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53200000087

第87章 户政十六荒政一(2)

论营田水利折子

陈用光

臣闻圣人之为治也。贵乘时而善因其势。时有可为而为之。则无后事之悔。势有可因而因之。则见易行之效。此为国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窃惟我  皇上宵衣旰食。勤求治理。于诸臣工因循惰弛之习。屡下  谕旨。至再至三。则当今之时。固百僚震动。恪恭趋事赴功之时也。然而事有未举。而功未有见者。其因循之过。在于见事之不确。而任事之不勇。其见事未确。是其真识之不及。非可以强而猝致也。其任事之不勇。则大率以经费之未裕。相顾而莫知所措手。臣请举其大者言之。睢目之决。于今历几月矣。去年之未敢动工修堵。以其时河南乱民未平。恐其乘机而生事也。今则大功已奏。不必虑宵小之潜迹矣。而至今未闻兴工。幸今尚未解冻。不见可患之形。若至三月以后。江南春雨既多。或有冲决。则其为漕运之患者大矣。且臣闻山东河南。饿殍载路。而河南为尤甚。开封之民。有拆屋毁砖。卖取百十钱以餬口者。其一亩之田。不过卖百文。本地之民。富者皆贫。无力买田。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以客居之人。非游宦则商贾。不能涂体沾足以从事南亩。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其或业已下种。今春得雪。麦苗初长。则又为居民取其初长之叶以果饿腹。是则开封一带数百里之地。其可耕之地而无耕之之人甚多。于此而乘其势以利导之。臣愚以为有三策可行焉。一则急兴修堵决口之工。俾为工者得藉以餬口。是以工代赈之法也。一则令地方官出示晓谕诸买田者。俾多出赀募民耕种。耕田者既可得食。买田者亦无废土。其势无不乐从。其事实为两便。一则仿废员力营田水利之法。令河南大吏于因公罣误而非有私罪者。令其分办理。以官职之崇卑。分落之大小。彼将藉此免罪。而为出身之路。则虽竭财力以从事。宜无不奋勉者。由以工代赈之法言之。则 国家本有修河之费。由买田募耕。及废员力之法言之。则不必谋经费。而坐收水利沟渠之益。所谓因势利导。莫急于此。由此而推之山东。昨  皇上谕李鸿宾疏浚泉源之奏矣。泉源不徒有资运道。兼可资水利。除有妨运河。不可作为沟渠外。[凡](几)可以溉田者。宜听其访者确实。听民之所便。使民自为之。由此而推之江南凤阳台一带。皆可晓谕百姓。使自为之。臣向闻凤阳居民春则出省谋食。冬则归里。此皆惰民。不知自为生计。尝怪司牧其地者。何以未尝一虑及此。及阅靳辅奏疏。乃知其为安徽巡抚时。固已为凤阳地方荒芜筹及沟田之法。且其所谓生财之道。断宜仿此沟田之法。随地制宜。酌量更改而亟行之。则益 国利民。无穷无尽。正与今日事势符合。而陆陇其条陈灵寿县事务言水利当兴条。亦有云与其蠲赈于既荒之后。何如讲求水利于未荒之前。蠲赈之惠在一时。水利之泽在万世。臣伏查嘉庆四年以来。就直隶一省而论。  赐赈之费不下三百余万。其蠲免之费不下一百余万。以闾阎之生计而至特颁 国帑之赒。就直隶一省。而十余年闲累数百万。若合天下计之。数更倍蓗。  皇上如天之仁。至优极渥。无可复加矣。若使决口不修。江南或有水患。听吏 奏闻。  皇上必复议赈蠲。当此经费未裕之时。臣实私忧虑。以为百姓徒为不终日之计。而使 国家有难以为继之  恩。非良策也。臣请以居民自谋生计者喻之。今有家于此。有数顷之田。听其荒芜。而所以为仰事俯育计者。惟资借贷以谋生。借贷愈多。家计愈绌。若节衣啬食。专力耕田。则岁入终有所得。积之既久。可以无借贷而自充裕矣。天下之大。非一家之比也。有无穷之利。而不及时乘势以谋之。无异于有数顷之田。而听其荒芜者也。

