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23600000014

第14章 扼住命运的咽喉

用我们自己的手,扼住命运的咽喉……

之一寻找流浪汉

寻人启事

杨开无,男,现年35岁,身高1.73米,皮肤黝黑,额上(左眼上方)带有横长约一寸左右疤痕,口才过人,善交广泛,操鄂西南口音,于13年前(1974年8月20日夜)外出,至今未归,有知其下落或提供可查线索者,请速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三洞水村村委会联系。当场酬谢人民币一万元。

这则于1986年4月先后出现在10多家报纸上的“寻人启事”,立刻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数以万计的人开始留心、注意“额上有疤”的人:成百上千的人明查暗访,想尽办法寻找杨开无的下落。更多的人则在猜测议论:

杨开无何许人也?为何在消失13年后才差人寻找?

杨开无究竟有多大能耐,值得花一万元去找?把他找回来干什么?

要想解开疑问,得看下面的故事:

1986年3月2日晚,张万里、胡世昌、向珍英、覃立海等人,在村委会会议室里召开一个特殊会议。会上,早巳被人们遗忘了的村民杨开无被重新提起。不,人们没有遗忘他。尽管10多年前他就从村里一千多口人的“名册”上消失了,但他的乡亲们挂念着他,他故乡的“父母官”们惦记着他。他们今天开会,就是要研究如何查清他的下落,如何把他找回来!

提起杨开无。大家的心又被拉回遥远的年代,揪成了一团。

杨开无是三洞水第一个闯荡世界的人。

所谓闯荡世界,不是环绕地球也不是漂洋过海。山里人眼中的世界山外即是。那时候,一个小小的县城,在山民们眼里是跟如今的纽约、东京、伦敦一样辉煌的。

杨开无从小失去父母。艰难的生活不仅炼就了他独立生活的能力,也锻造了他闯荡世界的胆略。

18岁,他只身闯到山外。

先是在县城车站帮人提皮箱、扛货物,后来到一家饭店端盘子、擦桌子,渐渐就攒了一些钱,萌生了“干大事”的“野心”。

南来北往的客人使他看到了县城以外的世界;上川下广的商人使他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拼搏。咫尺城乡,天壤之别。他决定继续往外闯。他要凭自己的能力为穷乡亲们出口气。

他掏出可怜的积蓄结交朋友,请人下馆子、看电影……

渐渐就交上了一帮“哥们”。他对哥们铁心,哥们对他也义气,把他们相好的“厂长”、“经理”、“主任”之类介绍给他,指着“厂长”对他说:“他是老大,以后有事找他!”

“老大”是宜昌市一家木材厂的厂长,西装革履,派头十足,人却豪爽厚道,见新结识的“小弟”聪明伶俐,口才过人,于是决定把他召进木材厂当采购。

“老大”果然义气,不仅每月发给他100元高薪,还带他跑武汉、下广州……

几年过去,他彻底变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人”。

但是他的心没变。他思念贫穷的三洞水,思念苦难的乡亲们。他自幼失去父母,是乡亲们你一碗粥、他一碗面把他喂养成人,他忘不了。

每次回到家乡,他总是给年长的大娘、大婶们带回一份礼物,临走还丢下一些零用钱。

每次走进家门,他的两间茅屋里总是被前来“听稀奇”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他也不保守,得意忘形地“吹”。吹他见过的蒜鼻子洋人;吹他蹲过交钱才准屙屎的茅坑……吹得满屋子都是大眼睛。

当然,到他屋子里来的人也不全是为了听“稀奇”,多半是想抽他的“黄金叶”香烟。他一包一包地撕,一支一支地撒,临出门每人耳根上还夹回两支。

很显然,他成了三洞水的“圣人”,成了乡亲们的骄傲。生产队长上门找他,转弯摸角说年初的势头本是个饱年,不成想地头的苞谷窜到一人多高,老天发起了大旱,腿肚子粗的苗子全给晒黄啦,要不弄几包化肥补补,到年底怕是又要泡汤……

言下之意,是想求他帮队上弄几包商品肥。

不等队长说完,他就拍响了胸脯:“不就是要化肥吗?行!过几天你派人到山下公路边背去吧。”

过了不到5天,他就捎信叫队长带人下山去背化肥,队长带着一帮人来到山下一看,立刻树桩子一样全都呆在那里不动了――天啦,出现在他们眼前的不是几包肥料,而是整整一座“肥山”!

