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00400000026

第26章 一定要知道的经济学著作(1)

第一节 《国富论》

《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经济学专著。这本专著的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已出了九个英文版本。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并一致公认亚当·斯密是一门新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亚当·斯密因此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据说当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国富论》发{L-End}表之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传到国外,一些国家制定政策时都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这本书不仅流传于学术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为不少国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

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经济学家基本是沿着他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这部著作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无形之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李嘉{L-End}图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马克思则从中看出自由经济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提出“用计划经济理论解决”的思路;凯恩斯则提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宏观调节的方法。

目前的经济理论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尚没有任何一种尽善尽美可以完全解决经济发展的方法,但《国富论》这本书仍然可以看作是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写作的第一部著作,对经济学研究仍然在起一定的作用,现代经济学研究都是在这部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论是发展它或反对它。甚至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两百年来经济学家所做的工作,都不过是在为亚当·斯密的理论打打补补,抹抹油而已。”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与税赋原理》

本书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L-End}图的著作,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被人们称为“李嘉{L-End}图革命”。这部伟大著作所阐述的思想至今仍然让人们受益无穷。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丹尼斯·奥布莱恩在1975年出版的《古典经济学家》一书和1981年发{L-End}表的名为《李嘉{L-End}图式的经济学家和李嘉{L-End}图的经济学》一文中,仍对他的分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后,逐渐为人们认可,成为畅销书,曾多次再版,成为经济学说史上一部真正的辉煌巨著,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经典研究方法的基础。这是继《国富论》之后的另一部古典政治经济学名著,影响极大。这部巨著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L-End}图的全部思想精粹,成为《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在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他的比较成本学说早已脍炙人口,形成了19世纪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性税收的讨论基础;而他的货币理论,则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波及到各个行业英国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普遍建立,怎样使资本主义经济更上一层楼,成为当时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目标。

日益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但由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政权实际上落在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手中。长时期来他们维护旧的政策法令,保护甚至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限制工业资本的发展,一度存在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间的妥协终于破裂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写成的,书中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与封建残余势力作斗争,以发展生产力和扩大自身利益的要求。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把个人利益看作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准则。在他看来,资本家发展生产时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是利润。利润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和扩大生产的条件,只有利润增加才能保证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加。因此,资本的利益不仅代{L-End}表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时代{L-End}表了全社会的利益。但是他认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矛盾的。他的主张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其功利主义原则服从于资本扩大自身利益和反对地主阶级的要求。

大卫·李嘉{L-End}图在研究方法上继承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起来的抽象方法。他批评斯密理论中的矛盾,自己一贯地坚持研究经济现象内在联系的方法,坚持在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基础上去考察各个经济范畴。但由于作者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永恒的自然的生产方式,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当作生产的一般规律,这种非历史的观点,又使他的抽象方法同时{L-End}表现出严重的缺陷。他运用抽象方法时,往往不仅抽象掉经济现象外部的偶然的联系,也常常抽象掉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在分析经济范畴时,不关心研究其社会本质,只考察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不研究经济范畴的起源和发展,不经过中间环节,把简单地反映本质的范畴直接与复杂的反映现象的范畴等同起来,因而,造成了理论中不可克服的矛盾。

李嘉{L-End}图以劳动价值论贯穿其全部理论体系。他首先接受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同时批评其断言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没有使用价值的观点。正确地指出使用价值虽然不是交换价值的尺度,但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他实际上认识到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李嘉{L-End}图以分配论作为理论体系的中心。他认为社会总产品要在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社会总产品是一个确定的量,在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割,必然{L-End}表现为三个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作者不掩盖利润和工资的对立,而着重分析地租和利润的对立、地租和全社会利益的对立。

书中的货币理论是在19世纪初李嘉{L-End}图参加英国金价论战中发展起来的。书中以货币数量论论证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金价上涨的原因。这一学说认为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的数量,一个国家的货币数量增加,它的价值就会下降,同时{L-End}表现为黄金和其他商品价格上升。货币数量减少则引起相反的结果。由此,作者指出英国当时金价上涨的原因是由于银行券发行过多的结果。

