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62800000013

第13章 微型诗(1)

第一节 微型诗的产生和发展

一、概念的提出

什么是微型诗?1988年出版的《微型诗集》是中国第一本以“微型诗”命名的诗集,作者蒋人初在《微型诗观(代序)》中,最早对这一命题进行了阐述:

微型诗——

歌颂祖国和人民;

追求真、善、美;

鞭策假、恶、丑。

由于摒弃了假、大、空;由于改革开放时代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欣赏微型诗。我认为——

微型诗是新时期诗歌发展的分支;

微型诗追求的美学原则是小、真、新;

微型诗在形式上最多四句,最少一句。

古代的绝句诗,可以说是古代的微型诗。

“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也可以说是微型诗。

这就是我的微型诗观。

他从微型诗的产生、美学原则、形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微型诗观。

20世纪90年代初,穆仁《偶得诗话》中,对从小诗中分离出来的微型诗,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从其产生、发展、特征、鉴赏、创作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理论探索。1996年《微型诗》创刊词上,编委对微型诗作了简明的界定:“微型诗是从小诗中生发出来的一个分支。由于人们业已习惯的小诗最少句式是4行的绝句,因此比小诗更小的微型诗的句式是一到三行。”

微型诗是1-3行的小诗,这是微型诗最核心最基础的理论观点。反映的虽然仅仅是外部特征,但“量常常决定了事物的质,量变会引起质变。”就连蒋人初也修正了自己“微型诗在形式上最多四句,最少一句”的看法,在《微型诗的特点》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一至三行是微型诗的主要特点。近来有人提出不要把一至三行定的太死了,最好能多一两行。我认为每个事物都有它一定的质与量。事物量的增加,超过了度,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即是说微型诗增加一行,它就不是微型诗了(四行是小诗的基本形式);且混淆微型诗与小诗的界限,不利于微型诗的开拓。”

有人对微型诗1-3行的限定持不同意见,也有人对“微型诗”这一概念不予认可,仍然把它叫做“小小诗”或“超短诗”。

历史上,任何一种文本与其他文本都没有绝对的区分,如骚体与诗、赋的区别就不是绝对的,再如宋词有令、近、引、慢之分,但其间并没有决然的界线,元人就把他们统称为“大乐”。一个文本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过程,根本在于读者的认可和创作的自觉应用。“微型诗是1-3行的小诗”这一概念就得到了绝大多数读者、作者和诗评家的普遍肯定。贺敬之在为《微型诗存》的题词中赞道:“《微型诗》创刊至今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显著成绩,它不断推出的微型诗佳作和理论研究成果,在各类读者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它对新诗百花园中的这一奇葩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吕进也认为“微型诗极具新诗文体建设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不少著名的老诗人如黄淮、孔孚、王尔碑等也欣然命笔,写下大量微型诗力作。不管承认与否,微型诗都已经作为一个新诗体闪亮登场,并迅速地成长壮大起来了。

二、微型诗的产生和发展

微型诗是白话诗中小诗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诗歌新时期对古典诗歌“尚短”传统的承继。吕进在《可爱的微型诗——〈微型诗500首点评〉札记·代序》中指出:上古的二言诗,也许就可说是微型诗始祖。就新诗而言,初期白话诗也不乏微型诗。

微型诗当明白自己的身世,在前人和后人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接前人未了之绪,开后人未启之端。精到地点明了微型诗的出身和使命。穆仁在《小论微型诗》中也认为“一至三行的微型诗,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微型诗从小诗中分离出来,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的研究由粗放到精细的发展趋势,对推动新诗的创作、研究是有利的”。考察微型诗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微型诗的产生从接受外国影响,到回归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进而形成本土化风格,最终达到平民化的发展高潮,可分为古代微型诗(渊源)、小诗中的微型诗(母体)、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微型诗(高潮)和90年代中期以来的微型诗(平民化)4个时期:

