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60200000016

第16章 朱元璋——有胆有识的明代开国皇帝(2)

第六节 建立明朝、初定体制

(一)登基与定都

在1367年,改元吴元年的时候,朱元璋已为下一步称帝全国做了准备。在应天,他修建了天坛、地坛;为四代祖先兴建了太庙;重订了历法《大统历》。另外为专门培养国家管理人才,设立了国子监、翰林院,并开始文武科取。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祭告了天地,正式登基。新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朱元璋在奉天殿接受了百官朝贺,册封马氏为皇后,立世子标为皇太子;封赏百官,立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新朝诏书采用奉天承运为题头。

朱元璋定国号为明,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他的政权是继承明教的,没有与红巾军在心理上完全割断。朱元璋自己起身于明教,他的政权体系中,出身义军的臣僚们还占据了支配多数,他们与义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笼络这批人,对稳定初建的新朝很有必要。这和其后朱元璋取缔明教、弥勒佛教、白莲教是矛盾的,这个矛盾的转变是在朱元璋清除了政权中这股强大的力量,彻底掩盖了自己的义军领袖的形象后完成的。

选定国都关系着皇朝统治的长期稳定与发展。从经济角度看,南方经济、文化基础好,建都南方,便于供给和管理。从国防角度看,元人仍然拥有重兵,随时可能挥师南下,控制黄河流域,定都北方有利于应付危急。选都问题一直决定不下,后来在分封诸王镇守边疆,解决了国防难题后,才于1397年宣布定都应天,改名为南京。

(二)组织运行国家机器

为有效地组织运行国家机器、巩固皇朝统治,朱元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比前代做了大幅度改进。

建明初年,百废待兴,还没有成熟的政体模式。政治、军事机构仍大体沿用元朝旧制,中央设中书省、大都督府,地方设行省。然而对元朝权力分散、皇权衰弱的前车之鉴,朱元璋深以为戒。1368——1380年,朱元璋完成了政权调整。

在中央,朱元璋于1380年废除了中书省,取消丞相一职,设六部以取代。六部分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设尚书一人,左右待郎二人。六部分别对皇帝负责,互相独立。吏部执掌全国官吏的选录、调用、惩处;户部主管税务与人力调拨;礼部负责祭祀、典礼、宗教、教育、科取、外交;兵部掌握全国常备军的任免和军令的下发;刑部执掌法律、刑诉和监狱;工部负责制造军械、铸造货币、营建土木工程、兴修水利、改善交通等。

军事上,1381年废去原大都督府,分都督府为前、后、左、右、中五都督府,每都督府设左、右都督长官。职权上都督府与兵部互相交错,都督府掌管军籍、军政,却不直接统领军队;兵部下发军令、任免军官,却不指挥军队,两个机构都直接听命于皇帝。常备军同时还受分封诸王的钳制,战时,兵部发军令,都督府长官凭印信与王爷令旨,统兵出战。战毕,立即交还印信,退还兵权,回复原职。军中还常派监察御史或给事中监军,临视军队作战情况。

常备军的设置,是基于吴王时期的旧制,朱元璋攻占集庆后,为解决军粮的供给问题,开展了军屯,经验证明这一措施是有效的。建明后,考虑到军队负担和保持军队素质问题,朱元璋决定沿革过去的军队建制。1378年,制定《部伍法》,建立卫所制度。一卫统领五千余人,卫设指挥使;卫下设所,所下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数个卫所依据军事区划组成一个都指挥使司。军人另设军籍,以区别于百姓。军人的职业世袭相沿,这样既保证了军力充足,又使军员固定,便于控制。全国常备军总数约为120万人。

军队的给养主要来源于军屯,平时垦植、练兵,战时集结出兵,控制了军费支出。

朱元璋还加强了监察机构的职能。1375年,改原来承袭元代的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左右都督御史、左右副都督御史、左右佥都督御史,并下派监察御史110人,分管全国13道。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全国上下政府机构,职务级别设置不高,但职权很大。

地方机构的改革早于中央,1376年,改元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共设15个布政使司。每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负责地方财政和民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地方刑事、法庭和监狱;地方军队设都指挥使司,负责军政防卫。三个机构各成系统,垂直与中央联系,地方的权力由此消弱,中央的集权高度加强。

此外,为避免机构设置过细,政令不畅,朱元璋改地方行政机构为三级,即布政使司、府、县,取消了元代的省、府之间的路一级机构,机构简化,使国家行政更为有效。

为提高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朱元璋提倡简化公文。1380年,颁发《案牍减烦式》。同时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主张学习唐宋古文,一改政府文牍如山、办事拖延的恶习。

