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61300000036

第36章 从草原到紫禁城(2)

在多尔衮看来,福临也是非常不错的人选。自生母阿巴亥死后,多尔衮和多铎兄弟就一直由嫂子皇后哲哲照顾,彼此感情很好。如果多尔衮主动将皇位让给哲哲一派的皇子,他毫无疑问会得到哲哲和庄妃的大笔回报,虽然不能坐上皇帝之位,却极有机会成为掌握皇帝实权的人。总之,在多尔衮看来,不到六岁只会吃果子的福临,是比三十多岁战功显赫的豪格更合适的“先帝之子”。两黄旗大臣考虑片刻之后,虽然对此仍旧颇为不满,但也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大家各让一步,帝位之争以这样一个“折中”方案结束。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一个六岁不到的娃娃,就这样当上了大清国皇帝,从此也使他的母亲布木布泰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场帝位之争的背后,哲哲皇后和布木布泰庄妃的作用不容小视。

不过野史说,早在争夺帝位之前,布木布泰就早已经介入政治,当年明朝重臣洪承畴就是她劝降的。那么真正留在史书上的记载是什么呢?

洪承畴是非常有才干的人,而且明王朝也对他委以重任,明崇祯七年(1634)十二月,他同时兼任陕西三边总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后来边关告急,皇帝便又任他为蓟辽总督,以挽辽东危局。严格地说,光论兵力,清军是远远不及明军的,然而明王朝内部君臣相疑,将帅各倚靠山,骄横不听指令,正确的作战方略得不到贯彻,又加上王朝内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最后酿成了“松山失陷”、“锦州失守”等一系列严重的败仗。洪承畴本人在松山之役后被俘。

此战中被俘的明将多数被杀,皇太极却唯独对洪承畴另眼相看,想要将他收为己用,于是令人送往沈阳,让官员们轮着去劝降。洪承畴却始终不屈,蓬头赤脚地破口大骂前来劝降之人。最后,皇太极派汉官智囊大学士范文程出马。范文程初到之时,洪承畴仍是老做派,乌七八糟地大骂特骂。范文程也不与他计较,也不提降清之事,只是好言好语地和他谈天说地,忆古抚今,一面留心察看他的表现。这时一个细节引起了范文程的注意:梁间燕泥偶落于洪的衣衫上,洪一面慷慨陈词,一面还不忘掸落。范文程立即告辞出来,向皇太极回报,说:“承畴不死矣。对敝袍犹爱惜如此,况其身耶?”皇太极听后,便亲自前往洪承畴羁押之处,对他好言相劝。洪承畴初时还立而不跪,片刻后,皇太极将自己身上的貂裘解下,披到洪的身上,温言道:“先生得无寒乎?”想来洪承畴这么多天的做作,等的就是皇太极这条“大鱼”的如此优遇,因此他“瞠视久”(视裘乎?视帝乎?)之后,叹道:“真命世之主也!”然后叩头请降。这一天是,是崇祯十五年(1642)的五月四日。六天后,正当崇祯皇帝亲自作“悼洪经略文”颁示天下、以王侯规格赐祭十六坛并亲自致祭到第九坛之时,却传来了洪承畴降清的消息……

从有据可查的史料上,怎么也找不到“永福宫庄妃劝降”的丝毫影子。洪承畴降清之时,庄妃三十一岁,已经为皇太极生下了三女一子,她的姐姐海兰珠也在一年前死去。偌大的大清后宫中,她是哲哲皇后的亲侄女,身后维系着整个科尔沁蒙古的视线——让堂堂的皇子生母、蒙古格格以美色去劝诱(这时的她究竟美成怎样还两说),科尔沁草原不炸锅你尽管找我。皇太极就算再怎么想收服洪承畴,也不可能干出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事来。何况庄妃并不精通汉学汉话,难道洪承畴能听得懂她那口“洋泾浜”么!之所以有这种传言,无非是时人或后人不齿洪某、再加上意欲抹黑皇太极所致。

总之,经过一番明争暗斗,在度过了十七天国无主君的日子之后,崇德八年(1643)八月二十六日,五岁半的皇九子福临在笃恭殿登上了大清国皇帝之位,即顺治皇帝。小皇帝的嫡母哲哲和生母布木布泰都升为皇太后。好消息接踵而至:顺治元年四月,清兵入关,十月初一,小皇帝迁都北京,清王朝正式成为中原王朝。

