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040600000037

第37章

金刚般若经疏(一卷) (南法北会)

天台智者大师说

法譬标名,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经正体。约实相慧,行无相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因,诸相非相,是果。此之因果,同约实相为宗,破诸相惑,显出功能,亦自无滞,即力用也。教相可知,三分亦易可知。

金刚经疏论纂要(三卷) 农

唐大兴福寺沙门宗密述 宋长水沙门子璇重治

科经约天亲,释义兼无著,傍及余论疏,但可云纂,亦自云要。

释金刚经刊定记(七卷) 农

宋长水沙门子璇录

石壁于纂要,别为广录,今师病其繁长,更为刊定。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 (南韩北同) (前有晁说之序)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人法为名,实相为体,自行因果为宗,权实二智为用,大乘熟酥为教相。序品为序分,观空下六品为正说分。嘱累品为流通分。若望经文,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下,即是流通。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疏(九纸) (南青北百)

沙门法藏述

五门分别:一教兴。二藏摄。三宗趣。四释题。五解文。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集注(一卷) (南石北[○@缺]) (前有御制序)

明天界寺僧宗泐演福寺僧如玘同集

共集贤首,孤山,古云,佛海,四家注疏。

妙法莲华经玄义(二十卷) (南寔宁北密勿) (前有私记缘起)

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录

序曰: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莲华者,譬权实法也。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况意多端,略拟前后,合成六也: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二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三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又莲譬于本,华譬于迹,从本垂迹,迹依于本。二华敷,譬开迹,莲现,譬显本。三华落,譬废迹,莲成,譬立本。是以先标妙法,次喻莲华。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与记莂,又发众圣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损生,位邻大觉,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斯矣。

