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580400000006

第6章 走台口

这是一句行话,其实就是演出,“走”是这演出的前提,一个地方一个地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走,是漂泊四方的意思。还有一句行话,叫“写戏”。“写戏”不是写剧本、不是撰稿,而是订合同、签约,订演出的合同。“写戏”的人,就像一个推销员,也是四处地走,到处地走,餐风宿露,寻找着演出的机会。如今,地方剧团,特别是地方戏剧团,梆子剧团,“写戏”和“走台口”就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存状态。

2000年夏天,我跟随我们城市的实验晋剧院二团,有了一段“走台口”的经历。记录如下。若愿意的话,你可把它看做是——“田野札记”。

第一天 农历六月初九 晴

出发和在路上

早七点赶往实验晋剧院门前,他送我。因为杂七杂八带了不少东西。八点多才动身。我和翠英老师乘坐桑塔纳,另外有两辆大车,一辆是依维柯,一辆是“大连远征”。还有一辆装台的大卡车,已经先一天走了。两辆大车比我们先出发,可是“大连远征”刚开到晋源就坏了。我们的桑塔纳开到那里时看到车泊在路边,人们都站在那里看风景。翠英老师让车停下来,我们也加入到了看风景的行列。

青纱帐起来了。路边的杨树绿得也很鲜亮。即使是在污染如此严重的城边上,七月的田野依然有它清新明净之处。年轻人很快活。剧团里的年轻人,挺拔、漂亮、俗艳,看上去也像田野一样让人愉快,是田野中的花朵。车坏不坏好像根本不关他们的事。司机一身油污气急败坏钻在车下,周围是年轻人新鲜的嬉笑。

他们也同样不关心我。这不奇怪,从前,我像他们那么年轻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觉得一个中年妇女的生活有什么值得我注视的地方。我在那些新鲜的欢笑之外。

从前,年轻的时候,甚至,比他们还要年轻时,曾经很迷恋那种漂泊和流浪的生活,参加一个“草台班”做一个流浪艺人是我的梦想之一。现在,假如我说这仍是我一个隐秘的愿望,那就太矫情了。但“走四方”这个“走”字仍旧,或许,永远,令我痴迷。我喜欢“走”和“流动”,喜欢那些与之有关的东西,比如大江大河,比如交通工具:火车、汽车、马车、牛车,还有轮船。勉强算的话,还可以加上飞机。

太阳升高了,我看见有人钻进了青纱帐里,是姑娘们。我也跟在了她们身后。玉米叶子毛拉拉划着人脸,我走进玉米地深处,蹲下来,很响亮地小解。响声吓我一大跳,可我马上就快乐了。潮热的土地的气息像女人汗津津的身体一样丰腴而性感,扑面而来,让我感到了那种小小的从日常生活中成功出逃的喜悦。

修车整整用了一个半小时,九点三十分,我们才又重新上路。

中午,我们的桑塔纳就接近军渡了。从前,我走过这条路,那时从我的城市到军渡开车怎么也要走七八个小时,甚至更久。现在的公路真的很棒,它能让任何一部健康的汽车飞翔起来。也许是它太快了,我还没有充分的准备,一下子,黄河就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第一次,走这条路,就是为了来看河。看晋陕峡谷中的黄河。那一次,每接近黄河一步我都有感觉,沿途的山、树、庄稼、路面,每一样东西,都倾斜着,仿佛要纵身一跃投奔到前面那个伟大的奇迹之中去。那种生死相许的投奔的姿势,那种激动和敬畏,是我永生难忘的。然而这一次不同,这一次,我看到的是一条平淡无奇甚至是平庸的河流。

正午炽烈的阳光,灼烧着河面。河岸两旁空无一人,可看上去这条河人气很重,是世俗的一条河。疲惫,倦容满面,昏昏欲睡。岸边多了一些难看的建筑,那是从前没有的,或者说,是我没注意到的。我们的车,转眼就驶过了军渡大桥,也没有那种轰轰烈烈凌空飞渡的惊心动魄。然后,车停下来,停在一家小饭馆门口,那已经是吴堡的饭馆了。

从这里开始,就是陕北。

小饭馆脏兮兮的,没有客人,我们的到来使老板和跑堂的都很兴奋,以为来了大买卖。结果,我们一人只要了一大碗素面!后来我才知道,就这一碗素面,也是因为我才吃的。他们每人都自带了打尖的干粮,这是他们上路的规矩和习惯。

天气热极了。

第一次深入陕北纵深,可我的知觉好像在沉睡。我只感到了旅途的漫长和炎热。公路穿过一些小极了的村庄,看到了窑洞,也看到了房顶上架起的“大锅”——卫星接收天线。还经过了一个小小的集市,被太阳烧灼着,人和货都懒洋洋的。我们一定还经过了无定河,可我毫无印象。然后就是烈日下的绥德、米脂,一片明晃晃,不是民歌里那让人揪心和伤痛的地方。还看到了李自成,披着铠甲,骑着高头骏马,站在米脂的街中心,也是明晃晃的,被太阳烧灼着,保持着永远的勇武的姿势,汗流浃背。车驶出米脂后公路又一次安静下来,我想起了我们的朋友吕新杰出的诗句:“陕北,你这大胆的女子,还没有结婚,就生下了米脂!”我想,我也没有看到吕新的陕北……

在米脂通往榆林的路上,有一个镇子,叫镇川关,镇川关附近,有一座山,不知道叫什么山,山上有一眼泉,叫黑龙潭,潭边有座庙,叫黑龙庙。那就是我们此行的终点。行前,我以为这黑龙庙是一座村庙,我以为我们要去的地方,或是一个村镇或是一个城郭,结果,都不是。桑塔纳沿公路直接开进了山里。看得出通往山里的公路很新,很年轻。路的尽头,一片山坳里,就是我们下榻的地方——一座有着前廊的中式楼房,那是庙里的产业。

“依维柯”已经先到了,然后是我们。我们六个人分配在了朝北的一间屋子里,包括“大连远征”上的三个演员。一直在等她们,等“大连远征”,迟迟不来。担心车又坏在了半路上。傍晚近七点,“大连远征”才呼哧呼哧抵达目的地,下来一群被太阳烤熟的人。早晨,出发时,那一支新鲜的愉快的人马看来是被“蒸发”了,这偷天换日的一群,个个狼狈不堪怒气冲天,至少,分到我们屋里的那三个是这样——三个中年以上的妇女,后来知道,那是一个女小生、一个老旦,年龄最大的那个是女小旦,进门就洗澡,弄出了很大的动静。她们像走进公共澡堂一样三下五除二脱光衣服,哗啦哗啦在脸盆里搅动出响亮的水声,洗得又解气又放纵,一边大声抱怨这一路的辛苦。我转过了脸去。我不好意思看她们近在咫尺的裸露的身体。可我知道,那一刻,矫情和不光明的那个人,是我。

