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173300000022

第22章 《礼记》: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2)

礼失求诸野。为了钻研礼学,孔子曾去杞国(姒姓诸侯,夏后裔)寻找关于夏礼的资料,去宋国(子姓诸侯,殷商后裔)搜集关于商礼的资料,可惜得到的信息很少。他考察周礼时发现,周礼早已在周幽王、周厉王时期的****中遭到严重破坏。唯有鲁国(姬姓诸侯,与周天子同宗)保存的礼差强人意。

但是,追求完美的孔子依然对此不满。他今天闷闷不乐,就是因为发现在蜡祭中的郊天谛祖仪式并不符合周礼的规定。

孔子生气有另一个因素。礼乐文明是周公旦创建的。而鲁国恰恰是周公的封国,根红苗正的礼仪之邦。按照当时的规矩,只有历朝天子的嫡系后裔,才具备奉行郊谛的资格。例如,杞君作为夏禹的嫡系后裔,宋君作为商契的嫡系后裔,都能郊天谛租。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祭祀天地,诸侯只能祭祀社神与稷神。如今,鲁君居然也这般数典忘祖,可见周礼真的衰败了。

鲁君到底哪里不符合周礼呢?孔子指出了至少五处问题。

第一,祭祀的祝词和报词,应该收藏在宗庙,可现在却交由宗伯太祝和巫官史官来保管。此举不合周礼,说明其中有鬼,孔子称之为阴谋。

第二,醆斝是用于献尸的酒器,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用。如今鲁君作为诸侯也敢用,这叫作僭越。

第三,冕弁兵革分别是国君的礼服与武备,如今却收藏在卿大夫之家,这难道不是大臣威胁国君吗?

第四,卿大夫竟然也在封邑内设置百官,私造祭器,声乐齐备。这种不合礼法的国家就是混乱之国。

第五,给国君效力叫作“臣”,在卿大夫家当差叫作“仆”。臣仆若是遇到丧事或新婚,主君至少在一年内不该派遣他们做事。可现在有的人在服丧期间带孝办公,或是与家仆杂居在一起,贵贱不分。孔子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君与臣同享国家。

那么规范的君臣之礼又是怎样的呢?

按照周朝分封制度,天子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其子孙做诸侯,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其子孙做大夫,大夫有采邑养活其子孙。这才是叫周礼规定的王制。因此,当周天子到某个诸侯国视察时,必定要住进诸侯的宗庙。但是,天子一定要注意举止符合礼仪,否则就是天子带头坏法乱纪。而诸侯如果不是有探病吊丧之类的原因,也不应该随便进入臣子的家,否则就是君臣互相戏谑。

无论是周王室还是诸侯,无论是主君还是臣仆,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周礼的规范。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

在孔子看来,只有这样,君臣才能各司其职,根据礼仪背后蕴含的天地之道与德政精神来治理国家。只有君臣明礼,才能明察秋毫,妥善侍奉鬼神,制定合理的制度,做到公平赏罚。为政措施得当,君主的权威就能得以维护。反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人人都不以礼为准绳,君权就会动摇。紧接着,大臣反叛,小臣窃取国家利益。到时候,就算用严刑峻法,也只会乱上加乱,让士人不能正常做事,百姓无法安心生产。因此,不遵守礼的国家,都是孔子眼中的有疵病之国。

要做到这点,国君就要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否则上行下效,必然会进一步让情况恶化。这就是孔子对鲁君的行为感到闷闷不乐,在齐景公问政时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根本原因。

3.《礼记》中的“小康大同”指的是什么?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高层将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定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小康社会”。现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概念出现得晚,但“小康”一词早已出现。在《礼记·礼运》中,“小康”与“大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这既是孔子对上古历史的总结,也包含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有一回,孔子参加完鲁国的蜡祭后,与其弟子言堰谈了许多关于礼仪的内容。

他的开场白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按照孔子的说法,上古时代是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人们都推举贤能之人执政,做人讲究诚信,彼此关系和睦。人们不只关爱自己的亲人与子女,也以同等的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全天下的老者都能安享晚年,壮者有事业可做,孩子都能健康成长,鳏夫、寡妇、孤儿、残疾人、有病的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照料。

每个男人都安守自己的本分,恪尽其职,而每位女子都能嫁入好家庭,获得幸福。那个时候的人们并不贪财好利,他们不认为财物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中,只是不希望让财物白白扔在地上。他们只是担心气力不是生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只为自己的事卖力。因此,人们没有必要用诡谲的谋略来钩心斗角,盗窃作乱的人也销声匿迹。社会治安状况极好,所以,人们只需把门户从外面带上,而无需特意上锁。这种理想世界就叫作“大同”。