释名第一,辨体第二。明宗第三。论用第四。判教第五。释此五章,有通有别,通则七番共解,别则五重各说。○通七番者: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标章令易忆持,起念心故。引证据佛语,起信心故。生起使不杂乱,起定心故。开合料简会异等,起慧心故。观心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脱门。略说七重共意如此。广解五章者,一一广起五心,五根,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耳。标章,乃至料简,具如全文。六观心者,从标章至料简,悉名观心,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为心,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言其无,复起虑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名心为妙。妙心可轨,称之为法。心法非因非果,能如理观,即办因果,是名莲华,由一心成观,亦转教余心,名之为经。释名竟。心本无名,亦无无名,心名不生,亦复不灭,心即实相,初观为因,观成为果,以观心故恶觉不起,心数尘劳,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是为观心标五章竟。观心引证等,具如全文。七会异者,会四悉檀也,解四悉檀为十重:一释名。二辨相。三释成。四对谛。五起教观。六说默。七用不用。八权实。九开显。十通经。具如全文寻之。○别解五章者,释名为四:一判通别。妙法莲华为别名,经之一字为通名,教行理三,皆论通别。(不同他解,以上四字,唯目所诠,经之一字,独指能诠也。)二定前后。文则先妙后法,解须先明法,次明妙也。三出旧不录。四正解。先明法者,谓众生法、佛法、心法。经云: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故众生法妙也。佛法妙可知。心法妙者,如安乐行中,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又一念随喜等。普贤观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破心微尘,出大千经卷,是名心法妙也。次更约十界十如释法:具如全本。二明妙者,一通释。二别释。一通释者,谓相待妙,绝待妙,唯论二妙,更无非绝非待之文,若更作者,绝何惑,显何理,故不更论也。众生之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二别释者,有迹中十妙,本中十妙,观心十妙。迹中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应妙。七神通妙。八说法妙。九眷属妙。十功德利益妙。释此为五: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广解。五起权实。广解中,第一境妙为二:一释诸境。二论诸境同异。释境为六:一十如境。谓十界十如。二因缘境。谓四种十二因缘。三四谛境。谓四种四谛。四二谛境。谓七种二谛。五三谛境。谓五种三谛。六一谛境,谓四种一谛,及与无谛。第二智妙为二:初总论诸智。二对境论智。初为六:一数,谓一世智,乃至二十圆妙觉智。二类,谓世智无道,邪计妄执,心行理外,不信不入,故为一。五停心,四念处,已入初贤佛法气分,俱是外凡,故为一。四善根,同是内凡,故为一。四果同见真,故为一。支佛别相观能侵习,故为一。六度缘理智弱,缘事智强,故为一。通教方便声闻,体法智胜,故为一。支佛又小胜,故为一。通教菩萨入真方便智,四门遍学,故为一。出假智正缘俗,故为一。别教十信智,先知中道。胜前劣后,故为一。三十心,俱是内凡,故为一。十地同是圣智,故为一。三藏佛是师位,名胜三乘弟子,故为一。通教佛智,断惑照机胜,故为一。别教佛智又胜,故为一。圆教五品弟子,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故为一。六根清净智邻真,故为一。初住至等觉,同破无明,故为一。妙觉佛智,无上最尊,故为一。三辨相,四明智照境。五明粗妙。六明开粗显妙。具如全本。二对境明智,亦如全本。第三行妙为二:一通途增数行。二约教增数行。后更约五数明行妙,先明别五行。次明圆五行,谓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有次第一心之不同。第四位妙者,约药草喻品,但明六位,一人天位,是小药草。二声闻缘觉位,是中药草。三六度菩萨位,是上药草。四通菩萨位,是小树。五别菩萨位,是大树。六圆教位,是最实事,如一地一雨。于中又为十意:一简名义。二明位数。三明断伏。四明功用。五通诸位明粗妙。六明位兴。七明位废。八开粗显妙。九引经。十妙位始终,具如全本。第五三法妙者,妙位所住之法,即三轨也。此即七意:一总明三轨,一真性轨。二观照轨。三资成轨。名虽有三,祇是一大乘法也。二历别明三轨,历四教各论三法也。三判粗妙。四开粗显妙。具如全本,五明始终。取凡地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十种性相,为三法之始。若有无明烦恼性相,即是智慧观照性相,以迷明故,起无明,若解无明,即是于明,如冰是水,如水是冰,悉有恶业性相,即善性相。由恶有善,离恶无善。翻于诸恶,即善资成。如竹有火,火出还烧竹,皆有苦道性相,迷此苦道,生死浩然。此是迷法身为苦道,不离苦道别有法身,如迷南为北,无别南也。夫有心者,皆有三道性相,即是三轨性相。若言如是力如是作者,菩提心发也,即是真性等萌动,如是因者,即观照萌动。如是缘者,即资成萌动,如是果者,观照萌动成习因,感得般若习果满。如是报者,资成萌动为缘因,感得解脱报果满,是为三德究竟满,名秘密藏。本末等者,性德三轨冥伏,不纵不横,修德三轨彰显,不纵不横,冥伏彰显,皆如等,数等,妙等,故言等也。亦是空等,假等,中等,亦类通三法,谓三道,三识,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宝,三德,诸三法无量,举其大要,明始终耳,七悉檀料简如全本,此五番明妙,从因至果,以辨自行妙,半如意珠竟。第六感应妙者,上四妙名圆因,三法妙名圆果,果智寂照,有感必彰,故名感应妙也,感属机,应属圣,略言为四,一冥机冥应,二冥机显应。三显机显应。四显机冥应。若具足辨者,用四机为根本。所谓冥机,是过去,显机,是现在,亦冥亦显机,是过现,非冥非显机,是未来,于一机中,各召四应,即成十六句也。余如全本。第七神通妙者,正论化用益他,即是三轮不思议化也。第八说法妙。为六意:一释法名。谓十二分教,二分大小。三对缘同异,四判所诠,五明粗妙。六明观心。皆如全本。第九眷属妙者。一理性眷属。一切众生,皆是吾子也。二业生眷属,为亲、为中、为怨、三类受道,得出生死也。三愿生眷属,先世结缘,虽未断苦,愿生内眷属中,或怨家等,因之得道,四神通眷属,若先世值佛,发真见谛,生犹未尽,或在上界,或在他方。以身通力,分形来此。五应生眷属,已得法身之本,能起应入生死也。又法门眷属,如方便为父,智度为母等。第十功德利益妙者,为四:一来意。二正说中利益。三流通中利益。四观心中利益。略说七益,广开十益,具如全本。五结成权实,亦如全本,迹中十妙竟:本中十妙者,先释本迹,二明十妙,释本迹为六:一理为本,事为迹。二理事皆为本,说教为迹。三教为本,行为迹。四行能证体为本,起用为迹。五实得体用为本,权施体用为迹。六今经所显成佛已久为本,先来所说为迹也。明十妙者: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国土妙。四本感应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说法妙。七本眷属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寿命妙。十本利益妙。观心者,本迹长远,亦不离心,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佛既观心,得此本妙,迹用广大,不可称说,我如如佛如,亦当观心出此大利也。次释莲华者,权实难显,仅譬莲华。又七喻文多:故以譬标题。又莲华非譬,即是法华三昧当体之名,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中下未悟,须譬乃知,以易解之莲华,喻难解之莲华,故有三周说法,逗上中下根,盖依正因果,悉是莲华之法,何须譬显,为钝根人。不解法性莲华,故举世华为譬,亦应何妨,二门六譬,略如序说,又以遍譬十如,十二因缘,四谛,二谛,三谛,一谛,无谛,境妙。又譬智妙,行妙,乃至功德利益妙,乃至本妙,具如全本。次释经为五:一明无翻。二明有翻。三和融有无。四历法明经。五观心明经,亦具如全本。二显体者,一部之旨归,众义之都会也。略开七条:一正显体。二广简伪。三一法异名。四入体之门。五遍为众经体。六遍为诸行体。七遍为一切法体。一正显体者,即一实相印也。二广简伪者,凡外乃至别教教道,皆未达此实相印也,三一法异名者,法界,真如,佛性,种智,乃至大般涅槃等也,四明入体门者,谓以教行为门,略为四意。一略示门相,谓四四一十六门。二示入门观,谓门门各具十法成乘。一识所观境。二真正发心。三遵修定慧。四能破法遍。五善知通塞。六善用道品。七善用对治。八善知位次。九善能安忍。十法爱不生,具在全帙,须细寻之。三示粗妙。四示开显。俱在全本,五六七三意,亦如全本。三明宗者,修行之喉襟,显体之要蹊,如梁柱持屋,结网提纲。释宗为五:一简宗体。谓不异而异,约非因非果而论因果,故有宗体之别也。二正明宗。从序品,讫安乐行品,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知见,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文义虽广,其要为成弟子实因,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也。从涌出品,讫劝发品,发迹显本,废方便之近寿,明长远之实果,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而显师之实果,果正因傍,故于后段明本因本果,合前因果,共为经宗也。三众经同异者,今经迹中师弟因果,与众经有同有异,本中师弟因果,众经所无,正以此之因果为经妙宗也。四粗妙开显,如全帙。五结成者,经说因果,正谓通益生法行人。若开权显实,正令七种方便生身未入者入,傍令生法二身已人者进,若说寿长远,傍令生身未入者入,正令生法已入者进,从七种方便,入圆初住,见真为因,乃至得妙觉为果,住前相似,非是真因,若取性德为初因者,弹指散华,为缘因种,随闻一句,为了因种,凡有心者,是正因种,此乃远示性德三因种子,非是真实开发,故不取为因也。四明用者,此经以断疑生信为用,用佛菩提二智,断七种方便最大无明,同入圆因,破执近迹之情,生本地深信,乃至等觉,亦令断疑生信,如是胜用,岂同众经耶!五教相者,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不谭佛意。今经但论如来布教之原始,中间取与,渐顿适时,大事因缘,究竟终讫。当知此经。唯论设教大纲,不委微细网目,记者私录云:诸大乘经,旨归不殊,但随宜为异,如华严,无量义,法华,皆三昧名,般若是大智慧。维摩说不思议解脱,大涅槃是究竟灭。文殊问菩提是满足道,悉是佛法,法无优劣,于中明果,皆是佛果,明因,皆是地因,明理,皆是法性,所为,皆是菩萨,旨归不当有异,人何为强作优劣。

