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斯大林听得一清二楚。会后他对莫洛托夫说:“应该加快我们的工作进度。”
这说明斯大林是在用“假痴不癫”来对付对方。装聋回避对方的问题,掩盖自己行动。
由此可见,“假痴不癫”就是在论辩中沉着冷静,假装糊涂佯装不知,不露声色地暗中筹划,或不露声色地反驳。
论辩中运用“假痴不癫”的雄辩技巧可以装聋、装疯、装哑,也可佯装糊涂。这种佯装糊涂的特点是假意对对方的提问不了解,或故意曲解对方的含义,从另一角度去答问。请看!
——我想,现在该确立我们的关系了。
——我们才认识一个月,你一定是在开玩笑。我这个人不太习惯开这种玩笑。
妻子为了向丈夫证明酒的危害,把一条蠕虫放进酒里,虫死掉了。她问丈夫:“你看,这说明了什么?”丈夫答道:“如果喝了酒,肚子里就不会有蛔虫了。”
对于那些不讲礼貌的人,“假痴不癫”法是良药,是一贴清醒剂。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小伙子在三叉路口迷路了,向一位老农漫不经心地问:“喂!到李家庄走哪条路,还有多远?”
老农对小伙子粗声大气很不满意,好久才说:“走大路一万丈,走小路七八千”。
小伙子感到奇怪:“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
老农突然一笑说:“小伙子,原来你也会讲‘里’(礼)?”小伙子满面羞愧,上前施礼后说:“请教老伯……”。
“假痴不癫”法,还包括装醉,以“醉态”掩护,以“醉话”出击,这样的例子在影、视和日常生活中是常有的现象。
在论辩中,运用“假痴不癫”这个雄辩技巧要注意的是,戏要做得象,露了马脚就会弄巧成拙。
暗渡陈仓技巧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是兵家的谋略之一。它反映了兵家对“明”与“暗”的认识。要暗渡陈仓,必须以明修栈道为掩护,去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即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在这里固守时,便悄悄地迂回到那里偷袭,这就能乘虚而入,出奇制胜。
论辩中借用此法,就是强调在论辩过程中,明里回避或承认对方的论点,暗里却将对方的观点驳回的论辩技巧。这就是“暗渡陈仓”的雄辩技巧。
请看这样的一个法庭论辩:
一名汽车司机在法庭上说:“我只是喝了一些酒,并没有像指控书说的那样喝醉了。”
法官一听,微微一笑说:“正因为如此,我才没有判处你7天监禁,而只判你拘留一个星期。”
这位法官的驳斥,明里是回避了是否“喝醉了”的问题,但暗地里指出,在法律上不应该把“行车前喝酒”同“喝醉”加以区别。换一句话说,法官暗里驳斥了在法律上把“行车前喝酒”同“喝醉”加以区别的谎谬说法,认为这如同把“7天监禁”和“拘留一星期”加以区别一样荒谬。
“暗渡陈仓”的雄辩技巧关键的是如何示“明”而“暗”击,用“明”吸引对方,在对方没有防范之时,给予一个有力的“暗”击。
有这样一则趣闻。某文物店,一位外宾在一幅古画前留恋驻足。一位老店员用流利的外语和他交谈,把作品中的诗情画意介绍得引人入胜,外宾兴味盎然,为之录音。
谁料老店员呷了一口茶,坦然地说,不过这幅不是真品,而是仿制品,外宾为之一惊,大失所望。那位老店员话锋一转:“真品只有一幅,为国家所珍藏,仿制者为原作者的得意门生,不但假可乱真,还仿中有创,这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仿制人也是高手,他的作品也是艺术珍品。”
老店员用“暗渡陈仓”的技巧使对方出高价买下这幅画。
无中生有技巧
无中生有,本意指凭空捏造,栽赃陷害。兵家运用此计,就是采取虚虚实实的办法,陷敌于判断失误和行动失误的苦境。一般来说,“无”即指迷惑敌人的假象,“有”就是在假象掩盖下的真实行动企图。
论辩借用此法,是为制服对方的虚假而采取的以假对假的技巧。论辩中,当发现对方论题、论据或论证方式虚假时,可以不作正面反驳,以真驳假,而是以假对假,无中生有,凭空造出某一论据去对付对方,从而达到制服、驳倒对方的目的。就是“无中生有”法。
有一个波斯商人,因外出经商,有一天将一百磅重的铁寄存在邻人家中。
“我的铁呢?”他回来时问道。
“你的铁?没有了!一只老鼠全把它吃光了。”
那商人听了这种怪事感到惊奇,可是表面上却装着相信的样子。过了些日子,他把那背信的邻人的孩子偷偷拐跑了,然后请孩子的父亲吃晚饭,邻人谢绝了,哭着对商人说:
“我恳求你,免请了吧!任何乐趣对我都没有意思了。我有一个儿子,比我自己的生命还宝贵,我只有这个儿子,现在呢?人家给拐走了,可怜我的苦命吧?”
