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12300000018

第18章 电影理论的创新视野与历史反思(15)

后文中的讨论将对把背景设置在20世纪70年代小城市的故事予以更仔细的审视,并考虑到上述这一切。影片《孔雀》(2004)由顾长卫执导,改编自李樯的中篇小说。《孔雀》的叙事是片断的、插曲式的,用多个简短的、有所省略的时刻追忆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生活。这一手法意味着放弃了《霸王别姬》和《活着》所采用的对于历史的完整阐释。《孔雀》作为北京电影学院1982级摄影专业毕业生顾长卫40多岁时的导演处女作,和一位30多岁的小说作家李樯的编剧处女作,对于工人家庭出身的三兄妹的叙事发生在河南省安阳地区一个偏僻的小城鹤阳。而影片的拍摄则是在一个同样不起眼的小镇——隶属于同一地区的水治。吸收了新生代的手法,影片的人物由籍籍无名的新演员说着河南方言出演。顾长卫本人与第五代的密切联系来自他掌镜的作品,其中有几部是以寓言形式拍摄的:张艺谋的《红高粱》和《菊豆》,陈凯歌的《孩子王》、《命若琴弦》(又译《边走边唱》)和《霸王别姬》。他还拍摄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并在美国拍摄了罗伯特·奥尔特曼(RobertAltman)的《迷色布局》(TheGingerbreadMan)。顾长卫参演的作品有《孩子王》(饰吴秘书)。《孔雀》是由私人投资的,投资额大约1600万人民币。影片的宣传将其定位为艺术片的“优质电影”,寄望于本片导演作为摄影师所享有的世界声誉和影片作为2005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得主的成就。影院发行的票房回报迄今并不见佳,影片对于在一种常见的不利环境背景下满足生活愿望的复杂性有着沉闷的,甚至可以说是压抑的描述,也许这正是票房失利的原因。中国评论家承认影片的人道主义特质,包括其前所未有的对复杂的心理现实主义的探索。胡克:《电影叙事观念的拓展与游移:2004年国产电影剧作艺术评析》,载《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页6—10。这部影片的特点似乎无法归入代际差别中的任何一方。影片中的小城背景下成长故事的主观叙述接近王爱华的民俗志,它关注的是地域和主体经验,同时又与其他电影进行了对话。

三《孔雀》及其多重设置

《孔雀》设置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而情感与精神的内在世界的象征是河南省一个小城的地域文化背景。恰如导演所言,它是一次对普通人的愿望的致敬。同时,本片也是对于那些描述普通人(没有实现的)愿望与梦想的影片的致敬和对话。它以沉郁的调子,纵深长镜头的手法,讲述相连的三个(或曰两个半)人的成长故事,与台湾20世纪80年代的“新电影”相近。后者讲的是在台北飞速发展成为移民城市的年代里,那些被剥夺的机会和未实现的梦想的童年记忆。例子是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1983)、《恋恋风尘》(1986)和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把个人生活设置在具有历史意义的艰难时世的手法,在20世纪90年代已形成了潮流,著名的例子有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1993)和罗贝尔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1997)等个人化的反映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影片。托马斯·艾尔萨埃瑟(ThomasElsaesser):《主体位置、言说位置:从〈浩劫〉、〈我们的希特勒〉、〈家园〉到〈毁灭〉和〈辛德勒名单〉》,载维维安·索布切克主编:《历史在持续:电影、电视和现代大事》,劳特里奇出版社,1996年,页146—183。《孔雀》中的人物不是死亡集中营里的囚犯,而是无形的枷锁下拥有创造力的灵魂。在其音乐设计上,《孔雀》背离了运用当地戏曲或民间音乐的常规,反而使用大量的静默和环境音效(特别是火车的汽笛声)来制作音乐和音响,间杂着特意创作的并不多愁善感但是动人心弦的(有时是浪漫的)音乐。尽管有所不同,这仍能使人联想起波兰作曲家茨比格涅夫·普莱兹纳为他长期的合作者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蓝色》(1993)所创作的音乐,及其视觉—音乐概念。导演顾长卫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了他最喜爱的导演小津安二郎。小津安二郎创作了许多表现最普通的家庭生活的影片,然而传达出的内涵却绝不普通。见夏雨对顾长卫的采访:《又是一个中国年?》,载《南方周末》,2005年2月24日,D25。应该把这些与其他影片的“对话”视为非共时性的不谋而合,而非仅仅是“派生话语”(derivativediscourse)。不同影片中因使用一种特定的“现象学”手法而在密切地彼此回应。这是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一个有关创作过程的重要观点,出自《蓝色》DVD版本中的访谈。他反驳了线性等级的观点,即任何出现时间较晚的东西都必然是对先前出现的东西的模仿,并且陈述了非共时性创作实践的抽象趋同。