妙法莲华经文句(二十卷) (南更霸北实宁)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章安尊者叙云:佛出世难,佛说是难,传译此难,自开悟难,闻师讲难,一遍记难,余二十七,于金陵听受,六十九,于丹丘添削,留赠后贤,共期佛慧。

初品为序。方便品讫分别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从偈后尽经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时分为二,从序至安乐行十四品,约迹开权显实。从涌出讫经十四品,约本开权显实。本迹各序正流通。

消文为四: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四观心。始从如是,终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书,或三二一,贵在得意,不烦笔墨,因缘亦名感应,众生无机,虽近不见,慈善根力,远而自通,感应道交,故用因缘释也。夫众生求脱,此机众矣,圣人起应,应亦众矣。今论娑婆国土,音声佛事,则甘露门开,故用约教释也。若应机说教,教有权实浅深不同,须置指存月,亡迹存本,故用本迹释也。若寻迹迹广,徒自疲劳,若寻本本高,高不可极,日夜数他宝,身无半钱分。但观己心之高广,扣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观心释也。初序品者,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发起之端,由序也。问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也。二从方便品,讫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迹门正说,更为两,一从此下,是略开三显一。二从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是广开三显一,凡七品半,文为三:一从此至譬喻品尽回向佛道,是为上根人法说。二从尔时舍利弗白佛下至授记品,是为中根人譬说。三化城喻下三品,是为下根人因缘说,三法师下五品,是迹门流通。从地涌出品第十五,是本门发起序。寿量品第十六,是正开近迹显远本。分别功德品第十七,于中佛说长行,为总授法身记,弥勒说偈,为总申领解,正宗分竟。此后并下三品,为劝持流通。神力品第二十一,乃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为付嘱流通。

观音玄义(二卷) (南何北遵)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此别释法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释名十义: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应。五药珠。六冥显。七权实。八本迹,九缘了。十智断。又境智因缘名观世音,世者,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十种法界,三十种世间,即所观之境也。音者,即十法界口业之机也。观者,一切种智中道正观也。普门者,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断惑普。五入法门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说法普。九供养诸佛普。十成就众生普也。以灵智合法身为体,感应为宗,慈悲利物为用,流通醍醐味为教相。

观音义疏(二卷) 同上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有时亦作序、正、流通,三段。有时不作三段名,但分为三章,一无尽意问。二佛答。三持地叹。或为四章,三如前,四者闻品得益,或作二段,谓前后两问答也,多种分章,随人意用,文中亦作因缘,乃至观心等释。

