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18600000002

第2章 辉煌古中华(2)

仰韶文化中,先民群居形成村落,村落遗址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半地穴式结构的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居多,后期以方形多间居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的农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等,除此之外还有骨器。除农耕外,仰韶文化中的先民显然还进行渔猎。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鱼钩、鱼叉、箭头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开始出现轮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印下来的纹路,由此可见仰韶文化有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

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相当发达。主要表现在仰韶文化的农业定居村落发现多,面积大,内涵丰富,出土的农业劳动生产工具以及与农业生活相适应的用具相当多,并且还有不少农作物遗存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在中原大地约有四五千处,其中在裴李岗文化分布区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就有几百处。

仰韶文化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畜牧业经济一样,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活动,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已普遍存在,但商品经济的萌芽还没有产生。手工业生产中的一些专业性技术,主要是制陶业和制石、制骨、制革、纺织、编织等,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石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早期打制的多,比较粗糙。中期以后,磨制石器占居主导地位,是先打出初坯然后细致研磨成器的。穿孔石斧在各遗址都有发现,说明穿孔的技术已经普遍使用,而穿孔石器可以更好地制成复合工具,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西水坡文化——中华龙的起源地

西水坡遗址是在中国河南濮阳被发现的一个仰韶文化的遗迹,1987年5月,河南省中原化肥厂在修建引黄供水调节池时发现了一线相关线索,之后考古工作者对其做了大面积的发掘。它位于濮阳市区内,面积约五万平方米,被发掘的遗迹包括房基、窖穴和墓葬。其中墓葬中除仰韶文化的墓葬外还有少数属于龙山文化和东周文化。出土的文物包括陶器、石器和骨器。西水坡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文化,时间延续至周代。已发现一批房基、墓葬和窖穴,出土了一些陶器、石器和骨器,获得一批宝贵资料,其中大多属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东周时期的遗存。

文化特征

西水坡文化遗址的遗迹主要是房基、窖穴和墓葬。目前完整的房基尚没有发现,仅发现一些柱洞、墙壁和居住面的残块。墙壁用木骨结构,外部经火烧烤,地面坚硬、平整,可见当时房屋修筑已相当讲究。

这里的土坑墓的墓穴一般较浅,多数仅能容身,只有个别较大。以长方形最多。这里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有单人葬,也有集体合葬。葬式以仰身直肢为多,也有侧身和俯身的。墓中绝大多数没有随葬品,仅有个别墓内用蚌壳摆塑动物图案。

这里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有少量的骨器和陶器。器物均为制作精良的磨制器物。

龙虎图形

龙的传说很久,是古代人崇拜的由多种动物特征组成的图腾,几千年来,人们把它视为权势与威严的象征,雕于梁柱,塑于墙壁,绣成龙袍,成了真善美的统一体,故有“真龙天子”、“乘龙快婿”、“望子成龙”诸多称谓,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愿望和追求。1987年,濮阳西水坡出土的龙虎图案,是目前在全国考古发现的龙图案中年代最早,据科学测定在距今约6460±135年左右,故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此次重大发现,轰动了全国新闻界和史学界。1988年《人民画报》曾用19种文版发行于120个国家。

遗址中共有三组蚌砌龙图,第一组是龙、虎和人骨架,第二组是虎、龙和鹿错叠砌置,第三级是北虎南龙,龙身上骑一蚌砌人。三组蚌塑中都有龙、虎图像,生动逼真,是中国迄今已知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时期龙虎图形。

龙既是华夏氏族的图腾,又是人们崇拜的神物,也是巫觋与天神通话的工具。只有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冰夷(冯夷)、蓐收、四芒、祝融、禺强、夏后启等人有资格有龙,或龙师养龙,其他人是与龙无缘的。该骨架既无帝王财产的占有,只能考虑其为巫师或龙师。第三组的骑龙形象,印证了《史记·封禅书》记载人骑龙的可能性。

这些以龙虎为内容的祭祀活动的遗物。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蚌砌艺术珍器,把中国龙的图腾向前推进了千余年。

