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213700000007

第7章 文学创作与读者效应

文学同读者的矛盾,似乎是一个潜在的逆定理。这并不是说,文学同读者永远处于对立的两极,因而可以不去体察和关注读者大众的审美热点,而是说,文学的发展沿着自身审美的轴线,而文学的读者是一个多元的文化层次的复合体。不应以所谓众口难调来放弃对于读者大众共同审美追求的契合,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阅读心态,总不免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读解(欣赏)作品的差异。另外,我们谈论文学同读者关系时,是基于一个时期的文学总体景观,而不是以一部作品或一类作品来评估的。

文学汲绠于社会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的情感欲望,生存状态,心灵行为等,是文学表现的主旨。文学可以引起轰动效应,无非是读者从文学中找到自己思想行为的契合点,甚至找到了热烈的或郁闷的精神寄托处和宣泄通道。这是从一般意义上说的,也可以从新时期文学发展历程中找到明证。另外一面,文学自身有一个自足的审美价值体系,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文学读者”引导和制约着“读者文学”的发展;但从现象发生学角度看,文学作为客体又有自身的“行为规范”,也就是作为审美样式的文学它所具有的艺术不可重复性、独创性等等,需要变大众审美心态为独特的审美表现形式。这或许有时候要悖离一种时尚和趋向,不能不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因而,当我们看到一些较为强调艺术的审美特征而反响甚微的作品时,不必惊愕地视之为与读者隔膜和疏离,也许从恒远的时间看,这种不轰动的文学却更应得到重视。由此,忽视合与离、异与同的客观性,只是我们论者的一腔善良愿望,更多的时候,是以异和离造成了发展中的矛盾运动。

当然,我们是以文学引起过“轰动效应”,也即文学有着同读者十分强烈反响的论点为前提的。有同志对文学的轰动效应不以为然,认为文学(包括艺术)不曾有过也不应有轰动效应。这似乎不切实际。远的不说,新时期小说《班主任》、话剧《于无声处》、电视剧《新星》及至近期电影《红高粱》等都博得了读者(观众)“严肃”的反响(这里又不同于那种通俗音乐似的效应,故以名之)。文学轰动效应并不是它的“降价”。轰动效应并不应看成是一种政治待遇(虽然有时候不免有某种政治性的意义),是时代需要了文学,也是文学适应了时代,但文学的成熟又不是以它有否轰动效应为标志的。

从文学本体来看,文学不排拒一定的社会反响,强烈的轰动效应促进文学自身价值的确立。不过,文学的生命力,是基于长远的价值评判。对于性急的批评家和读者,强烈的及时的反响能够满足于对一个时期文学成绩的总结;殊不知,文学的收成不应是着眼于某个局部和某一阶段,即不同于农家收获的以年度计,要从更长远的时间跨度来归纳和梳理,文学的成绩估价才不致拘囿于太狭隘的圈子。认识历史需要当代角度的观照,同样,认识当代需要历史的眼光,文学也是如此。那么,轰动与不轰动的并不构成文学实绩的强弱盛衰,常常有趣的是,并非轰动的却成了传世之作。

如果仅从“效应”角度来看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我以为,应该有这样的区分,即大众读者与文学(专门)读者。前者的阅读多是从文学社会性角度,把现实生活中种种优乐愁喜渗入到阅读的情绪之中,希图从文学排遣现时的烦难困惑,满足生理和心理的正常的或变态的要求,也包括某种政治失意和得意者对于文学的曲意逢迎和任意歪曲。这种读者是大众型的(尤以前者为多)、混合型的,那么,他们的反映和效应有时候并不一定以越强越好,或说成为文学价值的正比,即所谓在其它的正常渠道和机制没有尽到责任时,千头万绪维系于功能有限的文学一端。这种反响和效应,多少说明了政治的不正常,而文学又不可能达到期望的目的,于是越是借助于强烈效应,越容易忽视通过正常社会渠道排解读者的需求。对文学来说,则容易在这种自己力所不逮的情势下又去疲于应和,成为虚假的暂时的效应(当然也不排斥有一种真诚文学引起的轰动),另外一类文学的读者,是指把文学还原为一种艺术,以趋功利的眼光去看待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效应。这一部分读者,它既包含了大众读者对文学表现人生情感的审美评判,又是把文学看成一个本体存在的艺术品,于是,文学对于他们应该越有轰动越说明其价值,只有在这种阅读中找到认同和肯定,文学既不受制于社会性之累,又不与社会相游离,才有其更高更完整的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既不应追求轰动,也不回避讲求效应。唯此,才能够在读者、社会心理、专门家之间找到平衡。说到此,应该申明一下,把读者分为两类,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也不是说雅俗就不能共赏。

一九八八年四月二日《文艺报》

同类推荐
  •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无话可说。就像是平时,见到陌生人,硬生生打完招呼就卡在那里,不会找话题不会聊天,甚至自己一个人开始发呆,不知道说什么。在那段时间里,我写不了一个字,连自己曾经的那点伤春悲秋都没有,连谈论自己的欲望都没有。那一段时间是我最难熬的。后来慢慢地我尝试写短句,每天记下流水账,写一点自己的心情。慢慢地我发现,不是我无法写作,而是时间改变了我。十年里,我们邂逅真实的自己,并不是久别重逢,而是故人归来。
  • 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

