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963700000009

第9章 隐逸简史(7)

这就如同畅通的“我心即佛”一样,人心都具有佛性,凡能顿悟的人都能成佛。一旦顿悟,一旦悟道,就可以抛开一切心外之物,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你的所作所为,都是佛的行为,佛是不会怪罪的。不过,心是自私的,人心既然都是肉长的,就有七情六欲,就离不开世俗生活。于是,“心即理”也好,“心即佛”也罢,都撇不开七情六欲,沿着这个理走下去,便走到了理学和佛学的原教旨一禁欲主义的反面,走向享乐主义、纵欲主义。到最后,王阳明的“心”与人的七情六欲、世俗生活浑然不分了。这种浑然不分,已经埋下了晚明人文主义思想的种子。

李贽的“童心说”继承了王阳明的“良知说”,并有所发展。王阳明的“心”到了李贽这里,变成了人的本能。

既然人喜爱钱财就像婴儿生下来嗷嗷待哺一样自然而然、合情合理,文人谈置产、讲求人生快活,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是什么非礼之事了。

王阳明自己就是“指百姓日用,以发明良知之学”。他布道的主要对象就是农工商贾。《明儒学案》说他“以化俗为任,随机指点农工商贾,从之游者千余”。一次,他的学生问他:“许鲁斋言学者以治生为首务,先生以为误人,何也?岂士之贫,可坐守不经营邪?”其实,王阳明不赞成“治生为首务”,却也不排斥文人治生,甚至说:“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何妨于学?学何威于治生?《传习录拾遗》只要能“致良知”,整日做买卖也可以成为圣贤。自明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里,文人治生说也就演变为天经地义了,“君子谋道不谋食”成了迂腐之谈。

士人只有在经济上独立,才可能有独立的人格,而明代文人的确有个经济独立的问题存在。一个名叫陈确的文人专门写了篇文章,主张“治生尤切于读书”。有趣的是他提出圣人必能治生,不治生不配称圣人的观点。

清初的唐甄则直言不讳地说我做生意养活我自己,人们都以为这是我在侮辱自己,却不知道做生意不辱我身的地方在哪里。”还有一个叫钱大昕的说得更透彻:“与其不事生产而去乞讨一些不义之财,不如求田问舍自耕自织而推辞掉那些非礼的馈赠。”

谋食与谋道,治生与治学,经商与做圣人,都摆在同一个桌面上,地位平等了,这也是明中叶以后才可能出现的事情。经济地位被空前地提高了起来,金钱的重要性也被充分估量,这就是晚明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诞生的社会思潮背景。我们从这个时期的一些文学作品中,能够明显嗅出这个时代的商业气息和物质享受至上的生活趣味。文人的生活优游自在,纵欲享乐,没有了精神的负重,只剩下快活的人生。

清代文人袁宏道提倡人生要快活,快活有五:

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女交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皓魄入帐,花影流衣,二快活也。箧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宅畔置一馆,馆中约真正同心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产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法也。

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弄清楚,明中叶以后的隐士为什么不遁迹山林而多隐于闹市,为什么不自耕自织而靠卖艺为生,为什么不抱残守缺而纵欲放荡,为什么不死读经书而恃才逞艺,游于名门。由此我们就会晓得,隐逸文化到了明清之际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隐逸精神的世俗化诚然是大势所趋,直到中国当下社会,世俗化的隐逸仍然是隐逸的主要特点。我想,这一点并不用多说,真正的隐者自有体会。只是因为历史风云多变,到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主潮流进人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刻,隐逸的声音只好暂时衰微下去,站在时代的背后,为其积聚新的能量。

