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51000000018

第18章 2 二级研发架构

一个企业的研发架构应该是按企业的需要而定。当企业规模很小时,肯定没必要搞那么复杂,研发都是随着事业部走。联想早期就是那样做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考虑建立二级研发架构。当发展到更大规模时,才可能考虑三级架构。一些日本企业就是三级架构。关键不在于分几级,而是定义好各级干什么。

按照联想领导人的考虑,2000年的联想已到了要分成两级架构的时候了。研究院的成立就是第一个公司级研发机构,当然它不是惟一的一个。按照集团的设计,除了研究院,联想还要成立若干公司级技术开发中心。

成立开发中心的初衷是将一些共享技术独立出来,提高它的技术能力,让事业部能更好地利用这个资源。按照联想那时的现状,有可能建成技术中心的有三个:工业设计、软件、板卡。但是这三个中心的建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工业设计中心相对容易些,因为它的共享性最强。以前的工业设计职能是在台式电脑事业部里,从1996年一两个人,到2000年发展到十多个人。当时的组织结构是事业部里研发部(二级部)的一部分。

2000年我与工业设计负责人姚映佳谈组建公司级中心时,他表现出异常的兴奋,跟我大谈提升为公司级平台的好处,并且觉得正是时机。他还谈了很多对未来职能、规模方面的设想。

工业设计中心成为了第一个公司级技术中心。尽管它的成立很顺理成章,也预期会有很好的结果。但是在实际发展中,还是经历了很多困难,遇到了很多问题。

首先,工业设计中心对自身的定位就产生了一些问题。按照工业设计的工作特点,应该是与产品设计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产品设计人员要求外观有一点小改动,外观、结构都会相应变动。以往当工业设计与事业部在一起时,利益是一致的,工业设计人员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改了就是。而分开后,变成了两个实体,这种改动就不那么顺畅了,经常会为此扯皮。其实,在工业设计中心成立初期,应该更多地为事业部服务,而把所谓的流程化、规范化放在后面考虑。

在工作分工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作为工业设计的技术人员,往往对新型产品很感兴趣,像手机、PDA、MP3等,而对PC、服务器等传统BOX类的产品兴趣较小。这也好理解,小型消费类产品变化快、有时尚性、最能发挥设计人员的想象力,使他们得到培养和锻炼。但是这种倾向带到工作中,就会有问题。首先联想的主流产品恰恰是传统BOX类,且一定是要重点保证的。而小型消费类产品的设计难度很大,事业部不太愿意让设计中心做。

小型消费类产品科学地说叫“紧凑型”产品,它的特点是产品空间非常有限,设计人员要最大限度地把各种部件安排在这个小空间里。同时还要求产品外观美观、时尚。这种综合要求是很高的,目前国际厂商做此类产品,工业设计就是一个竞争焦点。对于操作“紧凑型”产品的业务部门来说,最希望产品、外观、结构等设计人员长期在一起,不断地研究、改进产品。这种工作模式与工业设计中心的做法是不太相容的。故此,工业设计中心与有关事业部在这些方面磨合了很长时间。

工业设计中心(IDC)成立后,曾有段时间与事业部关系相当紧张。为了缓解矛盾,产品链管理部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定期开展对IDC的评价,这个做法主要参考了Intel对客户的“VOC评价”(Voice of Customer)。“VOC评价”是Intel定期与客户一起,请客户对他们的工作提意见和建议的一种工作模式,有一整套设计好的表格,要双方坐在一起边沟通、边填写。我参加过一次Intel的VOC,效果相当好。受此启发,我们也对IDC做了类似的评价。主要评价点分两大方面:一是工作评价;二是协作与配合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比较好地解决了IDC与事业部之间的协作问题。

软件设计中心的建立要复杂一些,主要也是由于联想的软件业务发展曾走过一条不平坦的路。联想软件是从PC的随身软件做起的,当时是在事业部建制里面,那时的一个拳头产品是“幸福之家”。这个产品在早期对中国PC机的普及,的确起到过很好的作用。它实际上是一个“壳”(shell)软件,加载在操作系统之上,系统运行后,用户可以看到一个很直观的界面,想用什么功能就点哪个按钮。它的价值在操作系统使用还不太方便时,或者对于那些没受过太多计算机教育的人还是很起作用的。但后来随着微软视窗系统的完善,“幸福之家”的作用就不明显了。尽管第三代“幸福之家”使用了三维动画技术,用户可以身临其境般地在客厅、卧室、书房之间游动,可以直接按DVD机看影碟,可是给用户的感受更多的是转得晕头转向,还不如点Windows里的菜单方便。这样的产品到后来自然而然就没有什么生命力了。

