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94300000009

第9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概念(4)

第二节 “诗歌”:如何产生?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催生了新诗的发生发展,随着创作新诗的人群扩大和讨论的加深,“诗歌”这个词语渐渐被使用并最终成为这种文学体裁的指称。虽然时至今日,“诗歌”已经是一个被频繁使用、为人们所熟悉的概念,其内涵也约定俗成,但是熟悉却并不意味着熟知,相反因为过于熟悉,人们对其内涵演变的丰富性往往忽略,熟视无睹。因此,对概念进行梳理,以重新唤起对其丰富内涵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深入考察“诗歌”语词在白话诗兴起后到20世纪20年代的使用,考察这一语词使用的场合、语境、频率、意图,分析其使用背后包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文学观念和其中的差异,将有助于我们直接置身于新诗发展初期的历史横断面,还原丰富而真切的历史场域,观察到当时诗人、学者、作家对新诗发展的不同主张和期待,从而对新诗的发展之路有更为丰满具体的认识。这一研究可以作为新诗史的有益补充,并且对当下的诗歌发展或许也不无启示作用。

从“诗歌”语词的使用人手介入新诗研究,学界目前还没有人做过。但是,关于新诗的民众化、新诗与民歌,以及新诗的音节格律等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可以借鉴。

本文将首先回顾古代至近代“诗歌”的使用并简单回顾古典诗歌的歌唱形式;主体部分梳理白话诗运动初期对“诗歌”的使用,着重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家学者的材料,分析论述其中隐含的对新诗发生发展的三种典型观点;最后是对诗内部之“歌”也即诗的音乐性实现方式的评价论述。

“诗歌”之源流

“诗歌”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词语。但是在古代,“诗歌”的使用,无论在意义还是频率上,都和现代不同,为了明确本词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过程,更为了明确现代时期的使用在这个历史坐标上的位置,对古代“诗歌”的使用以及诗与歌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回顾是非常必要的。

1.语词的清理

“诗”、“歌”首次见录于《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合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一论断历来被认为是古代诗论的起点,朱自清称这段文字说出了两件事:一是诗言志,二是诗乐不分家。这说明了上古时期,“诗”与“歌”的密切关系。《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记载:昔者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也可以与《尚书》互相印证。《汉书·艺文志》进一步解释:“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对“诗”和“歌”的形式进一步说明,在文字尚未发明或文字不发达的时期,口头的传唱记诵更为重要。凡没有乐调,用普通的说话的语调语速诵读,便是“诗”;如果加以一定的曲调曼声长吟,便是“歌”。“诗”与“歌”的区别仅在形式,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体的。“诗”与“歌”的紧密联系,也是后世“诗”与“歌”组合成词的原因。

在《诗经》成书之后,典籍中的“诗”有时专指《诗经》。《论语》中就有大量的实例。

《汉书》中,“诗歌”第一次作为一个词语出现:

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二者并行,合为一体。畏敬之意难见,则著之于享献、辞受,登降、跪拜;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于诗歌咏言,钟石、管弦。

这段文字,是历史上“诗歌”一词的首次使用。其后《汉书》中又有:

明年正月,上始幸甘泉,郊见泰畸,数有美祥。修武帝故事,盛车服,敬齐祠之礼,颇作诗歌。

第一段材料说明,仪式中礼乐的重要作用在于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第二则材料讲了具体事例。“诗歌”在文中都指郊庙祭祀、记载史实、歌颂功德、祈福纳祥用的仪式诗,大致等同于《诗经》中的《颂》部分。“歌诗”一词也有类似的意义,比如《汉书》中收录歌诗的名称有《泰一杂甘泉寿官歌诗》、《宗庙歌诗》、《汉兴以来兵所诛灭歌诗》、《出行巡狩及游歌诗》、《吴楚汝南歌诗》、《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邯郸河间歌诗》等。从《吴楚汝南歌诗》、《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邯郸河间歌诗》等可知,歌诗还包括民间作品,它的外延较“诗歌”要广。

魏晋时期,钟嵘《诗品》中有“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歌”对举,实乃互文手法,意义有所重叠。

《文心雕龙·宗经》云“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以“歌”代指“诗”。《定势》篇有“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歌与诗并举,似乎各为不同文体。《乐府》篇又有“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以及“凡乐辞日诗,咏声日歌”。可以理解为,诗是乐的内容,歌(声)是乐的形式,诗与歌合一才是“乐”。这一时期,“诗”与“歌”的意义使用有时重叠,可互相代替;又指乐的两个部分,二者合一为乐,两分则诗是写在纸上的语词的诗作,歌是没有唱词的乐调。

