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168600000014

第14章 拨开怪异行为的迷雾,认清孩子的心理本质(2)

孩子爱说谎,很多父母都会觉得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是孩子恶劣人格的开端,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坏习惯。但实际上,孩子说谎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有科学家认为,人从生下来那刻起,就有欺骗和说谎的能力,甚至刚出生的婴儿,也拥有一种天生的了解他人的能力,因此哪怕他们还不会说话,也会用自己的表情去欺骗大人,而当孩子学会说话之后,说谎就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就认为:“撒谎的倾向是一种自然倾向,它是如此自发、如此普遍,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明白了这些,那些“匹诺曹”的父母们就该放下过于焦虑的心了:孩子撒谎是很正常的。

从孩子撒谎的目的来说,由于他们思想单纯、智力有限,因此撒谎一般都不是为了骗人,大多只是由于认知的狭隘,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说出来的话即使不符合事实,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在说谎。正如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斯特恩所说:“儿童直到七八岁,都不能完全陈述事实,他们并非要欺骗谁,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扭曲现实。”因此,父母发现孩子撒谎,尤其是8岁以下的孩子撒谎,不要轻易地将这种行为与孩子的人格、品质联系起来,而是要了解孩子撒谎的原因,引导他正确地认清事实,杜绝撒谎。

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撒谎”时常会带着“幻想”的意味。比如,他们可能会说自己看见蚂蚁在水中游泳了、小狗在天上飞了等大人看来非常荒诞的话。这一方面说明孩子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可能透露出孩子的意愿,比如他想要飞到天上,或者想亲自体检一下游泳的感觉。这时,父母不要随便说孩子“瞎说”,要把事实告诉他,让他明白自己说的事情不可能存在;同时,如果发现孩子确实把自己心中所想说了出来,那么父母就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意愿。

有的孩子会恶作剧似的编一些谎话,比如无中生有地说奶奶打了自己;有的孩子则因为犯了错,害怕父母的责罚,因此否认自己的行为。这两种撒谎行为看起来有些“恶劣”,但也并不代表孩子的品质就是恶劣的,而有可能是父母曾经的反应导致了孩子“再犯”。

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该理论提出,根据一方操作形式的不同,可以促使另一方的行为增强或者减弱。操作形式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这两种方式使用不当,都可能造成孩子说谎。其中,正强化是指给予愉快的刺激,使行为得到强化。比如,一个孩子有一天无意撒谎,说自己在学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母亲如果不仔细询问事情经过,立刻给予奖赏,孩子就会受到正面的刺激,进而不断说出类似的谎话。负强化是指消除厌恶的刺激,使行为得到强化。比如,孩子每次回家晚都会受到父母的批评,但有一次他谎称自己是为了帮助同学才晚回家,因此躲过了父母的惩罚,下次他也会为了逃避惩罚而继续说谎。

由此可见,对于孩子来说,即使说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躲避惩罚,带有一定的不纯的目的,父母也不要认定孩子的品质出了问题,其实这多半是孩子“条件反射”般的歪曲事实,是父母曾经给过他错误的反应而造成的。这时,父母要纠正孩子的行为,首先要告诉他:“做错事没什么大不了,大人有时也会做错事,但说谎就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了。如果你能跟我们说实话,做一个诚实的人,爸爸妈妈就不会惩罚你。”其次,父母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一般来说,孩子的“谎话”都很“劣质”,不是太夸张,就是带有明显的漏洞。比如,他可能会说自己单独帮老爷爷把三轮车推上了坡,说是小狗跳上了书架打碎了上面的摆饰,甚至每天回来都说学校考试了、自己得了第一名……当孩子这样说时,父母不要含糊过去,要将事情问清楚,得到真实的结果,再做判断。这样,孩子就会明白谎言会被揭穿,撒谎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以后就会减少撒谎的频率,甚至不会再撒谎了。

当然,父母要想不让孩子沾染上撒谎的坏毛病,自己就要以身作则,先做一个诚实的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要随意欺骗孩子。一旦欺骗,要立刻向孩子说明,并且道歉。别为了自己的面子,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父母小贴士

孩子就像一棵树苗,因为有风等客观因素的存在,长歪似乎是一种必然趋势。父母的作用,正是及时纠正树苗的长势,保证它的朝向没有偏差;而不是不允许它有长歪的趋势。所以,对待孩子的撒谎行为要有一颗平常心,当然也要有立刻拯救的意识和决策。

