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82500000052

第52章 韩愈(1)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南府河阳(今河南孟县南),韩愈自称“昌黎韩愈”,韩姓的郡望是河北昌黎,他经常说自己是昌黎(今辽宁义县)人。正由于此,所以人们又称韩愈为韩昌黎。还因为韩愈晚年曾担任过吏部侍郎一职,故又称他为韩吏部。韩愈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溢号为“文”,人们又尊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一个世代士官的家庭里。其七世祖韩管,在后魏时期曾任龙骧将军、常山太守,受封为武安成侯。六世祖韩茂,曾任尚书令,加侍中、征南大将军,被封为安定桓王。高祖、曾祖先后唐代以后,担任过州刺史、州司马等职。祖父韩睿素,曾任朝散大夫,桂州都督府长史,其任内多有善举。韩睿素生有四个儿子:仲卿、少卿、云卿、绅卿。长子仲卿就是韩愈的父亲。韩仲卿以文章着名,曾与李白、杜甫等交游,担任过潞州铜鞮尉、武昌县令等官职。他在武昌离任时,由于政绩卓着,民众专门为他树起一块《去思颂碑》。碑文由着名诗人李白撰写碑文称韩仲卿“未下车(到职),人惧之;既下车,人悦之。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侧目”(《李太白集·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说明韩愈之父是一位深受境内百姓爱戴、奸吏豪绅不满的正直官员。韩愈的大叔少卿、三叔绅卿职位不高。其二叔云卿更以文冠世,历任监察御史、礼部郎中之职。

韩愈有两个哥哥,二哥韩介去世较早只担任过太子属下的下级官吏,史籍中关于他的记载比较少。大哥韩会是一位名士,他有口辩,会写文章,还擅长音律,与古文运动的前驱李华、萧颖士、梁肃等人志同友好。更喜欢谈论治世安邦的大略。韩会人仕之前,以道德文章闻名于江、淮一带,时人将他与崔造、卢东美、张正则他的三位好友等称之为“四夔”。其中韩会名气最大。他们四人的才德均可以担当大臣的高位。韩愈虽然出自一个普通的官宦之家。韩愈出生时,其父韩仲卿正在京师任秘书郎。他出生不到两个月,生母就离他而去,韩愈只有靠乳母李氏鞠养。在韩愈3岁的时候,父亲又离开人世。后此,他只能跟随长兄韩会返回故里河阳,靠兄嫂抚养。

韩愈的在老家河阳长到7岁。大历九年(744年),随在京师谋得官职的兄长韩会移居京师,开始了刻苦读书的生活。韩会在长安担任官品不高的起居舍人之职,在复杂的权力之争中,他投靠到当时的权相元载门下。元载是一个自恃恩宠、结党营私、排斥忠良、贪赃纳贿的佞臣。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查处元载,判其自尽。受元载一案株连的达数百人,韩会也因党附元载之嫌,被贬为韶州(今广东曲江)刺史。当时年仅10岁的韩愈只在京师过了3年的安定生活,又被迫随兄嫂踏上南徙的旅途。韶州是一个离长安有数千里之遥的荒凉去处,韩会虽然名为刺史,可是,作为贬官,其心情的抑郁苦闷是可以想见的。韩会自己没有亲生儿子,其弟韩介倒有两子,一个名叫老成,一个叫百川。于是,老成就过继给韩会为子,而百川却不幸夭折。年仅42岁的韩会在韶州仅仅生活了两年多,就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因病去世。韩愈的大嫂郑氏是一位经历过磨难意志坚强的人。郑氏按当时的风俗,扶着丈夫的灵柩,带上韩愈和老成,又踏上了北归的艰难路程。他们“凌大江之惊波,过洞庭之漫漫”,又从韶州千里迢迢地回到了故里河阳。