重要意义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发现报道的“龙”来看,“龙”至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关于“龙”的含义,一般认为这是古人的“图腾”或“龙”是至高无上“王权”、“皇权”的象征及“星象”象征等。

但是,濮阳西水坡处于黄河下游,应与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对社会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农业”来考虑。濮阳西水坡史前时期堆塑“龙”的“造型”,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鳄鱼之原型,即“鳄龙”。这与专家们认为的“从商开始,龙的形象渐趋统一,是政治渐趋统一,意识形态渐趋统一的必然结果”联系起来,可以推断出中国龙的主体形象至今与当地的先祖文化、仰韶文化的龙形-河南濮阳蚌壳堆塑龙基本一致。

所以,濮阳西水坡的堆塑“龙”的考古发现历史意义在于: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历史上考古发现时代最早、被多学科所公认的“龙”;濮阳西水坡遗址的“龙”,是华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来延续不断的“龙文化”(包括天文、农业等所派生的各种各样“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传基因”;西水坡遗址的“龙”与“虎”的组合出现,一方面支撑了“龙”的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极大地“改写”了中国天文学史;西水坡遗址及其出土的“龙”,奠定了濮阳及其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华夏文化形成与早期发展中的重要历史作用与“核心”历史地位。

大汶口文化——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大汶口文化大约在公元前4040~公元前224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和考古资料。

发现发掘

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于和大汶口镇相邻的磁窑镇,后来为了方便记忆就用了汶河乡镇大汶口镇的名字进行发掘,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考古学界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其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又分别于1974、1977、1978年,先后进行多次发掘。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现代的针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文化分布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泰山为中心的山东、苏北,大汶口先民最早把泰山奉为神山、圣山。在大汶口文化系统中,泰山以南的大多数墓地,墓向大体朝东,历数百年仍大体一致,显然是受某种原始信仰的支配,反映出本氏族来源之处,或为死后灵魂所归之地,都同日出东方日落西山的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这是太阳崇拜的萌芽。先民们对高接云天的泰山原始崇拜,也正是中华大地在上古时代广为流传的日神崇拜的缩影。

文化特征

大汶口文化同黄河流域其他原始文化一样,主要种植的是粟。在山东省胶州市的三里河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的碳化粟,说明粮食生产已有相当可观的数量。生产工具除使用一些磨制粗糙的石铲、石斧外,已大量使用磨砺精良的穿孔斧、刀、铲等,收割工具还有骨镰和蚌镰,加工谷物的工具则是石杵和石磨盘、石磨棒。在中晚期,出现了石镐和一些鹿角锄。各遗址出土有猪、狗、牛、鸡等家畜家禽的骨骼,表明家畜饲养就比较发达,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墓葬中不断发现整猪、半只猪、猪头或猪下颚骨,说明猪随葬的风气渐盛。在大汶口墓地,用猪随葬的墓占1/3以上,表明各氏族部落在中晚期养猪业已十分兴旺。一些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渔猎工具和野生动物的残骨,这些野生动物当是狩猎的对象。这一现象表明渔猎和采集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比较重要。

大汶口文化时期,手工业经济也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制陶业、玉石制造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小型陶器开始用轮制法生产,陶质有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类。陶器装饰以镂刻和编织纹最具特色。陶器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高柄杯和白陶器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特征的陶器。

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艺品多数是墓内的随葬品。雕塑品有象牙琮、象牙梳、雕刻骨珠、骨雕筒、骨梳、牙雕饰、雕花骨匕、穿孔玉铲等。这些雕塑品,制作都相当精细,造型优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颇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房屋多数属于地面建筑,也有少数半地穴式房屋。筑法是先在地坪上挖0.5米的基槽,槽内填土夯实。墙基内有密集的柱洞,室内有四个柱洞。在江苏省邳州市大墩子遗址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还出土有陶房模型。