1373年,明朝庭颁布了《大明律》,为国家统治建立了依据。《大明律》按六部执掌排列,制定了基本法规,并明确各级行政机构职责,规范官吏行为。《大明律》立法严谨,条文简洁,在三十年内几次修订,是中国法学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文献。后来,为了使百姓了解有关的法律精神和条文,又颁布了《大明律律令直解》。

朱元璋的政治改革加强了皇权,使所有权力归于皇帝一人。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朱元璋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有权威的皇帝。

(三)戢定边疆与国防政策

南征北伐的任务顺利完成后,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然而在东北、西北、西南还残余着元朝余部和割据势力。

四川当时仍被明玉珍的夏国占据。明玉珍原为徐寿辉部将,徐寿辉被害后,明玉珍自称陇蜀王,断绝与陈友谅的一切联系。1362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夏,建元天统。明玉珍忠于红巾军,崇奉弥勒佛教,在位5年,政清民平。1367年明玉珍死,其子明升继位,国势开始衰弱。

1371年正月,明军两路入取四川。东路以汤和为征西将军,廖永忠、周德兴为副将军,率水师由瞿塘进攻重庆;北路由傅友德率领,从秦陇南下成都。1371年8月,东路水师苦战后到达重庆,明升降。不久,成都守将也降了傅友德,10月,四川全境平定。

四川归入版图后,明朝廷着手收降云南。云南是元朝在西南的根据地,多民族杂居,情况比较复杂。当时云南由三个系统控制:忠于元皇朝的梁王,以昆明为中心;尊奉元朝的白族土酋段氏,以大理为中心;以及这两个中心以外的各少数民族首领控制区。

1372年,朱元璋先后派遣王、吴云为使招降梁王,都被杀害。1381年底,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起兵30万征讨云南。军队主力由湖广辰、沅二州西取普定,进攻昆明;另派一军由四川南下乌撒,牵制昆明。1382年1月,出师三个多月,东路军顺利攻克昆明,梁王自杀。东路军的一支由傅友德率领已先期在攻克曲江后,北上增援乌撒;主力在沐英、蓝玉率领下由昆明西取大理。1382年4月,大理段氏归降。北路军在乌撒也战胜元军,彝族等各少数民族区纷纷归顺。平定云南后,明朝庭设立都指挥使司和布政使司,并留义子沐英镇守云南,沐系一家与明朝三百年相始终。

西南的反明势力消灭后,西北、东北仍有大量元军活动。北伐军没有将元的主要军事力量彻底摧毁,扩廓帜木儿的西路军、元朝皇室的中路军、以及东北元军互相呼应。1372年后,西路军、中路军基本被明军逐出内蒙,东北元军相对孤立。

东北元军的主力为元朝世将纳哈出一系,盘据在辽宁金山一带。1371年,镇守辽阳的一支元军归降明朝,明政府在此设立了辽东指挥使司。1387年1月,明派冯胜、傅友德、蓝玉统兵攻打纳哈出。明军以优势兵力从东向北包围了金山,纳哈出孤军无援,于1387年10月投降。至此,白山黑水归入大明版图。

由于无法彻底消灭元军残部,中国北方就时刻受到元人再度集结南侵的威胁。在东北、西北基本平定后,明朝构置了横跨东西、长达万里的防线,以抵御元军入侵。从辽河向西,由辽阳开始,连接大宁、大同、开平卫、兴和、东胜,沿长城设置防线,沿线分设卫所,并派驻封王沿防线设国。北边边防的确立,保证了明朝开国几十年的稳定。

(四)分封诸王

为保证天下为朱明皇朝一家的天下,使全国各地处于皇朝的严密控制下,朱元璋于1369年4月确立了封王制度。1378年,诸王就藩。

分封诸王各设王府,王府自设官吏,王府的费用由国家承担。各亲王不干预地方行政,没有土地权,但掌握重军。

分封诸王分为两大系,一系主要镇守边关,防止元军入侵,称为塞王。塞国有辽国、宁国、燕国、谷国、代国、庆国、肃国、晋国、秦国等;一系镇守内地各大要城和战略要地,有周国、楚国、齐国、潭国、鲁国、蜀国、湘国、靖江国等。每一个王国都构成一个军事中心,起着防边镇内的作用。