那年月,化肥紧张。对农民来说,化肥比金子贵重。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今生今世能够拥有这么多的化肥,这不仅是他们的福气,也是他们的骄傲,山沟农民的骄傲啊!

然而,乐极生悲。一阵狂喜之后一个最现实的问题不得不使队长皱紧了眉头:“开无啊!这么多的肥料,我们买不起啊!”

杨开无说:“叔,这你不用操心,我买的都是平价,每包才15块。再说,我都是赊来的,人家答应什么时候有了钱再付。”

队长依然愁肠百结:“你叔这样子,啥时候能有钱呢?”“叔,你放心,我已经替你想好了,你们前几年修保管室不是剩下几十立方木料吗,我替你拉出去卖掉,除了肥料钱,还能赚上一大笔!”

“你是说保管室稻场上那堆木料?堆在稻场上两三年了,日晒雨淋,全都烂了,做柴烧都没人要咧,哪个得买?”

“叔,这个不用你管,我已经看过了,烂是烂了一些。利用点关系眼下还能卖出去,要是再不卖,往后就真的卖不出去了。”

“哎哟,卖什么卖!要是你看得上,叔全部送给你。叔今天就派人给你送到公路边来。”

“叔,这话你就说错了,我杨开无生在三洞水,长在三洞水,是乡亲们一口一口把我喂大的,要是我占乡亲们的便宜,我还算个什么人!”

几天以后,三洞水大队(村)四小队(组)堆在稻场上腐烂了3年的几十立方木材全部被杨开无拉出了山。当他从山外回来的时候,小提包里装着鼓鼓的票子。这是8000块钱。这些钱他一个子儿也没要,全部交给了生产队。

乡亲们发了财。杨开无却因此大祸临头。

一天深夜,队长气喘吁吁敲开了杨开无的门。把他从床上扯起来,压低声音说:“开无,上面来了两个人,在整你的材料,说是要抓你。”

杨开无莫明其妙:“我没犯法呀。”

“他们说你投机倒把,贩运木材……”

“可我自己没要钱呀,我是为了乡亲们呀!”

“我说了,他们不听。还要我……揭发你。开无。你快跑吧,跑得越远越好。这边的事儿我顶着……”

就在那天深夜,杨开无失踪了。从此杳无音讯。在这以后不断有关于杨开无的“消息”传到三洞水,有的说他跳火车摔死了,有的说他在路上被公安局抓了,有的说他跑到了台湾……

只有一个人相信杨开无没有死也没有到台湾。此人便是当年三洞水大队四小队生产队长、如今的村党支部书记张万里。

当张万里当上三洞水村党支部书记后,杨开无的影子就一直出现在他眼前。他常想:如今的三洞水是何等需要杨开无这样的人才啊,如果能把杨开无找到,他愿意不惜一切代价……

“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他在会上严肃地说,“只要杨开无还活着,我们倾家荡产也要把他找回来;如果他死了,我们也要把他的骨头弄回来,埋在三洞水的泥土里,让他的灵魂得到安息……”

于是,村委会作出了三条决议:

1.在报纸、电视上刊登、播放寻人启事。

2.派出专人查访杨开无的亲友,寻找蛛丝马迹。

3.请求上级有关部门协助,争取能求得外县、外省有关部门的支持。

杨开无确实还活着。不但活着,而且活得很好。

13年前那个黑夜,当他从三洞水逃出来后,便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流浪生活。一直流浪了3年,才经一位朋友介绍到山西一家煤矿落下了脚。那是一家大煤矿,杨开无干了不到半年,便凭着他的才干、关系和胆略当上了供销科长。从此后,杨开无如鱼得水,上海、南京、四川……天南海北都有他建立的煤炭销售网点……

13年了,他常常梦见故乡。故乡是一片发烫的热土,牵挂着他人生的全部情感;故乡也是一片冰凉的荒漠,郁积着他心头的满腔怨恨……

他没有想过这辈子还要回到那个穷山沟里去。

他本人并没有看到那则“寻人启事”,是同矿的一位工人“出卖”了他。

当头发花白的张万里在一个黄昏走进他的住处,出现在他眼前时,他惊得目瞪口呆。

“…你老了。”张万里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当年出来的时候,你还是个孩子……”

