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84100000019

第19章 心理防御机制与警察身心保健(17665)(3)

4.3.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

据有关资料记载,心理学家所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名称(术语)达50个之多,它们的含义有些很近似,有些实际上是同义词,有些概念所标示的内涵存在部分重叠,不能完全剥离分开、彼此独立。因此,对于防御机制中所涉及的部分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另外,还存在着多种不近相同的区分和使用方式,下面做简单的提示,并对部分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做专门的介绍。

4.3.1.压抑

这是一种试图将挫折引起的不愉快的心境或把令人痛苦和困扰的问题(欲望、情感、心理冲突等)逐出意识之外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不论它在多大程度上是不随意的,但是又是可以认知察觉到的、是意识的。

在日常心理活动中,压抑是常常起作用的。当我们面对某种痛苦和困惑时对自己说:“有什么了不起的,以后再说吧。”压抑可能就已经在起作用了。在类似的情况下,当我们转移注意于另一件似乎更重要的事情,或有意识通过文体活动摆脱不愉快的心境时,压抑也在起作用。

最浅层的压抑,只不过是主体对令人困扰的内心问题的思考、决定和行动的暂时延迟罢了。隔一段时间,那些困扰人的问题还会在意识里再现,重新引起主体的痛苦和注意。深层的压抑可以导致相当长时间的忘却,甚至达到症状性遗忘的程度。从幼年开始一直持续着的压抑可以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和性格基础的一部分。例如,主体完全不能觉察到自己某种心理冲突的根源,而对于旁观者则是一目了然的。

许多情况下,挫折并不能由于内心的压抑而消除,意识、潜意识的紧张状态仍在继续,并将以完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各种身心疾病、梦话、酒话、病中的胡话和梦境中的满足等等。过分的压抑导致心理冲突的尖锐化和持久化,造成严重的精神痛苦和社会适应不良。因此,可以认为,没有过分的压抑,就不会有神经症性心理冲突。过分的压抑具有自我否定的性质。所以,自我否定性的压抑是神经症性的。

所谓自我否定性压抑,就是企图把自认为可耻的、邪恶的、不洁的,至少是不应该的****从根本上消灭掉。主体为了从根本上消灭某种****,就竭力夸大它的邪恶性,同时为了证明自己的“纯洁性”,要从心理上尽量的排斥它。例如,传统的教育中存在“万恶淫为首”的错误观念,由于某些家庭教育环境、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使得有些孩子用过分的压抑来对待自己日益明显的青春期心理萌动,导致尖锐的心理冲突。冲突的一方有满足****的要求,冲突的另一方却坚决斥之为邪恶,极力压抑生理心理的正常发育和需求。性成熟和****是每一个健康的人人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抹煞****需求的产生就等于对自我的否定。实际上,这种人一旦陷入这种冲突之中,就再也找不到可以自我肯定的理由了。自我否定性压抑源于害怕惩罚或自尊心的损伤,与违禁性罪感或个人耻感密切相关,往往与父母教养不当和亲子关系的问题有关。

那么,是否压抑就是一种完全消极的做法呢?显然不是。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要适应环境。如果遇到挫折,为了一时痛快竟毫无节制地发怒,这只能是没有教养、社会化水平太低的表现,必然会进一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适度、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形成主体人格所必需的。因此,压抑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在一定意义上,压抑也是自我保护的重要心理机制。例如,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往往会发展一种与自我否定性压抑根本不同的压抑,可以称之为适应性压抑或成长性压抑。主体认为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是合乎情理的,只不过在不适宜的时间和地点不让它们立即获得满足(推迟满足也是压抑),或者选择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方法和途径使它们得到满足。这种压抑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符合社会规范,有助于个人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和个人潜力的发挥。

一旦对****采取否定的评价和抹煞的态度,压抑就会趋于过分,而过分的压抑必然导致****反抗的加强,这就会导致神经症性心理冲突。不仅如此,过分的压抑使我们对自己的****缺乏了解,会误以为就应该是满脑子“道德文章”,对自己缺乏了解当然就找不到满足需要的途径。另外,被压抑的****总要寻找出路和表现自己。既然正常的渠道和途径行不通,它们就会借助于其它防御机制以扭曲和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冲突的变形(神经症症状)就出现了。

