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543600000007

第7章 给是乐,受是苦

有条件、有代价的给予是一种痛苦

2004年岁末,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9级强烈地震,引发巨大海啸,波及南亚和非洲十几个国家,灾民人数多达数百万,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当时中国佛教协会立刻组织发起了“海峡两岸百寺千僧 捐款千万 救苦救难——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祈福消灾”万人****。2005年1月1日,海峡两岸千余名僧众在北京西山灵光寺参加了这一****,并积极捐款奉献爱心,表达了中国亿万佛教徒与海啸灾民共渡难关的心愿。是佛法的号召力,使中国佛教界在举办****的第一天就募集到了993万元善款,并现场转交给了中国红十字会,这也是当时中国红十字会收到的数额最大的一笔捐款。

我经常讲这一则轶事,向人说明佛教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发展情况,但人们往往喜欢追问和尚个人的慈善之举,我每每总是不愿意多说。做了什么,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做了就做了,做完也就不再放在心上。

佛家讲布施,布施就是施与他人财物、体力、言语、智慧,布施时,最重要的是布施的心,而不是布施的物,不管施与他人的是什么,施者都应该抱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得到益处的心情来奉献,而不是为了回报去付出。

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老和尚讲法,来的人很多,于是就打算建一座宽敞的讲堂,利益更多信徒。这个时候,有一位信徒拿了五十两黄金过来给老和尚,说明是捐助盖讲堂用的。老和尚收下了,也没说什么,信徒不高兴了,五十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呀,你拿到这笔巨款,怎么连一个“谢”字也没有,老和尚就说:“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请你把‘谢谢’带回去,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吧!”

给予别人的时候要做到“空”,无施者,无受者,无施与之事,无怨,无私,无悔,布施完了就心无一事。所以佛在这个世界上,以师道当人天的师表,教化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度完了,他老人家说:再见,不来了。佛就是这样,用他无私的慈悲救助世人,心中却不留一念。

如果付出了什么,立刻就期望能够得到回报,那就只是在给自己找烦恼。举例来讲,朋友经济上有困难,我们拿出了钱,真心实意地帮助了对方,可是却在心里头一直想着、念着那笔钱,总想着对方什么时候还钱,怎么还不还钱,对方到底有没有把我的帮助放在心上,有没有对我感恩,这样的话,就等于拿这笔钱买了一个烦恼,一个痛苦,大家说对不对。虽然给出去了,但心里还认为是自己的,这就不算彻底的给予,对待给予的最好态度是:把给出去的东西当作泼出去的水,不要再去想它,心里头不留丝毫牵挂和舍不得。

为什么要企求回报,为什么要追求布施之外的价值呢?给予本身就能带给我们快乐和满足啊。能够给予他人,说明我们身心富有;能够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给别人,心底的自私贪婪就会少一些;通过给予,我们能够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还能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行善行应当抱持不求回报的心态,一心为他人着想,让一切施予了无痕迹,而不是口口声声强调自己的善行。时时刻刻把自己的牺牲、付出挂在嘴边,再好的善行都会蒙上一层虚荣的阴影。真正的善举应该是无声的给予,仁爱应摒弃对回报的计算,以一种大度不计得失的胸怀去承载别人的苦难,对其进行帮助。

有条件、有代价的给予是一种痛苦,因为心中还留着贪婪、执著,所以在给予的时候会感觉很痛苦,不能够洒脱地给出去。可是,你们想,再怎么牵挂眷恋,给出去的东西也很难收回,与其既失去物质,精神上又不能解脱,还不如把心中的不舍清空,痛痛快快地付出,在给别人创造幸福的同时,你就会获得幸福。

一根针、一棵草也是施予

戒律中说,身为菩萨,看到一切贫穷的人来求乞,随来求的人所需,一切照给,不能以恶毒、嗔恨的心,不施一分钱、一根针、一棵草;有来求佛法的,不能够不给他说一句法、一个偈语,乃至一微尘的佛法,或者横加辱骂。昔日有一屠子和尚,在外参方,一日行至一市,经过屠户之门,有许多买肉的都要屠户割精肉给他们。屠户忽然发怒,将刀一放,曰:“哪一块不是精肉呢?”屠子和尚闻之,顿然开悟。即使只是别人无心的一句话,都能够令人顿悟,我们又怎能错过每一个助人解脱烦恼、度脱人出离苦海的机会呢。

