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47300000012

第12章 唐前史传文学的生命价值

传记文学是人类生命的一种载体,它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的社会实践,记录了人类生命的存在与发展,记录了人类生命的伟大与渺小、可贵与可恶、真善美与假恶丑。这个载体,能使那些有价值的生命走向永恒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唐前史传文学中许多有价值的生命,已凝聚为我们的民族生命,民族精神,即使到今天,仍有不朽的价值。

一、生命价值的体现

唐前传记以史传为主流,为后代传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传主而言,上有帝王将相,下有平民百姓、商贾、俳优、游侠、刺客等等,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由远古时代到隋代所超过的曲折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为实现理想而不屈不挠、顽强奋进的积极精神。

由于传记是人类生命的载体,所以,入传人物的选择十分重要。司马迁在谈自己选择人物标准时说:“自申屠嘉以后,景帝时开封侯陶青、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女足女足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即使是封侯拜相的显赫人物,尸位素餐,虽有生命,而无价值,也不能进入到传记中来。范晔《后汉书》亦是如此:“贵德义,抑势力;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郑玄),褒党锢则推崇李杜(李膺、李密);宰相多无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惟尊独行。”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和入传标准。当然,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一些无生命价值的人物还是被载入传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逐渐被淘汰,他们留给后人的只能是唾弃。有一类人,在当时处于社会的底层,最被人瞧不起,但被有胆识的传记家记载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的生命价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写朱家“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写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在对游侠“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的高尚品格的热烈歌颂中,表达了人们要求摆脱被侮辱、被损害处境的善良愿望和对生命价值的有益探索。《刺客列传》中荆轲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是那么激荡人心,给人以生命的启迪。尽管有些人对底层人物嗤之以鼻,并对传记作者进行非难,但时间是最好的说明,这些底层人物的生命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有一类人,即被人们共认为“恶”的人物,也可以随着传记这个载体走向永恒,但这是一种相反的生命价值,像传记中记载的那些暴君、酷吏、奸臣,在众人的眼中,他们永远是恶和丑的形象,其生命的客观价值在于能够呼唤起千万人的良知,启发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唐前史传中,真正能体现人的生命价值,且能走向永恒的,是以下几种精神:

(一)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马克思指出:“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它是一种本能的活动;人则有自我意识,他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生命活动实际上是人自身活力的释放,而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就是活力释放的最好体现。从哲学根源来说,唐前史传表现的进取精神,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产物。“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在生命本体上的合一。《易·乾传》云:“与天地合其德”;《易·系辞》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是故天生万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是周而复始、永不疲倦地运动着的,它的刚健运动决定了人类社会也必须刚健行进,否则就不能与天地合其德了。于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命题提出来了。“自强不息”这一光辉的哲学思想,代表着人类对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活力有了清醒的认识,鼓舞着志士仁人不懈努力,奋发进取。

唐前社会发展,走过了一个极为曲折艰难的历程,分裂与统一反复交替,但统一始终是人心所向。从黄帝开始,就为一统天下而征战。此后,“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矣。”这是司马迁对秦统一天下艰难历程的概括。秦汉之后,这个历程更加曲折艰辛。也正由于艰辛,才更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作为传记,体现这个艰难过程和进取精神的首先是史传中所记载的帝王。

中华民族的奋斗不能没有理想和目标,帝王就是这种理想和目标的代表,王迹兴衰变化体现着民族的奋斗历程。史传以帝王为中心,这是时代的必然,我们不必苛求史家和传记家。因为率领民众进行统一斗争、代表民族统一意志的,不就是那些帝王吗?尽管像三代圣君、秦皇汉武等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野心,但当他们在结束分裂、统一天下时,或高举义旗向残暴王朝夺权时,在巩固自己新兴政权时,表现出非凡气魄和力量,采取了适应民心的措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因而受到人们的歌颂和称赞。即使像处在分裂时代的曹操,以及未做皇帝却主宰天下的项羽,也都无所畏惧,叱咤风云,表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刘备、孙权虽未进入《三国志》本纪(晋承魏而立,陈寿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但豪气奋发,显出英雄本色。

当然,那些残暴荒淫、昏庸无能国君,违背民众意愿,引起世人反对,他们不能代表中华民族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