适应性压抑只是推迟****的表现和满足,它并不企图消灭****,而是肯定它们存在的合理性,也就不会引起它们强烈的反抗。由于压抑不过分,各种****时常在意识中出现,健康的人具有对人性弱点的自知之明,认为这是人性的自然显现,对它们采取宽容和接受的态度。反之,自我否定性压抑或过分的压抑,意味着不接受自己,同时也很难接受和宽容别人。

自我否定性压抑本身是不健康的,它倾向于导致紧张、焦虑、自卑、心理功能下降,社会适应不良,以及伴发各种生理功能障碍。同时,自我否定性压抑造成心理冲突尖锐化的痛苦,往往需要调动其它防御机制来缓解痛苦。因此,过分压抑往往是走向神经症的第一步。

4.3.2.反常行为(反向作用)

反常行为指的是当人遇到挫折时,直接的攻击行为是自己力所不能及或为环境不容时,为了掩盖内心的冲突,不使矛盾表面化,而采取的与自己本意完全相反的行为。例如,为了压抑上升的憎恶意识和危险情绪,反而表现出过分虚饰的爱和关心。

反常背后必然潜在着不满、戒备、嫉妒、敌视等对抗心理和无可奈何的心态。由于这种行为不是自己的本意,而只是一种掩饰,因此其行为常表现出:动作笨拙,故意做作,表情过分而不自然等特征。当这种虚饰的爱和关心一旦遭受到失败时,内心的憎恶、不满、仇恨就会表面化。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反常行为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夫妻之间因为琐事闹意见,妻子在伤心之时将丈夫多年来的“毛病”罗列在一起,进行了夸张性的描述,让不了解情况的人感到其丈夫一无是处。于是,周围的一些“好心人”就劝她:“既然这样,你还怎么和他过?不如离了算了。“这话听起来是顺从她说的,但从根本上却违背了她的心愿。她与丈夫闹意见,只是想迫使丈夫向她认个错。可经周围糊涂的“好心人”的劝说,最终使得这对本可以修复的婚姻,走到了不得不分手的地步。最后,妻子十分后悔。

4.3.3.固着

持续毫不伴随情绪的行为,或将同类行为做无意义的重复等,都是固着反应。例如,有的人面临生活中的突然事变,感到精神非常痛苦,一时难于接受,把自己关在屋里反复地自言自语;有的人会木然地在固定的范围内走来走去,你若问他在干什么,他也说不清;还有的老年人退休后思想观念僵化,不接受新生事物,一味怨天尤人,看什么都不满意,这都属于固着反应。

4.3.4.逃避

为了从挫折的心境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全部投入到另一件事情上去,以显示自己生活的充实和内心的平衡。有的人真的能够从这种逃避性的转移过程中寻得、培养出新的兴趣、爱好,获得最终的心理平衡,这当然是一种积极的结果。而有些逃避性的行为则会导致消极的后果。例如,一位原本身体还不错的老年人,从岗位上退休后,为了证实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他就像个小伙子一样白天黑夜地“连轴转”。他的生命力原本旺盛,可他不正视自己的身体器官和生理机能已开始老化,身体已经存在疾病的隐患,还一味地蛮干。最终导致心脏病突发猝死。

4.3.5.退避

这是一种从引发挫折的状态中退出,尽可能地回避现实,拒绝与现实接触的一种消极反应,又称“铁桶现象”。例如,一个女孩子在22岁大学刚毕业时曾经交了一个男朋友,就在两人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时,对方突然移情别恋。给她造成极大地伤害和打击。这是她的初恋,她付出了巨大的、真诚的感情投入。她把自己与对方比较,实在看不出对方哪些地方比自己强,可自己的恋人竟然就这样变心了。她想不通。