(第八节)近现代:救国浪潮中的隐逸微音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铁板一块的封建社会,可以说是终于被打破了一个口子。这就譬如一间屋子,由于长久不开窗通风,室内空气的污浊是可以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室内再也没有了产生新鲜空气的可能。被人开窗虽然被动,难免痛苦,但毕竟有新鲜的空气吹进来。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口子开得越来越大,西学渐渐从涓涓细流变成惊涛骇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差不多用了80年的时间,由此可以想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之厚重,传统文化惯性之巨大,使之差不多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来改造。从魏源开始,严复、梁启超到五四的胡适、陈独秀、鲁迅,接受了新鲜知识学问的传统士人前赴后继,为涤荡陈旧腐朽的儒家传统思想、打倒“孔家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对隐逸精神、隐逸文化来说,这个时代和以前的乱世有所不同。以前的乱世不过是政权的交替,在文化上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进步。所以,那时的士人一则为了避祸求生,二则也为了延续文化血脉,都隐藏到深山大泽之中,积蓄文化能量,一等到太平盛世到来,再从深山中走出,将战乱时期中断的文化脉络重新接续。但是鸦片战争之后一个多世纪战乱不止,不再是简单的政权轮替,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痛苦、悲欣交集但是又不得不经历的补课时期。这个补课就是补几百年以来的闭关锁国,不接受外来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课,是一个文化意识、精神思想发生质的飞跃的特殊时期。这个时候,一些有识的传统士人睁开眼睛,敞开怀抱,拼命学习西方文明,希望能从那里吸取强国之术,拯救这个日益衰败的帝国。所以,除了少数一些抱残守缺的人,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意气风发,发愤读书,或者远渡重洋,考察西方世界,已经很少有那种以隐逸表达对社会不满的知识分子。隐逸成为一个不合时宜的行为。

但这并不是说隐逸精神彻底消亡了。在这芜杂不堪却又激情充沛的一个多世纪里,那种像庄子那样从形式到精神、从肉体到意识彻头彻尾的隐士,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首先要明白的是,隐士的存在是以农耕社会的延续为前提的。隐士要退隐山林,要隐居,都是要住山洞、茅屋,自耕自织的。事实上,这样的隐士从宋代以后就很少见了,到清代可能已经绝迹,而到了鸦片战争之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再到五四前后这个时期,和谐的农耕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桃花源式的归隐之地再也无迹可寻,中国再也找不到一块清净的地方可以供人隐逸。事实上,不但没有了这样的地方,也根本没有了这样的人。明代中叶以后的士人,都喜欢在闹市中隐居,这也是城市文明崛起之后士人隐居的新选择。城市文明取代了农耕文明之后,城市的庞大复杂,似乎比农耕时代的山林野整更适合隐居。在一个庞大的城市丛林里,一个隐居的士人混迹在城市人海中更安全,也隐藏得更深。这个时候,再去深山大泽,就显得很突兀了。隐于山泽,无异于暴露自己。

这个时代不再有隐士,但隐逸的精神却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基因,抹是抹不掉的了,即使新文化运动的斗士们也不能免此之“俗”。五四时期,在胡适“整理国故”的号召下,隐士精神再次被发掘出来,不过,这次发掘,人人可以说是各取所需。鲁迅谈魏晋风度、药及酒,谈嵇康之死,谈六朝之文,从各个角度论述的都还是“战斗”“投枪”“匕首”在这个时代的必要。鲁迅从六朝文章中、从播康之死中为自己寻找到抗争的力量。而其弟周作人,则属意于晚明公安竟陵派散文,并和俞平伯、废名等同声同气,从大革命失败后的消沉中寻求到隐逸的适意。而郁达夫的放浪之态,实在是明中叶之后放荡文人的一个接续。林语堂的幽默文章,梁实秋的雅舍笔墨,钱钟书的闭门着述,以及沈从文的边城心态,艾芜的流浪冒险,都是这个时代隐逸精神的一种表现吧。当然,这个时代和清代的学隐之风接续更多,许多现在非常有名的大学问家、国学大师如陈寅恪、钱穆等,在当时都是一头钻进书斋中,在做学问中度过这个芜杂不堪、难以把握的世纪。

中国千百年名士风流的佳话,就行为方式而论,不出乎放达和隐逸两种,名士们也大致分为两类狂”与“狷”。五四作家的名士气,也不外乎放达与隐逸的范畴,这与周作人关于“叛徒”与“隐士”的说法有些类似。如果单纯考察文人的气质,且不作道德追究,那么可以这样认为:五四作家中周作人固然曾经“浮躁凌厉”过,但终究倾向于“隐逸”;而郁达夫即使早年多愁善感,中年陶醉于山水之乐,可“放达”的代表还是非他莫属。