据说,庄妃妊娠之时,曾经有盘旋如龙的红光在她身上环绕,福临出生的前一夜,她还做了一个梦,见一神人将儿子送进怀里说:“这是将要统一天下之主。”醒来之后,庄妃立即将这个梦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非常高兴地说:“奇祥也,生子必建大业。”第二天果然生下一个男婴,而且出生之时永福宫里红光如烛,香气四溢,过了一天都还未散去。

这个神乎其神的说法不知到底有几分真实,但是总之,小毛孩福临确实是君临天下了。而且看起来他对这个关于自己的传说深信不疑,从幼年起就开始把自己看得无与伦比。这对他后来性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关于多尔衮为什么会提出福临,野史言之凿凿地说,那是因为庄妃与多尔衮之间早有私情,庄妃未嫁之前本来是他的恋人。所以他爱情至上,爱屋及乌——这万万不可能。庄妃嫁皇太极时年方十四,在此之前知道什么是恋爱吗?就算已经少女怀春,但她和多尔衮都不是小户人家的子女,一个是堂堂的亲王公主,一个是大汗之子,去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更没有随意乱跑的权利,两人有没有见过面都还是个问题。此后虽然多尔衮由哲哲皇后抚养,得以与庄妃熟悉,恐怕也扯不到爱情上头去。若是真爱得如此痴狂,甘愿以皇位相让,那他从一开始就该提出福临继位,怎么会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找这小毛孩。

事实上,福临坐这张龙椅,不亚于坐上了一只火药桶。就在入关前后,清王朝关于真正权力归属所展开的内部纷争是非常惊心动魄的。

多尔衮在议立继位人会议上抛出福临,其实只是个权宜之计,心里并不情愿。这一点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因此会后便有不少人想要投机,趁福临未正式登基之前再将多尔衮推出。多尔衮对他们的表忠心很是受用,然而此事很快被代善举发,多尔衮闻讯后也只得表态严惩,于是几个倒霉蛋便成了无头鬼。而豪格更是恨不得把福临这个九弟撕成碎片,背后的谋划也从来没有少过。

当初多尔衮立福临时,话说得很光鲜,辅政的是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照算起来,郑亲王的位份资历得在多尔衮之前,而且两王的职权也只不过是“辅政”。然而不到四个月,这两位辅政王就摇身变成了“摄政王”,诸大臣都败下阵来;一个月后,济尔哈朗也丢盔弃甲,主动提出多尔衮应该位列自己之上。这样一来,摄政王多尔衮便成了大清国事实上的统治者。

可想而知,豪格一派对这样的情形是绝对不满意的。然而多尔衮又怎么会让他翻身!

顺治三年,豪格被多尔衮“委以重任”,派到四川去啃张献忠这块硬骨头,想要借刀杀人。总算豪格作战勇猛,不但打了胜仗还全身而返。

然而,等待着这位立功亲王的,却是北京城里的大狱。顺治五年(1648)三月初六,豪格被多尔衮以“容忍部将冒功”和“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入狱。就这么两条小岔子,多尔衮竟指使诸大臣议出了一个杀头的处理方案。这样的案子此时的多尔衮独力恐怕还干不出来,绝对也有哲哲和布木布泰姑侄俩以及其他两黄旗大臣的通力合作。因为豪格在争帝位失败之后,对两黄旗大臣拥戴福临是极其不满的,他的手下甚至还放出有朝一日要将两黄旗重臣图赖“寸磔之”的狠话。

然而小皇帝好像并不懂背后的机关,他极力为长兄求情,多尔衮这才勉强还了个价:将豪格免死幽禁,免去一切名位家产。

然而这也只不过是稍缓了豪格的死期,他不久就无声无息地死去了。

顺治五年十一月,小皇帝福临颁下了这样一道诏书:“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凡诏疏皆书之。”

于是,多尔衮又成了“皇父摄政王”。这个称号使很多人浮想联翩,认为这是因为多尔衮嫡妻去世,皇太后下嫁所致,还说庄妃就是多尔衮前妻的姐姐,他已经暗恋多年,还出了一篇多尔衮为情让帝位的故事。

多尔衮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是个绝顶人物,但是在私生活这块,实在不值一提。他不但绝非情圣,更足称好色之徒,他与发妻是少年夫妻,感情确实不错,但从做摄政王开始起,他就已变本加厉地向各属地索要美女。

