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678800000030

第30章 如何将念佛的种子种入八识心田

今天你们广州来了这么多居士,恐怕好多人没在山洞里打过坐吧?在山洞里打坐会有什么感受呢?从静的角度讲,比在楼房里更容易收心。你们可知道为什么禅堂里不需要窗户,或者窗户很少?为什么祖师们喜欢在山洞里修炼,即便盖茅篷,也是盖在山谷中,不盖在山顶上?在山洞中修炼为什么容易收心?

因为人的生理和心理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如果一个地方聚气,身体在这里也容易聚气。身体的气不散乱,心就不容易散乱。如果坐在山顶上,也就是迎风而坐,身体的气就容易散乱。气散乱会导致心散乱。心散乱,观想、念佛、持咒收效就不大。

无论采用哪种用功方法,无非是为了让身心统一、协调、宁静、入定。修行时身心静不下来,通常是因为受眼根和耳根的影响。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不停地接触新鲜的事物,我们的眼、耳便不断地收录外界的信息。信息收录多了没有机会播放,当我们坐下,切断眼根、耳根时,这些信息就会自动播放出来。

我们之所以要用功,比如念佛、诵经、观想等,就是为了把这些好的信息录进第六识,再传到第七识,进一步储存到第八识。在座的有的不懂什么是八识,可以暂时把它理解为仓库。刻骨铭心的事物都收藏在第八识里,毛病习气也是收藏在第八识里。收藏在第八识里的东西,生生世世都会让我们受用。不深刻的事物则存在第六识里,往生后就没有用了。

但是,现在学佛的人,一万个人难得有一个能把念佛的种子种入八识心田。这就说明以大家目前学佛的方式,根本无法将学佛的种子种入八识心田。既然种子种不进八识,所谓的学佛也只是培点福报而已,甚至连学佛的“因”都没有种进去。

你以为种入八识了,实际上是在第六识,甚至连第六识都没有进入。因为只要进入第六识,就会慢慢渗透到第七识。一旦进入第七识,就可以慢慢进入第八识。为什么很多人听了开示还是不懂得如何用功呢?那就说明连六识都没有录进去。

如果过去听过的经文、道理,现在回忆不起来,那就说明当初没有录进去。现在非常流行“念佛”,大家没少投入时间,佛号没少念,但是根本没有产生效果。都是用嘴念,头脑没有介入,口里念佛,头脑还在思考问题。单凭口念,怎么能留下印象呢?

临终时,前五识逐渐死去,眼不能看,耳不能听,口不能讲,身不能动,只有意识还在微细地活动,能明白一点点道理。如果生前学佛在第六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还有点学佛的影子。接着第六识也死了,这点学佛的印象也消失了。如果学佛的信息已深入到第七识,别人看你已经死了,但你的第七识还在活动。再接下来第七识也死了。如果你学佛的渗透力不够,就到此为止了。由于平时学佛的力量不够,未渗透到第八识,这时就会随着平时的习气走。比如平时的习气是好斗,就会投胎去做阿修罗;平时的习气是贪,就会投胎到饿鬼道。

如果遇到明师指导你学佛,你学佛的力量就会渗透到第八识(前七识全部会死去,只有第八识不生不灭),临终就会被佛的力量牵着走,这时才是佛来接引你。实际上这时候根本不需要佛来接引你,你自己就可以到西方净土。

如何能知道念佛的力量是否深入到第六、第七、第八识呢?根据永明延寿禅师所说,真正深入八识中的人,平时做梦都与学佛有关,不会做杀、盗、淫、妄的梦。根据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判断自己现在学佛的深度。

既然学佛要渗透到第八识,我们怎样学佛才能使力量渗透到第八识呢?不要以为多念佛、多诵经就有用。就目前大家的现状,无法往生西方净土。就是磕十万个头,念十万声佛号,诵十万遍经,烧再多的香,如果心没有参与,都没有用。只有心参与了才有用。

如何才是心参与了?当一心不乱地念佛,就是心参与了。当烧香的时候一心烧香,没有惦记别的事,就是心参与了。如果一心烧香,就不会想:我的钱包放在大殿外了,家里的自来水管忘记关了没有?佛友还在门外等着我呢……只有一心不乱地念佛、礼佛、诵经、打坐、观想……才能不断地把学佛的种子收入八识心田,临终时才能受用。

念佛时,不仅要把心专注在佛号上,当妄念生起时,还要能觉察到妄念。如果口里念佛,心随着妄念跑了,根本无法将佛号收入第六识,更不可能进入第八识(现代科学证明,人不仅有第六意识,还可能有更深层的意识。总有一天会证明佛教所讲的第八识)。