(一)日常空间中的历史设置

“动乱年代不再简单地作为施暴和受虐的演武场,家庭里、亲人间的相互嫌隙和无情解体,更深刻地映衬着时代的悲凉。”郑洞天:《老鼠对大米的感觉——2004年的电影》,载《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页5—6。

《孔雀》的开场含义丰富。两个成人和三个孩子围着一张放在普通的阳台角落的小桌子吃饭。锣鼓声从不远处响起,说明街上有不花钱的热闹可看,最小的男孩热切地站起来,打算冲下楼去。他立刻被父亲制止了,父亲要他坐下,把饭吃完。而另两个孩子从桌子旁跑过去。显然是下楼了。观众可以体验到严厉的父亲和好奇的儿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他们同样被这声音撩拨着,期望看到某种热闹,以满足窥视欲望,看看可能比普通家庭用餐更令人激动的场景。但是影片在下一刻仍是跟总体为蓝灰色的画面并无二致的内容,因为它没有切到那个让观众随着孩子激动的脚步目睹戏剧性的活动影像。恰恰相反,我们的目光被父亲强硬而粗暴的命令控制住了,实际上是被摄影机停留在日常空间里的长镜头控制住了。凝固在这一刻中的是行动与不得行动、日常的景象和可能的热闹、父与子之间的张力。切换过后,依然是长镜头。

谢晋那一部出色的《天云山传奇》(1980)树立了一种普遍的电影观念,即认可受难的目击者成为关于历史的拥有权威与道德的代言人。而后,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于这一段历史的史诗性再现的叙事中,家庭成员们经历了漫长的多重的痛苦,因而作为整个民族历史的道德见证人的权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在谢晋的政治情节剧中适应性很强的个人和张艺谋的相应影片(《活着》)中那对饱受创伤并且逆来顺受的夫妻,作为人,既有道德上的正直又有尊严。因此,值得指出的是,近期中国电影对于历史代言人的塑造方式,并不是政府的主旋律影片对于非官方的普通观点的阐释,虽说这种阐释借鉴自政治情节剧中构建日常生活的认同机制。相反,是这一历史见证人向非道德和不道德的变更,所伴随着的是将舞台转向先前被视为琐碎无关的日常空间。

评论家胡克曾指出“人性本善的观念在21世纪初叶的影片中已黯然失色。

自现在起,对人性邪恶一面的表现会加强”,特别是要抛弃此前的作品中那些“掩饰黑暗灵魂的玫瑰色外壳”。胡克:《电影叙事观念的拓展与游移:2004年国产电影剧作艺术评析》,载《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页6—10。道德优越感被弃置一旁,而个人主义和多种彼此竞争的主张之间的激烈冲突被推到前台。不再有对牺牲者、从犯、好心人、大人物的认同,反而是非道德的(“邪恶的”)历史代言人能够成为集体无意识中的一个人物。如果“革命文学和电影”的一个关键性悖论是,“人民”作为模范革命公民来加以表现,对于他们媒体并没有任何从他们本身角度出发而进行的塑造,更不用提凸显其人性弱点了;因此后毛泽东时代的影片中则发生了被压抑者的回归热潮。这些作品不仅仅呈现为风格各异的形式,而且在不同程度上背离了再现的中性意义,在更近的几年中,它们有意识地塑造自私自利的非道德化的人物。在《孔雀》中,人物是操纵型的,他们在内心深处怀有对彼此的深深的憎恶。