一时间,她感到别人肯定都在嘲笑自己、看不起自己。为了保护自己,在最初的那个阶段她选择了自我封闭。她把自己关在屋里,拒绝与人交往。后来,她逐渐恢复了原有的生活秩序,但是始终拒绝再交男朋友。她固执地认为,男人是不可相信的,她由对原来恋人的怨恨,发展到对所有男人的排斥,她由害怕再次受到伤害,演变成为顽强地拒绝开始新的生活。就这样,一晃10年过去了。她成为更加内向,离群索居,缺乏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的人。她的生活缺乏生气与色彩,人格的这种变化也使得她错过了许多自我发展的机会。单纯的退避往往会加重原有的挫折感。

4.3.6.倒退(退行)

这是指人们在遭受挫折,而自感无力抗拒时使自己的生活态度、人际交往模式和需要等向发展的初级阶段倒退,以回避现实面临的心理困境的反应模式。例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后,出现歇斯底里的癔病发作,其行为表现倒退到童幼年时代,举止失常。还有的人遇到挫折后,沉溺于儿童式的游戏之中等等。

倒退(退行)还可以是适应性的。例如,内外科的急重病人一切依赖医护人员,放弃个人的独立自主,反而有利于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但是,到了功能康复期,病人的依赖性就会成为阻碍他们恢复健康的适应不良心理了。对于心理障碍病人,依赖心理总是不利的,因为心理治疗需要病人发挥主动性。神经症病人依赖心理治疗者,再加之转移(移情)现象的发生,就成为咨询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了。

少年儿童患身体疾病时容易出现倒退(退行)的各种表现,这是父母和医生必须认真对待的心理问题。如果父母原来就倾向于过分保护,孩子患病时就更容易过分迁就他们。有时,孩子病好了,心理问题却明显起来,有些孩子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或者导致人格的不良发展,留下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4.3.7.白日梦(幻想)

这是用幻想的方式,使自己暂时逃进虚幻的世界,在其中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要的心理机制。白日梦使自己瞬间从挫折中逃避出来,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偶尔为之也是正常的反应。但是,若终日醉心其中,放弃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努力,或将梦幻与现实相混淆,这就成为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了。例如,个别人把梦幻与现实相混淆,并用夸大了的既往经验、体会,或者根本就是用无中生有的想象来对待现实生活,表现出过分地猜忌或妄想,这就构成了心理问题了。

4.3.8.比拟(自居)

比拟又被称为自居或认同作用,是指主体在挫折情境中,把自己与某个人或群体在感情上联结起来,从行为上认同、模仿自己所尊敬的人,或刻意用某群体的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求改进自己的人格特点。由于在心理上分享了成功者的成就,抬高了自己,摆脱了自卑和心理上的压力,减轻了焦虑,为受阻的需要和冲动寻找了替代性的满足。

4.3.9.代偿(补偿)

代偿是力图超过别人以掩盖自卑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代偿,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没有出现在弗洛伊德父女的著作中,而是阿德勒(A·Adler)在关于自卑情结的卓越论述中,使用的一个重要而不可少的概念,其是把常见的追求优越感(争强好事)与自卑感联结起来的中介环节。

代偿可以是自觉的和建设性的,其效应是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能。这往往表现在知识和才能方面,在成功的代偿中,人的意志品质也经受了很好的锻炼,而这对于心理健康的意义远比聪明才智更为重要。例如,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实际存在或想象存在某种缺陷时,通过种种努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减轻了焦虑和自卑。有的人小时候口吃,长大了却可能成为口才雄辩的人;还有的人可能通过发展自己的绘画艺术、音乐艺术、文学创作能力或科学研究能力等优势方面弥补了自己口吃的不足。

其实,代偿并不限于自卑(自尊的需要未能获得满足)。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的三种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都会导致过分代偿。缺乏安全感的人,为了过分追求安全,不惜牺牲经济利益。未能满足爱与归属感的人,其过分地代偿表现为被爱的渴求,总感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不过,容易产生强烈的忌妒心。

代偿作为防御,为了减轻痛苦和缓解心理冲突,往往倾向于过分,总有消极的因素。只有当人逐渐深入地理解了自我在生活中的角色位置、需要、能力等等,用积极适应社会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行为去满足需要,发挥潜能,才是维护心理健康的积极之举。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去掉过分的压抑,同时由自我否定转变为自我肯定,确立自尊。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只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才能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了解他人的心理,也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心理。有的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倾向于自我封闭,独自苦思冥想寻求出路,这样长此以往,自我扭曲会越来越严重,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会愈加困难,