唐代诗人齐己的《夏日作》“竹众凉欺水,苔繁绿胜莎。无惭孤圣代,赋咏有诗歌”,可能是“诗歌”在诗作中的首次使用。“诗歌”在此包含了几层意思,首先它指诗人的个体创作,用以自娱,而不是祭祀使用的仪式诗;其次,诗的诞生与“赋咏”相结合,不伴随音乐。

唐代流行歌行体,有大量的文人创作以《××歌》命名的歌行体诗。李贺的诗集名为《李长吉歌诗》,则纯以“歌诗”指称文人创作的诗。在当时的诗作中,常见“狂歌”、“悲歌”、“长歌”、“歌咏”等字眼,所谓“歌”,仅指发言吟诗。只因唐代是一个激情勃发的时代,诗人们壮怀激烈,以“歌”语,使表达具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这都使得在文章中以“歌”代替“诗”的现象更为常见。这也加剧了“诗”、“歌”意义的交叉错叠。

这一时期的新变化是,在语词使用中,以“歌”代替“诗”的频率更高,“歌”的新意义是指一种新诗体。与“诗”、“歌”混用相伴随的是诗体的渐趋分化和明晰。文人作诗,已有多种体制固定的分类,如古体歌行、近体律绝、乐府诗等等。

宋代对“诗歌”的使用见于《宋史》:

古者,祖宗有功德,必有诗歌,《七月》之陈王业是也。歌于军中,周之恺乐、恺歌是也。汉有短箫铙歌之曲凡二十二篇……我朝太祖、太宗平僭伪,一区宇……愿诏文学之臣,追述功业之盛,作为歌诗,使知乐者协以音律,领之太常,以播于天下。

这里,“诗歌”与“歌诗”的意义同于《汉书》中的用法,指用于祭祀礼仪、追述功德的辞乐作品。但同时,“诗歌”一词开始被用于指称与文、赋等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也就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用法:

夫言语之累,不特出口者为言,其形于诗歌、赞于赋颂、托于碑铭、著于序记者,亦语言也。今知畏于口而未畏于文,是其所是则见是者喜,非其所非则蒙非者怨;喜者未能济君之谋,而怨者或已败君之事矣。

此处,“诗歌”和赋颂、碑铭、序记等几种文体并列,“诗歌”指诗,意义近于现代。但在宋代文论、诗论中,这种用法还很少见。凡是用于指称诗这种文学体裁时,都用“诗”,如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尤袤的《全唐诗话》等。

严羽《沧浪诗话》:“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戛釜撞饔耳。”现在并无记载证明,宋代还流传有《离骚》的曲调,所谓“歌之抑扬”,极有可能仅是长调曼声吟诵,并非依宫商而歌。

对度曲极有研究并有乐章传世的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提到“守法度曰诗,载始末曰引,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悲如蛩螀曰吟,通乎俚俗日谣,委曲尽情日曲”。前五种是体裁的分类,以“守法度”与“放情”对举,可见诗与歌已经各有自己的疆界。吟、谣、曲,着眼于声音的分类,吟诗与歌唱同样重要,前者重在体会诗句内部的节律音乐,后者则依靠乐调。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

人又问:“惧内可见于诗歌否?”余只记唐中宗宠韦后,优人因裴谈与宴,知君臣同病,唱《回波词》日:“回波尔似栲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边只有裴谈,内里无如李老。”后喜,以束帛赐之。

此处,“诗歌”是一种有俳谐意味的讽刺歌曲。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提到:“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此处“诗歌”指个体创作的诗作。仅出现一次。另外,文中出现的“歌”,多指“歌行”体诗,也有“谣歌”。王世贞作《艺苑卮言》中曾引黄省曾的话:“诗歌之道,天动神解,本于情流,弗由人造。”“歌”也指诗。

经过梳理,可见“诗歌”一词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诗、歌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初的意义是用于祭祀仪式等的合乐诗作;唐代“诗歌”开始具备了类似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意义,即指一种区别于散文、赋铭的文学体裁,但这种意义在历代都极少被使用,最常用的仍是用“诗”来指诗;“诗歌”也指有讽刺俳谐意味的歌。因为歌、诗之间的紧密联系,“歌”常用以代“诗”,又可指诗体的一种——歌行,也指民歌,也指歌唱。

