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177700000026

第26章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在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上,在连绵起伏的六盘山的峰壑间,有一种色泽鲜红、灿若秋菊的野花让你的眼睛为之一亮,它就是被誉为“黄土地之魂”、“高原之花”的山丹丹花。

山丹丹花迎风而生,承露而长,如同一簇簇、一团团火种,曾经点燃了多少贫瘠中的梦想。

六盘山,山连山,山套山,山重山。

泾河水,水傍水,水并水,水聚水。

112个村落因山水而取地名;104所村小学因地名而命校名——“暖水小学”、“牡丹小学”、“石嘴小学”、“下桥小学”、“中庄小学”……然而从1997年至2004年七年来,在“闽宁对口帮扶”项目支持下,其中13所中小学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希望小学”。

七年间厦门方面投资358万元,援建希望学校13所(其中小学12所、中学1所),建筑面积6607平方米。

厦门援建的13所希望学校如同13簇希望的火种,照亮了两千余双稚真无邪、求知若渴的眼睛。

希望之舟在大西北一隅的六盘山区扬帆启航。

在山区,似乎每一座城镇,都会近距离地拥有一座暸望塔式的山峰。泾源县的堡子山即是其中之一。

关于“堡子山”当地还有一个传说。

据说是在很早的时候,幽居老龙潭的龙王奉玉帝天命,背负一座大山星夜赶往西峡,要堵住峡口以便留住“化平川”(泾源旧称)的地气、人气。可怜年迈昏聩的老龙君,不知道此举责任重大,意义特殊,竟然在歇息时沉睡至天亮,误了“移山填水”的使命和时辰,于是遭天谴,受惩戒,永远背负着一座大山,留在香水河畔。从此以后,“化平川”奇才绝无,贤达少有。

矗立在泾源县城东侧的堡子山,从旧时起由此也留得“卧龙山”、“观山”的雅名,成为许多文人政客警醒戒勉自己重视教育,勤劳守时的象征。

从第一次登上堡子山起,蔡顺驰就发现山脚下的泾源县城有一道清晰的城乡分界线,泾平路往东的大片民房是城关村,往西则是大楼林立的县城。泾平路成为人们所说的“城乡结合部”。

1997年5月的一天,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福建派任第一届挂职干部蔡顺驰第一次走近“城乡分界线”上的城关,眼前的景象使他愕然:

城关二小身处集贸市场半包围状态下,不熟悉情况的人一时竟找不到“城关二小”的校名牌,校门外密密匝匝的店铺、摊点和熙熙攘攘的人流遮蔽了学校的身影;闹市喧嚣中,叫卖声与嘈杂声几乎淹没了从教室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

陈旧低矮的十余幢平房是老式土木结构的建筑,年久失修,墙体斑驳。

在校长和教务主任的陪同下,蔡副县长参观了校园、教室和办公室。让他感动不已的是,城关二小的师生们即便身处于纷乱嘈杂的环境和低矮昏暗的教室、办公室里,却在精神、心态上难能可贵地保持着一份清静和追求。一位体态瘦削的中年男教师,手拉风琴教学生唱歌,他戴着高度近视眼镜,镜片后却露出痴迷执着的目光。十多年来,不管学校的待遇条件多差,他一如既往地认真教好音乐课。二年级(1)班的学生中,有几个孩子虽然衣着破旧,头发零乱,朗诵课文时的神态依然是一种陶醉的样子。

学校教务室,蔡顺驰看到墙面上悬挂的锦旗、奖状所记录的集体荣誉:1996年全县学校教育“质量攻关”评估第一名;连续三年获全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四次被评为“先进学校”、“文明学校”;少先大队曾荣获区、地先进称号。

年已不惑的刘建斌校长是学校的老职工,当校长已经六个年头了,他少言寡语,生性腼腆,却有着强烈的敬业精神。谈起学校的环境条件,他深有感触地说:县城中只有两所小学——一小和二小。二小的办学规模与一小几乎相当,但是设施条件相差很大。许多学生家长说,二小其实就是城关村小学。这种评价虽然道出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却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和感情。

事实也是如此。城关二小于1976年创办之始,当时只有4名教师,3个教学班,70余名学生,有8间教室及办公平房。以这样的办学规模而论,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城关二小,确实难以“名副其实”了。然而城关二小的教职工们在李宝权、任志明、董礼、杨金魁、拜正明、刘建斌六任校长的带领下,艰苦创业、勤俭办学、以校为家、爱岗敬业,学校工作不断进步,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始终保持在全县前列。

这样的学校应该不应该得到支持与帮助?

离开城关二小时,蔡顺驰心里已经产生了一个愿望——“让城关二小真正地拥有自己的名字!”

1997年5月泾源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由县长马志雄主持召开,蔡顺驰等四位副县长参加,有关部门的几位负责人列席参加。

这次政府常务会议作出了一项重要决策——“城关二小与县城农贸市场对换位置,改善学校面貌。”

移址重建一所学校是一项大工程,仅教学楼主体建筑一项就需要资金93万元。县政府协调工商、教育部门积极争取到的资金只有58万元,剩下的缺口资金35万元怎么办?

蔡顺驰想到城关二小教师和学生对新建学校渴望、期待的目光时,他的眼睛就湿热了。他在最短时间内,联系请示了开元区领导和有关部门后,决定筹资35万元帮建城关二小。

有了这笔“雪中送炭”的援助资金,城关二小移址重建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之后,在学校、教育局各方请求建议下,县政府郑重命名新建的城关二小为“开源小学”。“开源小学”取开元区之“开”、泾源县之“源”,成为两区、县深情厚意的象征。

暮春季节的鹭岛厦门,正是凤凰花的馨香随海风飘散的季节。

开源小学即城关二小移址新建工程,牵动着千山万水之外的厦门各界。

厦门市委、市政府和开元区、市建委上下联动,齐心协力,为城关二小筹集资金。

五月份的厦门即使在夜晚,许多人也要开着空调,吹着冷风才能入睡。傍晚时分,蔡顺驰的妻子和8岁的女儿守候在饭桌前,等待着家里的“第三位”成员。

可爱的女儿用稚嫩的词句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爸爸在很远的一个地方上班,不再接送我上学了。妈妈说,那个地方叫‘宁夏’,很远很远,回来的时候要在火车上睡两个晚上才能到我家,爸爸太辛苦了!”

为了完成城关二小筹资的任务和其他扶贫项目的落实,蔡顺驰在五月下旬回到了厦门。白天上班时间,他奔波于市、区政府有关部门与社区的企业、学校之间,利用各种关系,各种机会介绍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现状和教育困难,争取帮扶资金,甚至亲自参与一些宣传动员活动,为学校募资。

开元外贸公司急西部教育之所急,公司决策层一致表决,决定简办即将成立集团公司的庆典活动,将节余出来的15万元资金捐献给六盘山下的泾源教育事业。

开元区机关干部闻讯后,自发地将捐款、捐物集中交送到对口帮扶办公室或亲自交到蔡顺驰手中。开元区的几位干部将自家的电脑热心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学校。他们亲手扛着或抱着电脑赶往装满衣物、书包和其它设备的卡车,虽然累得满身大汗,心里那份甜蜜感溢在了脸上。市建委是对口帮扶泾源县的部门之一,建委的干部说:我们对泾源的帮扶责任更重大,更直接。于是他们也纷纷捐款,表达他们自己的一片心意。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市团委在开元、湖里等区的小学里组织开展了“为西部教育献爱心”活动,使一年一度的儿童节又增添了无限温情和绚丽色彩。孩子们用纯真的心衡量着自己行动的价值:许多孩子结伴到储蓄所拿着存折取出自己的“私房钱”、“压岁钱”、“零花钱”,悉数交给班主任或团干部;一些学校的少先大队组织发动少先队员利用周末和午休时间,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沿街义卖《厦门市教育报》,为宁夏山区教育募捐。

在短短的十多天时间内,机关、部门和学校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在政府扶贫基金启动前夕,厦门市群众的爱心义举使“对口帮扶”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和群众基础。开元区委书记王昆仑感动地说: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泾源扶贫的关心支持,是我们党委政府进一步做好对口帮扶工作的动力和基础呵!