一分钱、一根针、一棵草也是施予,假如我们本来没有拥有多少东西,些微的施予已经是尽了全力,那么,这一点点的施予和别人施予的金山银山比起来,也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只要有施予的心意,就是好的,就是功德一件。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善、助人不在于做得轰轰烈烈,哪怕是点滴的赠予,也需要很大的善心才能做成;哪怕只是毫末的付出,也能够逐渐汇聚成大善事,大功德。所以不要轻视小小的善行,不要不屑于小小的付出。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对夫妇生活极其贫苦,他们住在破房子里,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夫妇俩只有一条裤子,只能轮流穿着出去乞讨。后来,有一位辟支佛想要度化他们,就化作比丘来化缘。这对夫妇把仅剩的这一条裤子布施给了这个比丘。比丘接过裤子后,就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辗转供养释迦牟尼佛,说:“这是我方才在一个穷苦人家化来的一条裤子,这条裤子是他们全家的财产,可是布施给我了。”释迦牟尼佛接受了这条裤子,然后在****上提及这件事,恰好国王也在听法,听了这件事,国王起了惭愧心,立刻就让人给这穷苦的家庭送米、送面、送吃、送穿。

两夫妇只布施一条裤子,便即刻得到了许多的回报,可见布施并不一定非要很多财物,就算贫穷,也仍可以布施。佛家的布施,不只是金钱的布施,它还包括“语言的布施”、“容颜的布施”、“身行的布施”和“心意的布施”。看到别人痛苦,送去一句关怀;看到别人喜悦,送去一抹微笑;看到别人受难,伸出双手帮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动,都是很大的施予。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只要心怀慈悲、仁德,就都能够施予,为周围的人带来助益。富人懂得对已拥有的财富心怀感恩,能对周围的社会和人群满怀善意,用手中的财富为人造福;不富有的人也许生活贫寒,也许只是很普通的老百姓,却愿意将自己的时间甚至整个人生奉献出来,用绵薄之力去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在付出中实践自己平凡却伟大的理想,这样的人都很高贵。

大家平日里不要总想着自己还没有功成名就,所以不肯行善行,做布施,很多人喜欢许诺,等到我有钱了,事业成功了,有资本有实力的时候,再去帮助别人,问题是,有多少钱才算有钱了?事业要做到什么地步才算成功?这样下去,哪一天才能够发心去助人呢?以前有位禅师,在穷苦的人来向他求助时,尽管他自己的寺院供养不够,他也仍然试图帮助对方,最后他将佛像身上的铜片撬下来送给了那个穷人。弟子都觉得师父这种举动是对佛祖的不敬,禅师却认为佛祖为度众生而来,这样做正是应了佛的心愿。

试想,这位禅师若要等寺院香火兴旺以后再去救助众生,恐怕那个穷苦人早就饿死了。要助人,要行善,当下就要发心去做,不去做,现实就永远不会改变。即使只有些微能量,众多的能量汇聚在一起,也能做成大事。退一步来讲,即使只有你一个人去做了,也能产生效用,因为对方需要的可能不是“金山银山”,而恰好是你所提供的“一根针、一棵草”啊。

给是乐,受是苦

“慷慨解囊常救苦,尘世风情利人天”,这说的是菩萨的境界。菩萨很少想到自己,而是尽可能地慷慨解囊,去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些人可能就说了,菩萨的境界很难达到,其实一点也不难,只需要稍稍转转念头。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得到的东西越多越好,失去的东西越少越好,但是实际上,给予和付出是快乐,索取和接受才是痛苦。因为给予既可以帮助身处困境中的人,又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充实和满足,而索取则意味着自己贫穷。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能够给予别人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有余力去为别人付出,这说明我们很富有啊,反过来,总是摊开手掌向他人索取的人,实际上是很穷的,即使他拥有万贯家财,他的心也不知满足,一颗不知满足的心怎么能体会到富有的滋味呢。

