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254100000007

第7章 举旗东讨西征(五)

家乡濠州到手,朱元璋大喜过望。立刻萌生了衣锦还乡,祭奠父母的打算。

转瞬之间,离开钟离太平乡孤庄村已经二十一个年头了。从军后离开濠州南略定远,也过去了整整十二年。幼年时的饥寒窘困。至今记忆犹新。父亲兄侄的惨死,一想起来便心头颤动,热泪涔涔。破茅屋里的炊烟,学屋里的嬉闹,牧牛娃的恶作剧,佛坛前的香火……家乡的一切,都勾起朱元璋深刻的回忆与无限的遐想。痛苦不幸的幼年,寻不出几丝可咀嚼的甜味,苦涩和伤感却总是溢满心头。故乡呦,不过是一幕幕不堪回首的,隆剧,一曲曲掺和着泪水的哀歌。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切统统成了过去。怀揣汤和的书信、光着脚丫从军的莽和尚,如今成了拥兵百万、号令一方的主宰,人人仰望的吴王!他的发迹,谁都咂着舌头,连称奇迹。许多一起并肩征伐的伙伴,多少人成了刀下之鬼,遗尸疆场。自己却多次大难不死,遇难呈祥,并且步步发达。这除了得之于勇敢的拼杀、主要来自于命运。不错,是命运!是父母在天之灵的庇佑。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护佑厚恩,必须尽快地回乡祭奠父母,为他们建碑立碣,重修墓园……

不过,在朱元璋的潜意识里,还有另一层故意的显耀:一吐当年在家乡受欺凌、被冷落讥笑的恶气。不然,他尽可以轻装简从,不必如此张扬。

四月十二日,即徐达攻克濠州的第四天,朱元璋便迫不及待地从应天出发衣锦还乡。

“祭祖”的行列威武雄壮:兵马,扈从,执事,仪仗上万人,浩浩荡荡,逶迤十数里。博士许存仁、起居注王祎等文臣随行,准备随时提供咨询,并将他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以备载人史册,流传后世。

回到故乡,朱元璋驻扎在皇觉寺里。第二天一早,他便带上许存仁、王祎及几个随从,来到孤庄村查看祖坟。来到当年殡葬父母的地方,久久愣在了那里:满目荒草荆棘,仔细观察了好久,好歹才辨认出几乎变成平地的父母坟墓。

当初殡葬父母时,连块坟地都没有,是好心的刘继祖老人送给他一块墓场,才草草将老人埋葬。二十多年过去了,没有人前来添一锹土,烧一张纸钱。难怪成了不敢辨认的乱草岗……

想到当年的穷困与凄凉,朱元璋匍匐坟前,大哭一场。

朱元璋与许存仁、王祎商量,重新踏勘吉地,隆重迁葬。二人急忙答应,四出寻觅高明的堪舆先生。

“不可,不可。这里地势虽然略嫌局促些,但左伏龙,右栖凤,北依青冈,南望平畴,是一块难寻难觅的风水宝地。倘若重新起坟,只恐泄了山川灵气呀。”堪舆先生大摇其头。

破了风水,可是非同寻常!朱元璋只得遵办。划进一大片土地作为陵园,将原来的坟墓加高加大,昼夜进行赶建。青石围墙,白灰漫顶,树碑立碣,朱柱白栏,顿时大变了样子。

择定吉日,举行了隆重的奠安仪式。僧道吹手,牛羊三牲,纸灰飞天,香烟氤氲。朱元璋素冠白缨,粗布孝服,再次拜奠在修建一新的陵墓前。

他的父母在天之灵,真该含笑九泉了。

朱元璋牢记着恩人汪妈妈和她的儿子汪文,更没有忘记好心的刘继祖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刘朋。趁着陵墓修建期间,他拜望恩人,访问乡亲。刘继祖夫妇已经去世,朱元璋亲自去墓地进行奠扫。汪妈妈和他老伴还健在,朱元璋急忙前去问候。亲切攀谈之后,给他们留下了白米五斗,白银二百两。另外,朱元璋还隆重设宴款待家乡父老。一百多位花甲老人应邀赴宴,一派欢声笑语,说不尽的颂扬感戴。心花怒放的朱元璋,殷勤地劝酒布菜,一派不忘旧情的谦虚胸怀。

离开家乡前,朱元璋把刘朋、汪文二人叫来,问道:“我想委派个差事,不知你们愿不愿意?”

两人齐声答道:“吴王,你老人家有用得着小人的地方。尽管吩咐。哪有不愿意之理?”

朱元璋说道:“当年,乡亲中最为厚待我的。只有你们二家。我给你们一个永久吃饭的差使:看护陵园。”

两人急忙跪到地上谢恩。朱元璋阻止道:“不必多札。我先人的陵墓在这里,要仰仗你们费心呢。你们再招募二十个人,一同用心守护。”他指指身边的银两、绸帛和粟米说道,“这一点东西,聊以报答昔日的恩德。”

四月二十五日,在家乡待了十二天的吴王朱元璋,告别乡亲,返归应天。送行的人群,绵延数十里。朱元璋对送行的父老一再劝道:“父老乡亲们,兵祸已经过去,大家抚妻育子,各安生业吧。你们的租赋,我告诉你们的父母官,从此免征。两三年之后,我还会回来看望你们的。”

那些看着朱元璋长大的老人们,那些曾经和重八一起打闹戏耍过的中年人,那些久闻大名未见其人的年轻后生们,都一齐跪拜在地上,感戴他的免税恩德,为贫瘠偏僻的小小孤庄村,能出一个震惊天下的。“王爷”而惊诧欢腾。

朱元璋走了之后,陵墓继续大兴土木:建祭殿,树石坊,雕翁仲,垒围墙……两年之后,巍峨庄严,金碧辉煌,规模巨大的朱家陵园,出现在孤庄村的土地上。时间老人的脚步,蹒跚走过了六百四十年。如今,那些历尽兵燹劫难的碑亭殿堂,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东倒西歪的断碑残碣,缺头少臂的翁仲,匍匐在荒草棘丛中,仰望着西风残月,叹息倾诉……

朱元璋说,两三年后再回来扫墓、看望乡亲,并不是随口一说。他对平定全国、推翻元王朝已经有了大体的设想。这个设想,很快被证明是切合实际的。到那时,他要再次荣耀地衣锦还乡。

回到应天,朱元璋立即部署对张士诚的大举征讨。

大规模行动之前,朱元璋和刘基一起,将徐达和常遇春,召到西苑,当面征求意见。

他盯着两位爱将,说道:“此次出兵,要一举将张士诚吃掉,至于怎么个吃法,我想听听二位的。”

急性子常遇春抢先答道:“逮猛禽,先捣他的窝。捉老鼠,先熏他的穴。咱们应当直捣姑苏。狗日的老窝破了,其他城池,不用打,也得乖乖地投降。”

徐达缓缓说道:“依末将之见,还是先从四周人手为好。先剪掉其羽翼、枝杈,待姑苏孤立无援了,可以一举而下。”

朱元璋扭头向刘伯温问道:“军师,请说说你的高见。”

“属下赞同左丞相的主张。”刘伯温点头答道,“愚以为,张九四乃是盐枭出身,与大将张天骐、潘原明情同手足。如不先分其势,而率先攻打姑苏,张天骐,潘原明必然并力援救。一旦张天骐出湖州,潘原明出杭州,援兵四集,取胜困难得多。不如先攻湖杭,剪掉他的羽翼,然后移兵姑苏,则胜券在握。”

“哼!捣了他的老窝姑苏、湖州、杭州还有什么心思抗拒?不他娘的乖乖投降才怪呢!”常遇春坚持己见。

“不对!”朱元璋沉下脸来说道,“军师剖析得有道理,正合我的主张,不要再议了。如攻湖州失利,责任我来承当。若先攻姑苏而失利,我将唯你是问。遇春,你敢承当吗?”

“俺可不敢。”常遇春只得认输。

大战的方略就这样定下了。其实,这是一场必胜之仗,但还要有必胜之算,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刘伯温的胜算,在于持重,慎密。冒进、轻敌,都可能贻误战机,甚至造成意外的损失。因此,他主张走迂回的路,稳扎稳打,没有必要冒险一搏。到了口的桃子,尽可以一口一口地吃,吃得急了当心噎着。后来的事实证明,刘伯温的主张十分正确。

统一了大将的思想。并作好了军事上的准备。还要进一步儆舆论的准备,以证明朱元璋不是以强欺弱,而是兴仁义之师,讨伐叛逆乱臣,为国除奸,为民除害。这个舆论准备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王子朱标的师傅,老儒宋濂的肩上。

宋濂博古通今,笔底涌泉。可谓是下笔千言,立马可待。可是,这一次,他提起笔,又放下,枯坐半日,面前仍是白纸一张。

满腹珠玑的老先生,一开笔,就遇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难题。

因为朱元璋和张士诚同样是揭竿而起的草莽英雄,如何将一家捧成是冠冕堂皇的“仁义之师”,而将另一家贬成一无是处的“叛逆乱臣”?这是一。其二,朱元璋出身于信奉“妖术”的香军——红巾军,而要想争取天下民心,决不能依靠迷信妖术,只能依靠行仁政的圣贤之道——这就得改弦易帜。其三,张士诚虽然明里归附元朝,但暗地里称王自立。朱元璋为了缓解北方的压力,也曾多年与元朝交好。如何指斥张士诚归附蒙元,荼毒中华?其四,张士诚虽然嫔妃成群,耽于安乐,但他宽以待下,厚以驭民。将领即使弃城丧师而归,他不但从不处罚,而且重用如初。对待辖区的百姓,也明显优于元政权,颇有行仁政的地方。如何将这样的人骂成是国之奸,民之贼?

一系列难题摆在面前,满腹经纶的老儒,第一次被梗在了“作文”上。捻断了许多根胡须,整整伏案三四昼夜,挖空心思,曲笔偷理,强词夺理,好歹敷衍成篇。宋濂仍然觉得拿不准,征求了李善长、陶安等智囊们的高见后,方才将列举张士诚八条罪状的《讨伐檄文》,交到朱元璋手里。急不可耐的朱元璋,一拿到手中,立刻大声朗读起来:

余闻伐罪救民,王者之师。考之往古,世代昭然。轩辕氏诛蚩尤,殷汤征葛伯,文王伐纣。三圣人之起兵也,非富天下,本为救民。元末以来,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台宪举索而劾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庙堂不以为虑,方添冗官,又改钞法。役数十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籍于道,哀哭声闻于天。致使愚民误中妖术,不解碣言之妄妄诞,酷信弥勒之真有。聚为烧香之党,盘据汝、颍,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廓,杀戮士夫,荼毒生灵、千端万状。元以天下钱粮兵马,戮力而讨之,略无功效,愈见猖獗,终不能济世安民。是以有志之士,旁观熟虑,乘势而起,或假元氏为名,或托香军为号,或以孤军自立,皆欲自为,由是天下土崩瓦解……朱元璋刚读到这里,三角眉便紧紧拧到了一起。

宋濂看在眼里,急忙问道:“大王,你看……有何不妥的地方?”

朱元璋指着檄文说道:“开头写起兵的缘由,很好。可是,后面的话太惹眼了。怎么连弥勒教和香军都骂成了妖术?说聚众烧香的白,莲教是妖言蛊惑,汝颍起义是逞其凶谋,攻州打县是杀戮士夫、荼毒生灵——骂得也太狠了!”

“主公,难道,不是这样吗?”

“也不能说不是这样。”朱元璋加重了语气,“可这样一来,不是连我本人,就连我的恩人、老丈人郭子兴也都骂进去了吗?”

“是的。连后来被大王尊为皇帝的小明王,也不能放过!因为依靠旁门左道,不能取信于民,不能打天下,更不能治理天下!”