那这种大同世界在春秋时代还存在吗?孔子对此给予了否定的答案。

他继续说道:“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仅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孔子的这段话,常被认为是对夏启开启的“家天下”时代的描述。

按照儒家的传统观念,上古五帝采取的是禅让制,当时是“公天下”阶段,是高度理想化的大同世界。而后来君主从禅让变成了世袭,于是“家天下”的时代开始了。而原先“天下为公”的精神,也随着大同世界的结束而沉沦。

孔子不无惋惜地指出,如今天下已经归一家所有(按照当时的观念,东周王朝依然是姬姓家族的天下),所有人都只为自己家的事情考虑,只亲近自己的双亲,只爱护自己的子女,财富都想让自己占得,力气也只用于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天子、诸侯、卿大夫也将传位于子子孙孙视为最根本的礼法。

为了维护这种“家天下”的秩序,人们建造了城郭与护城河作为屏障,以礼义道德为纲纪,以此来规范君臣的尊卑等级,来使父子的亲情变得更亲密,使得兄弟和睦友爱,夫妇相敬如宾。礼义是大经大法,被人们用来设立社会制度,确立田产与住宅的归属,褒奖那些智勇出众的贤能之人,把功勋记入自己的档案。如此一来,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钩心斗角的事也愈演愈烈,阴谋诡计与干戈兵戎屡见不鲜。

那么在“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年代,就没有什么闪光点了吗?

当然有。孔子一口气列举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六位圣人君子。其中,前五人都是现代圣王,周公旦虽然没有称王,但曾经代理天子行使摄政大权。在孔子看来,他们六人就是大同世界结束后所产生的伟大人物。因为这六人无不是将“礼”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们在“礼”的指导下伸张正义,考察办事是否有诚信,指明人们有何过错,充满仁爱精神,言行讲究礼让。他们的事迹向民众展示,一切都是有礼可循的。若是有不遵循礼义办事者,在位者要被赶下台,老百姓会将他当成祸害。这就是小康时代的世界。

从总体上讲,孔子心目中的“大同世界”对应着三皇五帝时代,而“小康世界”则是夏、商、周三代,春秋比西周小康社会更加混乱不堪。其实,他的看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五帝时代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人口少,社会结构简单,生产力水平低,所以治理方式比较粗放。而进入夏朝时,人口已经变多,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不足以解决生存矛盾,于是组织效率更高的君主制出现了。随着科技与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后来又从农业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人口规模空前扩大,君主****模式完全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故而又被现代民主制度所取代。

也就是说,历史虽然有时候会倒退,但总体上一直在发展。而孔子与儒家的徒子徒孙却认为历史是在倒退发展。上古时期优于三代,三代优于春秋战国。总之,今不如古,是古非今,源于儒家学派的一个基本观点——法先王。

法先王就是以失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发达的上古礼治社会——大同世界,就是这种历史观的衍生物。

在还没脱离原始社会的上古时代,部族之间的杀戮与奴役其实非常严重,社会物资极为匮乏,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很低。而周公制礼作乐的条件,恰恰是生产力得到了极大飞跃,社会财富达到了新的水平。若非如此,华丽而奢靡的礼乐文化,也不可能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若要维持烦琐冗长的周礼,必然要花费大量的财物。“礼不下庶人”的根本原因,就是平民百姓无法承受这笔沉重的经济负担。孔子所谓的“礼”,实际上是以周礼为现实原型。尽管上古时代可能存在相对简单的“礼法”观念,但真正“郁郁乎文哉”的礼治社会直到西周时才建立。而且随着西周的灭亡,天下从此进入了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境界远低于“大同世界”的“小康世界”。

其实,孔子在很大程度上是托古鉴今。他精通诗书礼乐,熟读历史典故。对比鲁国的现实,先代圣王所在的世界更令他向往。孔子相信周礼曾经让天下和谐安宁,只要每个人能克己复礼,能做个文质彬彬的仁义君子,就能让****的天下重归安宁。

他说:“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

孔子的意思是:“礼”是“义”的实体。用“义”的准绳来衡量“礼”的条文,没有哪个不符合的。虽然有些东西先王并没制定相应的礼仪,但我们依然可以根据“义”的主旨因时制宜。义是辨别是非的标准,衡量仁德的尺度。符合这种标准,就能变得强大。仁是义的根本,又是顺应天理人情的体现。谁能保持仁德,就会受众人尊敬。因此,不用礼仪来治理国家,就好比不用农具耕田。制定礼仪时不以仁义为指导思想,犹如耕田而不下种子。

