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055800000008

第8章 以小搏大——李书福的资本博弈战略

从李书福的创业史一路看来,他的每一次进军,都是一曲“以小搏大”的凯歌。这其中自然不乏他对市场冷静、深入、客观的分析,但敢于去赌的“赌性”则是一剂催化剂,促使他转战各个行业的行动落到实处。

从他在一次接受采访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窥伺到这个特殊“赌徒”的内心世界:“小时候,在七八九岁的时候,比方说我赢了一块钱,就全部再押下去;变四块了,全押下去;八块,再全押;十六块,再押;直到赢得三十二块。有些人赢了一块钱,就押五毛了,再赢了就押两毛了,再赢了就押一毛了。明显他赢的钱比我少得多。但是我这种做法,可能最后一次全输了;他们这种做法,或许还有剩余。现在为了我们吉利汽车,所有产业,我全押上去了,可能五年之后,我变成一个穷光蛋,或者另一种结果是我非但没有变成穷光蛋,吉利的资产还翻了好几番。”

这种心理让他敢于涉足不同的行业,无论是冰箱、摩托车还是最终选定的汽车,这种敢闯敢拼的赌性都渗透其中,他的偏执一次次地放大。创业者在创业路上,不妨也给自己些敢于赌博的勇气,偏执一次;当然,在选择“以小搏大”之前,要有足够的行动依据和商业眼光,盲目地凭着蛮劲去赌,大抵逃不出倾家荡产的悲剧命运。

这位偏执的行动者除了敢于转战多个行业,多次做出以小搏大的传奇之举外,在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来临之际,他的举动也让旁人看了吃惊。很多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选择了瘦身,但是李书福等少数的企业家选择的却不是“猫冬”,而是逆势而上,不断扩张、圈地,其招数之奇、险一招胜似一招。但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吉利挨了过来,最终化险为夷,占领了汽车界高地。

逆势之下,李书福选择了扩张之路,自身也承担了巨大风险。扩张过劳死的案例不在少数,因此要十分谨慎,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这个大环境之下。在这里,李书福偏执于一件事情的个性,让他铸就了一个个奇迹。

牵手国润,在香港顺利上市;联手高盛,让其成为吉利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且进一步展开全球大收购……正如李书福所言:“汽车工业必须全球化,不全球化就没有出路!”因此,吞并英伦锰铜,并购澳洲DSI,再完美收购中誉汽车,李书福把并购演绎得轻车熟路,这也为他后来成功并购汽车豪门——沃尔沃埋下了伏笔。

在吉利与沃尔沃的交割仪式上,李书福不无感慨:“对于吉利来说,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天,我们对能够成功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感到非常自豪。这一瑞典的世界级知名豪华汽车品牌将坚守其安全、质量、环保和现代北欧设计这些核心价值,继续巩固和加强沃尔沃在欧美市场的传统地位,积极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市场。”

这一天的到来,让业界人士对吉利这个后起之秀刮目相看。这一“蛇吞象”的壮举,离不开前期的准备以及团队的精诚协作,而李书福的偏执,更是铸就这个奇迹的内在因素。

以中国小个子民营企业的身份,吉利居然可以从众多实力雄厚的竞购者那里胜出,并最终以百分之百的股权实现并购,为这次举世瞩目的海外并购画上完美句号——这一切看似神奇,事实上却是一次步步为营的商业行为。

不可或缺的“赌性”

我是农村来的,你说我怕什么?失败了没有关系,回去种地、养鱼、养虾,承包两亩地,一亩地种菜,一亩地种水稻,怕什么呢?有吃有喝。

——李书福

许多投资人在做股票或基金投资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以小搏大和以小搏大混淆。这两者可以简单概括为:以小搏大,叫做投资;以小搏大,叫做投机。投资和投机的心态和方法迥异。从心态上来说,投机是想通过一笔小钱快速积累大的财富,本质上是在赌运气,而运气的报酬率一样可以通过理性来设算。以小搏大就是用越少的钱,以越快的速度搏到越多的金钱。

李书福也在赌运气,当然除了敢赌,还在于他善于挖掘机会,胆大的同时还小心翼翼,从而避免了很多雷区。他涉足多个行业,每次都是通过很少的资金开始创业,但是总能快速赢得财富。最初他用120元为自己淘来第一桶金,到后来的1亿元撬起的汽车帝国,都是以小搏大的有力佐证。同时,在他又一次以小搏大的经典案例中,又渗透着他的资本博弈之道。

