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51000000001

第1章 1 回国创业

靠在波音747宽体客机的舷窗上,我的眼睛湿润了。这是我在国内短暂停留后,再次飞赴英伦三岛,可是心境是那么不同。1994年3月末的一天,我告别妻儿,只身再赴英国,为的是向博士学位做最后的冲刺,毕竟离那一刻只差一步之遥了。但是此时的心情却很是不平静。离开家人独身闯荡,本身就有强烈的不安定感,再加上论文答辩能否通过还未可知,那种没着没落的感觉尤甚。

看着我熟悉的黄土地在逐渐远去,思绪渐渐回到5年前,那是1989年4月30日,通过不懈的努力,我总算办妥了去英国的一切手续,乘飞机出国了。那好像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一坐就是国际航班,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那时飞英国中间还要在中东停靠一次,全程要十几个小时,但也没觉得累,降落在伦敦机场时仍然是精神抖擞。可这次是那么的不同,身体感觉很不适。这时中英航线早已改成直飞,才九个多小时就到了,可我在快降落时,觉得头晕目眩,实在撑不住,吐了。

这次回国是为了落实创业公司的事,打算回国创业有一年时间了。那时,我在英国读博士已近尾声,由于我一直是工业界资助读学位的,继续工作下去是可能的。可是我必须考虑我太太的情况,她当年为了支持我,在读完伦敦经济学院的硕士后,放弃了已得到的读博的机会。因为当时我们的儿子也在英国,两人同时读书是不太可能的。她是学文科的,在英国很难找工作,原来新华社记者的架子使得她又不屑于做小报记者。这样,回国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20世纪90年代中期,留学生回国并没有形成热潮,而绝大多数国内的人是想着怎么出去,已在海外的想的是怎么留下来。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国家花巨资向海外派送留学人员已达几十万人,其中大多数在北美地区,欧洲较少,当时英国大概有1万~2万人。英国的留学生90%以上是公派的,一个原因是欧洲(特别是英、法、德等)是国家教委长年培养留学生的基地,有非常固定的派送渠道和计划;二是英国在接受外国留学生时定有非常苛刻的条件,如果不是公派的,手续上将非常麻烦。这就形成当时在英国主要是公派生的现实。另一个现象是学成回国的人较少。留学人员主要有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读学位的,另一部分是进修的。前者一般要读4年~5年,而后者时间很短,短到半年,长到一年,这使得后者能留下来的可能性较小。即便这样,这些进修人员也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机会留下来继续读书,或者找工作。而作为长期读学位的留学生则更是少有考虑回国的。其实当时按照国家的规定,留学生学成之后是应该无条件回国服务的。到20世纪90年代初,甚至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新政策,比如说如果公派学生学成后不回国,应将国家几年花在该学生身上的费用还给国家等等。但是这样一些规定可操作性很差,致使这些限制性条款形同虚设。大多数留学生读完学位,很自然的选择是先做几年博士后,然后找到机会就留校工作或者进入企业工作。按照英国的规定,连续工作4年,即可申请绿卡(长期居留权),再过一两年如果你愿意,可以申请加入国籍。这条路顺理成章地成为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的首选道路。

既然要回国,做什么是要想好的,想来想去决定创办自己的企业。因为那时我是学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的,对于国内,这还是很新的技术。另外一个机遇是:原来GIS系统是需要非常合适的硬件系统支持的,至少是在小型机上运行的,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GIS软件已经可以在PC机上运行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商机,它使得大量潜在客户可以用得起GIS了。当时我的想法特单纯,用所学之长,为祖国建设出力,同时发展自己。这个想法得到了我的好朋友卢建的支持。卢建曾经是中央政府智囊团成员之一,1989年初被派到英国牛津大学进修,我们曾在牛津一起学习,学习之余一起打打零工。此时的卢建已经是中国国际期货公司的总裁了。顺便提一下,我在英国的一些朋友,回国后还有很好的交往。像现在已是科学院自动化所所长的谭铁牛、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维迎、中和应泰公司董事长金立佐等。