覆奏查办灾赈情形折

林则徐

奏为查明现办灾赈情形、恭折覆奏仰祈  圣鉴事、窃臣承淮军机大臣字寄、道光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奉  上谕、据给事中金应麟奏称、积贮之利无穷、补救之利有限、被灾地方、穷民最苦、而豪棍最强、富户最忧、而吏胥最乐、有搀和糠、短缺升斗、私饱己橐者、有派累商人、抑勒铺户、令其帮助者、有将乡绅家丁佃户混入丁册、希图冒领者、有将本署贴写皁班、列名影射者、有将已故流民乞入册分肥者、有将纸张饭食车马派累保正、作为摊捐者、有将经纪贸易人等、捏作饥民、代为支领者、甚至将已经报荒之地、水退不准耕种、以待州县履勘、名曰指荒地亩、百姓渐至逃亡、而奸狡之徒、以灾荒为得计、赈粮到手、犹复随众扳号、本境已完、旋即改居他邑、米船过境、设卡截留、典铺未开、邀人爬抢、生监把持、妇女喧嚷、种种恶习、不可胜言、州县略加惩处、吏胥即串同土棍哄堂、毁辱上司、虑生事端、予以撤任、于是相习成风、册籍付之粮吏、银米委之劣衿、今岁已赈、明岁复然、真正饥民、全无实惠、加以疲猾州县、扣赈粮、弥补亏空、病国病民、尤堪痛恨、从前乾隆嘉庆年间、捏灾冒赈之案、无不尽法处治、今十数年来、各省督抚、未有参劾及此者、岂今之州县、胜于前人乎、总缘各上司惮于举发、故虽百弊丛生、终不破案、实为近来痼习、嗣后各督抚府尹务、当激发天良、力除积习、于稔收处所积存谷石、不准仅留例价、于歉收处、所访查各弊、不得稍事姑容、倘不能实力实心、认真查办、再有前项弊端、经朕派员查出、或别有访闻、定当从严惩处、决不宽贷等因、钦此、仰见我  皇上切念民生、  泽必下究、惟恐一夫不获、务期百弊尽除、臣跪诵再三、莫名钦凛、伏查灾赈之弊、悉数难终。而致弊之由非一端、即舞弊之人亦非一类、若但统谓之弊、而未经分别推求、则虽极意剔除、恐终情形隔膜、即如该给事中、胪举各弊、有在土棍者、有在生监者、有在吏胥者、并有在州县者、臣请分晰陈之、土棍之弊、在于悍泼、如该给事中所称扳号喧嚷、截米爬抢等情、皆系实有之事、然犹其浅者耳、其凶恶情形、则在强索赈票、不许委员挨查户口、如不遂欲、则抛砖掷石、泼水溅泥、翻船毁轿、甚至将委员拥置空屋、扃钥其户、以为要求必得之计、并主使庄妇女、百般凌辱、尤为莫可理喻、其于殷富之户、则恃众闯、名曰坐饭、又曰并家、而统谓之吃大户、公然传单、紏约助势分赃、不独设立灾头、并有管帐包厨等名目、如十一年 奏办之睦长树王玉淋等案、即皆土棍之尤、屡经严拏痛惩、近虽稍知敛戢、而恶习总未尽除、当兹灾歉频仍。惟有宽猛兼施、随时惩处、若指此为办灾之弊、则弊在民、而不在官、缘此种凶徒、不但州县疾之如仇、吏胥尤畏之如虎、似无敢与串同之理也、生监之弊、在于包揽、平居无事、惯写灾呈、一遇晴雨欠调、即约多人赴官呈报、若经有司驳斥、辄架民瘼大题联名上控、及闻查赈、则各捏写户口总数、勒索赈票、自称力能弹压、只要遂伊所欲、便可无事、否则挟制官吏、讦告不休、京控之案、往往若辈为之、吏胥之弊、在于捏册、当报荒之始、即造具灾形图册、详载区图斗斛、谓之注荒、迨给赈则有口册赈票、饭食纸张、在在需费、吏胥即借灾费为名、于查荒时索钱卖单、查赈时捏名入册、先借口于赔垫、而暗遂其侵欺、此等或愚弄本官、或买嘱委员、或勾结生监、尚皆事所时有、曾经惩办有案、若谓其串同土棍、则彼此判若两途、拒之惟恐不严、避之惟恐不远、未必引而近之、以自取累也