以勇于“暴露自我”着称的郁达夫,用一本《沉沦》表明了他作为一个觉醒者“打破桎梏”的勇气。由于《沉沦》中大量性苦闷细节的渲染,有人指责它是“不道德的小说”,为此,周作人专门撰文辩驳。他认为《沉沦》属于“非意识的不端方的文学,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无不道德的性质”,“它的价值在于非意识地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这也就是真挚与普遍的所在”。周作人还“郑重地声明《沉沦》是一件艺术的作品,但它是受戒者文学而非一般人的读物。”郁达夫小说人物的消极颓废,使郁达夫获得“颓废作家”的称号。这种将小说人物与作家本人挂钩的做法,对于说明其他作家与作品的联系,也许过于勉强,但用于信奉“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原则的郁达夫,却并无不可。他是抽取了自己早年放荡不羁的颓唐经验和情感,来塑造他的小说人物的。早期作品里每一个主人公,差不多都是郁达夫的自画像。《沉沦》之后,他在《茫茫夜》《秋柳》等作品里对主人公眠花宿柳、酗酒纵情的情节,描摹更是愈益精细,郁达夫的放达趋于极致。魏晋一些以怪诞着称的名士,离不开药与酒,郁达夫的放浪形骸少不了酒与色。他以沉湎醇酒美色来表明他的愤世嫉俗,同时在沉湎酒色中寻求表现自我的途径。对于他个人“任意地喝酒,任意地游荡”的“放达”,郁达夫在他的一些创作自述中从不讳言。而在稍后的《日记九种》里,他更是将世俗眼里的斑斑“劣迹”赤裸裸地加以袒露,这既是郁达夫“自叙传”理论的大胆实践,更是对传统道德的挑战和示威。在某种意义上,他对自己酗酒醉色私生活“荒唐”一面的津津乐道,和当年竹林名士刘伶裸身待客,有着相似的动机。这种买醉买笑的荒唐生活,直至得到王映霞芳心允诺方才告一段落。

五四高潮转瞬即逝,文人放达的空间愈益狭小。1925年,周作人在为废名的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作序时说:“我不知怎的总是有点隐逸的,有时候很想找一点温和的书读,正如一个人喜欢在树荫下闲坐,虽然晒太阳也是一件快事。”当“浮躁凌厉”之气越来越离他远去时,周作人开始向往“在十字街头造起塔来住”,向往“不问世事而缩人塔里”的隐逸生活。他虽然声称“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在五四高潮期间,依旧更近于“叛徒”和“流氓”,是五四的退潮滋养了他的隐逸气。这和陶潜出现于晋末有些相似。鲁迅说陶渊明“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和平”,这才成了“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如果说是晋末篡乱之后相对平静的风气造就了陶潜洁身自好的品格,激发了他避世隐逸的动机,那么,五四文人的隐逸气,则源于五四之后剧烈的社会动荡带给文人的思想困惑和精神迷惘。在相当的意义上,这不只是属于周作人,也属于他同时代同样具有隐逸气的一些五四作家。

徜徉于绿草花影,甚至在“野花的瓣上,偷着睡觉”,“隔绝一切的苦恼王森然《野花》,毕竟有诸多的时空限制。要逃脱精神的网罗,摆脱沉闷的压抑,对于置身书斋的文人来说,最方便不过的是周作人那样信马由缰的空想。比如“在江村的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这种“喝茶”被周作人看做是“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是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皆”。因为有空想,身居京城的西北隅,照样可以听见江南乡间春日黄莺的“翻叫”、布谷的“唤雨”,照样可以回味遥远的故乡野菜的鲜美,感怀在那里坐乌篷船“行动自如,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的“理想的行乐法”。

1928年以前,周作人留下的那些玲瑰剔透、质朴淡雅的“空想”的结晶是他“因寂寞,在文字上寻求慰安”的痕迹,更是他在闲情逸趣的抒写中固守“自己的园地”的见证。面对五四退潮后的风起云涌,周作人越来越失望地感到“过去的蔷薇色的梦都是虚幻的”,又由于深信“人类之不齐,思想之不能与不可统一”于是特别执着于独自走路。他称赞冯文炳(废名〕平淡朴讷的小说,认为那些“不是什么大悲剧、大喜剧,只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的描写,体现了冯文炳“独立的精神”。