对于企业发展,资金链是一个永不衰落的话题,它是企业生命的天使,也是夺命的魔鬼,与企业如影相随。所谓资金链,就是指现金—资产—现金的循环,企业要想保持良性运转,资金链畅通是首要条件。一旦资金链发生断裂,企业将面临生死之战。资本博弈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杜绝资金链断裂的过程。

在旁人看来,这个草根企业家像“赌徒”一样在各个行业进行着一次次“生死”博弈,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然而他却每次都把赌注下得很大。这除了他胆子大之外,还在于他每次决定干一件事情时,都能够通过精准的商业眼光制定策略,并能抓住机会。这在旁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觉得他只是靠运气赢的“赌徒”。比如,决定造摩托车时,就有人这样劝他,不要“千年砍柴一日烧”;他要践行造车梦时,又有人说,吉利造汽车无异于自杀,但是他就是要干,他坚信自己的商业眼光,并且敢于去践行。

的确,李书福的胆识和魄力不仅来自于他的“赌徒”心理,更离不开理智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判断。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表象所迷惑,以为他一直在赌运气。但无疑,这种赌性给他创造了更多实现“以小搏大”的机会,赌性,也是他偏执的体现。

李书福的很多行为让人无法理解,不过他有自己的注解:“因为我是农村来的。我来自台州,你知道台州在哪里吗?浙江的台州是一个农村,我从田野中来,你知道田野吗?城市中心是没有田野的,离开城市就有田野,田野里面有泥鳅、有青蛙、有蛇、有鱼,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我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你说我怕什么?失败了没关系,回去,我种地、养鱼、养虾,承包两亩地,一亩地种菜,一亩地种水稻,怕什么呢?有吃有喝。”

这就是他的信心来源,也是他在机会不大的情况下敢于“以小搏大”的力量源泉。创业可能会失败。每个创业者都曾预料过,但是对于李书福来说,失败了也没什么,本来就一无所有,来自田野,可以再回田野去,通过种地依然可以衣食无忧。当一个人把一件事情最坏的结果想到了并能承受时,也就无惧于失败了。

很多时候,创业者下不了决心去做,就是因为害怕最后可能会失败,于是畏首畏尾,不敢放手一搏,在这个过程中也就错失了很多机会。李书福敢于破釜沉舟,认准了就去干,当然,敢于去干的前提是理性分析,即这个事情的执行有根据,不是盲动。他能够在旁人看来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做到以小搏大,这其中蕴含的偏执智慧值得每个人深思和借鉴。

案例1·120元淘来第一桶金

对于创业者来说,原始资本的积累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如何淘到第一桶金,是无数创业者探究的终极命题。原始资本的重要性,对创业者来说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李书福第一桶金的攫取,对其未来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982年李书福高中毕业,这一年他19岁,向父亲要了120元钱,便像所有浙江生意人一样开始了创业生涯。他用这120元买了架海鸥牌照相机,在台州走村串户给别人拍照赚钱。尽管李书福拥有和一些国营照相馆相同的海鸥牌照相机,而且在街头巷尾给大家照相很方便,照出来的效果也比照相馆呆板的背景好很多,但是在那个年代,由于他没有国营的招牌,只能四处游荡,过着被大家称为“野照相”的生活。

会讲故事的台州人把李书福的这段创业历程说成是一个背着相机的年轻人到处在公园转悠,见到有逛公园的就上前拉着说:“来,来,同志过来照张相。”这样的生意人在现今的一些二级城市的公园里依然可以看到。

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可以说遍地是“黄金”,只要稍微不安分,具有创富梦想并付诸实践的人都能在商业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掘到金子。李书福偏执的商业天分,那时已经开始显露。

“野照相”收入并不稳定,但是别人没有想到的是,当时李书福的收入比起大部分时间用来务农的同乡来说相当可观。一年下来,他赚到创业以来的第一笔钱——2000元。2000元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很大的数字。那个年代,一名技术人员的月工资最多不过50多元,这就是全部的收入,根本不存在今天职场中的奖金和分红之类的额外收入。因此,李书福的年收入已经赶上当时四五个白领的年总收入了。

李书福的家乡——浙江台州,当时是一个十分偏远的山区,这里人多地少,而且没有多少工业,像李书福这样的年轻人很少能进入当时人们羡慕的工厂工作。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台州这个主要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很早就出现了大批经商的农民。李书福的一个同乡就是这样,据这位同乡描述,他白天在地里正常干农活,但是一有空闲,就到苏州的国有工厂里批发一些纽扣,拿到集市上去卖。这样的小生意一个月只要干上三四回就比三个月的农活赚的钱多,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的台州非常普遍。