多尔衮的皇父称号,是顺治五年十一月正式得到的,早于他再婚之喜一年有余。当时清王朝的太后并不只有一人,孝庄的姑姑哲哲还在世。她对多尔衮有养育之情,多尔衮既不可能娶她,她也不可能允许孝庄下嫁。

多尔衮的元配妻子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六年(1649)十二月去世的,被追封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她是孝庄的堂姐,多尔衮对她很有感情。

元妃死后,多尔衮于次年,即顺治七年(1650)五月娶了续弦。然而继娶的不是太后,而是朝鲜公主李氏。朝鲜听说摄政王丧偶要娶本国公主为妃,非常郑重,由于真正的公主尚未成年,于是精心挑选了适龄的宗室之女为公主,以官员之女为媵妾送嫁。谁知多尔衮却嫌身份高贵的女子美貌不够,又逼着朝鲜为新王妃选送美貌侍女。

除了朝鲜公主,顺治七年的正月,多尔衮也确实又纳了一位“博尔济吉特氏”。但是她与孝庄关系更远,而是豪格的寡妻、多尔衮元配的亲妹妹。

当时南明文人张煌言曾写诗说太后下嫁云云。“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掖庭又闻册阏氏,妙选孀娃足母仪。椒殿梦回去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实际上,张煌言写诗时身在南方,又是清王朝的敌人,他的诗文有多少可信度呢?只怕是听见“博尔济吉特氏”就想到皇太后,就想到“皇父”的称号,然后诋毁对手,图个口爽而已。

更重要的,是我们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找到任何太后下嫁的证据,即使国内的记录被销毁,至少送女到摄政王府来的朝鲜也应有明确记载,我们却不见朝鲜使节参加太后婚仪的实载。作为属国,这样的大事不可能不记录在案。

此外,多尔衮遭妻丧之时,庄妃已经三十六岁,就算两人少年时很熟悉,但多尔衮才智过人,杀人如麻,是清王朝事实上的统一之主。他不太可能做这样的事。

至于说这下嫁乃是庄妃的策略,以此保障儿子的帝位,那就更离谱。她本是太后,若是下嫁摄政王就成了摄政王妃,在名分上与皇太极和两黄旗再无瓜葛,能保护得了儿子吗?她儿子的帝位只会更不稳当!

多尔衮经常入宫面见太后议事;在入关之后,庄妃又与福临分宫而居,母子之间并不是很亲密,所以小皇帝对守寡的母亲和好色的叔父之间的关系,应该多少是有些疑影的,也不排除这个可能。再加上庄妃为了政治考虑,多数时候向多尔衮让步,并未能很好地照顾儿子的情绪,恐怕都是顺治后来与母亲关系恶劣的原因之一。

初期如果孝庄和多尔衮之间还算合作的话,自豪格入狱之后,形势就不能不发生转变。豪格毕竟是皇太极一系,他倒台后,多尔衮成尾大不掉之势,两黄旗的几位重臣也接着被他给收拾了一票。又来个“皇父”的尊称,庄妃母子的日子就很不好过了。这个尊称背后的意义,一则是他要真正的凌驾于小皇帝之上,事实上他也已经在摄政王府里开始穿用皇帝冠服;二则只怕是他也要开始为自己真正登上皇帝之位做些准备了。事实上,在当时“唯知有摄政王,不知有皇帝”的情形下,他取福临而代之,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而已。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多尔衮暴死了。

多尔衮身体并不好,早在暴死前几年,就经常病怏怏的。早在顺治七年七月初十,他就已经病得不轻,甚至于向亲信锡翰等人发牢骚说:“我近来迭逢大丧(元妃、胞弟多铎、孝端文皇后),身体又这么不好,小皇帝怎么也不来看望一下自己!皇帝年纪小不懂事,你们也不懂事吗?”马屁精们果然将小皇帝强拉到摄政王府去了。

然而,即使病成这样,这位摄政王却仍然要抓住朝政大权、军事力量,同时荒淫无度,如此折腾,只会是加速地往死路上走。

就在他迎娶朝鲜公主和“博尔济吉特氏”的当年,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初九夜晚,他死在了边外喀喇城,年仅三十八岁。