“一网打尽!”朱元璋气呼呼地一捶桌子,“你们读书人的大笔,也太歹毒了呀。”

“是的。无毒不丈夫!微臣何尝不知为尊者讳的道理。可是,不祛邪如何归正?”宋濂据理力争。

“可是,祛邪也不能忘了根本呀。”

“吴王,妖教的‘根本’,就是邪,岂能手下留情?不过,大王莫急,上面不是明明白白,给那些与他们迥异的英雄好汉,留下了余地吗?”宋濂指着檄文说道:“大王请看这里:‘或托香军为号,或以孤军自立,皆欲自为。’玄机就在这‘自为’二字上,它巧妙点明,虽托香军为号,但与他们南辕北辙:其目的在于济世安民。大王就属于这一类义军。”

“唔,也是这么个理。”朱元璋把这段话反复看了几遍,点头说道,“我再看看后面,有没有再骂我们。”说罢,又低头看了下去。

余本濠梁之民,初列行伍,渐至提兵。灼见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运难以立功,遂引兵渡江。赖天地祖宗之灵及将帅之力,一鼓而有江左,再战而定浙东。陈氏友谅,僭号称帝,据我上游。爰兴问罪之师,彭蠡交兵,元恶授首,其父子兄弟,自缚归降,既待以不死,又封以列爵。将相皆置于朝班,民庶各安于田里。荆、襄、湖、广,尽入版图。虽德化未及,而政令颇修……

“不错,不错。”朱元璋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先生,这一段,很合我的心意!”

“请大王继续往下看,免得有不妥之处。”

惟兹姑苏张士诚,为民则私贩盐货,行劫于江湖;兴兵则首聚凶徒,负固于海岛,其罪一也。又恐海隅一区,难抗天下全势,诈降于元,其罪二也。而后掩袭浙西,兵不满万数,地不足千里,僭号改元,其罪三也。初寇我边,一战生擒其亲弟;再犯浙西,扬矛直捣其肘腋,首尾畏缩,乃又诈降于元,其罪四也。阳受元朝之名,阴行假王之令,挟制达丞相,谋害杨左丞,其罪五也。占据浙江钱粮,十年不贡,其罪六也。知元纲已坠,公然害其丞相达识帖木儿、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儿,其罪七也。恃其地险食足,诱我叛将,掠我边民,其罪八也。凡此八罪,尤甚于光伯、崇侯,虽黄帝、汤、文,兴之同世,亦所不容。理应征讨,以靖天下,以安斯民。

“先生!”朱元璋再次拧起了眉毛,“你给张九四列了八条罪状,竟然有六条是替元朝说话。这……”

“怎么,有诬枉不实之处?”

“那倒没有。不过,不像我的讨伐檄文,倒像是替蒙古鞑子写的。”

“大王,臣等以为,如此写法,不但‘像’得贴切,而且击中了那厮的要害。”

“这话怎么讲?”

“张九四两次归降于元,却‘阴行假王之令’,证明他无信,无义。既为元朝臣属,却‘十年不供’,说明他不忠。对此无信,无义,而又不忠的孽竖进行讨伐,不更证明大王所兴的是仁义之师吗?”

“不错,是这么回事!我再看看下面。”

爰命中书左丞相徐达总串马步舟师,水陆并进,攻取浙西诸处城池。已行戒饬军将,征讨所到,歼其首魁,胁从不问,各有条幸。凡我逋逃臣民,被陷军士,悔悟来归,成宥其罪。其尔张氏臣僚,果能明识天时,或全城服顺,或弃刃投降,名爵赏赐,余所不吝,凡尔百姓,安业不劝,即为我良民。旧有田产房舍,仍前为主。依额纳粮,余无科取。使汝等永保乡里,以全室家,此兴师之故也。教有千百相聚。抗拒王师者,即当移兵剿灭,迁徙宗族于五溪、两广戍边,永离乡土。凡余之言,信如皎日,咨尔臣庶,毋或自疑。

“哈哈!后面的话,倒是很符合我的意愿呢。先生,你辛苦了!”

“为大王效力,何敢言‘辛苦’?如能稍称大王雅意。老臣就心满意足了!”

嘴上这么说,朱元璋心里仍然不踏实。这篇檄文,目的是讨伐张士诫,但也是向国人申述驱寇复国决心的文告,绝不能有一字的差池。送走了宋濂,他又召来了刘伯温征求意见。

“军师,请你看看,宋老先生写的这份檄文,有无不妥之处?”

刘伯温将檄文匆匆看了一遍,抬起头说道:“大王,这篇雄文,堪称是深文周纳。用心良苦。不是饱学之士,难以从容完篇呀!”

“难道没有一点不妥之处?”

“不但没有什么缺憾,而且堪称是笔力千钧,稀世奇文!”

“真的是这样吗?”朱元璋担心刘伯温不愿得罪人,才不肯指责他人的文章有瑕疵。“军师,你我是私下谈话,有话尽说不妨嘛。”

“大王,而今天下大势,已经明如皎月:张士诚走投无路,元朝势在必亡。有谁能与大王相抗衡?这篇檄文,虽然着意于讨伐张士诚,更是为统一华夏、成就大业,昭告天下。借以申明,未来神州赤县之主,非大王莫属。宋老先生运笔措辞的用心良苦呀!”

我总觉得,他对香军……过于。偏颇了些。

“不然。大王志在天下,正人心,兴教化,靠的是圣人的教诲。而不是弥勒邪教。只有摈弃邪祟,才能归于正途。这也正是宋老先生的高瞻远瞩之处。”

对于刘伯温的话,朱元璋口服心服。因为在向九五之尊迈进的时候,亟需向世人表白。自己既不同于草窃小寇,更不同于奸诈之徒,而是一个应时而起,奉天承运,讨罪伐逆,救世安民的大英雄——天之骄子!遂决心与韩林儿,刘福通等“盗贼”划清界限,大骂他们是妖术、邪教。骂别人是婊子,为的是显示自己的正经。现在公开一骂,不但表示了自己与邪教决裂的决心,也给江北来的将士、当初的教徒们一点心理上的准备。一箭双雕,妙棋一步!

读书人的眼光毕竟不同。当年的放牛娃不论多么聪明上进,永远是他们的小学生。朱元璋决定将这篇充满智慧,极其宝贵的檄文,大量抄写,传布四方。

但是,作为汝、颍起义象征的韩林儿,此时仍然以皇帝身份被朱元璋供养在滁州。这是一个必须立即解决的难题。可是,一时又想不出解决难题的妙计。只能先把张士诚解决了再说。

八月初四,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水陆大军二十万,从龙江关出发,直扑太湖。太湖南岸几个港口一战告捷。湖中的战略要地洞庭山,也被一举攻占。张士诚的太湖水师,收缩后退,不敢出战。徐达率部抵达湖州三里桥,寻找战机。守将张天骐分兵三路迎战。常遇春率部攻其南路。生擒南路主帅及官兵二千余人,张天骐敛兵而退。司徒李伯升从荻港偷偷摸进湖州城,协助张天骐闭门拒守。徐达快速向前推进,将湖州四面包围。

湖州是平江南面的屏障,对张士诚来说至关重要。张士诚急忙派平章朱遇、王晟,同佥戴茂、吕珍,以及他的五太子,率军六万号称二十万增援。援军屯扎在湖州城东的旧馆,筑成五个营垒,与湖州互为掎角,准备对朱家军内外夹击。

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则将队伍驻扎于旧馆以东的姑嫂桥,截断了张士诚对旧馆的增援。增援湖州的劲旅转眼成了被困待援的弱师。张士诚只得再派他的女婿潘元绍,从东南方向支援旧馆。徐达一面围困旧馆,一面组织打援,乘着月黑天高,悄然发动突袭。潘元绍招架不住,掉头逃回嘉兴。徐达又将河港填塞,舟楫不通,截断了旧馆的粮道。

旧馆形势危急,张士诚十分惊慌,亲自带领人马,自嘉定方向增援。徐达闻报,立刻率精锐南下截击。来到皂林地方,两军相遇,一场拼杀,大获全胜。俘敌三千余,援军狼狈逃窜。

连吃败仗的张士诚,只得变换战术,改侧面救援为正面攻击。他派同佥徐志坚。率舟师奔袭徐达的姑嫂桥营垒。不料大雨骤降,被徐达派常遇春带领数百只轻舟冒雨进行突袭,大将徐志坚连同部卒二千余人做了俘虏。

姑嫂桥惨败,徐志坚被俘,张士诚更加慌恐不安。又改正面进攻为暗地偷袭。他派右丞相徐义带领队伍,悄然来到旧馆外围,观察形势,寻找战机。结果,被常遇春发现了,快速插到敌后,截断了徐义的归路。张士诚只得派出赤龙舟和亲兵往援。徐义侥幸被救出,与潘元绍合兵退驻平望镇,以策应旧馆。常遇春再接再厉,立即迂回至平望镇,纵火焚烧了赤龙船,张士诚的亲兵死伤溃逃一光。徐义、潘元明向旧馆败逃。常遇春追至升山,连破六个营寨。平章王晟、同佥戴茂等相继投降。

至此,各路援兵都被击退。旧馆成了一座孤城,粮饷供应断绝,守军人心浮动。

十月三十日,徐达向旧馆水寨发起总攻。张士诚五太子率部来援,被常遇春借助顺风,烧毁战船上百艘。紧接着,朱家军一鼓作气,将防守无力的旧馆攻破。五太子及朱暹、吕珍,以及六万余官兵全部投降。激烈异常、历时两个多月的旧馆之战,最终以朱家军的全面胜利而宣告结束。

旧馆战役期间,左丞李文忠自严州出兵,直扑杭州。指挥华云龙出兵淮安,南下攻嘉兴,以牵制张士诚。左丞廖永忠、参政薛显率小部队攻下了湖州迤南与杭州接界的德清。这里北窥湖州,南扼杭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胜利带来了狂喜,也带来了难题。在旧馆俘获的六万敌军如何处置?朱元璋一时举棋不定。

六年前,常遇春在池州杀害了陈友谅的两于战俘,受到了严厉指责。不是因为刚刚立了大功,肯定要受到严厉的处分。但此番对张家军的俘虏,朱元璋却改变了态度。

张士诚善于以恩抚众,部下普遍效忠于他,只恐难以为自己所用。在此之前,送到应天的张家军战俘,先后遣戍到湖湘边远地区,以防发生叛乱。最近,关在应天的二十四名张军头目,集体越狱逃跑,更促使朱元璋下定决心,改变往常的俘虏政策。接到徐达如何处理俘虏的报告。他下了一道密令:将精锐勇武的留下一二万人,大头目押送应天,其余的,一律“暗地去除”。一句话,旧馆的四万余老弱病残战俘,统统做了刀下之鬼!不久,朱元璋又“前进”了一步,再次下达密令:“尔后,就阵获到寇军及首目人等,不须解来应天,就于军中典刑。”

从此以后,不论抓到将领还是普通士兵,一律就地“典刑”。手段之惨烈狠毒,在古今战争史上实属罕见!

朱元璋令人不可思议地变了!

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战争与政争的腥风血雨,已经把朱元璋历练得能够笑对横流的鲜血和滚滚的头颅。他的感情和行为,越来越被权力和利益所支配。他已经失去了自我,成了权势和功利的化身。恩赐与惩戒,仁慈与残忍,都成了利益的侍儿。权威的奴隶。加之铺天盖地而来的颂扬和辉煌,使朱元璋由渐变发展到巨变,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们所不认识的人。

不难想像,一朝贵为天子,朱元璋会怎样君临他的臣民!