1997年盛夏时节的泾源满目绿色,清风拂面。

6月13日,厦门、泾源对口帮扶第二次联席会议在泾源县召开。厦门市开元区委书记王昆仑、市建委副主任林约翰等人风尘仆仆,来到泾源参加会议。此次会议就加强区县合作,确立帮扶领域达成共识,一批涉及泾源县农业、卫生、教育等领域的帮扶项目列入实施计划。

6月13日下午2时整,在新校址的空地上,开源小学举行了隆重而又简短的奠基礼。

泾源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与厦门市开元区、市建委领导挥锹铲土,埋下了厦门帮扶泾源教育事业的第一块“希望之石”。

500余名城关二小的师生沿着新校址四围线站成一个圈。500余双期待的目光聚焦于这片空地的中央。

开元区委书记王昆仑和泾源县政府县长马志雄在奠基仪式上简短致辞。

王昆仑热情地说:“教育是贫困地区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厦门市建委以及开元区对开源小学的帮扶只是一个开始,将来我们将会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全力支持泾源的教育事业!”

泾源县政府县长马志雄感动地说:“开源小学是厦门市、开元区真情帮扶泾源教育的友谊象征,是厦门各界干部群众的一片心意。泾源是极困县,教育基础薄弱,我们应该以开源小学为契机,在全县兴起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潮!”

城关村的农民群众有数百人围观奠基礼,现场气氛极其热烈。人群中几位识字的村民指着横幅交谈:“这是人家厦门人帮咱建学校来啦。”“咱娃们以后上学就更卖派了(方言,得意、气派的意思)。”

站在嘉宾队列中的蔡顺驰此时心潮澎湃,感触万千。他知道,厦门方面领导在百忙之中,千里迢迢到宁夏的泾源参加一所普通学校的奠基礼,寓意所在,一是为了鼓励支持挂职干部大胆工作,充当好两区、县联结的“桥梁”和友好使者;二是表明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先扶智”的思路和方向。他暗下决心:在短短两年的挂职工作期间,在做好其他项目的同时,努力争取尽可能多的教育扶持资金,为泾源教育事业办一些实事。

开源小学新建工程启动后,蔡顺驰多次到施工现场督查,他与施工单位负责人推心置腹地说:“建学校,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情、好事情,一定要保证各个环节的质量啊!”

在场的施工单位负责人和技术员坚定地说:“蔡县长你放心,我们全当是给自家修房,给村上盖清真寺,一定会保证施工质量的。”

施工期间,蔡顺驰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每个月汇报一次施工进度,有任何工程问题必须先汇报,研究后共同处理。即使回厦门办事,争取后续资金的时候,蔡顺驰也还牵挂着开源小学。9月下旬为了扶贫项目等几件工作事务,他必须在厦门滞留一段时间。期间听说泾源下了一周连阴雨,他估计进度有所推迟,就打电话给校长刘建斌,让他拍一张施工现场照片给他寄来。善解人意的刘校长很快拍了照片寄去,并且在照片背面写道:“请蔡县长放心,大家的心情都是相同的。”

四季更替,又是来年的盛夏时候。泾源大地翠绿欲滴,荡漾着收获的麦潮。

在泾源县城东边的那条城乡分界线上,一座亮丽、洁白、赫然醒目的三层教学楼拔地而起,吸引了人们的视线,那就是新落成的开源小学。

从1976年创办之初,城关二小经历了22年的风风雨雨,到今天终于拥有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名字,拥有了一个崭新漂亮的身姿。

始终关心、支持开源小学的王昆仑书记因故不能来参加典礼。蔡顺驰知道王书记有一笔好字,但是轻易不愿示众。于是他急电相求,没想到王书记此次欣然应允。第二天下午,有他签名的“开源小学”的校名题字电传到了千里之外的宁夏泾源。

福禧双至。1998年6月1日那一天阳光格外灿烂,天空格外湛蓝,是开源小学师生们永远珍藏的一个日子。那一天即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又是新教学楼完工落成典礼。

开源小学是福建省厦门市作为“对口帮扶”工作任务实施的第一批项目,闽宁两省高度关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马文学、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刘仲邀请并亲自陪同厦门市开元区、市建委领导来到六盘山下的泾源县参加开源小学落成典礼。

彩旗飘动,鼓乐喧天。

在新教学楼前举行的落成奠礼,因为乔迁之喜和远方嘉宾的莅临,充满着喜气洋洋、隆重而热烈的气氛。

许多机关干部和城镇居民赶来观看新落成的开源小学。

城关村的回族群众脸上洋溢着喜悦,成群结队走进开源小学,似乎在庆贺自己的节日。在他们的感觉里,眼前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城关第二小学。

4000余名师生及自发前来的干部群众将楼前空地挤得满满的。

14位稚气可爱的少先队员跑到主席台前为参加落成典礼的闽宁两省、区、县的领导和嘉宾代表献上了馨香扑鼻的花束,举手行少先队礼。身着盛装的学生鼓乐队,奏响了欢快的校园进行曲。

一位扎着羊角辫、穿着学生裙,模样漂亮的回族小姑娘代表全校师生倾诉心声:

开源小学是我们全校500多名学生的家,为了这个美丽的家园,自治区党委、政府,厦门市、开元区社会各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付出了许多心血。你们的关怀和爱护像山泉一样清澈,像大山一样高大,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营养和动力。我们将好好学习,天天进步,用最好的成绩来报答大家的一片心意!

厦门市开元区区长杨玲代表开元区和市建委将新近筹集、用以购买学校锅炉取暖设备的8万元汇票交到校长刘建斌手里。在马文学、刘仲和新任县长邓向贵等区、县领导的相邀下,她即兴讲话:

“开源小学”的校名寓意丰富,它象征着厦门市开元区与泾源县对口帮扶友好关系的蒂结和开始,又寓含着两区、县友谊之泉源远流长,百年不竭,更预示着闽宁两省、区社会各界对泾源县教育事业的支持会源源不断!祝愿开源小学能够借乔迁新建之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热情饱满的话语,赢得现场一片掌声。

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校名伴随着一所学校诞生了。

“开源小学!”