他也哭了。哭着说:“叔,我好想家。”

“家里人也好想你。”张万里说,“跟叔回去吧,叔如今带着全村子人奔富路,需要人才……”

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杨开无说:“叔,你让我想想。”

第二天,当杨开无知道了家乡人民为了找他所历经的甘苦和付出的代价,他默默地收好行李,对张万里说:“叔,咱们回家。”

他回来了。不仅带回了现代化煤矿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带回来了他建立在天南海北的煤炭销售网……

之二车队,一条长龙

就像一个童话。每天清晨太阳出山的时候,站在清江岸边的高山上,你先是听到山的肚腹里发出一阵轰隆隆的巨响,接着你就看见这样一幅画面:浓雾遮挡的山口子里挤出一辆满载煤炭的“东风-140”汽车,接着是第二辆、第三辆、第四辆、第五辆……

这是一支由23辆汽车组成的庞大车队。每天这时候它按时出发,幽静的山谷里立刻出现山呼海啸,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清江岸边的土建公路上,霎时间尘土飞杨,遮天弥地……

有谁相信,如今拥有这支“长龙”的三洞水村,10年前竟有百分之六十的农民不知道汽车是啥样儿?

车队打头的是队长熊明才。这个40多岁的煤黑子,说什么也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握上方向盘,当上车队队长。

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熊明才20年前当过兵,在部队上学会了开汽车。遗憾的是刚刚学会还没有来得及单独上路,他就被通知复员了。从此后,漫长的“开车梦”便无休无止地纠缠着他,然而在这万山丛中,莫说开汽车,就是看一眼汽车也得前生造化――

很显然,他熊明才只有在梦中才能握住方向盘……

三洞水通了公路以后,每天都有汽车进山拉煤,没有见过汽车的人总算是实现了愿望。

然而,熊明才的梦却依然是无法实现。

一天中午,他从煤洞里推着一盒子煤出来,一眼看见洞门外停着一辆汽车,车门开着,司机在一旁的草地上打盹。他于是心血来潮,就想过一下熬了几年的“车瘾”,看一看自己20年前学的那几下忘了没有。他钻进驾驶室,很快启动了马达,正要伸脚去踩油门,一旁打盹的司机大吼一声扑了上来,一把揪住他的头发,劈头盖脸一阵巴掌,直打得他嘴青脸肿,鼻血如注……

他没有反抗。咕咚吞下一口屈辱的泪水,转身钻进了煤洞……

下午,张万里派人来叫他,要他到村委会去一趟。他知道形势不妙――书记一向纪律严明,不允许任何人做出有伤村风的事――现在叫他去,准有一顿好?。

他低着头走进党支部办公室,没敢正眼去看书记。突然他听到一个严厉的声音:

“把头抬起来!”

他慢慢抬起头,看见书记的时候,突然有一种在外面受了气的孩子回家见到母亲一样的感觉,泪水又一次涌了出来……

“我知道,明才,”书记的声音也有些沙哑了,“我知道你一直想开车……受人家这种气,你心里难过……都怪我这个书记没当好啊?没早想着满足你这个愿望啊……”

“书记,您……”熊明才一时手足无措,不知说什么好。

“那几巴掌虽说是打在你的脸上,可也是打在我的心上啊……明才,我问你,往后还想不想开车子?”

“不想了!再也不想了……”

“孬种!你就这样没骨气?要真是个男子汉,发狠心要弄辆车开开,冲冲晦气!”

“书记,您莫开玩笑……”

“我开啥玩笑!中午听说你挨了打,我这心里就不好受,我三洞水的人,哪个走出来不比人家高出半截?凭什么白白受人欺负!细想起来,就想了这么一笔账:我们每天要请10辆车拉煤,平均每天要付给每辆车400元运费,10辆车就是4000元,10天的运费加起来我们自己就可以买一辆汽车……你说,我们凭什么让人家挣我们的钱还要受人家的气?”