社会发展是由各个阶层的人物共同推动的结果,天子毕竟是少数,因此,最能体现我们民族奋发进取精神的当是社会各阶层人物。以将相名臣而言,有的忠心耿耿,辅佐国君成就大业,如周公辅成王、管仲辅桓公、萧何辅汉王、霍光辅昭帝,尤其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后人感动不已;有的大臣敢于进谏,为国着想,如邵公谏周厉王,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威王,张释之、冯唐面折汉文帝,汲黯直言汉武帝,杨震上书劝汉安帝,刘毅顶撞晋武帝等等;有的正直廉洁,奉公守法,如祁奚荐贤、周亚夫军细柳、赵广汉执法不避权贵,以及史书《循吏传》所记的“循吏”等等;有的为民请愿,除暴安良,如西门豹治邺、黄浮除徐宣、杨秉除侯参等;有的出使四方,不辱使命,如张骞“凿空”,开通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建功异域等。这些臣子,难免有忠于一君一朝的忠君思想,但就其个体生命而言,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积极进取,建立功勋,其价值应当予以肯定。

唐前社会,战火不息。春秋连年征伐,战国愈演愈烈,接着秦灭六国、楚汉风云、三国争雄、南北对峙等等,因而传记中出现了许多军事家,有的运筹帷幄,如张良、庞统、法正等,有的驰骋疆场,如孙武、孙膑、司马穰苴、田单、廉颇、白起、王翦、卫青、霍去病、李广、马援、张飞、关羽、赵云、周瑜、陆逊、张辽等等,像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马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豪言壮语,代表了这类人物的进取精神,他们以磅礴的气势,写出了威武雄壮的篇章,奏响了生命中动人的乐章。尽管有些人血洒疆场,但他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精神,永远留在传记之中。唐前史传人物中,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那些思想家。他们为了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积极开拓,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如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等,都有“当今之世,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的雄心壮志,经过他们的努力,各种统一天下的理论才被创造出来。秦汉以后,仍有许多思想家,如陆贾、董仲舒、司马迁、桓谭、王充、班固、王符等,或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或向神权思想宣战,表现出大胆的探索精神。尽管他们的理论有不全面乃至消极之处,但他们的理论创造本身,却使人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还有文学家、科学家的创造。屈原、贾谊、扬雄、司马相如、司马迁、班固、“三曹”、阮籍、嵇康、陶渊明、谢灵运等等,都在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中的许多人又是思想家、政治家。他们以生花之笔,或诗或文,或辞或赋,给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篇章。文学用形象思维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文学家的创造,体现了我们民族在精神领域中的探索精神。那些科学家,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盛贡献聪明才智,如扁鹊、仓公、华佗等在医学方面的创新;赵过在农具方面的创新;张衡既是文学家,又是天文学家,发明候风地动仪;蔡伦造纸;祖冲之推算圆周率,马钧创造了龙骨水车,等等。创造的过程是人自身能量的释放,创造的结果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还有大量的下层人物,如游侠、刺客、商贾、俳优、卜者,等等,比起王侯将相、世家贵族,他们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道路更为艰难。但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即使失败也不后退。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对刺客一类人予以称赞:“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个人暴力行动尽管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但在漫长的黑暗社会中,侠义精神恰如夜空中一颗皎洁的明星,给人以力量。可以说,下层人物虽然做的事情不一定惊天动地,但他们的进取精神同样应予以肯定。人类社会是由多阶层组成的,如果缺少了下层人物的进取奋斗,那么,社会这座“金字塔”也就缺少了坚实的基础。况且,有些下层人物还能有轰轰烈烈的举动,如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等等。

总之,建功立业,积极进取,这是唐前史传中表现出的富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使像苏秦、张仪这类为个人功名奋斗的人物,如果我们不从纯道德观念去评价,而是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来看,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坚忍不拔,战胜挫折

有志之士,想有所作为,立功名于天下,但封建制度并没有给每个人建功立业创造条件,“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因而,建功立业是非常曲折的。也正惟其难,才更显出奋斗者顽强不屈的毅力和精神,也更具有生命的价值。