除了中方的支持,我们在英国的一位华裔朋友也愿意做外方股东。这样,一个货真价实的中英合资企业就酝酿成立了。这次回国就是送太太先回去筹备公司,初步有了眉目我就回来完成论文。

当时在英国的留学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由于在英的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各地自然而然地成立了学生会组织。像我前期在牛津时的学生会有近200人,后期在里丁时的学生会也有100多人。在各地中国学生会的基础上,还有全英学生会,那是由中国使馆教育处直接控制的,由重点大学的学生会负责人和骨干组成。学生会是国家与留学生沟通的很好媒介,为了表示是政府支持的,对于重点地区的学生会,政府都有资金上的支持,再加上每人象征性的会费,就能做很多事。我在里丁读学位时,曾做过一任学生会主席。我们经常组织聚会、郊游、看电影等。由于离伦敦较近,有时还请教育处的官员参加我们的活动。应该说学生会对凝聚中国同学、活跃大家的业余生活起到了很大作用。而对于初来乍到的国人来说,那就是及时雨了。通过学生会,他们可以很快融入中国人的圈子,学会在国外生活的基本常识,甚至找到各种学习、工作的机会等等。

留学生在国外是比较清苦的,对于公派生来说,国家给的那些生活费是比较少的。在英留学生原来是每月260英镑,20世纪90年代初调到310英镑。如果一个人全部用掉不存,可能勉强够。可是把老婆、孩子接来,再想着攒钱回国买大件,那肯定就不够了。所以基本上留学生没有不打工的,有些还打几份工。白天上学,晚上打工。休息很差,长期下来,体质普遍较差。在英几年,据使馆同志介绍,几乎每年都有留学生病死的。我所在的里丁大学就送走过一位死于肝癌的同学。据说哥拉斯格学生会在送走一位同学后,大家突然“觉悟”了,纷纷买车,开始“善待”自己。

在英国的中国人有几个圈子:第一个是留学生的圈子,包括读学位的,访问学者、博士后等。第二个圈子是已经找到稳定工作的一批人,他们一般是比较早学成的人,或者是由于种种关系直接到国外工作的人。第三个圈子一般是不为人所知的,这些人主要是由国内的下层人士,如工人、司机等组成,通过各种途径(包括非法移民)留在英国的。还有一些原来是正常出国的,后来不想回国,最后“黑”下来,已经没有有效签证,甚至没有有效护照的。这批人在英国也是在下层混,开车的、当工人的。第四个圈子是华侨,主要是二三十年前从港、澳、东南亚移居海外的。这些人一般是开餐馆的、超市的、小型企业的等等。他们中也不乏原来是中国内地人的,像后来成为我们创业公司股东的马丁先生就属于这类。每个圈子之间一般不来往,也没机会来往。我是因为学生会以及原本就爱交际的缘故,与各界都有关系和往来,但是深入的交往当然是在留学生的圈子中。另外有意思的事是与台湾和香港的学生的交往。时间久了发现与台湾学生更谈得来,他们的中国文化保留得很好,甚至比大陆人更传统。大陆倒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等运动,把中国传统文化破坏得差不多了。香港学生比较怪,可能是长年殖民地的缘故,一般不会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更愿意做英国人。但殊不知真正的英国人从未把他们当成英国人来看待,所以与他们交往有些别扭,文化差异比较大,能说中文也不说。好在每个圈子都有不错的朋友,能跟他们开诚布公地交谈。他们也愿意把他们的真实想法跟我们交流,像台湾统一问题、香港回归问题等。

