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651800000001

第1章 中国古代图书综述(1)

“图书”的由来

图书,顾名思义,即指有图之书。书中有插图,这在古代早已有之。清人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隋书经籍志·礼类》有《周官礼图》十四卷。”可见,当时虽未发明印刷术,但给书籍插图已开先例。到了宋代,印刷术盛行后,书中有图更为多见,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的《金刚经》是唐代成通九年(868年)所刊,卷首就有一幅十分精美的佛说法图。宋末以后,绘图书籍更为广泛,水平更高。如《三国演义》的附图达240幅之多,清代《避暑山庄图咏》等书多以图文并重。这样世代相传下来,书籍又叫图书了。

以上关于“图书”由来的解释颇为流行,其中不免牵强之处,并未讲清楚图书的本义及其演变。古汉话中多用单音词,“图书”便有“图”与“书”两个单音词概念,本义是指:“地图”与“法令户籍等文书”,词源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何独先人收秦丞相御史律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阝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与“图书”同义的有“图籍”,稍后这两个词概念有了扩大,指地图与书籍。

《汉书·天文志》:“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凡百一十八名。”现代汉语“图书”,已经成为一个双音词,系书籍期刊画册图片等出版物的总称,其直接的渊源是古汉语中“图书”一词的本义,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是古汉语向现代汉语演进的结果。

书籍的来源

我国古代的书籍何时出现,现在尚难确定准确的时间。相传上古就有史官掌管着作。现在流传的三部古书——《尚书》、《诗经》、《易经》据说就是根据上古史所保存的文件编定的。

这时期内的书籍,实际上是史官所记的档案。流传到现在的已是很少的一部分。这时书籍的材料还不是纸,而是许多种不同的东西。从现存的实物的时代来看,首先是甲骨,随后是青铜,再后有石头,然后是竹木。由于材料不同,书籍的形态也就各不相同。书写的方法也依材料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甲骨、青铜和石头上的文字都是刀刻的。竹木的书,从现存记载和所发掘的实物来看,都是手写的。至于文字,更是纷纭复杂、异体殊形、变化多端了。这个时期主要指春秋以前。

我国最早的正式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做的。所谓正式的书籍,就是指把文字写在或印在具有一定形态的专用材料上,以供人阅读为目的的着作物。用竹做的叫做“简策”,用木做的叫做“版牍”。一根竹片叫做“简”,把许多根简编连到一起,就叫做“策”。一块木板叫做“版”,写了字的木板叫做“牍”。简策就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形式。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书——帛书。帛是丝织品的统称,帛书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春秋时代帛书虽已应用,但还不是十分通行,到了战国时代,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了。帛书与竹木简策并行使用,直到东汉时代。

简策作为书写材料,其最大的缺点是笨重。用帛代替简,虽有许多优越之处,但却贵而难得,不易普遍使用。在当时文化日渐发达,读书、书写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就需要有一种价廉易得,既能保持简策和丝帛的优点,又能避免它们的缺点的东西来作为书写材料。这样,纸被发明了,纸的发明使书籍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自从植物纤维造纸发明之后,纸的价格低廉、质地轻软、易于书写的性能日渐得到体现。最后终于取代了简帛,成为唯一通行的书写材料。在东汉时代,简、帛、纸并用,而简帛仍最普遍。

三国以后,纸书渐多,至晋而盛行。东晋以后,纸完全成为书籍和日常通信的主要材料。

初期纸写书的形式先全是模仿帛书的。把纸张粘成长卷,用棒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以此为中心卷成一束,称为卷轴。但是,卷轴制度到了九世纪中叶(唐代末年)起了很大变化,由卷轴逐渐向册叶过渡。

卷子有时长达几丈,展开、卷起都非常费时费力。如果想在一卷的中段或末段检查一字一句,势必要将全卷展开,再把它重行卷起,在检查参考书时更加不便,而这时的参考书已相当多了。