凡此三种舞弊之人、欺诈万端、不胜枚举、尚不止如该给事中所陈、然扼要总在州县、州县廉、则人不敢啖以利、州县严、则人不敢蹈于法、州县勤而且明、则人不得售其奸、所虑灾赈之区、难得许多良吏、诚如  圣谕、岂今之州县胜于前人、此臣所以深思原本、而必以察吏为最亟也、幸赖我  皇上澄官方、首以清廉为重、近来江苏州县、虽其才干未必果胜前人、而办灾一事、实系清赈、不能更有侵冒之事、亦非必其人之皆清、而实有不得不清之势也、盖放赈总以稽核户口、为第一要义、如道光十一年、江苏灾重且广、维时督臣陶澍、与升任抚臣程祖洛、先后 奏定灾赈章程、力除积弊、责令委员、户必亲填、入必面验、票必亲给、查完一户、即以油灰书其门首、查完一、即将户口榜诸通衢、俾人人共闻共见、迨查过数、汇开口数清折、先由委员申报司道、仍将花名底册、移送该管州县、其赈票之上、盖用委员衔名戳记、使验票即知何员所查、是委员查报之后、即官若欲添一户口、而印票底册榜示清折四项、总不符合、即欲作弊而势不能、至印官之稽察、委员祇须册下乡抽查、如其有册无票、有票无榜、或票榜与册不符、即将委员揭、又有各上司层层覆查、如印委通同护、有弊不揭、察出一并参办、其委员吏役薪水纸饭、皆由督抚司道、捐廉优给、俾免赔累而杜需索、彼时印委各员、颇知愓然遵守、复蒙我  皇上轸念民艰、  钦派大臣朱土彦白镕来督办、一时官吏更加震肃、生监地棍人等、亦知敛、积弊为之一清、道路传言、皆谓之清赈、嗣后查办灾务、即以此为定章、臣又尝剀切札谕各属、以地方官办理命盗案件、如有故勘致死、即干扺偿、然犹不过一人一事、若办赈有所侵蚀、是直向千万垂毙之民、夺之食而速其死、即使幸逃法网、天理必不能容、江苏前有山阳县王伸汉、冒赈之案、府县皆陷重辟、大吏亦干严谴、尤时时指为戒、闻者莫不股栗、今平心论之、如王伸汉之贪婪残忍、不惟现在州县不至如此、数十年来亦所仅闻、且查王伸汉案内、山阳一县、所领赈银至九万九千余两之多、今十二县卫赈银通共请拨十三万两、值此连年灾歉、饥口繁多、因经费有常、不得不力筹撙节、减之又减、几于杯水车薪、即有贪员、亦已杜其浮冒地步、且例赈之外、无处不赖捐输协济、若有司以赈银入己、而转令民户书捐、则必为众所切齿、一日不能相安、岂肯听其劝谕、而刁生劣监、虎视眈眈、如州县稍有营私、则讹诈分肥、人人得而挟制、纵将所领赈银、全给讹诈之徒、尚不足填其欲壑、安能更有余银人已、况灾民嗷嗷待哺、岂不虑激成事端、州县即不顾声名、断无不惜其身家性命、似此受制于人、而仍无利于己之事、虽至愚亦不肯为、而自督抚以至道府、皆职司紏察、灾赈重务、孰敢徇庇姑容、是今日之州县无从舞弊、既为法令所限、亦属时势使然、该给事中所奏、或系从前旧弊、而非近来归核实之情形也、至积存谷石、原系备荒善政、惟近年连遭灾歉、谷价增昂、即邻省亦非丰稔、不惟向存例价不敷买补、抑恐官为采买、民间食贵堪虞、仍应俟年岁稔收后、粮价稍平、再饬各州县筹买归仓、以为有备无患之长计、总之民生凋弊之际、官斯土者无不棘手焦心、惟矢此一片血诚、上以宣  皇仁、而下以结民信、局中之苦、不敢求谅于旁人、所谓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也、臣惟有恪遵  圣谕、察核加严、不敢市惠以沽名、亦不敢因噎而废食、总使有司畏 朝廷之法、则积弊去而吏治清、小民感  君上之  恩、则元气培而本根固、庶以仰副我  圣主察吏安民、训诫谆谆之至意

