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222600000011

第11章 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心灵变幻(3)

历史证明,他的选择,是一次成功的探险:

一、它的成功在对比上。首先,在色彩上,和桃李是鲜明的对比;其次,在受欣赏和被漠视方面,二者的对比也是很鲜明的。

二、它的成功还在想象和观念的更新上。桃李虽然鲜艳而且倍受瞩目,但生命却很脆弱;荠菜花从色彩到形态都不及桃李,但是它有自在的生命,不以世俗的欣赏为意。

三、它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想象的开拓上。在辛弃疾写出这首词以前,从来春天的美好都是和鲜艳的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成规,好像在鲜艳的花朵以外,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可能似的。辛弃疾以他的创造显示,春天的美好还可以从最朴素、最不起眼的荠菜花开拓出新的想象天地。桃李花的美,已经被重复而变得有点俗气了,而荠菜花的美却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考验。

四、这首诗,在用词方面非常大胆。一般说,词比诗更接近口语,更有世俗的情趣。这里的“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有”,“春在溪头荠菜花”的“在”,都是律诗绝句中可能需要回避的,但用在这里既很口语化,又对应了平民家园的心态。这同样也是一种诗意。

看来,辛弃疾对这个荠菜花很有点得意,在同一组诗作中,他又用了一次,但诗化的程度却明显逊色。

春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开头两句可以说起得平平,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勉强要说,只有第一句中的“知”字,把雨当作有生命、有意志的对象来表现,用得轻松,不着痕迹,轻轻带过。但诗人却不在这一点上下工夫展开想象。如果真的要往下发展,把雨写得有生命,有意志,就不是这首诗沉潜、凝重的风格了,而是强烈的情感流泻的风格了,与全诗表现一种默默的、无声的、自我体验的温情不相统一了。

题目叫做“春夜喜雨”。春雨,是表现的对象;夜,提供了感觉的特殊条件。喜,才是全部感情的主线。但是,全诗中没有“喜”字,着力表现的是无声的喜的感觉。因为是无声的,便更加是内心深处的。

喜,因春雨而起,但这雨在夜里。夜里的雨和白天的雨不一样,它是看不见的。所以第二联就写这个看不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随着风,一般应该是有声势的,但这里却是“潜入”的小雨,偷偷的,无形、无声、无息的。接着是“润物细无声”,不但看不见,而且听不到。感官无法直接感知,可诗人还是感觉到了,凭着敏锐的想象吧。这里的关键词是“细”和“润”。这就让读者感受到了春雨的特点:细、小、微,细微到视觉和听觉都不能直接感知,但诗人还是感觉到了。这表现的是什么感觉?过细的感觉,“润”的感觉,不用看,也不用听,外在感官不可感,却流露了内心感受的喜悦。所“润”之物,当然是植物——农作物。说的是物之被润,表现的却是心的滋润。无声的微妙胜过有声。只有心灵过细的人,才能感觉到这本来不可感觉的感觉;只有具有精致的内在感受力的诗人,才能为生命看不出来的潜在生长而体验到默默的欣慰;只有关切国计民生的人,才能为一场无声的细雨感到由衷的欣慰。

读这样的诗,第一,要抓住诗人表现的雨的特点,是夜里的雨,看不见、听不见的。第二,要抓住夜雨的感觉特点,把不能感觉的感觉,感觉到内心深处去。虽然无声无息,但却感到了“润物”,在那个以农为本的时代,在那个战乱的日子里,这便自然有一种欣慰之感。

诗凭什么感人?一般说是以情感人,陆机《文赋》中说“诗缘情”。这大致不错,但这还不完全,还要加以补充。如果把情感直接说出来是不能感人的,诗要通过特殊的感觉来传达感情。在这里,如果杜甫直接说他为春夜的雨而感到喜悦,那这不是诗。杜甫在整首诗里,一个“喜”字也没有,但却提供了一系列很微妙的喜悦的感觉,让读者体验这种别人感觉不到的精致的感觉。这就叫感染。

“润物”这句诗看来没有多少惊人的词语,但在千年传诵的过程中,衍生出了象征意义(如形容某种思想和人格对他人的熏陶),诗句内涵的召唤性,其潜在量之大,正是诗句成功的标志之一。