书中积极主张自由贸易学说。适应英国产业革命中扩大对外贸易的要求,李嘉{L-End}图继承斯密国际地域分工理论,并发展为比较成本学说。

第三节 《资本论》

提起《资本论》,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都知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写的一本伟大著作。

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固有的矛盾明显的暴露了出来,无产阶级法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和复杂化。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在汉堡正式出版了第一卷,其他各卷是在马克思1883年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纯粹经济学要义》

《纯粹经济学要义》是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Léon Walras,1834-1910)的经济学名著。瓦尔拉斯是洛桑学派创始人,19世纪70年代初“边际革命”的倡导者之一。他在1874年出版的《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是瓦尔拉斯最主要的代{L-End}表作,书中建立的纯粹理论经济学或一般均衡理论,是他的应用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的基础。在经济学说史上,瓦尔拉斯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试{L-End}图解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

瓦尔拉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构建自己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他以经济人最终如何获得最大效用或最大满足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把理论经济学研究范围限定在资源合理使用或最优配置的领域之内,强调消费、效用与需求,把经济学改造成为以消费、交换、生产及分配为序的理论体系,并以边际原理论证经济人所应遵循的法则,从而与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一道,共同发起了19世纪70年代初的经济学边际革命。他的一般均衡分析开创了现代经济均衡分析的先河。

第五节 《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是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的名著。阿弗里德·马歇尔(1842—1924)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著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的时候,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是国际工人运动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继创立的时期。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自从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后,以往庸俗经济学的辩护理论已被马克思所揭穿,它们已经不能为资产阶级担负起辩解的任务,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创立一些新的理论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适应这种要求,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中就出现了新历史学派和以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里昂·瓦尔拉和奥地利学派等为代{L-End}表的边际效用学派。到了十九世纪末,马歇尔便吸收各新旧庸俗经济学派的学说,写成了《经济学原理》一书。

在本书中,他把各种庸俗经济理论——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边际效用论等等,凑合成一种折衷主义的理论体系,建立了“均衡价格论”和以这个理论为基础的分配论。该书常被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大卫·李嘉{L-End}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相提并论,被公认为经济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经济学原理》,宣传渐进改良,采用折衷主义方法,综合各种经济学理论,尤其在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形式下,吸收边际效用学说,因而其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格论。马歇尔分析了均衡价格的3种形式:暂时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均衡价格,研究了生产成本的3种情况:递增成本、递减成本、不变成本,提出了“弹性”理论、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概念,并建立了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及其公式。马歇尔还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论述了工资、利息、利润、地租,它们分别是劳动、资本、企业家能力和土地的均衡价格。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是静态局部均衡分析的典型。

在书中,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的学问。这个定义从本质上来看与传统的经济学定义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它扩展了经济学的定义并吸纳了边际学派的理论分析。这里,马歇尔所说的研究人,主要是研究人的动机。他把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前者促进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则制约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虽然人类的动机从性质上讲是无法衡量的,但其满足和牺牲的程度或者在数量上却可采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如以货币作为标准来衡量。因此,经济学主要就是用货币来对人类行为的动力和阻力来进行分析。这样,马歇尔就使经济学建立在人类心理分析的基础上。不仅如此,马歇尔还吸收了历史学派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广义界定,主张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合流。

《经济学原理》集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发展之大成,并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六节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的代{L-End}表作,出版于1936年。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出版就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轰动,有人把他的理论誉为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就是由于力{L-End}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

凯恩斯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国的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而就业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他指出,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凯恩斯还认为,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在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中尤为重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的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凯恩斯指出,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

这本书一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这本书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此后,凯思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60年代末以前,通过其追随着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经济理论已基本上被西方经济学界着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所以,某些经济学家将从《通论》出版开始直到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称作“凯恩斯时代”。