人们常说“施比受更有福”,若能真心付出,越给予就越富有。相反,人若一味执著于占有和得到,就会守着一堆财富,一无所有地度日。有个故事,说的是两个人死后转世,神明问他们来世愿意做一个给予者还是接受者。其中一个人就想,当然是做个接受者比较轻松,于是他选择了后者。结果,这个人转世为穷人,天天伸手向人要钱,另一个人却成为了乐善好施的富人。

如果上天给所有人一个选择的机会:选择扮演给予者,或选择扮演接受者,我们愿意选哪一个?很多人可能认为,当一名给予者很累,辛苦赚来的钱、时间、精力都得给别人、为别人服务。但是,给予的人很富有,因为富有,才有余力布施。这种“富”不仅是金钱上的富余,更是心灵上的充实与温暖。

佛陀遇到一个乞讨的男子,他拥有金钱、爱情、荣誉,却仍然伸出双手,向路人乞讨。佛陀问他:“你已经拥有了这么多,还乞求什么呢?”男子叹气:“唉,虽然我已拥有了比别人多得多的东西,但是我仍然不能感到快乐。”佛陀于是开示他:“你需要快乐,就请从现在开始学着付出吧。”后来,这位男子把金钱给了衣食无着的穷人,把爱情给了需要爱的人,把荣誉给了惨败者。最终他变得一无所有,却因为自我人格的升华和他人的感激而收获了无上的快乐。

一味乞求,得到了这个,又想得到那个,当然就不会快乐。当我们将心态转变一下,懂得付出时,看到别人满意的表情,就会发现获得心灵的快乐富足是如此简单,它不在于得到的名利多少,而在于生活的态度。很多时候,拥有金钱、爱情、荣誉,不一定拥有快乐,而通过给予和付出,才能实现这一追求。

给予很困难,因为给予意味着失去,将自己积攒的财富,获得的真理,积累的经验,不存私心地送给他人,心中难免会有不舍,但是,这种仁慈之心、善良之心,这种分享与互助的感召力,可以令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馨。在现代社会,许多有钱人都乐善好施,对金钱可以慷慨抛掷。他们认为,钱财并不总是给他们快乐,而散财、做慈善事业,反而让他们找回了幸福感。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自私的人往往会回收更多的自私,而给予热心,就会收获到更多的热心,给予乐趣,会品尝到更大的乐趣,所以懂得给予的人总能收获满怀的幸福。关心爱护周围的人,多为别人着想的人,心中的幸福感觉才会更多,因为看到别人的幸福微笑,我们心中自然也会感到幸福快乐。

不要总想着自己,应该把自己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当看到别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时,就会体会到,其实与别人分享比独自占有更容易感受到快乐。

助人为乐是给别人带来方便,同时自己也会活得快乐,因为帮助别人在很多时候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体现自己生活的意义。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幸福与别人分享,才会越分越多。说到底,拥有快乐其实很简单。在生活中,从一个表情、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件小事开始学会付出,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快乐就会时时与我们相伴。

时刻想着付出太少、努力太少

虚老常说:“菩萨呀,注意呀!”以警惕大众。在云居山时,一天虚老带着我和一个侍者到海会塔去,教诫道:“木佛不渡火,金佛不渡炉,泥佛不渡水,菩萨呀,注意呀!”注意什么呢?注意自身建设和道风建设的培养与提高,注意僧格的养成与坚固。当时听来不经意,现在回忆起来就有用了。

佛在世时,每天早起在头上摸三下。老百姓有头发,和尚没有,时间久了会忘记,比丘要摸三下头,摸一摸就不忘记了。过去有辫子的,就是在家人,没有辫子的就是出家人。出家人要了生死,出三界。出家不是随便的事,是大丈夫事,大丈夫要做大丈夫事,要利己利人,不能把自己看轻,在社会上是有影响的。