人们检查书籍文句的需要,也因着作的发达而更加需要了。于是就有人把一幅长卷一反一正地折叠起来,成为长方形的一叠,在这叠纸的前后,各加上一张硬纸,以便保护。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书籍形式,称为“经折装”,或“梵夹装”,这可能是受印度“贝叶经”形式的影响。使用这种形式比起卷轴来更加便利了,人们要查阅哪一页书,就可以直接翻出哪一页,而无须把全卷都展开了。

如果把单张的书页与折叠成册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就意味着一种新的书籍形式——以散页装订成册的形式开始出现了。而当人们想到这种办法的时候,印刷术的诞生,更促进了这种形式的发展。于是我国的图书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印本书时代。

自公元九世纪起,印本书籍在我国已经出现。从此,印刷术成为制造书籍的主要方法,并由我国传到全世界。

印刷术是将文字制成印版,在上面加墨,印到纸上而成为读物的方法。也就是按照文字(或图画)原稿制成印刷品的技术。印刷术基本上有两种: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雕版也叫整版印刷术,就是将文字反刻在一块整的木板或其他质料的版上,在这整版上加墨印刷术的方法。活字印刷术是先刻成一个个反的单字,依照着作,将每个单字拼凑成一块整版,再就版上加墨印刷的方法。这些单字称为活字。活字印刷是现代印刷的主要方法。

初期刻书的地点,遍及四川、淮南、江南一带。四川似乎是当时刻书的中心。不幸的是,唐代的刻本流存到现在的实在太少了。五代的时候,不但有了官刻的经典,并且在士大夫阶层内也有了出资刻书的人。同时,民间及佛教徒的刻书事业仍然向前发展。像唐代刻本一样,五代刻本流传到现在的也非常少。仅存的几种都是在敦煌发现的,而且都是残本。

两宋时代(960-1279)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宋代刻书地点几乎遍及全国,特别是四川、杭州、汴京(开封)、福建等地是全国刻书事业最繁荣的地区。宋代所刻书,可以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三大系统。官刻本指的是政府各机关所刻的书,有中央所刻和地方所刻的区别。中央所刻书以国子监为最有名。家刻本指的是私人出资校刻的书。由于校刻人往往对书本进行精细的校订或选择优秀的善本进行翻刻,所以,这种书的质量一般是被推崇的。宋代是私人刻书很盛的时期,在他们所刻的书上,往往以某某家塾、某堂、某斋、某宅、某府等为标记。坊刻书指的是一般书商所刻的书。唐末五代时,成都和长安已经是书坊林立。

两宋时代,全国各大城市的书坊有了更大的发展。书坊所刻书都以书商字号着名。有的称某某书堂、书铺、书肆或书籍铺、经籍铺。

现在流存的宋刻本已经不多,北宋刻本尤其稀少。宋版书是世人公认的珍本,所以,深受后世藏书家的重视。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私人藏书家。

由于雕版印刷书籍的巨大改革,使书籍的装潢、装订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十世纪时,我国图书的装帧仍然沿用着前一时期的卷子形式。从此以后,我国图书的装订形式就逐渐改为册叶装了。这种形式经元明清一直沿用到现在。

元明两代出版的书与宋代一样,可以分作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元代官刻本以兴文署的刻本为最着名,家刻本也有一些流传于世。元代的坊刻书比官刻、家刻本多。福建建宁府是书坊聚居的地方,刻书最多,而建阳县尤为有名。明代的官刻本,首先是内府即皇家的刻本,大部分是以明朝皇帝名义编着有关政教礼制的书。其次,中央政府各部院,特别是礼部、兵部、工部和都察院都有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在明代也很盛行。明代刻书有着明显的缺点:第一是校刊不够精审,错漏相当严重;第二是妄改书名和删节内容。

清代图书不论从数量、质量还是印刷上都较明代有了很大的进步。清朝官刻书的质量很高,许多书在目前已经是难得的善本了。清代的雕刻书籍以私家刻书最有价值,乾、嘉时代一些私人刻书家掀起的一次翻宋、仿宋潮流,对刻书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代坊刻的书,数量更是惊人。有的书坊经营历史悠久,刻书众多。各式各样丛书的出现也是清代图书出版事业的特色之一。