那商人说道:“昨天下午黄昏的时候,一只猫头鹰飞来把你的儿子抓去了,我看见猫头鹰带着他飞向一所老房子。”
孩子的父亲说:“我怎么会相信一只猫头鹰可以抓走一个孩子呢?我的儿子必要时还可以捉住猫头鹰呢。”
商人道:“在一百磅重的铁都可以给一只老鼠单独吃光的地方,发生了猫头鹰抓走一个五十磅重的孩子的事情,难道你觉得奇怪吗?”
邻人明白了商人“无中生有”的用意,把铁还给商人,商人也把他的儿子交回给他。
环境创造技巧
论辩,要注意环境是否合适。如果没有合适的论辩环境和气氛,就要设法创造。这就是“环境创造”法。
1890年,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等一行20来人参加道奇夫人的家宴。不一会儿,就发生了大宴会经常发生的情况:人人都在跟旁边的人谈话,而且在同一时间讲话,慢慢使噪音越提越高,拼命想叫对方听见。
马克·吐温觉得,这像一场骚动,一次起义,有伤大雅,太不文明了。如果这时间大叫一声,叫人们安静下来,其结果肯定是惹人生气,甚至闹得不欢而散。怎么办呢?
马克·吐温心生一计,便对邻座的一位太太说:“我要把这场骚乱镇压下去。我要让这场吵闹静下来,法子只有一个,可是我懂得其中奧妙。您得把头歪到我这边来,仿佛对我讲的话听得非常起劲。我就用低声说话。这样,旁边的人因为听不到我说的话,就会想听我的话。我只要叽叽咕咕一阵子,你会看到,谈话会一个个停下来,便会一片寂静,除了我叽叽咕咕以外,什么声音都没有。”
接着,他就低声讲了起来:“11年前,我到芝加哥去参加欢迎格兰特的庆祝活动时,第一个晚上设了盛大的宴会,到场的退伍军人有600人之多。坐在我旁边的是×先生,他耳朵很不灵便,有着聋子通常有的习惯,不是好好地说话,而是大声地吼叫。他有时候手拿刀叉沉思五六分钟,然后突然一声吼,会吓你一跳,跳出美国。”
说到这里,道奇夫人那边桌上起义般哄哄的声音小下来了,然后寂静地沿着长桌一对对一双双地蔓延开来。马克·吐温用更轻的声音一本正经地讲下去:
“在×先生不作声时,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人对他的邻座讲的故事快讲完了……我听到他说,‘说时迟,那时快,他一把揪住了她的长头发,她尖声叫唤,哀求着把她的颈子按在他的膝盖上,然后用刺刀可怕地猛然一划……’”
到这时候,马克·吐温的叽叽咕咕已经达到了目的,餐厅里一片寂静。马克·吐温见时机已到,便开口说明为什么他要玩这个游戏,是请他们应把教训记在心上,从此要讲些理,顾念顾念人家,不要一大伙人同声尖叫。让人家一个一个地讲话,其余的人好生听着。
他们同意了马克·吐温的意见,晚上其余时间里,大家都过得高高兴兴。
谈起这件事,马克·吐温非常得意。他说:“我看我一生中从来没有一个时候比这次更高兴的了。这主要是因为新的条件使我能够维持秩序……”
马克·吐温的高兴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机智地创造了一个可以讲理的环境,才把那些人说服了。试想,在“起义”般的哄声中,尽管马克·吐温有幽默大师的才能,也不可能把那些名流一举说服。
比喻说理技巧
诗歌离不开“赋、比、兴”这三种基本手法,已是普遍的文学常识。比喻也是一种最常用的文学手法,而聪明的雄辩家们也同样离不开说理深透的各种比喻手法,使深奧的道理变是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增加论辩的说服力,以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比喻是新异性与可接性的统一。关键在于选择的喻体要和本体有十分贴切的内在联系。二者在没有用比喻联系到一起时看起来相距十万八千里,而一旦被说者联在一块儿,又是那么贴切,贴切得似乎只有二者联系到一起才是最好的比喻,也就是说,似乎具有独一无二性。
震撼世界的相对论,是科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要用一个比喻将这样高深的理论说清楚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晚年的爱因斯坦是这样对向他请教的青年学生们解释相对论的:当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小时,你会感到好像坐了一分钟;但要是和一个很丑的老头坐在一起,哪怕只坐上一分钟,你却感到好像是坐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比喻的新异性和可接性的统一是完美的,莫测高深的相对论在比喻的作用下,变得十分易于接受,这就是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的巨大作用。
在比喻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是讽喻,即借用有情节有故事内容的喻体来证明和描叙本体。讽喻的特殊之处在于不满足于本体和喻体间的某一相似点,而是将喻体作为一个完整的内容来展开,通过展开的情节、故事内容和形象的描叙等来作为联类取喻的基础。
有位港澳同胞曾问我驻外的一位工作人员:“台湾与大陆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你们为什么想把两者统一起来呢?”