关于庙会的由来及其他

该说说庙会了。

当然和一个民间传说有关。传说,农历六月十三,是这个“黑龙庙”所供奉的黑龙王的生日。这个黑龙王,是个很灵验的神灵,所以这些年来此地香火十分十分旺盛。至于这黑龙王的来历,问翠英老师,问这个那个,谁也说不清楚,就不去管它了。

有一副銮驾,说是乾隆皇帝送的,听上去他们像是哥们儿。年年六月十三这一天,要抬銮驾请他听戏,还要下山去抬他的母亲。人们抬着空銮驾,鼓乐齐鸣,到几十里外的村庄迎来他的母亲一起听戏享乐。(可是,这“御赐”的銮驾怎么躲过了“****”,保存到了今天?)原来,这个黑龙王,虽说是神灵,却有着一个民间的嗜好,酷爱听戏,秦腔、晋剧、眉户,还有豫剧,都爱听,尤其爱听包公戏,所以,到了正日子那一天,不唱别的,全天候的包公。

庙会一共五天,从农历六月初十到十四。这五天,要整整唱五天大戏。唱的是“流水戏”,五天不分昼夜,一百二十个小时,台上锣声不断,梆子不断,戏不断。歇人不歇戏,不歇场。所以,年年要请的戏班,不是一家,是四家:两家秦腔(兼唱眉户)、一家晋剧、一家河南梆子。已经有好几年了,翠英老师的剧团,年年都来这里,酬神唱戏。

从前来唱戏,条件十分艰苦,挤在后台,或是睡庙里,统统打地铺。现在好多了。香火越来越旺盛,庙会越办越红火,仅庙会的收入,一年就有几十万(听说的)。有了钱,盖起了新房子,完全可以做招待所,还把从前的破庙装修得金碧辉煌,一派新气象。

只不过,今年“写戏”,不知哪里出了差错,写了两家晋剧团,而且,两家剧团,同属一个城市、一家单位,都是太原实验晋剧院的,一个是青年团,一个是翠英老师的二团。这一来,两个团,就有了打擂的意思了。还有两个团,一大一小,小的是榆林文工团,唱秦腔也可唱眉户,大的呢,则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当然是唱秦腔的。不知什么原因,今年没“写”豫剧。

据说,“写”什么剧种,也是有讲究的,有一个仪式,要在神灵面前,焚香抽签,征求黑龙王的意见。

所以,就算是盖了这一座三层楼的“招待所”,一下子来四个团,住处仍然是紧张的。十三四平米的屋子,摆六到八张铺板,人在里面基本就转不开身了,只能是“亲密接触”。青年团带来了行李,一人一顶蚊帐,挂起来,还算是个独立的小世界。而我们团,因为知道这里有铺有盖,所以通知不带行李,因而造成诸多不便。可尽管如此,她们还是随身带了许多我想不到的东西,比如:钉子、绳子、塑料水桶、暖瓶、胶水、锤子,还有尿盆……眨眼工夫,她们就把这招待所,安顿成了一个可安居乐业的家。

可她们还是遗憾,说没有带来行李。

然后,就是一个又热又嘈杂的黑夜。

睡到半夜里,咚的一声巨响,原来,是我们屋里一个人的床板塌了。大家迷怔怔爬起来,半天才醒过神,七手八脚帮她重新搭床铺,人人折腾出一身大汗,澡算是白洗了。

再也睡不着,出来起夜。走廊里灯火通明,年轻人还在打牌,也许是喝酒。其实,夜还不算深,远不是我平日入睡的时间。我下楼,来到院子里。风吹到汗津津的身上很凉爽。山的气味很重,还有草腥气和厕所的臭气。星星又大又亮,是一个让人惆怅的长夜。

有关行李

假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二百个台口等着你,不,三百个吧,(台口可是越多越好啊!祝愿我的朋友们年年有三百个台口!)几百个台口,在几百个乡村、小镇,在五台山或者榆林,在内蒙古或者张北坝上,那么,你一定知道,“行李”是怎么一回事。它们当然体积庞大,捆绑得十分结实,经得起最糟糕的道路的颠簸和摔打。它们不声不响跟随着你,无论天南还是地北,到一处新地方,一打开,行李就是一间屋、一个家、一份家居的日常生活,里面装的是细水长流的积累,装的是悉心悉意认认真真琐琐碎碎的日子,装的是善待自己也善待岁月的体贴和良苦用心。从针头线脑到旧报纸,从钉子锤子晾衣绳到蚊帐蚊香,从搓衣板万金油到起夜用的便盆,应有尽有。无论走到多么陌生的地方,只要打开行李,就有了一份熟悉、踏实、永不会背叛你的生活。

第二天 农历六月初十 晴

开场锣鼓敲起来

凌晨五点,一阵大乱,把所有人都乱醒了,原来,是西安的那个团浩浩荡荡开到了。

这一下,四个团的人马都到齐了。

早晨,在走廊里,到处都能看到“西安来客”,眼前一亮,又一亮。他们真是像五月的原野一样清新、芬芳、明媚、漂亮,个个走路昂首挺胸,朝气蓬勃又傲视群雄,是这四个团中的“贵族”。

这是庙会第一天,头场戏将在十点开演。我们的青年团唱开锣戏。戏台下已经坐了不少观众,还有人坐在山坡上,抽烟,嗑瓜子。锣鼓说话就要敲起来了,胡琴眼看就要拉起来了,这一敲,可不得了,要不停点敲五个白天,这一拉,也不得了,要不歇气拉五个黑夜,真是一个狂欢的节日啊!