多尔衮刚死的时候,还有些余威尚在,小皇帝命丧礼如帝制,追封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称“成宗”,他去世的元妃也追封为“义皇后”。

然而仅仅过了一个多月,一切就翻了个个儿。

苏克萨哈和詹岱告发,说是为多尔衮从殉的侍女吴尔库尼临死前曾说要将多尔衮私制的皇帝袍服入棺。以此为引子,顺治开始狠狠地治起了多尔衮的罪。

眨眼间的工夫,多尔衮戎马半生为清王朝立下的大功劳就被弄了个精光,就连骨灰都没有留下。而实际上,多尔衮才是为清王朝奠定中原的那个人物,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入主中原的梦想,是他以“每战必征”的亲自努力最后完成的。他从未为自己的私欲而撼摇清王朝的基础,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整个王朝的前途。假如他不肯忍耐而非要快马加鞭地夺帝位的话,清王朝肯定是不能真正统治中原的——比较一下崇祯自缢之后,明王朝的几位亲王郡王为了抢“皇帝”的名头,不顾清兵虎视,拼命自相残杀的后果,多尔衮的退让就显得格外富于远见和牺牲精神。而假如没有他,顺治也不可能成为中原皇帝。因此顺治只是为了儿时的少许不如意,就这样对待多尔衮,实在离谱,毫无人君肚量。

假若布木布泰真与多尔衮有私情的话,这时的她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就算没有私情,看着一个曾目空一切的人在死后被小皇帝运用帝权清算,即使这小皇帝是自己的儿子、即使这清算中也有自己的意思,只怕太后心里也多少有些警惕。何况这个儿子性情偏激,逢多必反,已经到了毫无道理的地步:竟连曾要自己性命的豪格,他都拼命地追封起来。

当然,再多的感慨,孝庄太后心里应该还是舒坦的成分更多的。做了皇太极多年的妃子,又经历了十余年提心吊胆、内外交逼的太后生涯,她也许觉得,自己终于熬出头了。

然而,她很快就失望了。她的亲生儿子顺治,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都将自己摆在了母亲的敌对面。母子成仇就在眼前,舒坦的日子似乎始终与她无缘。

——关于布木布泰直接参与政治军事的记载不是很少,就是几乎没有明确的记载。虽然我们都知道她一定参与了。相比之下,关于她在后宫中的轨迹,就明显得多。尤其以顺治年间为最。

顺治读了不少的汉学典籍,就连艰涩的佛经都难不倒他,受汉文化影响极深。然而他对汉文化真正的精髓,却是绝对的读走了调,他没有接受到汉文化优良的熏陶。他的性格怪异狂妄,喜怒无常,对于自己治下的臣民,无论是汉族,还是蒙族,乃至于自己所属的满族,他的统治手段都可称极其不厚道。

顺治朝初期,清朝施行了五大恶政——圈地、投充、逃人、□发、易服,对汉人予以血腥屠杀;而顺治亲政之后,则一面继续推行五恶政,却又一面时时显示一点儿好处,使汉人多少有些喘息余地。但是少年气盛的顺治在推行自己意愿的时候相当激进,他既没有很好地笼络汉人,又将满蒙八旗几乎打入另册,这可与皇太后的政治倾向完全不搭调。很快,两母子就成了政敌。

亲政时的顺治还不到十四岁,虽然才智过人,但他心态灰暗,更不是一个善于齐家的年龄,而他对自己“皇帝”身份的认同,也使他根本不在乎何所谓“齐家”。他为所欲为,做什么事都由着性子连借口都不找就乱来,在婚姻这个重要问题上,顺治的表现就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同类推荐
  • 旧闻新知张爱玲

    旧闻新知张爱玲

    本书第一部分是对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中有关张爱玲内容的爬梳、搜集、整理,有文章80多篇,涉及张爱玲的爱好、趣味、性格等方方面面。这些文章大多不是对张爱玲作品的赏鉴、批评和研究,而是以报纸媒体的立场,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对张爱玲的个人生活、好恶以及他人捕风捉影的言谈进行议论,展现出市民社会视野中的张爱玲形象。本书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内外张爱玲研究界的研究状况作一梳理、归纳和考辨、分析,并以综述的方式对张爱玲研究中的分歧、论争进行总结。本书第三部分是张爱玲的年谱简编。张爱玲的年谱编纂一直有人在做,但是一般还显简略。
  • 高语罕传

