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680100000002

第2章

发心第一简教第二显过第三表德第四

初中问曰。云何名为发菩提心。答曰。依起信论有三种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度一切苦众生故。依此三心各曲开十门。就初直心中具有十心。一者广大心。谓誓愿观一切法悉如如故。二者甚深心。谓誓愿观真如要尽源底故。三者方便心。谓推求简择趣真方便故。四者坚固心。谓设逢极苦乐受此观心不舍离故。五者无间心。谓观此真如理尽未来际不觉其久故。六者折伏心。谓若失念烦恼暂起。即觉察折伏令尽使观心相续故。七者善巧心。谓观真理不碍随事巧修万行故。八者不二心。谓随事万行与一味真理融无二故。九者无碍心。谓理事既全融不二。还令全理之事互相即入故。十者圆明心。谓顿观法界全一全多同时显现无障无碍故。第二深心中亦具十心。一者广大心。谓于遍法界一切行门誓当修习学故。二者修行心。谓于此无边行海对缘修造故。三者究竟心。谓凡所修学要当成就乃至菩提故。四者忍苦心。谓能忍大苦修诸难行不以为难故。五者无厌足心。谓顿修多行情无厌足故。六者无疲倦心。谓于一一难行多时勇悍无疲倦故。七者常心。谓于一一行各尽未来际。念念相续恒不断故。八者不求果报心。谓修此诸行不求人天二乘果故。九者欢喜心。谓凡修诸行称本求心皆大欢喜故。十者不颠倒心。谓凡所修行皆离二乘俱绝三轮故。第三大悲心中亦具十心。一者广大心。谓于一切众生皆立誓愿。将度脱故。二者最胜心。谓度彼要当得佛果故。三者巧方便心。谓求度众生巧方便法要当成熟故。四者忍苦心。谓堪忍代彼一切众生受大苦故。五者无厌足心。谓于一一难化众生化以无量方便无厌足故。六者无疲倦心。谓化难化众生设于无量劫荷负众生苦不以为劳故。七者常心。谓于一一众生尽未来际念念无间不休息故。八者不求恩报心。谓于诸众生作此广大饶益终不希望毛端恩报故。九者欢喜心。谓令众生得安乐时。通令得转轮王乐释梵天王乃至二乘及大涅槃等乐故。十者不颠倒心。谓不见能化及所化故

第二简教者。问。众生修行为要籍受持圣教方成行耶。为要须舍教法行方成立耶。答。通辨此义略有十类众生。一者自有众生元不识教。悬舍圣言师自妄心。或随邪友违教修行以为心要。外现威仪内实朽懒。巧伪诳惑。是魔徒党。此为最恶人也。二者自有众生亦背圣教不读经典。唯以质直心随逐前巧伪人。谓为出要。勤苦修行竟无所益。此虽胜于前类犹非好人也。此上二人俱舍圣教不得义理。三者自有众生闻前二人背教为损。即便唯读圣言不解义意。莫知修行。唯以巧伪傍依圣教求名求利。违自所诵顺妄背真。此虽不舍圣言犹非好人也。四者自有众生虽受持读诵唯逐文句。不知义理不解修行。唯以直心读诵为业。虽无巧伪胜过前人犹非究竟。此上二人俱不舍圣教而不得义理也。五者自有众生读诵圣教分知解行。随力修行。多读文句少有修行。虽是好人犹未究竟。六者自有众生广寻圣教遍知解行。渐略圣言。而顺教修行。取意专修不复多读。此虽复胜前犹非究竟。七者自有众生受持圣教深会其意。亡筌得实。唯在修行不复寻言。虽舍教筌犹非究竟。八者自有众生寻教得旨。知一切法无不称性。是故于文字教法亦不待舍离。持此顺称之教则为正行。此虽不舍教而得真犹非究竟。九者自有众生常受持称性之言教。遂得于教不舍不着。恒观绝言之真理乃得于理亦不舍亦不滞。俱起二行故。经曰。圣说法圣默然者是其事也。此虽理事无碍二行俱起犹非究竟。十者自有众生寻教得真。会理教无碍常观理而不碍持教。恒诵习而不碍观空。故经曰。成就第一诚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乃至学三世诸佛无二语随顺如来一切智慧等。此则理教俱融合成一观方为究竟也