大汶口类型包括山东中南部的泰安、济宁等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类型的特点表现在陶器器形上,以釜形鼎、背壶、筒形杯、盉、尊形器、圈足瓶、袋足鬶、带耳杯等较有代表性。墓葬以头向东单身仰身直肢葬为主,死者手中多握有獐牙器。早期墓葬中还有同性合葬墓。大墩子类型最初发现于江苏北部的邳州市大墩子。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的苏北地区。葬式也以头向东或东北的单身仰身直肢葬为主,死者手中也多握有獐牙器。有的墓中的死者两眼处还放有石环。三里河类型主要分布于山东潍坊地区和日照等地。葬式以头向西和西北的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半坡文化——中华文明的曙光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很久以前,在黄河流域诞生了华夏民族,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明被毁灭之后只有华夏文明将它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环境特色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1953年春,西安灞桥火力发电厂在施工中发现彩陶碎片,又在浐河东岸半坡村附近发现一处类似遗址的遗迹。后来在一口井的井壁中挖出一个完整的小型陶罐与一个完整的骨笄。半坡遗址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发掘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各类墓葬250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近万件文物,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这个半坡部落已经有人口400~600人,在当时的社会来看,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的部落聚集地。半坡村遗址是原始居民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被一条大围沟分成三部分。沟东是制陶区,北面是集体墓地,大围沟围住的则是居住区。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村落遗址略呈椭圆形,北端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居住区内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一座面积约160平方米的大房子是整个半坡部落的中心,这座大房子是氏族部落的公共建筑,是集体活动场所,是整个居住区的核心。小房子里住着过婚姻生活的妇女以及不确定来访的其他氏族男子,当然,也会有男女相对稳定的对偶婚,但绝不同于后来的一夫一妻制,子女仍旧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从墓葬的发掘情况来看,这里实行族外婚。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

文化类型

从考古学家在半坡发掘出的工具来看,半坡人不仅从事农耕、渔猎、采集等,同时还要进行制陶、纺织、制造工具等生产活动。在遗址中就出土了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培粟。居住区北部靠近围沟的地方,还有两座饲养家畜的围栏遗迹。根据出土的猪、狗等动物骨骼来看,半坡氏族已有家畜饲养,至少已经能够驯养狗和猪。

陶器的使用在制作技术上也已经采用了模制法和泥条盘筑法。在半坡时代的后期,半坡人的陶器主要用于生活用具,他们已经制作出了做饭用的陶甑。陶甑就是古代的蒸锅。先民们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出土的文物中还有埙,埙是最古老的乐器,具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点。埙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的,用以诱捕猎物,逐渐增加按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比较先进的一种汲水工具。它巧妙地运用了重心原理,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便于手提与肩背,灌满水后不容易漫出。这也许是重心原理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应用了。

半坡彩陶纹饰比较常见的是动物图像,描绘了奔跑的鹿、爬行的龟和伫立的鸟。形态生动的动植物纹样是农耕和渔猎生活的反映。除了动物造型彩陶外,半坡还出土了大量的几何纹钵,绘有大量几何图案,有三角形,方格纹、编织纹等。最有代表性的花纹是鱼类纹,常见的是单独的鱼纹。半坡早期的彩陶上,还有鱼与人面相结合的奇特形象,这种鱼与人面相结合的形象,意味着被人格化了的鱼类图像可能是半坡部族的图腾,具有氏族保护神的性质。从陶器上发现22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半坡文化是继承老官台文化发展起来的,而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的,因此半坡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800年左右,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的原始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也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大溪文化——古文明的发祥地

大溪文化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因四川省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400~公元前3300年。

遗址发掘

同类推荐
  • 医疗革命(青少年科谱知识丛书)

    医疗革命(青少年科谱知识丛书)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青少年科普知识”丛书,主要精选现代前沿科技的各个项目或领域,介绍其研究过程、科学原理、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等,使青少年站在当今科技的新起点寻找未来科学技术的契入点和突破口,不断追求新兴的未来科学技术。
  • 碧海狂啸:可怕的海洋灾害