而这些丛书绝大部分都是私人刻印的。至于刻书地点,清初则以南京、苏州、杭州为最多最好。随后四川、广东、江西等地也很兴盛。到清代后期刻书地点遍及全国。

编辑之祖:孔子

我国古代的编辑工作是从编辑书籍开始的,书籍是编辑工作的直接产物。因此,我国最早的编辑工作当始于春秋末期的孔子。他编辑的“六经”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真正的书籍。史称孔子作《春秋》,故孔子为史学之祖;而孔子编“六经”,故孔子理应为编辑之祖。

编辑工作应有特点的涵义,即对原有的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古代最初的编辑工作即是对有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殷代既未有正式书籍出现,那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编辑工作。退一步说即使殷代的“典册”断定它就是简册,但也不能笼统地把简册都当成书籍。虽然书籍的最初形式是简册,但如果它仅作为历史档案编次保存,那它们属于文献资料范围,还不是书籍的独立形态,只有作为传播思想、传播文化知识的简册,才能算做真正的书籍,而这样的简册书籍,必然要经过编辑者有目的整理、加工后才能产生的。孔子整理、编辑“六经”,确实是有根据的,《论语》、《史记》和《汉书·艺文志》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还散见于汉以后的有关着作中。

古代的书有多大

造纸术刚发明时,我国的书还是继承帛书的卷束形式,即将书卷成一个长卷,书史上称其为卷轴装书籍。这种书籍流行于东汉末年至北宋初年,最兴盛的是隋唐时期。卷书纸书的长短取决于书的内容多少,一般在2~6米之间,有的则长达10多米。卷轴纸书的高度一般为40厘米,每行字数少则10多字。多则40余字,颇方便阅读。

古书历史

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印刷术产生后,使在短时间内印成大量规整的书籍成为可能,这显然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的利用,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广义上的书籍是包罗广泛的,可以说自从文字发明以后,就有了书籍,只是各个历史时期用来书写的材料和装订形式不同罢了。从材料上可区分为两类,其一是汉代造纸术发明和纸张大量使用以前的竹简木牍或者缣帛;其二即是纸张。而装订形式上则大体可分为先秦“三代”的简牍式;秦至唐的卷轴式;宋以后的线装式三类。

先秦人们用来记载文字的材料一般是竹和木,载于竹片上的叫“简”,载于木片上的称“牍,”把简牍用绳子编串起来就叫做“策”。那一时候,重大事件和史料是记在策上的,而日常小事就写在几片简牍上。可见简牍编串而成的策,就是那耐的书籍。这种形式的书籍到春秋、战国和秦时期一直是记述和传播文化和文明的工具。

秦代同时还用缣帛做书写材料,但缣帛价格昂贵,一般平民是用不起的,只是官方用以记载重要的法律和事件,以前传下来的典籍仍写在简牍上。

汉代发明了造纸,纸有缣帛之长,无简牍之短,价格很低而且容易得到。从此简牍、缣帛都被自然淘汰了。但这时的书籍文字都是手写而成,形式上也是卷成筒状的手卷。到隋文帝开皇时期,产生了雕版印术。从此产生了刻板印书,据有关专家研究,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刻板印刷品,就是现存韩国的《陀罗尼经》。唐代利用雕版印书还仅限于民间,政府的雕印书籍到五代才开始。比如唐懿宗咸通九年王王介刻本《金刚经》,原刻本原藏我国敦煌千佛洞莫高窟石洞中,在1907年,被当时供职于英国印度政府的匈牙利人斯坦因发现携去,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此刻本即是用八个人印页粘成的卷轴。然而这时的雕印书籍错误较多,而且没能为人们普遍接受,当时文人有一种看法,认为手抄一次胜过目读十次,所以雕印虽在隋末唐初发明,但那时末能得到普遍的发展。到了五代后唐长兴三年,李愚等人奏请刊印九经,从此重要经书都用刻印,不再抄写了。然而刻印的书籍同现代的书本,在形式上极为不同,无论是缣帛还是纸张、无论是手写还是刻印,都装订成卷成轴,而不是后来装订成本、成册、成部、成套。一卷筒就是一卷书。《书史》记载,宋以前的书籍都由若干卷组成,这里的“卷”确是实指,而不是后来仅成为表示书本部分的单位。当然,这种很长的,连在一起的卷轴,既不便于阅读,也不便于存放,因而唐中叶产生了一种页子,这是将长卷折叠成为若干页,这不过只是变书卷为折叠,实质上仍无多大的变化。