妙法莲华经要解(并科二十卷) (前有弘传序注并释及南序) 旷远

宋温陵开元莲寺沙门戒环解

科此经二十八品,序分一品。正宗分十九品。流通分八品。

大般涅槃经玄义(二卷) (南践北灭)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此经若依梵本,具云摩诃般涅槃那修多罗。摩诃言大,般涅槃那,此翻灭度。释此三字,具依两义:一别。二通。别释者,大即法身。故此经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若虚空,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灭者,即是解脱,解脱二种烦恼,生死永灭,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脱义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诃般若,故大论云: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当知别以三字标今经之目,即是三德之异名也。通释大者,谓大法身,大般若,大解脱也。灭者,即是三德皆寂灭也。度者,即是三德皆究竟圆满也。故通以三字标名,表三德皆大寂灭究竟也。别通之义虽殊,然并是用非果之果,无上秘密之极果,以标一教之首也。复云大若虚空,不因小相。又其性广博,多所容受。又名不可思议诸佛之法界,是为三义释大也。灭者,灭二十五有,及虚伪物,又得二十五王三昧,种种示现,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为三义释灭也。度者,度于不度,又度于度,又度此彼之彼岸,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譬如神龟,水陆俱度,是为三义释度也。总揽三法,三目、三点,名大般涅槃,金刚宝藏,满足无缺,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微妙秘密,以当其体,常住不变,恒安清凉,不老不死,以当其宗,置毒佛性,遍五味中,味味杀人,震大毒鼓,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八大自在我,以当其用,常住二字,无上醍醐,与诸典别,决定之吼,以当其教,名含,体摄,常宗,毒用,极教之相也。

大般涅槃经疏(古十八卷南作二十六卷北作三十三卷) (南土会盟北灭虢践)

撰者同上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分文为五:一召请涅槃众,从初如是讫流血洒地。二开演涅槃施,从纯陀讫大众问。三示涅槃行,从现病讫德王。四问答涅槃义,从师子吼讫品。五折摄涅槃用,从迦叶讫经。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 (南丹北迹)

宋晋水高丽国沙门净源述

大意宗天亲论,而讹谓是马鸣论,可见考订之疏矣。

菩萨戒义疏(二卷) (南遵北何)

陈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三重玄义,第一释名,初明人名,次辨法号,后明阶位。第二出体,初明无作,二明止行二善。第三料简,一须信心,二无三障,三人法为缘。就文为三,从初偈长行讫清净者为序,次十重讫现在菩萨今诵为正说,余尽卷为劝说流通。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一卷) (前有洪武御制序) (南[○@缺]北主)

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讲寺住持僧如玘同奉 诏注

得一团糟

瑜伽师地论(百卷) (许敬宗序) (南节至静北犹至气)

弥勒菩萨说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本地分第一。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惟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五识身相应地第一。谓五识身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自性。谓了别五尘,所依,谓五净色根。及前灭意,种子,阿赖耶识,所缘,谓五尘境。助伴,谓相应心所。作业,谓了别自境,自相,现在,一刹那,又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又复能取爱非爱果。复次要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所生眼识,方乃得生,余四亦尔。应观所依如所乘,所缘如所为事,助伴如同侣,业如自功能。又所依如家,所缘如自受用,助伴如仆使,业如作用。

意地第二。意自性,谓心意识,彼所依,谓等无间依,种子依。彼所缘,谓一切法如其所应,彼助伴,谓五十一心所有法。彼作业,谓望余识身有胜作业,有七种分别所缘(一有相分别,善名言者所起分别。二无相分别,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三任运分别,随境势力任运而转。四寻求分别,五伺察分别。六染污分别,顾恋过去,希乐未来,执着现在,若欲恚害等,随一烦恼随烦恼相应。七不染污分别,若善,若无记,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或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别。如是等类,名分别所缘),有三种审虑所缘(一如理所引。二不如理所引。三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发身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种子。若烦恼品所摄,名为粗重,亦名随眠。若异熟所摄,及余无记品所摄,唯名粗重,不名随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摄种子,不名粗重,亦非随眠。法差别分别,有六百六十。

有寻有伺等三地,略以五门施设建立:一界。二相。三如理作意。四不如理作意。五杂染等起。界建立有八相:一数。二处。三有情量。四有情寿。五有情受用。六生。七自体。八因缘果。数者,三界。处所者,欲界三十六处(八大地狱,八寒地狱,饿鬼处,非天处,四大洲,八中洲,六欲天,魔宫,即他化摄。而高胜)。****十八处(无想,即广果摄,复有超过净居大自在住处,十地菩萨得生其中)。无色界四处所,或无处所。相施设建立有七种:一体性。二所缘。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别。六决择。七流转。如理作意建立有八种:一依处。二事。三求。四受用。五正行。六声闻乘资粮方便。七独觉乘资粮方便。八波罗密引发方便。不如理作意十六种:一因中有果论。二从缘显了论。三去来实有论。四计我论。五计常论。六宿作因论。七计自在为作者论。八害为正法论。九有边无边论。十不死矫乱论。十一无因见论。十二断见论。十三空见论。十四妄计最胜论。十五妄计清净论。十六妄计吉祥论。杂染施设建立三种:一烦恼。二业。三生。