下面两联,转换到外部感官上来。第三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因为雨有利于国计民生,所以它是美的。这种美用光和色的反衬来体现:云,一片漆黑,提示了地域特色——平原和江河。只有在平原上,视野开阔,云才会在田野的小路上;大幅度的黑色背景是雨之浓也,用船上唯一的灯火来反衬,很明显是为了突出雨夜之黑,和那一点温暖的光,二者在互相反衬中显得很生动。

这种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面用“绝”和“灭”来强调千山万径一片空白,后面用“孤”舟和“独”钓来突出唯一的人物,打破了空白。又如王安石在《咏石榴花》中写道:

农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木须多。

还有,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光有这样一种大笔浓墨的图画,在杜甫看来,可能还不足以充分显示春雨的可爱、可喜。于是他在最后一联再来一个对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用第二天早晨的明亮,反衬昨夜春雨的效果:第一,这下子不是看不见了,而是看得很清楚,很鲜明,红红的。但这还不够,还要加重感觉的分量——“湿”。这就点出了和一般日子里的红花的不同,雨后的红花,红得水灵灵的,这是绘画上强调的“质感”。第二,更为精彩的是,杜甫强调了雨后红花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重”的感觉。这是绘画艺术上强调的“量感”。花的茂盛,花的潮湿,变成了花的重量感。用重的分量,来表现花的茂盛,这是杜甫的拿手好戏,他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中写过: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不过这一次用的字眼是“压”而不是“重”。反过来,还有另外一种量感,比如秦观在《浣溪沙》中说:

自在飞花轻似梦

突出花的量感,说它“飞”还不够,还要把它和缥缈的梦联系起来,让读者去体悟其中的意味。

前面已经说过这首诗的题目中有个“喜”字,但通篇不见“喜”字,可是读者仍然能感觉到喜悦之情,这是因为,所有的喜悦都渗透在关键性的感觉之中,在用得特别精彩的语言中,读者从无声的“潜人”、悄然的“润物”,从“云俱黑”、“火独明”,从红湿而下垂的花朵中,感到了杜甫的欣喜。他的喜悦有两种:一是默默的、内在的、不形于色的;一是外在的、视觉的。如果没有这些细微的感觉,这些恰到好处的语言,杜甫的喜悦就是直说出来,读者也是没有感觉的。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旧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上选了贺知章的《咏柳》,诗后还选了一位唐诗研究权威的赏析文章,阐释这首诗的好处在于:第一,万千柳丝表现了“柳树的特征”。不但写了柳树而且歌颂了春天。第二,从“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看到,诗人歌颂了“创造性的劳动”。

这样的阐释,几乎是无效的,根本经不起推敲。

写出了(反映了)对象的特征,就是好诗吗?抒情诗以什么来感人呢?是以客观对象的特征来感人,还是以主观情感感动人?

这样的阐释,也是扭曲的。这是一首唐朝高级知识分子写的诗,他的脑袋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样的观念吗?再说,一首好诗,一定要有如此这般的道德教化作用吗?

这表明机械唯物主义和狭隘功利论,至今仍然在严酷地束缚着我们。其特点就是连分析抒情诗都不敢强调是人主观的情感感动了人。

正是因为这样,这些赏析文章才不得要领,时时用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语来搪塞读者,如“构思新颖”、“比喻十分巧妙”、“形象突出”。岂不知,读者期待的正是构思新在哪里,比喻如何巧妙,巧在哪里,形象是如何突出的等等。

机械反映论的特点,是满足于客观对象和艺术形象之间的统一性。因而,虽然文章的题目叫做“赏析”,却没有任何分析。本来所谓分析,起码应该分析矛盾,如果拘泥于统一性,就谈不上矛盾。号称分析,却为什么连矛盾的边都沾不上呢?因为一切经典文本的形象都是完整的、天衣无缝的,从表面看来是没有矛盾的。矛盾是分析出来的。而分析是要有方法的。

这种方法并不神秘。粗浅地说,就是“还原”,也就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家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了差异就不愁没有矛盾了。