4.老和妈妈对着干——孩子陷入了“禁果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禁果效应”,本来指的是恋爱中的男女受到父母的反对时会更加相爱。不过这个效应同样适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当父母越是反对孩子做某件事时,孩子做这件事的愿望可能就会越强烈。因此造成了孩子逆反,看起来就好像总在跟父母对着干一样。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苦恼:孩子原本乖巧听话,但到了某一个时期,突然变得“逆反”起来,不愿再听父母的指挥,甚至专门和父母对着干。父母指东,他偏要朝西去;父母下一个指令,他的“不”就立刻脱口而出。要他别将水杯打翻,他偏偏要故意弄翻它;刚下过雨,告诉他别踩在水坑里,他就偏挑有积水的地方走;让他穿好鞋再下床,他偏要光着小脚在几个屋子间跑来跑去……

为什么孩子会变得如此逆反呢?父母可能一时间接受不了,但从人的心理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心理学家之所以提出“禁果效应”,是建立在这样的研究结果之上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做一个被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总来为自己决定事情、替自己做选择,并将这些强加于自己,就会感觉到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抗拒心理——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倾向于选择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因此,处在“逆反期”的人们才会常常去做一些明知不对的事情,他们这时也许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有错,而只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主权。这一点在孩子身上同样存在。

而孩子之所以会由听话变得不听话,是因为孩子从生下来起就是依赖母体的,几乎没有自我意识,因此父母说什么他就会听什么。而到了2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显现,这时就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主权”落在了父母手中,于是便极力想要“抢”回来,这才会出现开始“不听话”的现象。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对事物认知的深入,这种情况会有所缓解。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来一些孩子、几个茶杯,实验者把茶杯倒扣在茶盘里,放在孩子面前——孩子毫无兴趣。但当实验者对孩子说“不要动这些茶杯”之后,孩子不甘心被禁止,几乎所有的小手都开始趁着实验者“不注意”的时候企图偷偷掀开杯子。这时,实验者突然说道:“你们要想看就看吧。也没什么稀奇的。”这句话说完,竟然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放弃了掀看杯子。

父母一旦明白孩子的心理之后,就可以找到应对的办法了。既然孩子是在维护自己的“主权”,那么就尽量将决定权交给孩子,让他拥有决定事情的权力,这样孩子就不会再为了和父母对着干而一味做错事。

对于一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做到的事情,或者说非做不可的事情,可以通过改善沟通技巧来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比如,有些孩子不喜欢喝水、不喜欢吃水果,父母越是强迫,孩子越会反抗,坚决不从。这时,父母不妨对孩子说:“如果你现在不渴,那就等下你觉得渴了再喝。我可想多喝一些水呢!”也许孩子过不了一会儿就会朝父母要水喝。关于吃水果,父母也不要强迫孩子“吃个苹果”,可以问孩子:“宝贝儿,你是想吃苹果,还是想吃香蕉?”这样,孩子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有选择的权利,就不会对吃水果那么抗拒了。

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父母则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决定,这样一来能够减少孩子的反抗情绪,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二来也可以避免因为父母包办太过,孩子失去自己的主见。生活中有些父母总是管得太多,不准孩子做这个,也不让孩子去那里,孩子失去了很多自我探索的机会,不仅心中的逆反情绪会越来越严重,还有可能形成沉默寡言、犹豫没主见的个性。父母不妨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他在独自做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减少与父母的对抗。

孩子逆反,陷在“禁果效应”中,其实也不是一件坏事,只要父母懂得引导,还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好处呢。

蜜蜜是个长相甜美、身体修长的小女孩,大家都说她是一块天生学舞蹈的好材料。蜜蜜自己也很喜欢舞蹈,于是在她5岁的时候,妈妈就为她报了一个芭蕾舞培训班。开始的两年里,练习虽然比较辛苦,但因为蜜蜜很喜欢,所以从来没有叫苦叫累,而是学得非常认真。妈妈看了也很高兴。但就在第三年,蜜蜜有了一定的基础、眼看就要小有所成的时候,她突然产生了厌烦情绪。她甚至觉得,别的小朋友放学就能回家玩、看动画片,妈妈却要“逼”着自己不停地练舞蹈,对自己很不公平。于是,她开始喊累、开始偷懒。面对蜜蜜的态度,妈妈知道,如果“牛不喝水强按头”,只会让她更加反感。

几天后,妈妈买回一双非常贵的芭蕾舞鞋,还有一套国内顶级老师的舞蹈教程,但只给蜜蜜看了一眼,就锁在了柜子里,并告诉她“另有用途,不许乱动”。这一下,蜜蜜像被拿了魂儿似的,每天惦记着那双精美的舞鞋,还想目睹一下顶级舞蹈老师的风采。于是,她开始妥协,向妈妈保证自己会好好练舞蹈,希望妈妈能把两样东西送给自己。妈妈拒绝了两次。在第三次蜜蜜诚恳地向妈妈请求的时候,妈妈将舞鞋和教程给了她。蜜蜜对这两样东西很宝贝,再也没说过自己不想练的话,而是比以前更加用心了。