如果说《国富论》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圣经的话,那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便是国家干预主义的宝典。《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意义在于为国家干预提出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从而突出了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新阶段之时,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此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现了,并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使得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页。《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掀起了一场经济理论的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与之前的经济手段相比主要是干预的手段不同:凯恩斯倡导以财政政策为主,而不是货币政策为主,提出在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开支、减少税收和发行公债。同时,凯恩斯认为国家干预要控制投资,以消除投资对经济造成的波动性;要推进收入均等化以增加消费需求。国家干预的手段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这才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政策主张方面革命的最主要特色。这一转变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以及对整个经济理论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

第七节 《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是约瑟夫?熊彼特早期成名之作。熊彼特被誉为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天才及现代企业思想之父。曾任奥地利的财政部长、一家银行的董事长。移居美国后,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其“经济发展”理论对经济学思想史有着巨大的贡献。是第一个以非美国人身份被选为“美国经济学学会”会长的经济学家。

熊彼特在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并且一直享有盛名。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界第一本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专著。”

熊彼特写这部著作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过渡的时期。该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概括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现象,在描述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作了开创性的深刻论述,将历史叙述和理论论证融为一体,体现了熊彼特卓越的文体风格。他在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为其赢得了广泛而持久的声誉。

在书中,熊彼特首先用静态方法分析了“循环流转”,假定在经济生活中存在一种所谓“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企业家”。没有“创新”,没有变动,没有发展,企业总收入等于其总支出,生产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资”,因而不产生利润,也不存在资本和利息。生产过程只是循环往返,周而复始。这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再生产过程。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即使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家照样能获得利润,掠取剩余价值。可是在这里,熊彼特却否认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以及在这种情况下所存在的剩余价值剥削及其转化形式利润和利息。

然后,熊彼特从“动态”和“发展”的观点分析了“创新”和资本主义。他在这里通过引进“企业家”和“创新”而导出了资本主义。这些内容就是书中第二章所阐述的“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也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本体。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而言的。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从来不是静止的”。他借用生物学上的术语,把那种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的这种过程,称为“产业突变”。并说“这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事实,应特别予以注重。”所以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新组合”、“经济发展”,都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离开了这些,就没有资本主义。在这里,熊彼特虽然强调了生产技术革新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用了“变动”和“发展”的观点,但却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熊彼特看来,所谓资本,就是企业家为了实现“新组合”,用以“把生产指往新方向”、“把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种“杠杆”和“控制手段”。资本不是具体商品的总和,而是可供企业家随时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业家和商品世界之间的“桥梁”,其职能在于为企业家进行“创新”而提供必要的条件。但是我们知道,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里,熊彼特却完全歪曲了资本的实质,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接着,熊彼特又分析了“企业家利润”及“利息”的产生。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只有在实现了“创新”的“发展”情况下,才存在企业家,才产生利润,才有资本和利息。这时,企业总收入超过其总支出;这种“余额”或剩余,就是“企业家利润”。在熊彼特看来,这是企业家由于实现了“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而“应得的合理报酬”。

总的说来,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可以说是西方经济学界第一本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专著。

第八节 《企业的性质》

《企业的性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25岁时构思并写成,在1937年发{L-End}表的论文。这本书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也成为企业家理论探讨上重要里程碑。最终科斯凭借这篇论文和《社会成本问题》获得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里,科斯通过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从而为企业理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两个问题就是: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的规模由什么因素决定?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市场成本论与组织成本论——构成了《企业的性质》的核心内容。

针对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存在的重大缺陷,科斯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把企业理论从“黑箱”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为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科斯认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价格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市场运行也存在费用。企业之所以出现,正是通过管理协调来代替市场协调并降低成本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通过企业组织生产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组织的交易费用,企业才得以产生。市场和企业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可相互替代的手段,它们之间的不同{L-End}表现为: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来调节,而在企业内,则通过管理协调来完成。企业的边界由交易费用来决定,当扩大规模时,企业内的交易费用低于在市场上交易费用时,企业的边界则得以扩展,直至两者的交易费用相等时为止。科斯以交易为分析单位,以马歇尔的边际分析和替代分析为方法,以交易费用概念为基础,解释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和边界。

