因"是30年代初期的事情,据曾采访过林徽因堂弟林宣的陈学勇介绍:林徽因曾因名字容易与当时另一男作家林微音混淆而考虑改名。

林徽因说:"我不怕人家把我的作品误为林微音,只怕日后把他的作品错当成我的。"

也许带着小小的骄傲自负,却着实也是考虑到名字太容易混淆,给男作家林微音造成不便,才决定将名字改为"林徽因",以示不同。

在梁家夫妇的聚会上,星期六是大家最为期待的,高潮是中午在饭店里的聚餐,差不多每次林徽因都给大家讲上一段开心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往往是她自己。

林家的仆人陈妈,有一天惊慌地跑来报告说,在梁家西边的紧邻,房顶上裂开了一个大缝,因为在那居住的房客穷得修不起屋顶,托林徽因向房东去求情,让房东出钱修房,林徽因马上去找房东,得知房客住的三间居屋每月只付50个铜板的房租,而且房客的祖上从乾隆年间就租用这处房子,已经200多年了,每月的房租是固定的,始终没有涨过,因此房东也没有能力出钱维修这座房子,事情的终结是林徽因给房东捐了一笔修理房顶费用才算了事。

她能理解贫困的房客有自身的难处,那年久失修的房子,总得有人去修葺;而房东也不是尖酸小气的人,确实是没有能力来承担整修房子的费用。

原本这与林徽因并没有什么关系,她大可不必劳心劳力。只不过,既然知道别人正遇到麻烦,她自然不能袖手旁观,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她是乐意效劳的。

人们用风华绝代、气度超群、思维敏捷、如花美眷、人艳如花等词语来形容她的聪慧和美貌,其实,除了满腹诗书和姣好的容颜之外,她还拥有时刻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漂亮容貌敌不过时间,可一颗柔软善良的心,却历久弥新,恒久存在。

活在这个世上,难免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孤立无援的失落,相信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只有真的感受过手足无措,才会明白一臂之力,甚至是举手之劳,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来说有多么宝贵。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似乎为自私自利找到了申辩的理由。然而,损人利己的人,迟早会被自己的贪婪所害,周遭的人早晚会看清他可憎的面目。总有一天,他会自食其果,尝尽孤家寡人的滋味。

试着去关心别人吧,用别人能够接受的最好方式,换个角度,以他人的立场去想一想。不要吝惜自己的善良,做一个让他人觉得温暖的女人吧,如那晴天的向日葵,留给别人暖心的微笑。

母爱是永不褪色的风景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每个女人担负着的伟大使命。一个生命孕育着另一个生命,承受着孕期的漫长痛苦,以及最后那撕裂的阵痛,才最终成为一个母亲。

当她成为母亲的那一刻起,人生更繁重,但也更多姿多彩的经历也随之拉开帷幕。每个孩子,都是母亲呕心沥血的作品,那是承载着深深母爱的一生。

能生儿育女,是女人的福气。

林徽因育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女儿梁再冰,另一个是儿子梁从诫,她给予这两个孩子深切的爱与厚望。

1929年,第一个孩子梁再冰在辽宁沈阳出生,她的爷爷梁启超先生在这一年的年初刚刚去世。梁启超在天津的书房叫作"饮冰室",称自己为"饮冰室主人",林徽因与梁思成为了怀念父亲,为女儿起名梁再冰,以寄托对父亲的眷恋与不舍。

1932年,第二个孩子梁从诫在北京出生,他的名字也颇有深意。当时正值梁思成在研究中国古代一本建筑规范式样的经典之作《营造法式》,作者是宋朝的李诫,这本书可谓是建筑学的开山之作。

同类推荐
  • 做人有心眼做事有手腕全集

    做人有心眼做事有手腕全集

    人生犹如战场,要想在人生这个战场中获得胜利,就要做人多一个“心眼”,做事时学会使用“手腕”,“心眼”和“手腕”是做人的智慧,做事的策略,只要掌握了做人的“心眼”、做事的“手腕”,你就能够轻松做人,成功做事。这是一本鼓舞人心、激励志向、充满智慧的经典励志书,它充满哲理、寓意深刻、构思巧妙,深入浅出地教你如何成功。它引导着每个仍在探索成功之路的人,去实现成功的梦想。相信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受益匪浅,收获人生中的奇迹,获取走向成功的智慧谋略,快步踏上成功之路!
  • 别让观念和习惯误了你