4.3.10.转移

主体在遇到挫折后无意识地将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态度、情绪和行为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就是转移。由于转移所指向的新对象起到了替代或象征原来激起****的人或事物的作用,所以,有时也叫替代性满足(vicarious gratification)或叫做象征化(symbolization)。

由于转移所指向的新对象不能给人的****以充分的满足,被压抑的****膨胀涌动,使得主体不断反复地转移,直到使****几乎完全固定在新的对象上,到了连当事人自己也感到情况“不正常”时,却已经“控制不住”了。不但强迫症可以用转移来理解,一些恐怖症的发生也可以是转移的结果。

转移还可以有其它的内容。G.W.Allport(1958年,转引自Meissner,1978年)认为,偏恶(prejudice)的定义是“建立在错误且不易改变的概括之基础上的憎恶”。这里,原来的憎恶不仅有转移,并且普遍化了(generalized),即,凡具有与原来憎恶的人或物相同或相似之点的人或物,一概憎恶之。偏恶本身并不构成一种精神病,但它显然是不健康的,往往妨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与偏恶类似,在偏好(preference)的形成中,转移和普遍化也在发挥作用。除了某些特殊的偏好(性偏好障碍)外,偏好并不妨碍人际交往和心理功能,不是病态的。

如果转移的对象使人得到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行为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赞扬,例如,将****转移到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上,社会公益事业上等等,这就转化成另一种防御机制——升华。

4.3.11.升华

个体的一些本能、欲望不能被意识容忍或接受,或者会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谴责,于是利用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改头换面地表达出来,而且新确定的目标比原有的目标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就是升华。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自我并非是一面镜子可以原封不动地把现实原则传达给本我,它起到了一种更为主动的歪曲变形的作用,而造成压抑与升华的力量存在于外界之中。升华是自我用以处理力比多的一种方式,力比多在升华作用中偏离其本来的目标,完全是由于自我施加的影响,使之放弃了本能地冲动。人能够在逆境中自己走出来,经由升华使自己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尊敬,这体现出良好的人格特征和高水平的社会化程度。

4.3.12.合理化

这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引发的挫折感,试图用一种自己和他人能够接受的理由为自己辩解,从而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以免除自我谴责和来自他人的谴责。例如,酸葡萄和甜柠檬效应。自己吃不到的葡萄就说是酸的,自己拥有的就说是好的。需要说明的是,很少有人没有运用过合理化这种心理防御机制。

4.3.13.投射

当人的冲动欲望受到压抑时,主体把不愿意承认的情感、意图和观点等错误地归之于他人,就是投射。

人的心理不仅能反映客观生活,还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观点和价值如同放相机一般,投射到客观事物上。健康的投射至少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之一:(1)当事人知道(尤其是冷静下来时)我们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和价值观去看世界,使世界染上了主观的色彩。(2)投射具有建设性,甚至创造性,把自己的理想和良好的情感投射出去,可以创作出感动人、鼓舞人的美好的文学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另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也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反之,如果当事人不知道或不承认自己在投射,认为客观世界就是主观所渲染的样子,投射不但不创造价值,还妨碍或破坏了人际关系,这样的投射就是不健康的、病态的。一些社会的偏见、传统陋习就是来自投射的作用。这往往是一种责任转移的态度,也是对自己的无能、罪责感、威胁感的防御手段。

自卑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但自卑的人很容易毫无根据地认为别人也看不起他,这就是自卑的投射。指责别人自高自大的人,从内心看不起别人;认为别人自私自利的人,自己却十分吝啬等等,这都是缺乏自知之明的投射。把自认为不好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无缘由地栽在别人的头上,这种诿过于人的做法,是最常见的投射形式。诿过于人和缺乏自知之明一旦形成恶性循环,不健康的、病态的心理就会越加严重。