处置完旧馆的俘虏,湖州传来了捷报:旧馆胜利后,徐达命冯国胜把降将吕珍、王晟带到湖州城下劝降。司徒李伯升不忍背叛主子,抽刀自杀,被左右救下。脱身无计,只得和张天骐一起开城投降。徐达乘胜北上,一鼓作气,连下南浔,吴江,松江,直逼姑苏城下。

与此同时,奉命攻打杭州的李文忠,途经余杭。余杭守将是叛将谢在兴的弟弟谢五。李文忠派人去说降:“你哥哥投降张九四,与你不相干。你是戚臣,如果归降,不但可保不死,还可永享富贵。”谢五知道大势已去,立即开城投降。惶惶不安的金华守将潘天明,听说李文忠已经到达杭州城下,赶忙派人带着降表,前来联系投降。得到允诺后,第二天便捆了苗将蒋英、刘震,迎出城来,匍匐道左,向李文忠投降。

紧接着,绍兴守将李思忠,嘉兴守将朱兴,望风披靡,相继不战而降。

仅仅三个多月,张士诚的所有外围城池,以及千里膏沃之地,全部归了朱元璋。按照刘基的战略设想,朱元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枝叶芟除,羽翼剪光,孤零零的“都城”姑苏,像一棵光秃秃的枯树干,在寒冷的西北风中瑟瑟抖个不止……

十一月二十五日,对姑苏的最后攻坚战,正式拉开帷幕。

大军压境,重重合围。徐达兵围葑门,常遇春围虎丘,郭兴围娄门,华云龙围胥门,汤和围阊门,王弼围盘门,张温围西门,康茂才围北门,耿炳文驻扎城东北,仇成驻扎城西南,何文辉驻扎城西北。寨垒连接,旌旗相望,水泄不通,形同铁桶。同时,在城外架起多座可与城内佛塔比高的木塔。登塔瞭望,城中动静了如指掌。每层塔上,安置弓弩火铳、襄阳大炮,不断地向城中轰击。

无奈,姑苏城坚濠宽,布防严密,加之粮草充足,西面还有无锡莫天佑的声援,徐达发动了几次攻击,都未能奏效。看来,要想在短时间拿下古城,并非易事。朱元璋决定,仍然像攻打武昌那样,困而不打,等待战机。徐达腾出手来,一举端掉了无锡。

姑苏城一直被困了五个多月。任你粮秣充足,坚城难摧,也经不住日夜惊恐,天天死人。城内人心惶惶,士气低落。朱元璋认为时机到了,下书给张士诫劝降,张士诚不但不予理睬,还准备拼死一战,突围出去,另找地盘发展。可是,几次向外冲,都被堵了回去。

困兽犹斗,张士诚下了拼死一战的决心。这一次,他亲自殿后,挥军冲出了胥门。不料,刚走了不远,座下的白马忽然中箭,一声长嘶,白马的两只前腿腾空而起,将张士诚陷入了路旁水塘中,多亏他识水性,才没有丢掉性命——突围又一次失败。

徐达立即派降将李伯升手下的一名副将前去劝降。该副将对气急败坏的“东吴王”诚恳地劝说道:

“当初,大王以十八人人高邮,元兵百万围之,一时如虎落陷阱,危在朝夕。忽然元兵溃退,大王乘胜攻击,东据三吴,有地千里,甲士数十万,南面称孤。如能得胜后不忘高邮之厄,苦心劳志,收招豪杰,量其才能任以职事,抚人民,练兵马,御将帅,有功者赏,有过者罚,号令严明,百姓乐附,非但三吴可保,天下亦可定也。”

张士诚不耐烦地打断副将的话:“你当初不说,今天说这些,还有屁用?”

副将答道:“为臣的当时自然想说,但大王肯听吗?大王的子弟、亲戚、将帅,罗列内外,美衣玉食,歌童舞女,日夕酣宴。提兵者自以为是韩信、白起,谋划者自以为是萧何、张良,傲视天下,目中无人。大王安居深官内殿,败一军不知,失一地不闻,纵然知道,亦不加过问,遂至于有今日。”

“唉!”张士诚哀声长叹,“我也悔恨莫及,依足下之见,今天应当如何?”

“死而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子孙,死固应当。不然,徒然自苦。大王不会没听到陈友谅吧?他地跨荆楚,兵甲百万,与应天之兵战于太平,鏖于鄱阳。友谅举火欲烧应天之船,苍天却反风而焚之,以至兵败身丧!这是为何?天命所在,人力莫可奈何耶。今大王靠湖州之援,然而湖州失;靠嘉兴之援,无奈嘉兴失;靠杭州之援,惜乎杭州失。而今,独守此尺寸之地,誓以死抗,只恐物极必反,形势至于极端,而祸患生。一旦变难起于肘腋,那时,死无其所,生无所归,悔之晚矣!臣为大王着想,莫若顺天之命,自求多福。遣一介使臣,急走金陵,告以归义救民之意,开城待命,亦不失为万户侯。况且,争城略地,如博如弈,大王之地,昔得之人,而今失之,有何失哉?万望大王三思。”

张士诚无力地沉吟道:“待我再仔细想一想,再说吧。”

然而,张士诚“仔细想”的最后结果却是:“硬拼到底。宁死不降!”

六月初七,张士诚再次率兵出胥门寻找战机,常遇春的人马迎头挡在前面。敌军来势凶猛,一时无法遏止攻势,常遇春只得且战且退。正在这时,城上忽然响起锣声。在城楼上观战的丞相张士信,看到突围再次受阻,急忙鸣锣收军。趁敌人回撤之机,常遇春反守为攻,直追到城根下,在紧邻城门的地方修起了堡垒。从此,张士诚被紧锁于城圈之内,再也不能越出城门一步。

第二天,张士信正在胥门城楼上与参政谢节等一起用餐,一盘桃子刚刚端上桌,随着一声巨响,一个飞炮打来,张士信的脑袋被炸得粉碎。

兄弟惨死,张士诚又沮丧,又愤怒,命令进行飞炮还击。城内庙宇和许多民房的木头和石块,都被拆来做了造炮的材料。一时间,炮声震耳,飞石满天,围城部队遭受到很大的损失。

殊不知,有矛便有盾。徐达命令将士用竹篾、木板,做成护身罩,防范矢石的攻击。

双方又僵持了三个多月。

九月初八日,徐达下令发动总攻。由于守军惧战,城中箭矢和飞炮的威力大减,进攻极为顺利。葑门、阊门相继被攻破,潘元绍等投降。徐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督师攻入内城。张士诚命枢密副使刘毅收拾残兵,自己亲自带领军卒投入巷战。可是,拼杀了不到两个时辰,刘毅便作了俘虏。

大势已去,回天无力。张士诚率几个骑卒仓皇逃回王府。

吴王府大门洞开,卫兵早已星散。一片号哭声自里面传来。树倒猢狲散。张士诚下马进到里面。竟然没碰到一个人影。连平日不离左右的两个小儿子,也不知去向。府内一片混乱,几案斜欹,箱笼大开,撕碎的古画散落在地,名瓷的碎片随处都是。到处是混乱和狼藉,到处是空旷和死寂……

昔日的排场无处追寻。吴王宫的繁华已成过眼烟云!

十余年的苦心经营,纵横千里的肥沃土地。几十座繁华的城池,高耸的殿堂亭阁,威严的升殿仪式,直上九宵的“千岁圣明”,玉脍金馐相接的盛宴,荧姬环绕的月夜温柔。都成为子虚乌有,南柯一梦。只剩下金戈铁马。雷霆风云,刀头漓血,尸横遍地的恐惧和战粟,不依不饶地纠缠着自己……

张士诚急忙奔进后堂,只见妻子刘氏正坐在椅子上揩泪。几十名姬妾丫鬟,围在她的身边放声痛哭。他站在门口怒喝道:

“哭鼻子救不了你们的命!快到花园齐云楼上躲起来。一会儿,便有人来解救你们!”

一听到有活命之路,众女人争先恐后地往后面齐云楼上跑。等到她们都上了楼,张士诚反手将门锁上,撕下几块帷幕,找来火种引着火。点燃了锦屏,熊熊的大火立刻燃烧起来。不一会儿,齐云高楼便成了一片火海。火舌很快伸出了二楼和三楼的窗户,浓烟滚滚,一片号哭呼救声从齐云楼上传来……

两行热泪,滚下了张士诚的脸颊。在火海中挣扎的,不光是体贴入微侍奉过自己饮食起居的富娥,更多的是给他带来床第欢快的爱姬美妾,这怎能让他不心疼?但是,如其让自己享用过的东西,再去供别人享乐,还不如自己亲手将她们毁捧!

张士诚脚步踉跄地回到内室,进门一看,妻子已经垂在了梁头上。

颓然坐在妻子刚刚坐过的椅子上,张士诚发出了野兽般的凄厉狂笑:“哈。哈,哈,哈……”

“好。省了我费口舌。”张士诚麻利地解下了腰上的绣金丝带,哽咽着喊道:“贤妻,爱妾,你们饶恕我吧,不是张某心狠,我是为你们好呀。你们慢些走,我追赶你们来了。”

他将丝带拴好,迈步登上了方几,刚要引颈入扣,忽然扭过头,朝着金陵的方向。歇斯底里地喊了起来:

“朱和尚,俺今生死在你的手上,来世也要向你索命一一向你索命呀!”

说罢,张士诚将头伸进了索扣。双脚一蹬,方几倒向了一边。他无力地抖动了几下子,然后一动不动……

指日挥巷战的徐达,听说张士诚逃跑,尾追而来。追到吴王府,只见后面浓烟滚滚,却不见张士诚的影子,急忙带人进府四处搜寻。见内室的门从里面拴上了,急忙破门而人。但见张士诚和他的王后并排挂在了梁头上。急忙放下来抢救,张士诚被救活了,他的妻子却永远离开了富贵荣华享不尽、充满戏剧意味的人间。

死而复转的张士诚,知道自己成了俘虏,竟然耍起了死狗。任凭怎么拉扯,就是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不管怎么诘问,都是双眼紧闭,一言不答,仿佛是一具死去许久的僵尸。徐达只得用门板将他抬到船上,径送应天献俘。同时送去的,还有张士诚的大臣、将领和他们的眷属。

一路上,张士诚躺在舱板上一动不动,不吃不喝,不言不语,仿佛仍然大睡不醒。第二天,他被押到了应天中书省。

费尽千辛万苦,历经九死一生,却没有捉到强有力的对手陈友谅,是朱元璋人生的一大憾事。得知第二个强敌被活捉并押来应天,他高兴得将手中的酒杯扔到了空中。当着侍从的面,手舞足蹈,哈哈大笑。朱元璋要演一出“西吴王”审问“东吴王”的好戏,给天下后人看。作为正戏的开场,他命右丞相李善长率先登场。

五花大绑的张士诚,被抬到中书省的大堂上,又被按着跪到地上。他仰头闭目,沉默不语。

李善长大声喝斥道:“张士诚,你知罪吗?”

“……”张士诚双眼紧闭,嘴角挂着冷笑。

“张士诚!识时务者为俊杰。你听不进使者的逆耳忠言,死硬到底,想不到会有今天的可悲下场——成为吴王的阶下之囚吧?”

“哼哼哼!”张士诚发出了冷笑,“胜者王侯败者贼。朱重八打败了,同样是咱家脚下的一名小毛贼!”

李善长被激怒了:“哼!一个横行一方的可怜盐枭,梦想欺世盗名,称王称霸,方才落到这么一个可悲的下场!”

“李善长,你不过是一个卖身投靠的无耻文人!我堂堂吴王,岂是由你审判的?你不过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名奴才。沐猴而冠,狗仗人势的东西!”

“哼!做了阶下之囚,还称什么‘吴王’!张九四。你忘了廉耻二字!”

“李善长,你别忘记,狡兔死,走狗烹!等到朱元璋翻脸不认人,照样杀你的头,抄你的家,灭你的族!”

审判进行不下去了,李善长只得如实回奏。朱元璋一听大怒,决定第二天亲自审问。

张士诚被押进吴王府大堂,朱元璋立刻吩咐给他松绑。张士诚依然歪坐在地上,垂睇不语。

朱元璋响亮地问道:“张士诚,你抬起头来,看看我是谁?”

“哼,我派人劝你投降,你置之不理,想不到会有今天吧?”朱元璋平静地问道,“张士诚,时至今日,你还有什么话说?”

张士诚终于开口了:“哼!你得意什么?天日照尔不照我——并非是张某的过错!”

“张士诚,你若幡然悔悟,忠心归顺,我不但保你性命无虞,还可以给你荣华富贵。”

张士诚二目圆睁:“朱重八,你想要本王在你的脚下称臣吗?嘿嘿,你看错了皇历!”