这盛会的组织者,真够高效率,一清早,转眼工夫,四个团的领导就坐下来开了碰头会,拉出了演出时间表。四个团,每天各演两场,两场六小时,四六二十四,很是清楚明白。除了榆林团,另外三个团,演出场次大循环,今天你是一、五场,明天就演二、四场,后天则是三、六场。而榆林团,小兄弟,没说的,只能演夜场戏。夜夜从凌晨一两点,唱到清早八点钟。

榆林团啊。

我们二团,首场戏,午后一点开演。那正是一天中最热的几个钟点。我站在烈日下看戏,这戏的名字叫《嫁衣案》,还有个老名字叫《八件衣》。女主角窦秀英由团长胡嫦娥扮演,和她配戏的,是一个胖胖的女小生,“大连远征”乘客之一,她的年纪,要比我大许多,但扮出来却仍然是俊俏的,只是那胖,显出了岁月和年纪。

而胡嫦娥扮出的“窦秀英”,美而幽怨,让我十分意外。

尽管烈日当空,戏台下一无遮挡,可观众仍然不少。有人席地而坐,有人自带了小马扎,有人则坐在随身携带来的行李上。带行李来看戏的,有中年人,多数则是老人。头上戴一顶白布帽,或者,顶一块手帕或毛巾,也有打遮阳伞的,那要坐在后排,或远处的山坡上,是为了不妨碍别人的视线。

我对着戏台,一通按快门,拍照。后来我又跑到后台,对着化妆的演员,对着道具,对着插在架子上的刀枪剑戟,对着色彩奇异斑斓的戏装和头饰,又是一通乱拍乱照。我的镁光灯热火朝天地一闪一闪。后台十分拥挤,四个团的财产、四个团的道具、灯光和戏箱,占领着各自的地盘,我无论站在哪里都碍手碍脚。可我迷恋后台,舍不得离去,我觉得那像是通往一个旖旎的幻想世界的驿站。

然后就是,西安团的折子戏专场。

不是西安团。应该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团,很长的一个名字,不如“西安团”来得顺口响亮。这已是午后四点,仍然是暑热难当,观众却越聚越多。我仰着脖子站在台下。台上,是《断桥》中的小青、白蛇和许仙。美轮美奂的两条美女蛇!唱着我听不懂的戏文。听不懂又何妨?熟透的故事啊!小青要杀许仙,白蛇一挡二挡三挡。渐渐觉得在野地里在旷野中看戏才真正能感觉到《白蛇传》中那种令人心碎的魅力,它真是中国最美丽最善良最浪漫的一个传说,如此动人的人妖之恋。顶着明晃晃的太阳汗流浃背看到最后非常想哭。从前的《白蛇传》算是白看了!也许,在灯火辉煌的现代大剧院、在电视荧光屏中感觉不到这种地方戏、这嘶喊的秦腔奇异的吸引力。

五点钟开晚饭,饭后,翠英老师就要去化妆了,她的学生来接她,为她拎东西,端保温杯,(从前,是端一把小茶壶吧?)如今,大概只有梨园行里,还保持着一点“师道尊严”的古风。而此刻,青年团正在上演《三关点帅》,名须生谢涛扮演杨延昭。我站在前廊上望着戏台,太远了,看不清楚什么。忘了说,上午,重新调了房子,我和翠英老师搬了家,搬到了二楼较安静的一间屋里,同屋还有胡嫦娥,三个人,宽敞了许多,而我们隔壁,就是西安团的“小青”和“白蛇”,再过去,则是西安团的团长,名字叫陈彦。

现在,我们门前,有一条长长的出檐,围着栏杆,就是敞亮的前廊,类似从前的“骑马楼”,可乘凉,可居高临下俯瞰远处的戏台和几天后将要闹红火的那一大片空地。太阳沉下去了,天色一点一点暗下去,而戏台则如同岛屿一样浮出水面,璀璨而喧腾。高音喇叭里,谢涛的声音,听上去,有着晋剧演员少有的阳光般的明亮,生机勃勃。是那种对生活毫不怀疑的声音。我静静听了一会儿,下楼去后台,看翠英老师化妆。

知道了贴鬓角,从前要用鱼鳔,现在则用胶水。还知道了,在眉间画一朵荷花,是表示这个人生得丑陋。不知其他剧种是否也是如此?真是奇绝的想象!现在,翠英老师眉间就有了这样一朵荷花,因为今晚她将是一个丑女人,中国历史上最丑的女人——钟无盐。我不知道这荷花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讲究,比如说,只用于貌丑却有德行的女人呢?

又对着翠英老师和荷花,一阵乱拍。

忽然间停电了。漆黑一片。

青年团真是出师不利,第一场重头戏,就遭遇停电。好容易修好,光明中穆桂英登场,刚唱两句,刷一下,又是一片漆黑。就这么,明明灭灭,重复了五次。五次停电,把一场好好的《三关点帅》,肢解得七零八落。断电的原因,大概是负荷太重的缘故吧?让我惊讶的是,五次断电,竟然没有影响台下观众的情绪,旷野中的观众,没有人起哄、吹口哨,也没有人喝倒彩。他们坐在黑暗中,秩序井然。只看见红红的、星星点点的烟头,一明一灭,一明一灭,像忽然飞聚而来的萤火虫,美不胜收。那沉默和耐心之中,是不是也有着对神灵的敬畏?

(断电的事,只发生过那一次,后来的几天中,电路始终很正常,此是后话。)

停电使《三关点帅》演了四个多小时,这样,我们团十点开演的戏就顺延到了十一点。我们的钟无盐,眉间描一朵荷花,在子夜十一点亮相登场。这戏的名字叫《齐王拉马》,是一出新编历史剧。齐王,即齐宣王,也就是,钟无盐的丈夫、老公。这戏中的钟无盐,十分了得,武功高强,统率着齐国的千军万马。而齐宣王呢,则听信谗言,又好色,中了人家的美人计,夺了夫人的兵权,掉进了敌国的圈套。总之,是现代人演绎的历史,浅显的历史。

台下观众却十分痴迷,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到最后,齐王向夫人赔罪,为她当街牵镫拉马时,气氛热烈到了顶点。忽然醒悟到,戏剧原是有一种童真的气息的。只有在朴素无华、在不矫饰的自然山川的大怀抱中,这童真的气息才和谐和弥足珍贵。又一次体味到戏剧(地方戏)和旷野和民间的骨肉血缘。