为防止诸王滥权专宠、为害地方,朱元璋先后制定颁布了《祖训录》、《宗藩昭鉴录》,以为儆示。然而他没有预见到诸王权重,必然造成皇室内部矛盾,从而危及皇朝的稳定。

(五)民族政策

明朝的民族政策大体沿袭了汉唐旧制,在保证归顺臣服的前提下,允许各少数民族实行自治。并帮助发展经济、促进文化教育。

云南归服后,对待当地的各少数民族,明朝采取了两种治理办法:一是任命当地部族首领为土司,负责境内军民财政。土司为世袭,对王朝有纳税、修路、战时出兵的义务。土司的小儿子往往被送往京城国子监学习,这样一方面为挟制,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的异族治理者的教化。二是派遣流官治理,或没收不驯土司的治理权,即改土归流,由汉人来负责管理土藩。

对待东北的女真族,明朝庭采用的办法是:一方面设重兵镇防,派韩王、宁王、辽王控制军事重镇;一方面又分别招抚女真各部落,使其建立卫所,部落首领为世袭军官。在经济上给予各部族与汉族地区互市的优惠政策。各部落分而治之,互不相属,女真族的凝结的力量被消弱。后来,明政府又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辖这一地区。

西北的羌、回、藏各族,由于宗教势力强大,明朝庭一方面立当地酋长为世袭官长,负责地区军民财政;另一方面册封高级僧侣,承认其宗教地位和一定的治理权。经济上,在物资交换供给上给予优惠。

明朝三百年间,民族关系基本比较平和,没有严重的民族冲突发生。

(六)邦交政策

朱元璋继承了中国帝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传统思想,但他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皇帝,认为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扩充疆土是毫无意义的事。在《祖训录》中他申明了对外政策: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之富强,贪一时之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朱元璋认为,四方各国在地位上都低于中国,但他们各自之间是平等的,享有自治其国的权利。对待大多数的友好国家,明采取和平态度,互派使者、互通往来;对待有侵略威胁的国家,严密提防,随时准备给予回击。

朱元璋在《祖训录》中将独立各国列名,称为不征之国。

为方便经济往来,朱元璋在沿海设置了三个市舶司,进行对外通商。宁波市舶司通往日本,泉州市舶司通往琉球,广州市舶司通往占城、逻罗、南洋诸岛。

(七)科举与文化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朝廷需要大量的文武人才。早在吴王时期,朱元璋就在应天设立了国子监,以培养士人。长期征战中,朱元璋每到一地,都搜纳当地地方知名、饱学士子,引为己用。建国以后,朱元璋更注重吸纳人才。

当时取用人才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地方官举荐,选拨品优德昭、聪敏能干的民间俊秀,称为荐举。这批人在洪武初年人才匮乏的时代为新朝的成长做了很大贡献。二是通过国子监,培养高素质人才。国子监为太学生们所设课程以明实事为重,有《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及《大明律》、《四书五经》、《刘向说苑》等。太学生学成后被委任到全国各个领域。三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才,从国家长期用人的角度考虑,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制度来保证国家经常、广泛地选拨人才。1370年,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每三年,各地的生员即秀才在本省省城参加由布政使司主持的乡试,乡试合格者定为举人,各省举人数额都有定例。第二年全国举人在京城参加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会试及格的由皇帝主持参加廷试。廷试合格者称为三甲,一甲三人,分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数人,赐进士出身;三甲数人,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专以《四书五经》出题,考生必须依古人所说立论,不能自由发挥;格式固定为八股、徘偶体,称为制义。

科举制度的实行,本义在广选人才,是件好事,它使社会各阶层人能通过读书进身参政。然而,朱元璋出于对才干之士的疑惧之心,为使人才只是便于皇家使用的奴才,对科举严加规范和限制。结果是,学界歪风的流行,读书人求知目的不正,头脑封闭迟钝,国无良才可用。恶风所及,非止明朝一代,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求知态度、心理素质、人格发展有着极深远、极恶劣的影响。

当时的宋濂写道: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其所切者为四子一经之笺,是钻是窥,余则漫不加省,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

选用人才外,朱元璋在普及文化教育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这可能和他自幼失学,深知百姓教育不易有关。