“哼,死到临头,还敢狡辩。”朱元璋恨得咬牙切齿,“这么说,我给你的活路你是不想走了?”

“本王求死不得,焉用你朱和尚给活路!”张士诚桀骜不驯,反口相讥,“你祈求老天爷保佑,得个好路吧!”

“来人!”朱元璋怒喝一声,“给我将此贼乱棍打死!”

闻声上来四名武士,将张士诚按倒在地,乱棍齐下。噼噼啪啪,一阵好打。

张士诫先是不断地扭动身子,不一会儿便一动不动,气息全无。叱咤风云十四载的好汉,只活到四十七岁,便追随他的妻妾们去了西方极乐世界……

朱元璋的皇帝梦,在平定张士诚后,更加涌动于心。

可是,离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越来越近,朱元璋的心病也越来越痛楚。他在讨张檄文中,虽然公开斥骂韩林儿、刘福通是“妖人”,但直到现在,自己用的仍然是龙凤年号,发文行令仍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开头。皇帝者,韩林儿是也。部下将帅也都尊韩林儿为皇帝。而今。他自己想做皇帝,把那个“老”皇帝置于何地?当初不听刘基的劝告。救了韩林儿,并礼仪肃然地供养在滁州,现在果然成了走向皇帝宝座一道难以迈过的鸿沟。朱元璋后悔莫及。

“直截了当地除掉那绊脚石吗?”他频频向自己发问,“那可是易如反掌的事。”

“不,不。”朱元璋立刻摇头否定,“那样太笨拙,太不遮人耳目了。”当年楚汉相争,项羽毫不掩饰地杀死了义帝,落了个千秋骂名,并拱手送给刘邦一个“吊民伐罪”的口实,自己岂能步那鲁莽无智的莽汉后尘。要干,就干得巧妙,干得干净利索,干得神不知鬼不觉,不留任何痕迹!不过,那样的万全之计在哪儿呢?

忧烦于心,长夜难眠。更鼓声响了一遍又一遍,仍然一无所得,朱元璋忽然想到了刘伯温,这位忠心耿耿的军师,心计比脸上的落腮胡子还多,既然当初他就指出,救小明王是一步错棋,那就准有补救的妙招。是的,不防向他请教。但朱元璋立刻苦笑着否定了。不,不!这事绝对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不然,弑君篡位的坏名声就落到了自己头上,那岂不是成了第二个陈友谅?

朱元璋捋着胡子梢苦苦思索。

“簌簌簌……”冷风扑到窗上,窗纸在低声呻吟。蓦地,一条妙计浮上心头。他轻声自语起来:“从滁州到应天,必须越过长江天堑。眼下正是隆冬季节,朔风凛冽,波浪滔天,舟覆人亡,岂不是常事?妙,妙,妙!苍天成就朱某也!”思路愈来愈清晰,紧锁的眉头舒展了。“不过,此事关系重大,必须找到一个可以相托的人!”

朱元璋想到了在巢湖归附的水师头领廖永忠。此人耿忠任事,颇有智谋,而且不是东系红巾军出身,与韩林儿索无来往,是一个理想的人选。于是,急忙把廖永忠从苏州调回来听命。

廖永忠回来的当天,朱元璋便在内室秘密接见。

廖永忠不无忐忑地问道:“大王突然召末将归来,不知为了何事?”

“自然是重要的差遭,不然不会这么急。”

“大王,有用得着末将之处,尽管吩咐。末将抛头颅,洒热血,万死不辞!”

“永忠,我身边战将如云,之所以特地调你回来,就是因为你有这份忠心。”朱元璋拍拍部下的肩头,目光中充满了信任,“眼下战局顺利,九州即将归我。立国建朝,迫在眉睫。但皇帝远在滁州,登基问政,鞭长莫及。故而派你去滁州,将皇帝和全体官员眷属接到应天来,相信你一定会不负所托。”

“大王,末将位卑职浅,只恐不宜担当接驾重任。”廖永忠面有难色,“况且,天有不测风云,眼下,大江上风急浪高……”

朱元璋打断了部下的话:“正是因为大江上浪涛险恶,才派你这水军大将去呢。”

“可是,万一出现非常情况,末将担待不起呀!”

朱元璋眯着眼睛答道:“即使出现了意外,那也纯属天意,非人力所能抗拒。懂吗?”

“不说一定要安全接来,却说即使出了意外,也纯属天意,这是什么意思?”廖永忠反复咀嚼着朱元璋的话,终于得出结论:一定是因为自己水性好,驾船本领高,才得到吴王的分外信任。万一出了什么事故,也不至于降罪。于是,躬身答道:

“既然这样,末将就放心啦。”

“那就好。你要体谅我的一片苦心,把事情办得干净利索。”

“‘办得干净利索’,又是什么意思呢?”

廖永忠再次陷入困惑,见朱元璋的眼神中,不仅有期待和信任,似乎还有许多言外之意。但到底是什么?廖永忠一时猜不透。正待发问,朱元璋站起来说道:

“你一路劳顿,好好休息一下,明天就起程吧。”

第二天,廖永忠带领几只大船,去了大宋皇帝韩林儿的驻跸之地——滁州。

得知朱元璋派人来接他去应天,韩林儿的一颗心立刻收紧起来。他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刘福通赐给的。这些年来,自己既不需要亲临战阵,也勿须每天坐朝问政,只管做吃喝玩乐的甩手自在皇帝,刘福通却优礼有加,始终把自己当成“万岁爷”捧着敬着。那朱元璋会怎么样?真要到了应天,在他羽翼之下看脸色,他还会把我这个吃闲饭的人当成皇帝?

怀着满腹狐疑,韩林儿小心翼翼地召见了廖永忠。

廖永忠按照臣子的礼节,在宫门外摘下佩剑,躬身而进。进到大殿内,三拜九叩,山呼万岁。

韩林儿离位扶他起来,彬彬有礼地说道:“爱卿平身,赐坐。朕与你虽有君臣之名,却无君臣之实,以后免了参见大礼吧。”

廖永忠仍然站着说道:“不可,不可。在大皇帝面前,怎敢越礼落座,乱了君臣名分呢?”

廖永忠一边说着,一边抬头端详这位陌生的皇帝。只见他年纪二十左右,身材不高,五官端正。十多年隐居深宫,养尊处优,面皮细嫩得像个女人,身体已经开始发福。他头戴平天冠,身穿大黄衮龙袍,俨然一副帝王气派。但白皙的方脸上,却露着忧虑的神色。对自己的到来,似乎礼貌多于欢迎。

廖永忠双手呈上表章,恭恭敬敬地说道:“万岁,臣带来了吴王表章,请陛下过目。”

“朕历来不理政事,吴王有话尽管说,何必拜表呢?”

内侍摆了锦墩,韩林儿再次“赐座”,廖永忠只得坐下。

韩林儿看罢表章,脸色大变,期期艾艾地说道:“朕本已无家可归,多蒙吴王让朕在滁州栖身。如此恩德,感戴尚且来不及,何敢向往应天?还望将军向吴王转达朕的意思。”

“滁州地僻城小,不是久安圣体之地。陛下到了应天,吴王定会朝夕陛见,克尽臣礼。”

韩林儿面露难色,颤动着双层下巴说道:“应天是吴王藩封之地,不便打搅,朕还是在这里居住,过几天清净日子为好。”

“陛下辜负了吴王诚意!”廖永忠加重了语气,“吴王既然奉龙凤正朔,陛下长久屈居偏僻之地,天下英雄岂不是要耻笑我家吴王,有失君臣之礼?”

“朕无德无能,难孚盛名。望爱卿转禀吴王,我实在不配去应天。我情愿削去帝号,奉表称臣。再不然,甘愿弃职为民。”皇帝陛下已经在哀哀恳求了。

“禅位的事,微臣不敢转达。滁州地处江北,一旦王保保南下。安车之祸又将重演。臣奉劝陛下,还是依照吴王的意思行事为好。不然,微臣无法回去交差呀。”

韩林儿热泪滚滚:“爱卿呀,你在吴王面前,为我求求情吧。”

“陛下,臣奉吴王令旨行事,不敢违抗!”劝驾不灵,廖永忠开始逼驾,“陛下收拾收拾,后天移驾,返回应天!”

“莫非……莫非,你们是来劫持朕躬的?”

“微臣不敢。但不得不奉旨行事!”廖永忠的一张脸绷得紧紧的。

韩林儿唏嘘说道:“爱卿必定知道,朕德薄才疏,难以号令天下。不论在毫都,在汴京,还是在安丰,政无大小,全靠刘太保等一手处理。今日势穷邦丧,更无意与他人征逐抗衡,吴王尽可以便宜行事。”

“陛下,放心吧,吴王一定会依照表章所说的,尊崇陛下的。”

韩林儿继续哀求说:“朕无家可归,任凭吴王安排。能平平安安了此残生,于愿足矣。”

皇帝说得可怜,廖永忠凄楚地说道:“陛下仁厚谨慎,与世无争,当可安享富贵,快活一生。”

韩林儿走下宝座,执着廖永忠的手,含泪说:“到达应天后,朕当效法古人禅让天下。免为虚名所累。爱卿务必大力成全。”

“该帮忙的地方,微臣一定不会袖手旁观——陛下不必多虑。”廖永忠敷衍道。

“那我就放心了!”

韩林儿设宴,隆重款待使者。席间,捧出一匣珠宝送给廖永忠。廖永忠坚辞不受。

三天后,廖永忠率领船队,登上归程。

韩口林儿一家及文武大员都安排在一条飘扬着龙旗的大船上。北风催帆,船行如飞。第二天傍晚,船队便来到著名的长江瓜步渡口。当年,王安石就是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悠悠熏风吹绿江南的时刻,诗人王安石盼望着快快回到钟山脚下的家乡。这心绪,与今天“船泊瓜州”的大宋皇帝韩林儿,不啻是南辕北辙。他是怀着深深的恐惧,来到“江岸”的。

天空飘起了青雪。黑云滚滚。地冻天寒。呼啸的西北风,将宽阔的大江挤压得颤抖起伏。一个接一个的黑浪,猛扑在江边的石崖上,发出惊雷船的陈陈轰鸣……

落日渡头,肃静回避龙纹旗,高高飘扬。船只都被驱散,江边更无人迹。风急浪高,船只颠簸得厉害,黑夜过江,廖永忠害怕出事,特地到韩林儿和亲属坐的御船上,亲自指挥操舵。

船队缓缓进入了大江。越往前走,风浪越大,船只像在浪尖上跳舞。一忽儿沉入黑谷,一忽儿跃上浪尖。偌大的木船,像一片树叶似的在激浪中摇摆颤抖。船上的人被摇得东倒西歪。不少人开始大口大口地呕吐。廖永忠指挥着舵手与浪涛搏击,但仍然无法让大船稳定前进。焦急万分的廖永忠心想,出发前所担心的情况,果然出现了。要是小明王今天毁在自己手里,可就得提着脑袋去见吴王了……

廖永忠连连跺脚,只恨自己倒霉的运气!

忽然,临行前朱元璋飘忽不定的眼神和让入迷惑的嘱咐,浮上心头。

……即使出现意外情况,那也纯属天意,非人力所为!莫非他是暗示我,不要违背“天意”?廖永忠又想到了,在此之前不断听到将领们私下议论“将小明王请来应天,吴王放在哪里?”莫非……

廖永忠豁然贯通,不但明白了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且还暗暗高兴:也许这是上天在成全自己!

“廖将军——廖爱卿,你要设法救朕等一命呀!”韩林儿一面呕吐着,一面大声呼救。

“有微臣在,陛下尽管放心!”廖永忠高声回答。

廖将军,朕拜托你啦——拜托你啦!