“书记,您……您是说我们自己买车?”熊明才高兴得声音都有些发抖了。

“是的,我们自己买车!”张万里这时从办公桌前站了起来,激动地在屋里踱着步,“不仅自己买车,而且要买多车!成立一支车队,除了满足我们自己拉煤,剩下的车就出门去挣钱,挣别人的运费……你说,30辆够不够?”

“30辆”?!天!30辆要100多万哩!

“这个不用你管。没钱我敢说这硬话?我打听了一下,宜昌市交警大队办了一个驾驶员培训班,每人交3000块钱就能学会开车技术,还包办驾驶执照……明才,从现在起你就不用挖煤了,在村里给我挑选30个身强力壮的好小伙子,把他们带到宜昌去学习,学费和生活费都由村里全包……告诉他们,只要能拿到驾驶证,回来都有车开!”

……四个月后的一天,30个精神抖擞的小伙子齐刷刷站在了张万里面前。每人贴胸的口袋里,都装着一个绿色的长方形小本――驾驶证。

看着这支自己培养的精壮队伍,张万里和其他几位村干部都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们不住声地说:“好!好!”

之后不久,30辆“东风-140”、两辆北京吉普和-台双排座便从武汉汽车贸易中心开进了三洞水。

“第一年赚回本钱,第二年开始盈利,第三年就做房子、修停车场……现在我们司机住的都是套房……”

说这话的是车队队长熊明才。他戴着港式变色眼镜,身着笔挺的西装,皮鞋擦得油光锃亮……你不敢相信,这样的人曾经挨过别人的巴掌。

如今,不论你是在县府龙舟坪镇的大街上,还是在宜昌市的三岔路口,只要你留心观察,你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三“洞水村车队”的汽车从你眼前呼啸而过……那坐在驾驶室里戴着墨镜的年轻司机的神态,会使你感到他正驶向阳光灿烂的未来……

现在我们告诉大家,三洞水的村民出门办事――哪怕是到邻村办事――一律都不用靠脚走路,清一色坐车。“二娃子,停停!”“张三,把我送到张家包去!”“王陆才,过半小时来接我……

之三农民诗人

文章写到这里,我们突然发现,要想把三洞水重视、培养人才的故事都写出来,恐怕是没有那么大篇幅的。这里仅举一例:

1990年8月,我们正在三洞水采访,突然接到县文联电话,要我们赶回去主持一个文学创作笔会。放下话筒,和站在一旁的向珍英说起这事,向珍英马上说:“能不能给我们5个指标?我们派几个青年去学习。”我们说:“这是搞文学创作,你们村里好像没什么作者。”

“正因为没有,才要派人去学习。要是有呀,就不用给你们说好话了。”

我们感觉这事不太好办。文学创作是一项特殊劳动,需要一定艺术素质,三两天是培养不出作者来的,再说,县文联经费也很紧张……

向珍英似乎看穿了我们的想法,马上说:“我们交钱。每人交200元学费,够吧?”

“不用不用。”我们忙说,“开笔会没有收钱的规矩。”

“那就算赞助吧!你们给我们培养人才,我们支持你们的事业。”

就这样定了。很快有5个青年来到村委会,向珍英指着我们对他们说,“这是周老师、陈老师。人家都是作家,写厚本本书哩!你们要虚心向两位老师学习,争取将来也当个作家,当不上作家也行,能弄篇新闻报道什么的也算有出息”。

为了摸一下底,我们问:

“你们有没有写作爱好?”

清一色摇头,抿着嘴笑。

又问:“你们平时喜欢看书吗?”

仍是笑笑,不正面回答。

再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小说、散文、诗歌吗?”

这次齐声答道:“知道。”

谢天谢地,总算有一点“门儿”。出人意料的是,5天笔会下来,竟有一个小伙子开始学着写诗了,诗写得固然稚嫩,但能够看出他还是有艺术感觉的。笔会散了以后,我们几乎每天都收到他寄来的诗作和告之他创作计划的信件,他在信中告诉我们:村里对他搞创作十分重视,把他从煤矿里调出来,安排在图书室里管图书。他每天只做两件事:看书写诗……

小伙子叫张军年。今年六月,外国人来三洞水参观,他当即写诗一首,这首诗后来被县办刊物采用。诗名叫《致远方来客》:

你们来自大洋彼岸,风尘仆仆

挤进这悠远弯曲的山谷

豁然开朗――

到了,渴望已久的一方圣土

总是这样风风火火

总是这样忙忙碌碌

还没走下疲惫喘息的汽车

你们就――

将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我们的小屋

好,请摄下吧

肥沃的土地,高耸的建筑

秀丽的山水,古朴的风俗

还有沁水坪美景一片

晓麻溪图画一幅……

摄下的仅仅是几幅照片吗?