李书福选择创业,一方面受当时台州的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于他对致富梦想的追求。正如他所说:我是在浙江台州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长大的,第一不怕苦,第二不怕穷,第三当然更喜欢致富了!因此,他敢闯敢拼,豁得出去。

在那时,他的偏执表现为:不甘于现状、不容易满足。虽然“野照相”让他一年赚得了2000元,但是他要赚更多的钱,就像他七八岁赌钱时的心理一样。他打算把照相挣来的几千块钱作为本金开一个自己的照相馆。

想要开一个照相馆,就需要购买冲印、反光等一系列设备。为此,李书福专门去了上海一个叫“冠龙”的摄影器材商店,但是他身上的几千块钱显然不够买到开一个照相馆所需要的所有设备,这一次上海之行,他实际上只买回来一些灯泡。

虽然资金不够买所有的设备,但是这完全没有让渴望拥有照相馆的李书福就此放弃梦想。他自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个反光罩我不买,因为它太贵了,我记得那时候1000块钱一个。我去找了个敲铁皮的,让他给我敲那个东西,很便宜,两块钱就敲出来了。这个东西很简单嘛,再装个灯,用管子装起来不就是灯光了吗?照相机,我们以前的照相机是自己生产的,我去买一个镜头,然后买个老虎皮,后面加一个装胶片的东西,齿轮自己做,这样几百块钱就做了一个照相机,质量没有什么不一样,反正我认为是一样的。它的根本原理我没有破坏掉,只不过这个照相机比较难看一点而已,对不对?然后用一个布把它罩起来。其实用一个黑布把它罩起来也看不出那里面是什么东西,照出来的东西也不错。”

李书福动手能力很强,他可以自制照相机、搭建照相馆,后来敢于拆汽车做研究,甚至敢让钣金工担任汽车的设计师……偏执的个性让他敢于去赌、去闯。

有了自己的照相馆,李书福再不必骑着自行车四处招揽生意了。在这样相对平静的生活下,不安分、善于思考的李书福发现,冲印照片的显影液里有银的成分,用氯化钠可以把银离子以氯化银的形态分离出来,这个方程式在高中化学课本中学过,操作起来很简单,而且通过这种方式提炼出来的银纯度特别高。因此,通过提炼显影液中的银,李书福赚得了比开照相馆多很多的钱。

1983年,李书福成为台州地区掌握这项技术独一无二的人,为了赚更多的钱,他干脆把照相馆关闭了,并用开照相馆赚得的钱投资做起了提炼金银的买卖。照相馆生意很不错,如果安于现状,也可以过得很好。但是,李书福是一个愿意去赌的人,他不怕输。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关掉了照相馆,并把那架九成新的相机以50元的低价卖出。决定要去干一件事情,就要把自己的退路堵住,并倾其所有去干,这就是他的成功之道。

很快,李书福把从显影液中提炼金银这项新业务扩大到整个台州地区,并找到了销路。后来有人这样回忆说:“李书福把全台州的显影液都收购走了。”他不仅把目光放在显影液上,还把目光进一步扩大到台州和温州的废旧电器上。

李书福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那个地方有卖旧的设备电器的,他们只知道做生意,拿来卖掉就不去想了,其实那里面有一些好东西呢,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发挥,怎么去利用。我有一点点小聪明,比方说,电器里面有黄金有白银,这些东西他们不知道怎么去提取,怎么去把它们弄出来。有些是电镀镀上去的,有些是镶嵌在各个地方的,我把它们弄出来,再卖掉电机,黄金白银也可以卖钱。”在他眼中,到处都是商机。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李书福做这种买卖实际上一直游走在政策的边缘。到1999年11月25日之前,我国政府为稳定市场,对民间的黄金白银交易实施禁止的政策。他的这次创业,冒着风险。然而,他的这一做法也引来很多效仿者,在台州做这种生意的人也多了起来。如今,李书福回忆那段岁月后表示:“当然后来人家也懂了,我一弄人家也学了,学就学吧,我就不搞了。以前我胆量也比较小,我不太懂嘛,就让人家去搞。”

从1982年到1984年,李书福从一个骑着自行车的“野照相”转变为一个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代创业者,他身上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白手起家,为了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甚至在政策的边缘游走,但是他又有着冷静的头脑,心怀不断开拓的理念,同时也知道适可而止。