同类推荐
  • 赤松领禅师语录

    赤松领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平台纪事本末

    平台纪事本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武当福地总真集

    武当福地总真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廉吏传

    廉吏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骨髓门

    骨髓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倾城盛婚娇妻在怀

    倾城盛婚娇妻在怀

    “我要站在最高的地方与你并肩而行。”是啊,她沈媣站在了设计界的顶端俯视群雄,呼风唤雨。只是身边却一直少了他。终于,他回来了,可是想站在他身边的她还是配不上他。“权琛!就允许你身边有莺莺燕燕青梅竹马一个个两小无猜?”女人大喊着,全然不顾形象。“沈媣我最后告诉你一次,我权琛就你一个女人!”女人拼死不信的结果就是…
  • 宝贝生病妈妈治

    宝贝生病妈妈治

    宝贝身体不舒服了,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送医院治疗。其实,一些孩子常见的疾病,只要不是急症,有时妈妈完全可以在家里给孩子做治疗,效果不错,孩子也不受罪。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可以在家中进行呢?有很多西药、中草药和其他天然制剂都可以不需要医生处方就在家庭治疗中使用,你知道怎么用吗?妈咪们快快仔细看过来吧。
  • 锦绣芳华之农门秀色

    锦绣芳华之农门秀色

    罗青果穿越在内有欺负懦弱老实爹娘的奶奶和爷爷,外有一堆极品亲戚的三代贫农之家。为了梦想,她是费力又费脑!这才购田买地建华宅奔了小康,又遭逼婚!只是她立的标杆太高没达标的!“果儿,你看区区在下我,如何?”啊咧?夫君也有送上门的!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地极真命

    地极真命

    大千世界,无不颂我真名。浩繁虚界,无不存我真命。
  • 繁星元年

    繁星元年

    上了一辆公交,到了不知道几万光年外的星河。何时才能回家?
  • 空想母亲

    空想母亲

    三众神矗立的时代,保护着盖娅大地。可在一片安宁的常态中,为什么还需要抵抗外敌的战斗?大地的母亲,等待着救世主,一个拯救世界、拯救一切的救世主。
  • 审视你的心灵

    审视你的心灵

    心灵是条大道,行路人赶早赶迟,都在这条路上奔波。昔日蒋公中正先生有言:“穷理于事物始生之际,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是窥视人生智慧的大境界。他提醒世人行走大道要注意判断起步之际心灵的感念与选道的对错。故春秋荀况《劝学》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更进一步讲述每个人行走人生大道的行径应该从小做起,要善于积累、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直至成才。本书提出的“心灵大道”论,就是一念之间的哲学,它要求我们时刻牢记,心灵在一念之间进行善恶、是非的选择,人生大道的方向就呈现出光明与黑暗两个极端。
  • 沧海桑田:玲珑花

    沧海桑田:玲珑花

    沧海桑田中养育出一朵极其漂亮的七窍玲珑花,生来为神不用修炼就有通天本领。可这世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某神女说:“我觉得,并不是我喜欢上你了,而你勾引我喜欢上你的。”子墨君挑动眉毛:“哦?你不是心甘情愿被我勾引的吗?”某神女含羞挥拳:“讨厌~”推荐作品:《莹本惊华》
  • 把空间门上交给国家后

    把空间门上交给国家后

    问题:如果家里发现了一个联通异世界的空间门,该怎么办?祝仁恭:机智如我,当然了是自己去探索异世界啦!两周后。祝仁恭:我决定了,我要把空间门上交给国家。如上,本书是一个“幸运”获得空间门的主角被异世界土著虐哭后回去找国家做靠山探索异世界的故事。
  • 妙女佳遇:相公别傲娇

    妙女佳遇:相公别傲娇

    “阿初可真是越来越得本宫的心了。”太子,小时候的事我真的不记得了!!!“阿初,听说府上为你相了不少亲,你觉得在下如何?”柳公子,求放过,我怕被口水淹死。“阿初,你如此性格怎么立于朝廷,不如早些抽身。”恩公亲人,抽身后你养我吗?因为旁人的一句话转变了方景初一生的命运,一位来自现代女孩改写了她的生命轨迹,让本该在闺阁之中静默长大的闺秀却意外的参与了朝堂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