不,照相机装进整整一个民族

一个民族的骄傲

一个民族的富足

一个民族的气节

一个民族的傲骨

一个民族拥有这样的小村呵

一个小村象征这样的民族

你们在黄尘的山道上漫步

左右的惊讶涌进蓝色的眼眸

间或也抬了头去凝望远方

那是你们想起了遥远的故土

外国也有这样的小村吗

难怪你们说忘了现在身在何处

记住吧,请记住

记住远方客人的赞叹,远方客人的祝福

记住小村的村口有一条

伸向大洋彼岸的小路……

之四他们来自山外

董唤林没有想到他会在这里落地生根。这位华中工学院化学系的高才生有过许许多多的梦幻。他出生在武汉市,又在武汉上的大学,自然希望毕业后留在武汉工作。即使不留武汉,也是去上海、深圳或者北京……

惟一没有想到的,是到长阳山沟落户。而且是永远永远的落户。

暑假的时候,他和几个同窗好友来山里采风,无意中就来到了三洞水。三洞水正在办一座化工厂,化学系的高才生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精明的村委会干部巧妙的把他们留下,他们留人的方法很简单:除了安排一流的食宿,每日另发给数十元薪水……而他们对大学生的要求只是希望能给村里的青年传授一些化工方面的技术。

山里人的质朴待人、热情好客和三洞水令人惊异的现状使大学生们深受感动,欲罢不能,于是决定小住几天。

这一住就出了麻烦,董唤林发现他越来越爱三洞水了。三洞水如此重视科学、重视人才、关心人才,是他始料未及的。记得刚来的第二天,他患了轻度感冒,吃饭的时候偶尔咳嗽了两声,却没想到这两声咳嗽引起了党支部书记张万里的高度重视,饭还没吃完,他派人请来的医生已经到了。又是打针又是服药,搞得董唤林本人莫明其妙。还有一次,董唤林的衬衫上在车间沾了一点油漆,这点小事也被副书记向珍英看在了眼里,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偶然发现床上多了一件崭新的衬衫……

一个多月的假期转眼就结束了。临走的时候,董唤林无不留恋地对张万里说,“要是有机会,今后我还想来三洞水。”张万里喜出望外,马上说:“现在就是机会,只要你愿来,我们可以提供一切条件,只要不是到天上摘月亮就都能满足。”

董唤林说:“摘月亮倒不必。就是摘来了我也没有用处。我要的是搞事业的环境和条件。”

“行啊行啊。”张万里迫不及待,“只要你能来,我们不惜任何代价够置你所需要的全套设备。另外……”张万里想了想,“有件事不知你愿不愿意?”

“什么事?”

“我们想请你当厂长,化工厂厂长。”

“这个……”董唤林有些犯难,“让我想想再说吧。”

“那好,我们等着你回答。”

董唤林回到武汉后就面临着毕业分配。何去何从,是他思想斗争的焦点。要是到上海、北京或者深圳,于他自己来说,前途自然是广大一些,何况那几个城市也热情地邀请他去!然而他眼前总是浮现出三洞水的影子,他无法忘记支书张万里、主任胡世昌、副书记向珍英以及许许多多三洞水人亲人般甜美的微笑;无法忘记那片富绕的土地对科学和人才的急切期待……然而,那里毕竟是农村啊!而且是大山沟里的农村啊!要是到那里去,就将永远永远地在山沟里呆一辈子;就将永远永远地和城市绝缘!

“不去――”有一个声音说。那个声音很轻浮,似乎是从肉体上发出来的。

“去――!”又有一个声音说。那个声音很沉重,它来自灵魂。

他终于决定到三洞水来。在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思想斗争之后,他流着泪作出了这样的抉择!