这个美好幸运的名称为泾源县城关二小带来了发展机遇,带来了希望和变化。

在以后的2000年全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验收前后,开源小学又得到了闽宁两省、区、县及其他方面源源不断的物资和资金帮助。

情系贫困山区,帮扶泾源教育——用共同的精神感情培育出来的爱心之花,盛开在六盘山区的开源小学,并由此形成了解不开的“开源情结”。

1998年11月正是泾源县天寒地冻的开始,贫困地区学生的冷暖同样也牵动着四季如春的厦门。正是在这个时候,厦门市开元区考察团一行12人在团长吴沧海率领下来到泾源。他们将开元区教育界及社会各界捐资购买的1.68万件新校服和600件防寒服、棉衣,从数千里之遥的厦门亲自送到了六盘山下的泾源。开源小学的530余名小学生,在第二天的捐赠仪式上每人领到了一件崭新的校服和棉衣。校长刘建斌将一封饱含感激之情的感谢信双手递给吴沧海团长,请他回到开元区后转达开原小学以及全县两万名中、小学生的真诚谢意。

1999年至2001年两年内,第二届挂职干部、泾源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汪成旺对开源小学也给予了持续援助。在他的奔波联系下,2000年5月开源小学与厦门市实验小学结对帮扶,开展了两地、两校学生间以“友爱互助”为主题的“手拉手”活动。厦门实验小学校长亲自打电话给开源小学,索要参加拉手活动的四、五、六年级学生名单,由厦门实验小学同年级的860名小学生,每3人或两人联系1名泾源开源小学的学生。

开源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王玉霞老师要求参加“手拉手”活动的同学主动写信,有信必复,多做交流。许多同学怕自己写的字丑,出现错别字,让远方的同伴笑话,都将写好的信拿给老师修改、审查后,再整整齐齐地抄一遍寄出去。在学期末的两个月里,两校学生互通信件3500余封,一些同学还相互寄送照片、礼品,通电话,从此成了心心相印的伙伴。

通过“手拉手”互助交流活动,开源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增强了自信,提高了自身素质。

2001年5月份,汪成旺挂职届满即将离开前,特意将厦门实验小学捐赠的两万元现金送到开源小学,为开源小学购置了一批教学办公设备,解决了学校办公设备老化破旧,教学设备单调短缺的燃眉之急。为了采购到价廉质优的设备,他带着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与学校有关人员亲自乘车到邻近的平凉市选购了计算机、速印机、电视机、影碟机、音响及手风琴、电子琴等一批办公教学设备。

同年10月份,开元区教育局又捐资2.5万元为开源小学购置了一套劳动技术实验台,丰富、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及其教育、财政、计划等部门对开源小学后续工程给予了更大支持。1999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拨付财政资金20万元,2000年安排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资金39万元,为开源小学征地扩建,修建了操场,硬化了校园。

以开源小学搬迁新建为契机,闽宁帮扶带动泾源全县掀起了一场捐资助学热潮。

2000年全区优秀青年企业家、泾源县兴盛建材厂经理禹金荣给开源小学捐资1500元,并且投工投料为学校修筑了8个花园围栏,安装了防盗门,修理了篮球架。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都捐款500元,鼓励孩子们把学上好。

自治区劳动模范、香水镇城关村村医马义成德艺双馨,关心学校教育。从2000年开始,他在两所县城小学开办健康教育橱窗,每年为开源小学全校师生义务做两次体检,还为1年级-6年级的12个班各征订1份《小龙人报》,坚持至今。2004年“六·一”儿童节时,他出资1000余元租用了三辆大巴车,满载城关一小和开源小学的120余名三好学生、优秀少队干部和辅导员老师同登六盘山,举行教育纪念活动。他说,厦门人能一任又一任不远万里来泾源支持办教育,我作为本乡本土的人,更应该守土有责,为培养下一代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开源小学在获得物质援助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方面的极大鼓舞。

如今步入开源小学校园,崭新的教学楼熠熠生辉,明净的窗户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花园里蝴蝶蓝、金菊花吮吸着清净的空气。

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含两个学前班),在校学生645人,其中回族儿童540人,女童28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教职工40人,其中专职教师37人。学校的占地面积已扩大至1.2万平方米,生均20.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扩大至2071平方米,生均3.5平方米。学校拥有200米标准田径跑道的操场和篮球场、学农基地,基本完备的教学设备和1.2万册图书、38种报刊杂志丰富活跃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开源小学成为了城乡分界线上一座美丽的花园式学校。

硬件水平的提高,激发了教职工的创业热情和自豪感。

开源小学以迁址新建为新的起点,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更新观念,整体优化,严谨治学,争创一流”的工作目标,近几年来学校教学水平不断进步,取得了一系列成绩。1998年以来,学校连续被评为全县先进学校、固原市“文明单位”和全区体育卫生先进学校;2000年被评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促进贫困地区初等义务教育项目示范学校”;2001年首批进入宁夏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学校行列。

学校教师以校为家,工作热心,成绩斐然。他们自发创办校刊《教学研究》,每学期撰写、刊登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各类文章30余篇,其中一部分论文在市区评选中获奖或公开发表。有31名青年教师在市、县“优质课”、“教坛新秀”评比中获奖;有3人被评为自治区级“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和“优秀校长”;有8人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有16人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在良好的办学环境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明显。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学生从电脑中扩大了视野,从游戏中增加了知识,从交流中懂得了理解,从讨论中学会了思考。2003年5月,开源小学少先大队赢得最高荣誉——“全国先进少先大队”荣誉称号。学生自办的《春蕾小报》锻炼提高了小学生的写作和思维能力,有4篇学生作文发表于省级报刊,李娜、虎艺农同学被接纳到“中国少年作家班”学习。

2000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刘仲第四次跨入开源小学。看到学校的巨大变化和喜人成绩,他欣然题词:“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同年9月,开源小学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普初”验收。

春风携雨正当时,桃园新蕾又一枝。挂职干部对教育的帮扶浸注了一片心血。

蔡顺驰在挂职工作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利用一切机会在厦门各界争取大批资金,帮扶泾源县教育事业。在原开元区党委、政府、市建委和有关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关心帮助下,先后援建了开源小学、河北警厦希望小学、闽宁兴盛九年制学校、中庄希望小学、暖水希望小学、白吉希望小学共6所学校,投资总额达148万元。

2004年6月28日下午,我们采访组一行三人驱车驶入泾河源镇河北村,走进了6所学校之一的河北警厦希望小学。

校园内砖木结构的教室整齐排列,操场、花园、旗台等设施使这所农村小学显得完备而富有生气。教室里老师、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在清新的空气中飘荡——我们审读掩映于花草中的碑记:

河北厦警希望小学前身为河北小学。原校舍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桎梏着学校教学的发展。一九九八年厦门市把我县白面镇(现泾河源镇)河北小学列入闽宁对口帮扶援建的希望工程项目之一,商请驻厦门警备区援建二十万元,更新改造学校校舍等教学设施,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为铭记厦门市和厦门警备区的深情,更其校名为“河北警厦希望小学”,并刻石以记之。

中共泾源县委、泾源县人民政府

一九九八年八月

河北警厦希望小学虽然是初级小学,全校只有一年级至四年级及学前班共5个班,89名学生,教职工4人,但是校舍面积2000多平方米,生均占有面积达到了4.8平方米。

校长田晓明听说我们的来意后,热情地说:“闽宁帮扶项目给学校注入了活力。校舍改造扩大后,教师教学安心了,学生上课舒心了,入学率达到了100%。那些受到赞助的贫困生避免了辍学、失学,当年的那批学生现在大多数都上了初中或高中。”

教导主任、女教师张进慧交谈中带着怜爱同情的语气:“学生爱上学,就是家境贫困。全校89个学生,能够按规定交齐课本费80元、杂费40元的才30人,最少的只交了3元钱,有20多名极困生连1元钱的试卷费都交不上,我们老师只好用自己的工资垫付。”

活泼美丽的回族姑娘马荷花是学校的实习老师,她就是河北村人。她给我们讲述道:“学校扩建那一年,我们村上一批小学生都得到了厦门人的资助,比如马红芳、李卫花、杨惠琴、马万军……其中马红芳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都上小学,家庭最贫困。马红芳的父亲马艾子不识字,嫌娃娃字写不好,曾经几次到我们家来,请我代笔给捐助人写回信呢。”

淳朴善良的山村回族农民,十分珍重困难时候别人给予的每一点帮助。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工工整整地写好一封言辞真挚的感谢信,在信的末尾虔诚恭敬地道一句回族最尊贵的致谢辞——“色俩目!”

