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44500000031

第31章 高技术企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竞争与合作分析

一、高技术企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协作的必要性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古典分工理论,指出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促进经济进步,而技术进步又进一步使分工细化,分工带来的效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集群的演进也是与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密切相关的,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化分工和交易网络的扩展。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集群是一种相互信任和长期协作关系下的网络组织形式,以网络化的形式开展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协调跨企业的资源配置与整合,降低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深化企业间的技术分工。企业集群可以获得专业化分工的报酬递增,深化专业技术分工,促进分工的演进。

集群企业间既存在纵向的专业化分工,也存在横向的经济协作关系。古典分工理论认为:技术变迁会加速分工,加强分工主体的专业知识的积累。随着集群的发展,分工日益精密,有关创新的信息是以分散化的方式存在的,而产品和工艺的创新往往涉及相互独立分工的不同企业主体。不同专业化分工之间需要相互协调,专业分工越精细,协作要求越高。信息分散化体制下不同的专业化分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共享需要通过相应的治理机制相互协调,完成创新的系统工程,这种协调需要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证。集群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互补性。作为一种组织和治理机制,集群可以既充分享受科层组织的组织管理优势,又能充分利用市场交易的价格机制,协调不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从而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高技术企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则更多的是知识的分工,分工使得企业间的联系和交流增多导致信息与技术的溢出效应增强,也加强了在创新活动中合作的必要性。

二、高技术企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策略选择

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行为是一种复杂的博弈,理性的企业主体会根据成本与收益的效率原则,选择最佳行动。企业具体创新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不同模式下创新成功后的收益与风险的比较。本节应用博弈论理论分析集群内企业的创新博弈行为,证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技术创新开发活动中是趋于合作的。

1.创新的基本概念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概念并加以系统论述。他认为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引进新产品,即产品的创新。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过程的创新,也就是在有关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上;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开辟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制造出来的。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如获得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熊彼特,1990)。在很多时候,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产品生产的工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产率促进委员会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度只重视产品创新而忽视工艺创新,是很多工业在领域内失去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日本和德国之所以形成今天的经济竞争优势,是与它们注重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协调发展密不可分的。曼斯菲尔德通过日美两国工业创新的比较研究,指出重视工艺创新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吴金明,李轶平和欧阳涛,2001)。根据OECD国家创新系统项目的国家报告,挪威的食品、饮料和烟草产业的技术创新就倾向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而不改进质量或开发新的产品(Keith Smith,1995)。本节即分析5种创新内容中的第2种,即企业工艺过程的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使得企业的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

2.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持续不断的创新,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由于共处同一市场,生产相同或相近的产品而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获得持久的竞争力,企业创新的要求更加强烈。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可以选择自主创新独立开发也可以选择模仿创新,还可以和其他企业达成研究与开发战略联盟合作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的研究开发。自主创新可以有效防止自身技术优势的泄露,很好地保护企业的技术秘密,在市场上保持一定的技术领先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但自主创新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而且自主创新要求企业能有巨额资金投入、拥有实力雄厚的技术队伍,企业必须单独承担创新风险,因而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导下,创新主体通过合法方式引进创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显然,模仿创新是以率先创新企业的技术扩散为基础的。

合作创新是指不同创新主体合作推动创新的创新组织形式。合作创新的优势在于企业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缩短创新周期,分散创新风险和减少创新成本。通过合作创新,还可以使具有激烈竞争关系和利益冲突的创新主体联合起来,使合作各方获得更大的利益(李正风和曾国屏,2001)。