2.诗与歌的关系

上古时期,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那时的人们,“从来没有歌而不舞的时候,也可以反转来说,从来没有舞而不歌的”,朱光潜也说“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现代人类学、社会学通过对原始部落歌舞活动的考察,也证明了这一点。《诗经》产生的时期,诗合乐的情形已经复杂化。《墨子·公孟第四十八》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可见《诗经》的传播和表现方式已经非常丰富,有吟诵,有合乐器,有徒歌,有歌舞。原初时代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状态,到此时已经分化。

上古时期,诗传递信息、感发心灵的渠道,主要靠“声音”,它的意义也主要存在于声音。而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教育后辈“不学诗,无以言”,说明《诗经》已经具有熏陶言谈的作用,《诗经》的“言”的性质和内部意义已被重视。另外,文字的出现,使得《诗》脱离“声”的形式而仅仅以文字为载体来传播成为可能。这是诗与歌分离的开始。

文人依民歌旧调填新词始于屈原,其名作《九歌》,据王逸的《楚辞章句》考证,原是楚地民歌,屈原因感其辞鄙俗,故制新词以教之,流传至今。文人仿制民歌的传统也从此蔓延。

汉初流传的音乐是楚声,后来李延年曾作“新声”以变革。高祖刘邦有《大风歌》传世,据说当时是以众人合唱形式来表演的。文人创作在西汉时期以赋为主,流传后世并且脍炙人口的诗作不多。汉武帝的《柏梁诗》及《李夫人歌》是为人熟知的,前者是宫廷大曲,后者应该算是个人抒情短歌。张衡的名篇《四愁诗》还依然保留了歌谣一唱三叹、回环复沓的特征。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创作年代属东汉末期,已经难以考证其是否合乐,但是从“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以及“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这样的抒怀中,似乎可见当时文人聚会、奏乐抒怀、逗引诗思的情景。在此时,诗和乐的关系依然紧密。

魏晋时期,诗与歌的关系比较复杂。《魏书》记载,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曹操位高权重,有条件豢养大批的乐工伶人,可以随时把诗篇谱曲歌唱,普通士人则没有这样的条件。钟嵘《诗品》曰:“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人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官商异矣。”即,不必求诸官商,单凭诗韵以获取美感。这一趋势可视为南朝对诗韵探索之****。

在经历了五胡乱华的变乱纷争之后,前朝乐曲流失殆尽,诗无乐调可依。南朝永明体、齐梁体相继出现,文人开始研究平上去入、蜂腰鹤膝、四声八病等,从汉字本身的音出发来寻找音乐性。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在齐梁时代走上“律”的道路,原因就是“乐府衰亡以后,诗转入有词无调的时期……音律的目的就是要在词的文字本身见出诗的音乐”。对诗歌内部声律的发现,促进了近体律绝诗体的产生。律诗是古典诗歌音节声律方面的成熟典范,而且大半都不入乐歌唱。

唐代是诗的极盛时期,这一阶段可歌的诗多数是绝句和古体歌行乐府,新兴的律诗大都不能人乐。著名的《阳关三叠》就是根据王维的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谱曲的。唐代有很多依乐府旧题创作的诗,多语词通俗、朗朗上口,又因有现成的乐调可合,流传甚广。在全唐诗中,仅以《杨柳枝》为题的诗就逾百首。尤袤《全唐诗话》卷四中有“宴席中有周德华者,刘采春女,善歌《杨柳枝词》,所唱七八篇,皆名流之咏”。说的就是这类诗。另外,诗人用民歌调填写新词的事例也不在少数,最有名的要数《竹枝词》。中唐时顾况写有《竹枝词》,而其真正大行于世,则要归功于刘禹锡,他写作《竹枝词》的原因与屈原类似,《乐府诗集》卷八十一言近代曲辞:“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全唐诗》中录刘禹锡《竹枝词》11首,这也是民间艺术与文人创作结合得比较成功的事例。

词作为诗的新变体,其产生直接与音乐有关。唐代是一个音乐融汇的时代。既有前朝流传的清商乐、相和大曲,又有少数民族传人的龟兹乐、西凉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燕乐和歌舞大曲,在音乐变迁的背景中,诗体也有了新变化。《朱子语类》云:“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现代学者朱谦之说:“中唐文士如刘禹锡、白居易等乃径取新调,按音填词,长短句由是发生。”虽意见有别,但都指出了词是应音乐之需要而产生的。