正如卫红对一个陌生人所承认的:“我不喜欢我的家人,他们也不喜欢我。”她划伤了自己的手腕来争取他的同情和友好的关注,却不曾付出任何情感上的回馈。

后来,她和她的弟弟试图毒死父母最关心的大哥。作为负面感情的中心,每个人对他人而言都是潜在的伤害。在《孔雀》中,是这些情感纠葛,而不是被视为宏大历史事件的东西,成为日常痛苦的根源。而这个年代,原本通常是被归入“十年动乱”的叙述中的。这类叛逆的而且有着潜在的伤害力的代言人,其破坏力出现在历史事件的中央舞台之外。其他几部近期的影片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包括《美人草》(2004)中丑陋的谎言,以及《茉莉花开》(2004)中杀死丈夫和家人的冲动。

在史铁生的早期作品中,他曾写道:“历史不是过去的历史,而是现世与心灵的历史。”叙事中的过去对应着个体生存的内在真实。因此,历史循环论的读解可以应用一种迥然不同的叙事主体,既可以表现物质生存条件的全面改善而继续存在精神真空这一普遍看法,也可以揭示一种接近于原始资本主义的残忍阶段的内心状态,对于救世理想的不信任更强化了原始资本主义的冷酷本质。后者的表象是:不仅是历史,而且人性也无法给人以安慰,正如《孔雀》和其他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状态的当代影片所给出的例证。尽管在下文中我们将要讨论到,《孔雀》依然期待着给希望以一席之地,尽管这希望稍纵即逝,支离破碎。

作为叙事策略,此前与邪恶人物相关联的不受欢迎的特质返回到了无害的普通人身上,而这种策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可以说是一种成规,在有些影片中邪恶由阶级敌人和特务来代表,在另一些影片中则是腐败的官僚,还有一些影片中则是貌似无害的普通人。正如人们所知,只要道德模式依然能够取悦观众的审判观念,并赋予一种获得历史真理、获得回报的潜在允诺,比如动人心弦的温柔场景,在叙事结束前及时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就不会有所进步。而某些影片却冒险取消了这种审判观念,把每个人都牵涉为历史苦难的从犯,留给观众没有结局的失落状态。大胆进入这些令人痛楚的领域是中国现代主义的任务,第五代早期的某些影片曾通过暧昧的叙事些微涉足这一领域,或者以此来抑制认同感。比如《黄土地》中的某些场景就含混暧昧,依然有待读解。在这一方面,《孔雀》也没有建立道德模式,没有给予审判结局。不仅是个别场景对于自己意图展现的内容态度暧昧,而且动作简单而清晰的场景和片段也贯穿着一种晦涩感,因为紧随其后的场景或者相距久远的场景会使之发生逆转或予以修正。影片清楚地告诉观众什么正在发生,观众可能对于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会形成自己的结论,但由于许多场景和片段暗示出此前的结论可能有误,因此观众不得不转变自己的观念,这样的处理方式同批判现实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的手法也有所不同。比如,有两个极其残酷的场景,一个是大哥遭到无情少年们的毒打,另一个是母亲施虐式地把毒药喂给了家里养的鹅,随后的场景却展现出,大哥奇迹般地获得了平衡感,弟弟妹妹们也有了和解的愿望,脆弱然而生机勃勃的生活状态就这样安然度过了充斥着彼此间酷烈的精神伤害的总体背景。电影里的几头鹅扮演了有关生命和死亡的本质的角色,从侧面衬托出一家人不同的生命的本能冲动。关于鸡、鸭、鹅,一个在孩提时曾仔细观察过它们的作家写道:“它们微不足道的活动在我面前流露着友情、礼貌、幽默、上进和尊严。它们的本能冲动,如此复杂,如此深不可测,预示出了某些人彻底投入生命的本性,这的确令我惊讶。”当他在杀掉它们以供食用之前用双膝夹住它们温暖的身体时,“它们教会了我什么是死亡,以及为什么说生命是借来的,是债务”。参见让·勒·穆瓦涅:《趋同》,多伦多:莱俄森出版社,页9。在成长故事的结尾,那种对于一个多少有些可怜的人物的怜悯变得多余,因为大哥卫国凭借其不受任何敌意影响的强烈的自我意识,成为一家兴旺的小店铺的主人,也就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新兴主体。对于貌似值得羡慕的任何嫉妒和对于无法达到的生活的幻想,事实证明是不必要的,因为家庭杂务是一个了不起的平衡器,在相当程度上让那对伞兵夫妇也落到了同样凡俗的地步;而此时卫红为了逃离工厂而接受的第一次婚姻虽已失败,她的幻想能力却并未消减。在个别场景和整体构思中,《孔雀》这种逆转性的叙事策略(不管是简单的还是累积的)有效地悬置了任何通常被电影和情节剧所采用的持续一致的审判观念。逐渐揭示生活真相却又悬置审判结局,这一叙事策略暴露出人物、情况和事件的两面性或多面性。