企业具体采用何种创新方式取决于不同创新形式之间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只有当合作创新的净收益大于自主创新的净收益时,企业才会选择合作创新,同时还要考虑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创新风险问题。技术创新风险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项目本身的难度与复杂性、创新者自身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技术创新活动终止、撤销、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经济技术目标的可能性及后果(张清辉,2005)。技术创新风险主要源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这是由技术创新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技术的不确定性是指新技术在诞生之初都是不完善的、粗糙的,对于在现有技术知识条件下能否很快使其完善起来,发明者和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家都没有把握。因此,新技术的发展前景是不确定的,创新企业往往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这种情况在工艺创新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市场的不确定性源于新技术在诞生之初,由于市场上缺乏有关该技术的供求信息,企业必须在教育消费者、培训员工等方面花费巨资。即使如此,发明者和创新企业对于产品能否为市场所接受也没有把握,新产品的市场前景因而是不确定的。创新企业必然面临着在建立新的生产线、培训员工、推销产品、教育消费者等方面的巨大风险。这两种不确定性事实上是任何新技术的固有特性。能否尽快克服这两种不确定性就成为决定发明与创新成功与否和创新周期长短的关键因素(王春法,1997)。而在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中,由于集群地的产品市场一般是比较成熟的,因此市场的不确定性相对较低,而应该更多地考虑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给创新企业带来的风险。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如IT、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集聚了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限制,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一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独立承担新技术的研发。这些企业经常在研究与开发领域以产业集群内部的社会化网络为基础开展合作,由多个企业共同投入资源参与到一个创新过程中,共享研究成果,然后各自依自己的专业方向基于相同的创新成果再进行后续的差异化创新,在市场上竞争(郭晓川,1998)。

3.高技术集群企业合作创新及其博弈性质

企业在创新活动中通过合作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创新后的收益,因此企业间在创新活动中是倾向于合作的。这种合作可以节约技术创新中的开发成本,同时获得更高的单位成本降低额,提高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往往倾向于在创新前期阶段,即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阶段进行合作,在创新后期进行竞争,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这样既获得了合作创新的收益,又可以避免集群企业间的无序竞争。美国学者Peter Maskell认为,集群促进了企业间在生产上的专业化分工,但也导致了知识在不同企业主体间的分散存在(Peter Maskell,2001)。为了开发新的产品和生产工艺,企业需要把自己的知识和存在于其他企业内部的知识重新集成,因此需要企业间在创新活动中相互合作,取长补短。而集群的存在缩短了企业间的认知距离,集群内部长期形成的社会资本有利于企业间的创新合作。集群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促进了知识的集中,在知识集成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而产生新的知识,新知识可以迅速通过社会化网络在集群的企业中扩散。

企业间的研究开发合作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取决于初始状态,也取决于合作的整个过程。企业以往研究开发合作的成功会促进进一步的合作。合作本身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合作的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博弈,而且,合作的主体还需要与外界的主体进行博弈。这种博弈的过程经常表现出路径依赖性,即企业一旦选择了某个合作伙伴,而不论这个合作研究开发的成果如何,将经常锁定在此成果的应用上。很多企业也需要这种锁定,因为锁定经常意味着技术标准的制定,这种情况也促使了企业的研究开发合作。进化博弈论认为,社会的部分个体自行进化(合作)的结果有可能转化为效率性的结果(李纪珍,2000)。集群地企业研究开发合作是一种路径依赖式的合作。企业间的地理接近、有利于隐性知识交流的网络机制、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成功,都会强化企业在以后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中的合作。而基于集群企业间合作的隐性契约在规范集群企业行为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这种隐性契约是集群企业间长期博弈的结果。这种长期合作所形成的隐性契约机制带来的路径依赖可保证制度的变迁向着有利于合作的方向发展(唐晓华,2005)。企业间的技术合作还会导致企业间技术的转移。根据OECD国家创新系统项目的国家报告,在德国的创新集群中,在许多情况下技术转移中转移的不是技术或产品,而是能使公司开发市场驱动下的创新知识,这种知识可以扩展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于40%的中型企业,技能知识的交流是重要的技术转移渠道,70%以上的大企业通过非正式的交流和非正式的外部协议进行技能知识的转移。合作研究能提供公司所欠缺的知识。在这些合作中,个人经验与相互信任至关重要,知识与技术的转移是直接的,有可能被制度化。公司之间或公司与研究机构之间的技术转移与合作都以信任和经验为基础。直接接触与非正式的网络构成了创新系统中科学发现与技术知识转移的主要渠道(Alfred Spiekamp和Katrin Vopel,1997)。

产业集群内不同企业技术创新方式的选择是一种复杂的博弈行为,企业会根据不同创新策略下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选择利润最大化的方式。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技术创新开发活动中的合作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企业通过合作创新,可以达到“双赢”的结果。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经济的现象。虽然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是企业家个人和企业,但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否则主要依赖于它们活动于其中的社会经济环境。而区域产业集群良好的社会资本和文化基础可以降低技术的交流成本、协调成本和谈判成本,并为创新活动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保证。