人的肉体死亡后,精神是不灭的。生前熏染的,死后都会浮现。如果一个人生前认真学佛,八识中收藏的全是佛的信息。

所谓“不执著”“过后无痕”,有几个人能做到?只有开悟的人才能做到。凡夫都会留下痕迹,临终时随着意识的死亡而播放。首先是六识播放,接着是七识播放,最后是八识播放。基督教讲临终要接受上帝的审判,实际是自己审判自己。

为什么礼佛时要右手按在蒲团中间,左手一步到位,然后右手跟上,双手翻掌,头磕下去并停留几秒钟呢?有的人礼佛的动作不标准。即便标准,也只是样子学得像,并不知道这些动作的意思。翻掌的时候,一定要观想3~5秒钟:我们的双手托着佛足,佛光照在我们身上,甘露洒在我们身上。一定要观想,否则礼佛的信息输入不进第八识。

为什么净土宗讲“念佛、忆佛,将来才能见佛”?就好比我们念自己的父母,嘴巴在念,心没念,是否是真念?反之,嘴不念,心念,这种念力有多大?真正念佛是用心,而不是用嘴。现在的人念佛多是用嘴,而不是用心。因为遇到的“善知识”都让他张嘴念,偶尔有一个告诉他用心念,他不习惯,还是张着嘴念。

刚学佛时,心的力量没有发动,只能用嘴念。时间久了,有的人误以为就是用嘴念,不知道如何转为心念。真正的念佛,必须念念觉知。念每一句佛号时,都要清清楚楚地觉知:此时此地我在念佛。如果念出声,只是耳听得很清楚。如果没念出声,整个身心都在念。

实际上真正念佛,能念、能听的是一个,听和念是无法分开的。当这个“能”一旦出现,就是不念自念。一旦自念,就会二六时中,尽虚空、遍法界都在念佛,你的心、眼都在念佛,都是佛的形象。就好比一个人戴着墨镜看事物,万事万物都会变成墨色;戴着红色眼镜,万事万物都变成了红色。当我们心中充满了佛,看万事万物都是佛;当我们心中充满了爱,看每一个人都很可爱;当我们心中充满了是非,看每个人都是是非之人。

大家平时念佛时,能否做到不间断、不夹杂?根本做不到。但足以做到一念纯真。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做到一念纯真。当有了这一念纯真,完全可以把它渗透到八识心田。今生能学佛,护持三宝,就说明过去世“一念纯真”的种子已种入八识心田。然而,因为这一粒种子的力量太微弱了,还是被业力牵着走。

什么叫业力?业力就是习气。实际上学佛也是为了形成一种习气,临终时,哪方面的习气重,就被哪方面的业力牵着走。正因为古人懂这个道理,才让我们多念佛,多拜佛。可是一旦成了形式上的念佛,就把内心无形的念佛丢了。你看他这样念,我看你也这样念,于是大家都这样念。

就像禅堂里不教人调姿势、调呼吸、调心态,一代传一代地死坐。于是你以为我会,我以为你会,其实都不会!等有人会了,又不说话了。后进禅堂的跟着先进禅堂的,每天都稀里糊涂地坐。好多居士到了寺庙,见师父坐禅,也学着坐。偶尔问一个师父该怎么坐,他会告诉你什么都不要想。可是一个刚学坐禅的人做得到吗?

当一个人学佛学到很虔诚的时候就能忘我。只有忘我,才能与道相应,才能感受到天地与我同体,才能感受到什么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相信是一个层次,理解是一个层次,感受又是一个层次。现在你属于哪个层次,只有自己知道。

无论你采用哪种方式学佛,贵在感受。如果只是相信,缺乏感受,根本不行。但是比感受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学佛的人经常问彼此学佛有没有感应,而不问是否理解呢?因为他们认为感受更重要,理解是其次。所以很多人功夫不上路,就是因为理上不明。

现在学佛的人拜好多师父,学好多方法,都是为了学法,而不是学理。比如买来一部车,没看说明,坐上去就开,一开就掉到沟里去了。所以学佛必须先通达佛理,不要以为学理会耽误学佛。就像砍柴之前,你先用十分钟时间磨刀,看起来比别人晚去了十分钟,但是由于工具锋利,你并不比先去的人砍得慢。学理不会耽误修法。

下面留点时间给你们提问题。你们这么远来了,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会尽力为你们解答。解答不了的,我会慢慢参究。

问:师父的书上讲,很多人念六字大明咒都不对,应该怎么念才正确呢?