从120元的创业基金开始,李书福用了两年的时间,就为自己掘到了第一桶金,为他进入电冰箱行业积累了资本。他凭着一股敢作敢为敢赌的闯劲,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商业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案例2·装潢材料起家的二次创业

到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经过六年的时间,国有企业的工人开始加工资,农民的收入也开始上升,家用电器——电视、冰箱和洗衣机等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畅销品。李书福有着灵敏的商业嗅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涉足冰箱领域。

创业环境是创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区域经济、社会、人文、自然等环境的差异是决定创业者选择创业项目的外部环境。创业者需要在进入某行业前,对这个行业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行业总体规模等的把握,以及对这个行业的特点、盈利模式、劳动力供给、管理模式等的判断。创业者只有做到对行业的充分了解,才有可能降低创业风险。

而李书福决心进入冰箱领域,除了他对这个行业外部环境的精准把握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巧合。吉利内部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下雨天,李书福的皮鞋进水了,想找一个家庭鞋厂定做一双结实耐用的新鞋。他找到一家鞋厂,那时正好有4个工人在做冰箱的一个电子元器件。李书福在和这几个工人闲聊时得知,这个元件很赚钱,而且供不应求。因此,他萌生出生产冰箱元件的念头。

于是他说干就干,凭借之前做生意积累下的资本,开始在家里用各种锤、工具夹、钻、铣、磨,然后把生产出来的冰箱配件用一个大帆布包带到台州的冰箱厂卖,生意很不错。后来,李家的四兄弟也加入进来,成立了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因为冰箱热销,配件厂的营业额很快上了台阶。李氏工厂生产的关键配件——上蒸发器占据了市场的核心地位,到1986年,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的产值已经高达四五千万,在当地很有名气。

但是李书福并不满足于小打小闹,1986年,他开始自己的另一个梦想——做冰箱。李书福的偏执个性和“疯狂”举动第一次在李氏家族内部显现出来。生产冰箱零配件让李氏兄弟赚得盆满钵满,而石曲冰箱配件厂也逐渐成为浙江省首屈一指的制冷元件供应商,生意甚至拓展到上海、山东的几家冰箱大厂。

李书福要自己做冰箱,遭到李氏兄弟的强烈反对。台州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极为不便,再加上台州缺乏生产冰箱的人才,因此李书福的这一决策显得有些自不量力。但是他执意要做冰箱,很快就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冰箱厂。当时任乡公办主任的张桂明回忆说:“书福当时已经不满足现状。1986年,书福建议生产冰箱,但几位股东不同意。书福就和二哥胥兵一起,另外组织了一批人生产下蒸发器,同时研制冰箱,不到一年就取得成功,创办了黄岩市制冷配件厂,1987年下半年,开始生产冰箱,叫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当时的冰箱十分畅销,四兄弟又于1988年下半年合了伙。到1989年5月,冰箱销售额已达4000多万元,并与青岛红星厂合作,为红星厂生产冰箱、冰柜。”

李书福是那种赢了就要赢到底的人,从他大刀阔斧地进军冰箱业即可得知。但是,1985年左右,电冰箱属于国家统一配售商品,民营企业不可能获得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因此他这次进军电冰箱行业也是在冒险。

到1989年,电冰箱生产非常成功,北极花冰箱已经成为当时国内冰箱行业的名牌产品,吉利集团一位老员工这样回忆:“当时的效益非常好,一年营业额有四五千万元。”那一年,李书福26岁,这位冰箱厂厂长已经成为一个十足的千万富翁。但是,李书福的冒险也让他付出了代价。

1989年6月,国家实行电冰箱定点生产,北极花电冰箱是民营企业,自然没有被列入定点生产的企业名单。因此,李书福被迫放弃了正处于发展高峰的工厂。

“我那时候是真傻,把工厂、库存、土地连同厂里的存折都上交了政府。”李书福回忆起那段历史,无不为当年的放弃而后悔。当时生产冰箱的广东科龙同样没有被列入定点名单,但是由于坚持,最终获得了生产资格。也正因为这次特殊的经历,李书福在造车得不到准生证的艰难时刻没有轻易地选择放弃。

后来,关闭了冰箱厂,李书福怀揣上千万元来到深圳,开始在大学进修深造。在深圳学习期间,因为打算装修宿舍,他和同宿舍的几个同学一起来到建材市场,发现当时高档的装潢材料如镁铝曲板等都是进口材料,而且价格很贵,暴利惊人。空白的行业属于一片蓝海,李书福因此产生做建材生意的想法。当时他的同学觉得这一想法不可思议,笑着说:“这些高档的东西中国人怎么做得了?”但是李书福偏执的个性,他立马放弃了在深圳大学的学习,决定开始做这种建材生意。