到了宋代,雕板印书业空前发展起来,数量之多、部头之大、雕刻之精,校勘之细、纸墨之优均超过以前。宋刻本成为后来历代刻书的祖本,多为藏书家和古玩鉴赏家至爱,宋刻成为人们追求的最优善本,价高于金。在书籍的装订形式上,就依据页子的格式而加以改进,成为现在的册装式(又叫蝴蝶装),即把印字的一面相对折叠,书页的中缝处粘在一张包背纸上,翻阅时,两旁各半页犹如蝴蝶展翅。从此,我国的书籍主要以册装形式为主,后来出现的包背装以及明代中叶似后普遍使用的线装,都实质上是册装形式,不过装法有所变化和改进而已。

中国印刷史上最重要的改革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述了宋宗庆历年何,毕昇创造胶泥活字版的情况。到了元成宗太德元年至二年,东平人王祯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架。这种方法印书极快,他采用木活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印成了全书6万余字的《旌德县志》600部。然而宋元两代的活字印书,由于在当时流传不广,现已看不到实物了。现存最早的活字本,是印于明成化、弘治间的铜活宇本,多为汉魏至唐代的别集。稍后,弘治、正德年间,苏州、南京、建阳等地都有较多的铜活字印书。由于明活字版书,传本不多,但校勘颇精,且又是存世较早的活字本,所以一直为藏书家所重、鉴赏家所至爱。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政府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活字印书。这就是雍正四年陈梦雷用铜活字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和乾隆三十八年,武英殿用木活字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在此前后,私人也有对活字排印有所革新的,如秦山徐家的磁版和泾县翟家的泥版,但都流传不广。此外,各地编制的家谱,多用木活字印刷,这种风气一直延至民国。后来引进了机器铅印,雕板印书被逐步淘汰。

古书类别

我国古籍已有很久远的历史了,在这期间书籍的形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书籍的材料、印制或抄写,以及装订形式多有不同,由此分出了不同的类别。了解古书形式类别的基本知识,是古书鉴藏者所必需的。

同类推荐
  • 国学必读

    国学必读

    《国学必读》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文学通论”,凡收录三十七家文章四十四篇,杂记七十五则,目的是使学生“读之而古今文章之利病可以析焉”;下册为“国故概论”,凡收录二十家文章三十六篇,杂记三则,目的亦是使学生“读之而古今学术之源流于是备焉”。全书讲解深入浅出,实乃国学入门之必备。
  • 民俗实用对联(下)

    民俗实用对联(下)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民俗对联则是最具实用性的对联。本书从工商百业中选取名联,又选取一些妙联趣事以飨读者。
  • 思想课堂-文学笔记

    思想课堂-文学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老北京城门与古城墙

    老北京城门与古城墙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意大利往事

    意大利往事

    本书介绍了意大利的历史概况,书中所有珍贵资料和影像图片均来自澳大利亚LIC的独家授权和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的品牌电视节目《传奇》。
热门推荐
  • 恶女难娶:王牌幻兽师

    恶女难娶:王牌幻兽师

    她是朱雀国人人厌恶的废物十公主,一夜之间她大放异彩。他本是青龙国“残废”王爷,天生妖孽,深不可测,无意间得知了“她”的秘密,从此牵扯不断。谁说废物和残废没有用?逆天起来一样天翻地覆,他们是,黄金搭档,谁敢挡他们的路?“王爷,王妃又跟人打架了。”“噢?那让她狠狠的打,打够了送一瓶白玉露过去,让她别伤了手。”……
  • 修改命运