社交恐怖症病人也认为自己的害怕是没有道理的,可面对人仍然感到恐惧。一般说来,这是对自己恐惧的投射,是源于对自己****的过分压抑。过分压抑引起****的强烈反抗,这使之感到,****似乎就要挣脱控制而变成非礼或非法的行为,这就必然增加了内心的恐惧。这种内心的恐惧是无法回避的,一旦投射出去,使外在的人、事物、情境成为可怕的,病人就比较容易对付了,因为对此是可以采取回避行为的。因此,恐怖症患者都有病态的回避行为。

4.3.14.理智化

过分使用抽象思维,或者以普遍化、概括化的形式处理个人情感上的苦恼或心理冲突,以掩盖个人生活中所感受的不快,这种防御机制就是理智化。

家庭生活缺乏温情,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规范、严格,喜欢讲大道理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出现这样的防御倾向。在青春期孩子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候,如果他们偶尔提出“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何在?”一类的形而上的问题,但依然保留着对学习、集体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兴趣和恰当的处理能力,这不能被视为病态。如果青春期的骚动使他们焦虑不安的同时,又使他们过分沉溺于用形式的、空洞的、抽象的术语(主体对此缺乏足够的理解)对自己模糊的本能冲动进行思考,伴随着本能冲动减弱的同时,他们对于学习、娱乐、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兴趣也日益消退,则应引起注意,及时求助于心理咨询。

理智化的一种表现是专注于思考人际之间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几乎完全忽视人的动机、目的和情感。在咨询过程中,他们会要求咨询者尽快地给他们简单、明确、概括的结论。他们往往关注自己面临问题的性质,而忽略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内心感受。

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痛苦完全归结为客观原因,避免反观和体验自己的内心活动,实现冲淡内疚和耻感的痛苦,理智化发挥了作用,有时转移这种防御机制也在起作用。强迫症病人用抽象思维掩盖其心理冲突,是理智化的一种常见情况。G.E.Vaillant(1992)认为,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内在的转移。当然,要将观念与情感脱节,压抑也是不可少的机制。

4.3.15.理想化

赋予自己或别人过分夸大了的优良品质,以处理心理冲突的防御机制,被称为是理想化。

进入青春期人的道德观念往往迅速发展,甚至会脱离实际地膨胀起来,这就是青少年人理想化在起作用的表现。说道自己喜爱的影视明星,就把银幕上的人物与实际生活中的演员混淆起来,错误地认为他们不应该有缺点;有的人谈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对自己的私欲产生排斥和自责,并倾向于禁欲主义等等。这是由于他们思想单纯,思想方法和社会经验还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生活,理想化才成为处理他们心中矛盾的防御机制。例如,恋爱中的人,看到对方有自己欣赏和重视的优点,同时也发现了对方的一些缺点。是继续发展关系,还是就此停止,这就容易引起心理冲突。有的人就会使用理想化的防御机制,尽力夸大对方的优点、美化对方,以至于缺点毛病都成为无关紧要的了,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理由。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

理想化的另一表现形式是,把感官享乐视为邪恶,这种禁欲主义蕴含的道德观能使在某种程度上克制、压抑住自我排斥观念的人,感到自己完美、高人一等,有可能使原有的自恋情结向不恰当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优越感的满足并不能使人在道德上真正高尚起来。还应该看到,理想化防御的失败,有可能导致对自己或别人的过分贬低。

4.3.16.割裂

把自我割裂成好的和坏的两部分而不能整合起来,作为一种防御过程,这显然是不成熟的防御。这是弗洛伊德在1940年提出来的。儿童往往把自己或别人看作完全好的或是完全坏的,而且不论哪一极端看法都不持久,以至于常常在两极之间来回变化。看电视时,发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这就是儿童的思路。

由于他们缺乏整合能力,儿童只能将世界在他们心目中的图像尽量简单化,待人接物和处理事务惯于使用“非黑即白”的断语。这是孩子们需要指导和帮助的重要时刻。成年人前后一贯的态度和父母态度的一致有助于孩子渡过这一阶段走向成熟。否则,孤立(isolation)这一防御机制就会发展起来。弗洛伊德将孤立视为“阻抑”的“显著对立面”,意思是“阻抑”把观念逐出意识而把情感保留在可觉察到和体验到的范围内,孤立则把情感逐出意识的领域,却把观念保留在意识之中。有学者认为,孤立把情感与观念内容剥离,并使情感隐去。在强迫症中,孤立的表现突出而持久、典型而特殊。来访者的意识成为各种观念角逐的舞台,任何一个判断正着说和反过来说,同样顺理成章。如果A和B两个不同的观念对于来访者都不具有感情色彩、没有利害关系、不存在价值上的差别,那么,A=B或完全相反的判断对于来访者就都是言之有理的了,他就会没完没了地陷入这种形式逻辑的纷争与困惑之中。一些成年人也经常地运用这种防御机制,体现了心理发育的某种停滞和问题的存在。