三、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高技术企业的发展。高技术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引人注目、增长快速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高技术产业的集群式发展现象。大量调查研究显示,集聚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特征(王缉慈等,2001),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科学城、中国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英国的剑桥、印度的班加罗尔和韩国的大德科学城等高技术集群(盖文启等,2004)。

跟传统企业相比,高技术企业有其独特的特征。高技术企业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产品附加值较高,技术革新较快,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技术创新在高新企业的发展中十分重要。企业需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可以认为,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高技术企业的竞争活力。高技术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成功的创新基础之上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集群的兴衰,即使在产业集群发展比较成熟的欧美国家,因创新不足而走向衰落的产业集群时有发生。如曾经著名的IT产业集群“128公路”地区是美国原IT产业中心之一,沿路曾会聚了绝大多数掌握着世界顶尖信息技术的企业,但在20世纪90年代日渐式微,不得不把在计算机领域长期占主导的地位拱手让给了硅谷。1959年,“128公路”集聚的高技术公司为硅谷的2.5倍,而到了1992年,仅为硅谷企业数的60%。“128公路”地区IT集群的衰落,与区内有限的几家大企业创新不足有关。该区域的社会保守主义以及拒绝信息共享的做法,导致了该集群逐步失去活力(梁宏,2004)。由此可见,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以不断的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持续的创新可以不断提高和保持集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不断提高的核心竞争力正是产业集群尤其是高科技企业集群内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因此,研究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行为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一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独立承担新技术的研发。在高技术企业集群内,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比重较大,例如加利福尼亚的由高技术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而形成的多媒体产业即呈现出中小企业集聚的特征(王缉慈等,2001)。这些中小企业经常在研究与开发(R&D)领域以产业集群内部的社会化网络为基础展开合作。由多个企业共同投入资源参与到一个创新过程中,共享研究成果,然后各自依自己的专业方向基于相同的创新成果再进行后续的差异化创新,在市场上竞争。下面就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行为及创新策略选择。

假设集群内有两个企业A、B,由于A、B处于同一集群内,可以假设A、B两个企业是同质的,即有相同的技术含量t,技术含量的提高可以使企业提高产品的质量或推出新的产品,获得创新收益。企业的研发收益为技术含量t的凹函数βt2(万军康,梅志敏和彭华涛,2003),其中β为边际技术含量的收益参数。而单位技术含量的开发成本为线性函数,即开发成本y=ct,c为常数,则企业的研发收益函数为R=βt2-ct。

在初始条件下,A、B有相同的技术含量和研发收益函数。即RA=RB=R=βt2-ct。

现在A、B为了提高技术含量水平,获取更大收益进行技术开发博弈。

A、B可以选择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策略。下面分别对不同策略下收益的比较进行论证。

情形一:A、B都采取自主创新策略。如果A、B各自独立自主创新,获得Δt的技术含量提高,则成功后新的收益函数均为:

R1=β(t+Δt)2-c·Δt

以前的开发成本ct作为沉没成本在此不予考虑。

求导,得:R′1=β(t+Δt)-c

令R′1=0,β(t+Δt)-c=0,解得最优解Δt=-t。显然,Δt>0,否则不符合理性的经济人假设。

情形二:如果A企业独立自主创新,B企业借鉴A企业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模仿创新:设α为企业模仿能力参数,0≤α≤1.即如果A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可以获得Δt的技术含量提高,B企业通过模仿创新可以获得αΔt的技术含量提高,模仿创新成本为cα·Δt。则B企业模仿创新的收益为:

R2=β(t+α·Δt)2-cα·Δt

比较其模仿创新前后的收益:

R2-R=β(t+α·Δt)2-cα·Δt-(βt2-ct)

=β·Δt2+βt·Δt-cα·Δt+ct

Δt=-t,代入,得:

R2-R=-βt2-cαt+ct

只有当R2-R≥0时,B企业的模仿创新才是有利的。因此,只有当α≥时,B企业才会进行模仿创新。

情形三:A、B组成研究与开发战略联盟合作创新,共同投入开发资源,共享创新成果:

如果A、B合作创新,各自投入c·Δt1和c·Δt2的资源,则开发成本函数y=c(Δt1+Δt2),可以获得Δt1+Δt2的技术含量的提高。开发成功后各自的收益为:

R′1=β(t+Δt1+Δt2)2-c·Δt1

R′2=β(t+Δt1+Δt2)2-c·Δt2

对R′1和R′2分别求偏导数,得方程组:

=β(t+Δt1+Δt2)-c=β(t+Δt1+Δt2)-c

令偏导数为零,求最优解:

=β(t+Δt1+Δt2)-c=0=β(t+Δt1+Δt2)-c=0

因为A、B是同质的,所以有Δt1=Δt2=Δt

解得,Δt1=(-t)Δt

比较A、B企业合作创新后与各自独立创新的收益:

R′1-R1=(-t)c>0

R′2-R1=(-t)c>0

由此比较可得出以下结论:A、B合作开发比各自独立开发获得的收益要高,这时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是一种“双赢”的结果,A、B必然乐于结成研究与开发战略联盟共同合作创新。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合作创新可以减少重复开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节约开发成本而获得更高的创新收益。

但如果A自主创新,而B则选择模仿创新会怎样呢?比较B企业采取战略联盟合作形式与采取模仿创新策略的收益:

R′2-R2=β(t+Δt)2-c·Δt1-[β(t+α·Δt)2-cα·Δt]

=[β(t+Δt)2-β(t+α·Δt)2]+cΔt(α-)

因为α≤1,所以[β(t+Δt)2-β(t+α·Δt)2]≥0,但cΔt(α-)的具体值则取决于α的大小,需要进一步讨论:如果α≥,则必有R′2-R2≥0;如果α<,则有可能会出现R′2-R2≤0的情况。

如果R′2-R2≥0,则双方联盟是有利的,如果R′2-R2≤0,则是一种自主博弈,A的开发能力较强,选择自主创新,B企业则倾向于模仿创新,而放弃战略联盟形式的合作创新。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高科技产品研发收益较高,风险较大,成本也较高,往往会导致R′2-R2≥0,企业还是倾向于结成联盟的。尤其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较弱,更加具有合作的要求和可能。而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而且在创新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利用多种复杂技术,这些技术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高技术企业所能够全部拥有的,需要多个拥有分散知识的企业相互合作,合作中的专业分工也可以提高创新效率,加强单个企业的专业化创新能力和学习水平。高技术企业产品和工艺创新本身的复杂性也需要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只有拥有不同学科和专业知识的多个主体相互合作,才能保证创新的成功。因此,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企业通过合作创新,可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四、集群制度体系中促进和保证企业合作创新的制度因素分析

集群内存在着严密的专业分工,每个企业的知识体系越来越专业化,甚至只负责产品的单独一道工序,由此导致技术和知识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分散。而创新则要求全面而复杂的知识,需要了解产品和整个工艺的特性。因此需要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个体之间的合作,把分散的知识重新集成(Peter Maskell,2001)。知识溢出理论认为,在隐性知识扮演重要角色的行业中创新活动会趋向于空间上的集聚,而最为关键的隐性知识是不能脱离具体的人或组织而进行有效的交流的,只能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才能完成(D。Aspremont,Claude和Jacquemin,1988)。这种集群内分散的知识体系必然要求企业在创新活动中互相合作。

集群提供了有利于合作的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制度基础,集群企业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关系。企业的技术创新既需要与上、下游企业进行合作,也需要与同行的其他企业相互合作,相同的地理位置和面对面的联系使得企业易于了解和选择合作的对象。在集群内还存在着长期发展自发演进形成有利于企业合作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的存在可以减少合作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避免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和技术开发中的委托代理问题,降低集群内企业合作的交易成本,创造协同创新的环境。

制度通过影响创新效率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制度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降低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提供对于创新的激励。制度通过降低信息成本,消除不必要的摩擦,把合作得以进行的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以此来为合作创新创造条件(李正风和曾国屏,2001)。制度安排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协调行动的收益,降低交易成本。制度提供了创新合作的基础和保证,规范着集群内企业的行为,制约了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也降低了创新的不确定性和技术创新风险。高技术企业集群的效应机制主要包括:集群的信任机制。集群内的信任机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制度成本相对于市场和企业都较低,而良好的信任可以有效制约和避免机会主义行为,保证企业间的成功合作。集群的知识共享机制。集群企业由于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和工艺,知识的共享可以促进相互提高。而集群内的知识共享机制可以促进知识尤其是不易于编码的隐性知识在企业间的传递(王冰和顾远飞,2002)。集群中有效的集体学习机制。集体学习可以提高集群企业知识的共同积累,同时集体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的交流也为创新中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企业创新实力进一步增强。集群的沟通机制。集群中快速有效的信息流动和面对面的联系提供了合作过程中的有效监督机制,企业可以很快发现对方的不合作和机会主义行为,予以报复。合作的基础不是依靠正式的契约,而是更多地依靠信任、默契和社会资本等非正式制度。集群的声誉机制。长期重复博弈使得企业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避免“囚徒困境”的出现。