    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

    当诗人遇到爱情,世界上就有了最美的语言,那就是情诗! 《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精选中国古代的爱情诗篇,用诗一般的语言,从相遇、相思、相守、离别、离弃、祭奠六个方面对这些情诗进行了解读。作者在品读、解析的过程中挖掘出了诗词背后诗人们的爱情故事,呈现出了诗词的写作背景。《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历史爱好者以及对诗词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侠骨柔情

    侠骨柔情

    人各不同,这也许是这个世界最有趣的事情。相貌、习惯、气质等种种不同,还不过是表面,人心之不同,才是根本。金庸小说中的《天龙八部》,就是写入心不同的名著。王语嫣人美情美,是天人中之女子。萧峰豪迈磊落,如同神龙。貌美而善妒之秦红棉当然是阿修罗……种种人的不同在其不同的心,而种种人的命运也无非是他们自己的心做造作的后果。“既种业因,必有业果”,叶二娘哭求无用,虚竹刚刚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而父亲就受罚并自杀,这一切的事情的前因,实际上不仅仅是早埋伏于山洞偷情时刻,而是早埋伏于那和尚和少女的心中了。
  • 春天借我一双手

    春天借我一双手

    自己的诗歌就是自己的图腾,而自己的思想就是图腾的颜色。
  • 中国文学批评小史

    中国文学批评小史

    本书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系统地加以论述。自先秦至晚清,共分七编,后有小结。著者关注每一阶段时代思潮、社会风气和文学创作的特点,在此背景上介绍文学理论的兴起与汩没,以及各家各派之间的继承和发展。
热门推荐
  • 君临天穹

    君临天穹

    烽烟兵戈战王殇,左锋芒,右青光,二刀无双,剑圈谁敢往?千古狂徒生死量,逆乾坤,荒天章
  • 赢得人脉的社交诀窍

    赢得人脉的社交诀窍

    现代社会中,网络的普及更为人们的沟通开辟了全新的空间,创造了全新的天地。社会中的生活交往,商务交往,友情交往,借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已变得日益快捷、便利和时尚。但不要忘了,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在人际交往中,任何时候、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人的智慧与人的情感。以一种高尚的人格做人,以一种独特的魅力社交,丰富的人脉就自然掌握在你的手中。
  • 穿越之百转千回

    穿越之百转千回

    青春少女因一场变故而穿越到一个不知名的朝代,成为备受宠爱的郡主,机缘巧合结识太子......最后因为误会,因爱生恨.......
  • 白自忠的未来

    白自忠的未来

    有短篇小说组成的短篇小说集,有时会掺杂中篇小说,有一部分会关联本人其他作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当你所害怕的变成你唯一能依靠的

    当你所害怕的变成你唯一能依靠的

    正式:为什么人类对于蛇类有天然的恐惧,是因为不怕蛇的人在几万年之前就已经死了。恐惧是进化的根源,恐惧是凌驾于基因之上的情绪,那么一个无所畏惧的人怎样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生存呢?简述:我,无所畏惧,求捶!
  • 在谈恋爱的时候冒出奇怪事情

    在谈恋爱的时候冒出奇怪事情

    故事纯属虚构,请勿模仿。充满奇妙旅程的魔幻学校故事,请各位细品请勿白嫖
  • 不问苍天问鬼神

    不问苍天问鬼神

    “驱除鞑虏,天道残缺匹夫补,虎贲三千,不破黄龙誓不休!”一个现代人回到了兵荒马乱,烽烟四起的元朝末年。从郑斌变成了邵强,在这段风雨飘摇,视人命如草芥的历史中,他将如何安身立命,命运是否真的可以掌控!?一个英雄草莽,世道离乱的时代,震撼你的不是杀伐决断的暴戾,而是天地不仁,义无反顾的一种坚持;冷眼旁观,世事洞明的一份悲悯;生死之交,惺惺相惜的的一种温情;死神手里,彼此眷顾的一份感情。这里有你感同身受得苦难,也有让你热血激昂的传奇!用泣血的文字,触动我们麻木的心灵。
  • 花蒂

    花蒂

    在美好的青春岁月中,那些曾经一起开放的花朵,一起经历了青春的迷茫、无奈和忧伤。闫青、田佳新、文君这三个女孩在八十年代中期虽然没有五彩缤纷的高中生活,但她们之间淳朴真挚的友谊为苍白的青春涂抹了浓重的一笔。然而,却因为“我”的错误,致使高考让这几个孩子走向了不同的命运,并残酷的为她们的友谊埋下了悲剧的伏笔,两位挚友,一个带着对朋友的恨而离开,一个带着对宿命的无奈而失去常人的意识,只有“我”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一直生活在自责和内疚中,无以解脱,无法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