4.3.17.否认

通过对令人不愉快、痛苦烦恼的现实加以否定,以逃避内心痛苦的防御机制是否认。虽然不愉快的事件已经发生,但为了逃避内心的痛苦,还是坚持认为事情没有发生。

例如,某人患了不治之症,他总是认为医生误诊,不肯承认自己的病情;亲人死亡多年,仍然认为还活着,逢年过节做好了饭菜等着他能意外地归来;小孩作了错事,掩耳盗铃,以为不承认就可以不受惩罚。

4.3.18.抵消

抵消作用又称弃置作用、解除作用,指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行为、事件。个体一方面希望这种令人痛苦、羞愧的事情没有发生,幻想能够消除过去所做过的一切;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把事情重新做一遍。

例如,一些强迫症病人,用固定的仪式性动作去抵消某种不愉快的情绪;有人说了令人扫兴的话,马上又说讨人喜欢的话进行弥补;有人过去生活放荡不羁,良心发现后,为过去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表现虔诚地吃斋礼佛,让人感到意外地清心寡欲;有人坑蒙拐骗、巧取豪夺收取了大量的不义之财,企图通过修桥铺路、参与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以减轻负罪感,获得心理平衡。

4.3.19.隔离

个体把容易引起自己痛苦回忆的人或事从意识中加以隔离,希望感情和观念能够分离开,希望不让自己感受到不愉快的情绪。

例如,亲人去世了,不说“死”,而说“走了”、“过去了”;对于其他的一些不愉快事情,为了避免之间谈及,替换成为“那件事”等等。对于一些不愉快、令人尴尬的事情,改换一种表达方式,似乎可以减轻焦虑、悲哀、痛苦。

4.3.20.转化

个体把心理上的焦虑、痛苦、忧郁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逃避心理上的痛苦烦恼。有的癔病患者,突然发病,肢体僵直、失语等,别的人紧张关注,而他们对自己的躯体症状却持冷漠的态度,不以为然。因为,这些症状只是他们内心痛苦的转化形式,而且他人的关注又可以使他们二次获益,正是他们所希望的。

4.3.21.幽默

个体处境尴尬时,能够以开玩笑、自我解嘲、说笑话等方式使自己摆脱困境,避免人际冲突和心理创伤的防御机制就是幽默。恰当的幽默即避免伤害了别人,也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并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能力、水平、经验等综合素质。

同类推荐
  •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病理分析卷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病理分析卷

    人们都说,精神疾病是不治之症,其实,这种认识本身就是我们这本书要治的“病”。英国的威克斯大夫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这种观念,也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观念。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内在的力量、比较简单的神经疾病、重新找回自己、如何治疗变得复杂的神经疾病等内容。 无论您是否有精神的困扰,这本书一定会或多或少给您的心理健康带来好处。
  • 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

    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

    《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集合了60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涵盖几十位心理学大师,哈佛、耶鲁、斯坦福等数十所世界名校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将心理学经典理论、心理学实验、心理测试和心理小贴士结合起来,内容十分丰富,适合心理学爱好者和大众读者阅读。在读完本书之后,读者不仅能对心理学的理论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还能在好玩、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试中弄明白自己,看清楚他人,用心理学知识武装自己,指导生活。
  • 人性