黑格尔说过:“环境的相互冲突愈众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示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孔子是一个热心救世的人物,他有宏伟的抱负,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尽管到处碰壁,但他毫不气馁地为之奋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的,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这种精神给后代志士仁人以极大鼓舞。孟子进一步发扬了积极有为精神,认为个体生命要担当天下重任,必定要经过一番大的磨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也正是抱定这样的信念,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屈原为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与党人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甚至自己被赶出朝廷后,仍在不断地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这种追求的真实写照与高度概括。在唐前史传中,司马迁及其《史记》所表现的顽强精神,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司马迁身受宫刑,奇耻大辱使他痛不欲生,想一死了之。但是,《史记》还没有完成,如果以死了之,岂不是“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他坚强地活下来,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史记》。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特别总结了历史上身处逆境而发愤有为的人物,如孔子、屈原、左丘明等。这些人物,遭遇坎坷,但顽强不息,终于有所作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写了许多“隐忍就功名”的烈丈夫:伍子胥报仇,名垂后世;季布为人奴而不死,终为汉名将;句践卧薪尝胆,称霸天下;范雎逃难,历尽艰险,终于权重秦国。正是这些人物,给《史记》增添了悲壮色彩和生命力量,千载而下,仍使人激动人已。

如果说,奋发进取、建功立业,是生命活力释放的话,那么,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则是活力释放遇到挫折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活力的释放,总会受到自然、社会等方面条件的阻遏和限制,建功立业,决非一帆风顺。在释放与反释放的斗争中,生命迸出火花,显示价值。在奋进的道路上,挫折、失败必不可免,甚至需要奋斗者付出生命。但是,传主们早已准备好了:“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也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屈原、司马迁就是这种精神的最好代表。时代毁灭了他们,也玉成了他们。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悲哀的痛苦,而是生命旋律的高扬,不是失败乃至牺牲的颓丧,而是一种成功胜利的快慰,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

(三)勇于革新,敢于革命

革新、革命,都是生命活力的展现,是以改变或摧毁现实、建立新的生存环境为目标,也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当旧的生存环境已经老化,没有生机、没有朝气时,一些有志之士,尤其是统治阶级内部较为清醒的人物,极力想给它注入新的活力。在唐前史传中,时常可以看到大臣向君主上书,或指陈时弊,或提出革新主张,都是满腔热情,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出谋划策。有些则直接参与革新活动。如《左传》中的政治家子产,在郑国内忧外患深重之时,迎难而上,大胆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以“救世”自命,胸怀着“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决心,顶住压力,终于取得成功,受到众人称赞。《战国策》中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是项重大的军事改革,保守派以“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指责他,但他坚决不动摇,使改革取得胜利,赵国国势大盛。改革,意味着改变传统,改变旧有的观念与做法,因而,往往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尤其是改革触动贵族利益时,这些人便以强大的压力向革新者反扑过来,甚至是以极残酷的手段进行镇压。《史记》记载商鞅变法时,先以雄辩和果敢打消了秦孝公的疑虑,然后又与甘龙、杜挚等保守势力进行斗争。“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这些论调从头到脚充斥着惰性气味,是对活力的一种压抑和摧残,是对生命的窒息。商鞅要作法,更礼,反古,洗掉惰性,终于使秦国获得新生。但后来,保守势力又一次抬头,商鞅被车裂,变法失败。再如《史记》所记,西汉初年,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晁错从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出发,提出许多变革的策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削弱郡国势力,这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诸侯对他恨之入骨。结果,晁错被身斩东市。

改革,这是活力与惰性的交战。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代表着一切,要想变革现实,没有国君的支持是难以成功的。尽管有些国君在国家机器极为软弱的情况下,愿意进行革新,但也只能是局部的,以不伤害皇权为前提。一旦稍有转机,君主往往会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来限制、阻遏革新,再加上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改革者本身的某些弱点,失败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但是,革新者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说革新还只是对现实进行轻微的改造甚至破坏的话,那么,革命则是更激烈的改造现实的方式。汤伐桀,武王伐纣,改朝换代,这是革故鼎新。《易·革》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系辞》也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个王朝因为政治敝坏而走向覆灭,但同时又意味着一个受人民欢迎的王朝的新生。对华夏民族来说,这是暂时的曲折和苦难,而不会走向灭亡。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就体现在这伟大的变革之中。唐前史传,就是这个伟大变革的真实反映,“本纪”就是这个变革的具体体现。

与改朝换代相连的是奴隶起义、农民起义,也正由于这些起义,推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唐前史传中,记载了像国人暴动、卫国工匠起义、陈胜吴广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等伟大壮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民族积极进取、勇于革命的精神。

有压迫,就有反抗。当个体或群体生命再也无法忍受残酷现实的重压时,出路有两条:一是毁灭,被现实吞没;二是爆发,向现实挑战。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在他们身上体现着生命的斗争精神。司马迁对他们伐无道、诛暴秦的功绩予以高度评价:“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被压迫者生命的火焰一经燃烧,就有无穷的冲击力量。尽管这些起义往往以失败而告终,但留给后人的,却是一种可歌可泣的精神。