洪武初年,朱元璋便命令在全国广立学校,府、州、县各级地方都要设立学校。1375年,又诏令地方立社学,为乡村普及教育。同时广派教员,曾一次派国子监太学生366人往北方办学。1368年,朱元璋还下令书籍免税,为广大百姓获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朱元璋在文化方面的另一个成就是命人修订了《元史》。1368年,宋濂、王以及原元朝翰林学士危素奉命修纂《元史》,这项工作从1368年开始,到1370年结束。《元史》材料完整、体例清楚、文字典雅,是《廿四史》中极为成功的一部作品。

(八)宗教政策

朱元璋从元未天下大乱的教训中,深深体会到了宗教对百姓的影响力。为杜绝往事重演,朱元璋于1368年下令严禁邪教。邪教指一切能煽动群众,许诺以种种希望,并使其聚结成团的宗教。尤指明教、弥勒佛教、白莲教。《大明律》中专列《禁止师巫邪术条》,规定:凡师巫假降邪神,书符咒水,扶鸾祷圣,自号端公、太保、师婆,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一应左道乱正之术,或隐藏图像、烧香集众、夜聚晓散、佯修善事、扇惑人民,为首者绞。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之千里。

1386年,朱元璋又颁训谕,告诫百姓: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而愚民好作乱者兴焉。初本数人,其余愚者闻此风而思为者,合共谋倡乱……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隋之杨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之,宋之王则等辈,皆系造言倡乱者。致干戈横作,物命损伤者多。比其事成也,天不与倡乱者,殃归首乱,福在殿兴。朱元璋利用宗教的组织活动创造的时机获取了政权,因而对同样会造成这种可能性的宗教采取严厉措施。

对于不构成危胁,可以装点统治的宗教,朱元璋则采取了宽容态度,给予一定照顾,以示对传统的尊崇。1368年,朱元璋设立善世院、玄教院,管理道教、佛教。并大修名寺名观,封赏高僧名道。朱元璋对宗教的态度是非常实用的,他从未象秦皇、汉武、唐太宗一样,迷信神仙不死之类妄诞的事,朝廷生活中也因而避免了僧道为祸的事情发生。

第七节 党案与文字狱

明朝初年,统治集团基本为淮西势力控制。淮西集团多为朱元璋的乡里故旧,这批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淮西集团的中心人物是左相国李善长,继承其位的是胡惟庸。

从赤贫一下摇身变得有权有势,人很难将原有的价值观保留并和变化了的环境适应协调。这些发达显赫的人,在生活中奢靡淫乐,贪焚横暴,欺压百姓,鱼肉地方;政治上独断专行,排挤他人,欺上瞒下,贪赃枉法。当时的另一政治集团浙东集团对淮西人的所作所为很是不满。浙东集团以刘基为首,多是精于宋儒理学的士人。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对立,为朱元璋利用彼此互相牵制,从中掌握实权提供了条件。然而,淮西集团的势力还是出乎想象地难以控制。

1379年末,占城国派使来朝朝贡,胡惟庸将此事隐瞒不报。朱元璋发现真情后大为震怒,将胡惟庸的左右膀汪广洋处死,同时惩处了中书省中有关的一批官吏。这已暗示了清理胡党的先声。朱元璋早已对胡惟庸与罪臣陆仲亨、费聚关系密切不满,另外胡党势力在军队中也渗透颇深。1380年,利用中书涂节状告胡惟庸勾结蒙古、日本,试图弑君叛乱,处死了胡惟庸,并进行了整个官僚机构的大清洗。清洗扩大到全国,连坐族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中大量官员被处死,其中包括李善长、宋濂、郑遇春等一代功臣名将。清洗甚至牵涉到淮西的一些大地主、大富豪,家产族没。中书省由此废止,皇帝大权收回。1388年,朱元璋命令编撰了《昭示奸党录》,公布胡党罪状。淮西集团的政治势力从此大为削弱。

1393年,又发生了兰玉党案,早在吴王时期,就发生过邵荣谋反,谢再兴投敌的事件,对这桩旧案,明末史家谈迁道:渡江勋旧,俱鱼服之侣,臣主未定,等夷相似,见兵柄独握,未免为所欲为耳。建明后,虽然君臣名分早定,朱元璋又分设兵部、都督府,并委派封王执掌重兵,然而对执掌军权、拥有嫡系、威信早立的大将仍然深以为忌。

兰玉案起于锦衣卫蒋谳的揭举,蒋谳指控蓝玉密谋兵变,并列举了其它罪状:滥用职权,非法惩处官兵,私自蓄奴,对皇帝心怀不满等。兰玉被判肢解,诛连人员达到一万五千人。几乎所有执掌军权的功臣战将都受到了清洗,被解除兵权。其中有朱元璋少年同伴徐达。只有汤和极早交回兵权,得以幸免,安享晚年。兰党案发后,又编纂了《逆臣录》。军队也彻底地大换血。朱元璋清除了军政两界的绊脚石。