李书福用他的商业眼光判断出装潢建材市场有很好的前景,做这种生意一定能够赚很多钱。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掀起了房地产热,购房之后就要装修,于是给建材行业带来了商机。同时,国内也正处于一个住房条件大改善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几十年没有改善住房条件的职工分了房子。于是,中国城市居民纷纷为自己的房子进行装修。

建材生意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片蓝海,有巨大的生长空间,这种外部环境很适合装潢材料生产,因此,李书福果断地抓住这个机会。回到台州,他联合兄弟开始重新创业,倾囊2000万元成立装潢材料厂,生产镁铝曲板这种建材。张桂明回忆说:“1990年,书福和二哥胥兵商量后决定开发镁铝曲板新产品,这种装饰材料当时的价格很高,而成本却很低。当年5月4日,黄岩市吉利装潢材料厂成立。他们组织了一批人马,到各地去学技术,胥兵则带了一批技术人员关起门来搞研制。他们足足搞了一年多时间,把钱都花完了,一直到1991年9月,眼看着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关头,镁铝曲板研制成功了。到1991年年底,就销了800多万元,1992年销售额达7000多万元,1993年达1.5亿元,2001年的销售额是3.4亿元。”

研制成功的第一张镁铝曲板,各种质量指标都可以和进口同类材料媲美,而且李书福装潢材料厂生产的镁铝曲板的市场价格只是进口材料的1/3,于是很快畅销全国。这一新的“聚宝盆”每年给李书福带来利润近亿元。

如今,黄岩吉利装潢材料厂已经更名为国美装潢材料公司,由主要生产镁铝曲板转向生产铝塑板等其他装潢材料。装潢材料至今仍是吉利集团的支柱产业之一,每年可达5亿元产值,贡献5000万元以上的利润。在李书福的带领和推动下,浙江台州地区也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装潢材料生产基地。

李书福是一个具有独特商业嗅觉的人,从根本上来说,他的二次创业得益于房地产业在中国的崛起,中国人均居住面积的增加和住房条件的改善为装潢建材提供了商机。这里,他的偏执智慧表现为:他比别人早半年发现这个机会,并牢牢地将其抓住。通过装潢材料生意,他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实现了第二次创业,为他日后进军摩托车行业和汽车行业做好了准备。

案例3·1亿元撬起的汽车帝国

1993年的春节,李书福在与一名员工闲聊时说道,等装潢材料市场稳定之后,还可以进军哪些行业。他得到的消息是,国产摩托车的质量不如美国,这里可能会有商机。

此时,中国的摩托车行业已经初具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开始活跃起来,货物的短途运输变得很迫切,而摩托车则成为很多个体商贩和农民的最佳选择。但是,这些摩托车主要来自于与国外厂商合资的国有工厂。天津和四川有很多厂商通过合资的方式生产摩托车。在初期摩托车价格十分昂贵,主要客户是有运输需求的商贩。

随着中国民用工业的兴起,摩托车行业的零部件生产逐渐向国内厂家转移。浙江温州成为生产此类产品的主要地区。到1993年,浙江台州已经有很多私人工厂开始为摩托车生产配件,尽管还戴着“红帽子”。摩托车行业随着国产化的行进,产品价格开始下跌。

得知这个消息,李书福一开始也想做摩托车配件。于是,他去一家大型国有摩托车企业参观考察,看到摩托车产销两旺的势头,就向该企业老总提出可以为他们做车轮钢圈的配套,却遭到对方的嘲笑:“这么高技术含量的配件岂是你们民营厂能完成的?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去!”对方认为一个外行根本不可能生产这种配件。

面对这样的嘲讽,李书福并没有气馁,而是一回到台州,就大胆地提出自己要造摩托车整车的想法。他和在一起合资开装潢材料厂的兄弟商量,却遭到兄弟的反对,大家觉得李书福不自量力。但是,他决心已下。很快,他从广州买回来几辆摩托车,逐一拆开研究,然后依葫芦画瓢造出来,接着再改进。造摩托车的过程和他后来造汽车是一样的,而且同样也遇上了“红灯”——没有摩托车生产许可证。在四处碰壁后,他另辟蹊径,以数千万元的代价收购了浙江临海一家有生产权的国有邮政摩托车厂,借船出海。