在他看来,邦国灭亡,家业破败,个人遭遇不良下场,都是因为抛开了“礼”,走上了歪路。假如能遵守礼义的话,个人、家庭、诸侯国、天下都将受益。

以礼义修身养性,就能让四体健全,肌肉与皮肤饱满,个人的生命状态就强健。以礼义持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家庭的发展状况就良好。以礼义治国,大臣恪守法纪,小臣廉洁奉公,文武百官各尽其职、同心同德,君臣之间能相互指正对方的过失、相互勉励,国家就能兴旺发达。天子以道德为骏马高车,将音乐当作御手,诸侯礼尚往来,各国卿大夫遵照法度办事,士人互相考察信义,民众以睦邻之心友好相处,这就是全天下的繁荣康宁。

将这四者合在一起叫作“大顺”,也就是说能营造一个无限接近“大同”的理想社会。虽然在古代这个梦想没有真正实现,但孔子提出的“大同”与“小康”,对后来的中国人却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仍然激励着国人不断奋斗。

4.“三纲五常”讲的是什么样的伦理?

一提到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确立了封建等级秩序中的基本道德观念,即臣、子、妻要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关于“五常”有几种说法。按照第一种说法,“五常”是五种做君子的准则,分别是“仁、义、礼、智、信”。唐朝学者孔颖达在注疏中说:“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五常就是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封建社会里,三纲五常一直是封建礼教的核心内容。尽管每个时代的礼仪风俗各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没脱离这个范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三纲五常虽贵为儒家伦理道德的大经大法,但在现实中也不是绝对的。例如,“君为臣纲”一条,强调的是君主对臣子的绝对支配。可是儒家士子同时怀有另一个理念——“从道不从君”。

儒家推崇的上古圣王,如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都是一等一的明君雄主。他们得到众人拥戴,并不是靠向臣民灌输“君为臣纲”的思想。相反,他们尊重能才、礼贤下士,故而能让天下士民归心。所以,当君王不敬贤的时候,士子们就不会死板地执行“君为臣纲”的教条,而是以五花八门的方式进谏君主。

在战国时代,齐宣王曾经召见隐士颜斶。他趾高气扬地说:“颜斶,你上我前面来!”

不料,颜斶却对齐宣王招手说:“大王,你上我前面来!”见到君王不行大礼,真是无法无天。而齐宣王因此生起一肚子火。

左右近臣纷纷劝颜斶道:“大王是一国之君,你是臣子。你要求大王上前来,这样不合君臣之礼的事,可以做吗?”

同类推荐
  • 易经

    易经

    《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尊享着无比崇高的地位。而在道家经典中,《易经》也享有与其在儒家经典中相同的地位,被道家奉为“三玄之冠”。真正算得上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易经》,曾给出了这样的定位:“易道广大,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可算是对《易经》全面而重要的评价,甚至无论从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讲,都是世所罕见的,也从来没有一部著作能够产生它那样的重要影响。
  • 宋辽金元诗词

    宋辽金元诗词

    本书选取了国学经典著作中很多优秀的作品及资料,博采各类经典作品的长处,并有所创新,以使得本书风格迥异、卓然超群,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全新感受。
  • 空青水碧斋诗集校注

    空青水碧斋诗集校注

    蒋诗还有善用典故的特点。他的用典大都与诗的内容配合默契,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相对零散的用典在蒋琦龄的诗作中数量众多,比比皆是,也有一首诗中密集铺排用典的情况,如《寿阳奉祁太保相国六十韵》,短短一段诗中,共有二十个典实。他并不是为炫耀学问而用典,而是典实均有所指,希望能对清王朝起到警醒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蒋琦龄的诗歌从全国范围来看,不算有名,但在广西有一定的影响,在清朝两代全州文人中,可称上乘;和前辈大诗人以及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相比,不算出色,但从总体上看,他的诗歌不管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特色看,都具有一定而独特的价值。
  •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

    《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热门推荐
  • 痛但是很快乐

    痛但是很快乐

    人生有许许多多的挫折,但是在挫折后面有一个温暖的支撑点,她只是苦苦寻找,老天只果真是太爱她了,给她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直到这种苦苦寻求苦无结果,直到自己打算放弃的时候,抓住希望,人生不过如此,诸多玩笑过后,一切的酸甜苦辣如同过眼云烟,想起来总还是痛,但是有句话这样讲:“痛并快乐着。”(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五魂破天

    五魂破天

    “叶天,你太不要脸了!”路人甲,怒气冲冲。叶天付之一笑:“要脸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小爷的名言,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叶天,你卑鄙,竟然偷袭我!”路人乙,身负重伤。叶天奸诈笑道:“你是白痴吗?我们可是对手啊!小爷的名言,对于敌人,不用客气,能偷袭,绝不正面战斗!”“叶天,你刚刚不是很狂吗?有本事别跑啊!”路人丙,追杀叶天而去。叶天不逊笑道:“有本事追上小爷再说!小爷的名言,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 大空界