第三显过者。问。色空空色为相即耶。为不相即耶。答。有二门。一显过。二表德。第一显过中有四句。谓即亦不可。非即亦不可。俱亦不可。俱非亦不可。初中有二。谓据人及法。就人有四句。若色即空有二过失。一凡迷同圣过。以凡夫见色即是空故。二圣智同凡过。以所证真空即是凡见色故。若空即色亦有二过失。一圣应同凡见妄色故。二凡应同圣见真空故。就法四句者。若色即空还有二过失。一坏俗谛过。以青黄等色即是真空则无别俗故。二者坏真谛过。既以青黄等相为真空则别无真空故。若空即色亦有二过失。一坏真谛过。以空是青黄等则无真空故。二坏俗谛过。以真空为色则无妄色故。第二非即亦不可者。亦有二失。据人四句者。若色不即空有二失。一者凡迷不成过。以所见色非虚妄故。二凡无悟圣过。以所见妄色隔真空故。若空不即色亦有二失。一圣智不成过。以空取色外是非真空故。二圣不从凡过。以空异妄色圣自圣故。就法四句者。若色不即空亦有二失。一坏俗谛过。以色不无性则待缘不得有故。二坏真谛过。以不会色归空则无真空故。若空不即色亦有二失。一坏真谛过。以色外断空理非真故。二坏俗谛过。以空非色妄无依故。第三俱亦不可者。谓若色即空不即空。空即色不即色。亦有二种失。初据人有二失。一凡圣杂乱过。二迷悟不成过。次就法亦有二失。一二谛杂乱过。二二谛不成过。思之可见。第四俱非亦不可者。谓若色非空非不空。空非色非不色者。亦有二种失。就人有二失。一迷无悟圣期。悟不从凡过。二圣凡杂乱二位俱坏过。二据法者亦有二失。一二谛各别俱不成过。二二谛混杂失法体过。思之可见。第四表德者。自有五门。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偏含容观。四色空章十门止观。五理事圆融义

第一真空观法。于中略作四句十门。一会色归空观。二明空即色观。三空色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就初门中为四。一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色不即断空故。不是空也。以色举体是真空也。故云以即空故。良由即是真空故。非断空也。是故言由是空。故不是空也。二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青黄之相非是真空之理故云不即空。然青黄无体莫不皆空。故云即空。良以青黄无体之空非即青黄故云不即空也。三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空中无色故不即空。会色无体故是即空。良由会色归空空中必无有色。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上三句以法拣情讫。四色即是空。何以故。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以诸色法必无性故。是故色即是空。如色空既尔一切法亦然。思之。第二明空即色观者。于中亦作四门。一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断空不即是色。故云非色。真空必不异色。故云空即色。是故要由真空即色故令断空不即色也。二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以空理非青黄故云空不即色。然非青黄之真空必不异青黄故。是故言空即色。要由不异青黄故不即青黄。故言空即色不即色也。三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空是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也。必与能依作所依。故即是色也。良由是所依故不即色。是所依故即是色。是故言由不即色故即是色也。上三句亦以法拣情讫。四空即是色。何以故。凡是真空必不异色。以是法无我理非断灭故。是故空即是色。如空色既尔一切法皆然。思之。******空无碍观者。谓色举体不异空。全是尽色之空故。即色不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色。全是尽空之色故。即空即色而空不隐也。是故菩萨观色无不见空。观空莫非见色。无障无碍为一味法。思之可见。第四泯绝无寄观者。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回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谓行境。何以故。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又于前四句中初二句八门皆拣情显解。第三句一门解终趣行。第四句一门正成行体。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成此行。若不解此行法绝于前解无以成其正解。若守解不舍无以入兹正行。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也