太虚大师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说人格完成了,就成佛了。所以我们要做好人,要做善人,要做圣人——佛是大圣人。要每个人都来做大圣人,这不现实,但是,人至少应该抱着这样一种态度:对自己的所做心怀惭愧,时刻想着自己的付出太少,努力太少,对受用心怀感恩。

一些皈依弟子来见和尚的时候,有人提到要做一些慈善事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做。能够有这样的想法,这是好事。具体来讲,我的观点是慈善事业未必就是修庙,我们要随善,哪里有困难我们就到哪里去。比如修桥铺路、扶老携幼、照顾孤寡老人,还有一些灾区和贫困学校,大家都要去关心。为什么这么说呢,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还是普通人,都不能够孤立地活着,大家也就不要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想想现在为什么这么有钱,是因为我们国家比较祥和,国家富裕了我们才有机会挣钱,所以赚来的钱要感恩国家,回报社会,要在社会上消化它。

成功的人,不要把这份成功完全归结于自己的优秀能力、勤奋态度,或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要多想一想周遭的人给予你的助缘,想想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给你带来的帮助。懂得财富和成功来源于整个社会,也就懂得将自己拥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对钱财很吝惜的富翁,因为整日疑神疑鬼,怀疑妻子偷藏私房钱,怀疑周围的人要骗他的钱,所以妻儿和亲戚朋友都受不了,逐渐离他而去。富翁一个人住在偌大的庄园里,孤独寂寞,没过多久就病倒了。佛陀听说后,就去探望他,并且告诉他:“你的身体并没有得病,得病的是你的心。要医治好心病,只能努力将你心底的爱激发出来。”富翁听到这句话,若有所悟。他想,我一生爱财,可是当我生病,命在旦夕之时,我最爱的财富能为我做些什么呢?想通之后,他立刻派人接回妻儿,并对儿子说:“现在我给你三千贯钱,如果你能善用它,我就把所有的产业都交给你。”

儿子拿到钱,一时不知该怎么用。他想,我从未有过自由支配金钱的权利,因此深深知晓缺少金钱的苦楚,不如将这些钱送给贫苦无依的人吧。于是,富翁的儿子将这笔钱全部布施给了穷人,替他们治病,给他们建造住所,为他们添置衣物。全部用完之后,儿子回家向父亲讲述了这一切,富翁听了很高兴,他说:“从前我只知聚敛,却不知道将钱用出去,有利于他人是这么欢喜的一件事,付出原来是一件这么美好的事,我觉得我的病已经全好了。”

当这个富翁只知索取贪求,不知付出,不懂得为了与身边的人维系一份好缘而努力时,他也就同时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反过来,当他放下心中的贪婪,把手中拥有的东西给出去,他就真正从财富中收获了欢喜和满足。你们说,一个人拥有财富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守着这堆财富,变成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守财奴,或者是为了不断聚敛,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而让财富本身变得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既然拥有了财富,就要让它实现应有的价值。如果能够时刻想着自己为别人付出太少,为这个社会做得太少,也就不会让自己在财富满身时为之所苦,在穷困潦倒时为之悲伤;更加不会为物质上的得失而斤斤计较。

被需要是最好的价值

菩萨的精神就是自利利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一切对有情众生有益的事,能够开悟利益众生的事都会去做。那么菩萨在哪里?其实菩萨离大家并不遥远,他们就在人群当中。

这世间有一些人,为别人着想的时间远远多过为自己打算的时间,为别人做的事远远多过为自己做的事,这样的人就是菩萨。或许你们会觉得他们很傻,很笨,因为你们大概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事业获得多大的成功,银行里有多少存款,得到多少人的敬畏和尊重,这才是应该追求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自我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实际上取决于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有多大用处。

不仅是人,世间万物都是如此。万物的价值只有通过被他人利用才能体现出来,不被他人利用的物品,是没有价值的物品。同样,没有利用价值的人,也永远只能沉寂下去,有利用价值的人才有机会接受能提升自身实力的历练,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举例来讲,工作中,我们必须对企业有用,才能被雇佣,拿到应有的、符合自身能力的报酬;经营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也必须对社会和人群有用,才能够获得利润,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些都是很显而易见的道理。

