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98200000003

第3章 兔死狗烹谈韩信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立了大功的人最后却没有好下场。汉王朝开国第一功臣韩信被诬谋反,蒙冤被杀的事千古流传,尽人皆知。影响所及,遂使英雄气短,壮士寒心。后来大家做事都想留一手,不敢尽心竭力,建功立业,惟恐把事业做大了,功高震主,遭到忌刻,会罹不测之祸。

《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从来正直敢言,我们且看他对韩信这一大冤案是如何评论的。他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功劳之大可与周公、召公、姜太公相比),后世血食矣(可以长期享受祭祀,名垂千古)。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叛)

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也就是说:活该!)

司马迁是文章高手,从来文笔流畅,逻辑性也很强。

但是在这一段话中,却说得牛头不对马嘴,而且吞吞吐吐,有些底气不足的味道。请问:造成韩信最后身败名裂被夷三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只是因为不懂得“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那是不会做人,欠缺修养的问题,绝不可能处理得这么重。如果是由于“谋叛”,那你就责备他不该谋叛就行了,何必提他谦让不谦让的问题,难道他为人谦让,谋叛就可以不杀头,可以从轻处理么?司马迁的这一段话,是出于不得已的原因在暗中更换了主题。先说韩信如果为人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就可以成为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名垂千古。他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就因为不懂谦让,不会做人,这种说法本来是完整的。然后再去批评韩信在天下已定之时才去谋反,活该被夷三族,这就显得十分勉强,其中显然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是什么?那就是:你韩信要“谋叛”,就应该早一点动手。在你手握重兵形势十分有利的时候你不动,偏偏在兵权已失形势对你不利的时候你才想动,你这个大傻瓜,不倒霉才怪!司马迁的这种语气,显然已经表达了对韩信的无限同情。

司马迁这样评价韩信是有原因的。因为韩信是汉初第一大功臣,韩信的冤案是汉初第一大冤案,可以说是朝野上下,举世瞩目。汉王朝早已拍板定案,铁板钉钉,既然冤枉你就冤枉到底,谁敢跳出来翻案!因此司马迁评韩信,只能采用曲笔,批评是假,同情是真。而且在《淮阴侯列传》全文中,司马迁用大量的篇幅说明韩信为人忠厚,知恩图报,即使在形势对自己十分有利之时,也从无谋叛之心。他在记事中留下这些“伏笔”,是想让我们这些后世的读者能够“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从中揣摩出历史的真相来!

韩信不是背信弃义的人

读者诸君,请你把《史记?淮阴侯列传》再读一遍,留意一下其中描写武涉与蒯通劝说韩信背叛刘邦的经过。

先是武涉奉项羽之命去劝说韩信,希望韩信与楚联合,三分天下。他所下的说词,很有道理,但是被韩信谢绝了。韩信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武涉说不动他,齐人蒯通又来劝说,劝他在楚、汉相争之时坐观成败,自取天下。蒯通说:“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而且直接提出“野兽已尽而猎狗烹”的故事,认为天下既定之时,刘邦就会对他下手。但是“韩信犹豫,不忍倍(背)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他没有想到,转瞬之间,蒯通所说的预言就一一变成现实。与老奸巨猾的刘邦相比,韩信实在是太老实了。

司马迁在这一段叙述中未加任何评语,因为这种评语很不好加,说得不妥,就会被指为替韩信翻案。对于这位刑余史臣司马迁,这种大帽子是戴不起的。但在这段叙述之中,司马迁显然还有一段潜台词,希望读者能够领悟。这段潜台词是:“韩信在手握重兵可以左右天下大势的时候,能够一再婉谢诸家说客的劝说,不愿意背叛刘邦;难道在被刘邦用计擒获之后,处于软禁期间,全无谋反的条件之时,还会谋反么!韩信是用兵如神的名将,又不是糊涂虫,难道会贸然做出不顾后果的糊涂事!因此,说他在软禁期间还想‘谋反’,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谋反的证据不足信

说是韩信谋反,证据何在?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详记韩信与陈 的“私房话”,作为韩信“谋反”的证据,这段文字虽然写得生动,像煞有介事,但是完全经不起推敲,一推敲,就使人疑窦丛生,不敢轻信了。

这段文字是:

陈 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 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叛),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 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公元前197年),陈 果反。

请问:以这样一席话作为韩信教唆陈 谋叛的证据,能行吗?当然不行。当时韩信屏退左右,只与陈 两人携手“步于庭”,所说的话根本没有第三个人知道。因为是边走边说,即使某个地方藏有窃听器也记不下来。

除非是陈 被俘后自己交代出来,否则就不可能为别人所知。陈 是在战场上被樊哙的部下当场击毙的,当然无从吐露这些谈话。退一万步说,即使陈 或者韩信承认有过这样一次谈话,也只能视为发牢骚、出怨言,算不了是“谋反”的证据。因为当时韩信已在软禁之中,完全缺少“谋反”的起码条件。陈 出任巨鹿守,尚未到任,八字还未见一撇,在遥远的将来会有什么新情况完全不知道,请问这个“反”又如何“谋”法?但是《淮阴侯列传》中紧接着就说了一段韩信“谋反”的经过如下: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 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  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 已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这一段话,与其说是司马迁记载韩信“谋反”的经过,倒不如说是司马迁有意揭穿吕后的阴谋。因为这一段话说得破绽百出,实在难以令人相信。韩信以被软禁之身能够假传圣旨赦免许多囚徒共同起来造反吗?如果真有其事,不知道要牵连多少人,至少应指明哪些人参与了谋划,怎么会只杀韩信一家人就把事情了结。这明明是吕后与萧何密谋把韩信骗进宫来加以谋杀,是未经审讯就袭杀了的。萧何对于韩信,正如成语所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韩信是真的谋反,何不暂时囚禁,等待刘邦回来公开审讯,明正典刑,岂不是可以对那些心怀异志的人起到警戒作用。吕、萧两人设计把韩信骗进宫去立即下手,充分说明这一段记述不能说明韩信“谋反”,只能说明是吕、萧“谋杀”。司马迁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读他的书需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如果我们读了这一段文字,真的认为是司马迁在记载韩信“谋反”的经过与罪状,那就是既不好学,更不深思,也就很难懂得他老人家的真意了。

被软禁的韩信没有造反的条件

公元前202年,以项羽的败死结束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刘邦统一了天下。为了酬劳功臣,他在当年就封了7个异姓王国,其中最大的就是楚国,韩信被封为楚王。实力最强的楚国就成为刘邦的心腹大患。他要想消灭异己,第一个目标就是楚国。此时刘邦虽然做了皇帝,手中的兵力还是比不过韩信。《史记?陈丞相世家》中说:

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

“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

“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

“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擒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

当时刘邦如果和韩信对垒,正如陈平所言,绝对不是韩信的对手。他只好采用陈平的献计,伪游云梦,叫韩信来见面,“实欲袭信,信弗知”。等到韩信来谒,“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

至洛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可见,刘邦是用诈术逮捕了韩信,说是“人告公反”,而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结果是加以扣留,软禁,赦信罪(赦的是什么罪,也就说不清,道不明),从楚王贬为淮阴侯。韩信上当被捕之后,倒是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知道这是“兔死狗烹”。这话从韩信的口中说出来,真是画龙点睛之笔。

韩信从被软禁直到被指为谋叛而杀头,前后有5年之久。在这几年中,他虽有一个淮阴侯的空名,事实上手中没有一兵一卒,又在朝廷的严密监控之中,没有行动自由,实际上已经失掉了“谋反”的能力。可笑的是,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中,韩信还是非常自负,不肯谦让,嘴巴还是不肯饶人。《淮阴侯列传》中说: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这次对话,为后世留下了一条“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成语。但对韩信本人却极为不利。韩信先是说了大话,贬了刘邦(“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话已出口,悔之不及,只好多说两句奉承话(“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以资补救。但是老奸巨猾的刘邦听得出来,“臣多多而益善耳”是极为自负的韩信的真心话,至于后面的“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则是勉强说出的奉承话。做了皇帝的刘邦,对于阿谀逢迎的奉承话一天到晚听得太多了,听了不起什么作用;但是韩信藐视他的真心话,他却记恨于心。此话一出口,韩信也就“死定了”,反正早迟要把你收拾掉,看你狂妄到几时!