    大空界

    漫长的时光长河,吾有三生,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一片犹如星域般存在的大宇,数以万计的大宇都在围绕着中心耀眼的犹如大日一般的宇宙,这是一切的起源,但不再是最初的归处……他们、她们、它们所追寻的不过是一片永恒的乐土,而我不然,长生不死又如何!永恒长存亦是一种孤独的煎熬……即使万古长寂众生覆灭又与我何干,踏破万祖大地,我亦要寻找到你的印记……
  • 钻石闪婚之天价贵妻

    钻石闪婚之天价贵妻

    本文男强女强,一对一宠文。她在孤儿院活了二十二年,被亲人一朝认回。原以为找到家的温暖,却不想一切都只是一场阴谋。传闻苏家大小姐在孤儿院长大,却长得倾国倾城,惹人爱怜。传闻陆家少爷天生命硬,克死了两位前任未婚妻。从继母跟同父异母的妹妹谈话中得知,她的亲生母亲是被这个继母害死后,才得已小三扶正。为了给冤死的母亲报仇,她豪不犹豫的嫁给了陆家大少。关于结婚:苏晚情:陆大少,听说你克死俩个女人了,为了不被你克死,我要形婚。陆奕辰:我同意。苏晚情:陆大少,听说你在外面女人很多,为了我头上不冒绿光,你必须跟外面的女人断干净。陆奕辰:......我同意。苏晚情:陆大少,为了夺回苏氏替我母亲报仇,我要进陆氏上班。陆奕辰:我同意。关于洞房:苏晚情看着面前脱的光光的男人,大叫道,陆奕辰,不是说好的形婚嘛?陆奕辰看着身下的女人邪魅的一笑,你男人我身心健康,怎忍心让你独守空房,说完身子就压了下去......第二天,苏晚情拖着酸痛的身子瞪着某男。某男抹抹嘴巴,一副吃饱魇足的说,我助你斩妖除魔,你助我性福永久!本人不太会写简介,但本文绝对精彩,各位小主放心的跳坑吧,撒花!!!
  • 我爱黑帮

    我爱黑帮

    冷清清,女,现年二十有八,单身未婚。工作:银月咖啡厅经理。眼前一亮,眼前的男人真是……漂亮啊!极品阿!沉睡了二十八的心开始不安分起来。摩拳擦掌,她决定使出毕生狐狸绝学去进攻漂亮的嫩草小弟。为了防止其他人的窥视,她要不惜一切代价将他变成私人物品!唉!奈何情路坎坷,世界灰暗动乱时,天堂开了窗。
  • 坏到骨子里的反派大师兄

    坏到骨子里的反派大师兄

    混元太极神拳掌门人马宗师,扬言要用接化发,打断李长生鼻梁骨时,该如何平息马宗师的怒火?当然是跪地磕头乞求保留全尸了!小师妹被废柴小子逼婚怎么办?当然是绳子一捆送上花轿,拱手相让了。打住!以上都不可能!我,李长生,魔道圣子!坏到骨子里的反派大师兄!修为通天,两面三刀,心狠手辣,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睚眦之仇必报!又岂会迎合他人?师弟:背后有大师兄罩着,这种欺男霸女,狗仗人势的感觉太爽了!师妹:我师兄实在太稳健了!名门正道:李长生不死,我等如芒在背,夜不能寐,寝食难安!佛陀:长生施主是我见过最正派的魔道中人。法海:大胆妖孽,雕虫小技,竟敢长在生施主面前班门弄斧!大威天龙!李长生:你们不修仙吗?这么有闲工夫?天天围着我转干什么?Q群:1125341057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反转女二

    反转女二

    她视他为守身玉,他视她为心头血,可最后意难平。什么?女二和男主这么相配为什么结局死了?男主还和女主成婚了?气得我合上了《幽幽白纸书》,年纪轻轻的我热血沸腾起来。摇身一转,我竟穿越到书中去了?!还是女二?不过正和我意!既然来了,就要为她扭转结局!注:本文情节内容均依照《幽幽白纸书》而写,且《幽幽白纸书》并未在现实中某个网站发表,一切都是作者自己的臆想。
  • 三国枭将

    三国枭将

    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屠得九百万,即为雄中雄!-----------------------------------作者群:①俞涉狂斩关羽:48776213(新群)②狂砍关羽十条街:112617978(新开高级群)
  • 妖怪在学校

    妖怪在学校

    我叫“陈一南”是一名平凡的高中生。我每天的任务就是上课读书学习,以及打打篮球,健健身。过着单调惬意的生活。直到那一次意外的发生,我彻底发生了改变。然而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