在英国最后一段独立生活很快适应了,真正的困难还是在学业上。这毕竟是英国大学的博士学位啊,想糊弄是糊弄不过去的。难点在两方面:一是论文水平,二是语言。英国教育是很讲究的。大学以前的教育相对比较宽松,大学以后开始体现精英式教育,特别是研究生、博士生教育是相当严格的。研究生重点在于要把指定领域的所有学术观点搞清,能清晰地阐明各派观点的异同就好了;而博士生的关键是一定要创新,即一定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的论点,并且是十分有根据的。我是学测绘出身的,在国外搞GIS已经跨度很大了,现在做的题目是“大比例尺地图的自动概括”。地图概括的工作一直是由有经验的人来完成的,在从大比例尺地图到小比例尺地图的转换过程中,不是简单地缩小比例尺就行了,而是要做删除、简化、合并等处理,有些还要夸张处理。这些工作由有经验的人来处理是不难的,眼睛一看就能判断出如何处理。可是这个工作由计算机来处理,就变得无限困难。实际上,我研究的领域在很大程度上跨进了人工智能领域。一个有趣的事是,当时谭铁牛在计算机系做机器人项目,在图像处理方面要用到很多摄影测量的知识;而我在地理系做地图自动概括,要用到很多人工智能理论。正好都交叉到对方领域中,所以我们有时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

在我们这个专业里,做同等课题研究的一般是同时具有地理(或地图)和计算机的理论基础,像我的导师盖瑞·罗宾森(Gary Robinson)就是地图和计算机的双料博士。而我的计算机知识基本上是自学的,在国内原单位搞科研时,搞过单板机的汇编语言和PC的BASIC语言。就凭这点基础,对计算机有些初步的认识。到了国外,我所在的里丁大学地理系是欧洲遥感研究中心之一,设备之先进令我咋舌。在国内只摆弄过PC的我,在这儿要使用DEC小型机、SUN工作站,编程要用C、Oracle、Prolog等各种高级语言和数据库语言。好在前面有点基础,这些东西从头学,总能学会。另外要读大量的本领域的论文,掌握以往的研究进展和目前的最新学术前沿,思考自己的突破点。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突破:我研究出一种特殊的算法,能解决大比例尺地图中规则图形的自动概括问题,这是以前没有人研究过的课题,论文发表后在本领域引起关注。

如果说学术水平的困难经过努力还能克服的话,语言的困难就是另一座山。我也不知为什么,语言能力不强,这我在大学时代就发现了。中学时我的英文基础还可以,一上大学经过考试就进入快班,可是几年下来,一些慢班的同学已经明显地超过了我。为准备出国,学外语也下了些功夫,经常听着英文磁带就睡着了。后来勉强通过英国使馆的考试,但是自己知道外语一直没怎么过关。在英国做论文,至少写得要像那么回事啊,这道坎可是费了大劲了。开始时写的论文,导师根本看不懂,打回来让我重写。我只好求太太(她是北外毕业的)帮我改,导师也帮我改,这样一遍又一遍地改,后来论文总算像点样子了。

从1994年3月底回来的几个月时间里,主要就是充实和修改论文。那些日日夜夜真不知是怎样熬过来的。每天从早到晚就扎在实验室里,早上面包,中午三明治,晚上自制便餐。这样干了近4个月,论文总算有了眉目,导师也认为差不多可以提交了,论文答辩日期也定下来了。

1994年7月18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天将决定我在英国几年的留学生活的结果。英国的研究生以上学位有两种获得途径:一种是通过学习课程(By Course)、再通过考试获得的;另一种是通过研究课题(By Research)、再通过答辩获得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By Course毕业的可以做教学,By Research出来的只能做研究了,我是属于后者。按照规定,博士论文答辩要有两位考官,一位是本校的,另一位必须是外校的。我的外校考官是威尔士大学的一位GIS领域的著名教授,很多GIS领域的研究论文都出自他或者他弟子之手。那天答辩我尽管有充分准备,但还是很紧张,总算磕磕绊绊地阐明了我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接下来就是提问。好在两位考官并没有太难为我,问的问题基本在我预想的范围内。从考场出来,汗差不多把衣服都湿透了。最后一关是考官们要讨论,决定是否能够通过,那段时间是最难熬的。我导师也在里面,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大概过了有一个小时,各种思绪在脑子里乱飞,像过电影一样:刚来时利用假期打工,第一个月的收入先买了一部二手车;随后是到牛津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再后来是来到里丁大学先做学者,做出一些成绩后导师帮助争取到奖学金,才正式开始读学位;现在面临的是几年吃的苦是否有结果。最后在我等到几乎已经绝望的时候,他们叫我进去了。原来我的导师跟考官聊上天了,大概忘了我还在外面等结果呢,最后突然想起来了,才叫我进去,他们不知道我在外面已经快急疯了。随着考官祝贺的话,我知道我的论文通过了。说实在的,后面他们再说什么我已经听不进去了,对我最有意义的是我的论文通过了,我拿到博士学位了。

