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173300000004

第4章 《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3)

这段话的意思是:由诚能明白道理,这叫作心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诚,这叫作人为的教育。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诚。对事物的认知从诚开始。通过教育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然后将诚作为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就能够进一步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并将诚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要想将人格塑造到至诚的高度,在具体实践中,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择善。

善的本意是完好、圆满,是人性中较美好的成分。择善,就是在人生态度和立世标准的取舍过程中,对美好的选择。所以古人有择善如流一说。中国古人常把善和德相连,教导世人要积德行善。所以,善,是人性塑造过程中通往美好方向的基础。诚,属人性中美好品质的范畴,要做到诚,它的立脚点就应站在美好的一面。所以,择善,不仅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还是一个方向的问题。把握住了方向,就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形,就会在善的基础上一直向着更美好的一面前行。

(2)固执。

这里的固执,并不是现代人理解的行动上的顽固不知变通的意思,而指的是信念上的坚守不改变的意思。选择善作为人生的一个处世态度倒不难,难的是长期如一日地坚持下去。现实世界是物质的,存在着许许多多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各种诱惑。这些诱惑总是会与利益牵连在一起。这时,提高生存质量的需求,渴望出人头地的欲念,还有种种羁绊和幻想,都在拷问着人的心灵,也就很难让常人做到面对诱惑能坚守信念不动摇。所以,要想品德得以提升,从而向至诚迈进,就必须以善为立脚点,坚守诚的信念不动摇。

(3)博学。

博学,既指才识上的,也指一种求知态度,即广泛地学习。世界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的本质也同样如此。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学无先后之别,学无身份之别,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态度。道理明显的是,一个人如果满足于现状,甚至抱残守缺,那么,他纵有再诚的心,也只能成为阶段性人物。至诚阶段所要求的是,能“尽物之性”,能“赞天地之化育”,最终能“与天地参”。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怀着诚心广泛地学习。

(4)审问。

审问,讲求的是效果,而不是形式。对不明白的事物,不是问个大概,而是要问个清楚明白,学会思考,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这既适用于做学问方面,同样适用于做人方面。世界既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也是纷繁复杂、高深莫测的。人常说,在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活成个明白人。从求知的角度来看,问,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也是一种方法。通过审问,才能“尽物之性”,进一步朝着至诚迈进。

(5)明辨。

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更多时候呈现给人的都是一种表象。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能看清实质。明辨,也就是辨伪识真,透过表象看清实质。在社会万象面前,以诚的心态来辨别是非,这是诚的内在要求。心态端正固然好,但如果取得的效果不能合乎心性达到真的一面,那么,也就不能在还原事实面前做到诚。所以,明辨,既是由诚通向至诚路上对自身的一种要求,又是达到至诚的一种手段。

(6)笃行。

诚只有融入心性,才能达到至诚。这就要求做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对人对事都必须一心一意,心无二念,不虚伪。不能把做事情当作临时的应付,不能把做人当作人前的卖弄,而应是虚心、求真的态度,贯穿其中的就是已化为人生中的一种永恒信念的诚。诚融入心性,笃行就会成为处世态度,进而成为一种美德,而坚持下去,至诚的境界也就达到了。

达到至诚的境界,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中庸》第三十二章写道:“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以至诚之心心怀天下,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

其意义就在于,至诚能让人怀有诚挚的仁慈之心,拥有深邃的聪明智慧,具有通达天赋、像苍天一样广阔的美德,成就了圣人的禀赋和气质,能“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最终能“与天地参”。由这样的人来“平天下”,这天下就能垂拱而治。这样的天下,必然是合乎天道和人道的完美天下。

5.为什么说“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对今天的人来说,已经是相当熟悉的了,谁都能就其中的一些内容说出一些见解来。但是,如果将中庸之道的内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那对一些人来讲恐怕就是一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了。

从理论上来说,很明显,中庸之道包括“中庸”和“道”两个方面。中庸属思想精髓,道是将这些精髓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将中庸的思想融入人的本性,然后再来做人和处事,这就是中庸之道。