北宋时期,词的繁盛毋庸多言。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可知当时的词作完全可比今日流行歌曲。在词流行的背景下,宋诗能人乐的则很少,正如钱志熙所言,“宋诗则因为并世的曲子词的盛行,差不多完全失去了人乐歌唱的可能性”。也有人称,宋人唱诗,主要套用现成的曲调,即借腔。既然只能借调而无创新调,可见其被从事音乐的人们所冷落。宋诗的相对颓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词的兴盛对诗造成了挤压。很多生活化、世俗化的题材为词所独占,诗因而失去了日常生活这一艺术源泉。加之又有唐诗这座高峰横亘在前,众多诗人在感叹前人难以超越的同时只能另辟蹊径,这才有了以才学为诗、以文为诗、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举措。只因苦心经营、勉力为之,宋诗失却了文学艺术最可贵的自然天成,更无法追踪唐诗的宽博宏富,生活气息越来越少,成为有智阶层的雕琢之物。

词在南宋的发展之路可用由俗入雅来概括。因为战乱致使前朝曲调流失,词人只能依曲牌所规定的平仄长短而不是依据乐调填词,词不再人乐歌唱,而是由瓦肆歌坊之乐曲变为文人案头之作。《中国韵文史》论日:“向之歌词为雅俗所共获听者,至此乃为贵族文人之特殊阶级所独享;故于辞句务崇典雅,音律益究精微。”辞章而愈加精致愈雅,愈成为“曲高和寡”之作,流传范围越发狭小。姜夔是雅化的代表,但他通音律,能创新调,尚有佳作;之后的词人却不具有姜夔的音乐才能,宋词也就渐渐显露颓势,光辉不再。由宋至元明,又出现了鼓子词、诸官调、散曲等,俱可歌,这些都是由曲子词融合民间戏曲和新的音乐而发展的变体,以其贴近市民社会、富有生活气息而大行其道,光芒完全掩过了诗、词这两种传统文体。存在于文人手中的诗和词,它们则似乎已走完了黄金时代,生命力和资源都已耗完,少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了。

近古时代,文人在诗、词方面一直都没有停止探索,但能人乐歌唱的诗、词已经极少。这一时期也鲜有仿制民歌的尝试。民歌与文人创作隔离渐深,结果正如冯梦龙在《序山歌》中所言:“唯诗坛不列,荐绅学士不道,而歌之权愈轻,歌者之心亦愈浅。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自屈原开启文人仿创民歌的先例,这一传统始终绵延未绝,而以唐为盛。仿制民歌,一方面拓展了文人的创作视野,笔下多了些山俗野趣,多了些鲜活的风味;另一方面,仿制的民歌再次被乡民传唱,也相对改变了民歌过于俚俗鄙下的趣味。但到了明代,民歌已再难像汉唐时一样得到诗人青眼。冯梦龙虽热心发掘搜集民歌,看重的是民歌的真挚,但目的在于“藉以存真”,“发名教之伪药”,社会功用大于文学考虑了。

另外,据明清时的史书《乐志》一类记载,宫廷仪式所用的音乐歌诗依然大规模创作,而且分工细致,从内容到形式都像宫廷礼仪一样繁冗不堪,它已经完全消失在文学研究的视野之外。

历史发展至此,诗已经完全脱离了上古时期的混融状态。最初的诗三百,如果拿来和后世的诗比较,那它是民歌,是流行音乐,是文人诗,是宫廷音乐,是祭祀音乐,甚至还是史。但是这各种形态在历史的发展中渐渐各自分化,并获得独立的形式:汉代已经有了独立且成熟的历史典籍;东汉时文人诗开始形成独立的形式和特征;唐代,律绝当然是文人诗作,乐府中有民间作品,也有文人拟题之作,还有文人仿照民歌的创制,宫廷音乐渐渐淡出文学史的视野;宋代,与诗的役落相伴的是词的繁荣;到明清时,诗、词基本属于文人专利,供娱乐则另有戏曲和说唱文学,民歌极少和文人的创作发生关系,独自沿着民间自发的规律运行,宫廷音乐更是形成一个单独门类。大的趋势是,随着文学发展,体裁增多,诗的表现力下降,题材狭窄,体制严谨,与歌的距离越行越远。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总是音乐的参与促使了新诗体的产生。因为,相比纸上的文字,流传在人们口中的歌调更具有感染人的力量,传播更广。传播广布的结果是带来更多力量的参与、交融,带来更多的活力。诗与音乐结合使得众多社会资源参与,新文体由是焕发无限生机、活力。而当它在文人手中经营越久,越发精致成熟,趋于雅化,便会曲高和寡,渐渐走向凋敝。比如,词的产生、发展、兴旺、衰退过程就是如此。文人诗词在清代的颓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与音乐这一诗所曾惯于附丽的外在形式也远离日久。所有与音乐有关的,几乎都只属于今天我们所归类的大众文化领域,如说唱文学、戏曲等。既然在诗歌的历次变革中,音乐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刺激新的有活力的文体出现,那么我们是否还可以期待,诗会再一次地从音乐中汲取资源,涅槃出新的生命力?