后面的半个多月里做的都是些事务性工作,论文装订印刷成册,交割各种文档。此时我的心早已经飞回到国内,好像什么都拦不住了。

办公司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当我在国外最后冲刺博士学位时,我太太已经在筹备建立公司的事宜了。起名字、工商注册、找办公地点、买家具和办公设备、资金到位、办合资手续,每件事都不容易。等我拿到学位时,事情已经办得差不多了。我回国后,很快就坐到总经理的位子上去了。总经理的位子好坐,要真把业务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我和太太都没有做企业的经验,全凭着一股“朴素的阶级感情”办事,像小孩学步一样起步了。

20世纪90年代初,回国创业的“海归”的确很少。中国人从清朝末年利用庚子赔款开始有组织地出国,可以说是前赴后继,从未中断过,但总的说是出去的多,回来的少。对于回国,有人做过系统的总结:中国人回国潮分成五代。第一代是孙中山、严复、秋瑾等;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李富春为第二代;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华罗庚属第三代;20世纪50年代前往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留学的宋健、李铁映、叶选平为第四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出去的为第五代。在第五代人中,开始基本都是在教育界、学术界,像比较著名的有陈章良、谭铁牛等。回来直接做企业的还真是凤毛麟角。大规模的回国创业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特别是“互联网大潮”引发了海外中国人回国的高潮。但是回国潮随着“。COM”泡沫的破灭也有所减弱。

虽说我们没做过企业,可是起码的为人处世还是懂的,前期凭着我们的一些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人际界面,居然很快打开了局面。记得第一个项目是给广东的一家大型国企做的,那位老总居然出机票、包食宿,把我们请过去谈。最后签约做项目不算,还开车拉到深圳吃喝玩乐了一大圈。我们的商业生涯就是在这种“友好”的气氛中开始的,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也做了几百万元的项目,公司很有些起色。谁知生意上的顺利潜伏着人脉上的危机。