第二理事无碍观者。谓理事镕融存亡逆顺通有十门。一理遍于事门。谓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二事遍于理门。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此有分限之事于无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何以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也。如一尘一切法亦然。思之。此全遍门超情离见非世喻能况。如全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如一小波匝******而波非大。同时全遍于诸波而海非异。俱时各匝******而波非一。又大海全遍一波时不妨举体全遍于诸波。一波全匝大海时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碍。思之。问。理既全体遍一尘何故非小。既不同尘而小何得说为全体遍于一尘。又一尘全匝于理性。何故非大。若不同理而广大何得全遍于理性。既成矛盾。义极相违。答。理事相望各非一异。故得全收而不坏本位。先理望事有其四句。一真理与事非异。故真理全体在一事中。二真理与事非一。故理性恒无边际。三以非一即是非异故。无边理性全在一尘。四以非异即是非一故。一尘理性无有分限。次以事望理亦有四句者。一事法与理非异。故一尘全匝于理性。二事法与理非一。故不坏于一尘。三以非一即非异故。一小尘匝无边真理。四以非异即非一故。匝无边理而尘不大。思之。问。无边理性全遍一尘时外诸事处为有理性。为无理性。若尘外有理则非全体遍一尘。若尘外无理则非全体遍一切事。义甚相违。答。以一理性融故。多事无碍故。故得全在内而全在外无障无碍。是故各有四句。先就理四句者。一以理性全体在一切事中时不碍全体在一尘处。是故在外即在内。二以全体在一尘中时不碍全体在余事处。是故在内即在外。三以无二之性各全在一切中故。是故亦在内亦在外。四以无二之性非一切故。是故非内非外。前三句明与一切法非异。此之一句明与一切法非一。良为非一非异故内外无碍。次就事四句者。一一事全匝于理时不碍一切事法亦全匝。是故在内即在外。二一切事法各匝于理时不碍一尘亦全匝。是故在外即在内。三以诸事法同时各匝故。是故全在内亦全在外无有障碍。四以诸事法各不坏故。彼此相望非内亦非外。思之。三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要因真理而得成立。以诸缘起皆无自性故由无性理事方成。故如波揽水以成动。水望于波能成立故。依如来藏得有诸法。当知亦尔。思之。四事能显理门。谓由事揽理故则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犹如波相虚令水体露现。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思之。五以理夺事门。谓事既揽理成。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如水夺波波无不尽。此则水存已坏波令尽。六事能隐理门。谓真理随缘成诸事法。然此事法既违于理。遂令事显理不现也。如水成波动显静隐。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故众生现时法身不现也。七真理即事门。谓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无我理故。事必依理。理虚无体。是故此理举体皆事方为真理。如水即波无动而非湿。故即水是波。思之。八事法即理门。谓缘起事法必无自性。无自性故举体即真。故说众生即如不待灭也。以波动相举体即水故无异相也。九真理非事门。谓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异故。实非虚故。所依非能依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动湿异故。十事法非理门。谓全理之事事恒非理。性相异故。能依非所依故。是故举体全理而事相宛然。如全水之波波恒非水。以动义非湿故。此上十义同一缘起。约理望事则有成有坏。有即有离。事望于理有显有隐。有一有异。逆顺自在无障无碍同时顿起。深思令观明现。是谓理事圆融无碍观也

第三周遍含容观者。谓事如理融遍摄无碍交参自在。略辨十门。一理如事门。谓事法既虚相无不尽。理性真实体无不现。此则事无别事。即全理为事。是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然说此事为不即理。二事如理门。谓诸事法与理非异。故事随理而圆遍。遂令一尘普遍法界。法界全体遍诸法时此一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如一微尘。一切事法亦尔。三事含理事无碍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刹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是故俱在一尘中现。如一尘一切法亦尔。此事理融通非一非异。故总有四句。一一中一。二一切中一。三一中一切。四一切中一切。各有所由。思之。四通局无碍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远即近即遍即住无障无碍。五广陜无碍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由非异即非一故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是则一尘之事即广即陜即大即小无障无碍。六遍容无碍门。谓此一尘望于一切由普遍即是广容。故遍在一切中时即复还摄彼一切法全住自一中。又由广容即是普遍故令此一尘还即遍在自内一切差别法中。是故此一尘自遍他时即他遍自。能容能入同时遍摄无碍。思之。七摄入无碍门。谓彼一切望于一法。以入他即是摄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时即令彼一还复在自一切之内同时无碍。又由摄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时还令一切恒在一内同时无碍。思之。八交涉无碍门。谓一法望一切有摄有入通有四句。谓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摄一法一入一法。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参无碍。九相在无碍门。谓一切望一亦有入有摄。亦有四句。谓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摄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参无障无碍。十普融无碍门。谓一切及一普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普融无碍准前思之。令圆明显现称行境界无障无碍。深思之令现在前也