韩愈随嫂嫂回到故里安顿下以后,从建中二年(781年)开始,成德、魏博、山南、平卢等地节度使相继发动叛乱。藩镇的虎狼之军一度进入长安,连皇帝唐德宗也仓皇出逃奉天。历时5年这场战争,中原再次成为军阀角逐的战场。战祸也延及河阳,郑氏在兵荒马乱的背景下,再次带上韩愈、老成等家人加入了南逃的人流,于建中三年(782年)到达宣城(今安徽宣城)。原来在安史之乱时期,韩氏家族为了避乱,曾迁居江南宣城,并在当地购置了一些产业。郑氏夫人是一位有涵养、肯吃苦的女性,她除悉心照料全家人的生活外,还严格地教诲两位孩子刻苦读书。

由于韩愈从3岁起就失去了父亲,所以抚养教育韩愈的责任就落于其长兄韩会肩上。在韩会的指导下,韩愈从7岁就开始读书,每天能记诵几千字的诗赋文章。他不仅天资聪明,博闻强记,很有悟性,而且刻苦自励,勤奋好学。他读书能抓住学习的要领,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提高读书效率的经验。韩愈最重要的成才时期,是随长兄韩会到达韶州以后。韶州虽然是个离京师有几千里之遥的边远去处,但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朴实,是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当时的韩会虽然名为刺史,但作为贬官,交际减少,公务不多,所以他利用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教育引导已初露锋芒的弟弟。韩会在辅导韩愈和老成的读书中,形成与流俗不同的特点。在韩会的指导和影响下,韩愈从开始读书,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和选择性。在韶州3年,韩愈每日读书不辍,学业大有进益,13岁的时候就能信笔为文了。但是,韩愈的好景不长,长兄、恩师韩会不久就病逝。在回到河阳和转徙到宣城之后,韩愈又在郑氏夫人的鞠抚下继续读书生活。由于韩愈坎坷的不幸经历,与同龄人比显得更成熟一些。他不用寡嫂督促操心,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之中。凡是儒家经典,比如《春秋》、《左传》、《公羊传》以及《史记》、诸子百家的学说,他都广泛阅读,悉心研究。他在读书中,不仅反复搞清词语章句,把握其本质精髓,还注意揣摩事业,联系实际,进行写作归纳,阐发其精神。在家庭的影响熏陶下,先后经过兄嫂的教诲,通过自己刻苦的学习和实践,韩愈逐渐成长为一位信奉儒家正统思想、志向远大的青年。

19岁的韩愈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中原地区的战乱逐渐平息。按封建时代士人的惯例,打算通过科举之门进入仕途,以便效力社会,施展自己的宏伟蓝图。

韩愈贞元二年秋,拜别嫂嫂郑氏,只带着简单的行装和书籍,充满自信和喜悦的心情,风尘仆仆地赶到京城长安。韩愈去长安,原来打算先投奔其族兄韩弇,韩弇当时担任殿中侍御史,曾做过北平王马燧的僚属。但他到长安以后才知道,韩弇已因国事去了河中,不久又以身殉职。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韩愈只得跑到大街之上,求见北平王马燧,自诉是韩弇的堂弟,因生活所迫,请马燧照料。幸好马隧有感于韩弇殁于国事,没忘老部下的旧情,就收留了韩愈,并让他教授自己的两个儿子。这样一来,韩愈在京城的生活总算有了着落。

韩愈入长安之初,对自己的道德文章和才华非常自负,对科考也充满所试必得的十足信心。有人把以往应试者的诗赋文章及策问对答拿给他看,并让他揣摩熟悉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时,他很不以为然。认为此类诗文都是平庸之作,自己完全可以做到“无学而能”。韩愈在从贞元二年到贞元七年(791年)的四五年间,曾三次参加礼部的进士科考试,每次名落孙山。