我驻外人员先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给弟子们讲授禅理,他问道:“你们想让一杯水永远不干掉,有什么办法?”一时全殿哑然没有一个弟子能够回答出来。
释迦牟尼淡淡一笑说:“把它放到大海里不就永远不会干掉了吗?”弟子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我驻外人员接着说:“你想想,作为一个国家不统一,四分五裂,怎么能在复杂的世界斗争中永远站立呢?台湾作为一个小岛,只有回归祖国的怀抱,才有光明的前途。”
讽喻的作用有两点:
一是委婉地规劝,起启发的作用。
二是辛辣的讽刺或谴责。
讽喻可以说是比喻的进一步的发展,即将喻体扩展开来,用其中的具体的情节、故事、形象的展开来证明、描叙本体,达到复杂、曲折的联类取喻的目的。
顺水推舟技巧
在论辩中,发现论敌的意图后,因势顺导,引诱他孤军深入,一直引向荒谬的极端,然后再集中火力乘机猛攻,这就是“顺水推舟”的雄辩技巧。
与迂回论辩中的指桑骂槐不同,这一雄辩技巧具有出其不意,辞锋逆转的效果。当言辞由顺从敌论的逻辑而突然逆转的瞬间,对方经历了从暗自欣喜到大惑不解,终至遭受当头棒喝、晕头转向的心理变化,陷入欲辩不能的尴尬境地。
十年内乱期间,某地农场召开批判大会。
批判一位小学教师打了自己的妻子。台下的群众都知道那位教师的妻子和造反派头目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人人敢怒不敢言。
教师的妻子第一个上台控诉,她说:
“他不把我当人看待,把我当成他的私有财产!”在那个时代,公认为私有制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这篇控诉稿可能经过造反派头目的加工润色,不能说不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因为封、资、修易于激起“革命群众”的公愤。当时台下有一位下放学生,跃身上台进行批判:
“你也是个读书人,是人民教师,怎么能把你的老婆当成私有财产?你的错误是严重的,必须彻底认罪……”
造反派头目频频点头,教师的妻子露出得意的笑容。下放学生提高噪门,继续批判:
“……我警告你:今后一定要把你的老婆当成公有财产,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台下一阵哄笑,“公有财产”,多么辛辣的讽刺,达到了揭露造反派头目的“情妇”道德败坏的目的。谁也没有想到批判的矛头原来是指向她的。
“顺水推舟”的“顺”是仍然顺着对方的观点,表面上好像是支持对方的观点,当对方暗自欣喜,防不胜防时,辞锋逆转,出其不意地朝着与对方观点相反的方向“推”,打对方个措手不及。
“顺水推舟”的雄辩技巧,也存在论辩路线化直为迂、以退为进的问题。不同的是顺水推舟突出对对方攻势的利用,巧借论敌之力为己之力,大有“四两拔千斤”之意。
以退为进技巧
迂与直是指战略路线,是进攻论敌的取胜途径;进与退是指论辩中的行动,是临战姿态的退让或进击。
“以退为进”是战斗谋略必须研究的课题。论战中的进与退,也是视敌情条件不同,采取进攻或退守的不同对策。进与退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时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许多擅长雄辩术的人,常运用“以退为进”的权谋,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945年7月,中、美、英、苏四国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规定,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首都对战犯进行审判。我国是接收国之一,梅汝璈作为中国法官参加审判。
开庭前为了法庭上的座次问题发生了争议。
在审判法庭上居中坐首席的是庭长,而庭长已经由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由澳大利亚德高望重的韦伯法官担任。庭长之外还有美、中、英、苏、加、法、新、荷、印、菲的十国法官。庭长右手的第一把交椅,似乎已属于美国法官。为了庭长左手的第二把交椅,各国法官争论甚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