谁都有自己所遵循的做人和处事的准则,这就是道。在儒家看来,芸芸众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所遵循的道,不过是常人之道。常人之道纯属物质范畴,人们的思想境界始终处在物欲的包裹中,也就禁不起现实中的种种诱惑,从而让人始终处于利益的纷争之中。这也就是世间因人祸而起的灾难和动乱的根源。怎样避免这些纷争呢?当然得靠教育。通过教育让人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比如说,遵从“五达道”,培养“三达德”,懂得“九经”这种治理天下的主张等。这就是君子之道。

按上面的方式来理解,君子之道,就是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做人和处事的准则。它是儒家伦理道德观当中一种理想的自然人格标准。这种人格呈现出来就是,为人心地善良,讷言敏行,胸怀志向,内心充实,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是,《中庸》不满足于这些,还要将人的思想境界继续提升,这就是圣人之道。

按《中庸》的解释,天生诚实,不用勉强自己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就是圣人。这种人不但具有常人不具备的崇高的美德,还具有常人不能企及的无所不能的知识,属于才德全尽之人。所以,有人就将为而不争,归结为圣人之道,即圣人的所作所为都是顺乎自己的天性而来,不是通过强力来推行或通过竞争来攫取的。圣人的所作所为都是率性地符合上天的原则,非刻意所为,因而圣人所遵循的做人和处事的准则就是天的准则,而他们所行的道,就是天道。

现在再来回顾中庸之道的理论推衍。社会上通行的是常人之道,通过教育,让人的道德品质得以提升后,就能成为君子,从而让君子之道得以施行;君子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强自身品德的修养,让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升华到最高境界,他们就成为了圣人;圣人所行之道都是循天而来,因而他们所行之道就由人道上升为天道。而到这个阶段,天道和人道就合二为一了。由此再回过头来就可看出,《中庸》所提倡的不断加强个人修养的主张,它的理论依据是,圣人是可以通过自我修养来塑造成的;有了圣人,天道就可以在人间实施,这时,天道也就成为了人道。既然天道和人道能够融合,那么,《中庸》中的各种主张也就有了现实意义。反过来,它就能成为修炼人性的指导工具。到这时,就可以说,《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是建立在天道和人道能够融合——即“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上的。

天人合一实质上是一种哲学思想。它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中庸》说出了天人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将人性上升为天性中的那种至善、至诚、至仁和至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呢?当然是通过接受教育,持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由常人上升为君子,再由君子上升为圣人。到了圣人阶段,也就实现了天人合一。在这一过程中,天性与人性的合一是人格塑造的最高目标,也是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个目标或达到这个目的,起码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理智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本质思想是,倡导个人通过自觉的个人修养来提高道德品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能用一种不偏不倚、执中公允的态度来处理问题。这种态度的实质是一种道德品质的力量。现实生活往往是功利的,在利益纠纷或是非判断面前,人性中的贪婪总是会迁就个人的情感而置事实于不顾,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私利的判断或决定。所以,只有道德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会让理性占据心头,做出实事求是的判决。反过来就是,只有思想境界上升到中庸阶段的人,他才会自觉抑制世俗的缠绕,他的人格才可以继续塑造到更高境界,直到天人合一。

其二,追求与完美合一。

毫无疑问,圣人阶段是人生的完美阶段。《中庸》第二十九章写道:“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同类推荐
  • 鲍鹏山说墨子

    鲍鹏山说墨子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派,但是,在后来的历史中,几乎销声匿迹,这让后世的学者们觉得不可思议。而正因为历史记载的稀少,使得墨子本身成为一个谜。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仅有的历史记栽中去探寻墨子呢?
  • 曾国藩全书(第四卷)

    曾国藩全书(第四卷)

    讲述了曾国藩,晚清第一名臣,被誉为官场楷模、千占完人。他倡导西学,开启同光中兴,扶晚清王朝六十余年而不倒,被视为朝廷中流砥柱。伟人毛泽东云: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其影响之大。
  • 司马法

    司马法

    本书主要内容为:仁本第一、天子之义第二、定爵第三、严位第四、用众第五。
  • 孟子详解

    孟子详解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身,影响巨大。本书对《孟子》加以详细解读,包括正文、注释、译文、讲解四部分,对于读者了解、读好《孟子》,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作者长期研究古代汉语,对原书的字、词、句均有到位的把握,能读者提供准确无误的读本。
  • 道德经全书