这种“独立的精神”正是周作人理想中的文人精神。周作人说隐居于西郊农家的废名的文章“很有意味”,而其中“隐逸性似乎是很占了势力”,这一客观的指证,更适合说明周作人自己。他认定“手拿不动竹竿的文人只好避难到艺术世界里去”,因而情趣上愈益向闲适倾倒,行为上愈益向“十字街头的塔”里退却,也就十分自然。周作人一再声称喜欢陶渊明,喜欢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喜欢他的“气味”。而在东篱下采菊的陶潜尚且也有喜说荆轲之时,30年代之前的周作人,尽管隐逸气开始“很占了势力”,却没有“真的像瓶子那样闭起嘴来”,时常也有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之举,这看来自相矛盾的现象,实际上也不难理解。

学生比先生“消极”得更彻底的现象,在废名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周作人虽然喜谈隐逸,却一天也没有隐过,真正实行隐居的,正是废名。在周作人所提到的隐居西郊农家期间,废名读李义山诗,读老子、庄子,渐及佛经,终于悟道,与周作人的差异由此而产生。周作人1937年在写给正独居在雍和宫的废名的信中说自知如能将此种怅惘除去,可以近道,但一面也不无珍惜之意觉得有此怅惘,故对于人间也未能恝置。此虽亦是一种苦,目下却尚不忍即舍去也。”这大概就是周作人所说“余未能如废名之悟道”。以后,周作人在《怀废名》中还有更真切的回忆:

废名自云喜静坐深思,不知何时乃忽得特殊的经验,趺坐少顷,便两手自动,作种种姿态,有如体操,不能自己,仿佛自成一套,演毕乃复能活动。鄙人少信,颇疑是一种自己催眠,而废名则不以为然。其中学同窗有为僧者,甚加赞叹,以为道行之果,自己坐禅修道若干年,尚未能至,而废名偶尔得之,可为幸矣。废名虽不深信,然似亦不尽以为妄。假如是这样,那么这道便是于佛教之上又加了老庄以外的道教分子,于不佞更是不可解,照我个人的意见说来,废名谈中国文章与思想确有其好处,若舍而谈道,殊为可惜。

其实,废名不过是将周作人思想中的隐逸坚持到底而已,但周作人这一代人毕竟是接受了西方影响,有过反叛传统的历史的,因此,他的思想总有一些界限是不可越过的。例如,他可以赞同复归传统,但要发展推崇“老庄以外的道教分子”在周作人眼中,这是中国传统中最恶劣的部分),就是周作人所不能接受的了。

同类推荐
  • 甲板上的蝴蝶

    甲板上的蝴蝶

    甲板上的蝴蝶,翩然拍动着绚丽的翼翅,越飞越高,渐渐偏离了船的泊位,远远淡出了我走上南岸的视线。
  •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亚东干文学(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亚东干文学(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亚东干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俄罗斯文化、游牧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一方面借助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学科方法,分析东干文学在复杂多元的异域文化环境中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在勾勒东干文学创作概貌、特点的基础上,从语言、美学、文化等层面揭示东干文学的独特研究价值,确立其在世界华语文学研究中的独特地位。
  • 一路林红

    一路林红

    以文情并茂的短故事,带领读者遍访欧亚美洋非五大洲。以企业高管的眼光和文学的情怀,细腻温婉、诙谐幽默的笔触,诠释中西方文化。以充满哲思、怡情怡景的人生感悟,编制成绚丽多彩、姹紫嫣红的人生大片。《一路林红》是作者路琳根据她多年在世界各地的游历,用足迹和心情写就的作品。文中记述了在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上与一件红风衣的奇缘;在夏威夷海滩与英俊飞行员偶遇,并再次巧遇飞越基拉韦厄火山;在北海道雪域邂逅一只野红狐而那红狐却温顺地在她身边坐下对眸……
  • 徐志摩文学精品选

    徐志摩文学精品选

    本书收录了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文学作品,与目前市面上所销售的大部分单一类型文集不同,本书所收录的作品涵盖了徐志摩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三个文体的作品。内容更是涉及到徐志摩一生中的不同时期,可谓贯穿了徐志摩的一生。
  • 莎乐美