三摩呬多地第六。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总标有四:一者静虑,谓四静虑,二者解脱,谓八解脱。三者等持,谓空无愿无相三。又有寻有伺等三,又小大无量三,又一分修具分修二,又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三,又四修定,又五圣智,又圣五支,又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金刚喻三摩地,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四者等至,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已见谛者,修此等至,是故名为现见等至。八胜处,十遍处,四无色,无想、灭尽定。安立者,谓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作意差别者,谓七种根本作意,及余四十作意。所缘差别者,略有四相:一所缘相。二因缘相。三应远离相。四应修习相。由四因缘,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谓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

非三摩呬多地第七。略有十二种相。

有心无心二地品第八、第九。一地施设建立门。二心乱不乱建立门(诸倒乱心,名无心地)。三生不生建立门(入因缘故,心或生或不生,名无心地)。四分位建立门(六位无心)。五第一义建立门(唯无余依涅槃界,名无心地)。

闻所成地第十。谓于五明处,名句文身义中,无倒解了,一内明处(一由事施设建立相。二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三由摄圣教义相。四由佛教所应知处相)。二医方明处(一于病相善巧。二于病因善巧。三于已生病断灭善巧。四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三因明处(一论体性。二论处所。三论所依。四论庄严。五论负堕。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体性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正论。六教导论。处所亦六种,所依有十种,所成立义有二:一自性。二差别。能成立法有八: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又同类者复五种:一相状相似,二自体相似。三业用相似,四法门相似。五因果相似,异类翻此。现量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非错乱境界。又一色根现量。二意受现量。三世间现量。四清净现量。比量有五种:一相比量。二体比量。三业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正教量者:一不违圣言。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庄严有五种: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圆满。三无畏。四敦肃。五应供。负堕有三:一舍言。二言屈。三言过。出离者:一观察得失。二观察时众。三观察善巧及不善巧。多所作者:一善自他宗故,于一切法能起谈论。二勇猛无畏故,处一切众能起谈论。三辩才无竭故,随所问难能善酬答)。四声明处(一法施设建立相。二义施设建立相。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相。四时施设建立相。五数施设建立相。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五工业明处(营农,乃至音乐十二工业)。

思所成地第十一。一由自性清净故。二由思择所知故。三由思择诸法故。

修所成地第十二。一者修处所。二者修因缘。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处,七支所摄:一生圆满(依内有五,依外有五)。二闻正法圆满(若正说法,若正闻法)。三涅槃为上首。四能熟解脱慧之成熟(毗婆舍那支成熟,奢摩他支成熟)。五修习对治。六世间一切种清净(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七出世间一切种清净(一入圣谛现观。二离诸障碍。三为欲证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诸欢喜事。四修习如所得道。五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

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性地品第一(种性自性。种性安立。住种性者所有诸相。住种性补特伽罗)。趣入地品第二(自性。安立。诸相。已趣入补特伽罗)。出离品第三(由世间道而趣离欲。由出世道而趣离欲。若此二道所有资粮)。第二瑜伽处(补特伽罗品类差别二十八种。由十一差别道理,建立补特伽罗。有四种所缘境事。有四教授。有三胜学。有十种随顺学法,对治十种违逆学法。有四种瑜伽坏。有四瑜伽: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有四作意,有四种瑜伽所作。有三种瑜伽师。有二种修:一想修。二菩提分修。有四修果即预流等。有六种补特伽罗异门。略有八种补特伽罗,略有四种建立因缘。略有四魔,有无量种魔所作事。由三因缘发趣,空无有果,一由诸根未积集故。二由教授不随顺故。三由等持力微劣故)。第三瑜伽处(安住正念,往诣师所,师既庆慰,四种审问。四种处所。四种寻求。五处安立。一护养定资粮处,二远离处。三心一境性处。四障清净处。五修作意处)。第四瑜伽处(由七作意,离欲界欲。由七作意,证出世果)。