《企业的性质》全面阐述了企业存在的原因,为构造制度性结构理论提供了砖块,为产权理论、契约学派的企业理论研究开创了先河,科斯的真知灼见对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具有无可磨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篇论文的发{L-End}表后三十多年,都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自由放任思想的泛滥,产权理论得到高度评价,才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科斯也因此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九节 《资本主义与自由》

《资本主义和自由》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著作。该书曾被誉为“20世纪最好的50本书之一”、战后所发行的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

《资本主义与自由》是米尔顿·弗里德曼1956年6月在在瓦巴西学院作了一系列演讲,经过他的妻子罗丝·弗里德曼的整理,于1962年第一次出版。

《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着重介绍了弗里德曼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作者同时介绍了政治自由,以进一步来讨论它与经济自由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作者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阐述了经济自由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以美国的观点写成,这一书的第一次出版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仅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当时美国社会仍未脱离经济大恐慌的阴影,同时冷战也刚开始升温。在约翰·肯尼迪和之后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执政下,联邦政府在国防、社会福利、和公共建设等领域的开支急遽增长。两大主要政党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支持增加政府开支。因为经济大恐慌而产生的新政也被大多数社会上的知识份子支持,并以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替政府干预辩护,19世纪时的自由放任理想大多都被抛弃了。弗里德曼在书中极力反对这些现象,并且主张经济的中央集权必然导致个人和政治自由的毁灭。

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中,弗里德曼主要阐明了两个思想:第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经济自由,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得以实现的基础。第二,国家集权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弊多利少。政府的职能范围应受到限制,应尽可能地通过市场和价格制度来加以执行。

《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出版之后在理论界掀起了一场思想的革命,它使经济自由主义深入到经济学界的每个角落。给当时的政府提供了理论参考。尤其是作者所提出的关于政府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研究,以及对各种具体的经济措施的规定的考察,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一些弗里德曼提倡的理想在许多地方被试验并且成功实行了,例如在斯洛伐克实行的平头税制度、以及几乎彻底取代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浮动汇率制度(亦即当今国际间采用的制度)、以及在飓风卡特里娜后美国政府以教育卷制度补助难民学生,这些只是其中一些例子。不过,一些提议则很少被考虑实践,例如终结执照制度、废止公司所得税(主张改采对股东的所得税)。虽然政治家也常宣称他们正努力朝向书中所提倡的“自由贸易”,但从没有人会考虑将他所提议的于10年内废除所有关税的计划付诸实行。无论如何,弗里德曼普及化了许多之前在经济学界外极少为人所知的理念,这本书和其他作品也使佛利民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第十节 《经济学》

《经济学》是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创作的。萨缪尔森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他所创作的这本书被誉为“世界上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小型的经济学百科全书”、“所有经济学教科书的”鼻祖“以及”第三本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被奉为是”经济学中的权威“曾被译成了法文、德文、中文、俄文等40余种文字。萨缪尔森本人不无自豪地宣称”已经站到了时代的潮头和经济学的锋刃之上。

在这本书中,萨缪尔森在一开始就写道:“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选择,在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在将来生产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从这里出发他把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问题归结为三个方面: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如何进行生产;应该为谁来生产。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上,萨缪尔森避开了社会制度,认为“在一个所谓‘自由企业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问题,主要是由一种价格制度(市场制度、盈利和亏损制度)来决定的”。

该书对经济学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都有专门的论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看到他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创见。这部著作在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谓匠心独具,他在每一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使读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论书,而是在读一部有文学色彩的史书。这一巨著的出版,为普及、推广其理论创立了良好的条件。