不能把兔死狗烹视为历史规律

我们遇到了一些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错事、坏事、怪事,只要是稍有正义感的人,往往会义愤填膺,拍案而起。这是正常现象。如果遇得太多了,就会逐渐麻木,见惯不惊,甚至于习非成是,视为当然。那就是不正常的现象。司马迁借韩信之口说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天下已定,我固当烹”的话,是对忘恩负义的暴君们的谴责,属于口诛笔伐。后来有些皇帝跟样学样,一再重演兔死狗烹的悲剧,就有人产生怀疑,觉得天下既定则杀功臣的事是不是难以避免,是不是已经成为历史规律。其实历代王朝虽然不乏大杀功臣的例子,也还是有不少不杀功臣的例子。例如东汉的刘秀、北宋的赵匡胤等就都不杀功臣。既然不杀功臣也能把国家治理好,就说明大杀功臣一事并不是必需的,不能视为理所当然。

历史上大杀功臣的有两个代表人物,一是刘邦,二是朱元璋。刘邦是大杀功臣的始作俑者,“兔死狗烹”

的典故就是由他冤杀韩信所产生的。对于大杀功臣,他还有一套歪歪道理。他把功臣分为两类:一类为功人,二类为功狗。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司马迁对此有明确的记载:

高祖(刘邦)以萧何功最盛,封为 侯,所食邑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

“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

“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对于“功人”、“功狗”,还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明。那就是:既能打江山,又有治国本领的,才能叫作功人;只能打江山,没有治国本领的,只可称为功狗。

按照刘邦的逻辑,既然兔子打完了,猎狗没有用了,一律烹之,好像是颇有理由、顺理成章的事。因此,韩信、彭越、英布等功狗相继烹之,萧何等功人才得以保全。

2000年来,受刘邦此说的影响,大家似乎已把“兔死狗烹”看成一条历史规律,谴责之声,反而越来越少了。

等而下之,朱元璋的大杀功臣,其恶劣程度比刘邦有过之而无不及。刘邦是不杀功人,只杀功狗,认为留下功人,对于治国也还有一些用处。朱元璋是不论功人、功狗,一律斩尽杀绝。他自有一套独特的思路,他认为:

凡是有功者,不论功人也好,功狗也好,只要是过去参加过打江山的人,多少总有一些野心,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有起来作乱的可能性。为了确保帝位的安全,最好一律杀之。朱元璋在和太子朱标对话的时候,称呼这些人为“险人”。这个新名词的创造,就成了他必须大杀功臣的理论根据。

其实,不杀功臣的朝代也并不少。举例说,刘邦的后裔、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就尽力保全功臣。刘秀出身于太学生,处理国事很有理性,并且富有人情味。他虽是开国之君,却并非野心家,在反抗王莽的起义中,既不急功近利,更不抢班夺权,而是逐步发展,循序渐进。

别人掌权之时,他能安守本分;等到别人失败,他才从容接手。他从起义到登上帝位,时间长达16年。他用儒家思想治国,崇尚宽厚。对于功臣,他不仅不猜忌,而且尽量作出妥善安排,优待终身。开国功臣云台28将,人人善终;就连过去的政敌,只要归顺过来,也能化敌为友,相安无事。

至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尽量保全武将(也就是刘邦所说的“功狗”)的故事,则是人人熟知,人人称道,不必多说。

因此,大杀功臣,兔死狗烹,并不是不可避免的,绝非历史规律。这种恶劣行为,只能由刘邦、朱元璋等等暴君个人负责。

兔死狗烹是百分之百的冤案

一个无辜的人蒙冤被关、被杀,就应该叫做冤案,应该为之平反;不仅无辜而且有功的人蒙冤被关、被杀,当然更应该叫做冤案,更应该为之平反。因此,古往今来一切兔死狗烹的事件都是百分之百的冤案,应该一起平反,以慰英魂。

已受宫刑,心有余悸的司马迁不敢公开提出为韩信平反的主张,但却在记事中,在字里行间一再向我们透露出历史的真相,描绘出流氓皇帝刘邦的丑恶嘴脸。请看看刘邦和韩信打交道的时候一次又一次的尴尬场面。

刘邦勉强接受了萧何的建议,对韩信登坛拜将。刘、韩两人见面之时:

王曰:“丞相(萧何)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在韩信这个行家面前,刘邦“默然良久”,还是不敢吹牛,只好自认任何条件都比不上项羽。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韩信,他根本没有与项羽较量的胆子。

后来,韩信立了大功,已平齐地,乃派使者上书刘邦,希望封自己为“假王”(代理齐王),以壮声势。

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用脚踢他以示意),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他要自立为王,你也挡不住)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

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因为韩信的实力比刘邦强,这时的刘邦对于韩信,甚至于对韩信所派的使者都不敢发脾气,只能低声下气,表现出一副窝囊相。

到了项羽败亡,天下已定。刘邦不得已,封第一号大功臣韩信为楚王。但是又不放心,时时想夺韩信的权,遂问计于陈平。陈平估计做了皇帝的刘邦,在实力上仍然不是韩信的对手,只好采取诈术,伪游云梦,与韩信见面时,乘机袭击,加以逮捕。当韩信质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刘邦只好吞吞吐吐地说:“人告公反。”但是又拿不出任何证据。如果韩信真的谋反,刘邦可以严词审讯,为什么却客客气气地说“人言公反”,称一个罪犯为“公”?其场面之尴尬,可以想见。

后来刘、韩见面,谈论用兵问题,刘邦居然说:“你用兵的本领比我强,为什么反被我所擒?”这真是强词夺理,恬不知耻。韩信说的本领是用兵,刘邦说的本领是玩弄阴谋诡计,这完全是两码事,完全没有可比性。

如果双方在战场上相见,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无论斗智斗勇,刘邦岂是韩信的对手!

此后,刘、韩就再也没有见面,刘邦自己愧对韩信,要对韩信下手,只好假手于吕后。吕后也不敢公开传讯韩信,只好用萧何之计把韩信骗进宫来,斩之于长乐宫的钟室。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光彩的暗杀行为。如果韩信真有短处,为什么不能公开审问,明正典刑?

最妙的记载,是刘邦出征归来,“见信死,且喜且怜之”。一个“喜”字,活画出刘邦一副丑态。他的心腹大患已除,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一个“怜”字,也足够说明他的问心有愧,心虚气短。

司马迁之批评韩信为人不懂谦让,“自伐其功,自矜其能”,所以才招致败亡,这并不是真话,而是一种愤慨已极的反话。其潜台词是:“韩信!韩信!看你用兵如神,好像非常聪明,却一点不懂得保护自己。最后被人暗算,身败名裂,这种倒霉的事,不是你自找的吗!”

笔者行文至此,不禁有诗叹曰:

兔死狗烹太无情,千秋冤案说淮阴;史公无奈用曲笔,却责韩信不虚心!

同类推荐
  • 韩林儿夺天下

    韩林儿夺天下

    韩林儿一个街头混混,在风起云涌的元末铁流中,凭借机敏狡黠,躲过一个个必死之局,穿越时空,夺取天下!
  • 大宋帝国三百年(套装共七册)

    大宋帝国三百年(套装共七册)

    《大宋帝国三百年》以正史为基础,以野史和民间传说为作料,对赵匡胤开天辟地五十余年的历史故实进行了全景再现。既忠实于历史原貌,考证渲染相得益彰,又不乏真知灼见,字里行间蕴味深远。细密处丝丝入扣,宏大处惊心动魄,呈现出一幅风起云涌的大历史图画。
  • 汉雪

    汉雪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游侠剑客游荡天下,武将谋士纵横四方。鲜卑入寇,羌族叛乱,高丽南侵,乌桓动荡,蛮人频反,越人难安。阴谋、刺杀、伏击、血战,六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大汉的固有疆域飘荡着漫天红雪……
  • 国中之国

    国中之国

    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玄幻的肉,历史的骨,不一样的精彩,双线人物,多路英雄,玄幻历史精彩不断。
  • 历代宦官(上)

    历代宦官(上)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热门推荐
  • 一世琉璃

    一世琉璃

    第一次见到她时,在飘洒的樱花树下,他悄悄印下一吻;接着怕黑的她:“凌哥哥,我怕你怕黑来陪你睡觉。”后来,他送她一个琉璃的翅膀,自己偷偷的留下另一半。问:“凌哥哥,你为什么要留下一个本应该送给我的小翅膀?”答:“因为,你太笨了,我怕你都丢了会哭,所以我替你留下另一半。”最后他在婚礼上许诺:“我会给你一世琉璃繁华。”(这是一个爆笑宠文,喜欢生活中小温暖大感动的你,欢迎你来品味。对不起,前一段时间因为期末考试耽误了更新,以后不会这样了。)
  • 穿越三国之平民奋斗