“弟兄们留神,一定要保证皇帝陛下的安全呀!”廖永忠迎着风浪,放开喉咙呼喊。一面接过舵柄,亲自掌舵。

恰在这时,一个巨浪打来,船身猛地向南倾斜。在这种情况下,本应向北打舵,让船身稳定,廖永忠却顺势将舵往反方向猛扭。浪击舵板,舵助浪威,御船忽地向南面翻倒过去……

凄惨的喊叫声,立时沉寂下去。吓破胆的小明王和大臣、亲属们。统统被扣到了激浪中。

廖永忠同时翻身落水,他冲出水面,督促着水手和自己一起,在水下寻找韩皇帝,搭救落水的人。

无奈,天黑浪高,到哪里去找?韩林儿一行人,早被汹汹巨浪吞噬得无影无踪。他们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滔滔大江会成了他们的归宿。

廖永忠水性好,自然安然无恙。他被别的船救起,心安理得地回到应天复命。

出乎廖永忠意料的是,不等他说完遇险的全部经过,朱元璋便倏地变了脸。

“廖永忠!我之所以派你去,就是为了皇帝陛下的安全!想不到。小明王竟然死在你的手里!你不是故意杀害,也是玩忽职守,没有尽力,叫我怎么向天下人交代?你知罪吗?”

“大王,末将已经尽了十二分的努力,实在是风浪太大,天意不可违抗呀。”廖永忠把“天意”捧了出来,低声辩解。

“你还敢狡辩!风浪大就该翻船?别的船怎么没翻?来人呀,给我捆起来,拉出去砍了!”

“大王,末将确实是尽了力的呀。不信问问同行的人,是人的责任,还是天意!”廖永忠跪到地上,大喊冤枉。

朱元璋立即讯问随行的官兵。不料,个个异口同音:廖永忠一路小心护持明王,江心遇险时,还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搭救。可是,不但没救出明王,他自己也差一点淹死在激浪中。如此的英勇无畏——理当予以奖励,才不负将军舍死救人之忠勇……

“看来,这真是上苍的安排,人力无法违抗的天意啦。”朱元璋一副被说服的神情。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宽容地说道:“廖永忠,念你已经尽了力,暂时不予处置,重回苏州效力——戴罪立功!”

一出瓜步沉舟闹剧,漂漂亮亮地结束了。

龙风皇帝韩林儿等一命呜呼,绊脚石变成了奠基石,朱元璋心里乐不可支。他立刻放弃龙凤年号,决定从明年开始,改龙凤十三年(至正二十七年)为吴元年。

廖永忠同样感到轻松,他从朱元璋的眼神中看到了狡黠,看到了演员做戏的本领。感谢上苍给了自己机智与感悟,这一趟本来极不情愿的差使,却给了自己一个暗暗立功的机会。吴王肯定在心里感激自已。今朝种下了福田,尔后必有好报。廖永忠高兴得差一点笑出声来。

然而,这个时候的廖永忠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此次非同寻常的立功行动,却为自己埋下了后来的大祸根。

丌国定都的筹备事宜,是与讨伐张士诚的苏湖战役同时进行的。

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初一,东征出师前祭奠大江之神时,拓展应天城的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朱元璋荣任吴国公和自封吴王后的宫殿。都是借用元朝江浙行省御史台衙门的房子。建立新朝,新皇帝登基,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自然要建造新的城阙宫殿。而地址的选择。关乎王朝气运的兴衰久远,不可不慎。朱元璋把选址的重任,交给了刘伯温。

刘伯温请来三位闻名一方的风水先生,捧着罗盘在应天城内城外,足足转悠了十多天,理想的地址始终没有选到。束手无策的堪舆家们一致认为:风水宝地难觅。因为金陵曾是六朝旧都,官阙城邑变化无常,今天这里开挖,明天那里填塞,至今坑洼渠沼满眼皆是。好地脉只恐早被掘断,王气泄漏殆尽。建都金陵的六朝之所以奄忽不振,甚而孱弱短命,原因盖出于此。倘使将旧官阙完全抛开另觅新址,金陵乃繁华之地,庙宇店宅相接,街衢庐合毗邻。人情重迁,故土难离,大量迁徙谈何容易?而惊动神佛更不是小事,一旦降祸,后果不堪设想,哪个担当得起?

宫殿选址,陷入了两难之地。

刘伯温只得将勘察的结果如实禀报。一向相信风水神灵的朱元璋,哪里敢违拗堪舆家的预言,连连顿足,徒唤奈何。

“唉——想不到,竟然如此不顺利!”朱元璋的两条长剑眉拧到了一起,“你老先生智慧超人,总得想个办法呀!”

“大王,办法倒有。”足智多谋的刘伯温引而不发,“只恐大王不中意呀。”

“什么办法——快说说看!”

“拓城。”刘伯温胸有成竹地说道。

“怎么个拓法?”

“将临近长江的旧城,向东拓展数箭之地,延伸到钟山脚下……”

“咳,那里不是一片大水叫什么燕雀湖吗?城阙宫殿,怎么能建在水里呀?”

“大王,把燕雀湖填上,不就是一片平地吗?”

“那……风水、地气呢?有妨碍吗?”

“大王,你想呀,风水地脉在地下,一片澄清碧波在上面严密覆盖,谁人鞭长能及?”刘伯温粲然一笑,“地址选在那里,绝没有泄漏完胎全脉之虞,煌然王气可葆千秋呀!”

“军师此言,不无道理。”朱元璋咧开大嘴笑了,“那就选在背靠钟山的燕雀湖上!”

建宫阙的第一步是建筑新的皇城,得到了朱元璋的首肯,建城工程立即展开。

四个月后,当湖州、杭州、绍兴依次平定,苏州成了瓮中之鳖时,新城拓建工程全部告竣。宫殿的建设提上了议程。

十二月十七日,朱元璋在已经填平的燕雀湖上,祭祀山川神灵。牛羊三牲,香烛纸马,奠仪隆重热烈。朱元璋三跪九叩,跪在拜垫上宣读奠神册文。这是刘伯温的大笔,短短百余字,可谓是撮要挈旨,言简意赅。只听朱元璋朗声念道:

惟神开辟以来,钟毓灵秀,磅礴江东,然而气运凝会,人莫能知。余自乙未渡江,丙申驻师金陵,抚安黎庶,于今十有二年。拓土广疆,神人翊赞。兹欲立郊庙社稷、建殿宇于旧城之东,钟山之阳。固祚纬长,惟山川气运是从。谨于是日肇庀工事。恭拜敬告于山川神灵。

祭典完毕,朱元璋挥锹破土,为皇宫奠基。

可是,正殿殿基选定后,朱元璋却嫌前面地势不够开阔,吩咐将放线桩向后移动了三四丈,然后问刘伯温:“伯温先生,你看,这样使得吗?”

刘伯温无可奈何地说道:“既已移动,只好如此。”

“怎么?莫非有什么不妥之处?”朱元璋十分诧异。

“这……”刘伯温欲言又止。

“军师不必吞吞吐吐,有话不妨直言相告嘛。”

刘伯温迟疑地答道:“只恐……尔后有迁都的可能。”

“嘿,那倒不怕。收复中原后,有了更符合心意的风水宝地,何妨迁到新址!”

刘伯温无言以对。

外城、皇城全部修好后,刘伯温陪朱元璋进行查看。城墙青砖白缝,巍然高峻,朱元璋十分高兴,指着女儿墙笑道:

“哈哈。城墙如此高峻,尔后无人能够越过!”

刘伯温随口答道:“是的,除非燕子能够飞过。”

这些不经意的随口之谈,等到燕王朱棣夺取皇位,成为永乐皇帝,定都北平。人们竟附会成早在三十年前,刘伯温就有“迁都”和“燕子飞过”的先见之明。使刘伯温的头顶上,又增加了几道智慧的光环。但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风水气运是何等看重,何等战战兢兢。

张士诚灭亡之日,正是应天宫殿落成之时。时间上的巧合,仿佛是天意的安排。朱元璋兴奋不已,暗暗叨念:“苍天神佛佑我,大吉大利,诸事顺遂也!”

新落成的建筑,比之历代帝王的皇城宫殿,更加巍峨宏大,气魄非凡。皇城设四门:南面是午门,东面是东华门,西面是西华门,北面是玄武门。宫殿的正门是奉天门。进了奉天门,是三大殿:迎面是奉天殿,迤后是华盖殿,再往后是谨身殿。这是未来新皇帝临朝问政的地方。奉天殿的左右各建一楼,左日文楼,右日武楼。谨身殿之后是后宫,依次为乾清、坤宁、懿安三大宫。另外六宫,排列其后,是后妃媵嫱的住所。

历朝宫殿内墙的布置,飞金点翠,彩绘满壁。不是描绘龙凤飞舞,就是状写帝王巡狩。朱元璋一改旧例,“不要那些劳什子”。他让博士熊鼎精心摘编出一部“语录”,都是些可资鉴戒的古人懿行嘉言,书于殿壁之上。两侧则书写宋人真德秀论修身、齐家、治国之道的《大学衍义》,表示他孜孜求治的意愿和决心。

有了崭新的皇城和宫殿,新王朝要取代旧王朝,还要有全新的礼仪、历法和法律。元人的许多礼法、律令,必须做重大的修改,甚至全部摒弃。恢复与圣贤礼仪相吻合的唐宋旧制,以便让新皇帝以全新的面貌,隆重登基,君临天下。

在大兴土木的同时,便建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负责制定礼仪的翰林院和太常寺,负责修订历法的太史院,负责制定和执行法律的御史台,有衙门就得有官吏,起居注宋濂,此时已回金华省亲,任命陶安为翰林院学士,兼任礼仪总裁官。刘基为太史院使,着手制定新朝“皇历”。汤和为御史台左御史大夫,邓愈为右御史大夫。刘基、章溢为御史中丞。在此之前,沿袭元朝制度,百官礼仪尚右,这时改为尚左。将第一相国、右相国李善长改为左相国,封宣国公,左相国徐达则改为右相国,封信国公。又召来精通音律的道士冷谦,为太常寺协律郎,负责考订庙堂雅乐,监督制造编钟、编磐,校定音律,编订乐舞。命左相国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参知政事杨宪、傅橙、御史中丞刘基、翰林学士陶安等为议律官,参入编制法律。

新朝甫立,百废待兴。朱元璋不惮劳剧,事必躬亲。各衙门呈送来的草案,他都亲自审阅,进行修订。朱元璋对改制仪礼和修订律令尤其关心。这位文化不高的最高当权者,对法律的要求是浅显简约。为迎合朱元璋的口味,李善长特意强调说:

“立法贵在简约,使人易知易晓。如果头绪繁多,或者模棱两可、可轻可重,猾吏便会投机为奸,使本来禁止残暴的条文。变成残害善良的绳索,那就远离了制定法律的本意。要知道,鱼网密,则无大鱼。法网密,则无全民。你们要细心参度我的意思。”

在李善长的亲自督促和指挥下,朱元璋所关注的一切,都紧锣密鼓地加紧执行,很快便相继完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散发着浓烈油漆气味的金銮宝殿,珠光宝气,流光溢彩,只等待真龙天子升阶入座了。

朱元璋的心头,何尝不是骚痒难耐!趁着别人不在意,他迫不及待地坐到了那把金龙环绕的高背龙墩上。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坐,差一点搭上一条无辜的人命。

为了让未来的真龙天子处处满意,在皇城宫殿就绪之后,施工总指挥刘基陪同朱元璋,四处查看。发现有不满意的地方,立即进行修改,力求做到一切完美无缺。

两人在午门外下马。朱元璋仰望着飞檐斗拱的两层城门楼,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缓步踱进午门,他一面仔细察看,一面跟身边的刘伯温,谈论着自己的观感。为了谈话方便,朱元璋让亲兵把守在奉天门口,只跟刘伯温往奉天殿走去。

奉天殿一横九楹,矗立在光洁的汉白玉座基上。玉栏蹲兽,黄瓦耀金,朱柱喷火,飞檐摩天……端的是巍峨壮丽、令人叹赏!