他来了。三洞水人同样是流着泪张开双臂拥抱了他。他们紧紧地拥抱着,像久别重逢的情侣,再也不愿分开……现在,董唤林和一位美丽的三洞水姑娘结了婚。幸福而圆满的小家庭使他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下了根。

我们采访董唤林的时候,他正在车间里忙着,作为厂长,他实在抽不开身,只给了我们10分钟采访时间,而且是一边工作一边回答我们的问题。

问:“来三洞水多久了?”

答:“快两年吧。”又感叹道:“时间过得多快呀,一晃就快两年了……”

问:“三洞水人对你怎么样?”

答:“没话说。像亲人一样。”

问:“你后悔吗?”

答:“不。我很幸福。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们却有些难过,尽管这难过没有理由。我们不知道董唤林有一天回到他的故乡武汉,有一天见到他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工作的同学会作何感想……

我们悄悄地、默默地鞠躬,深深祝愿董唤林幸福。永远幸福!

对于四川桐油开发研究所的总工程师张燕南来说,他没有和董唤林一样在这里落户,然而他却和董唤林一样在这片地上浇灌了他的智慧和汗水。

他是主动要求到三洞水来的。

当三洞水村村委会主任向林倒三次来到四川桐油开发研究所,要求不惜一切代价获得技术转让时,张燕南被这位山里汉子质朴的性格和执拗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于是他问:

“除了技术,你们还需要什么?”

“人才。我们有很多好学上进的青年,但是需要培训。”

“我去给你们培训人才怎么样?”

“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向林倒感动得差点流了泪,星夜发电报回家。派出专车接来了总工程师。

经过三个月的培训,三洞水化工厂的30多名青工几乎都能熟练地掌握桐油玻璃钢的生产技术了。当他们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英国、日本、加拿大时,他们没有忘记他们的老师张燕南,没有忘记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是张燕南向他们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

张燕南的身影永远留在了三洞水人的记忆里;

张燕南的名字永远写在了三洞水创业的史册中。

在三洞水奋进的历程里,还有很多很多像董唤林和张燕南一样无私奉献的“山外来客”,这里无法一一例举。我们能做到的是以,一种崇高的真诚,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忱!

大山永远地记着你们!

历史永远地记着你们!

同类推荐
  • 文学种子

    文学种子

    本书从语言、字、句、语文功能、意象、题材来源、散文、小说等角度,条分缕析,精妙点明作家应有的素养和必备技能。
  • 江湖已老,她还年轻

    江湖已老,她还年轻

    本书分三折。上折《舞台控》,和你一起看各种演出,话剧、戏曲、演唱、演奏……生、旦、净、末、丑,吹拉弹唱,粉墨登场。中折《星空念》,正儿八经的,咱一块怀念天上那些文学大师,有林语堂、波德莱尔、王尔德、纳兰性德、夏多布里昂、老舍、郁达夫、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芙、乔治·桑、茨维塔耶娃、泰戈尔、显克维支、索尔仁尼琴、夏洛蒂·勃朗特、川端康成、博尔赫斯、帕斯捷尔纳克、胡来米尔·赫拉巴尔、约翰·克利斯朵夫、卡夫卡、艾略特、埃米尔·左拉、劳伦斯、契诃夫、济慈、毛姆、易卜生、里尔克、普希金、托马斯·哈代、杜拉斯、海明威、鲁迅、托尔斯泰、兰波、菲茨杰拉德、高尔基、马克·吐温、阿赫玛托娃、叶渭渠、赫尔曼·黑塞、狄更斯、卡尔维诺。下折《人文心》,电影,电视,诗,书……杂七杂八,见文见性。
  • 石榴树上结樱桃(李洱作品系列)

    石榴树上结樱桃(李洱作品系列)

    《石榴树上结樱桃》除了收录作者的小说作品,也收录了他的一些文学对话录、演讲以及随笔。与《石榴树上结樱桃》作者李洱进行这些对话的批评家、记者,无疑都是文学的行家。借对话和演讲的机会,他讲述了我对人与事、对文学与时代的一些看法。正是那样的一些看法,决定了他为什么会写出这些作品,也决定了这些作品的成功与失败。
  • 宁肯文集(全8册)

    宁肯文集(全8册)