    高语罕传

    高语罕1920年10月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曾参与发起新文化运动、参与策划八一南昌起义,本书叙述了高语罕61年生涯中的61件重要事件,以此反映其参加革命和曲折坎坷的一生。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新珍藏版)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新珍藏版)

    本书是是海伦·凯勒的成长自传。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同时也介绍她不同时期的生活体会以及她参与的慈善活动等。她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创造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奇迹,并告诉人们应珍惜生命、乐观向上,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 秦始皇传

    秦始皇传

    对于嬴政的一生,后人又是如何评价,此时躺在皇陵的嬴政已经一无所知了。而只有本书的作者还以曲折的文笔演绎着他的一生,与他有关的谜一般的一切!
  • 新编历史小丛书:纳兰成德

    新编历史小丛书:纳兰成德

    本书介绍了纳兰性德的生平及艺术成就。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热门推荐
  • 龙卷风云

    龙卷风云

    他是一个平凡的高中生,没有优秀的成绩,没有极好的人缘,他循规蹈矩,随遇而安,却被梦境缠身,意外穿越。他没有野心,潇潇洒洒,但总被麻烦找上。他冲冠一怒,只为红颜,此生得一佳偶足以。他安然度日,隐居深山,尘世孽缘斩之不断。他失忆天地,顺者昌逆者亡,此生天地由吾意。
  • 无识世界

    无识世界

    重新建造荣耀大陆:建造中心城——荣耀之城,建造西方城——月华之城,建造南方城——崛起之城,建造东方城——罪恶之都,建造北方城——止戈之城,建造东海城——暗海之域,建造悬空城——天空之城,其余城池依附各版图主城建造,至此荣耀大陆天下已定。
  • 我的男票掉了

    我的男票掉了

    你若风光无限我必默默离去你若头破血流我必治你伤口女追男(男女主身心健康,微虐,慎入)
  • 幻血星辰

    幻血星辰

    银白色头发,星辰阵阵的眼眸,他是主角——龙星辰!纯白色头发,血红恐怖的眼眸,他是主角的仇人!后者,是一个超越了天级的超级强者。而前者只是一个被人称之为怪物的人类,而这个人类要杀掉这个超级强者,他必将走上一条嗜杀之路!
  • 御工房传奇

    御工房传奇

    移宫案后,明熹宗继位,招揽顶尖手艺人六名。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并以现代化的商业思维展开了一段段爆笑的创业旅程。针灸、刺绣、制瓷、木雕……传统手工艺如何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历久弥新?自媒体、粉丝经济、人格化产品、p2p新金融……现代商业又是如何被御工房众人玩转得炉火纯青?纵观古今,你才能发现,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但终究敌不过拥有“匠人精神”的时代!新书开张,用心之作,感谢收藏和投票,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 通灵物语

    通灵物语

    人类历史空缺的暗黑两百年之后,散落在东陵大陆各处的上古金字塔之谜被开启,从此,灵师时代拉开序幕。身怀冰之灵的少年踏出雪原,偶然间得知自己的惊人身世,自此命运辗转,历尽风云变幻……
  • 怎样做人最吃得开

    怎样做人最吃得开

    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中国这个以人情为重的社会里,要想获得成功,有一个广泛的人际关系网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做人吃得开首先就要学会广结人缘。天上不会掉馅饼,人缘也不会说来就来,它不仅需要你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关键还要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
  • 稀奇古怪的颠倒世界

    稀奇古怪的颠倒世界

    世界线全部混乱,永动列车与赛博朋克,人形兵器与魔法少女,火枪排射如何轻松射翻现代特工,这是一个将世界拨乱反正的故事
  • 戾仙

    戾仙

    无尽的地底深渊,一副朱红色的棺椁冰冷地伫立着,四周是不断涌动着的血色池水,以及那神秘的雕像,诡异的女尸……一个年轻男子从这里苏醒……到底是注定还是偶然?是宿命还是机缘?他的到来又会给浩瀚的修真界带来怎样的波澜?神秘的上古秘地,奇妙的神通法宝,精彩的修行之旅……仙路漫漫,谁与伴,知己?红颜……风华绝代,天骄无双,翻云覆雨,焚天煮海,一切尽在:戾仙
  • 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

    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

    穿越、重生……并不是这样的故事,但是,更加的疯狂,我的大学生活完全超出了我能想象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