1.中国古典诗歌是微型诗产生的渊源

就句式而言,中国古代就有微型诗。《易经》中的某些卦辞就不妨看作微型诗,如“艮”卦:“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正是物我两忘境地的写照,宋代大儒周敦颐说:“华法经全卷,可由这一艮卦代替。”《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的《候人歌》:“候人今猗”,有两个音部共四字,被称为中国诗歌最原始的形式。有记载的一首最古老的诗,据称是《吴越春秋》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全篇只有8个字,却写出了狩猎的全过程。《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徐人歌》“延陵之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渡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些短歌只两句,篇幅虽小,但荡气回肠,千古传诵。

中国古典诗歌除断句、残章、对联是天然的微型诗句式之外,在词、曲、小令等文本形式中也都屡见不鲜。“满城风雨近重阳”就是有名的断句,残章更是大量存在,如贺知章“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杜牧“幽人听达曙,聊罢苏床琴”(《海录碎事》),金农“苦被春风勾引出,和葱和蒜当街头”(《墨兰》题句),毛泽东《七古》“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也是有名的残章。断句、残章由于结构不完整,在古典诗词中多湮没不闻。更加普遍存在的古代微型诗应数对联了,“世事洞明即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是《红楼梦》中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白鹿书院的楹联。至于春联更是连村妇顽童都能说出一两个来。词曲中的不少作品尤其是小令,也是古代的微型诗。最广为流传的当数白居易的小令《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十六字令》是古代诗词中字数最少的,也可算作微型诗,如清代女词人顾春的《笛》:“听,黄鹤楼中三两声。/仙人去。/天地有余青。”

从根本上说,微型诗都是白话诗,微型诗这一概念的出现,有其新的、特有的含义,和中国古典诗歌中1-3行的古风、残句、断章、小令、词、曲及民歌有着截然的不同,古代“微型诗”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微型诗。但即使是现代意义上的微型诗,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古典诗歌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白话小诗名家宗白华曾写下过不少微型诗,他在《美学散步》中说“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是受唐人绝句的影响,和日本的俳句毫不相干,泰戈尔的影响也不大。”另一方面,微型诗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吸收古典诗歌的形式和手法,从自由体到格律体的出现,从微型抒情诗和哲理诗,到微型散文诗、微型山水诗、微型小令、微型儿童诗……的出现,从而拓展了题材,丰富了体式,出现了多样化的风格。中国古典诗歌优秀、悠久、深厚的积淀,对微型诗的出现和发展起着持续、稳定、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既是微型诗产生的根基,也是微型诗成长繁荣的源泉。

2.近代小诗是产生微型诗的母体

上世纪20年代新诗诞生,白话诗第一个高潮过后,上去接力的便是小诗。周作人在论述上世纪20年代小诗兴起的原因时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感兴,自然便有适于写一地的景色、一时的情调的小诗之需要。”“如果我们‘怀着爱惜这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头又复随即消失的刹那的感觉之心’,想将他表现出来,那么数行的小诗便是最好的工具了。”

近代小诗是孕育产生现代微型诗的母体,虽然这一时期1-3行的小诗并未以“微型诗”命名之,但任何一种文本的出现,都是先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出现之后才逐渐定型的。胡适的《尝试集》是新诗史上第一本白话诗集,其中的《小诗》:“开的花还不多,/且把这一树的嫩黄的新叶/当作花看罢。”就是一首微型诗,道出了当时小诗的生成状态。此后在20年代的小诗潮流中,汪静之、康白情、刘大白、朱自清、俞平伯、李大钊等都写过微型诗,数量最多的当数冰心的《繁星》、《春水》和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刘大白《旧梦》中之五三:“自然底沉默,/使人领会的力量,/比一切语言文字都强。”九〇:“恋人底小影,/只有恋者底眼珠,/是最适当的框子。”说理、抒情形象、贴切而又含蓄,沁人心脾。