    别让观念和习惯误了你

    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你清晰地发现身上种种以前视而不见的错误观念和不良习惯,教你跨越人生的障碍,重新定位你的生活,找到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 世界最具智慧性的哲理故事(3)

    世界最具智慧性的哲理故事(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心开路就开

    心开路就开

    世界著名潜能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持有什么样的心态。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人的心就是一条路,心开,路就开,心死,路就死。我们说: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心态好,一切都好!朋友们,让我们从现在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积极的心态,让整个身心都充满勇气和智慧,把挫折与失败当成学习的机会。这样,我们就能早日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到达成功的彼岸!
  • 换个手段生存

    换个手段生存

    本书内容包括:理性生存:换一种表现自我的手段;智慧生存:换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灵性生存:换一种说话办事的手段;品质生存:换一种立身处世的手段等六章。
热门推荐
  • 转角遇见最美的你

    转角遇见最美的你

    转角遇见你,遇见的是心动的你,遇见是最美的你,遇见是可爱的你,遇见是完美的你,遇见是.......
  • 掠夺之戒

    掠夺之戒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想要生存,就要从掠夺弱小开始。想要变强,就要从掠夺世界开始。---------------------------------------------------生化世界,二次元世界,修真世界,高武世界,科技世界......一个个大世界,不过是被掠夺的存在。
  • 韩忠玉信心教育大讲堂

    韩忠玉信心教育大讲堂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对生活、对学习充满热爱是学校、教师的职责所在。作者韩忠玉在培养学生自信心方面做出了多年的探讨,取得了积极有益的成果。全书分为四卷,分别从教师、学生、校长、学校四方面探讨信心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实施信心教育。
  • 天下幻想

    天下幻想

    天下,贰、3普通玩家的幻想小说,新人,小白,普普通通,业余爱好作者,不定时更新。
  • 惑爱危情

    惑爱危情

    [花雨授权]他执意把她收拢在自己的羽翼底下,要把她的人、她的心好生呵护,愿意扛下所有的狂风骤雨,决意要让她明白自己的坚持。从不相信不同的世界会有圆融的未来,两个人的未来,真的可以期待吗?
  • 重生之盛世清雅

    重生之盛世清雅

    前世,她没权没势,尊严被肆意践踏。一次意外,年近三十的刘清雅回到了她八岁那年。一颗王者之心,加上随着重生而出现的异能,她注定颠覆黑白两道,震撼商界,成为打破这世界制定的规则,至高无上,俯视众生的神话般存在!
  • 一代罪妃:王爷轻点爱

    一代罪妃:王爷轻点爱

    夏侯琉璃,本是一个二十一世纪的超级特工,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一不小心穿越到一个已死的前朝公主身体上,为了救命之恩答应嫁给冷峻而野心的夜王,成为他众多女人的中的一个,可是她一心想着回到21世纪,误会、被夜王的女人陷害、下毒、暗杀,和跟皇室的三个皇子纠缠不清,最后,谁才是她真正爱的人,谁说今后后宫只是她一个人的男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你好少年再见

    你好少年再见

    解释一下不是穿越,是时空门,里面24小时和现实24时一样,到点了一天就要出来,里面的世界就会冻结,出来以后,可以从新选择其他时间线,总共七次机会。
  • 巴比伦与希伯莱历史纵横谈

    巴比伦与希伯莱历史纵横谈

    本书从古代文明、世界宗教、探索与发现、科学与技术、医学、古代武器与战争等若干方面,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文字简洁,集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身,体例编排得当,每一部分的知识形成系统、科学的有机整体,方便读者高效、全面地获得相应知识储备。
  • 做事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做事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如何做事决定命运、财富源于方法。这是每个人都应认可的名言。人与人的差别,从根本上说首先是做人做事的观念方式上的差别。我们从小就会被教导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观念,也是一种人们所习惯的常理。做事的态度要讲究方法,讲究思路,思路对,就会柳暗花明、思路错,就会山重水覆。凡事换角度,凡事逆向思维一番,也许这样一换,对事物的本身原貌就会看得更清晰,准确。从而正确地把握事物,进而产生正确的思路和行为。如果本书能帮助各位读者发现自己的盲点,修正自己某些偏颇式错误的观念,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有所助益,那么我将感到由衷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