对任何人来讲,被需要才是最好的价值。所以,出家人对世间的善良悲愿——不是看破,而是拿起;不是拥有,而是奉献;不是厌世逃离,而是慈悲给予。为什么呢,因为出家人也要通过“被需要”、“被利用”来实现这个团体的价值。被人需要,说明我们对别人有用,有帮助,说明我们有能力,有“利用”价值。千万不要以为“利用”是一个贬义词,说到底,被利用、利用都只是正常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利用”其实就是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

上司利用员工的才智、能力,经营、运作整个公司;爱人利用彼此的爱情,相濡以沫,白首偕老;朋友利用彼此的友谊,烦恼时互吐苦水,高兴时共同分享;家人之间利用彼此的亲情,寻找依靠、营造家族感;自然之中,动物食用植物,植物吐纳空气,同样也是一种利用关系。

人不怕被利用,就怕没人来利用。从好的方面来讲,被利用说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表明了自己有存在的价值,而一个人如果连一点被人利用的价值都没有,也不失为一种悲哀。有一家寺院经常用化缘所得接济村里的乡民,但是,村中总有些凶悍之人,平日无事总爱刁难出家人,可到了寺院发放救济时,这些悍民却扶老携幼前来领取赈济品。寺里的僧人们为此不能释怀,便对住持抱怨说:“师父,这些悍民实在没有良心。他们只会来寺里取好处,需求无度便罢了,却在得了好处后过河拆桥,平日里还恶语相向。”

这个时候住持说:“给人利用才有价值。出家人看重的是为善中,广结善缘,村民们利用我们与菩萨结了缘,得了欢喜是大好事。我们能这样多多给人利用,亦是自己的功德。”利用并不是坏事,利用本身也不是什么难听的词汇,鸟利用翅膀才能飞翔,帆船利用海风才能远航,我们也可以利用语言和真诚的交流,利用满心的慈悲,行满手好事。

菩萨为度化众生所修的功夫,若是做不到,就努力把自己做好。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给人利用的前提,无非是自己用功,把自己做好。自身能力不够,想被上司“利用”做副手,利益公司,不可能;自身不够爱对方,想让对方利用自己陪他到老,不可能;自身不够诚心,想要被人利用做知心朋友,不可能……以此反观,人我之间所有关系形成的可能都是以自身能力为前提的。一个不被需要的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什么而布施

1999年到台湾,有一个居士已经联系好了要供养宝峰寺一笔资金。见面后,居士问和尚:“大和尚还认得我吗?”和尚说:“不认得。”居士当下心性大变,所答应供养的款项也泡汤了。后来,随行弟子问和尚:“和尚,您怎么会不认得她呀?”和尚说:“认得。”弟子奇怪了:“那您怎么说不认得?”和尚答:“她供养的是‘我认得她’,而不是常住。”

这则轶事后来为弟子们津津乐道。寺庙和僧众靠大众供养,这是事实,所以作为出家人,随喜大众很重要。我接见信众,为他们讲法、开示,帮他们开解生活上遇到的烦恼,也是因为处在这样的位置上,把这些事情当作我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如果为了得到供养而违背本心,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僧人应该做的事。

对于大众来讲,布施、供养是为了帮助别人,积累自身福报,或者是为了实现内心的充实和满足。总之,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都不应当要求具体的名利上的回报。假如因为和尚认得她,她便来供养我,和尚不认得她,她便不供养,那么,这种布施的行为就是值得反思和检讨的。行一次善就要求一次赞扬,布施多少就要求多少名誉和物质上的回报,如此目的明确,一心求施与后的回报,我看,这样的善行和布施还是少一点比较好,因为一旦摄入功利心的布施,便不是真布施。