进入摩托车行业后,李书福率先研制成功四冲程踏板式发动机,他的摩托车厂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踏板式摩托车的厂家。到1998年,他的摩托车年产量最高可达65万辆,产值连续几年高达20亿~30亿元,并向22个国家大量出口,跻身全国民营企业前四强。

李书福凭借过人的胆略和智慧,从开照相馆到做五金生意,再到冰箱行业、装潢建材行业以及摩托车整车生产,他的行业转换速度之快,企业发展之迅猛,除了得益于他精准的商业眼光外,更离不开他血液里流淌着的豪赌基因。他几乎每次决定干一件事情,都会遭到周围人的质疑和打击。但是,他的偏执在于,对他认为可行的事情,只要做出决定,就会去做,而且不惜押上以前奋斗的成果。他的行为不断印证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说法。

到1996年,李书福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更为“疯狂”的决定——造汽车!一句“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的言论立时震惊四座,他也因此获得了“汽车狂人”的称号。

李书福从小喜欢汽车,小时候用泥巴捏汽车,高兴的时候还用绳子牵着满地跑。而他萌生造汽车的念头,则可以追溯到1989年的深圳学习期间。那时,他花6万元买了一辆深圳产的中华轿车,后来面对媒体,他说:“我看了一下,并没有多少高深技术嘛。”不过那时造车只是一个构想,条件还不成熟。在有了装潢材料和摩托车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之后,他的造车梦渐渐变得成熟起来,于是义无反顾地决定杀入家用轿车领域。

决定造汽车的时候,李书福事实上只有1个亿的启动资金。虽然15年的创业和磨炼已经让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有钱人,但是,他的这些钱如果投入到汽车领域还是显得微乎其微的。2005年,政府为汽车业设立的投资门槛是20个亿。1997年,李书福踏足汽车行业时的财富积累大约在1亿元左右;到2005年,他的个人财富才刚过19.2亿元。资金的不足是当时一个极为客观的问题。

回忆那段和兄弟、董事会商量造汽车时的情景,李书福感慨:“出于对我的尊重,董事会同意可以试一下,但不能投太多。投一些钱进去,准备前期亏1亿元,行或者不行,基本苗头就出来了。走一步要成一步,我们败不起呀!”

用1个亿就想造汽车,在别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尽管当时他向外界宣称的是5个亿。因为造汽车和造冰箱、造摩托车不同,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1996年,国家总投资十几个亿,再加上上海汽车制造厂大量的人才和几十年的经验才成功生产出桑塔纳轿车。如今,李书福宣称用5个亿造汽车,而且既无经验也无人才,不能不让旁人看了觉得“疯狂”。

当时为了获得汽车生产执照,李书福跑到北京各大部委申请,得知他打算投入5个亿生产汽车时,客气一点的官员就劝他回去安心地造他的摩托车,不客气的官员索性直接将他轰走。一次他去上海采购配件,一个工程师听说他只拿5个亿就想造出车来,扭头就走。但是这些经历并没有让李书福退却和放弃。

董事会通过造汽车决议后,李书福首先想到的是人才。他把吉利摩托车的员工名单查了个遍,终于发现有三个人有过汽车业的从业经验,李书福如获至宝,把这三个人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坦言要生产汽车。三个人被他的话惊呆了,于是他赶紧安慰:“没关系,你们别多想,也别多说了,你们照我的思路去做,失败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就是把钱花掉了。”这样总算暂时解决了人才的问题。

牌照和资金成了摆在李书福面前的两大难题。这些在第一章的案例中都有阐述,他通过“借壳生蛋”的方式,像造摩托车一样绕着弯先造起车来,结合著名的“老板工程”战略,为吉利造汽车解决了资金问题。

资金对于创业者十分关键,如何吸引和获得创业资本,是创业者十分关注的问题。首先,创业者必须有诚信意识,有好的人品。因为人是一切要素的载体,创业项目和创业模式都是由人想出来的,创业者的真诚和信用程度是获得创业投资的软件因素。以诚信为主调的人格魅力往往特别受投资人的重视,也最容易吸纳创业基金。李书福通过“老板工程”为自己解决了创业之初资金匮乏的难题,靠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和诚信意识。

除了牌照和资金等问题外,吉利造车的条件也很艰苦,从临海的几百亩空地上白手起家。而汽车的设计师同样让人大跌眼镜,李书福对此毫不遮掩,由钣金工敲打汽车已写进了吉利的创业史。真正的汽车“准生证”是李书福最为期待的,为此他奔走呼号,终于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获得。到那一年,距离吉利的第一辆汽车——豪情的面世已经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