汪静之《蕙之风》中的《一步一回头》:“我冒犯了人们的指摘非难,/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我多么欣慰而胆寒。”抒发了一个热恋青年的复杂心态,诗中一个“瞟”字,刻画十分传神,在当时“有伤风化”的围攻中,使得诗人名播文坛。康白情《疑问·之一》:“燕子,回来了?/你还是去年底那一个么?”朱自清《除夜》:“除夜的两枝摇摇的白烛光里,/我眼睁睁瞅着,/一九二一轻轻地踅过去了。”艾青《无题·十六》:“不要相信牧师的话——/上帝在他的嘴上,/魔鬼在他的心里。”《无题·十七》:“猫向你献媚,/她瞅着你碗里的鱼。”宗白华的《系住》:“那含羞伏案时回眸的一瞬,/永远的系住了我横流四海的心”等也都是风行一时的微型诗作品。

冰心《春水》、《繁星》中的微型诗就更多了,大多三五行一段,独立成章,这些诗并不全是格言式的文字,那些意象鲜明、情致巧妙的诗行,读来颇有韵味。《春水·三十三》:“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繁星》中的《父亲》:“父亲啊!/我怎样的爱你,/也怎样爱你的海。”《流星》:“可能有一秒时的凝望,/然而这一瞥的光明,/已长久遗留在人的心怀里。”

都是流传一时的名篇。

这一时期的微型诗有两个特点:一是受外国诗歌主要是印度、日本的影响较大,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二是它们大多是一种瞬间的感受和人生的哲理的记录,往往没有题目,是即兴式的短诗,以片段的形式存在。“中国的新诗在各方面都受欧洲的影响,独有小诗仿佛是例外,因为他的来源是东方的:这里边又有两股潮流,便是印度和日本,在思想上是冥想与享乐。”吕进《中国现代诗学》也论述道:“中国小诗出现在20年代初。此前,从吸收域外营养而言,新诗主要接受的是西方影响,小诗则是转而接受东方影响的标志。可以这样概括第一个高潮的中国新诗轨迹:从接受西方影响到接受东方影响,从自由诗到小诗”。冰心就主要是受印度泰戈尔的影响,闻一多称冰心是“中国最善学泰戈尔”的女作家,徐志摩说她是“最有名的形神毕肖的泰戈尔的私塾弟子”。冰心本人在《繁星》序里也说她受了泰戈尔的影响:“因为看泰戈尔的《飞鸟集》,而仿用他的形式,来收集我零碎的思想。”

3.80年代中期微型诗走向独立形成第一次高潮

小诗从20年代初兴起到宗白华《流云小诗》后退潮,抗战期间再次形成一个热潮,此后直到70年代后期,形成第三次高潮,其间微型诗作品的生产也一直没有中断过。70年代末80年代初微型诗开始逐渐从小诗中分离出来,以特立独行的主角形象引起广泛关注,为“微型诗”这一文本的诞生开辟了道路。

这些微型诗作不仅具有史料保存研究价值,而且至今是微型诗的翘楚之作。首先是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可说是微型诗中仅有的,像当年白居易的诗那样家喻户晓的扛鼎之作,使人们不得不想起杜甫的“诗需有神助”的论断。此后有3首一行体的微型诗曾传诵一时,由于在此之前,尚未见过独立、完整的一行成诗的作品,所以颇具轰动效应,它们是麦芒的《雾》:“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黄淮的《雷》:“每句空话都炫耀自己的权威”,以及鲁行的《鼠》“‘富’起来的都该嘉奖吗?”因其紧贴政治生活和社会现实引起人们的共鸣,以一行体的简洁和无尽的寓意给人新鲜的感受。北岛的《生活》:“网”和孔孚的《落日》:“圆/寂”的产生,更是引起广泛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除了作品本身的象征意义之外,更主要的是这些一字、两字的作品到底算不算诗?或者说能否编入“诗籍”给予其身份证。这些轰动和争论,促使人们对四行以下的微型诗加以关注。