在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在创新领域的博弈与市场竞争中的博弈相互关联(青木昌彦,2001)。这种关联博弈的作用在于,通过企业在合作创新领域的默契与合作,在下一步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会努力寻求差异化策略,可以避免企业间在市场竞争领域的价格战,避免过度竞争(汪涛,2002)。甚至可以导致企业在产品竞争中生产垄断产量而不是斯坦克尔博格模型产量来提高利润,但是这种能力也会受到限制,因为集群内其他企业的产品对合谋企业的产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

五、高技术企业集群技术创新合作的经验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许多企业都走上了合作技术创新之路,而且在单个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网络化的合作组织,出现了团队创新的态势。美国政府1984年通过《联合研究与发展法》。为了保护竞争,防止私人企业垄断市场,美国政府规定任何联合组织不得操纵该项产品市场份额的25%以上,同时还实行了一些限制企业之间联合的规定。根据《联合研究与发展法》已经建立了一些大型联合研究机构,如半导体合作研究公司、化学研究联合会、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联合研究公司等。由13家公司组合而成的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公司是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形成的一个标志。到目前为止,这个合作体的成员企业已达56家。在此之后,网络合作化的创新模式在航空、化学、汽车、电子等行业逐渐普及开来。例如美国半导体研究公司、工业创新中心和集成系统研究中心等(郭晓川,1998)。这些合作创新组织的合作范围主要集中于研究与开发领域。它们共享研究成果,然后各自依自己的专业方向开展后续创新,在市场上竞争。因此这是一种竞争前的合作,是一种水平方向上的技术合作。多个企业共同投入资源参与到一个创新过程中,共享研究成果,然后各自依自己的专业方向基于相同的创新成果再进行后续的差异化创新,在市场上竞争。

在加利福尼亚的多媒体高技术集群中,由于多媒体产业是一种以多种技能为基础的行业,而且风险太大,单个公司往往无力单独进行所有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这就需要公司间相互合作,共同承担风险。在加利福尼亚约有一半的公司至少有过一种共担风险联系,许多公司甚至结成了多重联盟。通过这种方式,许多多媒体制造者能够接触到大公司的先进技术。因此这些先进技术很快被广泛采用,并在这一地区迅速扩散开来,使得区域的生产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分工更加深化,公司各自在生产链上占据对自己来说最为有利的环节(王缉慈等,2001)。

欧盟的技术创新活动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中小企业在欧盟的技术创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据统计,在欧盟的全部企业中,高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占到总数的1/3.为了推进科技创新的广泛展开,近年来欧盟国家的不少中小高技术企业纷纷采取“知识供应”这样一种全新的研究与开发方式,促使企业结成快速发展的广泛联盟。这些中小科技创新企业,努力成为“知识供应商”,通过组建产销联盟共同体,培育自身的科技经营优势,以便更加有力地发挥中小企业的科技专长。不少从事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高科技中小企业,通过向大公司及社会提供专业技术开发及知识信息咨询而获得快速发展。同时,随着企业对核心竞争优势的追求,欧盟不少大中型企业正对知识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即从以往的技术知识自给自足,转向将部分技术业务外包给这些中小企业联盟组成的“知识供应商”群体,以求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这就为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知识与技术领先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创造了“知识供应”市场,使高科技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结成广泛的开发经营联盟。