(四)忧国、爱国

忧患,这是个体生命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春秋战国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把这种忧患意识扩大到整个社会,他们不仅忧自己,而且表示要承担起人类的忧患,不仅亲自实践,而且使之理论化。忧患意识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它弥漫着生命的热情,是人的生命意志的顽强表现,促使人发奋努力,促使人追求“生”的价值。《史记·屈原列传》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屈原所处的楚国,国君昏庸,小人得势。他的一片爱国之心换来的是流放。“众人皆醉我独醒”,他对楚国的前途表示深深的忧虑。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将个人的不幸遭遇与强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泪融为一体。忧患引发了他勇敢奋斗的信心,使他以坚强的精神去斗争,去牺牲,谱写了一曲壮丽动人的生命之歌。

当社会处于分裂、动荡之时,忧患意识会成为一种积极的时代风尚,一大批有志之士,为社会的统一、安定而忧虑。如春秋战国时代,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与思想家们的忧患意识是分不开的,尽管各家学说不完全相同、甚至针锋相对,但有一个共同的时代主题,就是如何结束战乱、统一天下。诸子百家的著作中,都有这些思想家自我形象,透过他们的理论主张,也不难看出他们的忧患意识。后来的传记(如《史记》)对这些思想家的忧患意识也都有表现。东汉后期到三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于是,传记中出现大量的忧患人物,像《后汉书·党锢传》中所记一大批清议人物以及赵壹等人,无不为国家忧虑。后来,天下分裂,又有许多志士为统一而忧虑,一部《三国志》,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也展现了这些人物为统一天下而忧患、而奋斗的历程。当然,天下一统,新王朝刚刚建立之时,统治者为巩固政权也往往产生忧患意识,因而也会有共同的时代课题。如西汉初年,围绕着如何巩固政权问题,出现了一大批忧患人物,传记中对这些人物也都有记载,陆贾、贾山、枚乘、邹阳等,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忧虑。有时在盛世也会出现“危言”,一些忧国之士敏感地觉察到国家前途的危难,预先发出警告。贾谊生活在“文景之治”的盛世,朝廷上下都以为可以坐享太平,独有贾谊深谋远虑,发出振聋发聩的忧世之言:“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表现出超前性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无论在衰世还是盛世,都会产生,这与爱国精神是紧密相连的。忧国,正是为了爱国。在中国古代,爱国精神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而且往往与忠君连在一起,但它已作为我们的民族心理,深深地积淀下来。像《左传》中所记,烛之武在郑国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使国家免于战争的灾难;楚国左司马沈尹戌在吴师长驱直入国难当头之时,坚持抗敌,壮烈牺牲;申包胥在楚国灭亡的时刻,入秦乞师,七日不进勺水。《史记》所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霍去病为国忘家、克己奉公,卜式输财助边,济国家之困,李广反击匈奴,保卫国家;《汉书》所记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坚持民族气节,决不投降;《后汉书》所记“中兴二十八将”的邓禹、吴汉、贾复等人,在国家崩析动荡之时,为恢复和维护国家统一安定而出生入死;等等,都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唐前史传中,爱国精神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忧国、爱国,这是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一个人,如果仅仅忧自己生不逢时,仅仅爱自己的身躯,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爱国之心,那么,生命就无价值可言。

(五)崇尚德义,追求独立人格

传记文学中的传主要走向永恒,达到“不朽”,就必须在德义方面做出表率,这是“三不朽”的首要条件。传记中崇尚德义,追求独立人格,这是在人的价值被认识以后的事情。西周时,“敬德”思想就已成为衡量国君的一个重要条件。此后,社会急剧变化,思想界发生了深刻革命,人从神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人成为主宰自己行动的主人。而要真正做人,就必须注重道德修养。春秋时,“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种情况的出现,使人对德义更加重视,孔子的仁学思想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就个体人格而言,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更追求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尤其是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格追求,给有志之士以巨大的鼓舞力量。