外方的股东毕竟是多年海外闯荡的生意人,一方面是想扶持留学生回国创业,另一方面还是有点不太放心,总想有个他熟悉的人帮他看着点。他在青岛有个远房亲戚,一直帮他打理国内的一些事,第一次回国就见过面。公司成立后,他总想把此人安插进来,但那是个快退休的国企职工,没有什么特长,我们一直不愿意他进来。这件事拖了很长时间,本来拖下去也就没事了。可是后来的一件事使我不得不重新考虑此事。公司运作半年后,工商局开始验资审查,而外方承诺的第二笔资金迟迟不到位。在我们一再催促下仍不到位时,我了解了外方的真实意图。没什么可说的,立刻操办那个亲戚进公司的事宜。果然,他进来没两天,资金就到位了,真是立竿见影。人进来了,你就老老实实待着吧,我想大不了养着个闲人就完了。没想到此人可真不是省油的灯,自打进公司那天起就没有消停过。事后反思他的动机是件有意思的事:此人好像是中专学历,毕业后就进了青岛某国营企业,一干就是几十年,一直没得到什么重用,“文化大革命”时好像折腾过一阵没有结果。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人启用过他,这次他认为是时来运转,上帝总算给他一次机会了,他要好好利用一下。在这种动机下,他是上蹿下跳,在员工面前一会说是外方代理人,一会说有特殊使命,找人挨个谈话,还把每天的事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每周几次地向外方报告,还到中方董事长那里去打小报告。一个小公司这么折腾下去肯定不成,几次跟他好好谈他都不听,还威胁我们说他掌握着我们违法的证据,依他的意思就是他要掌握实权,让我们给他打工。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们断然采取了措施,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免去他的行政职务,彻底跟他撕破脸了。从那以后,他也不上班了,专职整材料,到处上告。我事后多次向一些人说起那段经历,感触颇深。回国办企业,怎么搞企业的经历不多,几乎所有跟司法程序沾边的都经历过了。工商、税务、海关、劳保、检察院、法院,一个都不少。最难忘的经历当然是被检察院传讯了,那也是我此生首次跟司法部门打交道。前一天,检察院的人突然来到公司,说要查账,让会计拿出所有账本,翻了几下,就全部拿走了。第二天就通知我到检察院接受传讯,我非常奇怪回国创业还“创”出官司来了,好在心里没鬼,倒也坦然。到了检察院,先在一个房间里等了一小时,后来一位检察官进来审我。他先是让我交待问题,我说我没问题,他说没问题不可能把你请到这来。他甚至说,他所经手的、来过这个地方的还没有一个没有问题的。可是我确实没有做什么违法的事啊!我也一咬牙说了句狠话:我是清白的,我怎么清白地进来,也会怎么清白地出去。检察官看我挺硬,就开始拿出“证据”,到此时我才明白那人是怎么诬告我的。原来我们在公司运作过程中,为了少交一些税,曾经把一些个人消费品的发票放进公司账上报销,报出来的钱用来发放员工的奖金。这些用来报账的发票就是检察院的“证据”。此时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证明这些钱确实是发了奖金,检察院一点点核实,又请了我们会计来询问,又找员工代表询问。好在会计当时的奖金清单都有记载,员工也证明有这回事。

这样的调查折腾了一整天,到晚上10点多,调查总算结束了。到最后检察官说我可以走了的时候,他脸上有一种很怪的表情,我知道他的内心一定在想,经他手传讯的还没有这么痛痛快快就没事走人的呢。而我心里有的只是愤怒和无奈,回国创业本来就很难,还要应付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其实让人心烦的事只是开始,那人并未就此罢手,还在检察院继续闹,直到检察院的人明确告诉他公司没问题,他还跟检察院的人吵,想告检察官,检察官们都说办案这么多年,也没见过这号的。除了检察院,他还以各种名义告到劳保部门、法院等等。官司一件跟着一件,一直延续了一年多。在这种情况下,显然这公司是没法干下去了,很大的精力被牵扯到无尽的官司中去,不但我们不能安心经营,员工们也很不安定,惟一的出路就是关掉公司,让他无法再闹下去。我把这种情况跟中、外董事长做了详细说明,特别是对外方,其实后期外方董事长已经很反感他这亲戚的做法,但是到这份上,他也控制不住局面了。我只好向他表示抱歉,不是不想做好,而是实在无法做下去了,他的投资只好被“打水漂”了。

回想起来,当时回国创办公司的确是比较幼稚,办企业的最基本的知识都不具备。财务报表不会看,进货和销售的平衡不会掌握,系统集成项目的进度不会控制,甚至一个企业最基本的现金流控制的意识都很淡薄。如果没有那场人事纷争,也许这些能慢慢学会,能向一大批留学生创办的公司一样慢慢发展下去。但是回国的目的是想实现一定的自身价值,那样发展下去,好像离初始目标相去甚远。

同类推荐
  • 三分管人,七分带人:带团队就是这几招(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三分管人,七分带人:带团队就是这几招(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能聚人者以一当十,善待人者合百为一。管人是一门学问,带人是一门艺术。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具备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号召力,如何习得人尽其才、平衡各种力量的统筹能力,如何学会应对困难、处理问题的能力。
  • 租赁创富——健康·租赁·资本三度整合