睡觉已是凌晨两三点了。一夜能听到外面的锣鼓和音乐,那是榆林团在演夜戏。黑龙王在听吗?不知道。万籁俱静中,榆林团的秦腔,高亢而荒凉,悲伤得没法说。

就是只有十个醒着的观众,就是只有八个观众,就是没有观众,榆林团,也要就这么决绝地唱下去,直到太阳升起。

二团、青年团、翠英老师和谢涛

其实,刚到这里,就看出了二团和青年团,摆好阵势要打擂台。

二团和青年团,都是我们城市实验晋剧院的演出团体,不过各自被人承包了。青年团是谁承包的,我不知道,而二团,承包者是胡嫦娥和她的丈夫。

两个团,都有各自的名角“大腕儿”。青年团的名角是谢涛,二团的名角则是高翠英,另外,团长胡嫦娥也很有实力,正在准备角逐下一届的“梅花奖”。

先说谢涛。女须生。山西梆子中,女人唱须生,始于一代名伶丁果仙,是她开创了女须生的先河,没想到,不唱则已,一唱,竟红遍天下。据说,晋剧须生的唱腔,音域很高,特别适于女性,这也是后来山西梆子女须生辈出的原因。谢涛即优秀的“丁派传人”,在电视剧《丁果仙》中出演过丁果仙一角。另外,她拿过两个大奖:梅花奖和文华奖,可谓光彩熠熠。

人也很有光彩,清爽俊朗,上了台,女扮男装,扮出来真是神思飘逸。

再说翠英老师。认识翠英老师,已是十五六年前的事。那时她刚刚拿到“梅花奖”。在我们城市,拿“梅花奖”的,翠英老师是第一人,很热闹了一阵。翠英老师是旦角,工“刀马旦”,可嗓子却也出奇地好,极其清亮,即使是现在,仍有穿云裂石的那种力度。而且,我觉得,她的嗓子似乎更适合旷野,尤其是,北方的旷野,任何有屋顶的建筑,对它好像都是一种限制。

在旷野中听她唱戏,和在城市的剧场里听她唱(我听过许多次),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种尖锐的、不留一丝余地的明亮,天生地,属于酷烈和大气的北方旷野。

在这里,看她演《三关点帅》《出塞》,绝佳。不仅仅是我这个外行,我看见,西安团的小青白蛇们,也站在我们的前廊上看翠英老师的“穆桂英”,看过了,再碰见她,就有了很尊敬的神情。

更不用说,那些广大的痴迷的戏迷。

说起来,无论谢涛还是翠英老师,都是戏曲界的“大腕儿”;她们所属的那个实验晋剧院,亦是响当当的国家剧团。如今,那剧院化整为零,她们各归一路人马,一年四季,奔波漂泊在农村、乡下、集镇、县城,“写戏”,走台口。大到黑龙庙这样的庙会,小到某村某户人家庆生日、过满月、祝寿,台口不分大小,哪里有戏就在哪里安营扎寨。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从前戏班,甚至草台班的状态。

然而,看不出,翠英老师和谢涛们,对这种改变——从庙堂到民间的巨变,怎样耿耿不平。当然,也有怨言,那是免不了的,是人就总要抱怨啊!可嘴里怨着,事实上却早已将这种江湖漂泊的生活当做了常态的生活,甚至,还活得很有一些劲头和热情,至少,热爱每一个台口。不管这台口是大是小,是在城市豪华的剧场还是简陋的乡村戏台。她们还热爱掌声,掌声和喝彩,那是她们生活的动力。她们总是满怀期待朝着掌声而去——她们知道在今天诚实的掌声来自何处。

还有,饭碗在何处。这是一个更严峻的问题。

放弃城市,奔向乡村,奔向田野。

要说,平时,二团和青年团,各有各的台口,倒也井水不犯河水,像这次在庙会上相撞的事,还从来没发生过。

听说,先是青年团写的戏。过罢春节,正月里就写了。可二团并不知情。这黑龙庙,本是二团的根据地,年年来,年年唱。这一次,写戏时,知道多请了一家晋剧团,也没太在意。没想到,就和青年团在此地遭遇。

两团人马,带来了一样的大戏:你有《三关点帅》,我也有;你有《卧虎令》,我也有;你有《齐王拉马》,我还有……你看看,不想打擂也得打。

说说戏台

要说戏台,就得先弄清楚地形。我说过了,这里其实是一片山坳,三面环山,一面是长长的山口。戏台背向山口而建,正对面,就是居高临下的龙王庙。

戏台是古戏台,建于何朝何代,我不知道。虽说近年来重修过,但依然保存了古戏台的风貌。这样的戏台,在北中国,随处可见。记得有一年,在河曲,在黄河岸边,曾站在一个荒凉的古戏台上看河上的落日,那是我看过的最美最悲伤也是最震撼人的景色。戏台临河而建,对面是一个早已衰颓的河神庙,长满荒草。就是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在黄河上放河灯的美景。

曾经有几次,乘车走在乡间公路上,和一个戏台不期而遇。汽车一闪而过,看到了台上大红大绿的戏衣,眼前一亮。也许,只有深入到黄土高原的深处,走进它的腹地,你才能知道,大红和大绿是多么嘹亮多么不屈的颜色。

此刻,千山万壑沉入黎明前的黑暗,陕北在沉睡,可是这里醒着,这个璀璨的古戏台,像是大地忽然洞开的心事,那么明亮和神奇。那极尽能事的鲜艳和灿然,那固执的大红大绿,真是感天动地,原来,陕北也有这样忘情的时刻,也有对自己如此浪漫的慰藉。

黑夜的露水,滋润着唱戏人的咽喉,那是天和地的恩赐。最深的黑夜使一个平凡的歌者如仙如幻,那才是,唱戏的最高境界吧?

第三天 农历六月十一 晴

流水账

一早,同屋的胡嫦娥就有戏,演的是吉祥的《满床笏》。今天我们团,演一、四场,早八点一场,傍晚,则是翠英老师的《三关点帅》。

黎明才睡着,一觉睡到了九点钟。外面,梆子胡琴,还有,各种嘈杂,都没有影响我的好觉。起来一看,嗬!庙会开始热闹了。到处都是人,楼下走廊上,已经挤满了进香的香客。不少人都带着行李卷,准备夜晚露宿。看对面的龙王庙,九九八十一级台阶上,黑压压的,都是人流。

《满床笏》后,是西安团的《赵氏孤儿》。

去了一趟镇川关,买胶卷。带来的胶卷,昨天一天就拍光了。是二团的桑塔纳带我去的。汽车开出山口,刚上米榆公路(大概是吧?也许是延榆公路?)一直打不通的手机就有了信号。赶紧给他,还有女儿,还有爸妈通了电话。

镇川关或叫镇川堡,就在通往榆林的路上,在正午的阳光下,白晃晃的一个小镇,没什么人。看到一家照相馆,进去买了几卷“柯达”,也不知真假。还看到西瓜摊,也是空无一人。想到那一年在大理,带去的胶卷用光了,在洱海边,临时买了一卷。大家在洱海上,乘船游湖,做各种姿势拍照,有人还模仿了《泰坦尼克号》那个经典的爱情姿势,结果,胶卷是假的,上——当!“经典的爱情姿势”也白白浪费了。

(后来,事实证明,陕北的胶卷是真的,而且,我用这些胶卷居然拍出了那么好的照片,真让我得意。拿给大家看,大家都说,嗯,蒋韵你的相机不错!)