独觉地第十四。一种性。二道。三习。四住。五行。

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一持。二相。三分。四增上意乐。五住。六生。七摄受。八地。九行。十建立)。发心品第二(一自性。二行相。三所缘。四功德。五最胜)。自他利品第三(一自利处。二利他处。三真实义处。四威力处。五成熟有情处。六成熟自佛法处。七无上正等菩提处)。真实义品第四(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真实性。复有四种:一世间极成真实。二道理极成真实。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威力品第五(一圣威力。二法威力。三俱生威力)。成熟品第六(一成熟自性。二所成熟补特伽罗。三成熟差别。四成熟方便。五能成熟补特伽罗。六已成熟补特伽罗)。菩提品第七(一烦恼障断故,毕竟离垢。一切烦恼不随缚智。二所知障断故,于一切所知无障无碍智)。力种性品第八(具多胜解。求五明处。求闻正法。法随法行。于法正修止观。八种教授。四摄法)。施品第九(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难行施。四一切门施。五善士施。六一切种施。七遂求施。八此世他世乐施。九清净施)。戒品第十(一自性戒,至九清净戒)。忍品第十一(九忍如上)。精进品第十二(九精进如上)。静虑品第十三(九静虑如上)。慧品第十四(九慧如上)。摄事品第十五(四摄事亦各九种,如上)。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一设利罗供养。二制多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成就八支,能为善友,众相圆满,具五种相,能为善友,所作不虚。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处,由五种相,于所化生,为善友事,由四种相,方得圆满亲近善友,作五种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略有三种修四无量:一有情缘无量,二法缘无量,三无缘无量。菩提分品第十七。二种惭愧,二种坚力持性,五因缘故,心无厌倦,善知五明处论,善知世间,修正四依,修四无碍,二种菩提资粮,大乘三十七品。四行名止,四行名观,十二种善巧方便,四种妙陀罗尼,五种正愿,三三摩地,四种法嗢陀南(无常、苦,无我、涅槃寂静)。菩萨功德品第十八。五希奇法,五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五种其心平等,五种非饶益事,五种常当欣赞,五加行,五顺退分,五顺胜法,五种相似相功德,实是过失。五种真实功德,十处无倒调伏有情,六位记别,三种决定。五处定所应作,五处常所应作,十最殊胜,四种施设建立,四种如实遍智,五无量能起善巧作用,说法有五大果胜利,七大性共相应,名为大乘,八法具摄大乘,十种菩萨。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有五真实菩萨相。分品第二,一善修事业(六波罗密)。二方便善巧有十种。三饶益于他(依四摄事)。四无倒回向(以前三门,回向菩提)。增上意乐品第三。发起七相怜愍:有十五种增上意乐,能作十事。住品第四。一种性住。二胜解行住。三极欢喜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心住。六觉分相应增上慧住。七诸谛相应增上慧住。八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九有加行有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十无加行无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十一无碍解住。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由能摄持菩萨义故,说名为地,能为受用居处义故,说名为住。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第一。略有五种,摄一切生:一除灾生。二随类生。三大势生。四增上生。五最后生。摄受品第二。略有六种:于诸有情无倒摄受。一顿普摄受。二增上摄受。三摄取摄受。四长时摄受。五短时摄受。六最后摄受。地品第三。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到究竟地。行品第四。一波罗密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建立品第五。诸佛有百四十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发正等菩提心品。

有余依地第十六。一地施设安立。二寂静施设安立,三依施设安立。

无余依地第十七。一地施设安立。二寂灭施设安立。三寂灭异门安立。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由八种相,证阿赖耶决定是有。谓若离阿赖耶,则依止执受,最初生起,有明了性,有种子性,业用差别,身受差别,处无心定,命终时识,皆不应理。略说阿赖耶识,由四种相建立流转,由一种相建立还灭,一建立所缘转相(了别内执受故,了别外无分别器相故)。二建立相应转相(与五遍行心法,恒共相应)。三建立互为缘性转相(阿赖耶识,一为转识种子。二为转识所依。又诸转识:一于现法中能长养阿赖耶种子故。二于后法中,为阿赖耶得生,摄植彼种子故)。四建立识等俱转转相(或一俱转,乃至或七俱转)。是谓由四种相建立流转,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由趣入通达修习作意,建立转依。是谓由一种相建立还灭。广明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根善巧。

有寻有伺等三地焰摩,名为法王,由能饶益诸众生故。烦恼由五种相建立差别。一自性故。二自性差别故。三染净差别故。四迷断差别故。五对治差别故。业由五相建立差别:一事。二想。三欲乐。四烦恼。五方便究竟。生杂染义略有十一:一,一向乐生(一分诸天)。二,一向苦生(诸那落迦)。三,苦乐杂生(一分诸天人鬼傍生)。四,不苦不乐生(一分诸天)。五,一向不清净生(欲界异生)。六,一向清净生(已得自在菩萨)。七,清净不清净生(色无色界异生)。八,不清净清净处生(欲界般涅槃法,有暇处生)。九,清净不清净处生(色无色界异生)。十,不清净不清净处生(欲界异生,不般涅槃法,设般涅槃法,无暇处生)。十一,清净清净处生(色无色界诸有学者)。王过失有十,王功德有十,王衰损门有五,王方便门有五,王可爱法有五,能引王可爱法有五。八苦各由五相。下中上三士差别。

三摩呬多地,多随烦恼染污相续,不能正证心一境性(一有谄。二有诳。三有诈。四无惭愧。五不信。六懈怠。七忘念。八不定。九恶慧。十慢缓。十一猥杂。十二趣向前行。十三舍远离轭。十四于诸学处不甚恭敬。十五不顾沙门。十六唯希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释随身念经。释二解脱。释法因缘经。释眠缠。五种定相违法:一犯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行、四有沉没、五他所扰恼。有三种远离:一住处远离、二见远离、三闻远离。有五厚重过失,能为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贪、四萨迦耶见、五不能堪忍。四静虑,各有五种所治:初五支、二四支、三五支、四四支。非三摩呬多地。