临别时,校长将珍藏的一张河北警厦希望小学竣工典礼的照片送给了我们,希望能够转达全校师生对蔡顺驰以及厦门党政军各界人士的一片感激之情。

1999年4月初,汪成旺从厦门来到了想像中的泾源。

暮春时节,海滨厦门鸟语花香,暖意浓浓。可是眼前的北方小城却还是寒风彻骨,春雪飘飘。积雪在晴空阳光照耀下发出灿烂的光芒。

夜静更深时,辗转无眠的汪成旺在骤冷的空气中,明显感到了北方的阴寒。身兼泾源县委副书记、政府副县长两职的汪成旺,深深感觉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但他也明白,这不是一种工作压力,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宁夏人民对沿海发达地区挂职干部的高度信任。

“既然来了,就一定要为泾源回汉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在中共泾源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座谈会上,汪成旺表态了。

汪成旺是个热情执着的人。为了这句承诺,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克服气候不适、饮食不惯、语言交流不便等一系列困难,在党建、卫生、教育、农业、畜牧、林业等多个领域实施闽宁扶贫项目。

汪成旺来到泾源的两年中,泾源发生了两件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已被载入了泾源史册:

1999年底,为了实现中国政府向世界做出的郑重承诺——不把贫困带到21世纪,泾源县委、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回汉人民克服困难,负重拼搏,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宏伟目标,通过了自治区政府组织的验收。

2000年9月,泾源县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向贫穷和落后宣战”,经过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艰苦努力,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顺利通过了自治区人民政府验收。

在上述两项宏大工程进入最后攻坚阶段的时刻,闽宁对口帮扶即来自福建省厦门市以及所属建设委员会和开元区的援助项目,无疑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泾源教育如同雪原上一朵迎风挺立的、稚弱的雪莲花,首先扑入了汪成旺的眼帘。这位出身贫苦,在闽西山区背着书包长大的农家孩子,深知读书上学对于许多农家孩子来说是多么迫切的渴望。更何况,面临2000年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省级验收的泾源县教育,尤其是部分农村小学,还是“春暖花开寒未去”,设施陈旧缺少,校舍生均占有量不能达标。

“石嘴”是地名。

石嘴村位于新民乡与泾河源镇交界处,泾华公路沿线。

石嘴、石嘴——有巨石如嘴,千百年来却不能张开喉咙,喊出她渴望繁荣的心声。像许多边缘地带的贫困村一样,石嘴村也是一个文盲率超过10%的村。一年后要实现“两基”目标,石嘴小学担当重责。

1999年5月份,初来乍到的汪成旺副县长几乎走遍了全县所有的农村小学。当他走入新民乡石嘴村小学时,看到的是一座典型的三类学校的设施水平:墙壁裂缝,教室缺少,校园简陋。石嘴小学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完全小学,承担着石嘴村和邻村的几个自然村适龄儿童的教育任务。

校长禹金奎指着8间平房的一排校舍,忧虑地说:“老师们没有办公室和宿舍,课后在教室里备教案、批改作业,晚上在周围的亲戚、熟人家借宿,我们全体教师有信心把工作做好,可是校舍条件太困难了!”

汪成旺临别时紧紧握住校长的双手说:“我很佩服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我会想办法对石嘴学校给予帮助的。”

1999年盛夏时节,天气晴朗。

高峰梁上的清风在宁静的小山村——石嘴掀起了一层层温馨动情的涟漪。

7月24日是周六,往常假日里清静的石嘴小学校园内却像过节一样的热闹。

开元区领导亲自送来20万元援助款。县委、政府领导海军、邓向贵、王珍、马全恩、汪成旺共同参加了开元石嘴希望小学扩建奠基仪式。

七月流火的季节。来自厦门市及开元区的帮扶热情一如既往,更加火热。1999年的盛夏,泾源县又一批农村小学在国家义教工程和闽宁对口帮扶项目的支持下,破土动工,改建扩建。

5年后的2004年8月的一个下午,我们走进了开元石嘴小学。

漂亮的学校门楼上,彩绘画映衬着“开元石嘴希望小学”的校名,格外醒目。门两侧的柱壁上分别镌刻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几个大字。正是课外活动时间,各个年级的小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有的在室外做游戏、搞比赛,有的在教室内朗诵诗歌、讲故事。

校园内生机盎然。平展洁净的操场,鲜花盛开的小花圃,三排崭新整齐的砖混平房,它们共同构成了开元石嘴小学完善的硬件环境。在石嘴梁下,石嘴小学成为一处美丽的亮点。

女教师马瑞高兴地说:“过去学生缺教室,老师缺宿舍,工作缺精神。现在好多了,校园实现了‘三化’(美化、硬化、绿化),育人环境明显改善,工作成效也显著提高了。”

谈到学校的变化时,校长禹金奎油然动情:“没有厦门市和开元区的帮扶支持,就没有开元石嘴希望小学的今天。在扩建过程中我们配合主管局、质检站、闽宁办等部门加强质量监控,确保了高质量和短工期,经过短短三个月的紧张施工就顺利完成了390平方米,共计13间校舍及其附属建筑的建设任务。扩建后开元石嘴小学占地面积达4000平方米,校舍面积600多平方米,生均达到4平方米,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政府于2000年组织的普初验收。”

禹校长拿出一份《开元石嘴希望小学基建工程记录》,上面详细记载着工程施工从开始到结束每一天的日程内容。

“1999年7月24日,举行奠基仪式,开元区和县委、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

“7月30日,挖地槽,宽、深均1.4米;汪成旺副书记、文教局拜局长、闽宁办、质检站共5人前来检查。”

……

“8月12日,打地基,砌底砖,汪成旺副书记、闽宁办鄢生平、项目办马明奎、吴文学前来检查。”

……

“11月3日,大门刻字;砌围墙;花园打地基;汪成旺副书记、闽宁办主任鄢生平来检查。”

……

“11月6日,工程队撤离,工程整体结束。”

禹校长说,汪成旺副书记始终关心着石嘴学校的建设,从施工开始到竣工的102天里,汪书记专程检查就来了五六次,平时下乡每次路过石嘴学校都要停下车看一看、问一问,交代上几句话。所以,从教育局长到项目主办,从质检站站长到学校以及施工技术人员,我们都不敢有半点疏忽,工程出了质量问题,我们首先对不起的就是汪书记啊!