******空章十门止观者。第一会相归性门。于中有二种。一于所缘境会事归理。二于能缘心摄将入正也。第二依理起事门者。亦有二种。一者所归理非断空。故不碍事相宛然。二者所入止不滞寂。故复有随事起修妙觉观。第三理事无碍门者。亦有二种。一由习前理事能通交彻故今无碍也。二双现前故遂使止观同于一念顿照故。第四理事双绝门者。由事理双观互相形夺故遂使而双俱尽非理非事寂然双绝。是故令止观双泯迥然无寄也。第五心境融通门者。即彼绝理事之无碍境与彼泯止观之无碍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冥然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坏一味。而心境两分也。第六事事相在门者。由理带诸事全遍一事。是故以即止之观于一事中现一切法。而心无散动。如一事一切亦尔。第七彼此相是门者。由诸事悉不异于理理复不异于事。即是一切而念不乱。如一事一切亦尔。第八即入无碍门者。由交参非一与相含非异体无二故。是故以止观无二之智顿现。即入二门同一法界即心无散动也。第九帝网重现门者。由于一事中具一切。复各具一切。如是重重不可穷尽。如一事既尔余一切事亦然。以止观心境不异之目顿现一切。各各重重悉无穷尽。普眼所瞩朗然现前而无分别。亦无散动也。第十主伴圆备门者。菩萨以普门之智顿照于此普门法界。然举一为主一切为伴。主伴伴主皆悉无尽。不可称说。菩萨三昧海门皆悉安立自在无碍。然无异念也

第五理事圆融义者。亦有十门。第一理事俱融门。事虚理实相摄全收融成十义。一缘起事法以虚空无性故举体全理也。二真性理法以真实故不碍举体全事也。三由前二义不相离故理事俱存。四由二义相夺故理事双绝也。五事全理而事不坏。六理全事而理不失也。七二俱存而俱不立。八俱亡而俱不泯。九前八相顺而俱现。十皆各相夺而不泯。并会意思之

第二理法隐显门。理性随事隐显融通亦有十义。一以理全事故理隐也。二事全理故理显也。三以前二不相离故隐显俱立也。四以二义相夺故非隐显。五以全事而不自失故即隐常显也。六以事尽而不泯他即显常隐也。七此二不相离故即俱隐俱显也。八相夺二亡故俱非隐现也。九由前八义同一理性不相碍故同时俱显也。十同时相夺义无不尽泯。同一味亦非一也。深思可见。又单隐单显各有十义。及俱存俱泯十义思惟可知

第三事法存泯门。事相随理存亡自在亦融成十义。一以事全理故事泯也。二以理全事故事存也。三以前二不相离故亦存亦泯。四以二相夺故非存非泯也。五以举体全理事方成故即泯而存也。六以事举体全成理无不荡尽故即存而泯也。七以二义相顺故即泯俱存。八相夺故即存即泯俱泯也。九以前八义同一事法存亡自在无碍俱现故也。十以同时相夺义故无不尽。圆融迥超出情表。亦深思可见。单存单泯等十义准前思之

第四事事相在门。诸法缘起力用相收亦有十义。一众缘起法。于中若无一缘余一切缘全不成故。是故即一缘有力能摄一切。余并无力摄在一中。即一现多隐也。二以多唯一故。是故即多缘有力而能收一。一缘无力摄在多中。即多现一隐也。三由前二义不相离故无碍俱现也。四以各相形夺无不尽故即非隐非现也。五由有力摄他时必无力入他故现即隐也。六无力入他时必有力摄他。故隐即现也。七俱摄无不俱入。故隐显俱现也。八俱摄俱入必不俱。故隐显斯绝也。九以前八义同一缘起故自在俱现前也。十各相形夺超然无寄。圆融绝虑也。亦深思会意可以准知。又单摄单收入等十义准前思之