高技术创新需要一种多学科协同合作的组织机制,不仅需要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有时这种合作甚至是跨地区、跨国家的合作。集群内的企业通过与集群之外的世界先进企业的合作,可以紧跟世界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通过合作获得先进技术和知识,并把这种知识反馈回本地集群,推动本地集群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例如据日经BP社报道,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将加入美国的半导体研究开发联盟——International SEMATECH。三星公司计划派遣技术人员参加该联盟45纳米以上曝光技术——液浸ArF曝光和EUV曝光技术的开发项目,以及栅极绝缘膜高介电率材料和层间绝缘膜低介电率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开发项目。三星公司2005年4月加入了SEMATECH旗下的International SEMATECH Manufacturing Initiative(ISMI)。ISMI是2004年作为SEMATECH的分支机构结成的联盟,为提高半导体工厂的生产能力、降低每枚晶圆的生产成本等致力于相关开发。SEMATECH和ISMI目前的成员有美国英特尔公司、德国英飞凌科技公司、中国台湾台积电公司和松下电器产业等。除SEMATECH外,三星公司还加入了由日本半导体尖端技术公司、比利时IMEC和美国IBM等主导的“Albany NanoTech”等研发联盟。

集群内的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又有竞争。企业不仅面临着是否实现自主创新的选择,还面临着模仿创新、形成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的战略选择,企业间在创新策略的选择中是一种复杂的博弈行为。通过对不同创新策略下企业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证明高科技企业集群内的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是趋于合作的。通过形成研究与开发战略联盟合作创新,企业可以降低和分散开发风险,减少开发成本,提高创新收益。企业集群以其地域的接近性和根植于本地的文化及共有的价值观而降低了合作创新的协作成本,一方面使得更多的企业能加入到这种合作中来,增加了接触市场的机会和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提高了集群企业的创新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大大拓展了合作的领域。

合作创新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市场结构、创新周期、技术轨道与技术范式、公司战略和企业文化等。在地区性的产业集群内,企业面临着共同的市场需求、有相近的创新目标,面对来自集群地区之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企业间有合作创新的要求。而集群所特有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信任机制和长期演变形成的集群企业特有的技术轨道与技术范式发展路径、地理位置的集中,都可以有效减少合作创新成本,促进创新所需要的隐性知识的交流,方便企业开展集中式合作创新,提高创新效率。集群创新环境的发展的形成既依赖于企业也依赖于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公共部门。它们共同努力创建了有利的地方化创新环境,使具有互补能力的组织之间产生了协同效应。创新环境的发展是渐进性和累积性的,经过一定时期的演变后,集群内相关行为主体经过长期的交互作用和集体学习,有意识地、理性地,采取最佳行动合理选择战略,不断学习,相互适应,合作进行长期投资降低了知识的交流和学习成本,形成了有利于合作的制度环境。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尚处于发展不完善的时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为了弥补自主创新的不足,企业间更应广泛开展合作创新。政府应该致力于培养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企业在研究与开发领域的合作机制。

同类推荐
  • 微革命微小的创新颠覆世界

    微革命微小的创新颠覆世界

    《微革命:微小的创新颠覆世界》简介:服装网站“一哥”凡客诚品震撼了整个业界,靠得是一种“微”——一个外包装盒。新浪微博引爆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浪潮,靠得是一种“微”——140字的名人微博。招商银行之所以拥有“最具创新力”的名号,靠得是一种“微”——柜台前的一颗糖。开心网成为中国最火的SNS,源头也很“微”——贩卖奴隶和“偷菜”。
  • 影响力:非凡主控与引导的艺术

    影响力:非凡主控与引导的艺术

    优秀、卓越之人往往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凭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在谈笑间引导、改变他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掌控局势的发展。影响力是优秀、卓越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每个不甘平庸、渴望优秀、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自我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影响力:非凡主控与引导的艺术》由廖振宇编著,凝聚强大的气场,让他人乐于被引导,被改变:掌控局势主动权,摆脱平庸现状,走向非凡人生。提升影响力,从合格到优秀,再到卓越的个人成长之路,从平庸到成功,再到辉煌的成功之路。
  • 强将手下无弱兵

    强将手下无弱兵

    在现代企业的团队中,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相对于基层员工来说,就是一个个强将,他们具备好的工作思路、管理模式,具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于整个员工队伍的建设及工作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将是榜样。领导者能否被部属所接纳,关键在于他的人格魅力,这直接影响到他的领导力。形象塑造源自于实际工作中的言行。因此,作为领导者应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用超强的办事能力,公平、公正、公开的领导作风,敢于担当的精神,为部属树立榜样。
  • 中层领导管什么