“叮叮咚咚——”一阵清脆悦耳的声音,自头顶上方传来,仿佛是天宫飘来的仙乐。寻声望去,原来是清风拂动檐铃发出的阵阵轻响。几只白羽毛的飞鸟,从宫殿的上方,自南向北悠然飞去,一面嘹亮地鸣啼着。像是在昭告天下,金陵落成了一座崭新的宫殿,一个替天行道的新皇帝就要在这里登基……

出生于低矮茅草屋子里的放牛娃,受尽歧视的捧钵穷和尚,就要成为这座宫殿的主人了!

是真耶,是梦耶?宛如喝多了醇酒。朱元璋心头畅快,脚下轻捷,仿佛就要飞升天界……

“哎呦!”由于贪看周围的一切,朱元璋被脚下的石阶绊了一个趔趄。

“大王,当心呀!”比朱元璋年长十七岁的刘伯温,急忙伸手搀扶。

“没关系——咱摔不倒。”朱元璋急忙收回悠悠遐想。

走进了奉天殿。粉自的大殿四壁上,题写着历代帝王圣贤的嘉言诫语。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朱元璋虽然自己写不出好字,但能看出,篇篇题字都极具功力。题写者有李普长、宋濂、陶安、章溢,也有本城的知名书法家。内容早经自己审阅,自然提不出什么意见。但其中几幅篆字,朱元璋看了许久,仍然认不得几个,摇头说道:

“这几幅弯弯曲曲的,看着像画不像字,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叫武将们怎么看得懂?干脆统统刷了去,换成别的字体吧。”

“遵命。”刘伯温一面答应着,转身要走,“我这就去吩咐,找人另写。”

“慢!”朱元璋把他喊住了,“这上面,为何没见老先生的大手笔呢?”

“大王,微臣字迹丑陋,恐怕有污龙……”“目”字没出口,刘伯温自知失言。还没登基成“龙”,便称“龙目”,不合时宜。急忙改口道:“恐怕有污大王清目。”

“老先生过谦了。堂堂进士,焉有字丑之理?我要是……”朱元璋想说我要是能写出你那一笔字,就心满意足了,忽然想到有失身份。轻咳一声,指着跟前的一幅字掩饰道:“我要是一定要求老先生的大手笔呢?”

“臣不敢不从命。不过,还是另请名家为好。”

“那也好。”朱元璋点头应允。

刘基匆忙说道:“大王慢慢察看,微臣去去就回。”

刘基快步出殿去了。朱元璋的目光停到了大殿中央屏风前的御坛上。御坛中央,一把金光闪闪的盘龙椅。已经安放停当。看样子只等着万岁爷在群臣的欢呼声中,款步就座了。他快步登上御坛,一扭屁股坐了上去。两手抓着扶手,双脚前伸。身子朝后一仰,发出一声浩叹:

“啊!我朱元璋终于盼来了这一天!往后,我要天天坐在这里,发问降旨,替天驭……”

谁知“民”字还没出口,忽然传来一声轻轻的咳嗽声。紧接着,一个沾满金黄油漆的毛刷子,“噗”地落到脚下,差一点砸到了他的头上。朱元璋不由一惊,急忙站起来四处张望。原来,头顶上方的横梁上,蹲着一个年轻的工匠。手里提着个油漆桶,面色蜡黄,瑟瑟抖个不止。不用说,刚才自己说的话,都被这工匠听了去。自己的内心秘密,岂能让别人偷听!朱元璋大怒,正要喊人来将工匠捆起来问罪,忽然又把话收了回去。那样一来,岂不是把刚才的一切,都“审”了出去?是的,还是暗暗处理掉的好!他狠狠朝上瞥一眼,大步走出了大殿后门。

刘伯温返回奉天殿,不见了朱元璋。正要四处寻觅,一个满脸惶恐的年轻油漆匠,不知从什么地方闪了出来,来到他的面前。刘伯温经常来检查工程进展情况,这人看上去有些面熟。

“咦?吴王驾到,你怎么不回避,还敢留在这里呢?”刘伯温不解地问。

工匠颤颤抖抖地答道:“大人,头儿嫌横梁上的金漆刷得不匀,逼着返工。俺正在刷着,不想,吴王就走进来啦。”

“吴王看到你了吗?”

“看到了。吴王说的话俺也听见了。俺吓得掉了刷子,差一点打到吴王的头上。”

“你听到吴王说什么了?”

年轻人详细说了刚才看到、听到的一切。刘伯温突地变了脸:“年轻人,你惹了大祸!”

“可不是吗——俺也见吴王脸色不好,怕是生了气。大人,吴王能处置俺吗?”

“仅仅是处置就好了。唉,唉!”刘伯温深知朱元璋的脾气。双眉紧蹙,连声长叹。

“大人,你老人家救救俺吧。俺不能死,俺家里还有个古稀老娘呀!”油漆匠跪到地上大哭起来。

“嘘——别出声。快起来,听我告诉你怎么做。”刘伯温想出了主意。他把年轻人拉到盘龙柱后,低声嘱咐了一阵子。然后叮咛道:“记住,一定照我的吩咐做!”

朱元璋返回后,脸色轻松了许多。看来,油漆匠的事,并没有破坏他的好心情。他向刘伯温调侃道:“中丞忙什么去了,这么长时间不见人?”

“不瞒大王,近几天微臣闹肚子。”

“怪不得!”朱元璋朝梁头上瞥一眼,指着问道,“这混蛋怎么还不滚?”

“哎呦呦,怎么上面有个人?”刘伯温抬头望着梁头,惊讶地喊起来,“大胆!赶快下来,滚到一边去!喂,你听到了没有呀?下来,快下来呀!”

油漆匠分明没听到,照旧不紧不慢地刷着油漆。刘伯温扭头说道:“大王,原来是个聋子。”

“会吗?”朱元璋眨眨眼,“我看着不像。”

“大王,不妨让他下来,当面问个明白。”

刘伯温拍柱子,跺脚,忙活了好一阵子,油漆匠方才发现有人喊自己。他慢慢从屏风后的梯子上爬下来,来到他们的跟前,一面作出刷油漆的动作,一面“哇,哇,哇”地乱叫。

“哈哈哈!”刘伯温仰头大笑,“我只道是个聋子,原来还是个哑巴!俗话说。十哑九聋——果然不差。”

朱元璋又问了几句话,年轻人仍然胡乱哇啦,方才确信这个浑身沾满油漆的家伙,不是假装哑巴。刚刚抬脚要走,突然转身回来,朝着油漆匠的大腿上,狠狠就是一脚。油漆匠被踢出去足有一丈远,狠狠地摔到了地上。

朱元璋仍然不解恨,厉声骂道:“混蛋!我的好心情,差点让你给搅了!看在你是个哑巴的份上,就饶了你这一回!”

无辜的油漆匠,在刘伯温的帮助下,终于躲过了一场大祸。他在朱元璋勃勃兴头上洒的几滴冷水,也很快化成烟雾,飘散而去。

朱元璋的“好心情”,确实没有被搅。前方战事,已成摧枯拉朽之势,雪片似的捷报,更使他处于亢奋之中。他准备南北同时用兵,早日平定全国。

盘踞苏湖一带的张士诚被彻底消灭后,据守福建的方国珍便失去了屏障。朱家军三面逼近,形势十分危急。

攻下婺州后,朱元璋曾与方国珍达成妥协,两家各守边界,互不侵扰。但方国珍在与朱元璋通好的同时,又接受元朝的封号。每年拨出海船,将张士诚纳贡的十几万石漕粮运向大都。朱元璋多次致书,劝方国珍不要脚踏两只船,无奈方国珍置若罔闻。至正二十二年,金华蒋英等叛乱,杀了胡大海,提着人头前去投奔,方国珍害怕得罪朱元璋不敢接纳。他的弟弟方国璋,在台州与蒋英的部队遭遇。战败被杀。朱元璋得知后,曾派人前去吊祭。第二年。参军胡深攻下瑞安,乘胜向温州推进。方国珍感到威胁,再次派使者求饶。许诺每年供奉白银三万两,一旦朱家军攻破杭州,便将温州、台州、庆元三郡,献给朱元璋。

可是,等到朱元璋攻克了杭州,方国珍不但不履约,反而与元朝王保保,及福建的陈友定相互勾结,妄图互为策应,保地偏安。朱元璋写信开列十二条罪状,命他悬崖勒马,每年纳贡二十三万石粮食,方国珍依然置之不理,朱元璋大怒,发出了最后通牒:

汝初纳款,谓杭州克,即献土来归。岂意汝怀奸挟诈,阳降阴叛。张士诚与尔壤地相接,取尔甚易,其所以不敢加兵于尔者,诚以吾力能制之,尔故得以安处海隅,坐享三郡之福。尔乃身为不祥。背信弃义,时遣奸细窥我动静,潜结陈友定以图相援。彼自救不暇,何暇救人?尔何惑之甚也!今明以告尔:吾师下姑苏,南取温、台、庆元,水陆并进,无能御也。若早于此时改过效顺,尽以小事大之义,犹可保尔富贵,以遗子孙,以及下人。如其不然,集三郡之兵与吾较一胜负,亦大丈夫之所为。更不然,扬帆采舟,窜入海岛。然吾恐子女玉帛反为尔累,舟中自生敌国,徒为豪杰所笑也。非分之恩,不可数得,尔宜慎思之。

方国珍召集弟侄及将领商议对策,多数将领心存侥幸,认为张士诚尚在支撑,自己地连东海,有舟船连接,朱元璋莫可奈何。于是,便将珍宝细软悉数搬到大船上,准备万一抵抗不住时,便逃往大海躲避。

方国珍执迷不悟,只有兵戎相见。吴元年(1367)九月初一,苏州尚未拿下,朱元璋便派参政朱亮祖率衙州、金华等地驻军,讨伐方国珍。

出兵前,朱元璋向朱亮祖交代:“方国珍乃鱼盐贩子出身,懒惰偷生,骑墙观望。出兵征讨,胜利在握。那厮没有妙招,只有泛海逃遁一条路。你要尽量截断他的逃路。三州之民,疲困已甚,城破之日,毋妄杀一人。”

果不出朱元璋之所料,方国珍的部队毫无斗志。朱亮祖几乎兵不血刃,就攻克了台州。方国珍的弟弟方国瑛弃城而逃,直奔黄岩。朱亮祖紧追不舍。方国瑛将黄岩官廨民居一火焚之,仓皇逃向大海。

苏湖战役结束后,部队稍作休整。十月十一日,朱元璋又派中书平章汤和为征南将军,都督佥事吴祯为副将军,与朱亮祖南北夹攻,夺取方国珍的巢穴庆元路。朱亮祖的部队,由台州、黄岩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拿下温州。十一月初,与征南副将军吴祯联手,在乐清县盘屿水域,大败方国珍之子方明善的海上水师。紧接着,方国珍的老巢庆元落入汤和手中,方国珍率船队逃向大海。朱元璋立即增派著名水师统帅廖永忠为征南副将军,会同汤和人海追讨方国珍。

巢穴倾覆,树倒猢狲散。汤和采取招降攻心战术,方部许多将领纷纷率队来降。眨眼之间,方国珍成了孤家寡人。但历经几十年的磨炼,方国珍也练出了一套投机自保的本领,像个掉进油篓的鸡蛋——又圆又滑。在汤和大军抵达庆元时。他跟弟弟方国瑛不同,没作大的抵抗,也没有破坏城池。而是封闭府库。将一座完整的城市留给了汤和,他自己则率领部属装载着宝物,向海上逃逸,但汤和紧追不合。后来,方国珍看看实在逃不脱。只得率子侄部下向汤和投降,同时派儿子方明完奉表去应天,向朱元璋谢罪请降。《谢罪表》写道:

臣闻,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裁。王者体天法地,于人无所不容。臣荷主上覆载之德久矣。安敢自绝于天地?敢一陈愚衷,知必有以容臣者,惟陛下垂墼。臣本庸才,处于季世,保境安民,非有黄屋左纛之念。曩者,陛下霆击雷掣之师,至于婆州。臣愚以为天命有在,遭子入侍,于时固已知陛下有今日矣。所谓依日月之末光,望雨露之余泽者也。而陛下开诚布公,赐手书,归质子,俾守郡县如钱谬故事。十年之间,与中关角立,皆陛下之赐戢也。逮天兵下临昊会,臣尝上书谓:朝廷朝定杭、越,则暮归田里。不意今年以来,老病交攻,顿成昏昧,而弟子侄,志意不齐,致烦陛下兴问罪之师。方怀忧惧,未能自明,而大军已至台、温,令臣计无所出,虽遣使再三,而承诏之师势不容己。是以封府库,开城郭,以俟王师之至。然犹未免为泛海之计者,昔有孝子于其索也,遇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臣之事适与相类。虽然,臣一介革莽,亦安敢自鲍于天地,故每自思欲面缚待罪阚庭,复恐陛下万一雷霆之怒,天下后世议者,不谓臣得罪之深,而谓陛下不能容臣,岂不累天地之大德哉!谨冒死奉表以闻,俯伏侯命。

降表不长,不过五六百言,却极尽谦恭卑屑之能事,而又夺理机辩,叫屈喊冤。把自身的过错推了个干干净净。一开始,他就给朱元璋带上一顶高帽子:“体天法地。与人无所不容。”这就是说,他方国珍之所以敢于一陈愚忠,完全是因为能够得到原谅。接着说道,他本是庸才,并没有称王称霸的念头,聚众起事,全是为了“保境安民”。紧接着,第二顶高帽子来了:早在攻下婺州的时候,他就知道,“天命所在”,朱元璋必有今日。那时派儿子前来通好,是为了“依日月之末光,望雨露之余泽。”果然,朱元璋开恩体谅,不仅亲笔复信,还放回儿子,命令依旧守土。此后十几年间,之所以能与张士诚相抗衡,完全是有赖于朱元璋的宽容与支持。所以,等到“天兵”东来,立即上书:朝廷一旦平定杭越,则解甲归田。无奈,自今年以来“老病交攻,顿成昏昧”,加之弟兄子侄意志不齐,以致贻误了良机。可见,拒绝归降,是因为有病和“子侄”阻拦,与他本人无干。不仅如此,方圆珍还把没有早日归降的责任,巧妙地推给了朱元璋:“遣使再三,而承诏之师誓不容已!”我三番两次遗使求和,是你们不肯恩允。万般无奈,方才“封府库,开城廓”,以待王师。可以说是做到了仁至义尽。至于,为什么要往海上逃,无非是孝子对待严亲的做法:小的处罚(小杖)忍受,大的惩罚(大杖)则躲避。后来常想负荆请罪,害怕陛下不但不允,且动雷霆之怒。那时,天下后世不说他有大罪,而说陛下不能宽以待人。那对你朱元璋的大德硕名,会造成多大污损!

强词夺理,妙笔生花,简直达到了极致。进行抵抗是兄弟子侄的责任逃到海上则是朱元璋的“不容己”所造成;迟迟不自缚请罪,则是怕损污朱元璋的名声——“大德”!

这份“请罪表”,无异于陈情表,问罪表,但又写得那样委屈婉转,曲尽其情。本来,朱元璋对方国珍的反复无常,十分恼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可是,看完表章之后,非但没有暴怒,反而被其机辩的文字所折服。“谁说方氏手下无人?区区数百文字,使我的怒气烟消云散。”朱元璋向谋士们摇头感叹,“不过,这样的饱学之士,为何不能审时度势,帮助方国珍走出困境呢?看来,不过是一群高谈阔论的书呆子!”

朱元璋当即慨然复信:“我当以汝此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汝勿自疑,速来应天听命。”

当方国珍一行到达应天,匍匐在朱元璋脚下的时候,朱元璋笑着责问道:

“方国珍,你来得何其晚呦!”

“臣何尝不知来得太晚。无奈身不由己——万望陛下垂怜!”方国珍急忙叩头谢罪。

算是他们幸运,这一回,朱元璋真的“垂怜”了。由于即将荣登九五,尊称皇帝,为了显示天覆地载之恩,沧海大泽之量,朱元璋不仅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还进行了妥善的安置。不仅给了方国珍一个广西行省左丞的官衔,还在京城为他建造了名为“千步廊”的豪华宅第百余间。方国珍高高兴兴走马上任。

称霸浙东十数年的草莽英雄,从此成了朱元璋手下的一名驯臣。

讨伐方国珍的同时,朱元璋派中书平章胡美为征南将军、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为副将军,东出江西,攻打福建的陈友定。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则率师攻取江西。

胡美挥师度杉关,入邵武,锐不可挡,直下建阳。后续部队在广信卫指挥沐英的指挥下,攻破分水关,直逼崇安。

陈友定的主力,据守在福州和延平(南平)一带。福州城堡垒密布,高台相接,布防极为严密。陈友定则亲率精锐,据守福建分省驻地延平。准备与朱家军决一死战。

汤和、廖永忠统水师从宁波南下,直扑福州,守军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很快被占领。福州陷落,延平成了孤城,不久便被攻破。陈友定服毒自杀被救活。押到了应天。

当初吃过他的苦头,如今冤家对头成了手下的俘虏,报一箭之仇的机会来了。朱元璋决定亲自审问。

陈友定和方国珍成了鲜明的对照。当他被押到朱元璋面前时,昂首挺胸,面无惧色。

朱元璋厉声喝问道:“陈友定,当初你侵我处州,杀我大将胡深,何等猖狂。没想到会有今天的下场吧?”

“嘿嘿!胜败乃兵家常事。偶尔小胜,有什么可以得意的?你不是也惨败在咱家手下过吗?”

“哼!死到临头,还敢狡辩。看来,你是活够了!”朱元璋被激怒了。

“你认为,咱是没长脊梁骨的方国珍吗?告诉你,咱家本来就没有打算活着来见你这得势的小人!要杀快杀,不必废话!”

朱元璋气得猛拍桌案:“把陈友定和他的儿子,统统推出去斩了!”

陈友定面对刽子手的鬼头刀,仍然大骂不止。朱元璋命令把他的尸体扔到乱葬岗里喂野狗,不准任何人收尸安葬。

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盘踞江南的四雄,或壮烈,或狡黠,以不同的方式,结束了叱咤风云的生涯,全都做了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的垫脚石!

随着前方接连传来捷报:广东、广西相继平定。除了四川、云南,整个江南地区,统统归入了朱元璋的版图,朱家军对于仍然占据着北中国的元朝统治者,实行重锤敲击的时刻到了。

北伐中原,进军大都,推翻元王朝,进而统一全国,关系到朱元璋皇帝大业的完整和长久。北方幅员辽阔,元军四处布防。先打哪里,从何处进军,都要认真考虑,缜密部署。为了慎重起见,朱元璋请来刘基和陶安,单独商量对策。

“大军北伐在即,应该采取何种战略,还请二位多多翊赞。”朱元璋向两位谋士诚恳求询。

陶安答道:“眼下江南几近全部平定,鱼米之乡尽归我所有。兵强马壮,后方富足。元朝已经闻风丧胆。微臣以为,可以长驱中原,直捣大都。”

“中丞,你的高见呢?”朱元璋向刘伯温问道。

“微臣以为,还是采取讨伐张士诚的战术,先剪其羽翼为好。”

“不然。”陶安摇头否定,“张士诚宽待部下,将士戮力为其卖命。直攻其老巢,四方来援,我将陷入被动。而胡元则不同,他的部下鸡争狗斗,各怀异志,阳奉阴违,一盘散沙。我径攻大都,并无多援之虑。”

“真会是这样吗?”朱元璋又问。

“大王尽可放心。”陶安肯定地答道,“据臣所知,山东王宣父子,鼠窃狗盗,难有大为;河南的王保保狂妄跋扈,上疑下叛,关陇的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疑,势不两立。而且与王保保矛盾重重。元朝的支柱就在这几个人身上,他们的作为如此,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刘伯温见朱元璋等待自己说话。便轻咳一声说道:“大王自起兵以来,与各路豪杰角逐,之所以愈战愈强,以至拥有整个江南,就在于用兵谨慎。今王业垂成,登陛在即,更要加意持重,事出万全。万不可因中原动荡混乱,而生轻敌之心。望大王三思之。”

“是的,他们手中的几十万人马,不是在睡大觉。我并非胜券在握。还是谨慎些好。”朱元璋点头赞同,“陶先生,你说呢?”

陶安只得点头答道:“刘中丞老谋深算,用计万无一失,臣下完全赞同。”

朱元璋抵掌称善:“好。就这么决定了!”

可是,当朱元璋征询几员大将的意见时,又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急性子常遇春抢先说道:

“眼下,江南已经成了我们的,鞑子肯定惶惶不安。我们以百万大军直捣大都,必定一战而胜。然后,乘胜前进。一旦鞑子的老窝归了我们,他的那些劳什子部下,还有什么对抗头?不都成了好吃的软柿子!”

“右相国,你的高见呢?”朱元璋又问徐达。

“臣觉得,还是稳扎稳打的好。出兵方略,不妨订得仔细些。”徐达总是不急不躁。

朱元璋接着说道:“右丞相说得是。性急吃不得热豆腐。元朝建都上百年,城防必然十分牢固。一旦孤军深入,而又不能很快地拿下来,大军困顿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他的部下必然四面增援。那时,我进不得,退不得,如之奈何?”

常遇春不快地问道:“那——这仗怎么个打法?还像打张士诚那样,先从四周下手?”

“正是这样。”朱元璋将与刘基等反复斟酌的方案,缓缓说了出来,“我军先取山东。使鞑子失去屏障,然后回师攻河南,断其指爪,接着,西下攻占潼关,关上大都的西南大门。然后再进军大都。那时,大都势孤援绝,必然一战可下。大都到了手。再乘胜西进。将大同、太原等城池,一一收归我有。你们看怎么样?”

徐达答道:“大王所言极是,臣等十分折服。”

“那,就照大王的意见办。”常遇春只得点头赞同,“好哇,咱就盼望着这一天早些到来,痛痛快快地杀他娘的一回!”

“可不能光为了痛快。”朱元璋摇头说道,“此次出兵北伐,不只是攻城略地,而是应天命,驱鞑虏、安百姓、平祸乱。所经之处,不得枉杀,不夺民财,不毁民居,不捕杀耕牛,不掠百姓子女,遗弃在敌人军营中的孤儿幼女,也要进行妥善安置。只有积德做好事,人家才能承认我们是王者之师。你们必须牢牢记住,好自为之。”

接着,朱元璋正式下达了北伐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兵二十五万渡淮河,越黄河,直捣中原。

出兵之前,朱元璋再次召集主要将领训话。他严肃地告诫道:

“将帅出师,必须取其长,用其短。诸位都是勇敢善战的猛将。但持重稳健,纪律严明,进退攻取,得大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徐达。当百万之众,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常遇春。我所担心的,不是遇春不能战,而是冒险轻敌。当初在武昌,有几个敌骑挑战,他竟然亲自迎敌。身为大将,岂可与小校争能?切戒,切戒!如临大敌,遇舂可与冯胜分为左右翼,各领精锐进攻(冯胜即冯国胜,朱元璋字”国瑞,因避讳而改)。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皆勇冠三军,可独当一面。徐达则要专主中军,策励诸将,运筹帷幄,不可轻动。古语说:‘将在军中,君不干预者胜。’你要好生体会。”

说到这里,朱元璋稍微停顿了一下,又意犹未尽地对徐达嘱咐道“大将军,我把北伐重任交给你了,你一定要从严治军,上下一心。审进退,通机变,战必胜,攻必克。我虚彼实,则远避之;我实彼虚,则迎击之。时刻不能忘记立威任势:威立,则将士用命·势重,则敌不敢犯。我与众豪杰相驱驰,他们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威弱而势轻的缘故——你要切切牢记呀!”