人应当为了什么而行善,为了什么而布施?哪怕是为了自我满足,也好过为了向人要求回报。这世间最好的善行应该是无私的善行,最好的布施应该是不求回报的布施。有一位家财丰裕且心地善良的长者,经常广开善门,主动救助那些遭遇疾病苦难的人。受过救济的人纷纷感恩长者的善心,因此,长者的名声远扬天下。一位天人得知长者的事之后,心生嫉妒,害怕长者的福报比他还要高。于是天人化作一个凡人,走到长者面前说:“勤于布施的人将来会下地狱。”见他不信,还幻化出地狱的景象,告诉他如今在地狱里受苦的人,以前都是喜欢布施的人。

长者于是上前问其中一人:“你为何堕入地狱?”那人答:“正如你刚才听到的,我以前常常布施帮助他人,因此死后堕入地狱。”长者又问:“那么接受你帮助的人呢?”“他们都往生天堂了。”长者立刻高兴起来。他说:“让别人脱离苦难,得到幸福是我毕生心愿,既然受帮助的人能往生天堂,那我一个人在地狱受苦也是值得的。”这种心怀真是广大无边,即使自己因布施下地狱,只要帮助过的人都能往生天堂就足够了,这才是真正的以布施为快乐,不求丝毫回报。

布施要做到心无二念,有施予的行动,却没有施予之心。看到人家可怜应该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没有事了。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心中有多余的念头,便是私心、欲念的表现。如果一个人想通过行善得到物质或名誉上的好处,那么这种善行就是不纯粹的,因为其中包含了利益的计算和考量。

行善应是顺其自然的事,是从心底发出的自然的好意,若是本着要求回报的目的,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善行。善行能带给施善者福德,若当它是买卖,那么福报就漏了。真正能从心底帮助他人,能以助人为快乐的人,不会要求回报,因为助人之乐便是最大的回报。

有意思的是,真正的、不求回报的善心却总会换来回报。当我们将付出的意识贯注自身并向周围洋溢时,身边的人就能够感受到。人的天性是感恩的,他们得到了爱,必定会有所回馈,也许只是一句感谢,或者一句赞美,却足以将爱的温暖延长。总有一天,这份温暖也会绵延至我们身上。让这个世界变得祥和,最终受益的也是我们自己。

面多馒头大,施多福亦多

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中,“面多馒头大,施多福亦多”是和尚多次提及的一句话。这句话说起来很俗白,却也包含着我的一番期冀: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多发心,多布施,多做些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好事。

我们看古往今来,世间总会有穷人,也总会有富人,穷人可能变富,富人也可能变穷。用佛教的观点来看,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福报不一样。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归根究底,这都是福报在作怪。为富不仁,富贵自然难以长久;安贫乐道,穷困的境地也不会永恒。一个人是否拥有金钱物质,是由福报的多少决定的。有些人可能积累的福气比较多,有些人就比较少。福报就好比大家在银行里的存款,取出来用掉了,就没了。但是,也可以再补充进去,我们可以通过将手中的金钱回馈给社会,以此来获取新的福报。

反过来讲,聚敛金钱的过程,就是消耗福报的过程。人一生的福报是有限的,消耗完了,就没有了。所以说,不要以为现在的富有是理所当然的,也不要认为金钱可以无限度地聚敛 下去。如果一个人富有了,却吝啬成性,不舍得将自己所得的一切回报给社会,那么一旦福报用尽,就很难守住这种富贵。在富有之后,懂得知足,感恩,与人分享自己的财富和快乐,才能惜福造福,不断积累新的福报。

可惜有些人却以为,要守住富贵,就一定要“吝啬”些,否则财富很容易流失。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看法,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人世间一切事物的无常本质。在佛看来,人世财富其实是“五家共有”。这五家分别是:水灾,火灾,强盗,贪吏,不肖子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守得再紧,攥在手中的钱也不知何时就会失去,人生在世,即使手中拥有大量的财富也并不足以作为依靠,因为财富转眼就能成空,不如趁它还在,多付出,多奉献,多布施,让它有益于大众,也为自己换来福报。