从1948年第一版问世至今,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仍然是经济学教科书的常青树。有这样长的生命力,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它是内容不断更新、深浅适度的一本入门教科书。萨缪尔森在该书第一版序言开头的一句话指出,该书主要是为那些把经济学作为综合教育一部分的读者写的。萨缪尔森虽然是一位著名的数理经济学家,但为了使未接触过经济学的读者易于理解吸收这本教科书的内容,该书不使用数学模型,至于当时流行的几何{L-End}图式,是在数学例证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这本书十分适合大学有关系科本科学生及其他初学者学习之用。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该书突破传统框架,对内容与结构进行开创性的革新。在1948年之前,经济学教科书大都墨守成规,局限于说明价值与分配理论。萨缪尔森是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首先以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与财政政策为重点,配合以传统的价值与分配理论,而取得成功的第一人。这种编写结构,即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的结构,曾被称为“新古典综合”,现在被称之为主流经济学,已成为各家编写经济学教科书的标准模式。

第三个原因是萨缪尔森将一些重要理论概念率先有机地结合到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中。20世纪下半叶,几乎整个经济学领域都受到了萨缪尔森的影响,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一版再版,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出现以来,第三本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

第十一节 《人口论》

《人口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克斯的著作。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煊赫一时的政治家马里·让·孔多塞在巴黎出版了《人类理性发展的历史观察概论》,积极主张实行社会变革。对英国各阶层都有很大的震动作用,马尔萨斯和他的父亲也就这书中的观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促成了马尔萨斯挥笔写下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人口论》的初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多源于前人的人口思想。休谟、亚当·斯密、李嘉{L-End}图的经济理论,罗伯特·华莱士关于人口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观点、约瑟夫·唐森关于人口依赖于生活资料的增长、人口有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的趋势的观点,以及詹姆斯·斯{L-End}图亚特关于人口与生活资料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的观点等,对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是以议论人具有食欲和****这两个“本性”开始的。其主要内容可以用“两个前提、三个定理”来概括。

两个前提: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二,两性间的****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从这两个“人类本性的固定法则”出发,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经济比例:食物或生活资料的增长与人口的增殖之间的关系。马尔萨斯说,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增长的要快,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活资料则只按算术级数增长。

但是,马尔萨斯并不认为这两个级数就是人口规律的反映,他提出,保持两个级数平衡的惟一出路就是抑制人口的增长。他把所谓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人口自然法则,归纳成以下三个定理:

第一点是人口的制约原理,说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必然存在某种正常的比例,即“人口的增长,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第二点是人口的增殖原理,即“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也常随着增加”;

第三点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核心,称之为人口的均衡原理,即“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保持平衡”。这个原理与前两个原理是紧密相连的,它说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最终将实现均衡,但是这种均衡不是自然实现的,而是种种“抑制”的产物。

马尔萨斯认为,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因为空间和滋养物的缺乏会受到抑制,人类的生长繁衍则会因为食物的缺乏而受到抑制。但是人类的抑制分为预防抑制和积极抑制两种。预防抑制主要是道德的抑制,即考虑到无力负担家庭而不结婚或者推迟结婚(马尔萨斯反对堕胎和避孕)。起决定性作用的只要是积极抑制,即战争、瘟疫、繁重劳动、贫困、饥荒等等,灾难会缩短生命,恢复被破坏的平衡。他认为,人间的一切灾难都是人口与生活资料均衡过程中的产物,人类的发展也必然与灾难始终相伴。因此,马尔萨斯也被视为对人类社会前景极度悲观的人口学家。

从人口原理出发,马尔萨斯还做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推论:

第一,平等制度不可能实现。他抨击社会改良派建立平等制度的主张,认为这种制度既是不理想的,又是不现实的,理由是:平等状态不适应于刺激人类努力上进,难以克服人类好逸恶劳的恶习;因为人口增长总是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经过一段时间一部分人必然要丧失生活资料,平等即被打破了。他认为不平等的制度才符合自然法则,才能最好的发挥人的能力和智慧,最有利于人类品德的锻炼和改进。