如果说微型诗精品的出现是微型诗体产生的必要前提,那么,大量作品的涌现就是这一文本诞生的充分条件。在引起人们关注的情况下,微型诗作品开始更多地在各类报刊杂志登台亮相。1979年6月号《东海》上,诗人刘湘如发表了10多首总题为《碎石篇》的两行诗,同年10月复刊的《星星》上,大诗人艾青发表20多首微型诗,接着1980年下半年《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上,又先后推出黄淮的《星花集》、解明的《真情小札》和纪洞天的《思海一束》。

80年代初微型诗的兴起与20年代的小诗仍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时期持续时间不长,很快转入更为扎实、持久的酝酿和积淀之中,蒋人初、黄淮就是其中的默默耕耘者,这种创作和理论上的探索,为80年代中期之后形成的微型诗第一个高潮奠定了基础。

1988年出版的《微型诗集》是第一本以“微型诗”命名的诗集,作者蒋人初第一个提出了关于“微型诗”的概念,标志着微型诗的正式诞生。尽管作为一个新诗体,在认识上还未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但微型诗潮已经喷薄欲发、其势难挡了。紧接着,黄士如出了两册《哲理小诗》,曾伯炎出了《智慧小语》,熊雅柳出了《柳叶的沉思》和《柳絮》,王尔碑、流沙河主编出版了《小诗百家点评》,马君伟在1987年至1989年间,先后在《星星》、《绿风》、《江南》上,发表了总题为《求实篇》与《求是篇》的微型诗50多首……这些作品,有的虽然没有打着微型诗的旗帜,实际上却多是1-3行体的微型诗,远远多于80年代初微型诗作品的数量。

在这一高潮时期,虽然提出了微型诗的命题,但在理论上并没有形成深入的探索,在创作上转向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学习,开始形成民族化的而不是西化的风格,内容富于强烈的时代感,但题材比较狭窄,以哲理诗居多。这是因为中国新诗已经积累60余年的经验,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话语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型诗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形式,深受《雷》、《雾》、《鼠》等以思想性取胜作品的影响,因其篇幅短小,难以表现复杂的事物,描述林林总总的现象,且其本身处于探索的阶段,不可能一下子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在题材、体裁和手法上完全达到成熟。

4.90年代中期微型诗走向平民化形成第二次高潮微型诗是由蒋人初首先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实践和命名的,而真正的更加广泛的创作研究,推动微型诗潮,渐为更多的人所认同,是从1996年《微型诗》创刊,有了比较稳定的以重庆为主的微型诗作者群之后的事。1996年1月,中国第一个《微型诗》专刊创刊,揭开了中国微型诗新高潮的序幕,接着在1997年开始推出的第一套《微型诗潮丛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微型诗》出版21期,《微型诗潮丛书》付印18册,每册收诗平均在120首以上,圣野的《芝麻篇》达800首,推出的微型诗作总数在3000首以上。

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迅速普及,上网人数急剧攀升,网络把文学拉下神坛,降低了文学门槛,轻松地置换了文学的存在模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网络创造着“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新民间童话。据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论纲》截止2004年的统计表明,中文文学网站有3700个,发表诗歌的文学网站249个,这其中还不包括个人网站、文学论坛中的诗歌专栏,这一数量每天可能还在增加。《中国微型诗》和《网络微型诗》因为集中一批著名的圈内人士而影响较大,所收录的作品数量又岂止百千,网络原创文学的绝对数量远远超过同期发表的纸质印刷文学。借助网络这个工具使文学“回归民间”,微型诗也开始步入平民化阶段,使得这一潮流持久不衰。

这一时期的特点有三:一是微型诗理论上的探讨开始系统化、成熟化,微型诗体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蒋人初先后发表微型诗一、二、三论,穆仁《偶得诗话》也对微型诗创作、欣赏、美学原则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微型诗》刊更是为微型诗理论研究提供了专门、持久的窗口。同时微型诗的兴起,又引起了一批诗人、诗评家的研究兴趣,推动了微型诗的理论发展。