有人把一块金子藏在床底下,每日拿出来赏玩,一旦丢失了就痛心疾首,实际上呢,这块金子与一块石头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别?我们完全可以拿一块石头,包上一层金箔纸,把它当成金子来赏玩。拥有财物而不用,和“没有”有什么差别?没有用出去的财富,也就没有实现它的价值啊。

我们要尽量布施富缘,以钱结缘,修福缘,因为钱是有漏的福德,我们要用有漏的福德去布施,修无漏的福德。为什么说钱是有漏的福德呢?钱不是万能的,它是个不好不坏的东西,它可以满足贪念,也可以用来救急、救难,从这个角度来说,钱是有漏的。而捐钱、布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己、对人都是善意的,所以是无漏的福德。如果两个桶,一个桶底有小洞,另一个桶底完好,那么把有洞的桶嵌在无洞的桶里,既不必将有洞的桶丢掉,还可以一样打水。因此用有漏的福德去培无漏的福德,散财的同时也在为心求财富。反之,一心扑在求有漏的福德上,即使再有钱,也不会结好缘。

守着有漏的富缘,而不知散财做慈善,往往会被财富压身,整日提心吊胆,或者终日汲汲而求。只有奉献、付出,才能让财富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实现它的价值。不吝付出财富,可以得到他人的尊敬和爱护,从而在未来的生命中收获无尽的福报。对个人来说,这才是人间可以依靠的最稳定的财富。

“面多馒头大,施多福亦多”这句话,有它的道理在,好比说我们出了一份力,把馒头做成了,并且做得很大,我们自己当然也能从中得到益处,可以多分一杯羹嘛。但是前提是我们出了力,有付出。假如说不舍得付出,那就不要总是抱怨生活中充满挫折和烦恼。没办法,自己不去造福,哪里来的福分呢?福分不够,当然就处处受挫,时时不顺了。

同类推荐
  • 无障碍沟通心理学

    无障碍沟通心理学

    朋友聚会因言语不合不欢而散,微信聊天分分钟被拉黑,论坛发帖回复总是招骂,客户聊到跳单,一约会就冷场,提意见不被接受,说拒绝得罪人……为什么开口就会遇到这么多糟心事?原因就在于不懂沟通心理学。无论沟通的形式如何变化,人的心理需求、变化,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本书从实际出发,运用心理学原理,收纳了很多巧妙处理尴尬、纠纷、矛盾、冲突的案例,能够帮助你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顺利地表达自己、读懂他人,并且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 心理学与口才技巧

    心理学与口才技巧

    由连山编著的《心理学与口才技巧》全面系统地揭示心理学在口才技巧中的运用,比如,怎样赞美别人而不显阿谀奉承;怎样拒绝别人而不和对方交恶;怎样说好难说的话,应对尴尬场面;怎样打动别人,让别人按你说的做;怎样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等等,指导读者把握好沉默的分寸,把握好说话时机、说话曲直、说话轻重和与人开玩笑的分寸,把握好调解纠纷时和激励他人时的说话分寸,懂得怎样问别人才会说、怎样说别人才会听。同时还向读者展示了同陌生人、同事、老板、客户、朋友、爱人、孩子、父母沟通的艺术,在求职面试、谈判演讲、尴尬时刻、宴会应酬、探望病人及应酬亲友时的说话艺术。
  • 成功出自正确的思考

    成功出自正确的思考

    思考,就是喷涌而出的漱玉灵泉;就是阴天时突然从云端扯出的一缕阳光:就是心情郁闷时的豁然开朗;就是剪断一团乱麻的利剪;是秋天枝头那红艳艳亮晶晶的硕果;是通向成功的那座桥梁;是成功者甜蜜蜜的梦: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灵感……一个人能办事和会办事是社会对这个人的肯定性评价。要想得到这样的评价很难,因为能办事和会办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不仅包括个人的语言能力、思想品位、情感商数、性格取向,也包括涉世的城府深浅、经验的积累厚薄、内在心理素质的高低以及外在形象的设计对环境的适应程度等。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综合形象,这个综合形象对一个人在社会上能不能办成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说办事要有一个好形象,起码有两方面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外在形象设计,二是内在形象设计。
  • 负向思考力:通往胜利的消极路线