从地图上看,这里应该有一条河,叫“织女溪”,好像是无定河的上游。“织女溪”溯流而上,就是榆林河。可我怎么什么也没看到呢?这一次,在陕北,我怎么一次一次地,错过了河流?后来读林白的《枕黄记》,榆林河、无定河这两条美不胜收的河流,都让她看见了!林白,你有福了!

一拐进进山的岔路,庙会的气氛扑面而来。通往山口这一路,到处搭着帐篷,卖各种水果、冷饮、吃食。凉粉和面皮是最诱人的食物,红辣椒、绿芫荽,香辣刺激,鲜艳如画。(只是,不好意思让人家停车,又怕不卫生。想起“闻香下马”这句话,立刻觉得古人活得远比我们有情致。)还有那些临时搭起的舞台,正午天,大太阳下,没人表演什么,看广告,好像是表演歌舞的,想来是真正的大篷车、草台班了。

午后五点,我们的《三关点帅》开场。翠英老师扮穆桂英,披一领红斗篷,且歌且舞,天真烂漫下山来,遇上了杨家小将杨宗保,一交手,竟把他掳到了穆柯寨,给自己掳了个如意郎君来。扮演家人穆瓜的,是二团的老演员,小花脸,浑身都是戏,深解民间的幽默与风趣,他哑着嗓子念道白,句句满堂彩。到后来,杨六郎要杀杨宗保,八千岁赶来相救,句句说的也是民间的人情世理。正看得高兴,不对了,八千岁摇摇晃晃,身子一歪,扑倒在了围红桌围的桌案上。我对戏文不熟悉,还以为,是剧情需要,片刻工夫醒过神,才知道,是出了意外。

“八千岁”虚脱了。

“八千岁”其实只有二十二三岁,从戏校毕业没几年,先是在下面的剧团,后来才招聘到我们二团来,也是个女须生,条件很不错,一来就在好几本大戏中担纲重要角色。人长得高高大大,结实健康,可说晕倒就晕倒了。是啊,这么酷热的天,演戏没时没晌连轴转,下了戏也睡不成觉,这样辛苦的台口,倒下个把人是平常事。大家围着她,打扇的打扇,解行头的解行头,虽说团团转,却也并不惊惊乍乍,三下五除二,找来一辆车,送到镇上的医院输液去了。

这戏才演到一半,“八千岁”就去输液,杨宗保也不能总绑在辕门外,只好让后面别人家的戏顶上来。故事没个结局,大家都觉得有些怅然。熟透的故事,也是有结局的好啊。太阳沉下去了,这是白天的结局,落日使一个白天变得完美。我忽然抑制不住心里的难过,想一个人爬到山上去,想夜色快点降临。我知道那是黄昏和落日带给我的忧郁。

晚上,西安团的重头戏是《周仁献嫂》,这是秦腔中的名剧。主演叫李小锋,是这个团的副团长。现在知道了,这确是一个非常棒的剧团,整个班底是由省艺校的同一班毕业生组建。他们在戏校学了八年,“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十三门”,样样齐全,功夫好,配合十分默契。团长陈彦是一个极有实力的编剧,也写小说。这让我想到从前的科班,“富连成”什么的,那种齐整和心照不宣绝非一般班子可比。而且,秦腔这剧种,本身就是由流行于陕、甘、晋一带的民歌小调演变而成,和陕北和这一片黄土高原血肉相连,在群山环抱中听“秦腔”,觉得这是人间至诚的声音。

子夜,是我们自己青年团的《齐王拉马》。出来一个十分漂亮的钟无盐,姣美而妩媚。那是翠英老师的一个学生,知道她是一个美少妇,两只大眼睛水汪汪很忧伤。我看出她不快乐,问翠英老师,果然,原来她丈夫身患重症,卧床不起,已有一年多。她来这里,除了唱戏,还想到庙里去许个愿,为她丈夫求平安。

只是这几天,她身子不洁净,还不能进庙烧香。

可此刻,她却是一个号令三军、叱咤风云、毫不儿女情长的女豪杰。因为离得远,我看不见她眉间是否也有一朵象征丑女人的荷花。

然后,就在榆林团的秦腔中入睡。

与戏曲有关的点点滴滴

先说《赵氏孤儿》:这是一出老戏。看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存亡”一节中,写道:“则今日确存之元剧,而为吾辈所能见者,实得一百十六种。今从《录鬼簿》之次序,并补其所未载者,叙录之如下……”其中就有,“纪君祥一本:《赵氏孤儿冤报冤》(元刊本。《元曲选》壬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冤报冤钱目作大报仇。)”

可见之古老。

另外,据王国维先生考证,《赵氏孤儿》为第一本被翻译为外国文字的中国戏剧,1753—1755年,法国人伏尔泰就将其翻译为法文,随后,一个叫默非的英国人又重译之。

当然,现在我们上演的《赵氏孤儿》,改了又改,古老元剧的风貌,早已荡然无存。

值得一记。

再说秦腔与晋剧:黑龙庙庙会之后,时隔一年,忽然收到我们的朋友焦垣生寄来的大作《中国戏曲文化论》,大喜。焦垣生兄久不联络,以为他失踪,没想到他忽然重现江湖搞起了中国戏曲研究。以下关于戏曲的常识,均来自于焦垣生兄的见解,对也是他,错也是他,我现买现卖而已。

秦腔要比我们的晋剧更为古老。它出自陕、甘、晋的民歌小调,由民间流行的弦索调演变而成。明万历年间已有秦腔曲调,时称“乱弹”。清康、乾、嘉年间盛行。秦腔唱腔为欢音、苦音两类,为“板式变化体”,伴奏以呼胡(板胡)为主奏乐器。(比起二胡,板胡更为尖锐。无论欢乐和悲哭,都是尖利的、赤身露体的、泼了命的,不要一丝遮掩,不留一线余地。)角色分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十三门。其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可说是,草根的秦腔!