二是吸引了更多微型诗爱好者的参与,使微型诗的影响空前扩大。创作群不仅超出重庆,发展到山东的白莎、塞风,香港的晓凡,深圳的黄淮,成都的杨琦,上海的圣野,以及昆明的马瑞麟、浙江的董正勇等一批诗人助阵,而且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又有大量的网民作者加入阵营,读者群也迅速地由老年直至儿童。随之,微型诗的主阵地由平面媒体向网络平台转换。

三是微型诗的题材、形式丰富多样。从直抒胸臆的抒情诗、哲理诗,到出现大量的微型儿童诗、寓言诗、讽刺诗、打油诗、小剧诗、杂文诗等,除自由体外,汉俳、对联体、小令等微型格律诗及民谣体等形式也都有了新的探索创造,微型诗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新拓展。

三、微型诗兴起的原因

微型诗的兴起,并不是一群诗人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事出有因,可寻可考。它是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尚短”传统的继承,是对当代诗坛“长风”与“涩气”应时而生的反驳,是时代发展适应人们阅读理趣的需要,也是与吕进先生主张“增多诗体”的不谋而合,同时也是一批诗人、诗评家长期耕耘的结果。

1.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加快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拧紧了日常生活的发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迅速由深圳而至全国,时代的召唤使人们的行动趋向于快节奏。几十万字、上百万字大部头让人望而生畏,一般人是无暇也无兴趣光顾的,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总是离不开文学的。80年代中期以来,“小”的走俏,成为文艺上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小品文、小小说越来越受到欢迎,十几分钟、几分钟看完一个节目,是紧张生活的调节,是美的享受。体现在诗歌方面,“语言上精练,形式上精致,含蕴上精妙”就是当代读者的新要求。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事一景引发的哲理感悟,一草一木擦出的思想火花,来不及也不可能铺陈成鸿篇巨制,微型诗短小灵便,更有利于言简意赅地展示现代生活的微妙感受,成为最理想的表达工具。

信息时代使微型诗读者群和创作群走向大众化成为现实。

微型诗形式短小,车上、枕上、厕上,随手可翻。随时所感在互联网上写一个帖子,在手机上发一条短信,记录下来也与人分享。当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微型诗成为现代人填补精神空隙的填充剂。

2.诗体重建和诗歌发展趋势的应然产物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深刻变革,文学市场尤其是诗歌受到极大的冲击,适应以生存,还是淘汰而灭亡,成为紧迫的课题,“写诗的太多,读诗的太少。青年诗人太多,坚持到老的太少。写出的诗太多,发表的地方太少。草稿太多,定稿太少。病句太多,妙句太少。糟蹋汉语的太多,珍惜汉语的太少。自恋的诗人太多,超越自恋的诗人太少。出洋的诗人太多,坚守的诗人太少。有口号的诗人太多,有理论的诗人太少。庸才太多,天才太少。”正是当代诗坛的写照。寻找诗的出路成了写诗、读诗、爱诗的人的共同行动。

1997年,吕进先生《论新诗的诗体重建》发表,提出“摆脱多年困扰的新诗体式危机、重建诗体的出路有三:一是完善自由诗,二是倡导格律诗,三是增多诗体。”“而完善自由诗,倡导格律诗,都有一个前提,便是诗体的无限多样性。诗体太少,诗就会在现代人丰富的内心生活面前陷入窘境,也难以适应现代读者的不同审美需要。”指明了新诗的出路关键在于增多诗体。