在唐前史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许多国君德厚仁爱,受到民众拥护爱戴;而暴虐如桀纣的国君,则被民众推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君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实行一些于民有利的措施,以显示自己的仁德,尤其是新王朝建立之初,更是如此。像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汉文帝等,被人称为仁爱之君。即使像《左传》等记载的“春秋五霸”,也时常打出仁德的旗号,以争取人心。当然,在唐前史传中,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伯夷、叔齐不愿食周粟而饿死;屈原为保持高洁人格而沉江自杀,鲁仲连宁愿“蹈东海而死”,也不忍秦国称帝;苏武宁死不屈,气节长存。《史记》所记齐国义士王虫蜀不为利诱威胁所动,自杀身亡;田横兵败,不愿向汉朝投降,五百士兵集体自杀;信陵君礼贤下士,受人敬重。尤其是“赵氏孤儿”故事中公孙杵臼、程婴等义士,为保护赵氏孤儿而牺牲自己,用正义写出了一曲动人的乐章,千百年来回响在人们耳旁。《后汉书》的《党锢传》、《独行传》等,记载了一大批处乱世而守志不移的人物,作者在《独行传》中对这些人予以高度称赞:“或志刚金石,而克干于强御;或意严冬霜,而甘心于小谅。亦有结朋协好,幽明共心;蹈义陵险,死生等节,虽事非通圆,良其风轨有足怀者。”像赵苞精忠报国,范式笃于友情,谯玄、李业坚守节操等,尤其是《党锢传》中范滂保持气节、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无不给人以生命的力量。而像《三国志》中诸葛亮的风范,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了。与此相反,那些无德义节操、无独立人格的人,虽然在传记中也时有出现,但他们作为一种陪衬,愈显出德厚者的高风亮节。二、民族生命的凝聚唐前史传之所以具生命价值,具有永久的魅力,还在于它所展现的有价值的个体生命,体现着我们的民族生命和民族精神。人以其个体的自然属性来说,生命总会终了,但人又具有社会属性,这就确定了人的生命的社会属性。而且,个体生命结束,但民族、人类的生命不会结束,“人生代代无穷已”。西方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命的绵延与生命的冲动。所谓绵延,是说生命具有一种超空间的无限延续的特征,生命是一股无限的“流”。正是由于生命的绵延性,世间才有创造一切的、不断地“创化”过程。我们认为,在这一点上,柏格森的哲学是可取的。唐前史传所表现的精神,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消逝而消逝,也没有随着历史的过去而凝固,而是一个继续流淌着的跨时间的文化流程,它是传统精神,但经过净化、升华之后又变为现实精神,并指向未来。

民族生命的发展,是由无数个体生命的发展而形成。个体生命的忧患、追求、创造、奉献、凝聚为民族精神。恩格斯在谈到社会发展时指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力里面的。”民族生命的发展也是如此。中华民族有极强的生命力,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生命就从这里真正开始。

此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河流愈来愈宽,声势愈来愈大,力量愈来愈强。如果把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命比做一个母系统的话,那么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生命就是一个子系统。在这些子系统里,有无数个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生命在跃动。它的跃动,使整个系统都充满了活力。而且,这种生命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与惰性做斗争。活力与惰性,是一对孪生子。当民族生命的活力不断聚积的时候,惰性也在扩张。因此,民族生命的发展亦是在艰苦的跋涉和顽强的斗争中发展的。惰性随时在侵蚀着活力的基因,活力也在不停地凝聚并与惰性对战。