第五一事隐现门。一事望多有摄有入。隐显自在亦有十义。一由摄多故一现也。二由一入多故一隐也。三以摄入同时一法故亦隐亦显也。四全摄相夺各尽故非隐非现也。五由一能摄多方能入于多。是即现常隐也。六由入多故方能摄多。是即隐常现。七由具前六义方为一。故俱隐俱现也。八二义同一相夺俱尽。故非隐非现也。九合前八义同在一法。无碍顿现前。十由前诸义各相夺尽泯然无寄迥超言虑即俱泯也。并各去情如理思之。又如摄入具隐显有此十义。当知隐现具摄入亦有十义。准思之

第六多事隐现门。多事望一有摄有入。隐显自在亦有十义。一由多摄一。故多显也。二由多入一。故多隐也。三以显入俱现故亦隐亦现也。四摄入相夺故俱非也。五以多能摄一方能入一即显常隐。六以多能入一方能摄一。故即隐常显也。七以具前二义方为多故即隐即现俱现也。八同体二义必相夺尽。即隐显非也。九合前八义同时顿现相现前也。十以前法义各相形夺泯然超绝。准前思之。又隐显具摄入十义同前思推

第七事事相是门。缘起事法展转相成体互相无彼此相。是亦有十义。一于大缘起中若无一缘起非直所起不彼能起。缘体亦不成。是故一缘是能成为有义。多缘所成无体。是空义。是即多归于一。故一存多泯也。二多亦为一。故多为能成。是有义。一为所成。是空义。是即一归于多。故存一泯。三两门二义并不相离故即存亡俱现。四形夺俱尽故即存亡俱泯也。五一为能成必有所成。故是则摄多同一之有。即是废自同他之空也。六多为能成必有所成。故亦摄废同前。七一多各二不相离。故无碍俱现也。八摄废同体定不得。故即俱非也。九一多缘起随义成立。故则相是存亡俱存现前。十能所存亡空有俱尽。故泯然超绝也。深思可知

第八一多存泯门。然一望多有摄他废自。相是存泯亦有十义。一此法有摄他同己。故自存也。二废己同他。故自泯也。三收废俱现。故亦存亦泯也。四以二义全夺故俱非也。五非尽己同他。无己尽他同己。是故即泯常存也。六反上句。故即存常泯也。七二义不相离。故存即泯泯即存俱现也。八相夺全尽故存泯泯存俱非也。九合前八义一事法不相障碍。俱现前也。十法义同体相夺俱尽故超然绝虑也。思之可见

第九多事存泯门。然多望一既摄他废自。相是存亡亦有十义。一以多有摄一同己故多存也。二以多有废自同一故多泯也。三以前二义不相离故存泯双现。四形夺俱尽故双非也。五以非不摄一同多无以废多同。一是故存即泯也。六非不同一。无以摄一故泯即存也。七由存即泯故有泯。由泯即存故有存。二义不相离故存泯泯存俱现前也。八由存无不泯故非存。由泯无不存故非泯。二义形夺两亡故俱非也。九由八义同位相顺法体方立。是故圆通无碍俱现前也。十由前诸义各互相夺定取不得。是故无不超绝。挺然无寄唯证相应也。会意思之

第十圆融具德门。然上法门并同大缘起无障碍圆明自在。亦有十义。一诸门融合圆明顿现具足一功。二随举一门亦具一切。三随举一义亦具一切。四随举一句亦具一切。五以此圆融俱总相。是故融摄一切。六俱是别相。莫不皆是所摄一切。七俱是同相能所摄义齐均故。八俱是异相。义各别不离故。九俱是成相。缘起义门正立俱现故。十俱是坏相。缘起无作同一味故。然此具德门中一法法尔性具善恶。故经曰。于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数亿诸佛于中而说法。于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世间不迫作。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如斯并是实事非变化作。是法性实德法尔如此也。如上之义去情深思可知。然此十门同时相应为一缘起。就初门中有十义圆融。随一各具余一切义。如初门既尔余理法隐显等九门亦然。但随门异耳。是故一一门中各有十百千等。思之可见.又此上法义中各有解行境。会意思之。此则略辨理事圆融。若能熟思便法理现前。则华严义旨由此少闻耳