韩愈三试三挫,内心充满不平,但他初衷不改,志气未消。事实既刺激了他,也教育了他。贞元八年(792年),他又参加了第四次科举考试。当时,唐德宗试图刷新政治,倚重力主改革的大臣陆蛰,政治气候比较有利。这次科举考试就由敢于直谏又擅长文章的陆蛰主持,并由提倡古文的梁肃担任助手。韩愈在少年求学时期就与梁肃有着师承关系,既然有了这层关系,韩愈就与好友李观、李维、崔群等去求见梁肃。为避嫌,开始梁肃拒而不见。后来由于他们4人多次求见,引起梁肃的重视,最后还是约见了他们。通过交谈,梁肃认为这批青年都是后起之俊秀,有人将来甚至可以“位极人臣”,登上相位。梁肃的褒奖,使韩愈等为之振奋。经梁肃的推荐,韩愈、欧阳詹、李观。李维、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等八人均一举进士及第。由于此榜人才荟萃,所以时人将这一榜称之为“龙虎榜”。韩愈自拜别嫂嫂进入长安后的6年间,4次参加礼部之试,最终取得了入仕的资格。

按唐制,礼部应试被录取为登进士第,而进士及第只不过是取得了入仕的资格。如要做官任职,还必须再经过吏部的严格考试。吏部择人有明确的标准和原则。其标准主要有“身”,取其体貌丰传;“言”,取其言词辨正;“书”,取其楷法遭美“判”,取其文理优长。如果考生达到这四条标准,在决定取舍时还要遵循“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通典》卷十五《选举典》),即先德行、再才能、再劳绩的原则和顺序。

韩愈于贞元九年(793年),第一次参加了吏部博学宏辞科的考试。他接受了以往礼部考试的教训,在应试之前特向韦舍人上了《应科目时与人书》,请求韦舍人推荐自己,认为此事对韦舍人来说是一件极平常的“举手投足”之事,信中既流露出韩愈急于仕进的迫切心情,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媚态。这一次他的好友李观被录取,而他却失败了。韩愈贞元十年(794年),第二次参加了吏部的考试,结果又遭到失败。

韩愈抱着复杂的心境离开过长安,回到故里河阳。此时,鞠养他长大成人的嫂嫂郑氏在宣城病故,由老成护送郑氏的灵柩也运抵河阳。韩愈看见亡嫂的灵柩和久违的侄子老成,凄楚的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兄长临终前的嘱托和厚望,嫂嫂抚育教诲的恩德,以及送他进京时的“诲化谆谆”,企盼他“禄士而还,以为家荣”……这一切使他百感交集。再想想这坎坎坷坷的八九年,自己抛家舍业,辛苦奔波,却终无所成。不惟嫂嫂的“劬劳闵闵”、“在死而生”的大恩大德未及报答,竟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按照对长辈的礼节为郑氏服丧5个月。这时的韩愈已近而立之年,却连一个谋生的职业都没有,而嫂嫂的去世,又加重了韩愈照料家庭的担子。面对这一切,更增强了他紧迫感。他又从故里重返长安,并积极地谋取新的出路。

韩愈贞元十一年(79年第三次参加吏部举行的考试,结果又不中。急切的求仕之情和屡试屡挫的现实,使韩愈愤嫁不平。他除了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大加宣泄之外,又在不到50天的时间内连续3次给当朝宰相贾耽上书。在这些上书中,他谈到自己的艰难生活,“逞逞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也讲到自己“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的坎坷经历。其实,韩愈所以低三下四,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以谋私利。他在《答崔立之书》中曾说:“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书,以为圣人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于己也。”韩愈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信奉积极的入世哲学。他在上宰相的第三书中就明确表示,退隐山林之路只有那些独善其身、不忧天下的人才肯走的,“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韩愈的3次上书均未打动宰相,上书石沉大海。于是,他准备退出这种不公平的考试。韩愈贞元十一年五月,离开长安,回归故里。

韩愈自19岁人长安。在长安的近10年间,他饱尝了“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的艰险,忍受了“蹉跎逐颜低,摧折气愈下”的屈辱。经受了磨炼,增长了阅历,为后来前途创造条件。