新诗诞生80多年来,文体建设成就最小,虽然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定型的、得到公认的成熟诗体,但这种探索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在4-10行的小诗中,80年代出现的“沙八行”,90年代出现的“梁六行”就是引人注目的探索,可以说创建了小诗中的新体。微型诗的开拓者们,80年代中期已经有意识地对这一诗体进行了探索,把句式限定在三行之内,表现了清醒的文体意识,使创作、鉴赏、研究都有章可循,实在是一种积极务实的文体建设策略,直到在形式上给予命名,形成从小诗中分化出来的新诗体,微型诗的成熟必将给新诗文体建设带来巨大的收获和重大的启示。

3.微型诗的自身优势是客观基础

微型诗自身的特点是短小灵便,描述瞬间的感受,记录即时产生的情绪和感悟,更适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填补了叙事诗所留下的某些空白,处理大小的题材既能“微中见微”,又能“微中见大”,具有创作上的优势。因其形式短小,容不得废话、空话,在艺术创作上要求语言精、构思巧、立意新,对于读者而言,能于方寸之间,开启心智,体味含蕴,追索意境,又具有鉴赏的优势。如肖莲蓉的《看路》:“年轻时看路宽阔/中年时看路曲折/老年时看路明白”。片刻时间阅读,却有无尽韵味,其作用不下于数千言的一篇议论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微型诗的读和写非常适合老年人的特点,应该属于老人文学中的一个支流。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超过71岁,银发族的出现,对于微型诗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微型诗描景状物、写人生感受,三言两语,有感而发,好看易读,在普通老年读者中有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写微型诗符合老年人“多动脑,不过劳”的保健原则,激发兴趣,自娱自乐。不少老诗人就是在这种鼓舞下,“犹如在沙漠中发现了一块绿洲”,拿起笔来进入了二度诗季,黄淮、白莎、圣野、孔孚、王尔碑、马瑞麟、晓帆、雷宗荣、方家溪、黄士如等莫不如此。以至于吕进先生在注意到这个现象时也说:“微型诗人群似乎年龄一般都较大,诗龄一般都较长,这是一个颇富思考的诗歌现象。微型诗人中的‘新人’,其实往往是挥毫多年的‘老人’。”

4.创作群的努力是主观条件

微型诗由古代诗歌中的湮没不名,到随着近代小诗的沉浮起落,直至当今的潮流涌动,硕果累累,离不开一批诗人坚持不懈地探索。尤其是重庆诗缘社的创作群,是微型诗的开荒者、播种者、耕耘者,汇聚涓流、推波助澜,第一个给微型诗命名,出版第一本微型诗集,创办第一份微型诗刊,发行第一套微型诗潮丛书,成立第一个微型诗理论研究组……“从冰心、周作人开始,微型诗的探索一直没有中断过。在新时期,山东的孔孚,四川的王尔碑,湖南的于沙,在这个领域卓然成家。这些年,穆仁、蒋人初等一大批重庆诗人耕耘着这块土地,收获着喜悦。”可以说,精辟地概括了微型诗的发展历程。

综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文学巨匠对于文体的定型、成熟和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屈原之于骚体、杜甫之于律诗、苏辛之于宋词、鲁迅之于杂文、莎士比亚之于十四行诗,无不如此。微型诗的发轫、兴起,也离不开一批著名诗人的热情浇灌。

被誉为中国诗坛“泰斗”的艾青,早在1979年发表于《星星》诗刊的《无题》组诗69首中,有85%以上都是1-3行的微型诗,朦胧诗人顾城的《一代人》早已成为传唱不衰的现代新诗的经典作品,笔耕诗坛40多年、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诗人雁翼也创作了大量的微型诗,以倡导格律诗而闻名的黄淮从80年代中期开始也大力倡导微型诗。