在修建开元石嘴希望小学的同时,汪成旺在大量走访、协调的基础上,确定了芦草洼吊庄植物园小学、园子车杨小学、香水镇下桥小学共4所学校为闽宁对口帮扶项目小学,先后从开元区政府、厦门市团委等单位筹集捐助金共80万元,有效地改善了这些农村小学的基础设施条件。

车杨小学现已改名为“厦门车杨希望小学”。有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2名,教职工10名。车杨小学是一所跨村小学,处于园子乡车村与杨家村交界处。服务区域包括两个行政村、6个村民小组。

1999年4月,汪成旺联系协调共青团厦门市委援资20万元,重建了校园。校舍总面积由3年前的660平方米扩大至720平方米,有图书室、仪器室等配套建筑,原有的240平米危房和260米危墙均已新建。扩建后的厦门车杨小学教室宽敞,校园布局合理,成为又一所新的标准化学校。

校长金五七告诉我们,来自厦门的援助资金给车杨学校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将校名更为现在的“厦门车杨希望小学”就是希望车杨学校的师生、家长饮水思源,牢记厦门人民的深情厚意。

公物管理员杨万科是一位老员工,他回忆扩建前的情景说:“以前的校舍年久失修,多数都成了危房。两幢土木结构的危房,老师住了一部分,剩余一部分有的用柱子顶着大梁,没窗没门,谁也不敢进去。学生教室虽然是砖木结构,下雨时,到处漏雨,学生还得挪桌子。”

泾源农村有句俗语讲:“嫁女看家道。”

厦门车杨希望小学硬件环境改善了,校园更像一个殷实、美丽的家园,自然吸引了许多年轻有为的老师。学校现有10名教师中有6名在30岁以下,有5名获得了大学学历,有多名教师近年来都曾是区、市、县的优秀教师,校长金五七也被评为优秀校长、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闽宁两省教育厅共同颁发的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王爱霞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奠基仪式那天的一个细节:奠基仪式那天,学校里热闹的气氛就像在提前过“六·一”节,全校学生喜气洋洋,穿着整洁漂亮。他们知道,来自遥远海边的厦门的叔叔、阿姨们要帮助他们修建一座漂亮的新校园。厦门市团委一位女同志拿着照相机迷惑地望着孩子们问我:“我们以为这里的群众生活非常艰苦,哪为什么学生都穿得花花绿绿,挺漂亮的呢?”我告诉她说,按照回族乡俗,每逢有贵重的客人到来或着有盛大的宗教节日,参加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穿干净整齐并且是最好的衣服,哪怕是借来的新衣服。她半信半疑地跑到校门外观察,结果发现未上学的两个孩子穿着破旧,这才打消了疑虑。

车杨村人均耕地只有2.2亩,有的贫困家庭除了土地外,缺少其他收入渠道,因此,部分学生徘徊在失学辍学的边缘。

1999年8月底新学年开学的日子,汪成旺接到女儿的电话说,她已经领到新课本了。在思念故乡,想念女儿的同时,他也惦念着泾源县农村的贫困学生。

到车杨小学的那天早晨,因为基建拆挖,缺少教室,学校安排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上课,其余三个年级课外活动。汪成旺和闽宁办主任鄢生平径直走进学校后,远远看到一群怯生生的一年级新生围住一位年轻女老师听她解释什么。汪成旺近前询问了解后才得知,原来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总是有一部分贫困生交不起区区20元的杂费、作业本费。

看着孩子们孤弱、期盼的目光,汪成旺心软了、眼热了。他当即掏出自己随身带的500元钱,交到一年级班主任手中,为每名学生贴补了10元。他告诉班主任老师:这钱是我自己的一点心意,虽然不多,但是代表我的心愿,希望同学们坚持学业,不要放弃。

在交谈中汪成旺偶然得知四年级学生马亮亮因为家境特别贫困,兄弟姊妹多,已辍学在家。他将100元交给班主任马文科老师,并特别叮嘱他全部用于这名学生以后的学习费用。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当我们到厦门车杨希望小学采访时,少先大队辅导员伍莲英老师正和其他老师共同组织每周一次的大课活动——四年级课本剧《磁管与铁管》。剧情简单而蕴含哲理:铁管骄傲地夸耀自己的坚硬钢强,而磁管扬长避短,证明着自己能够深埋地下,千年不腐的优势。两名男女小学生惟妙惟肖的对话和神态表情,吸引了150名二年级至六年级的小观众,同时我们几位“大观众”在笑声中也产生了无限丰富的联想。

与其他强势事业相比,表面看,教育确实也是需要更多外围呵护、爱抚的脆弱体。但是正像愚昧、浅薄的“铁管”用它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标准,错误地低估了“磁管”的潜在价值一样,也许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也在用急功近利的、短浅的目光,轻视、忽视着教育。

回头看到“厦门车杨希望小学”的校徽,我们忽然醒悟:来自闽宁对口帮扶的资金项目,对发展中的泾源教育是雪中送炭,是一笔十分珍贵的物质财富,同时厦门人重视教育、善待教育、开发教育、依赖教育的先进、聪慧的理念,也是我们应该弥足珍视的更宝贵的精神财富。

传说中,古老的六盘山区原来是一片浅海。后来,海隐去了,许许多多的海岛变成了勾连叠套的千峰万壑。

六盘山东北处的闵家山,就是其中的一座海岛。

闵家山顶上的一个村落——六盘镇的牡丹村,是全县海拔最高的行政村。

在山区看山常常需要举首仰望。

从闵家山上平视群峰,恍若危岸观海,遨游蓝天。

对面的南月台山隐隐约约,烟岚氤氲。“312”国道、宝中铁路线沿着峡谷逶迤穿行而过。

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穿越六盘山,将江南丝绸和中原文明,将古长安的繁华、富庶带给了遥远的西域。

“312”国道犹如一条分水岭,南北两山风景迥异:南边的月台山险峻秀丽、树木葱茏,寒冷阴湿;北边的闵家山山势巍峨,荒山秃岭,炎热干燥。

牡丹村其实并没有盛开的牡丹花,“牡丹”只是最早的村民们对富贵幸福生活的一种美好向往。

“山路十八弯,弯上闽家山。”

“十八”只是一个大约数,没有谁数过。沿着“之”字形山路,步行绕上闽家山需要走12华里,耗费近两个小时。要是遇到下雪、下雨天,道路陡峭泥泞,一不小心,兴许会翻下深沟,性命难保。因此,每逢连续数天的雨雪天气,牡丹村交通几乎封闭,很少有人下得山来。

2003年暮春季节的一天早晨,福建派驻宁夏挂职干部、泾源县政府副县长陈春夏来到了闽家山上的牡丹村。

陈春夏此行的目的,是听说回汉杂居的牡丹村小学破旧简陋,他准备利用闽宁对口帮扶资金援建这座“山顶上的学校”。

陈春夏在他的工作笔记上描述初来牡丹村小学的感受:

牡丹小学是一所建在高山顶上的学校,海拔2800米。在六盘山脉群峰环绕中,牡丹小学显得孤独、弱小和平静。

但是这所小小的学校在牡丹村102户回汉村民及周围若干邻村农户心目中却举足轻重,它是世代生活于贫苦中的山区庄稼人走向富裕的摇篮。

牡丹村是六盘山镇的贫困村之一,由于山高路远,偏远闭塞,很少有人来到这里。

当了18年校长的潘孝忠和五位同事们坚守着这座山头,呵护着62名回汉学龄儿童。因为高山特殊的气候条件,包括风吹、紫外线照射等常年作用,他们肤色黝黑,皮肤干燥。在昏暗、陈旧的教室里,老师在认真地上课,学生在如饥似渴地学习,他们朗朗读书的声音,震颤着窗户上裂缝的玻璃和塑料纸。贫困寂寞的村庄因为这种声音而充满了鲜活的气息和生机。