在招兵人员带着大队新兵乘卡车离去之前,年轻伞兵在镜子前短暂地沉醉于自豪的军礼,这一镜头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他的自豪来自于他被人羡慕的军装,他的北京口音,这些均暗示着他拥有与这个小城居民截然不同的未来。一旦脱掉伞兵服及其附属的一切(正如他后来那样),英雄主义就变成了忧伤的幻梦,或者不如说是充满想象力的年轻男女试图逃离痛苦生活的幻梦;在这种生活中,他们苦于缺乏资源、缺乏机会和缺乏有益的鼓励。再深入一步,可以说,在特定的日常背景下,宏大历史经过适度的时间磨蚀之后必将展露其平凡的世俗的一面。就在历史的日常观念中,一个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物的脚踏实地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倾向于务实地争取立足于这个世界。毫无疑问,起初卫国得到了父母的鼓励,在他练习骑自行车时,他们帮他推着自行车以保持平衡,当他不可避免地摔倒在地上时,他们教导他,给他擦汗,让他喝水。但他站了起来,而且,当自行车开始向一边倾斜的时候,他赶快伸手扶住旁边的墙壁。然而,那个让他和妻子不得不整日埋头苦干的流动餐馆生意上的成功却毫无魅力可言。不过,卫国与卫红两兄妹的差别在影片一开始就设置好了:卫红在家中拉手风琴演奏着朝鲜舞曲,身后炉子上烧的水已经开了。她宁可继续演奏自己的乐曲也不愿费心管一下炉子上的水壶。这位孤独而且感性的理想主义者的充沛精力,简直可以与沸腾的水的热量相媲美,正是这种力量使她坚持到底,即使在似乎任何事都出了岔子的时候也一如既往。

同类推荐
  • 中国地名灯谜解析

    中国地名灯谜解析

    本书收入以地名为谜底的灯谜两千七百多条,既有省、市、县等行政区划地名,也有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等地名。
  • 后宫政治(下)

    后宫政治(下)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千百年来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需要了解国学。然而,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恐怕也难通万一。如何从博大浩瀚的国学中找到入门的捷径?鉴于此,我们特请有关专家学者精心编辑了这本书。本书堪称一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趣味百科全书。翻开此书,便走进了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让您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神秘和智慧,掌握传统文化的脉搏。
  • 古代文化视野中的文心雕龙

    古代文化视野中的文心雕龙

    笔者在《文心雕龙》研究方面所作的主要工作是:首次系统考察《文心雕龙》问世的历史必然性和可能性;差不多与王元化先生同时提出刘勰出身非士族说;结合古代士大夫人生模式,探讨刘勰悲剧及其文化意义;系统论述刘勰的“军国”情结,及其历史、社会渊源;揭示《文心雕龙》由宇宙本体论向人格本体论过渡的时代意义;借鉴系统论方法原则,从思想体系、方法体系、结构体系及其整体功能角度,探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时代审美图景”概念;最早论证《文心雕龙》自身的研究方法,指出《文心雕龙》研究方法,主要源自《墨经》和玄学。
  • 盂县古建筑考释

    盂县古建筑考释

    古建筑文物,它的存在与大自然为伍,不可移动,不可再生。它是时代的象征,文化的沉积,无言的史书,凝固的画卷.本书收集了盂县部分古建筑的实物,包括他们的构件数据和现状照片,为我们今后更加有效地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老者”,永续利用这笔财富而尽我们的一点微薄力量。
热门推荐
  • 逆天魔神:神尊大人,请让路