同时,微型诗的兴起与诗歌理论界的积极参与和关注是分不开的。贺敬之、吕进、阿红、高平等也都一直对微型诗的发展予以热情支持。

四、与微型诗相近的其他文体

微型诗的出现,一扫诗坛冗长、晦涩的文风,带来一派清新之气,在逐渐受到关注后渐成气候,乃至有成“流”、成“潮”的趋势,“其兴也勃焉”。一时间少长咸集,围绕着微型诗的句式特点,追根溯源、生发开拓,把不少符合“一至三行”特点的文体收入麾下,以壮大阵营、提高声势。微型诗作为“增多诗体”的一路先锋,在成长初期,通过移植和借鉴一些成熟的文体的创作手法和经验,有利于活跃、繁荣微型诗的创作和理论探讨,但如果不加甄别,只看到微型诗1-3行的外形,而忽视了“诗”的本质,“微型诗是个筐,不超三行都能装”,就容易造成混乱,混淆诗与非诗的区别,同样会损害微型诗的健康发展。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体裁丰富多彩,1-3行的文体形式,除诗词中的古风、残句、断章、对联、小令之外,民歌中的信天游、劳动号子,曲艺文学中的三句半、民间口头文学中的民谣、谚语、歇后语,现代社会出现的“魔鬼词典”等也都有这种形式。这些文体中的作品,有些徒具微型诗的形式,而没有诗的本质,不能当作微型诗看;而有些则富有诗的意味,甚至远胜于微型诗中的拙劣之作,不妨当作微型诗欣赏,对于丰富微型诗的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信天游、劳动号子

中国民歌色彩之丰美,为世界各国难与并肩。民歌的歌词篇幅短小,通俗易懂,一般句式整齐、押韵,平仄不严,多运用比喻、比兴、对比、夸张等手法,在结构上以两句体、四句体居多,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因咏唱内容不同而有山歌、田歌、时歌、劳动号子等多种体裁。群众比较熟悉的主要有信天游、劳动号子等。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北最富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民歌形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信天游是陕北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之说。信天游唱词一般两行作为一个小节,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为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自然巧妙,贴切精当,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信天游句式多样,节奏鲜明,押韵方式灵活自由,篇幅可长可短,每两行可作为独立的一首小诗看待。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

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

千里雷声万里闪

咱们的力量大发展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

劳动号子是人类社会第一种诗歌形式,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具有吆喝、呐喊的特点,也就是文学上的“杭育杭育派”。北方叫“吆号子”,南方叫“喊号子”,四川叫“哨子”。

由于直接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多用衬词或全用衬词,一领众和,即兴创作,根据劳动工种不同有打夯歌、采石歌、吆牛歌、船夫号子等。如绥德、米脂一带的《打夯歌》:

嗨!哎嗨!哟!哎嗨!

哈噢!嗨呀呼噢!挑呀嘛来着!

此外,陕北民歌中的小调、山西的“山曲”、内蒙的“爬山歌”等,和信天游一样也属于民歌体,在体式、手法、曲调的灵活性等方面都基本相同,只是在语言运用上有各自地区群众惯用的方言口语的不同,也可看作与微型诗相近的文体形式。

民歌是诗与乐的高度结合,既是民族音乐的基础,也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民歌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形式稳定,文体成熟,应该是微型诗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一片沃土。

2.三句半

同类推荐
  • 左手功名右手美人

    左手功名右手美人

    本书作者以犀利的笔锋,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敏感,书中收了50篇精彩杂文。
  • 诗以载道

    诗以载道

    《诗以载道》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所写的古诗体诗和自由体诗共337首,其中古诗体诗107首,分为明心篇、故乡篇、纵览篇等三个部分;自由体诗230首,分为启示篇、陶冶篇、梦回篇、触发篇等四个部分。
  • 啸天说诗六:只留清气满乾坤

    啸天说诗六:只留清气满乾坤

    本书是“啸天说诗”系列的第六本,也是很后一本。本书主要赏析宋元明清、近现代很好诗词。姜夔、元好问、马致远、王冕、唐寅……无论是认可有大成就的诗人,还是曾无数次被选入各种集子的诗篇,在本书这里,都一一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美感。作者周啸天是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期耕耘于古典文学,曾获“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作者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人、诗作中,撷取很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将古典之美引入现代生活。周啸天的讲解深入浅出,引经据典。本文对诗词的鉴赏文笔佳、观点别致。
  • 21世纪外国文学研究新视野