唐朝中后期藩镇势力猖撅的时代,镇将发动叛乱的事件层出不穷。贞元十二年(796年),汴州(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李万荣病瘫,其子李乃乘机作乱。唐朝中央政府遂命当时担任东都(今洛阳)留守的董晋,以宰相的身份任汴州刺史、宣武节度副使,主持节度使事,前往平乱。董晋受命以后,由于董晋与韩愈叔父韩绅卿同事于淮南节度使崔园的缘故,董晋便邀韩愈入幕府。当时正在老家河阳的韩愈,依然过着“朝食不盈肠,冬衣才掩骼”的难以为继的生活,于是便接受了董晋之邀。不久,董晋就委任韩愈担任宣武军节度推官,后来又奏请朝廷给韩愈加了一个正九品上的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这样,韩愈在29岁总算谋得了一个官职。当时的董晋已是一位70多岁的老翁,他明事体,有胆识。他未集结大队兵马,仅带领韩愈等幕官随从十几人,经郑州,径入汴州。由于董晋是以宰相的身份担任节度使,再加上他老谋深算,行动迅速,处置得直,因此,很快就稳定住宣武的形势。董晋以息事宁人,不思振奋的方式笼络官兵。

韩愈汴州期间,由于幕府公务不多,比较清闲。但他的私人生活却比较充实。有几位朋友相继来到汴州,他们聚在一起讲文析道,交游唱和。当时与韩愈来往密切的几位主要朋友是孟郊、李翱、张籍等。

韩愈在汴州的两三年间,虽然在政治上没有留下多少建树,但在交友授徒方面却做了许多事情。这期间韩愈获得了较为稳定的俸禄收入,但他娶妻、生女,又有堂兄韩界遗编孤女来归,再加上韩氏家族也有人投奔,所以其家庭人口骤增至30口,这就使韩愈的家庭生活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善。

董晋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去世,韩愈由汴州去洛阳,为董晋送葬。他们刚离开汴州四天,那里又发生了兵变,乱军杀死了临时代理董晋职务的部分官员,韩愈的家小也被困在汴州,他心急如焚。不久,又传出消息说,他的家人幸免于难,已经赶到了较为安全的彭城(今江苏徐州),韩愈由此结束在汴州的幕府生涯。

韩愈当年二月底,举家徙居徐州。他的家庭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在韩愈衣食困难、借贷无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得到徐州节度使张建封的资助,暂时被安置在睢上符离(今安徽符离集)居住。

在张建封的照料下,韩愈的家庭生活总算有了着落,并且逐渐安定下来。他主要以闭门读书的方式,打发时光。当年秋天,张建封才任命韩愈担任了节度推官。

张建封在任用韩愈的同时,又对韩愈的工作时间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规定从当年九月到来年二月,韩愈除身患疾病以外,都必须“晨入夜归”,在幕府办公。对这种影响甚至剥夺韩愈读书、着文的强制性时间表,韩愈深为不满。他给张建封上书表示:如果真的要他晨入夜归的话,就是每天赏赐千金,一岁之中加官几次,他也不愿从命。可见在徐州的日子里,从一开始两人就发生了争执,韩愈的心情就不舒畅。尽管韩愈不安心于这种生活,但一时又无他路可走,因此,也只得暂时过着这种俯仰随人的日子。张建封爱好击球,韩愈就陪着他去球场,并做些应景的诗文;张建封喜欢打猎,韩愈又陪着他下了围场,当韩愈兴致勃发时,也写出些不朽的篇章。

张建封这年冬天,派韩愈赴京“朝正”,在京城长安,韩愈遇上同年好友欧阳詹。此时的欧阳詹任国子监四门助教,他看到韩愈到京,就带领国子监的生徒拜伏阙下,要求朝廷任命韩愈为国子监博士,结果未获成功。在由京城返回的途中,韩愈了解到,由于当年的水旱灾害和兵祸,使“生民为流尸”。于是,他心中产生一种上书皇帝,痛陈时弊,为民请命的强烈愿望。但他当时仅为节度使的幕僚,根本就没有这种权利。