刚刚40岁的潘孝忠校长和我同龄却显得苍老许多,岁月割裂了他青春的容颜,却不能动摇他对山区教育的一片忠诚。他所在的家——邻村双勤村已整体搬迁到了条件优越的川区吊庄,妻子儿女长期不在身边,他克服困难,吃住在学校,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

女教师王君芳今年37岁了,是邻近双沟村人,当了16年的临时雇佣教师。她每天住返于家与学校之间,顶风冒雨步行五公里山路,而她的月薪多年来只有几十元,即使慢慢增加到现在也只有200元。他们多少年来含辛茹苦、默默无声地坚守这片阵地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对于家乡孩子的一片爱心,一份责任,和对于自己事业的执著与专注。

学校里的62名小学生来自分散的5个自然村——“闽家山”、“牡丹湾”、“秦家崾岘”、“达子坟”和“棕子洼”。这是一组令人产生联想的村落名,是一组用荒僻简陋搭建而成的建筑群。在校长潘孝忠和他的同事刘天义、梁志明、王君芳、李明发、马国福眼里,代表这些村落的只是一群群、一拨拨背着书包,眼睛里充满渴求目光的农家孩子啊!

听老师们说,这些孩子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的也就13岁。每天早晨,他们从散布于周围的沟沟洼洼、山梁峁顶的家中向学校集结,其中最远的村子到学校要走10多里山路。为了赶时间,省路程,孩子们冒着危险翻陡坡,抄近路。荆棘扎破了稚嫩的小手,岩石磕破了瘦弱的腿脚。中午休息,因为路途险远,许多孩子不能回家,他们早已习惯了吃干馍、喝泉水的午餐生活。

夕阳西落的时候,下课放学的铃声响过,62名学生像62只小鸟一样,欢叫着四散而去,又各自飞回到他们的“窝”里,然后在村村落落昏暗的农舍中,用他们稚气自豪的童声,为全家人点燃一支支希望的烛光……

在牡丹村耳闻目睹的一切使我感动不已。六盘山区陡峭阴寒的山峰,崎岖坎坷的山路和贫瘠的土地虽然不能孕育富足,但却陶冶了这里的回汉人民群众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可贵精神。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黎明中的曙光,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出路。六盘山区的教育,多么需要更多的人去关心支持啊!

那一天中午离开牡丹小学的时候,几位老师和一群孩子围住他热情告别。潘校长说:“这地方太僻背了,路不好走,感谢陈县长远道来看望我们。”

几个高年级的男、女小学生,有的端着水碗,有的捧着干粮,热情挽留他吃了“午饭”再走。望着孩子们黝黑皴裂的小手和明净的怯懦目光,陈春夏一瞬间眼眶潮湿,喉咙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双手拢住跟前的几个孩子,让秘书秦建军用相机为他拍摄了一幅纪念照片。

2003年6月底,一份盖有镇教委、镇政府、县教育局印章的项目报告——《六盘山镇牡丹小学扩建工程计划》,由校长潘孝忠和镇教委副主任张志杰亲自送交泾源县政府陈春夏副县长办公室。同时送交的还有六盘山镇大庄小学的改扩建项目报告。

陈春夏当晚为送呈给厦门市政府的牡丹小学、大庄小学的项目报告撰写了前言:

宁夏在去年的全区区划调整中,将原属固原市原州区的什字、大湾、蒿店三乡镇划归泾源县管辖,被统称为“北三乡”。

“北三乡”虽然土地贫瘠,自然条件较差,但由于地处国道和铁路沿线,加之多是回、汉族杂居村,因此被称为泾源县的“北大门”和“开放通道”。加强闽宁资金对“北三乡”教育的扶助,不仅具有长远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推动民族团结、促进精神文明等政治意义。

根据实地考察并与教育主管部门协商后,拟将六盘山镇(原什字镇)牡丹小学、大庄小学列为闽宁对口帮扶援建项目学校,请厦门市政府研究决定。

7月初,厦门市有关领导临时安排议程,尽快研究通过了援建两所希望小学的方案,并安排财政等部门在最快时间里筹集了40万元扶贫资金电汇到数千里外的宁夏泾源县。

2003年盛夏时节,陈春夏第二次来到牡丹村。这一次他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的问候和关切,而且还有厦门市人民的深情厚意和美好祝福——牡丹希望小学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

在陈春夏的心里,这一天是那样的美好、充实。

盛夏的闵家山上,蓝天如洗,清风习习,令人神清气爽。山坡上台阶状的梯田鳞次栉比。层层叠叠的田块中,蓝色的胡麻花,金黄色的菜籽花和摇曳起伏的玉米、小麦色彩斑斓,宛若一组组彩色的琴键,任由六盘轻风弹奏出一曲曲柔美的和弦。

清水河依山偎坡,缓缓流过。

一列火车犹如乌黑的游龙穿梭于山谷之间,时隐时现,轻松超越了“312”国道上平行疾驶的一辆辆汽车。牡丹村小学开始了它的第二次扩建。

牡丹村小学的第一次迁建之喜是在13年前。退休老教师刘治才清楚地记得,他与他的同事史正海、祁昌明、杨永思、吉勇和已谢世的老校长宋志立曾经工作过的那座旧学校。那时的村小学设在牡丹湾自然村,地势狭窄,只有12间破旧的土坯房,几乎分不清门和窗。时任固原市委副书记的柳富在一次基层调研中来到了牡丹村,在他的建议和促成下牡丹小学校址迁移到了现在的秦家崾岘。秦家崾岘地势相对开阔,是回族聚居自然村,又处于牡丹小学服务区的辐射中心。校址于1990年迁移到这里后,在校生明显增加,入学率上升,辍学率下降,同时也促进了回族群众对子女上学的重视。

牡丹村的回汉群众,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默默地祈祷着、祝福着给牡丹村的子孙后代奉献出一片爱心的人们。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

希望的种子在闵家山上潮湿的南风里渐渐萌发出碧叶秋果。

2003年10月上旬,牡丹小学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学校、乡镇教委、县文教局三级商定,将扩建后的两所学校更名为“厦门牡丹希望小学”和“厦门大庄希望小学”,并树碑勒文,以永远铭记厦门市人民的拳拳爱心。潘孝忠校长和老师们忙忙碌碌筹划着竣工剪彩仪式。

厦门。海天一色,海浪拍岸。

9月份是厦门市最绚烂耀眼的季节,硕大的刺桐在海风吹拂中,轻轻摇摆着悠闲舒缓的身躯。然而,厦门人是忙碌的。

“9·8厦门贸易洽谈会”召开在即。聪慧、博大、柔静的厦门人世世代代与海为伴,他们秉承了大海的深厚、宽宏和灵性,最善于厚积而发、蓄势待发。

“礼乐依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郑成功诗)

对于教育这样一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潜势事业,厦门人历来是不遗余力的。厦门市全市总面积1565平方公里,是泾源县的两倍,总人口却达200余万,几乎是泾源县的20倍。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900余所,早在上世纪末就率先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形成了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格局。

“集美学村”是厦门人厚待教育与文化品位的真实写照。

地处集美区、集美镇的“集美学村”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具有从初级到高级,从一般到专门的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厦门市重要的教育文化中心,它同时也是厦门人重视教育的一个实证。