同类推荐
  • 学校财务与财产的规范化管理(下)

    学校财务与财产的规范化管理(下)

    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学校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学校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 校长的领导形象与领导艺术(上)

    校长的领导形象与领导艺术(上)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真正的关怀、鼓励和赞美学生,并且尽可能多地营造师生互动的机会,以增进师生的关系。有些话语或行为适宜私底下进行,有些教师会和同学约定特定的时间,和学生一一单独地谈话,这样既可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也增加了师生间沟通的渠道和情感。可借由联络簿或写信给学生,聊聊班上的学习近况及教师的期望。班级活动或班级比赛,是凝聚班级师生向心力、和谐融洽班级气氛的绝佳机会。教师一定要主动参加,以表达对班级和学生的关心。
  • 学校体操运动的竞赛与裁判(上)

    学校体操运动的竞赛与裁判(上)

    学校体育运动会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也可以增强自身的意志和毅力,并在思想品质的教育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通过举办体育运动会,对推动学校体育的开展,检查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提高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与课余体育训练质量和进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立德树人:一位大学党委书记的思与行

    立德树人:一位大学党委书记的思与行

    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关键时期。深入探索高教发展规律,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不仅成为知识的高地、人才的高地、创新的高地,而且成为精神的高地,成为追求真、善、美的殿堂,从而完成立德树人使命,切实担当起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本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重大课题,做了大量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针对加强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开展了具体实践,并总结了相应的发展规律和宝贵经验。
热门推荐
  • 四楼娇俏美人(幸福公寓系列)

    四楼娇俏美人(幸福公寓系列)

    [花雨授权]因为要信守他给初恋情人的痴情承诺,他坚持他们只能是朋友?那他对待她这个“朋友”的方式可真特别啊!不但时常乱吃飞醋,更三不五时就抓她去接吻!?好啊,他要当朋友是吧?那她就如他愿!
  • 别动权臣的小夫人

    别动权臣的小夫人

    (1v1甜宠文)新书《穿成弃妃后我拯救了偏执暴君》求收藏~萧锦熙穿越到古代就替堂姐嫁给快死的苏家落魄卑贱养子冲喜。传闻苏北穆活不过十八岁,她嫁过去就会成为小寡妇。所有人都等着看她倒霉。可等到最后,萧锦熙不仅活的万丈光芒,还被苏北穆宠得无法无天,旁人望尘莫及的尊位。苏北穆是弃婴,四岁被苏家收养,人人唯恐避及的天煞孤星…他以为自己一辈子都只能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永远不可能再有一丝光亮。直到那一天,她出现在自己的面前,那么明亮那么温暖,叫人舍不得松开……——为了活命萧锦熙暗暗咬牙笑道:“公子英明神武,俊美无双,玉树临风,英俊潇洒…武功盖世,帅气多金,医毒无双,像您这么俊美优质的男人,全天下打着灯笼都找不着一个…”苏北穆笑眯眯道:“锦儿小嘴真甜。”——萧锦熙冷哼:“和离。”某公子依旧笑眯眯:“你中了毒,这世上只有我能解。”萧锦熙秒变乖巧:“相公,锦儿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你。”某公子依旧笑眯眯:“嗯,这就乖了!!”女主:腹黑狡黠+娇气可爱+古灵精怪+足智多谋。男主:黑莲花,狡诈如狐,医毒无双,能文能武,美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毒师无情

    毒师无情

    以毒之名,行走世间,毒有双面,亦毒师也有双面,恶者以毒行战事,善者以药救万民。两面行事,善恶勿辨
  • 请向阳而生

    请向阳而生

    “雪融化会变成什么?”“是春天吧。”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钟的吻,但你知道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奇怪又神秘的无人餐厅、令人向往的青涩爱情、搬不走的电视机...这里的每一个或绚丽或充满少女遐想或平静的故事都等待你的到来。希望在忙碌之余给你带来温暖。生活如雨,请撑伞原谅。
  • 修仙都市少年之路

    修仙都市少年之路

    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佛魔尽在一念之间,修仙记
  • 霸道总裁快走开

    霸道总裁快走开

    “你走开。”“我走了,谁来爱你、疼你、守护你。”“爱谁是谁,反正不是你。”“宝贝,我会好好磨磨你的棱角。”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