    道德经全书

    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热门推荐
  • 无敌交易器

    无敌交易器

    无比幸运的小屁民不小心就见到了一个逆天神器。“不要着惹我,小心我玩死你们。”兄弟们有推荐票没有。来一张。有收藏没有,来一个。什么,没有,没有我可要派人去抢了。“来人将这些大大的收藏,推荐全部给我抢过来。”
  • 探究式科普丛书-无处不在的纤维

    探究式科普丛书-无处不在的纤维

    本书介绍了各种纤维材料的结构、性质、用途、制作工艺和发展前景,以及麻纤维、棉纤维、丝纤维、化学纤维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纤维新材料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 殷宫墙

    殷宫墙

    殷墙下,殷墙下,停留片刻;蔽荫中,蔽荫中,思考往事......地牢中,少年不屈为英烈;殷墙下,少女执念为鬼魂。
  • 清宫:蝶舞天下

    清宫:蝶舞天下

    她是大清的皇后,人家却说她是灾星转世,可是她夫君顺治皇帝就不信了,朕乃万圣之尊还怕区区一颗灾星?他说,今后心中只有皇后,不再宠妃……可是她一直与董鄂妃的并存着,显然她也不是他唯一的皇后……她说,你若不来,青丝谁挽?他说,待你长发及腰,就铺十里红妆……可是等待她的却是一碗堕胎药……他说,你喝了它,朕可以原谅你……她说,臣妾觉得鹤顶红的滋味,都比它好喝……他说,你若想好了,朕陪你……他阴沉森冷的脸上,带着隐忍的怒气,掐住她的颈喉,残酷的唇角,缓缓勾起,咬字含冰:“看来皇后根本不用朕保护。”勾引皇上既然爬上本宫的凤床,你当本宫是瞎子吗?
  • 彼辉玥梦魇

    彼辉玥梦魇

    跨越一切,只为了找你,而你呢?无法补偿的空缺光明的碎片消失在茫茫世界之中最终的一切还是在忘川河上?在叹息桥上?无从知晓??
  • 北溟沧海传

    北溟沧海传

    他本是诸子百家墨家的剑术传人,却因姜子牙遗留后世的太公阴符,成了各门派各霸主争斗的棋子,当弱者被欺,强者君临天下,他悟道创派,在穹冥之巔写下自己的修仙传奇,这是战国七雄争霸天下的故事,却不是历史,也不写战争,写他的侠者之气,仁者之风,写大道无形,写百家争鸣的江湖世界,书名更为巜穹冥》二字。
  • 《穿越之妓女太子妃》

    《穿越之妓女太子妃》

    当回忆洒满星空,当习惯化为依赖,当疼痛渐渐变淡也许我们的相识就是一场错误的开始时间的沙砾伴随着我对你的思念,侵蚀我的心眼角落下的泪滴,略带一丝苦涩淋过雨的空气,疲倦了的伤心,我记忆里的童话已经慢慢的融化黑夜里,陪伴着的只有我和影子爱情诞生的那年那月,我后悔爱上你我只想陪伴在你身边即使前方是悬崖情愿为你画地为牢,我在牢里慢慢变老。
  • 随笔闲诗

    随笔闲诗

    随感而发随笔而写的诗,望诸君品鉴,能够给予提议!
  • 乱世门口的风流董卓

    乱世门口的风流董卓

    三国的乱世从谁开始?董卓站在乱世的门口,左边是寒门,右边是世族,退一步是待宰的羔羊,进一步是跋扈的军阀,穿越当董卓的骆威发现,原来缔造乱世的不是魏蜀吴,不是那白脸的曹操,长耳的刘备,闭眼的孙仲谋,而是隐匿在帷幕之下的世家,一伸手把他们一一拔出,累了,如推积木般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背后一个个美女接踵而至,本书本着风流但不下流的原则,唱一曲三国乱世的写意风流。
  • 霸道王爷野蛮妃

    霸道王爷野蛮妃

    为救哥哥她当街拦了当今皇帝次子,战功赫赫的锦王。却不料引祸上身,被他强娶进府。历经磨难,她爱上了他,原本打算安生度日努力为人妻,却不想他为娶南国公主而休了她?草,老娘包袱款款流浪江湖去,却不料他又来寻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