    “当代文坛刺客”宁肯创作40周年纪念典藏版。两次获得老舍文学奖的作家宁肯沉淀之作。全书既恣肆汪洋又细腻深情,知识面广阔,扎根于北京话的叙述文字灵动大气,准确传神。宁肯文集为“当代文坛刺客”宁肯创作40周年纪念典藏版文集,收录《天·藏》《蒙面之城》《三个三重奏》《环形山》《中关村笔记》《我的二十世纪》《说吧,西藏》《宁肯访谈录》八部主要作品。
  • 生命自由之船:我所理解的《道德经》

    生命自由之船:我所理解的《道德经》

    这部书,与其说是“颠覆性”的解读,不如说是“回归式”的体悟。这部书,不能让您府库充盈,却能助您心安理得。这部书,不是用来阅读的,而是用来实修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作。关于《道德经》的注本很多,仅先秦到清代,有文字记载的《道德经》注本就不少于165部,民国以来的注解本也不下200部,近几年国内外关于《道德经》的著述、讲座等等那就更多了。而且各家对于《道德经》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道德经》的原文也有不同的版本。
热门推荐
  • 我是你的四分之三

    我是你的四分之三

    【本文轻松甜宠,1v1】秦意发现自从遇到卫肆之后一切都变得非常巧合。她是学生,他就是转学生;她是摄影师,他就来当预约模特;好不容易毕业进修成了导演,秦意又惊讶发现卫肆成了她的专属编剧。秦意:月老在暗示我什么??卫肆:很庆幸,我是你人生的四分之三。
  • 谁都渴望被偏爱

    谁都渴望被偏爱

    一个出身于农家的女孩,被孤立,无助感让她没法生活,她恨,恨自己为何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恨家庭为何要这样重男轻女,又恨自己的软弱,让自己处于这样一个……
  • 林浅雉的十八种黑暗料理

    林浅雉的十八种黑暗料理

    大龄剩女林浅雉十指不沾阳春水,二十九年来不识柴米油盐酱醋茶,十足的厨房小白,与父母同住在一起,惨遭催婚,只好搬出家门,外租房间,后吃腻了外卖,脑子一热,开始了她的黑暗料理之路……
  • 从斗破开始卖箱子

    从斗破开始卖箱子

    生死看淡,是我的人生态度;不服就干,是我的行为艺术!
  • 听说我是大佬的白月光

    听说我是大佬的白月光

    【重生偏执大佬VS只想护住自己老公的娇气小可爱,甜文宠文】洛歆妤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一直生活在一本书里。直到后来她才发现,那不是一本书,而是她的前世。洛歆妤坐在男人的腿上,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你会爱我多久?”男人拿起女人的手,放在心口上的说“不管将来还是以后,这棵心永远都属于你的。”“老公,我爱你~”“我也爱你~”【前面女主会以为自己穿到一本书里,到后面女主会想起自己前世的记忆的(灬?ε?灬)】
  • 请记得我一直都在

    请记得我一直都在

    即使有一天,你转身离去了。我希望,你会记得。有个女孩一直在原地等着你。
  • 归藏易

    归藏易

    人生一世,匆匆几十载,无根浮萍,随波逐流,又安能执掌舵,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葬世记

    葬世记

    伸手翻转天地日月,一念覆灭万千星辰,弹指间翻江倒海,山河破碎……一名从大荒中走出的少年,一段热血翻腾的传奇之旅,一个叱咤星河,笑傲诸天的传说!
  • 明初青

    明初青

    “听说了吗?住在枫荷院子里的舞蹈教习原先竟是江夏府的大小姐。听说江夏府被抄家以后,就活了她一个人……”昔时江夏府的明大小姐为了成为卫夫人,曾闹的满城风雨人尽皆知。兜兜转转了十年,没有了明大小姐,也没有了卫夫人,只有一个毁了容貌在花街教坊中教习舞蹈的明初青。……十年前,她本是江夏府鼎鼎有名的明府大小姐,而他不过是她父亲帐下的一名普通将士十年后,他是帝国大权在握的燕王殿下,而她不过是邺城花街教坊中一名毁了容貌的舞蹈教习光阴流逝,夫妻相见,竟成陌路奈何沧桑!
  • 天戒主

    天戒主

    这个世界真的有神仙?为什么看了老头子的遗物就倒霉地招雷劈了!穷鬼吗?野种吗?就让我这屌丝逆袭了一中校花!我的目标是逆袭美女,打击恶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