教育是一棵“多年生植物”。目光长远,富有耐心与执著感的厦门人从发展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大获裨益。众多的华侨、富商以及厦门日新月异的面貌,证明了厦门人选择的正确。

“9·8贸易洽谈会”充满无限商机,吸引了全国乃至周边国家的投资商。集美区党委、政府的工作脚步因此而加快了节奏。

陈春夏坐公交车、打的、借朋友的私车……他到处奔波,积极联系财政、计划等政府部门和一些企业,落实着尽可能多的项目资金。事不凑巧,在不同的时间中,他连续多次都没能见到集美区委书记、区长曾晓民。“领导的日程太忙了!”——秘书带着歉意的微笑解释道。无奈中的陈春夏留下了一张纸条。

9月7日早晨,陈春夏订好了返回宁夏的机票。窗外依依婀娜的相思树猛然激起了他对泾源父老乡亲的牵挂与思念。闭上眼睛,眼前似乎又浮现出农户犹疑的神情和小学生期待的双眸。“叮呤呤……”家里电话铃响起,陈春夏以为是朋友向他道别,然而听筒里传出的熟悉而亲切的声音一瞬间令他惊喜不已——“是曾书记!您好啊!”

为“9·8贸洽会”及日常工作忙得不可开交的集美区委书记、区长曾晓民在办公室见到了陈春夏留的纸条——“对宁夏泾源扶贫助教的有关事宜欲向领导汇报……陈春夏。”听秘书说起有关情况时,他动情地对周围干部们说:“挂职干部身在厦门,心在贫困地区,多么好的敬业精神啊!”

2003年9月8日9时整是“9·8贸易洽谈会”开幕的零记时。早晨8时曾书记“抢”出半个小时,在贸易会统一安排的下榻处专门听取了陈春夏关于帮扶宁夏泾源县菌草生产、桑蚕业及教育、文化等扶贫项目的汇报。也许是西部的贫困,也许是陈春夏忘我的工作精神打动了这位党政两职“一肩挑”的厅级领导,曾晓民临别时握住陈春夏的手说:“大胆地工作吧,我会去宁夏看望你的。”

这次“见缝插针”式的会见,不但增强了陈春夏搞好挂职扶贫工作的信心,而且促成了一批扶贫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

2003年10月下旬,伴随一场经年不遇、飘摇轻润的秋雪降临,又一位来自南国厦门的尊贵客人——曾晓民,来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边缘的泾源县。这次他不仅带来了集美区党政组织对挂职干部的关心鼓励,还带来了集美人民的一片心意。

新落成的厦门牡丹希望小学,无疑是闵家山上最耀眼的建筑物——红砖褐瓦,彩旗飘带,学校在皑皑的秋雪中更加醒目。

牡丹小学的剪彩仪式,吸引了远近村庄的许多回汉农民群众。正值每年一度的回族“开斋节”又为此增添了另一份热闹气氛。

第一次来到宁夏贫困山区的集美区委书记兼区长曾晓民站在牡丹村的最高处,环顾四周,一下子被连绵高耸的大山震撼了,被贫瘠、荒凉的生活环境震撼了。大自然的魅力,在这样一种特殊的人文环境中,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南方的苍桑和悲壮之美。

好客的回族老人端来了新鲜油香和酥脆的“馓子”,用回族最圣洁的问候语向每一位厦门客人、向集美区的每一位来宾道一声“色俩目”,请他们品尝用来招待尊贵客人的美味佳肴。坐在主席台上的陈春夏副县长握住“社头”(清真寺负责人)李建英的手,俩人互相连声道谢。原来,事出有因:学校与清真寺都建在一座陡坡上,上下相邻,附近唯一的水源正好在清真寺院中,而学校的排水又要经过清真寺。深明大义的回族乡亲和社头、阿訇都毫不犹豫地表示全力支持学校建设,解决了上下水的问题。同时陈春夏又协调1.4万元资金为清真寺修建了护坡,铺设了排水管道,为清真寺做了一件好事。

因为学生人数少,条件有限,“搭不起摊子”,因此牡丹小学紧急求助,由六盘山镇教委协调,邀请最近的蒿店中心小学的仪仗队,来到牡丹小学助兴。40余名身着礼服的男女小学生,步行6公里盘山路,赶到牡丹村,列队迎候远方来的客人。

曾晓民等集美区来宾与专程陪同的县长马崇林、县委副书记张树仁、副县长伍文贵、陈春夏及教育局长拜志明等坐在主席台前。几名可爱的小学生把代表他们心意的红领巾,用皴裂的双手扎在了他们的脖子上。

扎着短角辫的小女孩郭蕊,代表牡丹小学的62名回汉男女学生倾诉心声:

尊贵的厦门市集美区领导,亲爱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你们好!

今天,是我们牡丹小学最最幸福、美好、快乐的日子,是我们终身难忘的一天。因为曾爷爷和厦门市集美区的客人们专程来看望我们。因为有了你们的无私帮助和一片爱心,才有了我们眼前这座崭新漂亮的校园。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小孩子虽然不明白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但是我们都知道,你们是内心充满了爱心的好人,你们是为了帮助我们才从遥远的大海边来到了高高的六盘山区。

我们像父辈一样生在山上,长在风里,千重山、万重山遮挡了我们的视线。听老师说,“知识是理想的翅膀”,于是我们更加喜欢学习、热爱校园,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展翅飞翔,飞出这重重叠叠苍苍茫茫的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有多美。为了上学,我们不怕山高路远,每天独自赶10多里山路按时上学。可是我们的学校年久失修,漏风漏雨。夏天里是天上下雨脚下流,冬天里是北风呼啸冻破手。现在,我们多么高兴,多么幸福——是敬爱的曾爷爷和许多叔叔阿姨帮助我们建起了新教室,美化了校园,让我们能够在明亮整洁的教室里安心地读书了。

六盘山高,高不过你们的恩情;清水河深,深不过你们的爱心。让我们都永远记着这美好的一天吧!

曾晓民心潮澎湃,热泪滚涌而出。

从零海拔的厦门来到数千米海拔高度的闵家山,让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海拔高度的落差。贫困的西部、落后的设施条件和生存状态与沿海开放地区有天壤之别,这种经济、社会的巨大“落差”,强烈地震憾着他的内心世界。

面对牡丹小学62张期待的感激的面孔,曾晓明用颤抖的声音说:

牡丹小学的老师、同学们,父老乡亲们,你们太不容易了!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老师们坚守岗位,兢兢业业;同学们克服困难,坚持学业;乡亲们含辛茹苦,四季劳作。你们这种面对困苦,顽强不屈的求生存求发展的精神很令我感动,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给你们的是物质上的支持,你们给我们的是精神上的、品格上的、人性上的支持。

帮扶教育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是从根本上脱贫解困的需要。对教育的帮扶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10年后的成果不可估量!

我们的帮扶不是全部,而是添砖加瓦,同时也是精神上、感情上的相互鼓励和支持。厦门虽然是经济特区,相对发达,但是有大量的建设项目也等待着投资,同时还承担着局部贫困区的扶贫任务。因此对泾源县的帮扶不是一种义气,而是一种责任,一份感情。将来我们会持续地、更好地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对泾源县的教育事业争取更多的帮助!