“禁果效应”是一种人之常有的现象,父母不用为孩子陷入这个效应而担心,只要学会变通,提高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就能化解孩子的顽强反抗;同时,要是能够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它还能成为父母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形成良好习惯的帮手。

父母小贴士

夏娃偷尝了禁果,潘多拉打开了宝盒,为什么危险的“禁果”总是格外受欢迎?它不是真的甜,而是代表了一种权力。正像一个国家需要拥有自主权一样,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也是自主权。开始追求自主权的孩子,就像是一只风筝,父母将线拉得越紧,孩子就挣扎得越厉害。不如给孩子足够宽松的空间,给他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让他“飞”出自己的精彩。

5.有恋物情结——孩子需要情感寄托

中国有句谚语:“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这句话形容的是孩子的情绪变化很快,大人很难捉摸。实际上,不只是孩子的脸、情绪,孩子的心思也是很难捉摸的,大多数时候他们喜欢新奇的、新鲜的事物,常常看到新的就忘掉旧的;但有些时候,他们又会对一件旧物情有独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爱,甚至是依赖。

有些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这样的情况:常常抱着一个玩具或者其他物品,几乎是走到哪带到哪,有时还会对着它倾诉、爱抚。如果别人将这件东西拿走,孩子就会表现出非常激烈的反抗情绪。如果你的孩子有类似行为,那么就要当心孩子可能有“恋物情结”了。

儿童的恋物心理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众多的同类物品中,孩子只喜欢其中的一个,比如,同样的毛绒玩具,他只要那一个,即使有了磨损、残缺,也舍不得丢掉;第二,每天都离不开它,甚至一刻也离不开它,吃饭、睡觉、外出、玩,就连上学也要带着它;第三,孩子经常对着它说话、闻气味、吮吸,好像它是自己不可或缺的亲密伙伴一样;第四,不管物品多么破旧,孩子也拒绝换新的,哪怕是换一个一模一样的。

孩子迷恋某种物品,其实是安全感缺失的一种表现。恋物是一种依恋行为,是孩子在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过渡期间所产生的行为。孩子产生依恋行为,绝大多数发生在出生后6个月至3岁之间,在2岁左右时表现得最为强烈。孩子依恋某种物品,是因为它能给孩子安全感,是孩子内心的依靠,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容易让孩子形成依恋的,大部分是那些孩子经常接触到的、可以让孩子拥抱的、享有绝对控制权的物品。比如他们经常盖的毯子、经常用的杯子等。

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恋物情结,适当地依恋某种物品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父母不用过于担心。但如果孩子的恋物情结比较严重,比如过了5岁仍有恋物情结并且趋于明显,那么父母就要当心其发展成为“恋物癖”。性学研究表明:性变态中的恋物癖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就已经显示出明显的恋物迹象。所以,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比较严重的恋物倾向,就一定要通过适当的措施来缓解或消除孩子的恋物情结。

同类推荐
  • 图解九型人格

    图解九型人格

    本书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九型人格的基本理论,并在九型人格的应用上下足了笔墨,职场中的人,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职场优势生存的答案,领导可以从这里发掘选人、用人、激励以及提高领导力的有效措施;员工可以从这里学会如何突破自己个性的局限,冲出“事业高原”的方法;销售人员能够更深层次把握客户的行事风格以及利益需求,更好地满足对方,取得理想的业绩,在日常生活中,本书也是不可多得的工具;人际交往中,它让你洞悉他人的性格特征、交际风格,从而获得理想的沟通效果;与爱人相处,它告诉你如何更好地欣赏对方,改善夫妻关系;教育子女,它为你指明九型孩子的引导方法,让你能更有效地帮助子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 知人知面知心的行为心理学

    知人知面知心的行为心理学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它包括有声语言和身体语言两个方面,其中身体语言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体某些部位的表情、姿态、动作、生理反应以及衣饰等透露出来的心理信息。它同有声语言一样,甚至比有声语言更能反映人真实的内心。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皱眉凝眸……这些行为往往能够揭示人的情感、态度、智慧和教养,它们同有声语言一起构成了人类的语言,共同传递着人内心隐秘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掌控人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人知面知心的行为心理学》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让读者在看后能够掌握察言观色的技巧,并且将其应用于日常交往中,成为交际场上掌控局面的人。
  • 狡猾的心理学(畅销升级版)

    狡猾的心理学(畅销升级版)