    中层领导管什么

    本书包括上任之初、上传下达、有效行权、决策到位、善用人力等内容,书中的每一条管理细节都是众多中层领导实际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为中层领导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棘手的问题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 王石管理日志

    王石管理日志

    本书通过管理日志的形式,再现个性十足的职业经理人王石对于企业运营管理的思考、感悟和实践,展示了他是如何缔造一个优秀的现代公司标本以及如何打造一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团队的过程。
热门推荐
  • 总裁我有人爱,请你手放开

    总裁我有人爱,请你手放开

    看惯了纵横情场的冷面总裁,每每看到总裁便能想到他的身后一定有一个被强推的女主,也一定会想到他们之间的狗血。虽然那些都是作者为了赚取我们票票幻想出来的情节,但每当看到总裁与女主,我们总会为他们高兴而高兴,为他们落泪而落泪。在这里说声抱歉,作者脑子笨,写不出这样的剧情。对于爱情,我一向的看法是结局不太重要,过程是最重要的。而我这里写到的过程肯定不会有别人写的那般跌宕起伏,让人看了撕心裂肺的。在这里你看到的最多的是,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的现实日子。只不过,别人的都是总裁强推了女主,然后圈养,而我的则是总裁和他的三个情敌们斗智斗勇,剧情不诱人,但个人感觉还算新颖,闲来没事就进来打发打发时间吧!
  • 我的女友是国民老婆

    我的女友是国民老婆

    魂穿日本高中生,江北川成了芥川浩平。在这里他和一群奇奇怪怪的家伙开启了琐碎的日常,这其中就有他未来的女友。
  • 妃本无良情深共白首

    妃本无良情深共白首

    他喜一席素衣,却甘愿为她陪衬做嫁衣;她喜一席妖媚,却甘愿为他着素衣。不知是谁恋上了谁,谁又先喜欢上了谁……穆瑾宸搂着颜楚汐说道:“汐儿,你若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若不愿意,我便一直守护你。”颜楚汐抬头,微微一笑:“我愿意……”从此,他恋着她,她也恋着他。但愿人生两不弃,又怎奈坎坷艰险不间断。“母妃,爹爹长什么样子呀?”颜楚汐抚摸他,说道:“以后,你就知道了……”颜楚汐cp穆瑾宸江昕凝cp丞相大人七公主cp璟烨陆离深为爱守孤生!甜虐交加,不喜勿喷(甜多虐少)~
  • 撼天道

    撼天道

    一本上古奇书伴随臧封穿越到了七万年后的地球,这里不现曾经的辉煌科技!有的只是发展到极致的魔法与武技,奇书只是残卷,据说当九部集齐即可化为传说中的神典.
  • 力气太大只能种田

    力气太大只能种田

    力气太大,干啥啥不行,只能回家种种地,挖点野菜,采些野果方可勉强度日。偶尔得空了,也搞些蜂蜜吃吃。总的来说一句话:春来有野菜要挖,夏至用云雨浇花,秋风吹熟了山果,冬日偷蜂蜜熬蜡。别人都说光阴似箭催人老,我说,难得浮生半日闲啊。轻松种田文,山林挖野文,慢热文,日常系,生活流,没有暴富,没有美女如云。写作不易,非喜勿喷。
  • 顷刻了半亩的世界

    顷刻了半亩的世界

    一组青春,一场离别;一份记忆,一首珍重;一段时光,有关于你;一次奋斗,各奔东西。
  • 欺骗游戏

    欺骗游戏

    日常秀,日常死,日常没用,看似平常但结局并没有那么简单,谁会是笑到最后的?(ps:封面人设)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迷途系统

    迷途系统

    主角宅男墨小飞是热门网络游戏《末地迷途》的国服第二玩家,在《末地迷途》游戏公司的邀请下呵国服第一玩家沈南参加了《末地迷途》虚拟现实版的公测,结果却离奇的被困在了游戏中无法退出,好兄弟被神秘人捉走。在他心灰意冷之时,墨小飞获得了一个系统,最终走向了超神之路……
  • 阿婆刘大帅

    阿婆刘大帅

    我是七七,一个80后的女孩。对了,现在已经升级为妈妈,结婚一年儿女双全,我的龙凤胎宝宝非常可爱,半岁刚过,已经会含含糊糊的喊妈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