    碧海狂啸:可怕的海洋灾害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由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在逐渐减少,但遭受的经济损失却在不断增加。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海洋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必将逐步升级。《碧海狂啸(可怕的海洋灾害)/海洋大视野科普文丛》力求以质朴的叙述说明科学内涵,以哲理思考去启迪人们反思,从而提高人们的危机意识,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防灾减灾人人有责,并激发我们的兴趣,让我们学会科学防灾的同时,计转们更加热爱海洋。
  • 地理知识知道点:地球的变脸:天气与气候

    地理知识知道点:地球的变脸:天气与气候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关注气象的问题,依此安排自己的出行、生产等问题。这里的气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气。天气是指经常不断变化着的大气状态,既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大气状态,也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连续变化,所以可以理解为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统称。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雪、霜、雷、雹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本章着重讲述了大气层、天气与人类生活、天气预报、气象卫星,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 海洋知识趣味小百科

    海洋知识趣味小百科

    近几年来,科普的观念已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以前说到科普,主要是灌输讲解式的科学知识普及,但现在更需要的是“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的思想,强调科学家(或专家)与公众的平等、双向对话;强调交流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的社会作用;强调科普的文化性、娱乐性、时尚性、探奇性、情感、审美、体验性和可视性等特点。
  • 地球消失记——大地母亲的叹息

    地球消失记——大地母亲的叹息

    本书讲述了目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土壤污染严重的状况,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以及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重点培养青少年对环保的认识和对土地资源的珍视。
热门推荐
  • 最强宿舍

    最强宿舍

    神州国内,蓉城一中的宿舍楼内,312号男宿,有8个学生正大眼瞪小眼的互相对峙。沉默了一阵儿,坐在一号床位的刘桓率先开口:“咱们几个这是都穿越了?”语气充满难以置信。。(ps:作者新人,不喜勿喷)
  • 情深不寿就此别过

    情深不寿就此别过

    恋爱四年,私信无数,原以为穷人家的女孩可以靠努力找到自己的爱情,而现实终将教会你: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
  • 她俩的故事在这里

    她俩的故事在这里

    社会小哥哥在一次意外中认识了一位小仙女,苦恋中的小故事,带来的不仅仅是难搞,更是幸福
  • 维摩经玄疏

    维摩经玄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孑影

    孑影

    情不为生死,缘注定因果,遇帝不败真命已失,轮回碑上刻汝名,一步一叩首,往生路上待魂归......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做个好梦哦

    做个好梦哦

    睡前小故事祝你入眠~~~~~~~~~~~
  • 你值得更美

    你值得更美

    《你值得更美》是Roger第一本与女性朋友谈变美的方法书,在书里他分享了自己在行内一路走来的工作经验、人生态度、美学观点以及怎么去发现自己个性美的方法。他一直引以为傲的是,能利用自己在彩妆业30年来的经历,可以帮助女性变得更美丽。为女性创造美丽,是他多年来努力持续不断在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了快乐,也让许多的明星变得更光彩动人,更是让许多自信力不够的平凡女性重塑了信心,发现到自己个性中的闪光点,从而让自己的美变得独一无二。Roger深信,美丽并非难事,只要你观念正确,用对方法,相信他,你将发现自己能变得更美丽。
  • 人生Xz

    人生Xz

    一个平淡无奇的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感受人生
  • 语文课超有趣: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三年级下册)

    语文课超有趣: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三年级下册)

    “语文课超有趣”系列由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担任顾问,由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学者团队,按照“新课标”要求,以温儒敏高效语文学习理念为核心编写。本系列围绕新版教材的课文篇目,同步进行相关知识的汇总、梳理、延伸、启发,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周边的历史、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配套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是语文教育研究领域多位名师、专家共同推荐的语文课内同步拓展阅读教辅书。配套性:与新版语文教材同步推出,根据课文篇目进行针对性编写。知识性:精选课文周边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每一课背后的知识体系。趣味性:打破刷题、死记硬背模式,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趣味。启发性:提供跨学科知识转化的钥匙,引导学生自发拓展认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