然后,朱元璋又对薛显和傅友德等人说:“当初,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彭越曾在山东立下大功。今天出师先攻打山东,你们要学彭越的榜样,英勇立功。我等着给你们论功行赏。”

反复叮咛,谆谆告诫。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北伐是既重视又慎重。

天元年(1367)十月二十一日上午,应天北门外七星山下,新搭建的拜将台上,旌旗招展。青龙旗、白虎旗、朱雀旗、玄武旗光彩夺目,迎风猎猎作响。二十五万戎装待发的步骑将士,排列着整齐的队形,肃立在高台对面的广场上。几十名银盔银甲的将领,骑在扬鬃的战马上,虎视着面前的队列,等候大典开始。

今天,吴王朱元璋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拜将誓师大典。

辰正时分,传来了悠扬的鼓乐声。一队亲军侍卫,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广场,后面成双成对的黄罗伞、红罗伞、单龙扇、双龙扇、金瓜、月斧、斑剑、朝天镫……相继来到台上。黄罗伞下走来了骑着高头白马,金盔金甲的朱元璋。红罗伞下是他的儿子、未来的太子朱标。紧跟其后的是左相国李善长、右相国徐达,以及刘基、陶安、常遇春、傅友德等文臣武将。

拜将台上红烛高烧。朱元璋点燃三炷贡香,插到香炉里,跪到朱红拜垫上,恭恭敬敬三叩首,祈祷天地神灵,保佑北伐顺利建功。拜毕,学士陶安宣读讨元檄文。这篇由宋濂执笔、经过刘伯温加工润色的雄文,很得朱元璋赏识。看了草稿,连称“难得”。现在,陶安清越的朗诵声。在广场上空回荡: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此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鸩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妄,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其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此,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沉荒淫逸,失君臣之道,又加以丞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属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盏,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力纲陈纪,救济斯民。然而,百年过去,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悯!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辅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此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为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优,掣家北走,陷溺尤深。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固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前一年讨伐张士诚的檄文,只是空洞地斥骂弥勒教,甚而指斥张士诚背叛元朝。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则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统治中国百年的“夷狄”,说他们的统治,不仅是“冠履倒置”,而且“废坏纲常”,“沉荒淫逸”,使中国之民深受荼毒。因此“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救济斯民”的重责,就落到了“圣人”的肩上。可惜,横行河、洛、关、陕的枭雄,以捕妖人为名,等到兵权到手,反成了生民之大害。只有出身淮右布衣的朱元璋,才是救百姓于水火涂炭的“圣人”。这里,朱元璋出身“妖人”的历史,被一笔勾销。他成了“为众所推”、“恭承天命”的救世主!檄文不仅把朱元璋描绘成抗元的民族英雄,立纲陈纪的圣贤信徒,还是保土安民的大救星。这篇檄文,对北方的广大官僚地主、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都起到了有力的鼓舞与安抚作用,同时敲响了元政权的丧钟。

檄文宣读完毕,陶安高声宣布:“征虏大将军、右相国徐达受节钺!”

徐达快步登上台去,朱元璋双手将节钺交到他的手里。节似竹节,金子铸成的,表示君主授予了指挥三军大权;钺是兵器之一,似斧,表示君主授予的执法大权。有了节钺,徐达号令三军,执法如山,谁也不敢有丝毫违抗。

鼓乐声再次响起。一名骑士高擎大纛旗驰来。牙旗立定,大将军徐达持节钺立在旗门下,向朱元璋恭敬辞行:

“吴王,末将谨遵王命,率众北征。驱除鞑虏,复我中华。肝脑涂地,在所不惜。”说罢,他转身来到台前,下达了出师命令:“马步水三军听令,准备出征!”徐达下达了开拔的命令,朱元璋拉着他的手,步下拜将台,直送到校场外面方才止步。朱标则和李善长等大臣一起,将徐达、常遇春等直送到长江边。等到他们上了渡船方才告别返回。

十月二十四日,徐达刚刚抵达淮安,便派人向驻守沂州的王宣、王信父子劝降。王氏父子看到大军压境,抗拒必败,只得遣使到淮安递降表。很快,王信就被朱元璋授为江淮行省平章,归徐达节制。同时朱元璋给徐达一封密信,要他加意防范:

“王宣父子反复无常,不可轻信。宜勒兵趋沂州,以观其变。如果他们开城纳降,便分军马驻守沂州,将王宣父子及部属连同家属遣至淮安。如果益都、济宁、济南同时攻下,则令王信所部精锐五千,随我军万人一同驻守,其余军马分调于徐、邳各州守城。并选其马步精锐者跟随大军北伐。如果他闭门拒守,即是诈降,立即发兵攻城。”

果然不出朱元璋所料,刚刚过去了半个月,王宣便悔约叛变,派他的儿子王信到营州等处募兵,加强沂州防务,同时杀害了徐达派往沂州的使者。徐达大怒,率师急驰沂州,连夜挥师攻城。王宣抵挡不住,只得打开城门投降。徐达恨他反复无常,当即命令将王宣父子用乱棍打死。沂州的陷落,山东元将破胆。紧接着,平章韩政攻下滕州。徐达率主力北上,一举攻克战略要地益都,并连下所属州县,俘敌一万余名及大批马匹粮草,切断了山东东西部之间的联系。济南、济宁两重镇陷于孤立。十二月初三,徐达北抵乐安,沿途元军望风而逃。一连串的胜利,用势如破竹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朱元璋遣使告谕徐达,汲取王宣父子反复无常的教训,所有降将都不得留在原地,坏其营垒,驱卒归农,并立即将他们押送应天,以免养虎遗患。

两天后,大都督同知张兴祖率部连克东平、东阿。元参政陈璧等五万部众投降。孔子五十六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希学,率曲阜县丞、邹县主簿前来迎接张兴祖,带动了衮州以东州县的归附。

十二月初七,徐达的主力部队顺利攻克济南,张兴祖则将济宁收复。至此,山东的战略要地全部到手。形势的发展太顺利,朱元璋担心将士轻胜生骄,再次飞书到军前告诫徐达:

“闻将军已下齐鲁诸郡,中外皆庆。予独谓胜而能戒者,可以常胜,安而能警者可以常安。戒者,虽胜若始战;警者,虽安若履危。屡胜之兵易骄,久劳之师易溃。能虑于败,可以无败;能慎于成,可以有成。必须周防谨密,常若临敌。勿生懈怠,为人所乘。慎之,慎之!”

徐达、常遇春感谢吴王朱元璋的及时提醒,也深知肩上担子的沉重。他们明白,眼下最高统帅要求他们的,只能是凯歌,绝不能是哀乐。任何疏忽和失误,都会使那个即将出现的、庄严而神圣的王朝——大明。蒙上阴影。

“大明”这个朝号的选定,经过了朱元璋及谋士们的反复思考。

历史上的朝代名称,都蕴涵着特殊的意义:有的是用发祥地的名称,如秦、汉,有的用所封的爵邑,如隋、唐;有的用当地的物产,如辽(镔铁)、金,也有的仅仅是追求吉祥,如女真,大元等等。“大明”也属于这一类。

“大明”一词,来源于古老的明教。意思是明王出世,天下大明,经过五百余年的传播,明王出世,天下大治,已经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福绥。韩山童自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被立为“小明王”,无不是以明王来号召徒众。

朱元璋本是小明王的部下。既然小明王已经从人间消失,为什么仍然要称“明王”呢?这,主要来自于刘基等儒士的老谋深算。他们知道,称大明,一方面可以使红巾军出身的将领,感到新王朝仍然是明王事业的继续。而用儒家的观点来解释“大明”,更是大吉大利:明,是日月二字的组合,属火。朝日夕月,古礼就有祀“大明”的传统。加之新朝起于南方,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南方为火,属阳,赤色,火神是祝融。北方是水,属阴,黑色,水神是玄冥。新朝建都金陵,恰好是祝融的故墟。那么,以火制水,以阳消阴,以明克暗,无不吉利顺遂。另外,古时有大明宫,大明殿,古代神话里有“朱明”一词。而新皇帝恰好姓朱,和朝代连成一体便是“朱明”,实在是难得的巧合!“大明”光照天下,未来的大明皇帝朱元璋,听了儒士们的讲解,自然是慨然点头,心满意足!

元朝皇帝的诏书,开头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汉语译作“上天眷命”。朱元璋嫌口气不够谦逊恭敬,改为“奉天承运”。说明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奉天”而行,他的皇朝所继承的乃是方兴之“运”。此后,“奉天承运”就成了皇帝诏书开头的定例。

同类推荐
  • 朱新礼如是说

    朱新礼如是说

    1992年,朱新礼在山东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创建汇源果汁厂,后迁址北京,汇源果汁目前已经发展成主营果、蔬汁及果、蔬汁饮料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汇源果汁在港联合公告,可口可乐拟以约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所有已公开发行的股份。这一业界最强并购的消息一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轰动(尽管收购案未获审批)。本书忠实记录并深入剖析了朱新礼从一个县经贸委副主任成长为果汁行业(甚至中国当代)顶级企业家的艰辛过程,从创业精神、经营理念、资本运作、商战智慧、品牌推广、营销攻略、质量控制、渠道建设、企业家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了一场关于中国企业家智慧的饕餮盛宴。
  •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发明家(上)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发明家(上)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

    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

    群体认同研究是一个从群体的视角来研究认同的重要领域,也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向和谐、稳定和健康的方向发展是群体认同研究的主要方向。本书首先对群体认同的理论、动机、结构和测量以及多重认同和群体威胁等方面进行文献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设计,接着开展对群体认同心理结构的本土化探索并基于此编制有效的测量工具,最后利用研究所开发的群体认同工具分别探讨大学生的多重群体认同和群体动机对现实群体的群体认同的影响,并对整个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讨论。
  •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本书选取唐宋八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
  • 窥见上帝秘密的人:洛克菲勒自传

    窥见上帝秘密的人:洛克菲勒自传

    《窥见上帝秘密的人:洛克菲勒自传》讲述了:在某种程度上,我所交往的是这个国家里最优秀的人,特别是在商界——这些人建立起美国的商业王国,他们生产的产品远销全球。我所要记录的事件对我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们在我记忆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如何把握公开个人隐私的尺度,或者说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攻击,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热门推荐
  • 万里诗书路·文化卷

    万里诗书路·文化卷

    随笔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的记录。生活如浩瀚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随手拈来,不拘形式,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随笔精品,这也造就了文笔奇妙的随笔大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将军府二小姐至尊召唤师

    将军府二小姐至尊召唤师

    她和她是杀手界里鼎鼎有名的’地狱修罗‘可被她的师姐背叛,她们两同作为孩子出身,还巧合的成为了双胞胎和连皇帝见了都要礼让三分的四大世家之首,她们两穿越到了一个强者为尊的血灵大陆,这里有炼药师炼器师和召唤师,她们穿越到了这将揪起什么风浪。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木叶之白瞳物语

    木叶之白瞳物语

    写轮眼+柱间细胞=轮回眼那么白眼+尸骨脉=???一个继承了白眼和尸骨脉的少年降临木叶,试看他如何在这个充满危机的世界谱写自己的传奇。书友群:796497134,欢迎进群来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师尊驾到请受徒儿一拜

    师尊驾到请受徒儿一拜

    上官清舞曾说过自己永远不会收徒,结果......真香了......自己好不容易收来的徒儿竟对自己起那种大逆不道的念头!“师尊永远不会离开黎逍的,对不对?”看着自家徒儿那危险的笑,上官清舞弱弱的问:“我说不对...会怎样...”“不会的,师尊不会离开的!”高冷师尊vs死缠徒弟,谁输谁赢?拭目以待......HE/若有错误,欢迎各位指正~此文不坑!不坑!不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但由于本作者还处于高中时期,上课时间无法更新,若有时间一定更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都市血皇

    都市血皇

    将死之人,本该什么都不在乎的。一个不平凡的夜晚,易凡却被一个美女吸血鬼纳为猎物,成为了一个吸血鬼,捡回了一条命。只是,没有告诉易凡的是,将他变成吸血鬼,血液互换的美女,是吸血鬼的王族血脉!易凡:“都说吸血鬼惧怕阳光,可你看,我并非如此!”
  • 流星下的教师

    流星下的教师

    这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助,解答难题,其乐融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