    人性

    本书是《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两部著作最精彩部分的合集,命名为《人性》,主题更加鲜明,可以方便读者更快更好地汲取卡耐基的思想精华。自从卡耐基的著作问世以来,就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发明大王”爱迪生、相对论鼻祖爱因斯坦、印度“圣雄”甘地、建筑业奇迹的创造者里维父子、旅馆业巨子希尔顿、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洛克等等,都深受卡耐基思想和观点的影响。卡耐基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以及对社会各类人群和各个时代的适应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卡耐基的思想和见解并没有被时代所抛弃;相反,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他的思想和洞见更加深刻和实用,对于人们更具有指导意义。阅读本书,将改变你的命运,让你拥有美好、快乐、成功的人生。
  • 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就是以爱的名义要挟对方顺从自己的想法做事,它只会让我们的关系崩坏。我们的忍让,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惧怕。本书以丰富的案例剖析情感勒索的种种表现,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帮助读者摆脱情感勒索,学会施爱和被爱,远离施害和被害,理解和化解自己遇到的情感关系问题。这本书有助于读者发现自己的病症,加以治疗或免疫,从而更好地处理亲密关系,包括改善人际交往的能力。
  • 面对抉择

    面对抉择

    人生路上,总会来到无数十字路口,去向何方,应当如何抉择?配偶,职业,居住地……面对影响人生方向的大事,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来决定呢?本书就为您一一道来。
热门推荐
  • 生活系首富

    生活系首富

    自从华晨的任何日常行动都能转化为金钱的时候,他有了一个当首富的梦。走路能赚钱?那就在全球成立一个消耗卡路里协会,你锻炼我给钱的那种。吃饭能赚钱?那就来个光盘行动,你吃多少我补多少,还有额外奖励。……生活中一切看似平常的事情,都可以转化为无穷无尽的财富。一天,全球头条记者对华晨进行专访:“华总,您已是世界首富,并且让全人类实现了富有,请问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华晨:“家里有个败家娘们儿和一个败家小舅子。”
  • 断章翅膀

    断章翅膀

    离奇的开端,隐藏在深处的谋划,究竟是谁在最暗处。世界的轮回在这里,被注定的命运要如何改写?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打怪升级的世界和众多吐槽……请看作者作为“遗失人口回归系列”是如何接文的吧
  • 快穿之宿主很宅

    快穿之宿主很宅

    在那忘川河边,一朵朵花开淡墨痕,千年一遇,万年相思
  • 夫君欺上身

    夫君欺上身

    涅槃重生,她竟被人捆绑鞭打!艾玛,她才不是人人得而诛之的猪笼城城主,妖女柳菲如啊!怒目而视破口大骂,唬得他掉了手中皮鞭!望着她不再懦弱的双眸,他竟有隐隐兴奋?坑爹啊,贱男人,不要让老娘逮到你,否则让你生不如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血色江湖不老情

    血色江湖不老情

    一群因战乱而四处流浪的孩子,他们将有什么样的命运?将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身世!敬请期待!
  • 封天魔襟

    封天魔襟

    乃有封天魔襟,封禁乾坤万界,天地道法遁入天地,道法从此不可触,塑灵身炼就混元金身,成就太虚神圣者可超脱一界,此为终结嚒。
  • 心理学与心理暗示

    心理学与心理暗示

    本书从心理学专业知识出发,阐释了心理暗示在生活与工作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深刻揭示了心理暗示与压力、快乐、健康和潜能等方面的关系。读完本书,你就会了解心理暗示,掌握正确运用心理暗示的技巧以及抵御消极心理暗示的方法,读懂他人心理,更具敏锐性、同理心,内心更加强大。
  • 英雄末地

    英雄末地

    故事发生在2090年,因为实验事故,一种名为“X病毒”的病毒,使地球的生物都产生了变异,世界进去了巨兽时代,而后世界各国联合抵抗巨兽,而后病毒使人类身体发生了变化,纷纷获得了异能。而且,巨大的变化,使得地球出现了许多只出现在神话中的怪物与遗址。
  • 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职工科学健身手册

    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职工科学健身手册

    这些知识内容包括了职业健康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现代职业健康的良好读物。
  • tfboys之回忆之音

    tfboys之回忆之音

    苏婉媛是一个刚出道的明星,在街上偶遇tfboys,会擦出那些火花?敬请期待!(作者是学生党,不知多久才更新,要陪角的,加作者QQ961024741,加友密码是{三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