    莎乐美

    《莎乐美》是王尔德根据圣经故事而创作的一部著名作品,讲述了犹太公主莎乐美如何诱使继父希律王杀死施洗者约翰的故事。剧中的莎乐美向约翰求爱而遭拒绝,发誓要吻到他的嘴唇,最后不惜令人砍下约翰的头。两千多年,她的形象遍及绘画、雕塑、文学、戏剧、歌舞、电影等多个领域,成为无数艺术家的灵感焦点。诸位大师通过莎乐美,传递他们对人性的理解。王尔德塑造的莎乐美,将她的爱与恨交织在故事里,充满了神秘与诱惑,赋予了这个形象新的内涵。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陈情令之辞安袂

    陈情令之辞安袂

    蓝三小姐蓝漓.小字辞安.出生未明十六年前.蓝辞安尚为岐山温氏养女.不知为何深受宠爱射日之争时.曾亲手手刃温若寒.后被仙门百家奉为赋华君.风光无限.深受称赞其自小修习天赋极佳.又有神器'遥华'傍身.又与敛芳尊金光瑶恩爱非常.受众仙家女子之羡十六年后.魏无羡重回人世间.却被蓝辞安拐回去做了含光君未婚妻他们寻得那扑朔迷离的诡案的真相后.她又当如何——金光瑶:“我允你红装十里.一世繁华”蓝辞安:“我许你江山如画.共看繁花” —— 江晚吟:“你别胡说.我……不喜欢你”白琉璃:“可……吾心悦汝.风雨难阻”——蓝曦臣:“阿愫可愿做我蓝涣的妻” 秦愫:“阿愫愿予你一生不离不弃” —— 蓝忘机:“魏婴.别闹”魏无羡:“不.我就要”—— 薛成美:“晓星尘.难道你就这么恨我吗”晓星尘:“都是我.害了子琛和阿箐他们” —— 阿箐:“花自飘零水自流” 宋岚:“一种相思你可知” —— 温情:“欲寄彩笺兼尺素”温晁:“山长水阔知你处” 王灵娇:“把我当空气….”
  • 大枭主

    大枭主

    生、死之间不仅仅是睁眼和闭眼的区别,因为我闭上眼,是一片血红,睁开眼,是血红一片。我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救世主,我只是渴望自己能活下去,仅此而已。★★热血贯穿始终,战斗从不停歇★★●●群:535743061●●
  • 虚空秘藏

    虚空秘藏

    罪恶王冠、奇门遁术、人形最终决战兵器、人工天使、阿嵬茨的锁链、自律移动都市、尼伯龙根的黄金——“宝物?美人?足以拯救末世的力量?想要的话就去拿吧!我都放在了那里——大秘藏,是真实存在的!”末世五九八年,怪物横行的废土世界上,被称为【最后之王】的那人留下这句话后,无数血气方刚的新生代人类踏上了追寻秘藏的伟大旅程!在无限延伸的梦想背后,跨越无数的黑暗,即使肩负着不可靠的翅膀,纵然世界再虚假多变,也能够勇往直前,在无限重叠的冒险之后,超越无数的绝望,即使面对一无所有的骗局,也一定能得到最终的救赎!
  • 爱有罪之马嵬异梦

    爱有罪之马嵬异梦

    通过以主人公东方鹄为主体的众师兄弟搭救杨贵妃,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千余年前那场令大唐盛世准入衰落的马嵬兵变,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多个困扰千年之谜,还原历史真相。譬如杨贵妃当时是不是真的死了……
  • 从青春之旅开始

    从青春之旅开始

    魂穿岛国,有日常的琐碎轻松,也有诸天世界的不同风景。
  • 夜之守村人

    夜之守村人

    守村人,镇一村八方邪魅,三煞五级,疯疯癫癫似乞丐,夜能提剑斩妖魔
  • 回头不是岸是你

    回头不是岸是你

    楚暮暮:顾晚舟,你不是说你不喜欢我吗!?顾晚舟:谁说的?我说过吗?楚暮暮:那我之前给你发信息你没看吗?顾晚舟:你什么时候发了?
  • 诛仙变

    诛仙变

    亦正亦邪,天地为界,谁可伴我纵横,一统江山?仙墓道行,无终魔镜,我欲封印,谁来破缚?变身、召唤、征服,一切传说尽在诛仙变!
  • 鸡肋

    鸡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