1

同类推荐
  • 后汉门 马后

    后汉门 马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行在阳秋

    行在阳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清秘藏

    清秘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论语拾遗

    论语拾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忧蓝震乾坤..more

    忧蓝震乾坤..more

    他,因为交通意外而死,那是他年仅27岁,正值壮年,所以他不甘,他恨,恨这个世界,恨一切的一切。之后他穿越了,来到了异世大陆——易蓝大陆,当初扯撞死的少年在这里却是个“天生废材”,骄傲如他,不甘心作废柴,日日遭人白眼的他,孤身一人去了恶魔之屿,那个传说中,恶魔居住的地方。他和恶魔签下契约:他的把日后他爱上的第一个女子交给恶魔。他,答应了。从此,他有了神一般的天赋.数年之后,他才发现,他一直要对付的路
  • 民航之窗

    民航之窗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青少年科普知识”丛书,主要精选现代前沿科技的各个项目或领域,介绍其研究过程、科学原理、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等,使青少年站在当今科技的新起点寻找未来科学技术的契入点和突破口,不断追求新兴的未来科学技术。
  • 末世赘婿

    末世赘婿

    张煜生来命运坎坷但自强不息,灾变发生之际,竭尽所能保护所有珍视之人。他就是一束光,引领人类刺破黑暗,崛起于黎明!
  • 我那荒诞人生的自我救赎

    我那荒诞人生的自我救赎

    我叫姜生。我没有七岁以前的记忆。从我记忆开启的时候,我们全家就住在云南一个叫昌源耿马的贫民窑里,我爸爸是赌徒,平日里以拉黄包车为生,我妈妈怀着孕,肚子大得像会随时炸开一样。后来爸爸躲债,带着全家连夜逃离了小镇回到了家乡,转学后我遇见了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他,就是凉生。可这个干净得不像凡人的男孩却在我即将升高中时死了,在没有凉生的日子里,我开始了堕落的生活,沉浸在社会的黑暗里无法自拔,在经历无数段恋情以及窑子,毒品,围殴,追杀后,一度患上抑郁症走不出来。你见过一闪一闪的星星吗?你开过一闪一闪的电灯泡吗?那就好比人在绝望时拥有的希望之光,那道光,闪一阵子,可能全灭了,也可能全亮了,这就是地狱和天堂
  • 我的小小夫君

    我的小小夫君

    从未来而来,竟然阴差阳错地意外获得了千亿遗产,然而条件确是必须先和她订婚,才能完全拥有这些财富。为了拥有更多资源,寻找千年前自己遗失的返回“介质”,他必须要继承这笔财富。
  • 信仰之命运

    信仰之命运

    曾经有人这样对我说,杀手从他拿起刀杀死第一个人的时候起他的命运便就已经注定了。我是一个雇佣兵,也是一个现代型的杀手;对于杀手而言这句话就像一句魔咒,仿佛谁都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不管你是谁,只要沾上了你人生的第一滴血那么你这辈子就都将失去那些曾经属于和不属于你的东西。我是一个现代型的杀手,我的名字叫“夜”。夜只是一个杀手的代号,杀手自从成为杀手的那一天那一刻开始他的姓名、身体、灵魂、信仰便都就失去了。这句话是曾经一位老杀手死之前亲口告诉我的,曾经我也见很多人印证了这一点。我一直认为我也是这样的命运,但是那仅仅也是认为而已。或许这个预言也需要有人来打破它,我虽然不愿意做这件预言的第一人,但是我却绝对不会做这个预言的最后一人,于是我背叛了………。
  • 精灵宝可梦之火系大师

    精灵宝可梦之火系大师

    这是我第二部作品请多关照。主角叫赤智,是一个火辣的人。他和暖暖猪出发,成为火系大师。
  • 宝镜传奇

    宝镜传奇

    一个单身博士在一次考察中发现一个弃婴,于是便将他收养,并取名为止沛。止沛长到15岁时,表现出亦正亦邪的特征,并越来越叛逆。一次博士带着止沛去一座寺庙考察,止沛发现了一面古镜,不久寺庙前的一座山竟发出了白光:止沛的父母是谁?那面镜子的来历?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止沛开始了他的传奇之旅……
  • 吞噬玄天

    吞噬玄天

    一块神奇的大陆,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平凡少年,一段无故被抹去的记忆,一个记忆深处的名字,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爱因斯坦传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爱因斯坦传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