胡兰党案共清洗了四万余人。在清洗中,朱元璋借重自己控制的特务机构检校和锦衣卫,进行了恐怖屠杀。检校是朱元璋组织的专事监视探听的特务人员,没有正式机构,只有探查报告之责,没有拘押审讯之权。然而检校的活动无所不至,甚至连大臣的私房话都被探听报告给皇帝,以至人人惊惧。朱元璋曾道:有这几个人(检校),譬如人家养了恶犬,则人怕。1374年,朱元璋专门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给予司法审讯权,经理一切皇帝需要直接干预的案件,锦衣卫内设置诏狱,是著名的酷刑实施之处,锦衣卫是皇帝的打手。朱元璋还发明了廷杖制度,即在殿廷内由锦衣卫负责杖责鞭打朝廷官吏。著名的被廷杖处死的有朱文正、朱忘祖、薛祥、茹太素等人。

一方面,朱元璋精心策划清除朝廷中掌握实权的势力集团,一方面,又采取严厉政策,制裁贪官污吏,维护朝廷法纪。朱元璋曾道: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这种以猛治国的政策,贯彻洪武始终。朱元璋坚持严法精神,然而枉过而不及,以小节而大纠,由一人而蔓延全国,随意扩大案件,导致官庭空虚,官吏人人自危。1372年,发生了空印案,其后1375年又发生了郭恒案,两案牵连六部、使司、府县官员以及地主八万余人。空印案起于户部严格的财政报告制度。明朝要求各地按期上报地方粮税收入,并严加查核,一有不符之处,立即驳回重报。很多地方为免去来回更换填报的麻烦,预先备有盖有各级政府印章的空白印信,印信为骑缝印,不能用作它途,朱元璋发现后,认为上下贪污舞弊,大开杀戒。1375年,郭恒案发。郭恒是户部侍郎,利用职权,贪污浙西秋粮。朱元璋以此为机,普遍清查了各地官员并牵连许多和官府有关系的地方富豪。这一案,不仅诛杀了很多官吏,江南许多世家富族也因此铲除几尽。对待查出归案的官吏,朱元璋任意运用酷刑。他说:其贪婪之徒,闻(恒)之奸,如水趋下,半年间弊若蜂起,杀身亡家者不计其数。出五刑以治之,挑筋、剁指、刖足、发、文身。罪之甚欤!另外又有凌迟、肢裂、剥皮、抽肠种种名目,刑罚残无人道,古今罕见。为警戒官吏,朱元璋编撰了《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篇》、《大诰武臣》四书,罗列各样罪案和刑处。

朱元璋实行大清洗和严猛之治,一方面是出于猜忌之心,消灭不利政治集团势力。另一方面,也是本于他出生农家,生于乱世,对为害百姓的恶官恶吏深恶痛绝,务必根除而快之。然而官僚制度的内在的腐败性,使他政平吏清的梦想不可能实现,反而引起各阶层人的不满。一些耿直官员上书反对滥杀酷刑。

1376年,叶伯巨上书言:

臣观历代开国之君,未有不以仁德结民心,以任刑失民心者,国祚长短,悉由于此。议者曰:元中叶,专事姑息,赏罚无章,以致灭亡。主上痛惩其敝,故制不宥之刑,权神变之法,使人知惧而莫测其端也。臣又以为不然。开基之主,垂范百世,一动一静,必使子孙有所持守。况刑者国之司命,可不慎欤!夫笞、仗、徒、流、死,今之五刑也。用此五刑,既然无假贷,一出乎大公至正可也,而用刑之际,多裁自圣衷,遂使治狱之吏,务趋求意志,深刻者多功,平反者得罪,欲求治狱之平,岂易得哉……故必有罪疑唯轻之意,而后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解缙上万言书,道:

臣闻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顽。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剪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始终如一者也……连坐起于秦法,孥戮本于伪书,今之为善者妻子未必蒙荣,有过者里胥必陷其罪,况律以人伦为重,而有配给之条,听之于不义,则又何取夫节义哉!此风化之所由也。

朱元璋晚年也对此有了反思。规诫后代子孙不可效仿,他说:朕自起兵至今四十年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其中奸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然此特权时措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长法。以后嗣君统理天下,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黥、刺、劓、阉、割之刑。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刻劾奏,处以重刑。