当活力压倒惰性时,民族的生命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当惰性占据上风时,活力也并没有窒息,仍在内部不断地蕴集,要与惰性对垒。只有出现社会的变革,才能使惰性消减,让活力凝聚、发展。唐前史传,许多人物积极进取、刚强不息、勇于革命,也正是活力的体现。他们对民族生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由于他们努力拼搏,才使我们民族生命的发展,“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可阻挡。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曾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个民族的大厦需要全民族的人来支撑。而史传中的优秀人物、脊梁人物,在支撑民族大厦过程中起了中坚作用,给全民族做出了榜样。个体生命是民族生命的基础,同时,个体生命只有与民族生命融为一体,也才能显示其价值,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个体生命的过程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那么,这种生命也将黯然失色。以忧患意识来说,我们上文所谈积极的忧患意识,都是把自己的忧愁与祖国的忧愁紧紧地连在一起,正因此,他们的忧患意识就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能给后人的生命以巨大的鼓舞作用,激励着千百万人为祖国而奋斗、牺牲。如果仅仅是忧自己,就不会产生如此效果。个体生命与民族生命的融合,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时表现得极为突出。是先考虑自己的生存还是民族生命的生存,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每个个体生命面前。牺牲个体生命,不顾民族生命的人,生命只能像一滴水一样,迟早要蒸发掉的,没有永存的价值。在我们的民族生命中,已形成了热爱祖国、抵御外侮的精神。上文所说的那些勇于牺牲自己、热爱国家的个体生命,已经与民族生命融为一体,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涛涛不息,流向远方。个人生命与民族生命的融合,在个体生命的追求、奉献中也能体现出来。个体生命追求的理想、目标,只有与民族理想、目标一致时,才能显示其价值的增大。每个民族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阶段性,每一阶段都有它的奋斗目标。处在每一阶段的个体生命,也必须顺应这个总目标、总价值。唐前史传中那些顽强奋斗、勇于追求、敢于奉献的人,也都适应时代潮流,以积极的态度,为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春秋战国、三国鼎立之时,社会四分五裂,统一安定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许多有志之士为此而努力,这就将个体生命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去,因而,他们的追求是有价值的。再以追求理想人格而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独立意识也已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苏武形象就是这种崇高人格的实践,他的追求符合中华民族的人格标准,符合民族生命的价值观,因而受到后人称赞。相反,那种出卖人格、毫无骨气的人(如投降匈奴的卫律等人),遭人唾弃。

个体生命要融入民族生命,还要进行净化和升华。时代是不断变化着的,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生命特征,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对前代有价值的生命还要进行净化,以保持其活力。民族生命是一江春水,而不是一潭死水。具有活力的个体生命不断融入其中,使它成为一种开放型系统,细大不捐,兼蓄并收。一代一代承继,一代一代发展。发展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前代人物生命在当时具有其价值,换到另一时代就不一定适应了。唐前史传中歌颂许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的生命价值不容否定。但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人物进入传记时难免带有一些杂质、糟粕。如伴随着韧性,往往会出现逆来顺受的自我毁灭;伴随着强大的凝聚力,往往把忠君与爱国联系在一起,伴随着道德自我完善,往往出现远离现实的思想,等等。

这些杂质,虽然经过净化,但在封建时代是难以消除的。只有到了现代,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才能看清这些杂质,并进行净化、升华,使他们的真实价值得以保存和发扬。经过净化和升华,那些优秀人物的精神成为一种具有广泛概括性的精神,而不仅仅是一个外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我们不一定这样做,我们要的是这种顽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屈原投江自杀,我们也不必去这样做,需要的是屈原精神,那种上下求索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之情。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说:“任何有生命的东西,按照我们的理解,在其身上见到他应有的那种生命,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显示出生命力或使我想起了生命力的,那就是美的。”唐前史传中优秀人物的生命正是如此,犹如一盏永不熄灭的长明灯,照耀着后人。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既要弘扬传统精神,又要呼唤更高层次的民族精神,呼唤新的脊梁人物。“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的脊梁人物,担负的历史使命决非昔比。因此,生命的活力,生命的价值都将经受新的考验。只有在前人生命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民族生命才能有凝聚力,民族精神才能不断地高扬,形成巨大的精神长城。

同类推荐
  • 爱与欲的南方:福克纳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爱与欲的南方:福克纳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本书从福克纳小说的伦理主题为切入点,共分为六章,分别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构建、福克纳小说的生态伦理、福克纳小说中的种族伦理、福克纳小说的家庭伦理、福克纳小说的女性伦理和福克纳小说的成长伦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福克纳同美国南方社会、文化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从他的创作手法、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等方面研究了他的创作和艺术成就。书后附有参考书目和主要作品目录,以便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研究查阅。全书观点鲜明,行文流畅,体现了作者较高的研究水平,对推动福克纳研究以及我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具有一定意义,可供广大文学研究者及爱好者参考阅读。
  • 文学史的文化叙事

    文学史的文化叙事

    本书收录了《关于中国早期历史上游侠身份的重新检讨》、《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新考》、《汉赋与赋诗制度》、《关于中世文学开端的一点想法》等。
  •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心灵写意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心灵写意

    人生价值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即便我一人在幽美的花园中散步,倘若我的思绪一时转到与散步无关的事物上去,我也会很快将思绪收回,令其想想花园,寻味独处的愉悦,思量一下我自己。天性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也就给我们带来愉快。慈母般的天性是顾及这一点的。它推动我们去满足理性与欲望的需要。打破它的规矩就违背情理了。
  • 隐居三年