晋剧即山西中路梆子,兴起于晋中及太原一带。一般认为我们的中路梆子是由南路梆子(蒲剧)流传到晋中演变而成。蒲剧可是非常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击节,被称为梆子腔。(那可是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声音!)也叫蒲州梆子。蒲州梆子一路北上,流传到了晋中,遇上了祁(县)、太(谷)秧歌,汾(阳)、孝(义)干板秧歌,慢慢地,融入其中,变了调。于是,一个新的剧种诞生了,那就是,我们的晋剧。

咸、同年间,晋剧迅速发展,成长壮大,渐渐走向全盛。

其实,中路梆子晋剧的兴盛和晋商有着极大的关系。是晋商的鼎盛成就了晋剧这个新的剧种。在山西,河东(晋南)自古是出读书人的地方,故蒲剧(特别是蒲剧中的南路戏)不少剧目是从昆曲改编而来,文辞古雅。而我们的晋中盆地,则是西帮商人,也就是,富可敌国的晋商票号的大本营,不用说,商人的趣味和读书人不同,于是,他们用自己世俗化的趣味改造了南来的蒲剧。

是十分大气的世俗化。

晋剧唱腔包括乱弹、腔儿和曲子,传统乐队由九人组成,旧称“九面手”,分文、武场。行当有“大三门”(须生、正旦、大花脸)和“小三门”(小生、小旦、小花脸)。它的翎子功、帽翅功等都堪称绝技。曾经看过晋剧名家郭彩萍表演的《小宴》,吕布醉酒戏貂蝉,头上的那两根翎子,像两个活物,鲜蹦活跳,知冷知热,有情有意。

据说,晋剧经常上演的传统戏近二百个。在下个世纪,这个数字会不会仅仅成为一个历史记录?

流水席

有一个很大的餐厅,一气排开十几二十张大方桌,足足容得下几百人吃饭。

还有一个很大的灶房,靠墙一溜大炉灶,锅台很高,贴着白瓷砖,“河捞床”架在大锅上,人就站在锅台上压河捞。

四个团,各自带了大师傅,起火做饭。大家各吃各的,一日三餐跟戏走,比如我们团,昨天早饭十点开,午饭则是下午五点,半夜一点散戏后,才开晚餐加宵夜。今天呢,早饭六点就开了,午饭开在十一点,晚饭则在散戏后。四个团,倒班做,轮流吃,各跟各的戏,彼此相安无事。

一天二十四小时,伙房里,鼓风机呜呜响,灶火熊熊燃烧。灯是长明灯,火是不熄的火,开的则是流水席。

吃饭的,除了演员,还有那些香客。布施上到一定的数,(五十?还是一百?这点没弄清楚,更不便问)庙会就管一顿饭。雪白的开花大馒头,暄腾腾,蒸了一笼又一笼,大烩菜,煮了一锅又一锅。四方香客进了香,许了愿,然后就进餐厅来,吃馒头大烩菜。一桌一桌的人,拥挤着,却吃得十分尊严。

给香客们做饭的,是那些来还愿的人。他们都是自愿来帮忙,有手艺的帮厨,没手艺的烧火打杂洗碗洗菜。茶炉房,一天二十四小时,烧着开水。烧茶炉的,就是一个来还愿的老人,小个子,戴一顶无檐粗布帽,挽着半截裤腿,对人十分和善。五黄六月天,日夜守着大茶炉,吃也在那里,睡也在那里。茶炉设在后院,一抬头,就是山。

这老人,家住陕北绥德县,石家湾乡石家湾村,大名叫个张田华。

第四天 农历六月十二 晴

等待明天

来了延安腰鼓队。

还要来,安塞锣鼓队。

狂欢的气氛,如火如荼,愈演愈烈。空场上,人山人海,人潮向上漫,漫到了我们住的二楼和三楼。前廊与走道,还有楼梯口,挤得几乎下不去脚。来了执勤的公安,设了治安点。万事俱备,只等明天。

明天,有些仪式取消了,比如说,放礼炮,还有,请龙王下山,这一些传统活动据说都被禁止了。

文化稽查部门也来了,来收演出费。结果,四个团的头儿,一个人也没见着。听说是,合同里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此税款由主办方来交。下文如何,就不知道了。

我们团,昨晚有人吵了架。乐队几个人,凑在一起喝酒,喝高了,不知为什么,把一个跟团演出的学生骂哭了。

昨天晕倒的女须生,今天还是起不来。原来她虚脱,是因为拉肚子,大概吃坏了东西。把她接到我们屋里来输液,输了整整一上午。输的是什么?氨基酸、脑活素,是镇医院的治疗方案。拉肚子,输脑活素干什么?真是匪夷所思。赶快给她找出氟哌酸、庆大霉素,让她喝下去。

还有更不愉快的事,那就是,今天突然通知我们团改剧目,没有商量的余地。须生戏《审御案》不许演了,改演《宝马圆情》,也就是从前的《火焰驹》,晚上黄金时段的重头戏《卧虎令》改在了下午两点这一场。原因很简单,就是怕和青年团撞车。

我一个人四处闲逛。

买了矿泉水,站在太阳地里,边喝边看戏。看西安团唱眉户,唱的是《屠户状元》。白天的戏,打不出字幕,所以,唱的是什么,一句也没听懂。

白炽炽的烈日下,密匝匝的人群,坐了一地。大多是老人,戴着手工缝制的白布帽,那是西北的象征。漫山遍野的人,漫山遍野的白布帽,在听戏。何等的壮观!有个中年人,手里举着两个夹肉大烧饼,拎着一瓶啤酒,匆匆赶了来,大声招呼着我前头的一个老汉,把啤酒和烧饼,隔山探海送到他手里,大概是老汉的一个什么亲戚吧?这一定是远道而来的老人,风尘仆仆,身下还有一小卷行李。我看到老汉脸上微微的幸福的笑意,忽然我眼一热。泪水涌上来。我心里很感动,我想,这世上,谁有权力轻视这些受苦人的尊严的欢乐?

对了,是尊严的欢乐,几天来,我寻找着一个词,来形容这氛围,现在我觉得我找到了。

不眠夜

这一夜,到处是露宿者,也到处是醒着看戏的人。不知道这一夜,黑龙王是否能成眠?