洪武年间,朱元璋还大兴文字狱,有理智的清除和无理智的滥诛结合,消灭了大批文人官吏。

有些封建文人对出身贫贱,起于叛军的农民皇帝很不以为然,有的则忠于元朝,这些人不肯与新朝合作;还有人不满于朱元璋的酷政,希冀远避朝祸,求得自保,这些人都召来了朱元璋的忌恨,决不宽恕。为此,朱元璋制定法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被诛杀或被逼杀的知名文人先后有夏伯启叔侄,姚润、王谟等,明初著名诗人吴中四杰亦无一幸免。杨惟贞诗名负于海内外,为免入朝廷,作《老客妇谣》,声言年老无用,如被逼不过,只好跳海自杀,朱元璋声名之下,无奈只得放他一马。当时庐陵人张昱幸免被征后,曾有诗道:洪武初年白日边,诏许还家老贫贱,池馆尽付当时人,惟存笔砚伴闲身。刘伶斗内葡萄酒,西子湖头杨柳春,见人旁观只袖手,听人谈天只箝口。反映了当时很大一批士人的心态。

朱元璋心胸狭窄,对早年的身世很忌讳,最怕人提及出家及叛军之类的字眼,以为伤了皇帝体面,脸上无光。对各类官书文告以及文士诗文严加挑剔,吹毛求疵,稍有触及他心里的敏感神经的,马上雷霆发作,严加惩处。对皇朝统治言有不敬的也决不放过。浙江府学教授林文亮作《谢增奉表》中有作则垂宪一句,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作《贺万寿表》有垂子孙而作则句,福州府学训导林伯作《贺冬至表》中仪则天下等人文中都有则字,则与贼音相通;常知府学训导蒋镇《正旦贺表》中睿性生知,生音近于僧,祥符县学教谕贾翥《正旦贺表》中取法象魏,取法近似去发,尉迟县教谕许元《万寿加表》中体乾法坤,藻饰太平被皇帝解释为削了头发,早失太平。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贺表》中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被皇帝认为又骂秃,又骂贼,这些人统统都杀掉了。为避免圣怒屡犯,1396年,翰林院制定了《庆贺谢恩表式》,算是救了不少依文为生的官吏一命。朱元璋还颁诏,严禁民间使用某些禁忌字。皇帝为天命贵人,不能有不光彩的历史,他要让世人都忽略忘却自己的卑微之处,高高在上,头罩圣洁的光轮。然而一己的狭隘偏执的心理,并不能掩盖历史的真相。所谓欲盖弥彰,反而更让人觉得贵为皇帝的天命真人也有荒唐无稽、可笑可叹之处。

第八节 宫廷生活与家庭教育

封建帝王,一圈红墙,独占三千佳丽。朱元璋本人多纳嫔妃,其中有蒙古、朝鲜、云南、百夷等各族人。而原配马氏,与朱元璋一生患难相持,苦乐与共,感情最好。

马氏相貌普通,但朴实善良,识得大体,待人宽厚,深得朱元璋敬爱。在多年征战中,她调解将帅矛盾,带领官军眷属们缝衣做鞋,犒劳将士,生活节俭,勤于内务,是朱元璋的贤内助。建朝后,对朱元璋的猛整滥杀,她总是寻找适当的时机多方劝说,解救了不少大臣。

尊为国母,她亲自读书识字,为嫔妃作榜样,以使众人知书识理。为免连累医生,夺人性命,病重时她坚决不服药。马氏的贤德,使朱元璋一生感念不已,常将她比作唐太宗的长孙皇后,马氏殁后,朱元璋再没有立过皇后。

朱元璋严格将宫廷与朝廷隔离,他认为,宦官外戚专权是历史上最坏的事,几乎代代有之,他要将这股恶风在明朝禁绝。他立铁牌于宫门,上书:内臣不得干涉政事,犯者斩。并严禁宦官读书,限制宦官官级,禁止宦官与大臣联系。对待嫔妃宫女,他要求她们勤修女德,作《女诫》以为教诲;限制外戚与宫内联系;严禁外戚参予政事。这些措施,相对扼制了庭闱祸乱的可能。