如今,吉利汽车不仅成为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同时也在践行着走出国门、跑遍全世界的梦想,成功演绎了民族自主品牌的强国之路,并且正在向高端汽车领域挺进。李书福当年凭着一腔热血,情愿赌上身家性命也要完成“造车梦”——正是他的偏执让他不断学习,进而创新,最后达到领先。

现在,吉利集团已经成为涉足汽车、高等教育、摩托车、装潢材料等领域的汽车帝国。李书福以他的偏执智慧与行动将很多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一切离不开他对汽车行业的独到见解,以及“以小搏大”的商业智慧和魄力。

李书福从19岁开始创业,一路下来辗转多个行业,每次转行都是一次全新的开始,但是他却能十分自如地转换。刚刚高中毕业的李书福用父亲给他的120块钱买了架照相机,然后骑上一辆破自行车满大街给人拍照;一年后自己开了照相馆,实现了与国营照相馆老板平起平坐的愿望;两年后,开始倒腾电冰箱零部件,最终组建了自己的冰箱厂。1989年,李书福26岁,那时他的身份是北极花冰箱厂厂长,同时也是一名真正的千万富翁。他的资产随着不断转换行业而呈几何倍数增长。

自然,他也遭遇过人生的坎坷和事业的挫败,最惨痛的一次是在1992年的海南房地产。他带着热情想大干一场,但是那次他被自己的无所畏惧欺骗了。那一次海南之行几乎赔光了他之前赚到的所有的钱,不过也坚定了他走实业这条路的决心。1993年,他瞄准摩托车行业,随后又向汽车业进军,成为如今享誉国内外的汽车大亨。他这一系列以小搏大的举动,几乎让所有的媒体都形容他为“偏执得近乎疯狂”。

李书福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业历史:悲情万种、困难重重、希望在人、成功在天。创业者的道路各不相同,而李书福辗转多个行业都能获得成功,这离不开他精准的商业眼光和敢闯、敢赌的秉性,以及对财富追逐的激情。

通过本章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这些启示:

1.学习以小搏大的资本博弈之术

以小搏大,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特点之一。同样,在资本市场上也可以实现以小搏大,这就需要企业家具备一定的资本博弈之术。

资金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血液,也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环节。资金链一旦断裂,企业所有的技术研发、新品开发、利润等都将成为纸上谈兵,企业势必将面临一场生死之战。在资金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如何让企业正常运转,甚至快速向前发展,而不至于发生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这是企业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李书福能够用1个亿撬起一个庞大的汽车帝国,正是以小搏大的典型案例。造车之初,没有“准生证”的吉利得不到银行的贷款,1个亿的启动资金与资金密集型的汽车行业相较差距太远,应势而生的“老板工程”为吉利吸收了大量外部资金。所谓“老板工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民间集资方式,为吉利解决了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这一次博弈最终成就了李书福的汽车帝国梦想。

2.塑造成功者的心态

拿破仑·希尔说过:“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大区别,只有积极的心态与消极的心态这一细微区别,但正是这一点点区别决定了20年后两个人生活的巨大差异。”心态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李书福的豁达心态让他敢于去闯,对失败不畏惧,从而让他的事业获得了不一般的成功。

在李书福看来,无限的风光就在于攀越成功与失败之间的险峰。创业者如果能像他这样看淡得失,端正心态,去追寻和体会创业的过程,就会放下很多包袱,轻装上阵,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3.敢于搏击,赢了还要赢

商业投资需谨慎,但是有时也需要投资者拥有敢于搏击的魄力。不去尝试和挑战,永远不知道前方的风景。李书福敢于一次次押上先前积累的财富并全身心投入到下一个行业,创造了他创业史中一个个“以小搏大”的奇迹,就在于他敢于破釜沉舟,赢了还想再赢。有时成功确实需要这种偏执精神。

同类推荐
  • 幸福女人必备的99个真本领

    幸福女人必备的99个真本领

    女人是春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幸福的女人,应该是一个有梦的女人,能懂得享受生活的女人!做一个幸福的女人,做传递幸福的天使,让身边的人都感受到那份幸福!
  • 人脉手环

    人脉手环

    在这本书中,我们全力营造出一个超级快乐的氛围,来打造你这颗明日的“社交之星”。自我定位,吸引眼球,结交权贵,寻找话题,热络闲谈,关系维护,社交活动,礼品选择,尴尬问题,敏感处理,竞争合作……各中技巧,我们都将在此一一向你传授。快来吧!未来之星!
  • 心理学博士不会告诉你的读心术