    负向思考力:通往胜利的消极路线

    美国篮球界的传奇教练鲍勃·奈特在长达四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回顾自己一生的奋斗历程,鲍勃·奈特意识到胜利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信心与乐观,而是需要人们对现实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以及为胜利做好充足的准备。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了解事物不利的一面,并随时准备应对那些可能会变糟的情况。这样的取胜哲学也让他对当下泛滥的盲目乐观主义深恶痛绝。作为向盲目乐观主义宣战的檄文,本书语言犀利幽默,论理一针见血,用四十余年的实战经历和深刻的思想,一一击破盲目乐观主义的虚幻泡沫。
  • 笛卡尔的智慧

    笛卡尔的智慧

    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同时也因为其突出的成就被世人称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热门推荐
  • 莫怀疑

    莫怀疑

    什么人妖殊途,谁是妖?谁是人?或许,他还不如妖呢。
  • 小女乐游之普凸格王朝记

    小女乐游之普凸格王朝记

    《小女乐游之普凸格王朝记》:她是她,她不是她,她是她又不是她,种种姻缘,因她还是她?这是偶然还是命中注定,她该何去何从?每次醒来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突发状况,要么是中毒吐血,要么是被强抢掳走,总有那么多的事情堆积而来让她来不及思考,腹中的孩儿究竟是谁的?镜中的这个人儿到底是谁?晓雅应该如何面对?
  • 季少,宠妻请适度

    季少,宠妻请适度

    什么?他堂堂商业奇才,季家的唯一继承人,竟然被一个陌生的女人给“睡了?”岂有此理,还敢带球跑!季凌臣一怒之下全城通缉?不是说季家少爷性格乖张,狂傲不逊吗?怎么在这个小女人面前变得如此服服帖帖!白天,他是外人眼中的霸道总裁;晚上,他化身宠妻狂魔,发誓要把妻子宠上天,做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丽情集

    丽情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嗨你好王爷大人

    嗨你好王爷大人

    突入其来的穿越,还被皇上赐婚给那个冷酷无情的摄政王。本来打算顺其自然吧居然当我瞎。在我眼前勾引我的未婚夫好孰可忍孰不可忍既然你无情休怪我无意好玩是吗我也勾引你老公小姐那可是皇上呀对就是皇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从前有座九重天

    从前有座九重天

    九重天建立于浮仙零一二三年,位列“仙界”最顶端的宗派。尤其是九重天每任天主,都是保持在神秘的状态。据仙界传言,九重天每一届都分为九名天主,每名天主,各自掌管一重天,有时他们,还会游走于仙界之间,挑选天赋超乎常人的关门弟子。所以,总会有幸运儿,在遇到无法抵御的困难时,便会遇到神出鬼没的天主,收他为徒,但是从未破除先例,收过一女徒。而今浮云7123年,九重天第十八届,第七重天的天主,终于破例,开出先河,收的一奇女。因星划云颠而坠落在天际的小女孩,来自地球的最后一个穿越者,叶书。天赋异禀,拥有空前绝后的瞳之体质,拜入九重天,踏上了一条成为不朽至仙的仙路。
  • 吹梦西洲不知意

    吹梦西洲不知意

    那时,他爱苍生唯独不偏爱她那时,他惊鸿一瞥生生世世只为她守候神也会陨落,就像天际的星,稍纵即逝,缘分却牵扯着我们三生三世。“我曾为你一怒屠一城,他苦苦守护我一世又一世,终究谁错过了谁谁”
  • 世界动漫系统

    世界动漫系统

    这是个关于一名早已经洗手两年了的杀手,在归家的途中传来了一封好友申请,还说拒绝你就完了,我去,要不要这样啊!点拒绝的时候突然出现了杀手,我靠,不带这样玩的,从此,开始了一次啃爹之旅。。。┑( ̄Д ̄)┍群号:585328398随便搞得,用来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