朱元璋一生多子女,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朱元璋对皇子的教育非常注重,在德行和知识两方面严格要求,希望他们能成为杰出的皇朝统治者。他在宫内修建了大本堂,选收古今图书,并选用知名文士为教师,聪俊贵族子弟为伴读,为诸皇子学习创造最好条件。他要求教师不要拘泥迂腐学问,要切中实际地进行教育。他又要求诸皇子熟习礼乐,勤修品德;要求他们精政爱民,诫告勿要奢靡享乐。诸皇子成年后,多有才干之士。太子儒风淳厚,为人宽简;四子燕王才略过人,具有政治天赋;五子周王文才出众,又好医药,著《元宫词》,《救荒本草》;十七子宁王文史精通,著有《通鉴博论》、《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十二子湘王文武全才,风雅过人,自号紫虚子,又建景元阁招纳名士。其他诸子中多好文多礼,此风流传,明王室历代涌现出了不少品高才秀的子弟。朱耷(八大山人)即是明皇室后人。

朱元璋不仅注重皇子的教育,自己对知识也有强烈的渴求欲。少年时没有条件求学,一直让他深以为痛,他在遣嘱中道:朕膺天命,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免,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他执掌权力的几十年中,勤学不怠,并且能不拘泥于书本的文人俗套,务求所学为自己所用。他好与文士讲经论史,尤其对各代史书情有独钟,常常能从中独辟一径,提出自己的观点。批评古人,尤其是帝王的作为,成为他的一大乐事。他也喜欢舞文弄墨,自己写了些诗,并重新依据北方语音修订了《洪武正韵》。他的诗有:

菊花诗: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不惹庵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哓哓问姓名。

征东至潇湘:

马渡沙头苜蓿香,片云片雨过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朱元璋虽然也附庸风雅,但他仍是喜欢质朴爽捷的文风。他提倡运用民间白话文,写文章务必清楚明白,自己的诗文也是豪爽明快。然而他没有意识到,他所喜爱的与他要求的八股文的摘章寻句的文风是根本矛盾的,而后者极大败坏了文风,恶果深远。

朱元璋对知识的态度与他作为帝王的尊严结合起来,便出现了一系列荒唐古怪的事。例如,他对孟子的态度。孔孟并称儒圣,朱元璋对圣人是极为礼敬的,然而当他发现《孟子》中时有犯上不敬的话语时,如:民为贵、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等,他大为恼火,索性禁了《孟子》,撤了孟子在孔庙中的牌位,后来勉强恢复了牌位,但仍删减了《孟子》85条,才准予刻版发行。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98年,病死南京,终年71岁。死后葬于南京钟山孝陵,谥高皇帝,庙号太祖,历史上一般称他为明太祖。

同类推荐
  • 塔布曼

    塔布曼

    塔布曼(1820—1913年)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人女杰。她出身奴隶,从5岁起开始劳动,经常挨打,对奴隶制深恶痛绝。逃出奴隶制火坑后,她参加了“地下铁道”的工作。“乘务员”在带领黑奴逃亡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料想不到的困难,但塔布曼在她工作的十年中,采取各种巧妙的方式,从未丢掉一名“乘客”。由于她勇敢、机智,所以约翰·布朗称她为“塔布曼将军”。1913年3月10日,曾帮助黑奴同胞由“地下铁道”(协助黑奴逃亡的秘密交通网)逃向自由的勇敢、目不识丁的庄稼人——哈丽特-塔布曼,在她的纽约家中去世,享年92岁。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2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2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尹家民黄埔·红墙系列:猛将陶勇

    尹家民黄埔·红墙系列:猛将陶勇

    陶勇(1913—1967),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早年参加革命,从普通战士,迅速成长为一个智勇双全的战将。曾任红军团长、新四军团长、苏皖支队司令、解放军华野四纵队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海军副司令、东海舰队司令,是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67年,莫名而死,成为至今尚未知晓谜底的“文革奇案”。
  • 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

    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名人。这样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有益于人格的健康发展。名人活在我们的心里,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伴随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遥远而又亲近。本套作品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最具有代表性的名人,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探知他们的人生追求,感悟他们的思想力量,会使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的关键,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生命更有意义。
  • 董竹君:一首激扬的命运交响曲

    董竹君:一首激扬的命运交响曲

    一个旧上海滩洋车夫的女儿,12岁时沦为青楼卖唱女;14岁逃出火坑嫁与革命党人成为都督夫人,却不堪忍受封建大家庭和夫权统治,于29岁时毅然抛弃都督夫人的名头,选择离开;带着四个儿女两手空空回到上海打拼,历尽艰辛创办了上海锦江饭店。她的一生,开始于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1900年,结束于香港回归祖国的1997年,经历了旧中国近代的政权更迭、战争饥荒多事年代,也经历了新中国的建立走向富国之路的时代,她的一个世纪,是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的缩影,更是一个女人不可多得的传奇。这本书,既是这个了不起的女人一生的缩写,也是她所生活时代的映照。
热门推荐
  • 红楼大丘八