师:最初念咒语是一口气念一个字。六字大明咒的第一个字—“嗡”,先用鼻孔吸气到丹田,停留3~5秒,往外呼气(仍用鼻孔)时念咒语。呼完后再吸气到丹田,停3~5秒钟,念“嘛”。中间的四个字(嘛、呢、呗、咪)都是将嘴微微张开,在呼气(用口)的同时念咒语。最后一个字“吽”和第一个字“嗡”一样,是闭口念。如果方法正确,念十分钟,就会感到丹田热乎乎的。

原始佛教练“宝瓶气”,就是用这种方法念“三字明”。宝瓶气和拙火定都是这样练成的。“宝瓶气”练好了会产生“拙火定”。拙火定会产生热量,传遍全身,身体的阳气就充足了,眼前自然会放光。现在的人修宝瓶气,方法都不对,四加行修完了,什么也没修出来。

如果念念能觉知,胜过念十万亿佛土的佛号。换句话说,念十万亿佛号,如果不能念念觉知,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又有什么用呢?看住自己的心,胜过念十方三世诸佛。看不住自己的心,念佛仅是种点善因而已。

为什么现在的咒语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就是因为众生看不住自己的心。释迦佛涅槃后,只有一个心咒。现在,观音心咒、药师心咒、地藏心咒……多得数不过来。

现在人都是信佛,不是学佛。学佛才能成佛,信佛永远成不了佛。就像相信自己能发财,但不去做,怎么能发财呢?悉达多当时就是学佛,才成了佛。我们学佛就是学习悉达多,学他的悲心、愿力。但是我们现在只能勉强挂靠“信佛公司”,还挂靠不上“学佛公司”。

现在学佛人的误区是: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为什么不相信这是自己的最后一劫、最后一世呢?为什么不把希望寄托在今生,而是寄托在来世呢?刚开始学佛,听善知识的开示很重要。“十地顿超无难事,不历僧祇获法身”,即使要“三大阿僧祇劫”,一念也可以顿超。禅宗里有句话:一念超百劫。

信,要真信。修,要实修。什么叫真信?对佛教讲的生死轮回、三世因果要深信不疑,对五戒十善更要遵守。什么叫实修?把修行落实到生活中,从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都说修行消业障,业障就是我们的习气。如果学佛几年了,习气一点也没有减少,智慧也没有开,说明没有学好。

问:达摩祖师给二祖安了个什么心?

师:当时二祖低头沉默了几秒钟,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已经给你安心了。”二祖顶礼三拜,之后追随初祖多年。如果二祖已经大彻大悟,为什么还要追随初祖呢?二祖的《传记》中记载,达摩祖师要看看弟子们修行的境界,只有二祖没说话,顶礼三拜。二祖传法给三祖后,到花街柳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到那里去,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前后连起来看,难道达摩识错了人?难道当初未给他安好心?……

大家要在这些问题上用功,不要坐在这里乱思乱想。如果学佛未入道,达摩、慧可的故事可以作为一把钥匙,帮你走进道里。如果不会用,你想走进来,没那么容易!这把钥匙别人看不到,拿不走,也递不过来,但完全可以神会。他们传法时,双方的眼神我们无法想象。必须有眼神的相碰,才能心领神会。如果双方的眼神没有相碰,就不可能心领神会。

在印度,原始的传法就是师徒彼此眼神交流,互相对视。后来变成了头碰头传法。再后来还要念咒语。为什么最初传法时不需要念咒语呢?因为人本来就有沟通的功能。只是后来的人不知道如何开发出来。过去禅宗的祖师们传法,都是讲法讲到一定程度时突然停下来,和徒弟的眼神一对,徒弟便豁然顿悟,然后做功夫去了。经上常常记载“作礼而去”,指的就是徒弟在理上顿悟后,踏踏实实地实修去了,并不是不需要再修了。理可顿悟,功夫需渐修。

只有“禅”才是中国佛教的灵魂与脊梁。“禅”并不是指“禅宗”,但禅宗包含了“禅”。各个教派的教法都是不同层次的“禅”的体现。

同类推荐
  • 心经的人生智慧

    心经的人生智慧

    《心经》作为般若系统典籍的精华,言简意賅,揭示了般若思想的精髓。自三国以来,被译出21次,历代为之注疏者有百人以上,流行至今超过80种。在般若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心经》的千古魅力,就在于它仅用260个字,揭示了究竟解脱的不二法门,对修学佛法来说是必不可缺的根本典籍之一。济群法师长期从事佛教教育及研究工作,现为闽南佛学院研究部导师。
  •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本书收录的圣经故事有:“一部文学遗产”、“创世纪”、“先驱者“”、“继续西行”、“暂居埃及”、“逃脱奴役”、“荒野漂泊”、“找到新的牧场”、“征服迦南”、“路得的故事”等。
  •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生命的本质,开篇就在探究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本性禅师认为,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幸福,而是在追求现世的尊严,和来世的拯救。在探究生死的过程中,回答了何为解脱这一问题。
  •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
热门推荐
  • 圣音戒枪