圆003年10月28日无疑是泾源县六盘山镇牡丹村一个重要的日子。牡丹小学校长潘孝忠在学校大事记上郑重写下:“是日,天晴气爽。回民开斋放假。福建厦门市集美区领导来校参加牡丹希望小学剪彩仪式。”

年轻的支教老师李明发,有感于所见所闻,在当天的工作日记中工工整整地抄录下诗人金波的一首儿童诗——

风从我指间穿过

我已感觉到了风

我握紧了手掌

风里有花香

风里有鸟鸣

风里有歌声……

曾晓民此行情深礼重,厦门市集美区给泾源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建设投放了200万元扶贫资金,在教育、文化、旅游事业和村级组织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003年10月上旬,由厦门市财政资金帮扶改建的六盘山镇大庄希望小学也顺利竣工。

2003年10月,又一个收获着希望的金秋季节到来之时,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七次联席会议在宁夏首府银川召开。随福建省党政代表团一同考察宁夏的厦门市副市长徐模,专程来到宁南山区的固原市泾源县,亲自参加了六盘山镇大庄希望小学的竣工典礼。

大庄希望小学的剪彩仪式更加隆重热烈。

美好的感情,美丽的行为,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促生了希望的梦想。

站在六盘山脚下的这所希望小学里,作为帮扶对口城市重要行政官员之一的副市长徐模,他的内心也是感慨万千。他语重心长地告诉陈春夏说:“我们支援贫困地区是一种神圣的责任和义务,确立帮扶项目要结合当地的中心工作,符合县情、民情,让广大老百姓受益,并且项目名称也不要冠以‘厦门’等字义,因为我们的援助是无私的。”

厦门人,就是用这样无私无悔的爱心春雨,在六盘山崇山峻岭之间,滋养培育着一朵朵盛开的希望之花!

同类推荐
  • 萧红精品集

    萧红精品集

    萧红的作品没有贯穿始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带有散文式的自由、洒脱的特点。萧红独特的女性写作才华,使她的作品拥有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萧红是鲁迅的忠实追随者,曾参与编辑《鲁迅全集》,受鲁迅影响至深。本书选编了萧红作品的大部分,从中可以领略她的思想和艺术才华。
  • 我喜欢通透的人生

    我喜欢通透的人生

    叶广芩继《我爱这热闹的生活》又一散文力作!与《自在独行》一样深入人心,受路遥、陈忠实、莫言、贾平凹赞誉。领略人生,要如滚针毡,用血肉之躯去遍挨遍尝,要它针针见血,才能觉出生命的神秘和伟大。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叶广芩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这本书的内容主要选自她后期的一些故事,历经风雨后回过头来看那些经历,反而让她有了更平静与通透的心态。主要内容有:作者几十年后回到老宅的所念所想,她及家人所热爱的戏剧往事;她走入文学的因缘及感怀的那些人;在日本生活的情况和她的广岛情愫,以及后来她寻迹山河大川的所见所感。
  • 周作人论鲁迅(套装共三册)

    周作人论鲁迅(套装共三册)

    《鲁迅的青年时代》为鲁迅去世二十周年时,周作人应报刊之邀所写纪念文字的结集,除了他写过的《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还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周作人,鲁迅二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最了解鲁迅的人之一,因此,本书有别于其他关于鲁迅之作,更为系统地介绍了鲁迅早年生活情状、学问兴趣所在、思想形成根基等,让读者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 每朵花本应芬芳

    每朵花本应芬芳

    小小说的特点是思想清浅。半亩方塘,一湾溪水,浅而不露。小小说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朦胧性。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真正对世界了解得十分彻底而且全面,但只能了解他所感知的那一部分世界。一起来翻阅《学生爱看的名家小小说:每朵花本应芬芳》吧!
  • 李劼人研究:2011

    李劼人研究:2011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李劼人研究学会,2011年李劼人研究论文集。
热门推荐
  • 懵懂女神何时懂爱

    懵懂女神何时懂爱

    一个懵懂可爱,霸气优美,学生都爱慕的女神,家室顶尖的女生‘张童’她腹黑,慢热,有时很天真。事事做得很好,认识很多明星。但是她却在爱情之路,迷茫无措,不懂爱情,以假为真。她会跟哪个男生擦出火花。
  • 剑指天下,却取弱水一瓢

    剑指天下,却取弱水一瓢

    说起李白,一听你可能立刻想到那个老头。但这男主可是帅帅哒!剑指天下,颠覆你的想象。软萌穿越奇缘生活即将开始。
  • 每天读点投资学

    每天读点投资学

    投资学是一门旨在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运行机制和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类具体投资方式运行的特点与规律,以使人们在认识投资规律的基础上提高投资效益的学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股票债券市场的扩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日趋丰富和国民总体收入的逐年上升,投资已不再是政府、企业和富豪的专利,开始走进平常百姓家,尤其近年来,神州大地更是掀起了一股家庭、个人投资的热潮。而投资学也开始成为普通老百姓迫切想了解的一门学问。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投资就主要指的是个人和家庭的投资,也是本书要着重阐述的范畴。
  • 透过玻璃看见糖

    透过玻璃看见糖

    白璃的生命在年华正灿之际坠落,灵魂穿越时光,进入一个将军府小姐身体中,没有朋友的她,嘎要认真交朋友了……“嘿,交个朋友喽。”她爹看着旁边的男人,说:小璃,这是哥哥,乖,叫哥哥。小璃:我嗓子不舒服。第二次在饭桌上,白璃看着心情不太好的唐雪阳,叫道:哥哥!本文修灵,玄幻类,男主唐雪阳,女主白璃。PS:第一篇文,多坑,建议更一百章后阅读,现在得填坑啊!(*?????)
  • 紫紫村童话

    紫紫村童话

    一封遗落在站台上的秘密信件,将一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村落紫紫村呈于世人眼前:忧郁寡言的娃娃鱼,身怀异能的人参娃娃,时隐时现的神奇星孩……紫紫村的每一个村民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奇特经历,他们的故事给这个村落披上了一层奇幻的童话色彩。作者小山在紫紫村村民的故事中寄寓了对人生的探索和思考,满溢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具有深邃的哲思和独特的人文气息,紫紫村村民的真和善也赋予了孩子们温和而有力的生命力量。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遇见,傅先生

    遇见,傅先生

    (超甜)父母偏心,闺蜜背叛,走投无路之下,叶繁星嫁给了傅先生。他会教她弹钢琴,送她花,她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在人生最灰暗的时光里,有他牵引着她积极向阳而生,从而有了灿烂的人生。遇见你真好,我的傅先生。
  • 吃货大修仙

    吃货大修仙

    作为一名资深的吃货,叶贝贝决定为美食奋斗一生,谁能给她吃一辈子,她就嫁给谁!因为吃,被坏人嫌弃因为吃,被情敌绑架因为吃,险些丧命!但!因为吃,她碰到了生命中的那个他因为吃,他为她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因为吃,他们喜结良缘爱意满满!吃货的一生永远都不会差!
  • 奇幻猎师

    奇幻猎师

    因果循环,天道轮回,世间万物,皆有命中定数。五年前的一场意外,让我亲手杀死了我最珍贵之人,五年后,她却再次出现在我的世界。千年前的因果,千年后的偿还。
  • 古桑道祖

    古桑道祖

    五片大陆,他一一走过,结识伙伴也告别旧友。当终于咬着牙咽着血爬回那巅峰时,他却发现,真相却不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