第二,济贫法的作用适得其反。马尔萨斯认为,贫民是贫困的原因,摆脱贫苦的惟一方法是让大自然发挥“抑制”的作用,强制地实现人口与事物的平衡。1834年,英国政府根据马尔萨斯的思想撤销了1601年以来的旧济贫法,并制定了一项新济贫法,新济贫法规定:取消一切对穷人的金钱和实物救济,让贫民到习艺所进行沉重的劳动。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无疑是代{L-End}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它的原本目的是反对社会改良,为资产阶级推卸造成社会灾难的责任。当时,资产阶级还处在上升的阶段,大卫·李嘉{L-End}图等人也持与马尔萨斯相似的人口观点。

马尔萨斯为人类描绘了一幅阴郁的未来{L-End}图景:人口增长会达到食物供应的极限,这将引起贫穷和饥荒,由此也会带来无穷的灾难。马尔萨斯的理论在当时是超前的,但是,200多年前的理论在今天还是超前的,仍有指导作用。

不过,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从问世开始,就遭到了猛烈的抨击。道德论者批评他的规律的残酷性,认为它不符合人类的永恒正义;生物学家批评它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观点不可靠,认为人类越文明、越发达则增长速度就会越慢。而马尔萨斯将贫困、灾难归之为自然规律,对人类的苦痛持冷漠不关心的态度,多年来更是一直受到人们的指责。

第十二节 《政治经济学概论》

法国的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是第一个声明生产要素的经济学家。他是19世纪初期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代{L-End}表者,一生都在追求和捍卫自由经济,他使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通俗化和系统化。

《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是一切生产所不可缺少的三个生产要素书中指出生产劳动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也就是满足我们某种需要的效用!他认为效用是评价商品价值的基础,商品的价值是由其效用决定的,而价值决定商品的成本,从而让我们对于商品的概念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和认识!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思想在200多年前的当时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他看来,地租就是土地使用的成本或者是费用,工资是劳动的费用,利润是的费用,企业家的工作就是将这些要素完美高效地组合起来,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一切的竞争就缘自这里。

萨伊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等书中阐述了他的赋税理论。主要包括这几项内容:(1)赋税定义。他认为,“所谓赋税,是指一部分国民产品从个人之手转到政府之手,以支付公共费用或公共消费”。并进一步解释说,课税是纳税人缴纳的货物的价值,“纳税人付出赋税就是损失了货币。赋税一经被政府或其官员消费,对整个社会来说,价值便消失了”(这两段话均出自《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01~502页)。因此,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赋税的性质、赋税的来源及赋税对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影响。萨伊不同意租税的负担会促进生产的观点,认为课税是向私人提取他们的一部分财产充作公用,这些公共支出不用于社会的再生产。(2)课税原则。萨伊认为国家“最好的财政计划是尽量少花费,最好的赋税是最轻的赋税”(同上书,第504页)。并同意亚当·斯密关于限制国家职能和缩减非生产性财政支出的观点,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是坏事。萨伊提出的赋税五原则是①税率最适度的赋税。②只烦扰纳税人而不增加国库的情况达到最小程度。③各阶层人民负担公平。④在最小程度上妨碍再生产。⑤有利于国民道德。就是有利于普及对社会有用和有益的习惯。萨伊德赋税五原则,基本上继承了斯密的赋税四原则,又增加了有利于“国民道德”这一原则。在公平原则中,他主张对奢侈品课重税,对必需品课轻税。由于对这两者区分非常困难,他认为唯一公平的是对收入“需要以累进税率课税”。他主张实行累进税率,区别于亚当?斯密的比例税率。(3)税负转嫁与归宿。萨伊用“供需弹性”的理论来分析税负的转嫁与归宿问题。认为课税客体的负税比例与该课税客体的供给与弹性成比例,课税客体的需求弹性越大,租税的归宿越趋向于卖方;课税客体的供给弹性越大,租税的归宿越趋向于买方。