我不能。

榆林团,彻夜地唱。这一夜唱得真欢快,唱的大概是喜庆剧。我们屋,临时又住进来两个人,原来是实验晋剧院院长大驾光临,携来了夫人看红火,还有一位女会计。夫人和会计,安顿在了我们屋。顿时屋里拥挤了许多。她们俩也久久睡不着,说是床铺上有小虫子。后半夜,刚迷糊,有人又在外面叫她们,大概是刚下戏的人,请她们一起去吃宵夜。

奇热难当。

起了一身热痱子。

第五天 农历六月十三 晴 有阵雨

狂欢节

凌晨五点半,鞭炮突然炸响,惊天动地。急忙爬起来,跑到前廊上,原来是,抬銮驾的下了山。銮驾在哪里?什么样?看也看不见。腰鼓队、仪仗队、秧歌队,簇拥着銮驾上了大卡车,东风牌大卡车,一辆一辆接一辆,浩浩荡荡出发了,去哪里?去接龙王的母亲来看戏。

原来,黑龙王没有变成神灵前,是人间的一个大孝子,家住哪一村哪一庄,有根有据,清楚明白。我猜想,这村子,大概是个缺水的小山村,他是怎样来到这黑龙潭,做了黑龙王?我倒并不怎么想知道,我觉得有趣的,是已成神灵的黑龙王和人间这种亲密的伦理、家常关系,你来我往,年年串门走亲戚,多么有趣!

看来,黑龙王的老家还不近,汽车这一走,足足走了三小时!从前,没有汽车时,抬銮驾的队伍要走多久呢?

九点钟,轰隆隆,东风卡车回来了!人们把龙王的老母亲,热热闹闹接来了!那热闹啊,可真不得了!彩旗飘飘,唢呐齐奏,威风锣鼓震天动地,把天都给敲呆了。那可是名扬四海的安塞锣鼓队,领头的老大爷,人称“西北鼓王”,香港回归时就是他在香江领头打的鼓,真是万里挑一的好身手。还有霸王鞭、扭秧歌、舞旱伞(有点像我们吕梁一带的伞头秧歌),种种的红火闹起来,簇拥着銮驾和龙王的牌位上山去,刹那间,唢呐欢天喜地无比嘹亮地吹起了《走进新时代》……

一个民间的狂欢节。

(最重要的是,与旅游开发无关,与招商引资无关!完全是,民众生活中的一个节日。)

《走进新时代》和龙王的牌位,在大地的深处,和平共处。这是荒谬的。我听到身边有人也在议论。若在从前,我或许也会认同这种清晰的结论。但此刻我缄默不语。至少,我懂得了,任何结论,都是对无限丰富的生活的简化甚至伤害。民间这个汪洋大海,当你站在它对面时,无论你做出怎样谦恭的姿态,你仍然、永远,无法洞悉它的哪怕任何一个小秘密,它的美、它的魅力、它内心的力量、它的善与恶,将永生永世,对你守口如瓶,沉默如山。

红火还没散,大戏开场了。

按规矩,今天要唱包公戏,所以我们团演的是《包公误》。听说从前,这一整天,除了包公,不唱别的。今年不知怎么不同了,至少我们团,晚上就安排了一场新编历史剧《大脚皇后》,讲的是明朝朱元璋的一段故事。西安团也在子夜安排了《西湖遗恨》,鬼戏,就是京剧的《李慧娘》。

据王国维先生考,今日确存之元剧,计一百十六种,我小作统计,其中,有关包公的戏如下,它们是:

关汉卿所作:《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关汉卿所作:《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郑廷玉所作:《包待制智勘后庭花》

武汉臣所作:《包待制智勘生金阁》

李行道所作:《包待制智勘灰阑记》

无名氏所作:《陈州粜米》

无名氏所作:《包待制智勘合同文字》

共七种,还不包括从名字上我看不出来的,一百一十六比七,这是一个不算小的比例!真让人惊诧。现存传统戏中,有关包公的剧目,还远远、远远不止这些。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大概没有谁比包公更符号化,也更情感化了。

中午,忽然起了一阵大风,然后就下起了太阳雨。明晃晃的大雨点,又急又密。我们在雨中撑起了伞,看西安团的《杨七娘》。雨中的杨七娘,演得真热闹,一会儿喷火,一会儿吐焰,跟头翻得又高又飘。风雨中,旌旗猎猎,还真有边关沙场的悲壮气氛。翠英老师说,他们真是样样都过得硬。

风停了。

雨也停了。

又是晴天大日头。

九九八十一级台阶上,仍旧万头攒动。人们怀揣着各自的心事、心思和愿望,川流不息,去见黑龙王,向它大声诉说苦恼与心愿。是真的大声诉说,一点也不遮遮掩掩,这是此地人们与神灵对话的独特方式。几天前,我刚到此地时,就亲眼看见一个老妇人,跪在拜垫上,一边哭,一边嚷,像是在控诉着自己的儿媳妇。说完了,诉完了,求支签,上点布施,下山来听戏。

有病的,就拿瓶子,去接泉水喝。都说这里的泉水,治百病。

对了,忘了告诉你,这地方,其实就因这潭水而得名,你猜这潭水有多大?原来,只有拳头大的一眼泉!清泉汩汩,四季不断。

黑龙潭!这奇异的地方啊,假如,你没来过这里,你最好不要说,你懂得陕北、懂得黄土高原、懂得民间和永守秘密的大地……

夜晚,放起了礼花。

夜空中怒放的花朵,五彩的花朵,将一个节日的氛围,推向绚烂的顶点。那焰火的轰鸣,将锣鼓声和梆子声都压倒了。台上的演员,张着嘴,却没有声音。戏衣和水袖,没有声音地翻飞,像缤纷和灿烂的哑剧。

明天,就将是曲终人散。

明天过后,就将是新的台口。

同类推荐
  • 美丽的谎言也是谎言:宁夏杂文作品精选

    美丽的谎言也是谎言:宁夏杂文作品精选

    杂文应该怎样写,或者怎样写才能写好杂文,于我而言,当不属“业内之功”。但我挚爱杂文、喜读杂文、推崇杂文,也写过一些杂文类的东西。如今,我们要尽力做到的,是为广大杂文作者在行进的路上捡去磕磕绊绊的石块、杂物,趟平路上的凹凹凸凸,尽其所能地为广大杂文作者搭建平台,护佑前行。譬如我们正在进行的第五届宁夏杂文大赛,以及还将举办的第六届大赛,都是旨在壮大宁夏杂文作者队伍,推动和繁荣宁夏杂文创作。还有,我们已在“银川新闻网”中开设了宁夏杂文学会网页,虽然刚刚起步,但我们有信心把它做好做出影响。以后我们还将组织广大杂文。
  • 蔡澜说人生:世间事 贵痛快