同类推荐
  • 学为人师的教育家(2)

    学为人师的教育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梁思成和林徽因
  • 安徒生自传:活出自己的童话

    安徒生自传:活出自己的童话

    《安徒生自传:活出自己的童话》讲述了从乡村少年到童话名家,安徒生以文学的名义,向我们叙述他的挫折、泪水及心路历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丑小鸭”。他出生在丹麦一个贫穷的家庭。他个子很高,样子木讷,有一只很大的鼻子和一双特别大的脚……如今,两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只“丑小鸭”终于享受到了天鹅般的待遇,他就是安徒生。《安徒生自传:活出自己的童话》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安徒生的童话人生,再现生命的神奇和他一生的美丽。从安徒生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学改变命运、影响世界的力量,而且还感受到了一个不断进取、百折不挠的人的生命光彩和人格魅力。
  • 传奇林绍良

    传奇林绍良

    本书介绍了林绍良先生传奇的一生。全书分为“故乡,难忘的记忆”、“印尼,血玉火的商机”、“庞大的林氏王国”、“红顶商人的风风雨雨”、“远离政治,投资海外”、“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六章内容。
  • 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

    本书介绍了京剧四大名旦,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和荀慧芳,通过这四大名旦让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京剧的魅力。
热门推荐
  • 被我渣了的霸总卷土重来

    被我渣了的霸总卷土重来

    迁宁市最尊贵危险的裴先生是所有人都不敢招惹的存在。后来危险的裴先生捡回来一个小姑娘,天天给小姑娘辅导作业接送上学还附带参加家长会,每次都被班主任骂的狗血淋头。事实证明重生后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卖萌让学霸校霸辅导作业保驾护航,装白莲手撕渣男贱女,还可以装嫩撩阳光小鲜肉,靠脸去财团当卧底上人生巅峰。而当个卧底……为啥她都快成为总裁夫人了还不行动???boss你还行不行了??本书又名《学渣穿成学神的日子》#简介是的废,但内容是真的甜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王间界

    王间界

    到看书网,搜索《bb君的宠物妹》,我的新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都市女王

    重生之都市女王

    她是一个孤儿,在两岁时被养父母收养,可是她的生活却很压抑。因为养父母有了自己的儿子,她的生活就变得连保姆都不如!她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自由快乐的生活,认为这一辈子是没有希望了。可是没想到,老天听到了她的心声,让她在睡梦中重生了。可是谁能告诉她,为什么会重生到人家的肚子里?!也好!这一世她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心去生活,不要让自己向上一世那样累,那样压抑!看她是如何在这一世活得精彩的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剑覆苍生

    剑覆苍生

    一粒尘埃,可压塌万古青天;一滴水,也可容纳世间万物;一把剑在手,也可颠覆苍生。一个少年为提升修炼资质,从幽静谷中走出,成就了一段传说
  • 萌妃拒宠:冷王,别乱来

    萌妃拒宠:冷王,别乱来

    昭楚三年,护国大将军夫人诞下两女,次女美艳动人,长女平庸不堪。一夕间,护国大将军府男眷集体被屠杀,父亲被打入死牢了无音讯,黎家长女被发配太医院为奴。为救父亲,她被迫嫁给当朝皇四子,备受嘲讽和冷遇,无奈卷入皇权纷争。牛流山尸骨案、官船失踪案……这些案件的背后究竟有何隐情?谁能料想,平庸无奇的她竟如此聪慧,识破真凶,揭开案件的真相。一朝名天下,她又情归何处?
  • 我的上司有点冷

    我的上司有点冷

    莫名其妙被女票逼婚我也就认了,凭什么还硬让我到全是妹子的美容企业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