    红楼大丘八

    内有藩镇割据一方,外有异族入侵一阵。且看这红楼里的大丘八如何混不吝地活在这个红袖添香的世界。
  • 独家宠溺:陆先生轻点宠

    独家宠溺:陆先生轻点宠

    前一世,她为情所伤,这一世,她誓不碰情这一字,陆先生却用她所有的宠溺,打开她的心扉。陆先生帮着她处理渣男,对付渣女,许她一世柔情。然而然而她不过是想要个小鲜肉,陆先生分分钟翻脸;她想要嗨次夜店,陆先生捉她回家……乔筱悦哀嚎,自从嫁了陆先生,人生简直没异性!小豆丁比手指:难道我不是异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机械圣徒

    机械圣徒

    被外神唤醒的机器,产生了对机械神教的狂热信仰。抛弃脆弱的肉身,拥抱机械,接受光荣的进化吧!以绝对的理智,绝对的理性,三分的唯物,十分的狂热,迈向浩瀚的星海!血肉苦弱,钢铁永恒!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陌上花开:一顾千年

    陌上花开:一顾千年

    [简介无能]苏南烨,东月国少女的梦中情人,长相帅气,性格多变。转身温柔的凝视着花六六,“镜萸,无论你去哪里,天涯海角或是黄泉地狱,我都伴在你身边。”景立,天下第一剑客,长相颇有一股书生气,江湖众人最愿意结交的人,没有之一。转身鄙视的看了一眼花六六,“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蠢的女人!”离槐,想爱不敢爱,知爱不说爱。转头纠结的看着花六六,“六六,其…其实……”西泽、言煦……等等等,以上的帅气男子只是出来打酱油的。某人真真正正爱的,正拉着她,努力双休着。“啊啊啊,今日不行,你别过来。”“为何不行?”“因为…因为我算过了,今日不适合运动。”他站在床边,开始宽衣解带。
  • 冷面枭王:逆天独宠狼王妃

    冷面枭王:逆天独宠狼王妃

    她,二十一世纪狼族之王,狂傲漠然,异族大战本该享受安定却一朝之间穿越了,父不爱后母欺,渣男退婚统统无视;他,整个陌离王朝无人不知的不败战神,传闻嗜血冷酷,不近人情,做事全凭自己喜好,却败给了她,心甘情愿做她的跟班,只是不要工钱,买个吻就好,这是一篇独宠甜文,附带打怪杀敌的女强男强小说
  • 病娇薄少他又偏执了

    病娇薄少他又偏执了

    “你死心吧,就算是死,我也不会放你走。”薄厌抚着女孩苍白冰冷的脸,偏执低喃。她死后,所有人都说他疯了,可薄厌知道,他没有。只是从阮念死的那一刻起。薄厌活着,每一刻都是地狱。——阮念死了,她重生在她的十八岁。这一年,她刚回z市,还没遇到薄厌,还没有经历背叛。从家里逃出来,她身无分文的奔向薄厌。她要告诉他,哪怕世上所有人都不爱他,也有她爱他!她的薄厌,连偏执都是那么可爱!——“薄少,夫人不经你允许,又逃出了别墅。”薄厌:“跟着她,别让她受伤了,也别让她发现!”“薄少,有人向夫人告白了。”薄厌:“带走,腿打断!”“薄少,夫人说,她要进娱乐圈,参加选秀比赛……”男人终于忍不了了,解开领带捆住了少女手脚,把人带回床上,“念念?挑战我的底线?”薄厌真凶啊,可阮念一点不怕,她甜甜的亲他,还说,“我爱你,薄厌,可我也爱表演,你就答应我,让我去吧~”薄厌眸色深了:“不行,除非你把爱我说一万遍。”阮念高兴:“说一万遍,你就答应了吗?”“说一万遍,我把娱乐圈买下来,给你丢着玩。”
  • 与玫瑰

    与玫瑰

    图图的每日情感文字分享,喜欢的记得双击么么哒!
  • 错的时间里

    错的时间里

    讲的是吴怡在初中的时候交朋友.一直到初中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