有心地诸心差别而转。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胜义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净建立故。

无心地心不生因,略有七种:一缘阙故。二作意阙故。三未得故。四相违故。五断故。六灭故。七已生故。闻所成慧地由五处观察所归,乃可归依。一由身业清净故。二由语业清净故。三由意业清净故。四由于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成就无上法故。欲造论者,要具六因:一欲令法义当广流布。二欲令种种信解有情,由此因缘,随一当能入正法故。三为令失没种种义门重开显故。四为欲略摄广散义故。五为欲显发甚深义故。六欲以种种美妙言辞庄严法义,生净信故。

思所成慧地,略说有四种思议:一事思议。二有非有思议。三因果思议。四乘思议。

修所成慧地,略有十六种修:谓声闻乘相应作意修,大乘相应作意修,影像修,事边际修,所作成办修,得修,习修,除去修,对治修,小分修,遍行修,动转修,有加行修,已成办修,非修所成法修,修所成法修。

声闻地,略有十种声闻,谓清净界声闻,已遇缘声闻,杂染界生声闻,清净界生声闻,末法时生声闻,贤善时生声闻,未得眼声闻,已得眼声闻,清净眼声闻,极清净眼声闻。略有七处摄毗奈耶及别解脱:一教敕。二开听。三制止。四犯处。五有犯。六无犯。七出罪。

菩萨地有十发心,谓世俗受发心,得法性发心,不决定发心,决定发心,不清净发心,清净发心,羸劣发心,强盛发心,未成果发心,已成果发心。

有余依及无余依二地。

摄释分,文是所依,义是能依,文有六种:一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语。五行相。六机请。义有十种:一地义。二相义。三作意等义。四依处义。五过患义。六胜利义。七所治义。八能治义。九略义。十广义。释略有五:一法。二等起。三义。四释难。五次第。

摄异门分,言瑜伽者,受持,读诵,问难,决择,正修,加行。

摄事分中契经事行择摄第一。处择摄第二。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菩提分法择摄第四。调伏事总择摄。本母事序辩摄。

菩萨地持经(八卷) (南登北安)

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

即瑜伽本地分中,第十五菩萨地异译,缺第四持,旧在大乘律藏。

决定藏论(三卷) (南好北性)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瑜伽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异译。

王法正理论(一卷) (南心北退)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瑜伽决择分中,寻伺地别出。

显扬圣教论(此论一部,总二十卷,乃瑜伽师地论之枢要也。) (南情逸北分切)

无著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摄事品第一。摄净义品第二。成善巧品第三(蕴、界、处、缘起、处非处、根、谛)。成无常品第四。成苦品第五。成空品第六(成无性品第七。成现观品第八)。成瑜伽品第九。成不思议品第十。摄胜决择品第十一。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 (南心北退)

译人同上

即无著菩萨前论中摄颂。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 同上

无著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蕴、界、处。摄品第二,有十一种(相、界、种类、分位、伴、方时、一分、具分、更互、胜义)。相应品第三,有六种(不相离、和合、聚集、俱有、作事、同行)。成就品第四,有三种(种子、自在、现行)。决择分中:谛品第一(四圣谛)。法品第二(十二分圣教)。得品第三(一建立补特伽罗有七种,二建立现观有十种)。论议品第四,有七种(义、释、分别显示、等论、摄、论轨、秘密)。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 (南动神北磨箴)

译人同上

安慧菩萨糅前集论。

辩中边论颂(五纸半) (南爵北静)

弥勒菩萨说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辩相品第一。辩障品第二。辩真实品第三。辩修对治品第四。辩修分位品第五。辩得果品第六。辩无上乘品第七。

辩中边论(三卷) 同上

译人同上

天亲菩萨造论释前颂。

中边分别论(三卷) (南移北情)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与前本同。

摄大乘论本(三卷) 同上

无著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总标纲要分第一。标十相殊胜殊胜语。所知依分第二。明阿赖耶识,及意。所知相分第三。明三性相: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入所知相分第四。明三种练磨其心,及四寻思,四如实遍智。彼入因果分第五,明六种波罗密多,彼修差别分第六,明菩萨欢喜等十地。增上戒学分第七,明三聚戒。增上心学分第八,明六种差别;一所缘。二种种。三对治。四堪能。五引发。六作业。增上慧学分第九,明无分别智离五种相。果断分第十,明转依有六种。彼果智分第十一,明佛三身。

摄大乘论(二卷) (南物北隐)

元魏北天竺沙门佛陀扇多译

与上同,而不分品。

摄大乘论(三卷) 同上 (有慧恺序)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亦与上同。分作十品。

楞伽经唯识论(十九纸有序一名破色心论) (南都北静)

天亲菩萨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一立义,二引证。三譬喻。及释种种外难,成立唯识道理。

大乘唯识论(十纸) 同上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唯识二十论(八纸) 同上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并同前本。