    逆天魔神:神尊大人,请让路

    【本文男强女强,欢迎入坑】她,是魔界魔神,是修罗界的下一任女王。容貌倾城倾国,碧玉羞花。魔剑血染在手,灭个神界万事无忧;他,是人界神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一人就是她);神尊表示:他家夫人要什么,他就给什么,除了美男!“南宫星辰,我要美男一整打!”“夫人,你不是说要美男么,为夫躺好了。“······“两人命运般的邂逅,是新的开始。(本文爆笑开坑,欢迎跳坑!)
  • 非正式求婚

    非正式求婚

    他是事务所腹黑冷面帅阎王,她是投资公司狡猾火辣小狐狸。七年前,上班第一天遇见被校园暴力的她,救她于困境。她白眼翻上天,嚼着口香糖,学着小说里的情话撩拨纯情的他。大叔,要我以身相许吗?”一句话,他等她七年。再见时,而她却忘了他,她身陷囹吾,被他人陷害纠缠,寸步难行。他为她抛弃所有,带她逃离纷飞。即使深受重伤,仍轻声喃喃:“不怕,有我在。”她说:“你这么好,我以身相许可真委屈你。”他说:“我最大的委屈就是你不要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五千年前的诅咒

    五千年前的诅咒

    八字纯阴,天生阴阳眼,天赦入命、命交华盖背背北斗七星,我从小就体弱多病,六岁的时候被道长暂时封印了阴阳眼。十三年后,阴阳眼重开,从此开始了我的见鬼生活。
  • 此去经年

    此去经年

    他拉着她,一枚冰凉的铂金戒指滑入她的无名指,曾经照亮她的整个世界。他的骄傲,她的倔强,爱情在背叛中流失…五年后再遇见,当她当着他的面,套上另一个男人的戒指时,他又该如何面对?如何抉择?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妖下之恋

    妖下之恋

    【妖下有苏篇】有苏氏准继位者有苏灵为挽救族氏来到现代,谁曾想这一趟却是注定与某人纠缠不清的开始。世人皆道有苏狐妖蛊魅人心祸国殃民,而有苏灵却当是个笑谈。“长得丑看的姐饭都吃不下,说个屁的勾引,不过。”有苏灵笑眼盈盈。“这个还挺和我口味的。”当孤傲狡猾不近人情而又谎话连篇的狐狸遇上内敛深沉还能洞察一切的白狼,削尖的利爪不得不暂时隐藏在肉垫之下,连伸个懒腰都要小心翼翼……
  • 薄情总裁别乱来

    薄情总裁别乱来

    "谢文晨,你别在缠着我了"呵我对你是玩不够的。
  • 重生追回我的童养夫

    重生追回我的童养夫

    被渣男贱女害死的白悦心重生回到了五年前,她每天除了虐渣赚钱搞事业之外,就是想着怎么把未婚夫纪北辰给追到手!卖萌卖乖卖性感,十八般武艺她全用上了,他还是冷冷淡淡,就在她觉得他似乎不喜欢女性的时候,某男薅住了她要离开的脖领子:“女人,想走?来不及了!追了我那么久,这回该我追你了!”
  • 寻找鹿先生

    寻找鹿先生

    亲爱的长颈鹿先生,如果你愿意低头看看,我就在你脚下,一直都在,从未走远。你说这个世界到处都是玻璃渣,人之薄凉,你身处黑暗的角落,从未见过阳光。但我愿意做你的琉璃盏,日夜不辍的照亮你的方圆几里。夏川和陆垒从小一起长大,她知道他的偏执、知道他的猖狂,也知道他那不为人知的痛苦和难处,就连他一日三餐吃什么,明天要穿哪件衬衣配哪条牛仔裤,夏川也能知道后,食用指南:本文七分糖,有刀,但不见血。
  • 没有记忆的重生

    没有记忆的重生

    你说,一个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没有对过去、未来的记忆为什么认为自己是重生者,你说,十七岁去追寻“青梅竹马”的内涵……,一个腼腆的少年如何蜕变,路上的女孩变成了女人,当一切结束,又是怎样?
  • 魔法余烬

    魔法余烬

    左手掌天,右手掌地。圣殿惶惶,神域颤栗,次元震动。亡灵们明白了什么是恐惧,暗灵们蛰伏不出,还有那藏在各处的神秘存在一个个选择了继续沉睡。这不是他们的时代。斗魔大陆37500年,一个弱小的灵魂穿越而来,为了一个“平等”问题,搅乱了诸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