    修改命运

    叶歌被从天而降的命运系统砸晕了过去,莫名其妙的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什么?改变自己和别人的的命运,能兑换各种超能力?想要飞,没问题。想要痛扁超人,没问题。想要大战蝙蝠侠,更没问题。只有你想象不到,没有本系统办不到。那还等什么?叶歌欢快的加入了改变自己和改变别人的命运的道路。
  • 你是我难以言喻的心动

    你是我难以言喻的心动

    一场大火,让小小年纪的季千晨失去双亲,她的出现,给季千晨冰冷的世界带来一抹阳光。她陪伴他走过最艰难的岁月,即使得不到他的回应。直到那一刻他将她越推越远,直到她披上婚纱嫁给别人,季千晨才明白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习惯了有她的世界,对她早已心动。他的心房早已刻下了她的名字。
  • 警探科恩斯特

    警探科恩斯特

    在一个不知名的国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似整天无所事事,他们就是传说中的警探,科恩斯特是他们中间最普通的一个。现在,我们就由科恩斯特来了解这个神秘的职业。
  • 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

    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

    本书为教育学者陶继新与著名教育改革校长李升勇的对话录,书中既有李升勇校长对改革过程的叙述,也有他高屋建瓴地理论升华,更有陶继新画龙点睛的评论,可以说本书是关于学校改革特别是大语文教育的一部“写真集”,适合学校管理者、教育学者阅读。
  • 第一折纸师

    第一折纸师

    大昭最蛊惑人心的野史有言,得一品折纸师者得天下。而栀予是世上最后一支折纸师的传人。但实际上,她只是一个卖花的货娘,对路过的人们摆出谄媚的笑“要花吗?”“这可是从华山顶上的日尽花,百年才生一朵,千载难逢,不要五千两,不要五百两,只要五两…”“戴上它,你一定是这条街上最耀眼夺目的女子。”路过的人自然不屑一顾。谁会花五两银子买朵没什么用的花?直到有人在古籍上看见了日尽花模样,百年难遇,只生华山绝壁,千金难求栀予的花连夜被哄抢一空。但是好景不长,许多人戴上这百年只生一朵的日尽花上街,却发现满街都是头戴日尽花的人,根本不是什么稀世罕有。于是栀予正在舔着唾沫数银票的时候,被团团围了起来。众人围殴了一顿栀予后,却逐渐发现,这仿冒的花,居然一个多月都没有枯萎。直到奄奄一息的老王爷喝下用日尽花为引的药汤,昨天还行将就木,第二天就生龙活虎地在练武场打七伤拳。众人:这花……好像是真的!
  • 异世凰女杠上冰冷邪尊

    异世凰女杠上冰冷邪尊

    她是王者,冷傲、腹黑、霸道(只对男主一人)!他是妖孽,冷酷无情、残忍!她是穿越而来的尊者,从天而降,落入他的怀中。他是睥睨天下的邪尊,也是东璃国师。初相见,定终身!却发现某人已忘。没关系!重新来过!当穿越女尊者对上腹黑伪国师,究竟谁能更胜一筹。到底是谁迷了谁的眼,是谁乱了谁的心!(1v1,绝宠,女强男更强)
  • 苍穹之下——刹那芳华

    苍穹之下——刹那芳华

    强敌降临,生死七日,是奋起反击还是跪地求饶哦,且看众生相。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赤霞路

    赤霞路

    世间本该是春暖花开,人们一直相信着,就像他们相信神山是永远不会崩塌一般。但人心时移,世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不知是何原因,一个寻常日子,神山崩塌,二气紊乱,天地大变。灾难过去很久,从某处传出一句话:济水北归,赤霞千里。此后,一切失去的都会回归。千年之后,任姓男子携一女童,秉着预言,踏上早已注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