    21世纪外国文学研究新视野

    本书通过对21世纪外国主要作家的研究,运用新的理论视角解读2000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学作品。本书不仅研究内容新而且研究视角新,与时俱进,凸显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出版后该书将为外语学科专业的师生、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 这世界有太多不合逻辑的事

    这世界有太多不合逻辑的事

    大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是教科书上的伟光正符号?是新闻中开会决策的政治中心?是住行各种闹心的雾霾地标?还是金融巨富的江湖传说?在实实在在生活在北京四十多年的老猫眼里,还有一个当下的浸泡在生活里的大城市,有太多的留人和不留人,有太多的梦想和无法满足的欲望,有太多的选择和眼高手低,所以也有太多的纠结……当然,因为人多,这里还会有各种争抢,主动的和被迫的——而对于任何一座城市,无论相处多久,我们都只是过客而已。
热门推荐
  • 白客传

    白客传

    白客者,凡人也五行大陆自统一以来,魔妖人三者数百年相安无事。太平是纷乱的前夕,利益面前,各方霸主蠢蠢欲动,五行大陆顿时一片血雨腥风。天下纷乱之际,一人游走于艰险之途,牵动各方利益,为牵挂着自己和自己牵挂的人奋力一搏,显露峥嵘······
  • 大河尊者

    大河尊者

    公元2120年,邪物降临,地球危机。秦陌被道教云计算系统选定,穿越到无尽岁月之前的地球,担负起灭杀邪物拯救世界的命运。头顶日月双,山高摘星辰,长河一去百万里,不知何处是吾乡。秦陌看着这个叫天流大陆的陌生修行者世界,你告诉我这是地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奇缘一梦

    奇缘一梦

    不解释,不诉说,你说的都对,可是我的痛你不懂
  • 从斗罗开始称霸

    从斗罗开始称霸

    在经过了各种倒霉事情的项羽。终于……被一个不知道名字的系统带到了斗罗大陆。而且,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武魂。另外,欢迎进群提意见顺带扯淡哦。群聊号码:796990533
  • 封神道缘

    封神道缘

    苦逼学生高考失败,被女神鄙视,却意外获得千年前道统…从此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解开千年前未知的秘密……
  • 极限保卫

    极限保卫

    有的人保卫的是财富,有的人保卫的是秩序,有的人保卫的是别人的生命。而钟健改名成为皮特·王成为一个安保公司的雇员到底为了什么?钱?还是寻求刺激。也许都不是,他保卫的不能说,永远也不能说。这是本硬碰硬的硬军事小说,绝对可以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 有一种境界叫放下

    有一种境界叫放下

    本书从为人处世、职场、情感、婚恋、家庭、理财、交友等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将放下的智慧娓娓道来,从而让读者了解放下的真谛,在生活中坦然追求、潇洒面对,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赢取真正该拥有的东西,明确奔向自己的目标。
  • 风尘隐侠鹰爪王5

    风尘隐侠鹰爪王5

    清同治初年,发捻猖撅。陕西告急,京畿震动,捻酋以二十万众,三路攻陕。幸经多隆阿将军率兵往剿,大破捻贼于紫荆关,捻贼遁走。可是各处依然是萑苻遍地,宵小横行,尤其是陕豫两省接境的地方,防守最为吃紧。潼关、武关、紫荆关等处,跟河南接境,恐怕从河南阌乡、芦氏、焦耳山各地窜过捻匪来,所以各关隘全驻守重兵。但华阴县南、商南一带,仍潜伏着不少发捻党羽,不时扰动,居民一夕数惊,不得安枕。清廷诏授多隆阿将军为钦差大臣,督办陕西军务。多隆阿遂坐镇陕西,调派各地劲旅,分驻各关隘,镇抚盘查,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