    心理学博士不会告诉你的读心术

    本书写给那些有兴趣在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生活的读者。为了这个目的,书中收入了心理学的几个主要观点,包括心理动力学、认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人文主义。本书对认真、严谨的人,对日常人际关系感到苦恼的人,对人类心理深感兴趣的人具有较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 爱上你的工作

    爱上你的工作

    本书从员工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工作的实际情况,挖掘懒散慢的问题根源,旨在帮助员工认识懒散慢对自己、对企业的危害以及摒弃懒、散、慢的意义,进而自动自发地端正自身心态,重燃工作激情,把工作做好做到位。
  • 青年必读-品质的魅力

    青年必读-品质的魅力

    善良不是刻意地去做善事,而是发自内心的善待他人。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一定会很幸福。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罗素
热门推荐
  • 冷剑热血

    冷剑热血

    本该是极其普通的一家人,却突逢变故。只剩徐铭一人该何去何从。
  • 十亿死亡游戏

    十亿死亡游戏

    你听说过死亡游戏吗?那是一个披着生存游戏的皮让你与死神近距离接触的游戏。你为十亿元而心动吗?如果成功闯过一百个关卡,你就能得到它。你因为什么参加这个游戏?金钱、梦想、受人胁迫,还是爱情?如果告诉你,需要背负友人或是恋人的死亡才能在游戏里继续走下去,你会后悔吗?但是,你也可以把这当做一场人生冒险,体验丛林、沙漠、雪山、深海、峡谷等各色风情。同样,你也能在这场生死游戏里收获爱情和友情。那么,最后站在出口的人,有你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帝少逼婚

    帝少逼婚

    云小木作为南京大学这一届的校花,可谓是风头无两,周围的追求者数都数不过来,但是,她只想专心学业,毕业之后,找到一个好工作,一次意外的事故,她被带进了上流社会的漩涡之中,脱不了身。
  • 大道皆奴

    大道皆奴

    千乘转万乘,佛主赐长生。镜花曾一见,儒圣治太平。修剑十几载,剑魔一手擎。一朝证理,万世逍遥。这是儒释道三教圣人解释的大世,各路豪雄书写的历史,亡国之路,是八方谋划,长安日远,替你一剑平天下。
  • 凤凰涅槃之嫡女风华

    凤凰涅槃之嫡女风华

    她是却相门嫡女,母亲宠她,外婆舅舅疼她,虽然父亲严格,却也关注她的成长,她将自己的嫁妆给他做称王之路的铺垫,不想,渣男喜欢白莲花妹妹,想她聪明一世,却栽在这上头,最后,落了个不得好死,重活一世,看她如何力挽狂澜,重塑嫡女风华,只是她一个老阿姨一把岁数了还和个孩子谈恋爱,是不是不太好
  • 终焉I

    终焉I

    世界能源迅速消失,人们进入警戒状态,所有人被征用保护,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一起变成原来的样子时,却不知这只是另一个战斗的开始,一切的起源到底是什么……
  • 次元杀神

    次元杀神

    向轮回乐园致敬。夏禹晟穿越了,随身携带前世的物质操控异能。这是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来到二次元混合世界的故事。远月、幻想乡、美食细胞……然而,背后还有没落的修行体系,道术、武学、儒家、佛门、阴阳术……从此,夏禹晟头也不回地踏上了一条强者之路。(PS:单女主,尽我的可能让人物不降智,动漫人物一般都有背后目的,有些阴谋论,进行二设。还有,虽然切了两本书,但作者还只是个加入一个月新人,请多包涵)
  • 倾世独宠小顽妃

    倾世独宠小顽妃

    这是一个段温馨的爱情,我一直在你身边,直到永远
  • 君少你老婆她又炸了

    君少你老婆她又炸了

    当她把他带回家的时候,她觉得他像一只小狼狗,她清冷的脸上扬起一抹笑说:你要留下来吗?君少嘴角邪魅一笑后点点头:嗯。她:.....(怎么感觉怪怪的)一场宴会上,她将他拉进她的房间说:你怎么在这?君少可怜的说:我在家等你好久了,你都没回来。看着眼前貌似摇着尾巴和一对毛绒绒的耳朵向着下垂,有一种被主人抛弃的感觉。她道:对不起,今天刚好有事所以还没回去。君少嘴角微扬道:没关系,你下次补偿我就好了。她道:嗯。之后,她如果早点知道他口中的“补偿”是什么,她那天就应该早就得跑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