    这个心理学备受关注的时代,我们不仅要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还有认识心理学的现象和规律。只可惜,由于一些错误的想法、偏激的观念,人们常陷入自我构建的陷阱中,看到的世界不是真正的世界,看到的自己也不是真实的自己。本书从身边的小事入手,愚弄大量案例将心理学现象解析透彻。生活上的烦恼、工作上的不顺、同事之间的摩擦、恋人之间的争执,这些事每个人都会遇到,每个人都会经历。从这些小事中发现心理学陷阱,探索心理学原理,这便是本书的宗旨之一。
  • 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过目不忘的记忆法》通过讲解和生动的举例,对记忆的原理进行了详细解读,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记忆的种类,判断出自己的记忆类型、记忆等级,本书中,作者抛开繁杂深奥的理论,利用生活小故事层层激活你的大脑,带你突破记忆力极限,检测记忆训练效果,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 荣格心理学

    荣格心理学

    《荣格心理学》收录了荣格的经典之作《心理类型》与《荣格自传》。《心理类型》是人格类型理论的源头,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发展出了社会人格学、威尔莱测试、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科尔斯人格气质量表、艾森克个性分类、NEO-PI-R等多种人格理论;《荣格自传》中,荣格毫无保留地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读者一起探讨他那精彩的一生和他毕生研究的精神世界。阅读本书后,读者能够根据内心体验来了解自己、读懂他人,更好地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热门推荐
  • 解梦缘

    解梦缘

    一个在大众中不起眼的少女,每天晚上却会在梦中梦到一些与这个世界不符合关联的事情,而且这一觉醒来总是在中午,因此丢掉了很多工作,但少女并没有放弃,终于在一家叫解梦缘的地方找到了工作,也是在这里少女开启了一系列的梦幻之旅……
  • 学校那点儿事

    学校那点儿事

    其实作者懒得写介绍姑且算一个高三宅男,蓝小天,穿越到异世之后发生的二三事,在一切都结束后,蓝小天却突然发现自己被一个大学录取了,来接蓝小天的人居然是异世之中所遇到的人,那个学校会是怎样的一个学校呢?
  • 相恋99天傲娇老婆求收养

    相恋99天傲娇老婆求收养

    正常版:苏晗为了寻找亲生父母,在养父母的告知下,把伊寒抓了起来,最终,伊寒告诉了苏晗一个“惊天秘密”。在追查她的亲生父母之时,两位自称是苏晗失忆前的男朋友找上门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一切,又从何说起?智障版:看少女如何逆转人生,看渣男欺骗无知少女,看白莲花勾引女主未婚夫?哼哼,有我顾娘子在,还怕女主会找不到属于她的爱情吗?答:自然会。
  • 掌控超能

    掌控超能

    天生双子,身负超能。这是属于凡人的世界,但也是拥有着超能与异术的世界。在被光明所压迫的阴影中,苟延残喘的人们将会作何决断?
  • 雁门集

    雁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只余剩米慢慢煮(种田山头火俳句300)

    只余剩米慢慢煮(种田山头火俳句300)

    本书是日本自由律俳句代表诗人种田山头火的俳句精选集,其俳句不羁于传统的五—七—五音律,正如其生命不拘于世俗,自由迁徙。山头火的俳句,是延绵无尽的青山、秋雨、鸟与花,繁复的自然意象折射着他对禅与道的理解,同时也关乎生命的冲动——孤独与乡愁。本书从山头火的代表作《草木塔》和诸多俳句集之中遴选俳句300首,辅之以日语原文及注解,以助鉴赏。
  • 怎么一直是你啊

    怎么一直是你啊

    去奶奶和爷爷的老战友秦润良家拜访,却看到沙发上坐着的秦凡,“怎么又是你?”“怎么和长辈说话的。”毕业后的秦小桃硬着头皮来到精诚集团面试,打开面试室却看到面试官们的正中间坐着秦凡,“怎么又是你?”“怎么和总面试官说话的?”一夜醉酒后,醒来发现旁边躺着个男人,秦小桃忍着害怕和后悔,试着去看清男人的长相,“怎么还是你?”“嗯?那你希望是谁?”
  • 励志生存(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励志生存(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本丛书内容纵横,伴随整个人生成功发展历程,思想蕴含丰富,表达深入浅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智慧力量开发的功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够起到启迪思想、增强心智、鼓舞斗志、指导成功的作用。这套书系是当代成功励志著作的高度浓缩和精华荟萃,是成功的奥秘,智慧的源泉,生命的明灯,是当代青年树立观念、实现财智人生的精神奠基之作,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付佳精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就算是地精我也认了

    就算是地精我也认了

    《神迹》是一款超越所有其他游戏一个时代的全景式网游。主角熊颜是其中一位普通玩家,但是因为一次日常对话,触发了隐藏剧情,从而获得了独特技能。并利用此技能不断赢得在线奖励。最终在一年后获得最终大奖时,却发生了意外。导致大家都穿越到了游戏世界里。而他更是成了一只绿皮细胳膊细腿的小地精。并因此遭到其他人的排挤。但就算是这样,已经习惯独来独往的熊颜并没有在意。反而还松了口气,并带着他那不能说的秘密,开始了他的游戏世界冒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