    穿越三国之平民奋斗

    啊,我好像穿越了。为什么还是我自己,怎么就没穿越成王公贵族,这让我怎么开局?投黄巾?归董卓?我是要称雄乱世,还是匡扶汉室?
  • 艾索思末日年代记

    艾索思末日年代记

    这个世界名为艾索思,原本是个美丽的蔚蓝世界,是众神眷顾之地,超自然文明极度昌盛,魔法、神术、灵能等能力近乎普及。但有一天所有神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无数异世界的邪神,一瞬间所有神殿都被污染,数不清的异界怪物通过神殿传送而来,艾索思彻底沦为了人间地狱。残存的文明在邪恶势力的威胁下苟延残喘,这就是现在的艾索思,一个充斥着血与火,邪神和怪物的末日世界。不一样的末世生存故事,光怪陆离的魔法战斗和千奇百怪的怪物图鉴,还有无数奇异的装备和宝物,奇幻废土的游骑兵等你加入!PS:新人新书,希望读者老爷们能够多多支持!如果喜欢的话请收藏,顺便求各种票票!
  • 帝断首

    帝断首

    帝断年古历分日起于子半刑天舞干威与天帝一战不敌天帝降一子到人间喂,荡天起床了老师过来了,快起啊怎么睡的跟猪一样啊,放学了吗!荡天!出去罚站我是战神你让我罚站?哈哈哈哈哈哈他说他是战神?我看他是睡神吧哈哈哈战神荡天同学下午叫你的家长来一下我觉得我们要谈谈了。
  • 六道逆星河

    六道逆星河

    本是放牛娃,一生无望,少年热血,一生怎能潦草度过?自当执掌星河,让这宇宙在脚下,让这岁月从此逆转,让这六道从此与其何关!从此天地以我为主,百万星河以我为王!
  • 清穿我是丫环

    清穿我是丫环

    她,乌拉那拉氏身边的一个丫鬟,她默默无闻的呆在那儿,只求到了年纪嫁出去,只是——“叶儿,你觉得爷怎么样?”乌拉那拉氏问道。“爷很好,但不适合我。”叶儿平静的回道。却想着,爬床不可能,技术指数太高,怕还没爬上就摔死,那到底怎样还有个出头路呢?
  • 我又把反派养崩啦

    我又把反派养崩啦

    (快穿暖宠1v1)仙门大师姐唐昼被系统以苍绑定,目标养成各位面反派,保证位面稳定。唐昼疑惑歪头:作为魔界卧底,修仙位面最大反派,你让我把反派养正……???但好歹在仙门多年,应该不成问题。于是……唐昼接手前的反派:暴戾阴狠,不择手段。唐昼接手后的反派:无辜乖巧……背后捅刀。唐昼:大概……不成问题?身旁的反派低软笑,伸手:粥粥,陪我,我怕。
  • 王俊凯:相遇是比爱更好的事

    王俊凯:相遇是比爱更好的事

    他离开了她很久,他才明白作为爱慕他的一个小粉丝,只能为他做更好的,默默守护他,可是一切当他们在一起很久后才发现他们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直到她离开了王俊凯,去到了法国,但是五年后她又回来了,打破了王俊凯的一切平静……
  • 刃白灵

    刃白灵

    当帝都学院的人都知道他们面前的最强女修是九曲巷的王时,扬言要把她赶出学院。刃白灵内力全开,欲杀出学院,蓦然,一袭纤长的黑色身影落在她身前,刃白灵收回内力,充满血丝的眼睛怔怔地看着墨子卿。墨子卿将她横抱起来,伏在她耳边轻轻道:“就算与世间为敌,我也要娶你为妻。”……
  • 意外背后是爱

    意外背后是爱

    林夕看着那个一直暗着的头像,不断往过去发着信息,描述着自己的近况,最后一条信息是你什么时候才回来呢?。林夕低头思考,等待着那个眼里有星星的男孩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