第十三节 《财富的分配》

《财富的分配》一书是美国第一代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的代{L-End}表作,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边际生产力”的理论,奠定了美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以现代方式出现的第一部主要的美国著作”。本书的目的在于说明社会收入的分配受到一个自然规律的支配,而如果这个规律能够顺利地产生作用,那么,每一个生产因素都能得到由它创造的财富。虽然工资可以依据人们之间的自由磋商来调整,但经由自由磋商而产生的工资标准,总是倾向于与产业中劳动产出的那一部分产品相等,这是本书竭力说明的观点。利息也可以根据同样的磋商来调整,但它自然地倾向于由资本产出的产品相等。在一切经济组织当中,在出现资产所有权的场合,劳动和资本最终可得到为社会承认的本应归它们所有的收入。每个社会处理这类收入,总是依照着财产权的原则去寻找方法。如果这个方法没有受到其他阻碍,那么每个人所得到的总是与他生产的相等。

全书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分配的地位及其一般规律

财富的分配是本书的主题。克拉克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分配受自然规律调节。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于把社会总收入分为性质不同的三大部分:工资总额、利息总额和利润总额。这三部分收入分别为劳动收入、资本收入以及雇佣劳动和利用资本的人由于执行某种调和工作而得到的收入。如果自然规律能够发挥作用,那么,从事任何生产职能所应当分配得到的收入量,都将以它实际所生产的成果来衡量。每个生产要素在参加生产的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也都有相应的报酬——这就是分配的自然规律。

二、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克拉克认为,社会劳动生产力是由劳动和资本在量上的关系来决定的。在产业社会里,有两个永久存在的东西连在一起。这两种永久的生产要素,在形式的变化方面的能力是无限的,但其具体{L-End}表现形式,年年在变化,天天在变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不过是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因素的结合。三、工资和利息的确定标准(即边际生产率说)

克拉克沿袭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广泛流行的边际分析方法,提出了边际生产率说。关于工资,克拉克认为从一般的“生产率递减律”引出了“劳动生产递减规律”。假定资本不变,投入的劳动量多了,则平均每一单位劳动所摊到的设备少了,因此,每一单位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少于从前每一单位劳动的产品。最后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是“边际劳动”,“边际劳动”所生产的产品量是“劳动边际的生产率”。“劳动边际的生产率”不但决定“边际劳动”工人的工资,并且决定其他同一熟练程度工人的工资。这样得来的工资标准是一个静态的标准。在这种场合,工资决定于“边际生产率”。任何一个单位所得的工资,便等于最后一单位所能创造的产量。

克拉克在书中运用了边际分析方法,提出的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各自决定工资和利息的分配理论,最早明确地区分了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这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动态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尽管在克拉克生活的时代,欧洲仍是经济学思想的中心,他的成就也不能与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或欧洲大陆的边际主义者相媲美,但是正是从这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开始,一支由克拉克率领的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家队伍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

第十四节 《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生存》是尼葛洛庞帝的名作。尼葛洛庞帝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同时也是《连线》杂志的专栏作家。西方媒体推崇他为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1996年7月被《时代》周刊列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

本书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尼葛洛庞帝向我们展示出这一变化的巨大影响。电视机与计算机屏幕的差别变得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或他们的数字勤务员将把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拿过来”并参与到创造它们的活动中。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道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

同类推荐
  • 中国声音

    中国声音

    中国的声音已经成功传递了中国将积极参与构建国际货币金融新秩序的信号,并引发了国内外对寻求美元以外的安全的国际通行货币的深度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已经是中国人在改变世界新格局过程中,迈出的最坚实最有力的一步。
  • 赢在华西