软件事业部在2000年有过大动作,即大举开发Linux,希望借此一举形成相对独立的业务格局,最终做成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关于做Linux,前面第3章中有详细描述,在此不赘述。总之,那个动作使联想软件业务伤了元气,差点做到业务被拆散的地步。那次事之后,领军人物韩振江有些郁闷,也不知下一步该往何处发展。曾经设想是否做成软件工厂,就做来料加工,谁付钱,就给谁生产。

软件事业部对自身建设一贯很重视,很早就开始实施CMM认证了。2001年就通过了CMM2认证,2002年通过了CMM3认证,这在中国软件行业里一直是比较领先的。

软件事业部对外还注册了联想软件公司,经过认证,还享受国务院2000年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优惠政策,应该说,能享受这个政策,对联想留住更多的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软件事业部变成软件设计中心后,真的成为了公司软件共享平台。比如,基本上包揽了IT 1FOR1的解决方案工作;部分承担着IT集成的软件开发任务;针对商用市场的集企业各种管理系统于一体eOffice软件包;还有针对消费市场的嵌入式操作系统(LEOS)。应该说,至此联想软件多少算是找到了自己的一些定位。

板卡设计中心的建立是最困难的一个,这里面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有些原因至今也不宜公布。板卡设计中心前身是QDI事业部的研发部,承担着联想板卡设计的艰巨工作。QDI研发毫无疑问是联想技术含量最高的一块,许多技术专家都是出自于此,像贺志强、万长青、刘永华、粱颖、李众庆等,联想掌上电脑专家刘晓炜最早也是来自QDI。说QDI研发技术水平高,还可以从多方面验证:他们的研发人员大多具有5年以上的研发经验,部分超过10年;他们的专利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技术含量是最高的,联想的第一个专利——板卡的无跳线技术就出于此;从公司技术职称评定的情况看,被评为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另外国际厂商Intel、微软官员,也对他们的评价甚高。

对这块技术力量,公司也给以很高关注。杨元庆一直对这个团队情有独钟,在不同场合提到如何将此团队提升为公司级技术中心,并多次找万长青单独面谈。形成反差的是:公司对主板业务一直不太感冒,总想把它盘出去(最终在2003年还是卖出去了);可对主板研发团队始终寄予较高期望,希望它能为公司做出更大贡献。其实,任何稍微了解一些实情的人都会想到,利用这个力量做比较核心的技术研究工作是完全可能的,比如:芯片设计、嵌入式系统、通信设备等。

与QDI研发对应的另一个情况是:由于研究院是初成立,除了各位研究室主任外,研究人员多为刚毕业的学生,整体技术水平还是较低的。在业界,对研发人员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在岗工作时间。一些国际公司之所以技术水平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拥有一大批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骨干。如果一个研发团队平均研发经历不足两年,很难认为这个团队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2000年年底,技术发展部准备了一份汇报材料。12月3日,在联想高层小范围内做了汇报。汇报的主题就是公司级研发平台的建设方案。按照我们的设想,公司的研发应该分为三层:最上面是研究院,中间是研发平台,下面是事业部研发。这种设计的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研发团队的潜力,并且这些团队由于与事业部有天然联系,也比较容易实现技术转化。材料中对如何分离这些团队做了各种设计,包括完全抽取、部分抽取、事业部托管等几种形式,不同实体可以根据情况以不同的形式剥离。

对于我们的设计,总裁室大多数人是比较认同的。那天不知什么原因,主管研究院的贺志强请假未到会,临时请了研究院副院长孙育宁。技术发展部的方案遭到了孙育宁的强烈反对,他认为不宜在研究院下面再建立一级研发结构,那将不利于研究院的成长。在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会议当时没有做结论。几天后企划部的会议纪要做了适当的平衡:还是按照两级架构,将研究院与研发中心平行放在第一级,事业部研发在二级。对于如何操作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从那以后,本来最看好的板卡设计中心反而迟迟定不下来了。最后到了2002年年中,板卡设计中心才建立,整整滞后了一年半时间。它将原QDI事业部研发部的主要力量并入了板卡设计中心,很少部分留在了QDI。板卡设计中心第一任总经理是万长青,但是半年多后,将老万调到联想网络公司做总经理,原消费电脑事业部的魏俊做了板卡设计中心总经理,其中的原因就很令人费解了。

按照设想,公司还准备将一些重点实验室升格为公司级实验室,如:

EMI、噪音、散热实验室等。当这些实验室隶属于事业部时,他们更多地关心测试结果,而对实验方法、设计规范、培训等不感兴趣。提升为公司级实验室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但与其他研发平台类似的问题是,成为公司级实验室后,事业部的使用就不会那么方便,就会加大沟通成本。种种问题,使得公司级实验室迟迟没有建立。