在这首诗里,最精彩的是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赏析文章说,“比喻很巧妙”,巧在哪里呢?用还原的方法,首先就要问,“二月春风”原来是不是“剪刀”?当然不是。不是剪刀,却要说它是剪刀,就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歪曲了,但是,诗歌给人的感觉不是歪曲,而是充满了感染力,而且经受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考验。第二,可以肯定它是很艺术的。第三,矛盾在于,本来“春风”是柔和的,温暖的,一般,不大好用剪刀来形容的。有人说,二月春风,虽然说的是阴历,等于阳历的三月,毕竟还是初春,还有一点冷,所以用刀来形容并不是绝对不合适的。这有一点道理。但是,同样是刀,为什么只有剪刀,比较贴切?如果换一把刀——二月春风似菜刀——行不行呢?显然是笑话。这是因为,汉语的潜在特点在起作用。前面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中有个“裁”字,后面的“剪”字才不突兀。如果用英语,就没有这种联想的自由和顺畅。在英语中,“剪”和“裁”,并没有这样现成的组合关系,而是两个不相干的词,cut和design。

这是诗人的锦心绣口,对汉语潜在功能的成功探索。

而这种成功的探索,表现的并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美的惊叹。美在哪里呢?

前面一句说“万条垂下绿丝绦”,意思是柳丝茂密。按还原法,一般的树,枝繁则叶茂,而柳树的特点不同,枝繁而叶不茂。柳丝茂密,而柳叶很纤细,很精致。诗人发现了这一点,就觉得这很是了不起,太美了。

再用还原法:本来柳丝柳叶之美是大自然季节变化的自然结果,但诗人开导,用无心的自然而然来解释是不够的,应该是有意剪裁、精心加工的结果。诗人想象这种美的欣赏和感叹,本身就有独立的价值,不用去依附道德教和认识价值,这叫审美价值。

春天的柳叶柳丝之美,在诗人看来,比自然美更美。

有了还原法,诗中一系列矛盾就都显示出来了。

第一、二句的矛盾:柳树本不是碧玉,但就要说它是玉,柳叶不是丝的,却偏偏要说它是。这里当然有柳树的特征,但更主要的是诗人的情感特征——用珍贵的物品来寄托珍贵的感情。从语言的运用上来说,这样的说法,并不见得特别精彩。这种手法在唐诗中是很普遍的。最为精彩的,是后面两句,把春风和剪刀联系起来以后,前面的句子也显得有生气了。剪裁在古代属于女红,和妇女联系在一起。有了这个联想,前面的碧玉“妆”成,就有了着落了。女红和“妆”是自然联想。这首诗在词语的运用上就显得和谐统一了。但光是这样分析似乎尚未穷尽这首诗全部的艺术奥秘。因为裁剪之妙,不光妙在用词,而且妙在句法上。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明明要说是二月春风剪出来的,却为什么先说“不知”?这首诗之所以精致,就是因为诗人追求句法在统一中的错综。精彩的唐诗绝句,往往在第一、二句是陈述的肯定语气,第三、四句,如果再用陈述语气,就会显得呆板,情绪节奏也嫌单调,不够丰富。绝句中的上品,往往在第三句变换为祈使、否定、疑问,或者感叹。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祈使句和感叹句。

如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里的第三句是否定语气,第四句是反问的感叹语气。

如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里的第三句是疑问语气,第四句是否定语气。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里的第四句是疑问语气。

再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第三句是否定语气。

以上所有的句法结构都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在第三、四句让句法和语气变化。所以元代诗论家杨载在《诗法家数》中特别强调绝句主要在第三句“转”的功力。因为像绝句这样每句音节都相同的单纯节奏,只有在第三句或者第四句的语气上转折一下,才不至于显得单调,这种在语气的统一和变化中达到的和谐才不呆板。

同类推荐
  • 希利尔趣讲世界地理

    希利尔趣讲世界地理

    希利尔以旅行家的独特体验,给孩子们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有趣见闻,让他们放眼去看地平线后面的大千世界。地理在希利尔笔下,不再是和气候、贸易、工业、制造业、各种各样的特产联系在一起枯燥的说明书,而是一种探索,探索的方式便是旅行。读完本书,你便和这个风趣幽默的天才老师一起,环绕地球旅行一周啦!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柳林中的风声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柳林中的风声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少数民族节庆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少数民族节庆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主要内容包括:节庆文化概述;东北内蒙地区少数民族节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节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节庆等。
  • 学生心理描写范文阅读与指导(下)

    学生心理描写范文阅读与指导(下)