    圣音戒枪

    神曲再现,圣济苍生,惩戒枪出,天罚众生一念救,一念伤,一念是赦免,一念为诛杀,全都在吾一念之间瑞祥金光降,圣君苏醒,风云尽变,枪破山河定狼烟
  • 替补师尊

    替补师尊

    白云上,身为一个标准的纨绔,讲究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身为天玄门玄霄宫首座之子,白云上一向横行无忌,直到有一天,他私自放出门中囚禁的魔族天王,再无人能庇护,被流放到偏僻的天河界。在这里,不学无术的他,阴差阳错之下,被赶鸭子上架,成为了一群少年人的替补师尊。究竟是能为人师表,还是注定误人子弟,一切依然是谜。
  • 九霄圣魔录

    九霄圣魔录

    我身世凄凉,父母族人视我为不治之人!将我抛之上苍眷顾,我被神女所救!一路崛起,奈何天要诛我、地要灭我!天地之大,却没我容身之处!我是魔!神又如何!人又如何!神若欺我,我必杀之!人若挡我,我必灭之!哪怕剩下一口气,我鬼小一,依然傲立于苍穹之上!凭一人之力,护万民周全!谁,能奈我何!红颜相伴,直至夕阳西下!纵然敌方千军万马,纵然使我枯骨成沙,也定予你一世繁华!qq交流群:534225216
  • 砺剑山河

    砺剑山河

    民国十七年,以刘黑七为主的“西南马子”(沂蒙山区对土匪的称呼)肆虐于沂蒙山区,各处村寨纷纷建起村围子自保。柳家围子被刘黑七的“西南马子”攻破,被称为“柳家峪三宝”的柳玉飞、池一平和柳玉枝流落异乡。柳玉飞和池玉平在参加北伐军过程中遭遇“济南惨案”并失散,分别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抗战爆发后,“三宝”辗转回到家乡,建立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在一一五师及其中共山东分局的领导下,联合抗战的国军102师,和日本侵略者及其已成为汉奸的刘黑七等展开了殊死搏杀,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气吞山河的热血画卷。本作品主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均取自真实原型和真实历史事件。
  • 佑道行

    佑道行

    他是凡间逆孽,生来应有尽有也一无所有,母不亲父不爱,遇一女友……,万事皆苦万事难,还好人家长得帅啊,几乎屠尽母星生灵毅能为一狗而救世,还好他哥乃是世间至高,还好一路有师傅和哥哥庇佑。
  • 在千年前等你

    在千年前等你

    [高冷内心戏超足沙雕女神VS智商偶尔会掉线古董男神]“千年盛世归来,我来带你回家”江缺一脸深情的望着唐离。“……”“去你的,你**要回自己回去,别拉寡人去跳火坑”“离儿,相信我,那怎么是火坑,那明明是我们爱的小窝”唐离:“……”“啪”“滚,你个传销组织的,有多远给我滚多远”捂着半边脸的江缺表示我就想带媳妇回个家,怎么就这么难女主熟人面前就是一戏精外人面前高冷的一批[架空文,会穿]
  •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史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史

    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王朝更替屡见不鲜。但有的政权能长治久安,而更多的王朝或政权却“稍纵即逝”,刚刚夺到的“江山”就得而复失,十分短暂。通过对这些长短不一的王朝、政权的考察,本书提出了“瓶颈危机”这一值得重视的重要概念。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政权都要经历这种类似的场面。“这使我们发现一项历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在进入瓶颈的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
  • 天荒地老凤醉凰兮历久弥香

    天荒地老凤醉凰兮历久弥香

    1800年前,破苍一剑,剑断魂亡。他说:“栖栖,你能救天下苍生,唯独不能救我......等我。”而她拥着宇宙洪荒,女娲圣命,变得不再善良。1800年后,人间仙境,他问:“你是谁?”而她下意识地说:“凛......”然后泪流满面。她忘了,她是谁,他是谁......大婚之日,他给她一剑,诛仙一剑,诛仙不诛神,却能痛得撕心裂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尽殇令

    尽殇令

    魔教遗孤海璐一夜之间家门被灭,震荡仙门百余门派,而后偶遇明楼小公子渝小梵、桥北一枝花花云。一群心怀正义涉世未深的郎朗少年,在除魔过程中慢慢揭开多年前父辈伐魔大战的黑暗面纱,魔教教主明楼小黄鹂,明菱,死亡的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邪恶与正义,爱与仇恨,曾经梦想匡扶正义拯救天下苍生的他们,该如何抉择?一曲别离半生凉,欲唱不唱歌尽殇