对几个公司级技术中心的考核也一直由技术发展部执行,后来是产品链管理部执行的。

同类推荐
  • 教练的智慧

    教练的智慧

    《教练的智慧》系列为国内第一套专门描写企业教练的书籍。在书中,作者结合多年行业经验,通过简短生动的案例、故事,辅以内涵丰富的插图,一点一滴呈现教练智慧精华。从第一本推出至今已十余年,在业内口碑相传、历久不衰,被奉为行业经典。历经多年积累沉淀之后,作者再推力作,为广大读者提供更新、更丰富的教练智慧及心得感悟。
  • 爆发式赢单:金牌销售实战手记

    爆发式赢单:金牌销售实战手记

    金牌销售倪建伟将其20余年大客户销售实战经验和多年的培训管理技巧浓缩成这本书,将和你分享顶级销售精英一直在用的实战销售硬技巧;大客户销售如何布局、抢单、控单、赢单的软谋略;普通销售员如何实现爆发式成长,快速晋级为销售总监;以及销售总监、销售总经理管理的道与术;销售管理层如何实现个体价值升级等,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帮你打开视野、突破思维僵局、提升实战技能,助你迅速成为一名顶级销售精英。
  • 比尔·盖茨给员工的8条准则

    比尔·盖茨给员工的8条准则

    比尔·盖茨从“最好最杰出”的员工身上找到并总结出了8个共同特征,即“熟悉自己所在的公司及产品”、“用传教士般的热情和执著打动客户”等。
  • 《孙子兵法》的战略智慧与管理启示

    《孙子兵法》的战略智慧与管理启示

    本书将《孙子兵法》所提供的谋略应用到现代管理的实践中,系统体会其战略智慧、概括提炼其竞争谋略,铭心透视其管理启示。
  • 总裁的智慧1

    总裁的智慧1

    《总裁的智慧》系列图书是上至企业高层管理者和政府官员,下至职业经理人、部门主管、员工、创业者、生意商人和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的经营管理智慧解读。希望我们都能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商学院”申汲取强大的企业家精神力量与睿智的商道智慧,有所启发,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中国的强大与富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企业家的不懈努力,希望我们的读者中能产生出新一代的企业家,参与全球经济舞台的角逐与竞争。
热门推荐
  • 类人收容所

    类人收容所

    一出生,他就被认为是投错胎的“大鱼”,不是普通人家能够养活的,但事实上,他这条“大鱼”之大,已经不能容于当下的世界了,于是他假死以避。十年后,不该存在的他复活了,进了超然世界之外的类人收容所,还当上了外务组的组员。外务组职责之一是考察吸收新成员,外务组组规第一条是:不能随便收使用魅惑术的妖精!收容所的床位是很紧张的。
  • 血洗九天

    血洗九天

    万界唯法的时代下,少年毅然决然地踏上一条己身无敌的道路,以双拳打出一片天下。任你大道冠盖其身,我自一无所惧,力破万法!任你六合八荒无敌,绝冠古今,我亦决不退缩,当以己身试道,血洗诸天万界!…………少年从圣城走出,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浩瀚人生。
  • 天帝大人追妻忙

    天帝大人追妻忙

    星河璀璨,你却带走了所有的星芒他是夜神大人,披星挂夜,高高在上,一朝情变,他还是负了他。她是鸟族公主,痴心错付,香消玉殒。他后悔痴狂,若转世轮回,你可否能再给我一次机会?三生痴缠,三生爱恋虐中有甜,甜中有虐哦
  • 武道真源

    武道真源

    当一个猎人因为一场意外卷入一个又一个阴谋的时候,他发现,不但他在被江湖改变,他也改变着江湖……
  • 武神重生地球

    武神重生地球

    他曾经有一个屌爆又潇逸的名号……他曾经是神域空间最强的不败战神……他曾经风靡宇内所有神魔仙绝色佳丽……早在三千万亿年前,他已经到达了神化之境,从此宇内在无敌手。三界所有的神魔仙佛惶恐,他们害怕地位不保,竟然联合围剿他,却被他非天造化斩杀……然而却在一场巨大的阴谋下,他几乎形神俱灭,逃到了地球……神识尽消,修为俱散,从此武神重生化为凡人!史上最劲爆的YY小说,且看武神如何玩转地球!
  • 重生之音乐人生

    重生之音乐人生

    重生的苏康带着梦想来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开始一步步迈向音乐人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上辈子的努力换来这完美世界的精彩人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原来总统是暖男

    原来总统是暖男

    人生就是一路笑着奔跑一路跌跌撞撞,如果能重来一次,你还会这样义无反顾爱上他吗?
  • 末世危机之乱世

    末世危机之乱世

    一个普通的少年,因身体和病毒完美结合而拥有了召唤丧尸的超能力!
  • 白夜行者偷天换日

    白夜行者偷天换日

    盗者,贼也。贼,以戎毁贝为贼。盗贼之名,如过街老鼠。人人皆恨之入骨。可世上有太多的东西,眼见却不一定为实。白夜行者,以盗惩盗,身在黑暗,心向光明。这是一个盗贼与盗贼对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