唯识三十论(三纸余) (南自北沛)

世亲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即成唯识论本颂也。

大乘成业论(一卷) (南爵北匪)

造者译人皆同上

明身语意三业,及有表无表业,是假非实,唯依思立,及由异熟识受熏持种而得成就。

业成就论(一卷) 同上

元魏乌苌国沙门毗目智仙译

与上同本。

大乘五蕴论(七纸) (南都北投)

世亲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明五蕴摄九十四法,及十二处十八界总摄百法。对治三种我执:谓一性我执,受者我执,作者我执。如其次第,以蕴、处、界,治之。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 (南爵北匪)

大域龙树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为欲简持能立能破义中真实,故造斯论。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 同上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与上同本。

因明入正理论(五纸后序一纸) (南自北沛)

商羯罗主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明真能立,真能破,真现量,真比量,及似能立等,共八门,以辩悟他自悟二益。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纸余) (南华北沛)

天亲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瑜伽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观所缘缘论(二纸余) (南华北投)

陈那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立量破斥,外所缘缘非有。次明内所缘缘不无。

无相思尘论(二纸半) 同上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与上本同。

三无相论(二卷) (出无性论) (南邑北沛)

译人同上

为显法空故,说诸法无自性品,谓依三性,说三无性。

显识论显识品(十一纸余) (南自北沛) (从无相论出)

译人同上

明三界但有二种识:一者显识,即是本识。二者分别识,即是意识。显识起分别,分别起熏习,熏习起显识,故生死流转。又云:一执着分别性熏习,增长阿梨耶识,二观习真实性熏习,能除执着损坏阿梨耶识(此内以第七名陀那识,执梨耶识作我境故)。

转识论(六纸) (南都北沛)

译人同上

明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生,二转为法,此二实无。但是识转,作二相貌。次明能缘有三种:一果报识,即阿梨耶,二执识,即阿陀那。三尘识,即六识。及明相应心所等。

大乘起信论(二卷) (南邑北情)

马鸣菩萨造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一作因分,明造论因缘有八种。二立义分有二:一有法。谓一切众生心。二法,谓体、相、用三大。三解释分又三:一显示实义,依于一心有真如生灭二门。二对治邪执,治人法二种我见。三分别修行正道相: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四修信分,谓有四种信:真如及三宝,修五门行。能成此信。一施、二戒、三忍、四精进、五止观。又明求生净土,得不退转。五利益分。

此本比梁译,文更显顺,余于佛前阄得,述裂网疏,以正肤谬。

大乘起信论(二卷) (有智恺序) 同上

萧梁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与上论同。

同类推荐
  • 未生怨经

    未生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捣尘集词钞

    捣尘集词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岫岩志略

    岫岩志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太上洞真徊玄章

    太上洞真徊玄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MASTERY OF THE AIR

    THE MASTERY OF THE AI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永嘉证道歌

    永嘉证道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傲娇六小姐

    傲娇六小姐

    一日,她含恨而去却穿越到了异世大陆,接踵而来的恶意让她决定在这一世要活个精彩。他,高高在上的君王,却为她上天入地下油锅在所不辞。“若若,你就嫁我吧。”“等你哪天熟了再说。”“什么叫熟?”“清蒸红烧油炸烟熏随你选。”
  • 重生之大唐无敌县令

    重生之大唐无敌县令

    大唐年间,太平盛世。国力强盛。然而看似强大的背后,却有着无数蛀虫藏于其中。内有奸臣当道,外有强敌环伺。迷雾案件接踵而来,是该束手就擒?还是发起进攻?交流QQ群801134485
  • 别人修仙我修舰

    别人修仙我修舰

    穿越到修仙的世界,结果发现我的体质不能修仙?身体里居然还有一艘舰,这舰破破烂烂的,但是科学技术是不少,克隆,枪械,装甲应有尽有,看我一枪一个千百岁的小朋友!
  • 转世天师的爱恨纠葛

    转世天师的爱恨纠葛

    她是守护者。来人间收拾自己的残局。只不过,没有记忆。可是,她后来发现,她所经历的一起是一场隐瞒。她应该怎么做。
  • 余生与你的美好时光

    余生与你的美好时光

    初中三年,我一直暗恋着他。许是老天可怜,让我和他再次遇见的机会,却只是黄粱一梦罢了,一场美梦已经醒了…
  • 剑破无痕

    剑破无痕

    无论今生来世,我还是剑派之师!利剑出鞘,宝剑不老!
  • 回到过去当术士

    回到过去当术士

    21世纪的风水宅男回到1982年的香江。梅花易数推吉凶,飞星罗盘定旺衰。这是一个风水师的故事!别看我只是一个风水师,但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全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书《猎头诸天》已经发布,敬请大家移步支持!
  • 神罚年代

    神罚年代

    这是一个剑和魔法的时代。他是一个普通的男孩,没有多么强大的魔法,也不会什么精湛的剑术,甚至没有华丽的口才。他要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去对抗神对人类的错误而施展的第二次神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