    本套书从服务于学生作文的目的出发,提供了学生有效阅读的不同范文,主要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风俗描写、叙述方式、抒情方式、话题表达等类文章,同时还提供了相应的阅读与写作把握方法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能够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
  • 学校知识类活动组织策划(上)

    学校知识类活动组织策划(上)

    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本义则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所以,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就是为了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
热门推荐
  • 烈女求歌

    烈女求歌

    求歌转过身,看着容若那双含笑的眼睛,调皮道:“半夜三更在这里打扰人睡觉,不知道是何居心?”容若接过话:“居心没有,好心倒是真的。”求歌眼波流转道:“阿猫阿狗会有好心?除非太阳东方不出西方出。”容若噗嗤一声笑了出来。他走近求歌:“听说你决定嫁给张纯了?”“我嫁谁与你何干?”“当然有干系。因为我不容许。”容若盯着求歌的双眼。“我的婚姻大事还需要你容许吗?”她迎上容若的眼睛。
  • 风卷魔云

    风卷魔云

    上古年间,诸神之战,致使天柱不周山倒塌。银河之水倾泻人间,人间大乱,女娲炼石补天之后,人间重新回归平静。平凡少年厉云在母亲临死之际,得知了自己的父亲名为厉恨天。而父亲另外一个身份竟然是魔界之主魔帝。母亲一生希望各界能和平共处,而父亲的欲望却越来越大。而就在这时人间风云又起,厉云究竟该怎么做。他还能像以前一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下去吗?因为重名的原因所以这里起名为风卷魔云,而陨羽也换笔名为偌小白。欢迎各位欣赏《魔云记》,也希望各位能多多指点。。。。。。
  • 地平线的狼烟

    地平线的狼烟

    七岁那年,潘的姐姐发动了西则政变,杀死了除他之外的所有宗室男丁。十岁那年潘接到了他姐姐送来的天霜战争学院入学通知书。一同到来的还有一句话。要么去,要么死。
  • 命犯桃劫

    命犯桃劫

    一个性格木讷有情有义的少年,命犯桃花,却诸多阻碍。想详细了解,请多加关注~一本很轻松的爽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睡睡御用群:399163107欢迎大家讨论交流~
  • 二战风云[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

    二战风云[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

    19世纪30年代的世界山雨欲来风满楼,战争狂人希特勒粉墨登场,他将德意志引入迷途,并搅沸了整个世界。在这场空前绝后的“死亡游戏”中,英杰与枭雄辈出,正义与邪恶在硝烟中短兵相接。穷兵黩武的法西斯分子在世界各地燃起战火,战事不断升级。各条战线、各个战场上,诸兵种联合作战,炮火映红了暗夜的天空,垂死士兵的眼中充满对生的渴望……这是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反法西斯阵营军民万众一心,一番生死决战后,希特勒饮弹自尽,法西斯走入绝境。人类只有不忘战争之痛,才能倍加珍惜和平。
  • 蜜桃冰红茶

    蜜桃冰红茶

    讲述顾温宸与穆星瞳兄妹恋爱情故事。从车祸相遇,公司相识等等等。
  • 华山剑气

    华山剑气

    灵气复苏一百年,妖魔乱世,江湖纷争再起,这是一个剑客获得金手指,成为顶尖强者的故事。【玄戒:我能强化剑气,无上限。】
  • 四季风沙

    四季风沙

    三月花开,风,,,,,,吹醒了沉睡的世界当幻觉打败真实一切都来到梦境欢迎,,,,,,
  • 校花的全能保镖

    校花的全能保镖

    一份责任,一个承诺,让杨凡成了校花的贴身保镖,原本只想过平凡生活的他,却因此再一次陷入不断的风波当中······
  • 农门娇娘不二嫁

    农门娇娘不二嫁

    一场空难,身为制香师的薛娆穿成了寡妇阿娆。穿成寡妇就算了,邻里亲戚惦记着想把她卖给邻村的那个傻子最后赚一笔也罢了,身为现代女性,一个人潇洒训落,大不了就是收拾收拾走人——可偏偏天公不作美,她就还正好带着一个球。拖油瓶眼巴巴望着她,就算她是后娘,她也没法铁石心肠到这个地步。只能麻烦来一个只一个,来一双秒一双,顺带发家致富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