    租赁创富——健康·租赁·资本三度整合

    人类资源总是有限的,但人人又都有享受高度商业文明生活的权利。这个时候,资源稀缺所引起如大宗商品、奢侈品等的高消费成本与大多数民众的消费能力落差就形成了矛盾。可幸的是,这个矛盾现在终于有了解决之道——租赁。
  • 小老板投资融资36计

    小老板投资融资36计

    本书沿着合理、有效的投资融资这条主线,分别从投资理念、投资金律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小老板应该知道的投资策略与途径,并从基本概念、基本特征等入手结合融资方面的经典案例,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各种融资途径,为企业做出合理的融资指明了方向。也许现在你还正为投资、融资无门而茫然,那么不妨仔细翻阅一下这本书吧。它汇集了最新投资策略之结晶,博取成功融资理念之精华,内容全面,分析详尽,案例实用。相信本书一定能够成为您了解和掌握投资、融资的好帮手。
  • 推销技术

    推销技术

    本书介绍了推销各个环节的操作技巧,具体包括寻找顾客、接近顾客、推销洽谈、处理顾客异议、成交及服务跟踪等,同时介绍了推销心理和推销礼仪,强调对推销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 线上广告十五问

    线上广告十五问

    这本书更像是一篇随笔,我提出了关于线上广告没人敢问的十五个问题。直接来说:线上广告有用吗?更确切地说:线上广告到底对谁有用?通栏广告——我们曾经所谓的互动式广告现在所称的陈列广告,因为没人会点击它们,更不用说跟它们“互动”了——对发布者有用吗?它们对广告商有用吗?或者它们只对以硅谷为基础的媒介有用呢?
热门推荐
  • 冰之公主的爱恋

    冰之公主的爱恋

    她和他在她八岁时相遇,后来她离开了他八年。十年之后她再度回国,他们会再次相遇吗?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挫折呢?(这是作者第一次写的小说,不喜欢勿喷。)
  • 预知凶手

    预知凶手

    纯属虚构,不要效仿!本以为自己的能力可以帮助很多人,却发现凭借自己的能力确实渺茫,幸好我遇到了他们。
  • 重生特工千金

    重生特工千金

    来自未来二十四世纪的特工重生在二十一世纪,出生豪门,却没有人把她当做豪门千金,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喜欢的亲们可以加群讨论或者给木木建议,群号是:540725802群名叫娜娜猪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碎月岁岳

    碎月岁岳

    道,,是孤独的,我的道路,,便是孤道,无情岁月,千年已过,无尽的岁月,无尽的时空,无尽的开始与终结。(扣扣群,欢迎加入碎月岁岳,群号码:498166204)
  • 落南

    落南

    她曾说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姑娘,左有大相护,右有上卿伴国败时,父亲弃国而逃,母亲流落他乡。称帝时,后母处处相逼,嫡姐掠夺皇位。沦落时,丈夫欺瞒背叛,忠臣联手打压。有心人,待到我那天崛起时,本帝一发不可收拾。花折花落,叶枯叶萎年年月月,他亦缄默
  • 暮云沉霭

    暮云沉霭

    老妈限定她一年之内嫁出去,那她只好去相亲咯。为什么这个年头总裁也会来相亲?风水轮流转今年到她家了吗?不,这一定是个圈套,一定!
  • 星光的颜色

    星光的颜色

    直到那一天我才知道,原来最初的相遇是让我们更好的纪念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 冢虎衔尸传

    冢虎衔尸传

    本是修真家族嫡传子,却意外流落街头,八载讨吃岁月,受尽屈辱与折磨,本以为苦尽甘来,飞上了枝头十年,依旧还是一只瞎家雀儿……饿不饿死他,老天爷说了算?还是谁说了算?
  • 败家真难

    败家真难

    一天,突然捡到一个自称攻略系统并且还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要我败家??!!我说就不能好好的当个攻略系统吗?你看看隔壁的系统多乖!!最最重要的是败家就算了,还要撩小哥哥!死缠烂打的那种!而且还是撩完不能跑!跑了世界就要崩塌!崩塌了就不能回去!不能回去啊!!??真是(敲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