    蔡澜说人生:世间事 贵痛快

    人生不能完全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自己所厌倦的倒是要尽量避免。《蔡澜说人生:世间事 贵痛快》一书中,有小泉八云、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横山大观,也有普通的僧侣、摄影师、厨师;有濑户内寂听、名取裕子,也有“女大将”“妈妈桑”、时装模特、女编剧……说人生,无非就是做事和做人。你该懂得赚懂得花。我的哲学,做什么事都要快!做事也不一定为别人,为了认明自己是存在的;要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努力地做好它!知道辛苦是怎么一回事。人都要老的,所以我们趁年轻一定要学多几门学问才行。珍惜每一刻应得的感受,把人生充分地活足了它。世间事,贵痛快。愿你的人生有幽默,有光辉,有趣,有味。
  • 不管怎么样,这就是20岁的我们

    不管怎么样,这就是20岁的我们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你成了社会的灾难,微信话题的终结者,别人眼中的啃老族。你怀念那个不懂YSL也能追到女孩的年纪,但是最让你放不下的是让你认识YSL的她。你以为长大了,终于不用再躲避爸妈和班主任,却发现什么都躲不开了。你觉得自己可以义无反顾地去追逐梦想,直到发现自己的父母把美式快餐当作奢侈。你在试图弄懂这个世界,却发现已经弄不懂自己了。他们说,年轻人应该找一份好工作——一份体面、清闲、收入稳定的工作;他们说,你要找一个好的伴侣,男的要能赚钱,女的得能持家;他们说,你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这样你才能有车子、房子、伴侣、孩子……但你和我都知道,这些,都不是你想要的,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给不安于现状年轻的你们!
  • 胡适文选:演讲与时论

    胡适文选:演讲与时论

    “我就这样出门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寻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这个孩子长大后叫做——胡适,生前身后都处于盛誉与非议交错中,他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叶君主编的《演讲与时论(胡适文选)》便收录了胡适一生中精彩的演讲文稿和时评文章若干篇。《演讲与时论(胡适文选)》的这些演讲文稿充分展现了胡适的基本思想观点以及对学术研究、时事政局的观点和态度,可以从中领略大师的风采及了解大师的缜密思维和独到的见解。
  • 中国高考报告

    中国高考报告

    每年的中国大学考试就像一场战争,参加的人数和激烈程度是全世界罕见的,一个叫何建明的作家写的一部《中国高考报告》详尽记录了这个高考大国的高考实景。读后对中国的当代教育会有更多的认识。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刘天子

    刘天子

    天有姓乎?有。何姓?姓刘。何以知之?天子姓刘,故以此知之。
  • 剑帝道脉

    剑帝道脉

    一柄三尺长剑,斩尽魑魅魍魉,命运齿轮开始转动,天骄异才纷纷出世,这是弱者的地狱,但同时,这是强者的舞台。
  • 晨泯曙光

    晨泯曙光

    他是无节操,无下限,三观尽毁,撒赖队出身的新人帅气小主播——励珉。他是跟伪娘一样,天天穿女装,长着一副妖娆女人脸的反串艺人——许晨。一个小主播,一个艺人,两人将擦出怎样的火花,请大家收看《晨珉曙光》,了解YY中当个主播是否轻松!玩过YY的童鞋要出来冒个泡!!!哎,来拉人的~(≧▽≦)/~不要管题目
  • 水之缘

    水之缘

    本文主要以主人公江赐开浴池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一个年轻人在商海中的沉浮,坎坷经历,个人的成长变化,展示了百态人生。描绘出了人性中的各个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的欲望与追求。反映了市场经济中,鱼龙混杂,波谲云诡,形形色色的面孔,光怪陆离的人生。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些离奇的事儿,比如他的银行卡会在他最需要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多出一笔金额来;偶尔他会出现穿越的状况;还有,他曾看到过非地球人的智慧生物;以及他那与自身年龄不符的人生阅历等等。令他自己都搞不懂,自己究竟是来自何方。
  • 娘子驾到:假面王爷傻傻妃

    娘子驾到:假面王爷傻傻妃

    (温馨提醒:本文是轻松小白文,不喜慎入。)她相府三小姐从小痴傻,空有倾城之姿,有人避她如蛇蝎,也有人把她当作乐子。当她把扑倒在地的五王爷压在她身下的那一刻,五王爷毫不怜香惜玉就是一脚,断送了她的小命。再次睁开双眸她已不再是她,看她如何大放异彩。
  • 枪在

    枪在

    总有一天,可以持枪碎月,可以持枪爆裂大地!
  • 欲望与贪恋

    欲望与贪恋

    方苑这一辈子有太多罪与救赎,可她不明白她的一切都在一刻变得真实而在下一刻却支离破碎‘方洛’我可以放下一切只要你回来,我需要你,回来,好吗?我真的....喜欢你了江玥你问我什么是爱,我只能告诉你我一生只能爱一个人,但那个人不是你战死沙场是我欧阳昭一生的夙愿,可从我遇见你,我就想简简单单过一生和你方洛..../江玥/....墨邪回来吧..../对不起我不能爱你/走,我们回城过普通人日子到头来,故事因人而不同,结局却让人陷入深思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众神的world

    众神的world

    距离第一次神魔大战已经过去了数千年,如今神权没落的人间界,成了众神眼中的无主之地。然而神王宙斯仍然怀念私生子满人间时的风光,某位父神也想恢复圣殿遍布大陆时的荣耀,而困居魔界几千年的阿努比斯和撒旦,也早就对分赃不均心怀怨恨。正当满天神魔摩拳擦掌,准备在人间界再次一决雌雄时,突然震惊地发现人间界已经不同以往:一只奇异的力量正在崛起,他们管自己叫“清道夫”,他们清理一切不属于人间界的“脏东西”,他们不但斩杀恶魔,而且连神也不放过。神魔们惊诧地收起了贪婪的掌爪,开始动起了脑筋,就像几千年前他们曾做过的那样。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