    隐居三年

    这是一本自我之书,是一幅风景画卷,也是一画镜子。徐南歌子画着画,把生活过成诗,蓦然回首还创造了一个新自己。在创立的“南歌子丝巾品牌”蒸蒸日上,获得资本投资时,她毅然放下企业与品牌,在上海隐居,“我的内心需要表达,我也急需滋养,我只是与人群保持一定距离,稍离五色五味。”徐南歌子这样形容自己的隐居生活。隐居三年是诗意而长情的三年,是举轻若重的三年,是不为旁人的自我修炼、寻找生命底色的过程。她把对艺术、对创造、对生活的不同视角的体验和思考及时记录下来,把对自我生命的追溯与表达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隐居三年》,提醒我们也许真的可以慢下脚步,一边滋养一边前行。我们本可以不按牌理出牌,我们本可以另有轨迹生活。
  • 我最难忘的事和人

    我最难忘的事和人

    在日暮的岁月,我笑着走上前去。路上偶有难忘的人事在我记忆里闪过,也算是远路上的一些插画,虽然那些画面,早已是过眼烟云。我在烟云里走过,它们在我背后,但对读者说来,它们正该是天边的远景……《我最难忘的事和人》是李敖对自己“最难忘”的人士所写的随笔集,以事为经,以人为纬,包括《我最难忘的人和事》和《胡适与我》两个部分。
热门推荐
  • 苏氏女郎的崛起

    苏氏女郎的崛起

    谁说女子不如男?苏家女郎告诉你,女子照样可以活得比男子还要坚强、还要有勇气。本以为只是从小山村里出来的女子,想不到其身份还有另外的秘密。走出山村,苏夏的视野变得更加广阔。认识更多的人,其中便有苏黎。本来一切都好好的。可突如其来的意外把一切都毁了!后来,当苏黎离开,苏夏又变成孤身一人。那时的苏夏变了,变成了那个冷血冷情的P省地下主导者。因为她要找到关于那场意外的背后操控者。苏夏是否能找到那个神秘的背后操控者?一直影藏在背后的秘密突然间的曝光是否又是另一个阴谋的开始?真相又是否真的只有一个?(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都市篇

    重生都市篇

    三年前一对年轻人又被彩礼钱给拆散三年后他事业有成,携着他的欣喜去提亲没想到当年清纯似荷花的女人已经为钱嫁给一个老头子!那天他心情很不爽,喝的酊酩大醉,嘴里还一直说着‘为什么为什么!这特么狗屁的老天爷’从那时开始他的人生注定不平凡…………
  • 跻云楼

    跻云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玛丽苏学院V

    玛丽苏学院V

    苏玛丽和林玛丽俩人在玛丽苏学院里面担任这一个[心想事成]的社团社长,她们每日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们解决情感问题,以及主持学院的盛大活动碍神苏玛丽&绝缘神林玛丽表示:学生的幸福就掌握在我们手里!你们放心交给我俩吧![弱智向\无剧情\无厘头\不定时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不灭神僵

    不灭神僵

    一位天外来客,因一颗珠子融入体内。穿越到了异世。获得了一头神僵的记忆传承。变成了一只僵尸的事情。更诡异的是此僵非彼僵,不但浑身不僵硬,笨拙。而且还能修炼人族功法.从此这异世,便多了一个半人半尸一代牛人....
  • 圣医鬼手:冷王心间宠

    圣医鬼手:冷王心间宠

    她,现代的杀手兼医学世家继承人;他,华灵大陆杀伐果断的冷王。片段一:冥夙:“你……死了又何必留恋人间呢?”茗夙:“姐姐,我想留在这里……”片段二:“暗铭夜!你为什么在我的床上!”“想你了。。。”“那你干嘛动手动脚!”“想你了。。。”某女气急。
  • 称霸天下的强者

    称霸天下的强者

    九劫天雷,我一口气就能吹跑它;神兽冰风,那是我老婆之一;手下,个个都是强者;死了,没事我帮你复活;耶和华,对不起我不刁他;天上的那些神,对不起他们都不是我对手;我不需要认识你,你只要记住我的名字就够了;你可以选择和我作对,但是我要告诉你:我做人的原则就是,谁要是惹我,我杀他满门。看什么看,不信啊。世界杀手前三名都是我的人,怎么和我斗啊。好好的考虑清楚吧......
  • 全世界我只看见你

    全世界我只看见你

    小影如果可以我愿意放弃全世界换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