    赢在华西

    《赢在华西》主要内容是在中国,年产值上亿元的村庄屈指可数,而华西村的产值却高达400亿元,这不能不说是区域经济的奇迹。即使作为企业集团,华西集团的产值也远远超过国内许多行业的龙头企业,这样一个从农业走向现代化工业的商业奇迹,究竟如何诞生?华西村的经济传奇背后,究竟隐藏着那些秘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华西凭借什么机遇和自身条件发展至今?《赢在华西》一方面从管理、机制、人才等角度横向分析了华西村发展的内部优势,另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上描写了华西村领导者和创业者如何成就这样一个乡镇经济奇迹。
  • 我们离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我们离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本书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以翔实的数据,缜密的铺排,剖析21世纪中国在达到阶段性颠峰后有可能实现第二次起飞的种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合理内核,特别是对中国经济的新制度再创新、新农村运动、城市化进程、新消费群、新生活方式观、新经济增长点、新主导产业群等,都作了精辟的分析。本书还对21世纪中国经济何时赶上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后的地位的问题做出了创见性预测论证。
  • 2009~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

    2009~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

    《2009~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含综合篇、行业篇、省市篇及附录四个部分,分行业、地区、领域回顾了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并对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附有世界主要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统计数据,反映了200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全貌。
  • 欧元大崩溃

    欧元大崩溃

    《欧元大崩溃》对由希腊债务危机事件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深挖事件背后的幕后操纵者。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债务危机为线索进行深度分析,把欧元的生存危机真实地展现了出来。
热门推荐
  • 金宫囚凤

    金宫囚凤

    初见时,她是渴望走出大山的逃婚农家女,他是身负重伤的山外来客。那一夜,血染素手,他迫她执剑指向自己的亲哥哥。亲人的命换一生自由,一世荣华,她当如何抉择?那一日,他端坐于九重宫殿之上,唇瓣轻动,只是一个“杀”字,就赐死了她的夫君,湮灭了她的希望……
  • 恋上高冷少爷

    恋上高冷少爷

    那年夏天刘嫣然喜欢上了于子谦(于子谦不喜欢刘嫣然),可是命运真的是造化弄人,把他们无情的分开了,,他们会是不在相见还是在一起,
  • 植物大战僵尸万能手表

    植物大战僵尸万能手表

    一位叫作天阳的青年穿越来一个神奇的世界,他会在这发生什么呢?
  • 巫仙劫:两世梨花

    巫仙劫:两世梨花

    仙魔巫三界的纷争,人世间欲念的邪恶。沈清卿意外穿越,卷入其中。和一只羊谈恋爱的设定已经够奇怪了,没想到还是什么前世今生的纠缠牵扯。其实人家只想和师父,安安稳稳的修炼,平平淡淡的过日子。怎么这些人,这些事就是不放过她呢?宿命究竟是什么在推动?逆流而上,身披锋芒。一死两休,不必再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佬您家夫人又野了

    大佬您家夫人又野了

    顶级豪门权势滔天的帝国总裁墨南川,为人霸道专横,冷血无情,唯独对她宠妻入骨。“老公,今晚去虐渣渣约吗?”“约。”嗯,虐渣怎能让你亲自动手。“老公,我想去飙车,约吗?”“约,你副驾,我来开。”嗯,怕你伤着了。“老公,今晚我陪儿子闺女,你自己一个人睡,约吗?”“不约,你是我的!永远都是!”嗯,只能是他的!苏绵绵扶额:她的老公什么都好,就是对她太黏了。“请问可以退货吗?”墨南川勾唇,声犹天籁,眉眼是迷人的危险:“主人,该问题无法识别,需要亲吻,请说ok。”苏绵绵:……P.S.男强女强,强强联手,女主非善类,典型的笑面虎,温馨齁甜宠无下限,入坑的仙女需谨慎哦。嗯,怕把你们喂胖了。
  • 一起走过的岁月

    一起走过的岁月

    少年李飞宇从李家村走出来,就是为了寻找到他的父亲,乡土少年想在都市丛林里生存,总要经历一些背叛,阴谋,争斗,黑暗,才能成长起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关于在清华读书和在北大工作的回忆性文章精选集,还包括季老在清华读书期间的《清华园日记》选编和初入北大执教期间的《北大红楼日记》选编。写作….时间跨越七十余年。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季羡林忆清华”;第二辑:“季羡林清华园日记选”;第三辑:“季羡林评北大”;第四辑:“季羡林北大红楼日记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